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过程性规律: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德育工作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
德育需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都需要持续进行。
2.个体差异规律:每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都不同,存在差异。
德育工作应该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量身定制,因材施教。
3.基础性规律:德育的基础是家庭和社会的德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德育的地方,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基础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4.群体效应规律:德育工作应注重团体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激励性规律:激励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奖励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通过惩罚可以防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6.互动性规律:德育是一种互动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社会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主动参与德育行为。
7.适应性规律:德育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来进行调整和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德育工作也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
8.周期性规律:德育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和时间进行,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特点。
在不同年龄段,具体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9.相互渗透规律:德育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互渗透,互为依赖。
德育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要与其它学科内容和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
10.持续性规律:德育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不能仅仅依靠孤立的一次性教育活动。
德育要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了解这些基本规律对于开展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科学地开展德育,避免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这些规律也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记忆口诀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记忆口诀
德育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可以用口诀来记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规则,
认识道德,认识责任,认识自然,认识美德。
”
德育过程的第一步是认识自我,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自我反省,提高
自我素质,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步是认识他人,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接纳他人,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学会支持他人。
第三步是认识社会,学生要学会了解社
会的发展趋势,学会尊重社会的规则,学会参与社会的建设,学会担当社会的责任。
第四
步是认识规则,学生要学会遵守社会的规则,学会尊重法律,学会尊重社会公德,学会尊
重社会习俗。
第五步是认识道德,学生要学会认识道德的价值,学会尊重道德,学会坚持
道德,学会把道德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第六步是认识责任,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履行责任,学会承担责任。
第七步是认识自然,学生要学会尊重自然,学会保护自然,学会珍惜自然,学会感恩自然。
最后一步是认识美德,学生要学会认识美
德的价值,学会尊重美德,学会坚持美德,学会把美德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用口诀来记忆的,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些,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
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做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规则、认识道德、认识责任、认识自然、认识美德。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在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道德判断。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原则、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一、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落实到实践中。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严慈相济,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人,严格要求,告诉学生怎么做。
马卡连柯:“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时间上、各方力量上一致和连贯。
贯彻要求:1、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2、争取家长和社会配合3、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5、因材施教原则: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6、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贯彻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通过发扬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首先要求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
8、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品德四种成分:道德认知:品德结构的基础、核心部分、知识、判断“好心办坏事”,无知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催化剂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道德意志:调节品德行动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衡量品德行动的重要标志一般从道德认知开始,但又有多种开端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德育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模式等内容。
主观题和客观题均会出现,考试出现频率较高。
今天河北华图老师就“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这个知识点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为正在备考的考生提供借鉴。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底“德”指的是什么呢?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中,通过单选、判断以及简答的方式皆有所体现,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内容板块。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
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个,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浅谈对“德育过程规律”的理解
浅谈对“德育过程规律”的理解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刘梦妮2013211048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德育原理的理论问题。
教育者认识并掌握这一规律,便能科学地组织德育过程,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为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去探索德育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于充分发挥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②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③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④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⑤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①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教育者的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和指导的,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即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的、自发的;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交往.第三,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③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①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②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③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④学生品德正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⑤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4.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②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的养成或不良品德的矫正者是期、反复、不断深化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结果.