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精)

合集下载

测量学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

测量学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
第6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6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6.1 概述
6.1.1 测量与观测值
通过一定的仪器和方法在一定的环境下游操作人员 对某量进行量测,称为观测,获得的数据称为观测值。 6.1.2 观测与观测值的分类
1.同精度观测和不同精度观测
构成测量工作的要素包括观测者、测量仪器和外界条 件,通常将这些测量工作的要素统称为观测条件。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以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 容许值,称为容许误差。
6.4.4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是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是个无量纲数,在测 量上通常将其分子化为1,即用K=1/N的形式来表示。 如:1/1000,1/5000等。 显然.相对中误差愈小(分母越大).说明观测结果的精 度愈高,反之愈低。 相对中误差的分子也可以是闭合差或容许误差,这时分别称 为相对闭合差及相对容许误差。
该曲线称为高斯偶然误差分布曲线。 在概率论中,称为正态分布曲线。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对应着一个 确定的误差分布。 曲线的纵坐标y=概率/间距,它是 偶然误差⊿的函数,记为f(⊿)。
f(⊿ i)d⊿是偶然误差出现在微小区间(⊿ i + d⊿/2, ⊿ i +-d⊿/2) 内的概率,记为
p(⊿ i)= f(⊿ i)d⊿
6.1.3 测量误差及其来源
1.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中的被观测量,客观上都存在着一个真实 值.简称真值。 对该量进行观测得到观测值。观测值与真值之差, 称为真误差.即
真误差=观测值-真值
2.测量误差的反映
“必要观测”:为确定某一个被观测量或几何形体 所需要的最少的观测。
“多余观测”:在确定某一个被观测量或几何形体 所进行的观测过程中超过必要观测的观测。

08结63-测量学-章6-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08结63-测量学-章6-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加权算术平均值 相应观测值的权
三、最可靠值(最或是值)的精度评定 单位权中误差
权为1的观测值 中误差
m0
pvv
n 1
vi=li-x
测回数
最可靠值的中误差
Mx
加权平均值 的中误差
m0 p
pvv p n 1
举例
在水准测量中,已知从三个已知高程点A、B、C 出发,测得E点的三个高程观测值及各水准路线
偶然误差 –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单个误差的出现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数值大小和符号都不固定,大量的误差有统计规律的误差 – 偶然误差决定了观测结果的精密度; – 研究测量误差主要是针对偶然误差而言
二、研究目的
(1) 求取最可靠值(最或是值) (2) 衡量精度(结果的可靠性) 三、研究误差的出发点或原则: (1)根据不同的测量目的,允许在测量结果中含有一定程度 的测量误差 (2)目标并不是简单地使测量误差越小越好,而是要设法将 误差限制在与测量目的相适应的范围内 (3)分析测量误差,制定出衡量观测成果质量的标准,并求 得未知量的最合理最可靠的结果
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
观测值
一、求最可靠值(最或是值)
最可靠值 证明
l1 l2 ln l x n n
观测次数

△1=l1-X △2=l2-X
0 lin
n l X n
Hale Waihona Puke n ……… … △n=ln-X
l nX
n n n
§6.2
举例 : b a c
偶然误差特性
一、偶然误差的四个特性
△i=ai+bi+ci-180°
(i=1,2, ··· ··· ··358)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ε=n lim ∞
∑(x −m)
i=1 i
n
2
t
sx =
x
(xi − x)2 ∑
i=1
n

