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

合集下载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朝汪宏著相气十法提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润泽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提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朝汪宏著相气十法提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润泽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提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色诊歌」,五色辩证,望诊之要,简单易记,可收藏学习

「色诊歌」,五色辩证,望诊之要,简单易记,可收藏学习

「色诊歌」,五色辩证,望诊之要,简单易记,可收藏学习
中医上讲五色辩证法最早出自《黄帝内经》。

五色,系指面部青、赤、黄、白、黑五种色泽。

五色辩证法就是通过观察面部五色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之所以可以通过观五色来诊病,是因为,古老的中医智慧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辩证统一体,人体各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五脏就对应了五色,通过手脚的情况知道身体内的状况等等。

于是就有手诊、足诊、色诊、舌诊、面诊等,结合其他的诊断方法,就能够得出诊断结论。

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这已经是医学发展的极致,直到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对于日常健康养生来讲,掌握这些方法,至少对身体有个大致的了解。

中医颜面望诊【五脏】

中医颜面望诊【五脏】

中医颜面望诊【五脏】(一)通过面部颜色查看:健康的人脸上应该是干干净净,色泽红润有光泽。

1.黄色:脾胃,消化系统不好;2.白色:肺,呼吸系统有问题;3.红色:心脑血管系统有问题;4.青色:肝胆,免疫系统有问题;5.黑色:肾脏、膀胱系统有问题。

(二)观察舌头:健康人的舌头是粉红色的。

如果不健康的人从舌头上可以看出来1.他的舌苔很厚,那是他的脾胃不好,2.舌根发青,他的肾不好,3.舌两侧有牙印,是肝不好,在两排胁骨中间靠近心窝的地方,类似针刺一般,严重者可痛到后背,压痛点在腹部稍偏右处。

他的食性是爱吃甜的。

因为他的身体需要甜食来补充。

【肺】肺功能不好的人,他的鼻子也不好,象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常患呼吸道感染。

肺是给皮毛输送营养的,肺功能不好的人脸上的皮肤比较粗糙,毛孔大,头发焦黄,爱开叉,没光泽,肺功能不好的人。

他的情绪是悲忧的,老爱发愁,有点事就爱哭。

肺功能不好的人她的食性是爱吃辛辣的,肺功能不好的人的脸色是发白的,无血色的。

肺的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就是印堂这个位置。

1.如果印堂这块发红,是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2.印堂发暗,黑色的那种暗,这样的人可能有病变,应及早去医院检查。

3.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朗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4.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

5.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则证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

6.眉头向上部有凸起,也是有肺疾。

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

大肠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外侧部位从眼珠到外眼角往下至嘴角一齐,这个位置是大肠。

1.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痦子,说明此人大肠排泄功能失调,一般会大便干燥、便秘2.若此部位有呈半月状的斑,证明此人是便秘或痔疮。

3.大肠区发暗红,不平整,考虑结肠炎。

鼻根下部线和外眼角下垂线交点处是直肠反射区,此处有斑是痔疮,若此处发红或有白点,有直肠癌变的可能。

中医望“色”诊法

中医望“色”诊法

中医望“色”诊法中医望色诊病的原理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望“色”,实际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为五色。

皮肤的颜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皮肤的光泽:指肤色的荣润或枯槁。

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四诊抉微》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说明人体的肤色随着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外,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因此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

临床所见不论何色,凡有色有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

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

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暗暴露为气不至,正如《望诊遵经》所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但临床诊病时,还必须将泽与色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加之面部皮肤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于外,因而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3.面部分候脏腑面部分候脏腑,是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根据《内经》的有关论述,具体分候方法有两种:(1)《灵枢·五色》分候法:该篇将面部的不同部位加以命名。

中医和诊断—6.1.2.2五色主病

中医和诊断—6.1.2.2五色主病

6.1.2.2 全身望诊望色五色主病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学习中医望诊的五色主病。

五色是指5种病色:青、赤、黄、白、黑5种病色。

病色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疾病,比如,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的病变。

病色还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比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所以,根据病人的面部5种颜色的变化,用于诊病的方法就是五色诊病,又称为五色诊。

