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770d123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8.png)
思考4: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 大,但不是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地 区的原因是什么?
吸收 削
弱 作 反射
用
总
散射
结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有选择性
云层、尘埃具有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与云量呈正相关
2. 如图 3-14 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 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不同性质的地面, 反射率的差异较大。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太
阳
辐
射
84-95
2299--3355
20
22-32
26
10-15
14
地面性质 沙土 黏土 浅色土 深色土 草地 耕地
50
新雪 冰
7(平均) 2(赤道)
海洋 海洋
(1)比较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说一说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高,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冰面其次,城市水泥路面也较高,沙土、草地、浅色土、黏土、深色土、海洋、耕 地的反射率较低,赤道海洋最低。
有利影响: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 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一)表现 反射、散射、吸收 1、反射作用
(1)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最显著)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2)特点: 无选择性 (因而反射光呈白色)
云层
越厚 越多 越低
(1)对流层 —— 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f1dfde700abb68a882fb13.png)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beba4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4.png)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实践应用。
2.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3.热力环流和等压面图的判读。
4.大气的水平运动。
5.等温线图的判读。
1.综合思维:运用材料或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课时8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课时8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aa47275fbfc77da369b120.png)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课时8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目的定位]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进程,并可以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2.了解热力环流的构成进程,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4.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一、大气的受热进程1.大气的热源⎩⎪⎨⎪⎧ ①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是近空中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③______和反射。
3.受热进程(1)大局部A④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空中,使空中增温。
(2)空中被加热,并以B⑤______________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⑥______________。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基本缘由:太阳辐射能的⑦______________,形成上下纬度间的⑧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的构成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构成风的直接缘由:⑬________________。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进程都随同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干抵达地表,结合所学知识,剖析回答以下效果。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云贵高原多,其主要缘由是什么?(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主要缘由是什么?探求点二热力环流某高一先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天文原理时,采用以下做法:在一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锁的透明玻璃柜内,区分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以下图)。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依据纸片A、B的偏动状况,可以验证该原理。
据此回答以下效果。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bfcb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2.png)
考点一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1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c.大气吸收;d. 大气逆辐射。 (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即图中 的a 。 ②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即 图中的 b-c 。 ③大气以 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 温作用,即图中的 d 。
[考题引领] 4.(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 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 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 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 中纬度沿海地区
逆温 或气团上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 地形 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 盆地和谷地中夜 逆温 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 间
的空气抬挤上升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 锋面 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 锋面活动地区 逆温 著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 主要原因是( C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题关键】 注意看图例两种逆温的差异,如两种逆温对 应最高点的位置的差异。
(2)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 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 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 )
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
![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dc4f5714791711cd791715.png)
解析
关闭
答 案
-17-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典题研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7全国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
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
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降 低 随高度增加而升 高 随高度增加先降 低后升高
与人类关系
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 著,与人类最密切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 要作用
特别提醒①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 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②平流层的22~27千米处存在 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7-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太阳辐射 。 ②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8-
(2)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地面 增 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 长波辐射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大气的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 吸收 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 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1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思路分析第(1)题,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气温的变化特点判断,从 地面到高空,对流层气温降低,平流层气温升高,高层大气气温先降 低后升高,②曲线符合。第(2)题,电离层大约位于距地面80~500千 米处,故属于高层大气,即Ⅲ层。第(3)题,“碳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 700千米,位于Ⅲ层即高层大气的上部。对照图示可知,高层大气气 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气温约为-80 ℃,C项正确。
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4536a5ca0116c175e0e485e.png)
16℃ 2km 22℃ 1km 28℃ 0km
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如右图在②情况下,大气 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 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 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答案
命题探究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四川文综,7~8 2014·山东文综,8
该考点常结合自然或社会环境变化,以示意 图为背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热力环流、等 压面分布等。