n
n −1
实验中先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测量列的标准偏差,然后,用t分布因 子对标准偏差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测量列的标准偏差.实验中常用 的t因子如表: 当n>6时,ε≈s 证明见后 ε=sχT0.683统误差大
准确度高
正确度好但精密度差 正确度好但精密度
不确定度(uncertainty) 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带有的一个参数,用以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不确定度提
供了测量分散范围的一个量度,它以很大的可能性包含了真值.它包含有A类不确定 度分量(随机误差统计分析所获)和B类不确定度分量(非统计方法所获).
δ仪
-δ仪 δ
Δ仪
均匀分布
对于正态分布:仪器不确定度 对于正态分布 仪器不确定度 u仪与仪器误差限的关系为 与仪器误差限的关系为:u 仪=kp×δ仪/C 为置信因子, kp为置信因子,在一倍标准偏 差下的置信概率0.683,C=3, 差下的置信概率0.683,C=3, 故uB=δ仪/3.
综上所述,所谓 类不确定度应由贝塞尔公式 算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然后 综上所述 所谓A类不确定度应由贝塞尔公式 算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然后 所谓 类不确定度应由贝塞尔公式S算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用平均标准偏差S 作为A类不确定度 类不确定度u 再由u 乘以因子t 用平均标准偏差 X作为 类不确定度 A = S X 再由 A乘以因子 p来求得扩展不 n 确定度UA.所以 确定度 所以: UA=uA×tP 所以 B类不确定度的评估 类不确定度的评估: 类不确定度的评估

测量学第6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6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d
2 m
误差出现在K倍中误差区间内的概率为:
km
P( km)
1
e

2 2m2
d
km 2 m
将K=1、2、3分别代入上式,可得到偶然误差分别出现在
一倍、二倍、三倍中误差区间内的概率:
P(|| m)=0.683=68.3 P(||2m)=0.954=95.5 P(||3m)=0.997=99.7
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式
函数式 全微分
x

l
n

1 n
l1

1 n
l2

1 n
ln
dx

1 n
dl1

1 n
dl2

1 n
dln
中误差式 mx
1 n2
m12

1 n2
m22

1 n2
mn2
由于等精度观测时,m1 m2 mn m ,代入上式:
(g)
由偶然误差的抵偿性知:
i j
lim xix j 0
n
n
(g)式最后一项极小于前面各项, 可忽略不计,则:
2
K
f12
x12 K
f22
x22 K

f
2 n
xn2 K

mz2

f12mx21
f
2 2
mx22



安徽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系
23
2020年1月9日星期四
二 .几种常用函数的中误差
1.倍数函数的中误差 设有函数式 Z Kx
(x为观测值,K为x的系数)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x0
x
相对误差ε是一个无量纲的数据,通常以百分数的形式表
示。相对误差比绝对误差能更好地说明测量的精确程度。例如,
在上面的例子中,ε1=0.002/20×100%=0.01%,ε2= 0.02/250×100%=0.008%,可以看出,后者的测量精度更高。
1.2 测量误差的来源
计量器具 误差
计量器具误差是指计量器具本身在设计、制造和使用
(2)随机误差的评定指标
① 算术平均值 。对同一被测量进行n次等精度测量,测
量结果为x1、x2、…、xn,则算术平均值x 为:
x
x1 x2 xn n
1 n
n i1
xi
测量次数n越大,算术平均值 越趋近于真值x0。因此,用
算术平均值 x 作为最后测量结果是可靠的、合理的。
② 标准偏差σ。
用算术平均值 x 表示测量结果虽然可靠,但不能全面反
映测量精度。例如,有两组测得值: 第一组:12.005,11.996,12.003,11.994,12.002; 第二组:11.90,12.10,11.95,12.05,12.00。
两组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 x1= x2=12,但第一组测得
值比较集中,第二组测得值比较分散,也就是说,第一组的 每一个测得值比第二组的更接近于算术平均值,第一组测得 值的测量精度比第二组高。此时,算术平均值就不能准确地 反映测量精度了,而常用标准偏差σ来反映测量精度的高低。

误差
所引起的误差。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振
动和灰尘等,其中,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大。
测量人员 误差
测量人员误差是指由测量人员的主观因素所引起的误
差。例如,测量人员技术不熟练、测量瞄准不准确、估读 判断错误和测量习惯等引起的误差。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分析的基础知识(精)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分析的基础知识(精)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分析的基础知识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

