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青绿色彩在当代插画中运用的研究

中国传统青绿色彩在当代插画中运用的研究

中国传统青绿色彩在当代插画中运用的研究中国传统青绿色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力。

在当代插画创作中,运用中国传统青绿色彩可以增强作品的中国风格,表达独特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青绿色彩在当代插画中的运用可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美学。

中国传统青绿色彩是一种含蓄、深邃的颜色,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和审美理念相契合。

插画家可以通过青绿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和景观的赞美,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审美特点。

其次,中国传统青绿色彩在当代插画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青绿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以代表生命、希望、和谐等。

插画家可以通过青绿色彩的运用,凸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再次,中国传统青绿色彩在当代插画中的运用可以加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青绿色彩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冷静感和舒适感,可以让人感到平和、宁静。

插画家可以通过青绿色彩的运用,调节作品的色调和氛围,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使观者产生更深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最后,中国传统青绿色彩在当代插画中的运用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青绿色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当代插画中的运用,可以让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同时,对于插画创作者来说,通过运用中国传统青绿色彩,也可以在当代插画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青绿色彩在当代插画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插画家们应该在创作中积极运用中国传统青绿色彩,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风格,同时也为插画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青瓷与中国“青”文化

浅谈青瓷与中国“青”文化
在对商周时期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施有色釉的原始瓷器它们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都有一层似玻璃的釉层它或青或黄绿色质地坚硬经化学分析这是瓷而不是陶这种青釉器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也是我国最早20062ceramicsscience的影响下形成了风格不同的窑系和瓷系五大名窑和六大窑系其中三大名窑汝官龙泉窑和三大窑系龙泉景德镇耀州窑均产青瓷龙泉哥窑自然开片的残缺美弟窑厚如堆脂莹润如玉的梅子青
青瓷,这一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的瓷器类型,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青瓷不仅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载体之一,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青色的审美情节。从原始青瓷的朴素自然,到东汉晚期青瓷的普遍生产与技术进步,再到唐宋时期青瓷的繁荣与创新,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见证了青瓷的辉煌与成就。青瓷之美,不仅仅在于其釉色之清澈透明、光泽之强,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审美心理。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等相互交融,使得其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和稳定。同时,青瓷也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俗习惯与审美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因此,对中国青瓷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一种瓷器类型的认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以及历史传承的深刻领悟。

中国传统群青色解析

中国传统群青色解析

中国传统群青色解析
群青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之一,属于古代矿物质颜色之一,取自青金石,工艺名为“青金”。

在古代,群青色多用于绘制壁画、石雕等艺术形式。

群青色呈深蓝色泽,色感庄严、尊贵与明净,属于带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在我国古代,青金石的蓝色又称为金精、佛青及群青等。

从北凉、北魏至唐朝等历代大部分的洞窟壁画,特别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西藏唐卡彩画,大多应用了青金石颜料,因此丝绸之路的西半段也可说是“青金石之路”。

群青色在古代建筑彩画中普遍采用,常与金色、红色和绿色搭配出沉稳、华丽的东方色彩效果。

但由于青金石非常稀有,现今已很少采用。

而“群青”到了现在,则属于油彩及油漆等人造颜料的专用名词。

中国服饰文化-探究古代服饰中的“青色”讲解

中国服饰文化-探究古代服饰中的“青色”讲解
《楚辞·大招》:“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蒋骥《楚辞余论》卷下:“《大招》云‘青色
直眉’,青亦指黑。”
女子的青丝,此处的“青”指的也是黑色的意 思,在物理上讲是太阳照到黑色头发上产生的色 差。 • 《诗经·淇奥》:“绿竹青青。” 《诗经·苕之华》:“其叶青青。”
这些都是指的偏绿的色,像春天的青草一样。 《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青色字本义是树林树叶的颜色,下面月的异变(指树皮的 颜色);上部为叶的象形。从字本义来讲,它就是泛指色。 从深绿、碧绿、青绿、水蓝、天蓝、湖蓝、群青一直到光 谱的末端。
• 而其最基本最原始的色调,是远处看青山的那种色。故青 即可理解为绿色,亦可为天蓝色。
• 之后随着文明进步,各种玉石、药物、染料植物颜色被发 现熟悉,蓝、紫、靛、碧、绿等指代具体的色调逐渐应用, 和青这种泛指色一起并存使用。
听琴图 宋徽宗