③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德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务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进程的根本纪律:【1 】●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知.情.意.行的进程,具有同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品格的进程,而学生的品格是由思惟.政治.纲纪.道德方面的熟悉.情感.意志.行动等身分组成的;2)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必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懂得和熟悉,包含人们经由过程熟悉形成的各类道德的不雅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立场;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必定的道德目标和道德行动所作出的自发的保持不懈的尽力.行,即道德行动,是指人们在必定的道德熟悉.情感.意志的安排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天然作出的反响.3)在德育进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自力的,又互相接洽.互相影响.互相渗入渗出.互相促进的.个中知是基本,行是症结.4)在德育进程中,造就学生的品格一般可以按照进步道德熟悉.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和造就道德行动为习惯的次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成,必须是同一协调地成长.应该指出,学生的品格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成长偏向和程度上又具有不服衡性,表示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言行相诡等5)因为知.情.意.行的辩证同一性和不服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行进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格成长的具体情形,或从造就道德行动开端,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端,或从锤炼道德意志开端,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周全协调成长;●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活动和来往中接收多方面影响的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来往是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基本和源泉.起首,从哲学不雅点看,人的思惟品格若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尔后天情形.黉舍教导影响感化的成果.其次,从心理学不雅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惟品格的心理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成长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导学不雅点看,受教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来往的须要,跟着年纪的增加,他的活动和来往的规模也必定跟着扩展,教导的义务在于创设活动情境,准确指点来往,没有活动就没有来往.2)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教导者的目标.有筹划地按照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纪律来组织和指点的,是一种教导性活动与来往,它不合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合之处就在于其教导性.这种教导性,即它的特色,重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进程的活动与来往是在教导者的指点下睁开的,是屈服并办事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白的目标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标.自发的;第二.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的内容与情势主如果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来往,有其特定的规模,而不是一般的普遍的社会活动与来往.第三,黉舍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根据学生品格形成与成长的纪律和教导学.心理学道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用地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用性.3)德育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进程必须顺应社会实践的客不雅状况和客不雅请求;二是德育进程中必须引诱学生现实地实行必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优越的道德品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干权衡和磨练.德育进程是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奋斗的进程,具有自动性和自发性1)德育进程就是教导者根据受教导者的现实情形,对他不竭提出合理的请求,以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不竭地向教导者所期望的偏向成长的进程,是教导者的教导和受教导者的自我教导互相感化.抵触同一的进程.2)事实上,学生思惟品格的达成进程是表里部身分互相感化的成果.内部抵触主如果教导者的德育请求与受教导者已有思惟道德程度之间的抵触.受教导者思惟品格上的抵触有不合的类型.个中,重要的.最重要的抵触是个别品格成长须要与原有品格程度之间的抵触.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抵触,最后是准确与错误的抵触.3)德育进程中,分清不合的抵触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合的抵触,采纳不合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4)学生品格恰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格内部抵触与奋斗中慢慢形成与成长起来的,是以要推进学生思惟抵触活动向着德育目标的偏向成长,就必须施展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自动性.5)在德育进程中,还要引诱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造就自发教导才能,造就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造就和施展学生小我的自发能动性和自我教导才能. 德育进程是长期有不竭进步的进程,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1)学生思惟品格的造就和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重复教导的成果.这种长期性.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相符学生思惟品格形成纪律的.2)学生任何一种优秀品格的养成或不良品格的改正者是期.重复.不竭深化的造就.教导或改正.练习的成果.3)德育进程是一个不竭重复.螺旋式慢慢进步的进程.是以德育进程必须重复抓,抓重复.2、中学教授教养进程的根本纪律:●教师主导感化与学生自动性辩证同一纪律.1)教师在教授教养进程中起主导感化;教师对全部教授教养活动起引诱和组织感化,因为:A)教师的主导感化是由职责决议的;B)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的进修质量;C)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进修的自动性和积极性的施展2)学生在进修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受教导者是具有主不雅意志和意识的人,他们是成长的人.奇特的人.具有自力意识的人,他们具有自动性,他们的进修具有选择性,是以,受教导者不仅以其自身的成长纪律划定着教导者的活动,并且学以自身的意识.意志感化于教导者,同时,受教导者教导进程中所表示出各类思惟情感,也在必定程度影响着教导者.从这个意义说,受教导者既是教导的客体,也是教导的主体.3)教授教养中应防止两种偏向A)单方面强调教师威望,疏忽学生的自动性,使教授教养进行得逝世板.自动,晦气于造就学生的自立精力和创造才干;B)单方面强调学生的进修自动性,疏忽教师的主导感化,往往使学生的进修陷入盲目摸索,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适用常识,而学不到体系的科学常识.●控制常识与成长智力辩证同一纪律1)控制常识是成长智力的基本;2)成长智力是深刻控制常识的须要前提;3)强调常识和智力的同一,其实不排挤再者的差别;4)从控制常识到成长智力的前提;带有纪律性常识以及教师具有启示意义的讲解,才有助于将常识转化为智力;5)教授教养中防止两种偏向.A)否决教授教养中只抓常识教导.疏忽智力成长的做法,B)也不主意离开教材,另搞一套去成长智力,C)我们强调常识教导与智力的成长有机联合起来.●控制常识与进步思惟辩证同一纪律1)教授教养永久具有教导性D)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实现教导目标的客不雅请求;E)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教材内容的必定反应;F)教导的教导性,是教师本身思惟教养的必定表现;2)常识和思惟品格的接洽:G)常识和思惟品格二者互相接洽,辩证同一.必定的常识是造就优越思惟品格的基本,而思惟品格的进步,也会对进修常识产生必定的影响,可以说在进修常识方面,思惟品格起动力感化,它会影响人们进修常识的质量.H)当然一小我常识程度越高,思惟程度不必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体系,消失着很多不同.3)教授教养中保持教导性,应防止两种偏向I)一种只重视常识的教授教养,不留意发掘教材中的教材身分,使教授教养感化流于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惟教导的良机;J)另一种是所学常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惟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惟教导,甚至离开常识的教授教养,另搞一套进行思惟教导,使思惟品格教导离开教导内容,流于空泛与虚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同一纪律1)学生熟悉的重要义务是进修间接经验;K)人在熟悉世界的进程中,起首应不竭地借助于说话和文字,以间接经验的方法获得他人的经验,吸取书本的常识,在此基本上,再不竭地创造和创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别的熟悉纪律,只有如许人类社会才干不竭成长和进步.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进修,是黉舍教导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熟悉世界的捷径.2)进修间接经验必须以小我的直接经验为基本;M)固然个别的常识的获得经由过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法,但就常识本身而言,任何常识都起源于人类的经验.感性熟悉,然后将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最后经由过程实践磨练所获得的理性熟悉.N)在进修书本常识进程中,对于进修难以懂得的.较抽象的理性常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懂得常识的桥梁.3)中学教授教养中要防止两种偏向O)一种在传统教导影响下产生的偏向,看重书本常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重视给学生感性熟悉,疏忽引诱学生经由过程必定的现实活动,自力操纵去积聚经验.探取常识,未能所书本常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联合起来.P)另一种是在适用主义教导不雅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看重学生小我经验的积聚,重视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经由过程本身摸索来发明.获得常识,而疏忽书本常识的进修和教师的体系传授,使学生熟悉的成长流于自发状况,成果学生往往难以控制体系的科学文化常识.。
