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权威答案版权所有,翻版必究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3、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不再仅指陆上西北丝绸之路,它还包括陆上西南丝绸之路,陆上东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从本质上讲,丝绸之路反映的是人类要求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人类冲破一切阻挡、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伟大力量,它凝结着中国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它是数千年来发生于亚洲、欧洲乃至非洲许多地区的伟大事件的见证,是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

4、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

包括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六大古都,后加上安阳和郑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

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它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

5、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历史复资料
1.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 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2. 世界历史的主要文明古国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39年)
- 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
- 希腊文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30年)
-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
- 中国古代文明(夏朝至清朝)
地理复资料
1. 地理的基本概念
-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 北半球:赤道以北的地球区域。

- 南半球:赤道以南的地球区域。

- 北极:地球的北端点,位于北极圈内。

- 南极:地球的南端点,位于南极圈内。

2. 中国的主要地理特征
- 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位于西部。

- 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的主要平原地带。

-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是中国的主要山脉。

- 河流:长江、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的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尽全时空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3、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4、禹贡:《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5、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一古地今名或大致地理方位(共考察10个小题)1、殷2、沫(p27)3、原武4、荥泽(P34)5、邢6、卫(P95)7、临淄8、蓟(P95)9、会稽(P95) 10、郢(P95) 11、安邑 12、大梁 13、邯郸 14、临洮(p96) 15、咸阳 16、陈(p96) 17、东瓯闽越南越骆越(p98) 18、狼居胥山(p101) 19、轮台(p103) 20、伊吾城(p117) 21、翰海(p119) 22、鸡笼港(p146) 23、雒阳冀州……益州(13州刺史部)(p175) 24、信都彭城番禺襄平 p176 25、开元十五道治所 26、金陵 p207 27、盛乐p236 28、五原 29、平城 p236 30、朝歌清河房子邺 p272 31、定州江陵润州越州 p273 32、帝丘相 P326 33、江宁 p349 34、葱岭 p348 35、楼兰p350 36、楚州明州p354二列举(考察4题,每题只需列举其中五个)1、从金元至20世纪50年代,黄淮海平原上湖沼变化类型。

2、列举百越分类。

3、列举西汉县级政区。

4、列举东汉10刺史。

5、列举贞观10道。

6、列举开元15道。

7、列举天宝10节度。

8、列举宋代24路名称及治所古今地名。

9、列举元代行省名称及治所古今地名。

10、列举西汉几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区。

11、宋代五大名窑及现今地址。

12、宋元时期海上域外交通空前发展的原因。

13、列举三皇五帝名称。

14、列举代“中国”的几种含义。

15、列举古代定都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几个王朝。

16、列举《周礼·职方》及《禹贡》中的九州名称。

17、列举汉代13州中的几州。

18、列举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五个少数民族。

三问答1、谈谈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2、中国古代州县建置沿革划分思想变迁。

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几点认识。

4、试述元代行省制度。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1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4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4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4第二节川陕交通5第三节西南交通5第四节丝绸之路5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6第六节越岭通道7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7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7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9第三节海岸线变迁10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11 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11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12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12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13第一节地区开发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1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1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14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5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5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16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

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

”“体国经野”与“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

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分封=封建:封邦建国。

天下——国——家《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封建制的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着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中国历史地理变迁的学科。

其争辩内容包括它古代的社会地理、人类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等。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学习,可以挂念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化过程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进展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区划:中国古代社会地理依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区域。

北方地区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地区。

2. 公元前4世纪前后,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头形成,社会渐渐由部落联盟向国家演化。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地理主要表现为诸侯国、郡县和封建领地。

3. 南方地区在三国时期才渐渐被汉族统治,南方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头进展,也消灭了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则在南方。

2. 中国人口的分布也与地貌相关,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较为稀有。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城市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经济文化富强,而衰落则意味着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

三、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主要与农业经济的进展相关。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产业,农田的开垦和浇灌系统的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交通运输进展相关。

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水运和陆运,水运在河流和湖泊地区比较发达,而陆运则主要依靠马车和人力运输。

3. 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资源的分布有关。

中国古代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资源相对贫乏,这对中国古代经济的进展产生了肯定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主要与政权更迭相关。