明代官服
明代顾姑冠和水田衣
乾隆石青色缎缉珠绣四团龙
王蜀宫妓图 唐寅 明
• 古代宫女或婢女的服 色也通称“青色”,根据 图示我们可以看到有“ 蓝色,绿色,浅蓝”等。Fra bibliotek 捣练图 张萱 唐
韩熙载夜宴图
• 根据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服饰中“青 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色调。它甚至是蓝 色和青色的色系的总和。
• 再引用前文所说:“它就是泛指色。从深 绿、碧绿、青绿、水蓝、天蓝、湖蓝、群 青一直到光谱的末端。”
• 我们从小说中也可以辅助性的理解这个观 点。
三、小说中服饰的青色与蓝色
根据明代到近代的小说中所描写的服饰色彩, 我们看一下“青色”与“蓝色”的变化。 1、明代小说 《三国演义》:青色=86;蓝色=0。 《水浒传》 :青色=114;蓝色=1。 《醒世恒言》:青色=276;蓝色=4。 《喻世明言》:青色=154;蓝色=5。

中国服饰文化-探究古代服饰中的“青色”

中国服饰文化-探究古代服饰中的“青色”

三、小说中服饰的青色与蓝色
根据明代到近代的小说中所描写的服饰色彩, 我们看一下“青色”与“蓝色”的变化。 1、明代小说 《三国演义》:青色=86;蓝色=0。 《水浒传》 :青色=114;蓝色=1。 《醒世恒言》:青色=276;蓝色=4。 《喻世明言》:青色=154;蓝色=5。
赵旭(新科状元)借得蓝袍槐简,引见御前,叩首拜舞。 小童、道士也著蓝衣,衣衫褴褛者也著蓝衣。此蓝非彼蓝也。 说明青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谢谢大家
• 白居易《琵琶行》中 “江州司马青衫湿。”
• 唐代的服饰规定,九品官员的服色本来为青色, 但因为“深青乱紫”,九品官的服色与官员服色 中最尊的紫色容易相混淆,因此后来紧急规定九 品官改穿绿袍,可见深青色是近于紫色的。
• “红橙黄绿青蓝紫” • “赤橙黄绿蓝靛紫”(这更符合古人对光谱的理解)
• 蓝色有一个特性,它在光谱上的位置与紫色相邻, 因此蓝色越深,就越接近于紫色,因此深青色是 接近于紫色的那种蓝色。就像海水,浅海因为海 水透光性好,因此呈浅浅的蓝色,而深海中由于 阳光不能透射到海底再反射回来,因此深海大洋 的海面往往呈现出一种泛紫色的深蓝色,这就是 深青的颜色。
听琴图 宋徽宗
• •
明代官服
明代顾姑冠和水田衣
乾隆石青色缎缉珠绣四团龙
王蜀宫妓图 唐寅 明
• 古代宫女或婢女的服 色也通称“青色”,根据 图示我们可以看到有“ 蓝色,绿色,浅蓝”等。
捣练图 张萱 唐
韩熙载夜宴图
• 根据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服饰中“青 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色调。它甚至是蓝 色和青色的色系的总和。 • 再引用前文所说:“它就是泛指色。从深 绿、碧绿、青绿、水蓝、天蓝、湖蓝、群 青一直到光谱的末端。” • 我们从小说中也可以辅助性的理解这个观 点。

