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学生用)

(完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学生用)

一、阅读《诗经· 蒹葭》,达成( 1)—( 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旺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有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3)意中人的踪影飘忽不定,你由此感觉到诗歌创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请简要剖析。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梦寐以求,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统率《关雎》全篇的诗句是2. 本诗用来形容漂亮和善的姑娘的成语是。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类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关雎》大批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足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频频朗诵,并领会其作用。

6、本诗环绕一个求字,写一个。

7、诗中想念情人令人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经过频频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仔细珍爱的短语是:。

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9.诗中描绘感情波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有关链接,简析《关雎》的境界美。

1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办感人民如何的思想感情?( 2 分)13.诗中有很多句式同样相像的重章叠句,这类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 分)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 八下期末专项复习(九) 古诗词鉴赏(含对比)

部编人教版语文 八下期末专项复习(九) 古诗词鉴赏(含对比)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秋江送别二首(其一)
王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甲】诗第一句的“辅”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意境 开阔。 B. 【乙】诗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 C. 【甲】【乙】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 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D. 【乙】诗前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表现了一种回环反复的美。 [解析] C项,【甲】【乙】两诗都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甲】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 生活,为下文写诗人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做铺垫。 B. 【甲】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 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C. 【乙】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黑”与“明”相互映衬,点明 云厚雨足之态。 D. 【乙】诗尾联实写了诗人第二天一大早看到锦官城到处都是花儿被雨 摧残后败落的景象。
(2)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诗词复习(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古诗词复习(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表现了诗人舍 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检测题 1.根据提示默写。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的诗句是__安__得__广__厦__千__万__间__, _(大__2庇_)_天_诗_下_中_寒_表_士_现_俱_作_欢_者_颜_宁__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温暖的诗句是何__时__眼__前__突__兀__见__此__屋_, _吾__庐__独__破__受__冻__死__亦__足___!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纵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颈联:远离分不开知己,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 除孤独的苦闷。这两句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乐观、 豪迈,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泪湿手巾。 尾联: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别时不应 有儿女哭啼之态。这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下册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 诗,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D.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 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 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 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关雎》赏析题整理1.体会“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中连用两个“悠”字的表达效果。

答:作者连用两个“悠”字、把君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答:主要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XXX 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参差荇菜……辗转反侧”这几句写了什么?答:写男子日夜相思这位采着姑娘,一刻也不能忘怀她在水边劳动时的防驼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难眠的程度。

4.整首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围绕一个“求”字展开,表达了男子对爱情(美好女子)的执着追求。

5.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友”这里是“亲近”的意思,即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6.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体现全诗感情发展的脉络。

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按照爱慕→思念→愿景的头绪行文,写出了一个夫君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7.联合语境,说说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一个“流”字形来地写出了少女顺着水的流向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忙碌情景与体态的婀娜优美,极具动态美和青春活力。

8.《关雎》大量采用重章叠句来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感化。

《关雎》中关关(叠字)描述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展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强人眠的情状。

感化: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9.XXX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联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全册含答案)八下全册古诗词目录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4《〈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必背古诗词、古文20篇详解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必背古诗词、古文20篇详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文一、桃花源记 (1)二、小石潭记 (6)三、核舟记 (9)四、关雎 (13)五、蒹葭 (14)六、式微 (16)七、子衿 (16)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7)九、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十、北冥有鱼 (19)十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1)十二、虽有嘉肴 (22)十三、大道之行也 (23)十四、马说 (24)十五、石壕吏 (27)十六、卖炭翁 (30)十七、题破山寺后禅院 (32)十八、送友人 (33)十九、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4)二十、卜算子.咏梅 (35)一、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

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还隐含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成语“万籁俱寂”。

“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鉴赏及考点【知识储备】一、导入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王勃作了一首诗相赠。

这首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经典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吧!二、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树立正确的交友观;4、背诵、默写诗歌。

三、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注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

少府:县尉的别称。

之:到,往。

任:上任。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代指蜀州。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比:靠近,挨着。

歧路:岔路口。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五、诗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你我是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好似近邻。

请不要再即将告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涕泪涟涟沾湿衣襟。

六、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赏析: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赏析: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细腻地描写了恋人不至时女子的心理活动,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文学常识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2、《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参考译文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名句默写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思考探究:1、请你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你认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小试牛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唐诗〉三首》目录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内容主旨: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概括《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有吏夜捉人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本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7.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2蒹葭-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2蒹葭-解析版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2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心爱的人却使他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

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一、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部编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背诵复习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与背诵(诵读篇)

部编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背诵复习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与背诵(诵读篇)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诵读篇)(一)桃花源记(陶渊明)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

(陶渊明《桃花源记》)3.陶渊明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对老人孩子生活状态用了一个短语进行评价是:怡然自乐。

4.《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中人与世隔绝、不知世外朝代更替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桃花源记》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二)小石潭记(柳宗元)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小石潭记》中表现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记之而去”的原因的句子是“_以其境过清”。

9.在《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谓十分可爱,它们“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0.《小石潭记》中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三)关雎(《诗经》)1.“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古老的恋歌,唱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奇妙的想象有着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2.《关雎》中的主人公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则描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四)蒹葭(《诗经》)1.《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比兴。