下面,我们重点学习5种病色的具体表现和主病意义。

中国人正常皮肤中,应该有这3种颜色:红、白、黄。

因此,我们先从这3种颜色学习。

1红色首先,我们学习第一种面色——红色。

红色,又称为赤色。

我们先来看这些照片。

第一组照片,3个人。

头两个人,满脸通红,我们一看,就知道他们在发高烧。

第三个人,是由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表现出来满面通红。

这些满面通红,都是热盛血壅、脉络充盈所导致的实热证。

而下面这张图片,表现的是,两颧出现有红色,而且常常是以午后两颧潮红为主要表现。

这种午后颧红通常是属于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的虚热证所引起的病变。

所以,红色面容,主要见于热证,即可以见于满脸通红的实热证,也可以见于两颧潮红的虚热证。

另外,我们来看这张图片,这是一个久病重病的病人,面色苍白。

但是,在临终前,突然表现出来两颧泛红如妆,而且游走不定,这种表现见于戴阳证,它是阴盛格阳、虚阳浮越、阴阳离决的前兆,这是一个危重症候。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红色主要与热证有关,也可以见于戴阳证。

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戴阳证通常不容易见到。

2白色第二种面色——白色。

白色有3中变化。

第一种,白色面容,叫做淡白无华,伴有唇舌色淡。

这里的淡白是指红色浅淡、白色增多的表现,无华,是指没有光泽。

红色是指血色,因此红色浅淡说明血色不足。

所以淡白无华,通常是属于血液亏虚、不能够上荣所引起的颜色变化。

主要见于血虚,或者失血证。

第二种白色面容,称为晄白而虚浮。

晄白是指白而发亮,因为它有水肿。

这种面容主要是由阳虚水泛所引起的病变。

中医色诊望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

中医色诊望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

中医色诊望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

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

在地为厥。

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中医望色诊病,脸上写有心肝脾肺肾

中医望色诊病,脸上写有心肝脾肺肾

中医望色诊病,脸上写有心肝脾肺肾随着养生热潮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

如何能快速简捷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通过中医的望诊,“察颜观色”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中医望诊内容丰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如何通过“望面色”来了解自己身体给出的一些信号。

面部色泽反映脏腑状况望面色,主要是望面部皮肤的颜色和面部皮肤的光泽。

皮肤的颜色可以分为青、黄、赤、白、黑五种,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便可显露相应的异常颜色。

而皮肤的光泽则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含蓄明润的,这是针对黄种人肤色而言的。

面色的偏向,往往可以体现某些疾病以及身体体质的不同。

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不同的人生。

来就有的基本肤色会不同,这里称为主色。

比如白种人,生来肤色偏白,这属于个体素质,是正常的面色。

同时,面色还会随着四季改变而有相应的细微变化。

比如春季面色可稍青,夏季面色会偏红,而冬季面色偏黑。

不管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即正常的面色是明润含蓄的,抓住这一点,便可大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就如人们常说的“气色不好”,也就是指面色失去了明润含蓄的颜色和光泽。

观察面色要求光线充足,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所以不能在夜间观察,因为会受到光线的干扰。

五种面色对应五脏功能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五色对应五脏的理论,即脾主色黄、肺主色白、心主色赤、肝主色青、肾主色黑。

例如,面色偏黄的人多有脾胃运化不佳,也就是常说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好。

面色偏白的人肺功能可能欠佳,但这里所述及的肺,并不等同于西医呼吸系统的疾患。

关于五色对于五脏,后人又归纳总结出了五色主病更具体的内容。

面色白,主虚证,脱证,寒证。

面色偏白的人如果再加上头发枯槁没有光泽,往往多属血虚体质;如果过白,就可能有贫血,最好去医院系统检查。

这类人平时可多食些大枣、阿胶等补血的食物。

面色黄,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的人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表现为食欲不佳,或者饭后腹胀等。