浅析中国古代绘画中“青色类”颜色

浅析中国古代绘画中“青色类”颜色

浅析中国古代绘画中“青色类”颜色发表时间:2017-05-02T15:06:16.080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月作者:王海宁[导读] 它体现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色彩使用的主观性,并代表了“东方韵味”哲学色彩观。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在国古代绘画的色彩形态中,是以红色与青色类颜色为主,这也是中国画被称为“丹青”的主要原因。

“丹青”作为中国式绘画的代名词,它体现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色彩使用的主观性,并代表了“东方韵味”哲学色彩观。

关键字:青色植物色矿物色人工造色青色在汉语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大致可理解为由黄到黑这些色阶的所有色彩。

尤其是“蓝”与“青”的定义更是难以区别,《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这里的“蓝”还没有成为颜色的专用色名,是绿色草名的称呼;而“青”则是用来做染料用的蓼蓝植物,后来进一步加工制成现代绘画中使用的“花青色”。

在新疆与敦煌地区的壁画中曾经大量使用“青色类”的矿物质颜色,当时甚至出现了人工制造的铜绿色。

直到唐宋时期,兴起、发展的的青绿山水画,是“青色类”颜色在绘画使用上的一个高峰,从而真正确立了“青色类”颜色在绘画中的使用地位。

本文中的青色是具有包容性的青色,它主要包括植物色、矿物质色和人工造色三大类别。

本文拟以古代绘画中青色类颜色的分类为例,展开对青色类颜色的具体分析。

一.植物色植物类青色(花青)作为染名称为:“蓝靛、靛青、靛精”等,主要是指由蓼蓝等植物中提取的汁液制作而成。

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五月启灌蓝蓼。

”说明了蓼蓝的种植在夏朝已经开始。

又由《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蓼蓝就已作为染色颜料在使用。

1972年发掘的西汉早期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物品中,专家对出土的丝织品进行了取样分析得出,上面的蓝色就是蓼蓝,这是古代绘画最早使用植物颜色的实物证明。