根据温度变化确定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3)“三个不同”
空气升降不同: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 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同面气压不同: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 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空间气压不同: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 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 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7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7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741923f90f76c660371a74.png)
解析: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 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两侧气流上 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 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夜间 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6
考法一 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2015·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暴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 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7
[审题突破]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学案7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图解大气受热过程
2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 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 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内陆地区。
③四川盆地。
4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
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要点总结_3695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要点总结_3695](https://img.taocdn.com/s3/m/2b706b2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f.png)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知识重点总结学习靠累积,学习更需要抓重点!同学们可不可以盲目学习呀,为此,查词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知识重点总结,希望同学们抓紧学习起来呀!城市风因为城市人口多,工业发达,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家庭生活开释出大批的人为废热,城市又是人为建设的“水泥丛林”,作为下垫面,其热容量很小,加之地面糙度大,风力小,热量不简单扩散,致使城市在空间上成为一个暖和的“岛屿”。
当大气环流轻微时,会惹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郊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不一样性质的下垫面之间的环流这类状况虽不典型但许多,如沙地和丛林草原性质不一样,形成热力环流。
白日和夜晚环流状况相反。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因为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并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期间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直处于“边增添、边耗费”的动向均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20%来自燃料的焚烧。
分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 75,%被大海、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汲取溶解于水中。
还有 25%的二氧化碳经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质储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 0.03%(体积分数)一直保持不变的原由。
可是近几十年来,因为人口急剧增添,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出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因为对丛林乱砍乱伐,大批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损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减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汲取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损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变的动向均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添。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添,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能够防备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拥有调理地球气温的功能。
假如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均匀气温会比当前降低 2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5f801bdd36a32d7275811f.png)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考点二
-27-
能力提升 等压面图的判读和应用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地面受热均匀,等 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引起等压面的上凸 或下凹。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考点二
-28-
(1)判读方法。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 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 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 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 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若近地面为高 压,则高空为低压。
考点一
-9-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诊断反馈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第1.我1题国,我西国北西地北区地昼区夜深温居差内陆大,,海是洋因水为汽( 难以到) 达,云雾少,白天大气对太 关闭 阳A.辐白射天的地削面弱吸作收用强弱,,夜到晚达①地面弱的太阳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晚上大气对 地B.面白辐天射反的射吸作收用作强用,夜弱,晚大②气弱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第2题,从图中可以 看CD..出白白,天天①大是太大气阳气辐辐吸射射收强强太,,夜夜阳晚晚辐③④射弱,弱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 辐2.大射气,④中是(大气逆) 辐射。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臭氧吸收 紫A.外臭线氧)层减少遭,到故破A项坏错,会误导;二致氧①化增碳加浓度降低,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 度B.提二高氧,化大气碳吸浓收度地降面低辐,会射使减②少,减故少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 阳C.辐可射吸的入削颗弱粒作物用增增加强,,会到使达③地面增的加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 关闭 天D1..D气出,现大2.气雾B 逆霾辐,会射导增致强④,故在D夜项错间误减。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范训练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范训练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2ba1f7bd64783e08122b62.png)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 A 与 B 中低压中心是 B ,B 与 C 中高压中心是 C。(4 分)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 A、B、C 中地面温度最高 的是 B 。(2 分)
(3)下图为沿 AB 作的剖面图,完成 AB 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9 分)
气压值 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 PA>PB>PB′>PA′(或 PA′<PB′<PB<PA)
图1
图2
3.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D )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 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吸收和反射①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 北极地区气温降低。
(2019·山东实验中学二诊)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 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 分解后,会释放约 4 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 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 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图 1 是拍摄到 的北极地区海鸟,图 2 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 题。
13.(2020·衡阳县第一中学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24 分)
光线在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 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折射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图甲)。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都与 折射引起的光线弯曲有关。某些时候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会看到 不远的前方路面上好像有一滩积水,车开过去后却发现路面干 燥,没有积水。这些“积水”实际上是由于高速公路上方的空气 存在密度差异,使天空向下传输的光线因折射而弯曲,将天空的 图像“倒映”在了路面上而形成的。这种现象和沙漠中的海市蜃