德育规律与原则
德育规律与原则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和引导个体,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品德、道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质,以达到健全人格、自我完善、社会和谐的目的。
德育的规律和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需要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
下面将就德育规律和原则进行详细解释:
一、德育规律
1.发展规律:德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随着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因此德育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和形式。
2.相互作用规律:德育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个体与环境、个体之间、个体与教师之间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德育的发展。
3.适应规律:德育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等特点,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以适应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
4.个性发展规律:德育需要重视个体的个性发展,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和发展潜能。
5.德育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规律:德育与知识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德育需要通过知
识学习来加强和巩固。
二、德育原则
1.全面性原则:德育需要全面地培养个体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其具备完善的人格和道德。
2.科学性原则:德育需要根据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主体性原则:德育需要以个体为主体,重视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动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
4.适应性原则:德育需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基础,以适应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为出发点。
5.差异性原则:德育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等特点,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德育需求。
以上是关于德育规律与原则的详细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学——德育 部分总结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
(构成要素)定义: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
包括道德知识的道德判断两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
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辨析:品德发展的多端性)1.培养品德心里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2.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出现“情通理不通”的现象因此品德的发展可以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德育过程还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1.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2.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3.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
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
4.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总之,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2.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简:为什么长期?1,2)1.首先,这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认识需要不断加以调整,补充。
2.其次,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
(2)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
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最终形成。
2.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渐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出品德,他只有在他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过程中才能逐渐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其中,家庭影响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学校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德育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意义。
但要使这些活动具有德育意义,则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总结道德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注意调节个人的行为,更加自觉地进行社会活动和道德实践,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在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道德判断。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德育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
(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看法。
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它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一般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在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3)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目的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它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之一。
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经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2.德育过程一般是按知、情、意、行顺序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一情一意一行,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德育中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性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
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1.德育过程既是内化过程,又是外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无论是“内化”还是“外化”都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了解受教育者的内在心理矛盾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育者一方面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内在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组成。
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一种能力。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的,并接受社会检验。
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
因此,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活动和交往的多样性
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主动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调控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品德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活动和交往
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作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个体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学校德育就是按照学生
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提高的过程
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提高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观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
3.德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