通过敦煌遗书与壁画的研究,发现花青最初的使用目的是作为矿物质颜色的打底底色。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尚青”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尚青”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尚青”观念南通大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双月刊2008年5月出版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尚青"观念陈晓鸣(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01)摘要:中国古代色彩观既是"颜色色彩观",又是"广义色彩观","哲学色彩观",并在文学,语词,文字,训诂,绘画,工艺美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流露出"尚青"的观念.作为"审美方法论"的"大色彩观"一直都"参与"着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共同"营造"着具有审美特质的中国古代文化.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尚青"观念;青色;大色彩观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08)03—0078—04一,独特色彩观下的"尚青"观念中国古代色彩观既是"颜色色彩观",又是"广义色彩观","哲学色彩观"."五色"(青赤黄白黑)纳入在"五行"体系中.成为把握世界的哲性符号IlJ.在《说文解字》中:"色,颜气也",色彩的概念于此指向了人的颜面【2】.段玉裁训"颜":"两眉间也."I3J"两眉问"相当于两眼之间.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色彩来源于人眼,或者按照现代色彩科学的说法,即中国古人认为色彩是人眼的性能.而不是客观之物.古代儒家有"色养"说.意味着养成适合人际交往或"和颜悦色"的处世态度;孔子有"色难"说.意味在尊长面前"和颜悦色"的态度是很难做得好的;中医有"色诊"说.即望诊.是望,闻,问,切"四诊"之一.其"色"皆是指人的颜面仪容,表情或神色.可见.在古代伦理,人学,医学等方面都渗透着色彩意识或颜色意识.同时也说明了色彩在古人那里有着"生存方法论"的特殊意义.由此可以说中国古代色彩观在根本上是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广义色彩观.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以具象思维为主,在色彩方面也同样如此.既注重对具体颜色的审美把握和感悟释义.其突出表现在"五色"(青,赤,黄,白,黑)和"丹青"(红,青)等色彩名词的普遍使用上.在古代,共相的色彩概念往往落实在具象的色彩意识上,其突出的是注重"青"字且赋予其精要意义.流露出对青色的钟爱之情.例如.在"五色"序列中,青色常被排列于首位.在《释名?释采帛》中:"青.生也.象物生时色".青色在此被赋予了"生"的哲学本体的象征义.这是古人从植物生长时呈显出青颜色而获得的意义升华.在《说文解字》中:"青,东方色也.从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青色在此与日升的东方"同构",同样含有"生"之意.而且.古人认青颜色也与之相"对立统一"的丹色.即"丹青"是"信言必然"之色."信言必然"之色.即"标准之色".可见古人崇尚"丹青"的观念达到了相当的价值高度.但是."丹青之信言必然"的判断毕竟是古人在解释"青"字"从丹"时所引出的一种观念,由此可以说古人"尚丹青"的观念是来自于对青色的感受体验和直觉升华,归根结底还是"尚青"的流露.收稿日期:2008—03一l1作者简介:陈晓呜(1957一),女,上海人,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讲师.78中国古人"尚青色"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在语词方面,常用词如"青史","万古常青","青睐", "青眼","垂青","青春","青年","青箱","青囊","青天","蓝本"(在色彩学上说,蓝色即青色),"蓝图" 等等,其中"青史"可谓"以青喻史";"万古常青"可谓"以青喻时";"青睐","青眼","垂青"可谓"以青喻爱":"青春","青年"可谓"以青喻生气,朝气":"青箱"可谓"以青喻文"(古代以"青箱"称"家学渊源");"青囊"可谓"以青喻巫,喻神","以青喻医", "以青喻命"(古代以"青囊"称卜巫术,医术):"青天"可谓"以青喻法"(此取"公正","标准"之意):"蓝本"可谓"以青喻本","以青喻源":"蓝图"可谓"以青喻理想","以青喻美好未来".由此可见,青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理想之色甚或终极之色.在文字方面,常用字如"情,精,清,静,靓,倩,睛"等字,皆以"青"结字.其中情,精,清,静,均为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仅举静字说,《说文解字》中:"静,从青争声.审也".徐锴注:"丹青名审";王筠句读:"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网可见,静的概念或本意是从"名审色彩现象"而来,具体地说,就是从对青颜色的审美体验而来.青色在此被作为"自明之色","澄明之色"."静"训"审","审"有审核,情实,确切,判断等精要意义.可见由"青"字支撑的"静"之哲学意义与青颜色有亲密关联.具体地说,就是"青颜色"赋予了"静"之深切的哲学内涵.除静字外,情,精,清等字,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均与"青"义有或明或暗的意义关联.如此之多"从青"的字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占相当比例,由此可以认为其中显示的就是居于"五色之首"的"青色"的"原始哲学涵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常用词,如靓,倩以及眼睛的"睛"字亦均"从青",不但表明古人在视觉审美上的"尚青",还可以表明古人在生理上也"尚青",即眼睛的睛字从青说明青色是人眼的"优选之色". 