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指无需对被测的量与其它实测的量进行函数关系的辅助计算而可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间接测量指利用直接测量的量与被测量之间的已知函数关系经过计算从而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

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环境、人员的观察力等种种因素的局限,测量是不能无限精确的,测量结果与客观存在的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存在测量误差。

因此分析测量中产生的各种误差,尽量消除或减小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作出估计,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就是物理实验和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的概念、特性、产生的原因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概念与估算方法等的有关知识。

误差的定义、分类及其处理方法一.误差的定义: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之差叫做误差,记为:被测值的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真值是不知道的。

在实际测量中常用准确度高的实际值来作为约定真值,才能计算误差。

二.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方法:误差主要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1)定义: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2)产生原因:①仪器本身的缺陷或没按规定条件使用仪器而引起的误差(又称作仪器误差)例:电表的刻度不均匀---示值误差等臂天平的两臂实际不等---机构误差指针式电表使用前没调零---零位误差大气压强计未在标定条件下使用引起的系统误差等②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本身的近似性、或实验条件不能达到理论公式的要求、或测量方法所带来的系统误差(又称作理论误差或方法误差)。

例:单摆运动方程小角度近似解引起的误差、伏安法测电阻时电表内阻引起的测量误差。

(3)分类及处理方法:根据误差的符号、绝对值确定与否分类如下:①已定系统误差---绝对值和符号已经确定的系统误差分量,如零位误差、大气压强计室温下使用引起的误差、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内接或外接引起的误差等;这类误差分量一般都要修正。

误差及数据处理

误差及数据处理

误差与数据处理一、名词解释1)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2)精密度:在确定的条件下重复测定的数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用重复性和再现性表示。

重复性(repeatability):同一实验室,分析人员用相同的分析法在短时间内对同一样品重复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再现性(reproducibility):不同实验室的不同分析人员用相同分析对同一被测对象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

3)准确度:测量结果与被测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4)真值: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一致的值。

5)绝对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约定)真值之差。

6)绝对差值:两个数值之差的绝对值。

7)相对误差: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约定)真值。

8)算数平均值:数值的总和除以其个数。

9)加权算数平均值:给每个数值指定一个称为“权”的非负系数,各个数值与相应的乘积之和除以权的总和。

10)标准值:由特定机关或组织以一定的精密度决定并保证的标准物质物理性能或组成的数值。

11)方差、标准差:各测定值和平均值之差的平方和除以自由度(测定数量减1)而得的商叫方差。

标准差为方差的正平方根。

12)极差:一个定量特征的观测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13)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14)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

15)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16)变异系数:标准偏差在样本均值中所占的百分数,又称相对标准偏差。

即标准偏差与测量结果算术平均值的比值。

17)偏差:一个值减去其参考值。

18)绝对偏差:个别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

19)相对偏差:绝对偏差相对于测量平均值的百分数。

20)平均偏差:各单次测量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与测量次数之比。

用d表示。

21)置信界限:真实值落在平均值的一个指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就称为置信界限。

土木工程测量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精)

土木工程测量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精)

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内容提示:本章主要介绍了测量误差的概念、来源、分类与处理方法,精度的概念及评定标准,误差传播定律,等精度与非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及其中误差。

其重点内容包括误差传播定律、观测值中误差计算、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及其中误差。

其难点为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1 测量误差与精度5.1.1 测量误差的概念要准确认识事物,必须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要进行定量分析必须要先对认识对象进行观测并取得数据。

在取得观测数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观测时,每次的观测结果总是不完全一致或与预期目标(真值)不一致。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在观测结果中始终存在测量误差的缘故。

这种观测量之间的差值或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称为测量误差(亦称观测误差)。

用l代表观测值,X代表真值,则有Δ=l-X (5-1)式中Δ就是测量误差,通常称为真误差,简称误差。

一般说来,观测值中都含有误差。

例如,同一人用同一台经纬仪对某一固定角度重复观测多次,各测回的观测值往往互不相等;同一组人,用同样的测距工具,对同一段距离重复测量多次,各次的测距值也往往互不相等。