中医诊色歌

中医诊色歌

中医诊色歌
五色辨证,望诊之要。

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

合参脉证,顺者相应;相生为吉,相克逆征。

五色辨证,望诊之要。

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

合参脉证,顺者相应;相生为吉,相克逆征。

一生不变,是为主色;四季转移,名为客色。

饮酒跑路,七情所为,风土职业,种族不齐,都非疾病,属常色兮。

病色异常,善恶宜量。

含蓄明亮,预后佳良;暗晦暴露,其后不祥。

五色主病,宜细分认。

五行五脏,各相配应。

如青属木,春令肝经,足厥阴色,余脏推应。

青主风寒,又主痛惊;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赤肝火,兼晦郁中。

如赤属火,夏令心经,手少阴色,是主热证。

赤微虚热,赤甚实热。

虚人午后,两颧发赤,肝肾阴火,上炎可识。

面色娇红,戴阳标志。

如黄属土,长夏脾经,足太阴色,故主湿证。

黄如橘子,湿少热多;黄如烟熏,热少湿多。

黄而枯瘦,脾胃热疴;黄而色淡,脾胃气虚。

黄而暗淡,寒湿中滋;黄而暗滞,体内有瘀。

黄红点纹,脾虚肝郁。

如白属金,秋令肺经,手太阴色,是主虚证。

阳虚主寒,脱血脱津,又主夺气,白润旺征。

如黑属水,冬令肾经,足少阴色,包寒热证。

瘦削焦黑,肾热久蒸;青黑暗淡,阳虚所成。

额黑如指,死证堪惊;环口黑黧,肾绝之证。

中医诊断学 望色

中医诊断学 望色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满面通红
实热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午后两颧潮红
阴虚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久病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
戴阳证
下元虚衰 真阳上越 病重
火形人主色——稍赤 夏 季 客 色——稍赤 心病真脏色——面赤暴露、枯槁晦暗 肺 病 难 治——面赤无华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青 色 】
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经 脉 阻 滞
气 血 不 通
面色淡青或青黑
阴寒内盛、痛剧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与口唇青紫
心血瘀阻或心阳暴脱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心 心 阳 暴 阳 脱
暴 脱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或欲作惊风
木形人主色——稍青 春 季 客 色——稍青 肝病真脏色——面青暴露、枯槁晦暗 脾 病 难 治——面青无华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色与泽的意义 与关系
1、面部皮肤颜色——属血、属阴,主要 反映血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在病理状态下 则反映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 2、面部皮肤光泽——属气、属阳,是脏 腑精气外荣的表现,主要反映脏腑精气的盛 衰和病情轻重、预后。 • 就色与泽而言,泽的多少与有无,对判断病 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黑 色 】
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肾 阳 虚 衰
水 寒 内 盛
血 失 温 养
脉 络 拘 急
血 行 不 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黑 暗 淡
肾 阳 虚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病色--青黑多痛,黄赤多热,白多寒

病色--青黑多痛,黄赤多热,白多寒

病色--青黑多痛,黄赤多热,白多寒此篇文章来源于吕丽【中医望诊】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色彩十分丰富。

我国古代中医学家根据中医理论和传统经验,将病人面部显现的颜色分为白、黄、赤、青、黑五种,作为基本色,色诊也因此被称为“五色诊”。

由于面色变化一般非常轻微,所以又称为“五色微诊”。

在五色之中,黑色、白色以及黑白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主要是明暗变化,是非彩色系列。

黄色、赤色、青色是三原色,是彩色视觉的基础。

五色结合,可以高度概括彩色视觉和非彩色视觉,能够组合演变出无穷无尽的颜色,简洁明了,要而不繁。

在两千多年以前创造的中医色诊体系,反映出我们祖先极其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

我国古代中医学家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了不同病色可以反映不同病证的客观规律,认为白、黄、赤、青、黑五种病色往往由一定性质的病证所引起,并把病色与病证的关系归纳为:青黑多痛、黄赤多热,白多寒。

中医又把五色与五脏的关系归纳为:青主肝病,赤主心病,白主肺病,黄主脾病,黑主肾病。

这是不同病色反映特定脏腑病变的规律。

病色既主不同的病证,又主不同的脏腑病。

实际色诊的时候,必须把这两种规律结合起来。

此外,病色还有判断预后转归甚至预期生死的作用,可以根据病色推测疾病痊愈或者死亡的时间。

疾病发生之后,由于具体病情有所不同,病色的显现有不同的层次,病色还有不同的显现形式,有的显现在颜面五官,有的只显现在颜面五官的某个特定的部位,有的显现范围较小呈点状,有的显现范围略大呈片状,有的范围更大呈区域状,而且颜色显现的形状也基本随着病情变化,“方圆大小,各如其色形”。

一般来说,如果疾病范围比较广泛、邪气弥漫在全身,或者病情影响到全身,病色就会显现在整个面部;反之,就会局限在面部某一小块地方。

当病人颜面五官整体呈现出一种、两种甚至多种病色,我们就称其为满面病色。

满面病色是我们生活中出现机会最多也最容易发现的病色。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摘自《形色外诊简摩》作者:周学海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内经》面部五色应病总述篇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薄泽为风,冲浊为痹,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

(上论五色所主之病。

经曰∶大气入脏,腹痛下淫,谓周身元气皆内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肤。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五脏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见于明堂,以候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于大热也。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上论五脏病色。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色之与脉,当参相应。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黄,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其脉当浮涩而短;色黑,其脉当沉濡而滑。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参相应者也,其不应者病矣。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肝与肾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

五色先见黑白,垒(即字。

[中医]望面诊病(1)