在文学方面,通观中国古代诗词中大量的色彩描写,以可看出其中以"青色描写"或"咏青诗句"为最多或最为频繁.仅举"青青子衿","青青翠竹","青青杨柳"之类的"青青"叠词现象,就是其它任何色彩名词都极少见的,在笔者的研究中,很少有像"青青翠竹"之类的使用而应用"红红","丹丹","赤赤","黄黄"之类的叠词现象."郁郁葱葱" 尘国宣主'I壹"垒中的葱色也可谓是青色.除此之外,以绿,蓝,碧, 苍,翠,葱等字出现的色彩描写,都是"冷色系列之色".与青色同为"冷性",而青色又可视着冷色系列中的典型冷色,是各种冷色系列之色中的"代表".故亦可看作是"青色描写".同样,它们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出现也较为普遍和频繁【.在绘画和工艺美术方面,古代山水画最早为"青绿山水"画,其色调直取大自然之青色色调.即便是到了唐代,由"青绿山水"画演变的"水墨山水"画,其色调变成了墨色,但是在古人眼里,水墨画之"墨色"也在"青色"的概念之中.如常用词"青丝","青发",即表明黑色也在"青色"的概念中.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大宗画种,是老庄哲学告退之后,随山水诗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品种,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宋元明清时期) 的主流艺术.从自然山水本身的青色色调来看.中国古人爱山水,爱自然,可以说就意味着爱青色. 这可以由古代山水诗或山水文学中大量的"青色描写"得到证明,如"青山绿水"之类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等等,都是于写山,写水,写景冠以青绿色的色彩名词.[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盛行的备受中国大众喜爱的青花瓷器和蓝印花布, 它们可谓为清一色的"青色艺术",其广为流行,经久不衰,正是古代"尚青"观念的又一重要佐证,以至于尚未发现其它单色色彩的古瓷和花布,能够在普及程度和影响力上与青花瓷器,蓝印花布相匹美[81.此外,从中国服装史上看,"青衣蓝衫"亦一直是历代的主流服色.这些事实都无不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尚青"观念二,青色光学原理与"尚青"观念中国古代的"尚青"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是我们思考的关键,也是我们的研究兴趣所在.从客观的现实的角度看.有光(可见光)才有色,无光则无色;色彩与光,互为本质.青颜色,可以说是光,是一种特殊之光.根据光学原理,青色为"靛蓝",其光波在550—590微毫米波段,为"标准青色".但是,青色的光学解释并不等于青色的文化解释.我们可以借鉴色彩的光学原理,而不能79陈晓鸣根据它来解释中国古代的尚青现象.中国古代崇尚的青色,并不仅仅局限在光学意义上的"标准青色"(靛蓝),而是一种所谓的"模糊青色",其域限较大,具有不确定性或某种程度上的弹性.诚如上述,"青色"包括绿,蓝,碧,萃,苍,葱等一系列"青色",从色彩学的角度看,它们是"冷色系列之色". 而冷色给人以冷静,柔和,安祥,深沉等感觉,吻合于人的理性思维或理性精神,以此可以说青色是"理性之色".中国古代"尚青"表征的是一种理性精神,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的理性精神,通过普遍"尚青"而得到了一种体现.现代色彩科学研究表明,青色光波因其穿透空气时所形成的折射角度大,在空气中辐射的直线距离短,可产生透明的气氛嘲,因而可谓"柔和之色","透明之色","宜眼宜心之色",是"最优环境色"或最适合于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底色".又因为青色(光波)在人的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最浅, 对人类眼睛视神经无压迫感,是最适合于人眼久视的色彩,也是人类心目中最基本的"亲和之色". 科学意义上的"标准青色(靛蓝)"是如此,接近于"标准青色"的冷色系列之色(如绿,葱,淡蓝,浅青,中青等)的性质也必然接近于它.因此冷色系列之色亦多谓之为人类基本的"亲和之色".从大自然的角度看,人类生存环境的特征和特性总是人的自然生理和心理特性的来源,青色可以说是古人"尚青"的自然环境方面的自然原因,是一种自然的"天人合一",故而中国古人的"尚青",正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的体现.青色是"大自然之色",又是"自然(非人为)"之色,象征着天地自然和生命自然.而作为"中国文化根底"的道家思想(鲁迅意)是"道法自然".道家尚"清","静","阴","母","冷","隐",正与青颜色的品性(给人的感受)相吻合.而以道家哲学精神为根底发展起来的中国诗画则以"自然"为最高标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道家是最"尚青"的.在中国古代,无论何种人为创造的艺术,只要是达到了"自然",便被看作是达到了最高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历来被看作是艺术的至高.因此可以看出,中国艺术里的青花瓷器,蓝印花布等,之所以能够以单色的青颜色表现其独特的艺术性,是因其昭示的就是"青色"与"自然"的"等80值"或"同一"的象征关系.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特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史哲不分家".并以"审美特质"为特点.表现在色彩或色彩观方面的"尚青" 现象,同样也渗透在"文史哲不分家"的各个方面. 而且可以说是以其独特的现实直觉感受——视觉审美优势为特征,参与和强化着中国文化的审美特质.