又如,平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即为观测对象的真值,但三个内角的观测值之和往往不等于180 ;闭合水准测量线路各测段高差之和的真值应为0,但经过大量水准测量的实践证明,各测段高差的观测值之和一般也不等于0。

这些现象在测量实践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观测值中不可避免地含有观测误差的缘故。

5.1.2 测量误差的来源为什么测量误差不可避免?是因为测量活动离不开人、测量仪器和测量时所处的外界环境。

不同的人,操作习惯不同,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另外,每个人的感觉器官不可能十分完善和准确,都会产生一些分辨误差,如人眼对长度的最小分辨率是0.1mm,对角度的最小分辨率是60"。

测量仪器的构造也不可能十分完善,观测时测量仪器各轴系之间还存在不严格平行或垂直的问题,从而导致测量仪器误差。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知识总结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知识总结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知识总结1、1研究误差的意义1、1、1研究误差的意义为: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2)正确处理测量和试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1、2误差的基本概念1、2、1误差的定义:误差是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

1、2、2绝对误差:某量值的测得值之差。

1、2、3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值。

1、2、4引用误差:以仪器仪表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以测量范围上限值或全量程为分母,所得比值为引用误差。

1、2、5误差来源:1)测量装置误差2)环境误差3)方法误差4)人员误差1、2、6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特点,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

1、2、7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为系统误差。

1、2、8随机误差: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1、2、9粗大误差: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

1、3精度1、3、1精度: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成为精度。

1、3、2精度可分为:1)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2)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3)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其定量特征可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来表示。

1、4有效数字与数据运算1、4、1有效数字:含有误差的任何近似数,如果其绝对误差界是最末位数的半个单位,那么从这个近似数左方起的第一个非零的数字,称为第一位有效数字。

从第一位有效数字起到最末一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不论是零或非零的数字,都叫有效数字。

1、4、2测量结果应保留的位数原则是:其最末一位数字是不可靠的,而倒数第二位数字应是可靠的。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一) 测量与误差1. 测量在科学实验中,一切物理量都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所谓测量就是将待测物理量与规定作为标准单位的标准物理量通过一定的比较,其倍数即为待测物理量的测量值。

测量按测量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类: ①直接测量(简单测量)运用量具或仪表能直接得到物理量的数值,称为直接测量。

例如,用米尺、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时间;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等。

它的特点是:测量结果直接得到。

②间接测量(复合测量)多数物理量,不便或不能直接测量。

但是我们可以先对可直接测量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然后依据一定的函数关系,计算出待测的物理量,这称为间接测量。

例如,要测量一圆柱体的体积V,可以先用米尺(或卡尺)对直径d 和高度h 进行直接测量,然后根据公式h d V 241π=计算出它的体积。

当然一个物理量应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力测量,不使绝对的。

要根据所有的仪器和测量方法来定。

如上例中的圆柱体投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量筒中,从液面的上升即可直接得到体积。

2. 真值和近似真值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有各种特性。

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对应有一个确定的客观真实值。

这个数值就称为真值。

从测量者的主观愿望来说,总想测出物理量的真值。

然而任何实际测量中是在一定环境下,用一定的仪器、一定的方法,由一定的人员完成的,由于周围环境不理想、测量方法不完善、仪器设备不精密,而且受到测量人员技术经验和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使任何测量都不会绝对精确。

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称为误差。

任何测量都有误差,误差贯穿于测量的全过程。

某一物理量的误差,定义为该量的测量值x 与真值μ之差,即: μδ-=x由于真值测不出来,误差又不可避免,所以测量的目的硬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求出被测量的最可信赖值,并对它的精确程度给予正确的估计。

在我们的实验中,最可信赖值取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它是真值得最好近似,也称近似真值。

