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8-09-07T14:22:51.53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5期作者:高玉芹

[导读]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比、反思、提炼,从而发挥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镇教育办公室山东莱芜271100

一、想象中拼插,拼插中思考,思考中总结

“玩数学、做数学”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理想教学理念,但没有任何载体的教学材料就使“玩和做”转化成了“看”,学生的探究兴趣、动手能力也会大大折扣,益智学具的恰当介入会使数学返璞归真,真正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刚接触科学构件,学生便兴趣高涨,合作拼插、主动探究、自主命名、概述介绍。构件类翻转了常规课堂,锁球类也玩转了益智活动。在孔明锁的拼插活动中,学生必须积极想象它的空间位置,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凿凿相扣”、“暗渡陈仓”,从而总结出鲁班球、梅花锁、二十四锁、丁花香……等学具一般的拼插规律。

二、题组中观察,观察中细化,细化中解答

顾亚龙老师认为:“基于题组模块的生成、概括、表达与应用,能使数学规律格式化、显性化、可视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比、反思、提炼,从而发挥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在执教《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因此在教学初期我便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操作列出以下几个方程(方程要体现操作的过程):

X=5;

X+10=5+10;

X+10+10=5+10+10;

X+10+10+10=5+10+10+10;

X+10+10+10+20=5+10+10+10+20;

X+10+10+10+20+20=5+10+10+10+20+20;

X+10+10+10+20+20+20=5+10+10+10+20+20+20;

从而使学生在巩固上节课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的“题组模块”做好“说话”的准备,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局限以及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很难用系统、准确、完备的知识进行总结,此时便需要我们进行有序的引导,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发现:都是等式,也都是方程;天平左边的砝码与天平右边的砝码相同,方程左边加几方程右边就加几……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往往会把条件、操作与结论割裂开来,此时提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来固化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调理分析,以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学生经过短暂的沉淀之后,便会总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依然成立”的结论,此时再引导学生“你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么?”从而引导学生用“x+n=a+n”这样的算式表示,在加深等式性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建模能力。学生在此基础之上便会质疑:“如果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还成立吗?”另一方面在利用“题组模块”进行教学时,大部分同学往往只注重自上而下的观察,而忽视自下而上的变化,当学生没有质疑时,也可以这样引导:“如果我们更换一下观察的角度,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细心”的同学会这样总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当然也有同学认为“画蛇添足”,此时教师只需要做一名安静的倾听者,学生会在辩论与分析中得出正确的表述,此时再来观察x+n=a+n,“你知道x的值吗?能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吗?”学生很容易写出:x+n-n=a+n-n,这时再追问:“两边为什么要同时减去n,而不是其他的数?”来引导学生根据天平两边有相同的砝码可以拿掉的过程,理解“消数”的意义,从而得出:x=a,我们把刚才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未知数的值(即a)叫作方程的解。同时在练习巩固时,练习的设计也要层层递进,先设计例如:x+150=350+

150,x-150=350-150,这样等式两边“相同砝码”明显的初级题目;再设计例如:x+150=500,x-150=500,这样暗含“相同砝码”的中级题目,最后再设计例如x+150=500-150,x-150=500+150,这样混淆“相同砝码”的高级题目。这样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利用题组模块“练一组题,通一类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将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方程的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为理解有关乘除的等式性质及解方程做好准备。

三、预习中交流,交流中质疑,质疑中升华

对于本册中小数及分数的意义、性质、加减法等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进行了简单认识,内容繁多但简单易学。因此,我认为以“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模式进行学习会更为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习内容,提高预习质量,我将预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指导学生预习:找信息、提问题;勤动脑、自解答;精心阅、解疑惑;自举例、试解答。经过一年的课上预习指导,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我便将预习时间置于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在课堂教学之初,便以“举例说明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你能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交流收获、解决疑问。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然后以某一小组汇报为主,其他小组质疑补充为辅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与批判中不断深化知识,在质疑与合作中不断发展能力,但此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较为零散,需要教师引领回顾整理,在梳理知识点时形成系统的认知。

实验数学用“创新”刷新了我的教学观,用“整合”贯通了教学内容,用“益智”拓展了数学的外延。虽然初次的尝试与探索略显青涩,但我相信经验的积累、探索的实践会推进实验数学勇往直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