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③阶级斗争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的作用是 历史的,发展的。 2.阶级斗争的形式 ①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进行 的斗争 ②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③思想斗争:批判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 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 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构成要素:一是劳动对象。 二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三是劳动者。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 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②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有效 地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及发现和创造 新的劳动对象,都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 切相关; ③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 长,体力和智力的强化,也离不开科学 技术的武装。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 证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 力量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马克思
马克思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 质和面貌。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 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 历史,是劳动发展史。

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思考事物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而他们的哲学思想不是关于“现实”的思想,而不过是●唯物史观中三对关系: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生产力vs生产关系、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动态层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最大的推动力;静态层面: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构成、分布密度、增长速度及其变化规律等。

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①社会意识可以超前(预见)或落后于社会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前意识、同步意识、落后意识。

②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规律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4、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6、生产关系是指(A)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7、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D)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D、公有制和私有制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9、“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D)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一样有其客观规律1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D)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1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5、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源于(D)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7、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8、上层建筑是指(D)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9、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2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2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22、社会革命根源于(D)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2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八,第三章 唯物史观

八,第三章   唯物史观

第三章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资料生产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唯心史观: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把历史看作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二是地理环境(生存的场所);三是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2)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再次,物质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最后,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分为:①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③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4)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等,具有阶级性。

(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因此,就社会意识的产生而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就社会意识的发展而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第三章唯物史观

第三章唯物史观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正确答案:B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 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 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 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正确答案:B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血缘关系B. 生产关系C. 思想关系D. 政治关系3、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正确答案:C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永恒不变的B. 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 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正确答案:B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活跃的、革命的因素B. 相对稳定的因素C. 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D. 始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5、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正确答案:D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 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 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D. 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6、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正确答案:B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D.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正确答案:A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D.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8、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根源在于正确答案:A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B.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C.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D. 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9、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正确答案:D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B.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 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10、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是正确答案:A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 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 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11、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正确答案:ABD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B. 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C. 认为英雄人物创造社会历史D. 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思想动机1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正确答案:ABC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它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物质力量B. 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C. 它是人们当前生产实践的既定前提和物质基础D. 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13、发展我国生产力的途径有正确答案:BCD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B. 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C. 推动科技发展D.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1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正确答案:AB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5、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正确答案:BCD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人人创造历史B.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C.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 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16、科学技术正确答案:BCD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B. 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C.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D. 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17、生产力是人们正确答案:ABD你的选择:没选答案A. 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实际能力B. 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C. 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D. 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1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章 唯物史观

第三章  唯物史观
旧的 生产 关系
占统治 新的 地位的 生产 生产关系 关系
经济基础的构成
A.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形态
(1)经济基础
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 a. 在一种社会中总是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 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 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 产力发展水平。 客观要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 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相对稳定; 相反则变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生 产 力
决定
反作用
生 产 关 系
生产方式
(2)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 律内容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 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 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 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 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 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制 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 理论依据。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 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
1.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精神生活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精神生活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102-3)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 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 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中最突出的表现)
促进作用(积极作用) 质的方面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量的方面
阻碍作用(消极作用)

第三章 唯物史观ppt课件

第三章  唯物史观ppt课件

手推磨产生的 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为 首的社会——马克思
社会的生产关系是 随着物质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
变化和改变的 ——马克思
精品课件
❖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
反作用的两种情形
适合
促进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
不适合
阻碍
精品课件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精品课件
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 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 变化和发展。
精品课件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 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 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 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 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 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 稍易其轨,而全部 历史可以改观
——梁启超
精品课件
❖ 2、唯物史观
❖ 唯物史观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
精品课件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 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的结构
层次 社会意识形式——宗教、哲学等 与上层建筑 的关系上看
它 们 从 不 同 方 面 发 挥 独 特 作 用
上层建筑意识形式——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 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 逻辑学、思维科学等
政治思想: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关系、制度、设施的观点与理论的总 和。 法律思想: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设施的观点与理论的总和。 道 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按伦 理的原则,依靠舆论、信念、习惯、传统与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 量。 艺 术:按美的规则,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再现社会生活,并通过美的 感染力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式。 宗 教:统治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 映,是由对神灵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
经济结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核心是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等 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政治结构 —政治上层建筑
核心是国家政权 制为志建它是两 约一体立是整者 思种现起一个关 想现。来定上系 上实它,意层 层力一是识建政 建量旦统形筑治 筑,形治态的上 。影成阶指主层 响就级导导建 并成意下,筑
第一,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类出来的根本动力
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产生) 第二,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存在和发展) 第三,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 更替。
(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体
个人意识——雷锋精神 群体意识——向雷锋同志学习 社会心理——风俗、习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历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决定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二)社会存在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真题练习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按照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构成的。

按照社会意识反映层次的高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

按照同经济基础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2)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二者的区别: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 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 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㈠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主 要 包 括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㈠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 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⑴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⑴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以生产关系 的性质划分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⑵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尔萨斯的“人口自然规律”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 ·· ·· 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10·· ·· ·· 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 灾难。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 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生产关系的统一。
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有两种情况: ★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 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 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内部各种意识形式之间 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

• • • • •
5、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 A.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B.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D.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 6、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 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 B.道德规范 • C.哲学思想 • D.文学艺术
• • • •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
•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1.生产力 • 含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 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实体性因素)
(1)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基础设施、能源 设施 (2)劳动对象: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 东西。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 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1)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又称以神为中心的神 学历史观 :用“神意”、“天道”解释历史; (2)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历史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 (1)仅仅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 考察思想动机后面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 (2)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否 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3)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 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 历史的主宰。 • (4)忽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 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 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 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 可能是先进的。
•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 性。 •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 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 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三章(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三章(4)