用公式表示为 ∑==ni i x n x 11 3. 误差测量数据的精确程度我们使用误差来描述。

第七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七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中误差 m 极限误差 Δ 允= 2 m 相对中误差 绝对误差 平均误差 θ 或然误差 ρ
11/18/2019 7:20 AM
7.3误差传播定律 误差传播定律描述观测值的中误差
与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
设有一般函数:
zf(x1,x2,xn)
则函数的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式
m z( x f1)2m 1 2 ( x f2)2m 2 2 ( x fn)2m n 2
[2]
n n
11/18/2019 7:20 AM
π=3.1416 e=2.7183 σ 为标准差 σ2 为标准差的平方,称为方差。
11/18/2019 7:20 AM

系统误差
11/18/2019 7:20 AM

偶然误差
11/18/2019 7:20 AM

偶然误差
11/18/2019 7:20 AM

水准测量测站高差计算公式为h=a-b。已知后视 读数的中误差为ma±1mm,前视读数的中误差 为mb±1mm,求每测站高差的中误差m h。 解:函数关系为
h= a – b
f1

h a
1
f2
h b
1
中误差式为
m h 212m a 2( 1 )2m b 22
m h=±1.41mm
DAB = 500 × dAB=25600 mm 中误差式为
m DAB =500 m dAB=±100 mm
DAB = 25.600 ±0.1 m
11/18/2019 7:20 AM
m z 2 ( x f 1 ) 2 m 1 2 ( x f 2 ) 2 m 2 2 ( x f n ) 2 m n 2

第一章测量误差与有效数据处理(精)

第一章测量误差与有效数据处理(精)

第一章 测量误差与有效数据处理1. 指出下列各项各项哪些属于系统误差,哪些属于偶然误差:a.米尺刻度不均匀b.实验者的偏见c.刻度因温度改变而伸缩d.最小分度后一位的雇计c.游标卡尺零点不为零f.电表指针的磨擦g.视差2. 下列数值改用有效数字的标准式来表示(1) 光速=299792458±100米/秒(2) 热功当量=41830000±40000尔格/卡(3) 比热=C 0.001730±0.0005卡/克度(4) 电子的电荷=4.8030⨯10-10静库。

准确到0.1%(5) 9876.52准确到0.2%3.请把下列各数值正确的有效数字表示于括号内:(1) 3.467±0.2 ( )(2) 746.000±2 ( )(3) 0.002654±0.0008 ( )(4) 6523.587±0.3 ( )4.下列各式的算术运算都是正确的,就是没有考虑到有效数字的问题。

假设下列各数值的最后一位都是估计(可疑)的,请在括号内以有效数字表示其正确答案。

(1)(1.732)(1.74)=3.01368 ( )(2)(10.22)(0.0832)(0.41)=0.34862464 ( ) (3)4.20419.30034.6038.60421.8=+-=y ( ) (4) 628.7/7.8=80.6026 ( )(5) (17.34-17.13)(14.28)=2.9988 ( )5.计算下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的表示式。

N=A+2B+C-5D设:A=38.206±0.001cm B=13.2487±0.0001cmC=161.25±0.01cm D=1.3242±0.0001cm6.一圆柱体的直径为(2.14±0.02)厘米,求其横截面积。