高考地理总复习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9a4ba7e53a580216fcfeab.png)
2.受热过程 (1)A 太阳辐射 在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 或反射,大 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升温后,又以B 地面长波 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3)C大气逆辐射 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温馨提示】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
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垂直温差最大,故对流运
动最显著;乙地和丙地相比,丙地等温线分布较为均匀,垂直温度 变化最小,故丙地大气最稳定。第(2)题,从8时到12时大约经历4小 时,而甲乙两地空间距离大约为80千米,正午前后,冷空气将移动 到乙地上空,乙地上空有冷空气经过,上下温差增大,对流运动显 著;且本地区的有湖泊分布,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促进了强对流天 气的形成。 【答案】 (1)D (2)B
c.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2011· 全国文综)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 的水汽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 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 (1)~(2)题。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 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1)海陆风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1ae52fc281e53a5802ff7b.png)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1.(2011上海地理,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答案】B【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B项正确。
2.(2011上海地理,16)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答案】C【解析】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而最为严重的地方是南极附近上空,C项正确。
【考点2】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考点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下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011 ,5)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答案】C【解析】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形成西北风,C项正确。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题。
2.(2011 ,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答案】C【解析】读图发现有经线0°、90°、180°,结合陆地形状可以判定此图从北极上空俯视、中心为北极点,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再读出①地气压为1020hpa,①地风向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地转偏向力向右(向南),合力方向为东南,风向为西北风,C项正确。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读图完成3—4题。
3.(2011,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答案】D【解析】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所以西侧空气密度大于东侧,从垂直方向看甲地空气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空气最不稳定,而丙处则最稳定,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青岛模拟)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 漠戈壁低 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 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 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 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 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 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 3~4 题。
3.“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4.“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 的是( )
解析:第 3 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温低于周边 沙漠戈壁,说明绿洲、湖泊热量少于周边沙漠戈壁。第 4 题, 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 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 C 图符合题意。 答案:3.B 4.C
(2018·合肥模拟)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 1~2 题。
1.与成都相比,拉萨( )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
D.夜晚地面辐射强
2.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
A.纬度差异较大
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
D.人类活动的差异大
3.(2016·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 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
A.1 月 C.7 月
B.4 月 D.10 月
解析:选 C。仔细读逐时气温变化图,图中 7 月份一天内等温 线密集,温差相差大,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 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 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思维导图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一 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原理应用
1.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 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 图解如下:
太阳辐射
增温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大气的保温作用:_大__气__逆__辐__射___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
解析:第 1 题,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白天太阳辐射强。第 2 题,拉 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 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快。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白 天太阳辐射弱,升温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 温下降慢。 答案:1.C 2.C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 6 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最新考纲 大气受热过程。 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或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 象,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原理及实际应 用。 2.以生产、生活实例或地理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
命题方向 热力环流过程。 3.以区域等压线图或地面天气形势图为载体,考查 风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 响。
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
(CO2、CH4) 排放增多
→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增多
→
大气逆辐 射增强, 保温作用 增强
→
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 变暖
(3)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通过燃烧秸秆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第 1 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 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 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第 2 题,由图并结合上题 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 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 况差异较大。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 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 答案:1.B 2.C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 具有吸收、__反__射__和散射作用。 (2)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空气 地势高 → 稀薄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3)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较 晴天多、阴 大气的削 太阳能 为干旱 → 雨天气少 → 弱作用弱 → 丰富
(4)湿润的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气候较湿润 — 阴雨天气多,污 大气的 太阳
→ 染物不易扩散, → 削弱作 → 能缺
盆地地形 — 空气密度大
用强 乏
(2017·高考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 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 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 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1~ 2 题。
4.(2015·高考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选 D。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 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 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 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 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