[中医]望面诊病(1)

中医 - 望面诊病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

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色就是这种体表反映之一。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祖国医学称之为"常色"。

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

这种说法,揭示了面色和健康的一些内在联系。

望面色要注意"色"和"泽"两个方面。

一般来讲,不论什么颜色,如鲜明、荣润的,表示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深重,精气大伤。

面红多为热症。

部分高血压病患者由于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而显得"红光满面"。

结核病患者由于低热,两面部呈现绯红色,特别以午后为甚。

红斑狼疮患者的面颊出现对称的捏型红斑。

赤色见于颊(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

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疾病患者。

面黄要区别由疾病引起发黄或进食引起的发黄。

胡萝卜素为黄色.许多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菠菜、木瓜等,其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很高,当进食过多,特别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不全时,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在肝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过程发生障碍,就会导致鼻旁发黄,停食后很快消退。

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则面黄最多见的是黄疸病。

加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见于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胆囊癌和胰头癌等病症。

钩虫病病人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粘黄,俗称"黄胖病"。

中医认为,黄色鲜明如橘色属于湿热,称"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多属于寒湿,称"阴黄";面色萎黄,多为心脾虚弱、营血不足,面黄浮肿为脾虚有湿。

此外还有疟疾、药物中毒(如大量服用阿的平)等,也可引起面黄。

神奇的望诊,五色对应五脏,中医教你望面部五色分辨病症

神奇的望诊,五色对应五脏,中医教你望面部五色分辨病症

神奇的望诊,五色对应五脏,中医教你望面部五色分辨病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看面色判断身体状态。

比如见到自己的朋友身体很棒,常常会形容其面色红润有光泽;看到某位朋友面色苍白,常常会问他“是否身体欠佳”等等。

望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师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说到望面色,大家可能会想到历史上著名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三见蔡桓公,每见一次都说他身体有病,不治将更加严重,而蔡桓公却不以为然。

在第三次扁鹊见到他时,转身就跑,而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这则故事一方面说明蔡桓公讳疾忌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最终丧命;另一方面也让人赞叹扁鹊诊断技术的高超,仅凭望诊,就能够知晓患者疾病的部位及严重程度。

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望诊排在首位。

中医经典《难经》中对望诊有高度的评价,称“望而知之谓之神”。

面部色泽有助疾病判断望面色包括望面部颜色和光泽两方面的内容。

面部颜色可体现人体血色是否正常,光泽可反映精气是否充沛。

望面部色泽之所以能够判断疾病,是因为人体面部的血管十分丰富,体内气血充盛或衰弱,容易通过面部色泽变化显现出来。

如面色红润有光泽多数是气血充盛;面色淡白无华多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口唇干红则是内热的表现;午后或晚上两颧潮红则是阴虚火旺的表现??按照中医传统理论,各脏腑在面部有相应的反应区,面部色泽浮沉及局部色泽的变化,不仅能区分病变部位的表里,而且能审查病变所在的脏腑。

一般认为,左脸颊属肝,右脸颊属肺,额头部属心,鼻尖属脾,下颌部属肾。

具体怎么运用呢?举例说明:根据青春痘出现在脸部的不同部位,可推断出相应的脏腑病变。

如青春痘长在额头部,多属心火上炎;长在鼻尖部多为脾胃蕴热;而长在脸颊两侧的则多属肺热或肝胆火旺;长在下颌部则属于肾阴亏虚,或下焦湿热等。

常色与病色说起健康的面色,人们总会想到“白里透红”这个词,可亚洲人都是黄皮肤,那健康的脸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要知道答案,首先我们要了解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这两大类。

中医基础知识:望诊中不同颜色代表的临床意义

中医基础知识:望诊中不同颜色代表的临床意义

中医基础知识:望诊中不同颜色代表的临床意义健康养生法望诊中往往会通过观察面部气色来辨证论治,也就是望色。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色和泽的异常,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

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这种病容易治。

面色晦暗、枯槁,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

青、赤、黄、白、黑五色,代表了不同脏腑的病变,又代表了不同性质的病邪。

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望诊中白色的临床意义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

㿠白而虚浮,多属阳气不足。

淡白而消瘦,多为营血亏损。

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常常是阳气暴脱的症候。

望诊中黄色的临床意义黄色主虚证、湿证。

黄为脾虚、湿蕴的表现。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是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所致。

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

面、目、身俱黄,称为黄疸,其中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望诊中赤色的临床意义赤色主热证。