7.一个正方体铁块的边长为(10.3±0.2)厘米,质量为(8665±8)克,试求其密度的不确定度表示式?并用“克/厘米”为单位表示结果。

计量基础知识(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计量基础知识(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第一节 测量与误差
一、测量
测量就是借助一定的仪器或量具,通过一 定的实验方法来实现标准量与待测量的比较。
1.直接测量
被测量与标准量相比较而得出测量结果
2.间接测量
利用被测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计算而得出测量结果
例:
测量铜柱的密度时,我们可以用米尺量出它的高h 和直径d, 算出体积
V
d 2 h
处理方法:
①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
②研究其分布,找出其特征值,归入A类不确定度
三、对误差大小的评价
实验中常用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来评价实验结果中误差的大小。这 三个概念的涵义不同,应加以区别。 1.精密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偶然误差大小的程度。精密度高是指在多次 测量中,数据的离散性小,偶然误差小。 2.准确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准确度高表示多次测 量数据的平均值偏离真值的程度小,系统误差小。
2.不确定度的估计方法: 依据国内外规范,在物理实验中采用以下的不确定度简 化评定方法: 总不确定度Δ 从评定方法上分为两类分类: A类分量Δ A-----多次重复测量时用统计学方法估算的分量; B类分量Δ B-----用其他方法(非统计学方法)评定的分量;
不确定度用它的两个分量采用“方和根”的方法合成
x , y , z ,
x , y , z ,
间接测量量的测量值为
F ( x , y , z...)
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为
F F F 2 2 2 y z x x z y
二、测量不确定度:
定义: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地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地参数。 1、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 2、测量不确定度由多个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用测量列结果的统计分布 估算,并用实验标准差表征。另一些分量则可用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的假 定概率分布估算,也可用标准偏差表征。 3、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之值的最佳估计,而所有的不确定度分量均贡献 给了分散性,包括那些由系统效应引起的(如,与修正值和参考测量标准 有关的)分量。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复习资料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复习资料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若用L表示观测值,L~表示真值,则观测误差的计算方法为:。

2、测量上传统的直接测量数据为、和。

3、误差椭圆研究的是待定点相对于的精度,相对误差椭圆研究的是任意两个之间相对位置的精度。

(起始点/待定点)4、某测角网共有n个角度观测值,t个必要观测,如按条件平差进行时,此三角网可以列出个条件方程,如按间接平差进行时,此三角网可以列出个误差方程。

5、设某角度观测值的协因数为9,则其观测值的权为。

6、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性是指:、聚中性、和抵偿性。

7、观测误差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其中误差在观测或计算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消除或消弱,而误差在观测结果中必然存在。

8、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当观测条件好时,观测质量就会;反之,观测条件差时,观测成果质量就会;如果观测条件相同,观测成果的质量也就可以说是。

9、根据观测误差对观测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将误差分为和。

10、误差具有累积性,对成果的影响较大,应当设法消除或减弱的。

11、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有两种:(1);(2)。

12、为了提高最后结果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检查和及时发现观测值中有无错误存在,通常要,也就是要进行。

13、测量平差的任务是:(1);(2)。

14、由偶然误差的对称性和抵偿性可知,误差的理论平均值为。

15、若误差的理论平均值不为0,且数值较大,说明观测成果中含有和。

16、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组观测,如果分布较为密集,则表示该组观测质量较也就是说,这一组观测精度较。

17、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组观测,如果分布较为离散,则表示该组观测质量较也就是说,这一组观测精度较。

18、判定观测误差中粗差的标准是,即超过这个标准的误差就列入粗差,相应的观测值应予以剔除或返工重测。

19、我们把衡量单位长度的精度叫做,一般来说,当观测误差随着观测量的大小而变化时,用 来描述其精度。

20、当观测量i L 和观测量j L 之间误差相关时,描述这种相关程度的指标有 、 。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复习资料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复习资料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若用L表示观测值,L~表示真值,则观测误差的计算方法为:。

2、测量上传统的直接测量数据为、和。

3、误差椭圆研究的是待定点相对于的精度,相对误差椭圆研究的是任意两个之间相对位置的精度。

(起始点/待定点)4、某测角网共有n个角度观测值,t个必要观测,如按条件平差进行时,此三角网可以列出个条件方程,如按间接平差进行时,此三角网可以列出个误差方程。

5、设某角度观测值的协因数为9,则其观测值的权为。

6、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性是指:、聚中性、和抵偿性。

7、观测误差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其中误差在观测或计算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消除或消弱,而误差在观测结果中必然存在。

8、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当观测条件好时,观测质量就会;反之,观测条件差时,观测成果质量就会;如果观测条件相同,观测成果的质量也就可以说是。