《关雎》中由雎鸠鸟引起美好联想,表现男女爱情的千古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共四首)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共四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旨】这首诗抒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描写了一个宁静、清幽的独特境界,表达了诗人淡泊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美丽的山光使鸟儿欢悦,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李白《送友人》【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主旨】这首诗写送别的环境,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令人回味。

【理解性默写】(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课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课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四首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部编版八下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要点汇编关于作者与作品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孟浩然(689 —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广为古今传诵。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 ,即苏轼父子三人。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作近万首,是我国历史上丰产的诗人。

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名句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提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经典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主旨归纳】《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 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 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整理1.连用两个“悠”字的表达效果体现了作者对君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相思之苦的淋漓表达。

2.本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参差荇菜……辗转反侧”这几句写了男子对采着姑娘的思念,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难眠的程度。

4.整首诗围绕一个“求”字展开,表达了男子对爱情(美好女子)的执着追求。

5.“友”这里是“亲近”的意思,即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6.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按照爱慕→思念→愿景的脉络行文,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7.一个“流”字形来地写出了少女顺着水的流向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忙碌情景与体态的婀娜优美,极具动态美和青春活力。

8.《关雎》中叠字、叠韵等重章叠句手法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9.XXX所说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是本诗男女言情之作,表现出美好、喜悦而不低俗,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10.本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运用了比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11.错误选项是B,正确的是A。

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故事情节?请简要叙述。

诗中描写了一个女子因为父亲的命令而嫁给了一个不爱的男子,但她心中仍然深爱着自己的前夫,一直在思念他。

最终,在前夫的劝说下,她决定不再忍受痛苦,离开了那个不爱的丈夫。

3.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女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如“凄凄惨惨戚戚”、“悠悠我心”、“彼何人哉?”等,都表现了女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4.诗中的“子衿”指的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子衿”指的是女子的衣领。

它象征着女子的身份和地位,也代表着女子的忠贞和坚守。

5.本诗的主题是什么?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主题是爱情和婚姻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第24首关雎《诗经》(八下)续表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

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便总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叫人翻来覆去难以睡着。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摘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挑选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文学常识】《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本诗主旨】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写作特点】1.采用比、兴的手法。

如第一章。

2.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如第二章实写,第三章虚写。

3.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2.本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比兴。

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男子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3.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进行简要赏析。

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动作描写。

“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不平静,难以入眠。

这两句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

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示例: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作用是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

第25首蒹葭①《诗经》(八下)原文词语解释赏析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

溯洄④/从之,道阻⑤/且长。

溯游⑥/从之,宛在/水中央。

①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④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洄,逆流。

⑤阻:艰险。

⑥溯游:顺流而下。

内容: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交代了时令,又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三、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写男子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表现了他内心的焦虑与忧愁。

写作手法:以景(蒹葭)起兴,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从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续表原文词语解释赏析蒹葭/萋萋⑦,白露/未晞⑧。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⑨。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⑩。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⑦萋萋:茂盛的样子。

⑧晞(xī):干。

⑨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⑩跻(jī):(路)高而陡。

内容: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上的重重困难,突出主人公急切的心情。

表现手法:用反复咏叹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炼字:三个“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苍苍”“萋萋”“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凄清,心境十分寂寞。

“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方”“湄”“涘”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蒹葭/采采⑪,白露/未已⑫。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⑭。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⑮。

⑪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⑫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⑬涘(sì):水边。

⑭右:向右迂曲。

⑮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参考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河边芦苇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干。

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本诗主旨】本诗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以及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写作特点】1.重章叠句。

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3.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富有音韵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26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八下)续表【本诗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作特点】1.语言形象凝练。

如首联。

2.意境开阔,格调高昂。

如颈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含有“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意思,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示例一:“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二:“望”字将远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格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相隔千里,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第27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下)原文词语解释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②/长③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①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

②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结。

③长(chánɡ):高。

④坳(ào):水势低的地方。

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

炼字:“怒”字将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幅形象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悲凉凄苦的氛围。

情感:秋风怒号,吹飞屋上的茅草,表现出痛惜和焦急之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⑤能⑥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

⑤忍:狠心。

⑥能:如此、这样。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内容: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

炼字:“老无力”“呼不得”写出了诗人的老态,茅屋被秋风吹破已是悲剧,“群童”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状。

情感: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诗人愤懑而又无奈的情绪。

俄顷⑧风定/云墨色,⑧俄顷:一会儿。

内容:写狂风停息不久,大秋天漠漠⑨/向B10昏黑。

布衾⑪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⑫/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⑬!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B10向:接近。

⑪衾(qīn):被子。

⑫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⑬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

写作手法:景物描写。

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渲染了阴沉黑暗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脚”比作“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情趣。

情感:由愤懑无奈转为悲凄愁苦。

续表原文词语解释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⑭/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⑮/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⑭寒士:贫寒的士人。

⑮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内容: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精神: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情感:从愁苦、忧思转为坚定、悲壮。

【参考译文】八月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江去,散落在对岸的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粗布被子盖了好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床边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觉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本诗主旨】本诗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宽广的胸怀。

【写作特点】1.叙事和抒情相结合。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2.这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