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领土的扩张和收缩,政权更迭会带来边疆线的变动和地方制度的调整。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手册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手册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手册一、名词解释1、禹贡二、简答题1、谈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认识(定义与性质)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3、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简史4、代表作品5、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6、历史地理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一、名词解释1、竺可桢“脉动论”2、明清宇宙期3、仰韶温暖期4、物候学二、问答题1、列举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黄河文明产生;汉唐盛世的出现;北方游牧民族南侵)3、影响气候变迁的因素4、研究气候的相关资料第二章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一、名词解释1、乾嘉垦殖2、皇木采办3、森林4、针叶林5、阔叶林6、季雨林7、雨林二、问答题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识图:古代森林被破坏图3、黄河流域的森林变迁 4、黄河流域森林丧失的原因5、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原因6、南方森林的变迁第三章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一、问答题1、黄河的七次改道2、黄河决徙的原因3、黄河治理的启示4、黄河在汉朝安流的原因5、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出现原因第四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一、名词解释1、海侵2、贝壳海岸3、低海岸二、问答题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历代王朝疆域的变迁一、名词解释1、麦克马洪线2、羁縻制度3、葱岭二、问答题1、秦朝疆域建立过程及其范围。

2、东北少数民族演变和历朝管辖情况。

3、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是如何对中国北部、西北、西藏、海南、台湾地区进行管辖的。

4、指出中国疆域、中原王朝疆域、唐朝时期的中国疆域三个概念的区别。

5、历代王朝疆域的变迁第六章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名词解释1、道路制2、行省制3、双头州郡4、侨置州郡5、土断6、羁縻府州7、关东关西8、江左江右9、关内关外二、问答题1、郡县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2、论述古代“州”的演变3、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特点4、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5、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历史人口地理一、名词解释1、横断山民族走廊2、客家3、江西填湖广4、湖广填四川5、闯关东6、走西口7、移民二、问答题1、近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和原因。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复习

填空题1.唐宋时期云梦泽消失,为一系列小湖取代。

2.我国现存最好且较为完整的地理总志是唐朝时期的《元和郡县志》。

3.西周时期,我国主要地区的气候处于寒冷期。

4.元朝初年,第一次在澎湖列岛上设置澎湖巡检司行政机构,进行管辖。

5.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势力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最大。

6.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我国东北地区疆域形势影响最大的是高句丽(政权名)。

7.明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朱元璋在位时期。

8.清朝末年的杨守敬使我国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

9.汉武帝时期,通过七郡的设置,是汉代西南边界达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版图大大超过秦朝。

10.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两国边界。

11.20世纪研究历史城市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侯仁之先生。

1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13.宋元时期我国主要地区气候处于问暖期。

14.我国古代最稳定的基本行政区划制度是县制。

15.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是魏晋时的裴秀。

16.东汉时期在王景主持下,对黄河下游的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实现800年安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18.公元前214年,秦朝将于拓至阴山,沿河筑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加强对北方地区的行政管辖。

19.隋朝时期对中原政权产生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突厥。

20.元朝建立的地方行省中辖区面积最大的是岭北行省。

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所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西北五郡西海、河源、鄯善、且末、伊吾3.行省制度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时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于金朝,元一统后与京师设中书省,于地方置行中书省,总揽该地区行政大权,下辖路、府、州、县,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故此制始于元朝。

明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质未变,仍习称行省。

清复行省之名,简称省。

4.《历代與地图》由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清代学者杨守敬主编,绘制了自春秋至明代的历代疆域政区,并辅以山川形势,历代正史地理志中的县级以上地名基本全收,并绘制了一级政区的界线,是历来历史地图中最详备的一种。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
1、尽全时空观念
(1)什么是尽全时空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近万年的气候变迁概况
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又称“大西洋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绪 论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
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学科属性
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人地关系概念阐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对地理概念解释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其他人地关系理论:“天人合一”观

《中国历史地理》 复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 复习题

• 2.依照中国季风图说说季风与非季风之间的 界线同中国自然、经济、历史、政治的关 系(10分)
• 根据右图列举 • 秦代边郡名称
填充北宋时期中国版图上各政权名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填充南宋时期中国版图上各政权名称
•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冷暖变化(10) 2.列举我国古代的地理总志及作者(15) 3.简述我国唐朝和清朝的疆域(10分) 4.简述我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各阶段及特点 5.列举汉武开边设立的边郡 6.以三国为例简述川陕间的交通情况
• 四、论述题(25分 ) • 1.简述原始农业的起源,并简述历史时期 我国农业的扩展 • 2.简述我国从沿革地理学到历史地理学的发 展状况 • 3.简述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大势.
《中国历史地理》 复习题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 《元和郡县图志》、《禹贡》、 丝绸之路、 八大古都、长城、行政区经济、《汉书·地 理志》、秦代疆域、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逐水草而居与各有分地 • 二、据图回答
• 1.据图填出丝绸之路中段五条道路的名称并 指出其形成的朝代(10分): •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先秦时期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