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

仅颜部潮红,多属阴虚而阳亢的虚热证。

如果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多为戴阳证,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就是常说的回光返照。

望诊中青色的临床意义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证及惊风证。

苍白而带青的面色,多为阴寒内盛,心腹疼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为气虚血瘀所致。

面部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最常见,往往是惊风的先兆。

望诊中黑色的临床意义黑色主肾虚、水饮证、淤血证。

黑色为阴寒水盛的病色。

目眶周围见黑色,多属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

若面黑而干焦,多为肾精久耗。

黄帝内经·五色(3)原文

黄帝内经·五色(3)原文

黄帝内经·五色(3)原文五色(3) 【提要】本段论述了根据面部色泽变化来判断疾病,辨别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防治的内容。

【白话解】在色诊的运用上,除了明确人体各部与面部相应位置的关系外,还要审察面部色泽的荣润与晦暗,才能称其为高明的医生。

面色沉滞晦暗的,主在里、在脏的病变。

浮露而鲜明的,主在表、在腑的病变。

黄色和赤色主风病,青色和黑色主痛证,白色主寒证。

在疮疡等外科疾病中,局部色泽黄润,软如脂膏者,是成脓的表现;局部颜色深红,是血瘀未成脓的表现。

疼痛剧烈的,可以形成肢体拘挛。

若寒邪甚,可出现皮肤麻痹不仁。

人体发生病变,面部就会出现相应位置的色观察面色的润泽与晦暗,就能推测疾病预后的好坏。

观察五色的散漫和聚结,则能了解病程的长短。

观察五色出现在面部的位置,便能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

医生聚精会神地分析色泽的变化,就可以了解疾病以往的情况和当前的发展变化。

如果不细致入微地观察色泽的变化,连正常和异常都不能分辨清楚。

只有专心致志地分析研究,才能知道新病、旧病、及其发展变。

化的规律。

面色不呈现应有的明润,却见沉滞枯槁,病情严重。

面色虽然不明润光泽,但是没有沉滞枯槁现象的,病情不重。

色散漫不聚的,病邪也会逐渐消散,即使气滞不通而引起疼痛,也不会形成积聚一类的病变。

肾脏的邪气侵犯心脏,是因为心先患虚证,肾脏的邪气才乘虚侵入心脏,此时肾所主的黑色会出现在面部心所主两目间的部位上。

一般发生疾病后,如果病色不出现在本脏所主的部位,均可以依次类推。

男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牵引睾丸也会发生疼痛。

如果病色出现在人中沟上,主阴茎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上部则表现为阴茎根部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下部的则阴茎头部疼痛。

这些都属于狐疝、阴囊肿大等疾病。

女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膀胱和子宫的病变。

病色散漫不收者,为气滞引起的疼痛。

病色抟聚不散,为血液凝结而形成积聚。

积聚的表现,有的是方,有的是圆,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随之下移到唇部,则表明患有自淫、带下污浊等病变。

一望知病根,相气十法和五色主病

一望知病根,相气十法和五色主病

一望知病根,相气十法和五色主病相气十法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润泽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提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灵枢·五色》认为:以五色分属于五脏,其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以五色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则“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这种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

其具体表现和主病如下:
1.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

是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是因阴虚阳亢,虚火炎上所致。

可见于肺痨等病人。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火形人面色稍赤;夏季面色稍赤为正常。

心病
面赤而枯槁晦暗,如衃血,或如赫石者,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2.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所致。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

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者,多属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因阳气暴脱,脱血夺气,则气血不荣,面部脉络血少,血行迟滞而兼血郁所致;若阴寒内盛,寒邪凝滞,面部脉络收缩而凝滞,亦可见面色苍白。

古人按五行理抡,认为金形人面色可略白;秋季面色稍白为正常。

肺病面白枯槁无华,如枯骨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因脾胃虚衰,水谷精微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故面色淡黄无华。

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

因脾运不健,机体失养,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

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土形人面色可略黄;长夏面色较黄为正常。

脾病面黄而枯搞晦暗,如黄土或如枳实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热盛而动风,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多因阴寒内盛,经脉挛急收引,不通而痛,以致面部脉络拘急,气血凝滞而色青。

可见于骤起的气腹痛、寒滞肝脉等病证中。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则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等病人。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胁下每有症积作痛。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

多因热闭心神,外引筋肉,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木形人面色稍青;春季面色稍青为正常。

肝病面青而枯槁晦暗,色如枯草者,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

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

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机体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水形人面色稍黑;冬季面色稍黑为正常。

肾病面黑而枯槁晦暗,如锅底之炲者,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