9、根据观测误差对观测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将误差分为和。

10、误差具有累积性,对成果的影响较大,应当设法消除或减弱的。

11、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有两种:(1);(2)。

12、为了提高最后结果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检查和及时发现观测值中有无错误存在,通常要,也就是要进行。

13、测量平差的任务是:(1);(2)。

14、由偶然误差的对称性和抵偿性可知,误差的理论平均值为。

15、若误差的理论平均值不为0,且数值较大,说明观测成果中含有和。

16、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组观测,如果分布较为密集,则表示该组观测质量较也就是说,这一组观测精度较。

17、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组观测,如果分布较为离散,则表示该组观测质量较也就是说,这一组观测精度较。

18、判定观测误差中粗差的标准是,即超过这个标准的误差就列入粗差,相应的观测值应予以剔除或返工重测。

19、我们把衡量单位长度的精度叫做,一般来说,当观测误差随着观测量的大小而变化时,用 来描述其精度。

20、当观测量i L 和观测量j L 之间误差相关时,描述这种相关程度的指标有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

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测量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不可能绝对准确。

所以需要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价,对其误差范围作出估计,并能正确地表达实验结果。

本章主要介绍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在每个实验中都要用到,而且是今后从事科学实验工作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1.1 测量与误差
1.1.1测量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

测量就是借助仪器用某一计量单位把待测量的大小表示出来。

根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的不同,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由仪器或量具可以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称为直接测量。

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天平称质量;另一类需依据待测量和某几个直接测量值的函数关系通过数学运算获得测量结果,这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

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已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求出待测电阻的大小。

一个物理量能否直接测量不是绝对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改进,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量,现在可以直接测量了。

比如车速的测量,可以直接用测速仪进行直接测量。

物理量的测量,大多数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

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1.1.2 误差
绝对误差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大小称为真值。

测量的目的就
是力图得到真值。

但由于受测量方法、测量仪器、测量条件以及观测者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即总存在测量误差。

设测量值为N,相应的真值为N0,测量值与真值之差ΔN
ΔN=N-N0
称为测量误差,又称为绝对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测量与误差形影不离,分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
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是实验测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百分数叫做相对误差。

用E表示:
%1000
⨯∆=N N E 由于真值无法知道,所以计算相对误差时常用N代替0N 。

在这种情况下,N可能是公认
值,或高一级精密仪器的测量值,或测量值的平均值。

相对误差用来表示测量的相对精确度,相对误差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1.3 误差的分类
根据误差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误差可分为三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1. 系统误差 是指在同一条件(指方法、仪器、环境、人员)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结果总是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一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系统误差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系统误差的来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仪器误差 它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或没有按规定条件使用仪器而造成的误差。

如螺旋测径器的零点不准,天平不等臂等。

(2)理论误差 它是由于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本身的近似性,或实验条件不能达到理论公式所规定的要求,或测量方法不当等所引起的误差。

如实验中忽略了摩擦、散热、电表的内阻、单摆的周期公式g
l T π2=的成立条件等。

(3)个人误差 它是由于观测者本人生理或心理特点造成的误差。

如有人用秒表测时间时,总是使之过快。

(4)环境误差 是外界环境性质(如光照、温度、湿度、电磁场等)的影响而差生的误差。

如环境温度升高或降低,使测量值按一定规律变化。

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通常是可以被发现的,原则上可以通过修正、改进加以排除或减小。

分析、排除和修正系统误差要求测量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我们以后的实验中会逐步地学习,并要很好地掌握。

2. 随机误差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误差的绝对值符号的变化,时大时小、时正时负,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有时也叫偶然误差。

引起随机误差的原因也很多,与仪器精密度和观察者感官灵敏度有关。

如无规则的温度变化,气压的起伏,电磁场的干扰,电源电压的波动等,引起测量值的变化。

这些因素不可控制又无法预测和消除。

当测量次数很多时,随机误差就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

实践和理论都已证明,随机误差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正态分布),其特点表现为:
① 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② 对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③ 有界性 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趋于零;
④ 抵偿性 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而趋于零。