3、不仅是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4、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是东晋撰写。

5、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专著是,其作者是北魏的。

6、《元和郡县志》是我国保存较完好的最早的地理总志,作者是唐朝的。

7、历史时期中国的地图学取得了较大成就,汉代的是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图经。

8、清代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按照西方经纬度制图法绘制的,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实测经纬法绘制的地图。

9、的作者是宋朝的沈括,他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颇有建树。

10、《大唐西域记》和的作者分别是和徐霞客。

11、《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论纪要》的作者分别是。

12、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第一部有河渠书的是。

13、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14、《水经注》作者是;《水经注疏》作者是。

1、历史气候研究表明,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来看,前1000年相对更加(),后1000年相对()。

2、历史时期黄河以“善()、善()、善()”而著称。

3、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大河和()大河。

4、见于《汉书》《水经注》中的“大河故渎”是指()中期至()末期的河道。

5、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次重大改道。

6、1048年黄河第三次改道,形成()与()并存的局面,称二股河。

7、清初胡渭著《禹贡锥指》,详细记载了黄河在清代以前迁徙改道的情况。

8、明朝万历年间治黄专家()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

9、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常有(九曲回肠)之称。

历史地理复习

历史地理复习

一.阿尔泰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天山山脉——东西走向阿尔金山脉——弧形祁连山脉——西北东南走向巴颜碦拉山脉——东西走向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唐古拉山——弧形冈底斯山——弧形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线上弧形横断山脉——南北走向成都平原——天府之国浙闽丘陵——东北西南走向跨浙江和福建台湾山脉——东西走向武夷山脉——东西南北走向跨福建和江西省南岭——东西走向大巴山脉——东西走向秦岭——东西走向燕山——东西走向大兴安岭——东北西南太行山——东北西南巫山——东北西南雪峰山——东北西南武陵山——东北西南大别山——东西走向长白山——东北西南走向阴山山脉——东西走向小兴安岭——西北东南二.盆地高原丘陵平原1.四大盆地(1)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盆地二级阶梯(2)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盆地二级阶梯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内流河——塔里木河(3)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盆地,“聚宝盆”一级阶梯(4)四川盆地绿色紫色盆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二级阶梯2.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一阶梯(2)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第二阶梯(3)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第二阶梯(4)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第二阶梯3.三大丘岭(1)辽东丘陵(2)山东丘陵(3)东南丘岭1两广丘陵2江南丘陵3浙闽丘陵全部在第三阶梯4.四大平原(1)东北平原第一大平原(2)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二大平原(3)华北平原黄河淮水黄土地(4)成都平原在四川“天府之国”三.山脉构成地形骨架东西东北西南的山脉走向较多而南北西北东南的山脉较少四.西东青藏高原横断山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太行山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东北平原北南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青藏高原五.阶梯分界线第1.2 级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2.3及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山区面积广大山地面积约占3分之1 加上崎岖的高原,约为百分之60 其中近一半是荒漠冰川戈壁高原荒漠等这些山地的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大纲绪论开设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创始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正史中的地理文献类书中的地理文献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文献介绍(先秦——清朝)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以黄河为典型•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概况• 黄河景观•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东部平原区地貌的演变• 海河水系的形成•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长江中下游湖沼、水系的演变中国历史政区地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概况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九州”与“五服”•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 魏晋南北朝: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 隋:州(郡)县两级制•唐:从唐初的虚三级制到唐末的实三级制——道、州(府)、县• 宋: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行省——路(府、州)——隶属于路的散府(散州)——县•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府(直隶州)——隶属于府的散州——县• 清:内地十八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府所辖的散州、散厅)中国历史交通地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分布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隋唐交通• 南北运河的开凿• 大庾岭道的修建• 长江航运的发达• 城市的发展两宋交通• 以首都为中心的水运系统• 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元明清交通• 元代的驿站•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域外交通•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金元明清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平原蚕桑、植棉与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一)——运河隋朝以前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运河的漕运与帝国的存亡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的日渐衰弱• 南方经济的日渐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三)——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概述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理环境• 政治• 交通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四)——长城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西晋至明代长城所发挥的防御作用明长城• 明朝对长城的修复与修建• 九边重镇• 长城景观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五)——城市北京•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西安• 周丰、镐• 秦咸阳• 汉长安• 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洛阳• 东汉雒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唐东都开封• 魏大梁• 宋汴京南京杭州安阳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六)——人口与移民人口•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移民•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秦汉时期的移民措施——戍边郡、实关中• 移民的构成• 移民的典型案例阅读文献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史念海:《河山集》(四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三联书店,1981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葛剑雄等:《移民与中国》,香港:中华书局,1992葛剑雄:《普天之下》,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Preston E. James: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ls, 李旭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69册)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 : 地图出版社, 198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万有文库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