(3)生产力的结构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以影响和改变 劳动对象形态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 切对象。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 动技能并实际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 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 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 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 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的含义及作用:
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 候、土壤、山脉、河流、海洋、森林、矿 藏、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等。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 物质条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 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 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 作用的方面。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 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国家
(1)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 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 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 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 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马基原理第三章(唯物史观)

马基原理第三章(唯物史观)

• 唯心史观的共同本质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但它有多种表现形态: • 神学史观 • 观念史观 • 人本主义史观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 衡。 • 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 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两个归结”
•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 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 关系; • 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 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列宁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 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 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我们社会 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性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 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 的社会。”——马克思 •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1)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 时,会推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时,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变更旧 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 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换的关 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 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 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 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 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3章

马克思3章
27唯物史观在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着问题时,坚持的原则有【1整体性原则3理性原则4必然性原则】
28党的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有【1建新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9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五月十八日》一文中,对为什么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用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作了精辟的分析,树立了评价历史任务的典范。阶级社会,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4具体分析方法】
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任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思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为基础的有【1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
19 理解人类社会ຫໍສະໝຸດ 展史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 20 恩格斯指出“无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他看成是经常变化改革的社会”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1 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认为“革命是历史的后车头“。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4物质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理由在与【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4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21、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然后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 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无论是发现现代社 会中阶级的存在还是发现这些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 劳。……我新做的工作就是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 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 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 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2、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 量” ,这是因为(P123-124):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 的构成要素。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③改变了社会经济 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3、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 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带来消极后果。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1、生产关系(狭义、广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经济) 关系。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 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区分不同生产方式的客观依据; 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 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 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12、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基本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1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成、性质和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 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 适合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 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14、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第三章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第三章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前页
后页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二)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17 世纪中叶以来,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就对 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问题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他 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只从利润、地租等特殊形式 上来考察剩余价值,既没有考察剩余价值本身,也没有 考察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
《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神圣家族》对布鲁诺· 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 意识哲学和唯心史观进行的全面的批判,从根本上摧毁了 他们的理论基础,并把他们保守、反动的政治面目充分揭 露出来,从而给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的打击,清除了他们 对工人阶级的恶劣影响,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理 论扫清了道路。《神圣家族》提出了确立唯物史观理论体 系的重要原则问题,如关于科学的人的本质思想的初步确 立、关于历史发展是现实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思想、关 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伟大人物的思想等等,为马克思恩 格斯创立新世界观理论做了直接准备。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2、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实现了对劳动价值论 的科学革命,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 理论前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批判蒲鲁东、达里蒙、格雷、 布雷等人错误的价值观念而创立起来的。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
《提纲》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 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就为唯物史观乃至崭 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 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定义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 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 国家 政权 是核 心 。
政法思想



上 层 建 筑

群体意识 低层次的社会心理
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法思想


术 教 学
社 会 意 识 形 式
艺 宗 哲
意识 形态
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 管理科学 语 言 学 逻 辑 学
非 意识 形态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1)联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它主要是指社会形 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 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究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
果,其中,生产力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 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 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 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 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 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 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学习笔记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一个复杂的结构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总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把精神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②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⑴地理环境①含义: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川、矿藏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会受到惩罚。

③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因素。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⑵人口因素①含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不利于社会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它不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制约。

⑶生产方式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⑴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构成:①从主体上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②从形式上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③从内容上分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⑶社会意识形态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最根本原因是( A )A.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B.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C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根本区别B.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有相同的规律C.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D.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是等同的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B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4.胡适曾说过: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认为( B )A.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必然的B.历史的偶然因素决定必然C.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5.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及其设施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祔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C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交换过程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生产者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8.“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D )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B.生产关系的改革需要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社会革命C.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无须人的参与的自发过程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B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10.哲学基本问题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 )A.是同一个问题B.哲学基本问题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具体化C.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D.没有必然的联系1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B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地理环境的优劣B.人口增长的快慢C.社会风气的好坏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3.生产关系包括很多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A.劳动者的分工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1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B.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5.经济基础是指( D )A.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的总和B.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个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16.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A.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B.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和政府组织部门C.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17.人的本质属性是( B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先天属性D.物质属性18.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D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B.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C.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19.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 )A.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C.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D.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20.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C )A.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二、多项选择题1.生产力的实体要素是( ABC )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科学技术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 AD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的原理B.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C.从个别到一般,在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秩序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E.群众的一切意见都必须遵从的观点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内容( BCDE )A.承认群众有绝对自由的观点 B.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D.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E.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BCD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E.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5.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有( ABCD )A.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E.统治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6.唯物史观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 ABCD )A.居民中的大多数B.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C.体力劳动者D.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E.一切人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ABD )A.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B.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C.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D.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E.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8.“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段话表明( ABCE )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的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C.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人的社会性属于人性的范围,人的自然属性不属于人性范围E.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9.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BDE )A.个人为社会做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B.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C.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D.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E.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三、辨析题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哲学史。

2.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4.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6.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7.人的价值就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材料题(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

”材料2“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

”材料3“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

……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斜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

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

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请回答:(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分析下列材料材料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在工业经济领域(以产值计算),国有经济由1978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26.5%。

集体经济由21.8%上升到40.5%,非公有制经济由0.2%上升到33%。

在商业领域(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国有商业由1978年的54.6%下降到1997年的24.3%,集体商业由43.3%下降到18.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到57.5%。

199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67%,个体工商业占15.9%。

到1997年底,个体工商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2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5%,私营企业96万户,从业人员1399万人。

1979---1997年,外商实际投资2201亿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