因此,增加测量次数可以减小随机误差,但不能完全消除。

3. 粗大误差 由于测量者过失,如实验方法不合理,用错仪器,操作不当,读错数值或记错数据等引起的误差,是一种人为的过失误差,不属于测量误差,只要测量者采用严肃认真的态度,过失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在数据处理中要把含有粗大误差的异常数据加以剔除。

剔除的准则一般为3σ准则或肖维勒准则。

1.1.4 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都是评价测量结果的术语,但目前使用时其涵义并不尽一致,以下介绍较为普遍采用的说法。

精密度表示的是在同样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彼此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即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测量数据的弥散程度,因而测量精密度是测量偶然误差的反映。

测量精密度高,偶然误差小,但系统误差的大小不明确。

准确度表示的是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因而它是系统误差的反映。

测量准确度高,则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偏离真值较小,测量的系统误差小,但数据较分散,偶然误差的大小不确定。

精确度表示的则是对测量的偶然误差及系统误差的综合评定。

精确度高,测量数据较集中在真值附近,测量的偶然误差及系统误差都比较小。

1.1.5随机误差的估计
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其测量结果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也就是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

我们用描述高斯分布的两个参量(x 和σ)来估计随机误差。

设在一组测量值中,n 次测量的值分别为:n x x x ,,21
1.算术平均值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证明,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n i i x n x 1
1 (1—1) 是待测量真值0x 的最佳估计值。

称x 为近似真实值,以后我们将用x 来表示多次测量的近似真实值。

2.标准偏差
根据随机误差的高斯理论可以证明,在有限次测量情况下,单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
()11
2-∑=-==n n i x
i x x x S σ (贝塞尔公式) (1—2)
通常称x x v i i -=为偏差,或残差。

x s 表示测量列的标准偏差,它表征对同一被测量在同一条件下作n 次(在大学物理实验中,通常取105≤≤n )有限测量时,其结果的分散程度。

其相应的置信概率)(x s p 接近于58.3%。

其意义是n 次测量中任一次测量值的
误差(或偏差)落在(x σ±)区间的可能性约为68.3%,也就是真值落在(x x x x σσ+-,)范围的概率为68.3%。

标准偏差x σ小表示测量值密集,即测量的精密度高;标准偏差x σ大表示测量值分散,即测量的精密度低。

3.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当测量次数n 有限,其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为
()()112--=∑=n n x x n n i i x
x σσ (1—3)
其意义是测量平均值的随机误差在x x σσ+-~之间的概率为68.3%。

或者说,待测量的真
值在()()
x x x x σσ+-~范围内的概率为68.3%。

因此x σ反映了平均值接近真值的程度。

1.1.6 异常数据的剔除
剔除测量列中异常数据的标准有几种,有3x σ准则、肖维准则、格拉布斯准则等。

1.3x σ准则
统计理论表明,测量值的偏差超过3x σ的概率已小于1%。

因此,可以认为偏差超过3x σ的测量值是其他因素或过失造成的,为异常数据,应当剔除。

剔除的方法是将多次测量所得的一系列数据,算出各测量值的偏差i x ∆ 和标准偏差x σ,把其中最大的j x ∆与3x σ比较,若j x ∆>3x σ,则认为第j 个测量值是异常数据,舍去不计。

剔除j x 后,对余下的各测量值重新计算偏差和标准偏差,并继续审查,直到各个偏差均小于3x σ为止。

2.肖维准则
假定对一物理量重复测量了n 次,其中某一数据在这n 次测量中出现的几率不到半次,即小于n
21,则可以肯定这个数据的出现是不合理的,应当予以剔除。

根据肖维准则,应用随机误差的统计理论可以证明,在标准误差为σ的测量列中,若某一个测量值的偏差等于或大于误差的极限值σK ,则此值应当剔出。

不同测量次数的误差极限值σK 列于下表。

表1 肖维系数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