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理解重点诗句意义,初步体会诗歌所描摹的画面。
4.学习《溪边》,背诵《溪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整首诗表现的画面。
2.合作交流,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学生感情,引出话题。
导语:这首歌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每每听到这首歌,老师心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童年的画面。同学们,你们现在正处于充满无限美好的童年阶段,能和老师说说你们的童年都有哪些趣事吗?(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课题《童年的水墨画》,教师过渡引入教学。
过渡:刚才听了大家的讲述,我真是感觉到童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与众不同的,它就像一幅幅画一样,印在我们脑海中,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选取童年的几个画面,将它画出来。
二、识字记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能否做到流利、正确地朗读。
(2)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或者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进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正音:“碎”是平舌音,“染、溅”是前鼻音,“浪”是后鼻音。
(2)出示词语课件,认读词语,通过词语进行诗歌联想。
A.墨——水墨画:
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墨画”的认知,教师适时简单补充相关内容。(水墨画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面画了什么内容?结合“水墨画”的特点来整体理解一下课文。
B.葫——水葫芦:
出示课文插图,提出问题:在课文中“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水葫芦”具体指的是什么?
C.蘑菇:
出示蘑菇图片,附诗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体会“斗笠”与“蘑菇”之间的关系,感知作者比喻的恰当。
(3)指导重点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书写指导:
[墨]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黑”字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土”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
[染]上面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下面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碎]“卒”字中两个“人”字都要将捺变为点。右下部“十”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爽]注意笔顺: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竖撇、捺,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最后写竖撇和捺。
3.播放朗读音频,感受节奏与情感,想象画面。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生字新词进行了梳理,同时通过几个词语的联想,相信同学们已经在脑海中初步勾勒出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几幅“水墨画”,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朗读音频的节奏,静静体会朗读出的感情,在脑海中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将每一句描写的画面尽力想象出来,体会诗歌的韵味。
4.总结课文,指导学生齐读诗歌,教师再次进行朗读指导与强调。
预设:课件出示“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拾蘑菇”,总结诗歌大致内容。指导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
三、学习《溪边》
1.再次自读,小组讨论。
(1)大声朗读并思考:你在溪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溪边有哪些景物?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将诗中出现的景物归纳出来,同时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这幅画中看到了哪些景物画面。
(2)出示课件“溪边钓鱼图”,呈现有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等景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图中的这些景物描绘出来。
(3)聚焦重点诗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进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结合前后文梳理全诗意义。
预设:“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一幅静态画面,还可以说成“溪水把人影染绿了”,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出,春天的小溪是多么的清澈、干净,连倒映在溪水上的人影都变成了碧绿碧绿的;“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静静的水面被这突如其来的“扑腾一声”给打破,“人影”为什么会“碎”呢?是因为鱼儿上钩了,水面动了起来,人影也就因水面的震荡而裂开。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诗歌画面,组织学生交流,感受情绪,走进诗歌意境。
过渡:人影被打碎的那一刹那,草地上都蹦跳着欢笑声。假设现在你就是溪边的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象,你会如何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呢?此时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预设: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幅“溪边钓鱼图”在一静一动之间向我们展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风景是多么的美好,钓上鱼来的心情又是多么欢快。
3.赏析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美。
(1)引导学生自读诗歌,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理由,与同桌交流。
(2)解读重点诗句,进行赏析品悟。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思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把山溪比作绿玉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平静、清澈、色绿的特点。
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垂柳”用“溪水”作为镜子来梳妆,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句子有了人的情味,更富感情和画面感。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思考: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这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抓住“染”字来回答。“染”字表现了溪水绿得就像颜料一样,连倒映在水中的人影都被“染”绿了,更突显了溪水之绿。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思考: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
预设:人影“碎了”,画面由静转动,“蹦跳”一词表现出了孩子钓鱼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指导未来学习。
读诗歌:大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把握。
描画面:根据诗歌描摹发挥想象力,想象诗歌表现的画面。
明诗意:根据画面入“境”,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美。
悟语言:逐句分析,感受诗歌语言的独到之处。
体诗情:回顾整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布置作业。
1.背诵《溪边》。
2.巩固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3.预习《江上》《林中》,圈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