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江苏吴县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

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

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

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河曲活动更趋频繁。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蜿蜒型河型。

5、《伊犁条约》《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该条约是1881年2月24日清朝政府与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签订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

根据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伊犁条约》的主要内容:(1)割地:霍尔果斯河以西1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2)通商:重申俄国商人在中国蒙古地区免税贸易,在新疆天山南北两路贸易「暂不纳税」;俄商来华陆路贸易可经蒙古、新疆延、沿边的35处卡伦出入。

(3)赔款:中国赔偿俄国900万卢布(约合509万两白银)。

(4)华民迁居俄国:规定伊犁居民可携带财产于1年期限内自由迁居俄国。

(5)伊犁归还中国:3个月内,将交收伊犁之事办妥。

6、麦克马洪线麦克马洪线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当局测量边界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

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接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中国享有主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印度。

英属印度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均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边界。

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

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

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7、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最高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中国春秋时期已有郡、县的设置。

楚武王灭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

春秋后期,县制开始推行于内地。

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经较为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县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较县晚。

秦国最早设郡,而后晋、赵、吴相继设郡。

这一时期郡的地位比县低,且无互相统属关系。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郡县设置的增多,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担任。

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经很普遍。

秦统一后郡县制遍行全国,始皇分天下为36郡,汉承秦制,比秦更为严整。

8、行省制中国元代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地方管理制度。

行省,即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

行省的性质最初只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政府在地方行使一定的职权。

约在元世祖后期成宗初期,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政府机构,并在行省下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职。

明承元制,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设立府、县和少量普通州。

清承明制,实行省、府、县三级制。

9、侨置州郡县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沿用旧名,这类州郡县称为侨置州郡县。

最初出现于东汉,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州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区的百姓设立侨置州郡县,直至宋元对峙时期,侨置州郡县都有出现。

设立侨置州郡县的原因主要有,国土沦丧,大量难民的出现;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彰显收复失地的决心;以及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

10、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故称土断。

晋朝朝廷东迁后,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341年、364年和413年多次实行土断。

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和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奉」,「豪强肃然」。

南朝457年、473年、481年、502年和560年,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收效甚微。

11、羁縻政策「羁縻政策」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主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12、山海关又称榆关、临榆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隅,是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建于山海之间而名。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战争都曾发生在山海关,其中以李自成与吴三桂的战斗最为激烈。

13、九边明代为了防备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扰,沿边修筑辽东边墙、盛京边墙和「柳条边」边墙。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力量,在长城沿线划分成九个防区,形成历史上的「九边」,即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14、龙门碣石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四大区之一,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市、山西河津县黄河两岸龙门山,碣石在辽宁绥中县。

龙门碣石地区为畜牧或半农半牧区。

15、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16、占城稻占城稻是出产于印度支那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

这使水稻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促使双季稻复种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从而使水稻等粮食大大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地位。

17、城市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前者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而后者是现有市场后有城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18、驰道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

公元前220年,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驰道著名的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往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

19、五尺道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公元前246年,秦始皇从筑路入手治理云南。

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地区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

统一中国后,始皇派遣常安继续修筑这条路。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今四川宜宾、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比五十步的「驰道」狭窄,故史称「五尺道」。

它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2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称为「丝路」。

西北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

其总长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

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发。

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

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起点是福建泉州,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路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