中国古代文学诗歌中显露出的"尚青"观念, 历史观中流露"尚青"观念,哲学理念中的"尚青" 等等,都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从现代光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尚青",意味着"尚一切色彩"和"尚光明","尚现实".青色是青色光波,青色光波与其他色彩光波是混为一体而不可分开的,或是可分又可合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有可见光,其中必有"青色光波"的成份;只要有"青色光波"可见,就必然有其它的色彩光波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人"尚青"可以说是"尚一切光色"."尚一切光色"便也意味着"尚"一切"有色之物"或"泛爱"万物.因为色彩与物质物体是不可分的,凡物体皆有色彩;见到某种色彩总意味着见到某物.但是,现实之物是由光色照亮而呈显于人的.因此说中国古人"尚光色"是一种"以色彩为前提"而"泛爱万物"的"审美方法"或"审美精神".尽管从哲学美学上讲,色彩并不等于"美",但从人们的基本生存经验和审美体验看.人们对色彩的喜爱或情有独钟,表明了一种"爱美之心".朱光潜先生曾讲到美和审美意识的时候,这样说过: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树.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如何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他的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一. 由此可见.尽管色彩或色彩感觉并不等于美学意义上的美,但是由朱光潜所说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现实中的美和审美.在逻辑上首先是不能脱离色彩或颜色的,色彩就是现实生活中美的"第一义",甚至是一切美的前提和条件.人们熟知王阳明"山中观花"的哲学典故."……汝来观花时.此花颜色与汝心一时明白起来".如果站在色彩本题的立场上说."山中观花"可以说就是一种"以色彩为前提而开启存在"的"领悟"方式;或者说"山中观花"的哲学典故之所以有效,并为人们津津乐道,正是由于现实中美的色彩或色彩的美的存在n21.由此可以说,色彩是能够"启真"的一种直观之美.色彩是人类的视觉性能和视觉思维.其在二十世纪已经由美国着名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和贡布里希等人的实验美学理论所阐发. 被推到了文化前沿.此往一直被认为低于思维的视觉,在阿恩海姆那里被实证为是有理性的"特殊思维",也就是说现代美学证明"视觉是有理性的".并且这种理性是逻辑现在与理论理性或概念理性的.阿恩海姆曾强调.一切视觉文化活动的"思维主要的就是视觉思维",例如感知.尤其是视觉感知,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界物体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视觉感知本身并非低级,它已经具备了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他看来,人们看到一种形象.无论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意象,就会有抽象活动;而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或意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他还通过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创造性思维.都是通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尚青"观念过或包括有视觉思维的作用或因素的,只不过这种视觉思维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象.视觉还有理性,意味着人类对具体的色彩感和色彩体验是有理性的.中国古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离坚白"论,其分离色彩与物体的"分析法"始终未能在中国思想界得到发展,而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色彩观还是"青色观",实际上都表现为"与物无分"的"大色彩观"或"文化色彩观",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像西方国家那样认定色彩是"物的第二性质".从而排斥色彩思维与理性思维或形而上学的大门之外的"纯粹哲学".在中国古代,视觉感性的色彩现象是和理性或思维胶合为一的,发挥着其多种形态的"审美方法论"功能.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色彩审美"作为方法,或者说这种独特的"大色彩观"一直都参与着理性思维.共同营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特质.参考文献:【1]王丽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色彩观【J】.文艺研究,2007(1). 【2]杨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f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4]黄国松.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观【J].苏州丝绸工学院,2001(2).【5]黄保源.中国传统色彩观辩析【J】.苏州大学,2005(5). 【6]孔阳.古代中西方色彩观比较【J].贵州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8—100.[7]余胜利.中国色彩观论析fJ】.艺术教育,2007(9):135.【8]龚旭萍.越窑茶具与古瓷尚青【J】.装饰,2005(9):63—64.f9]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10]王文娟.论道家色彩观【J】.美术观察,2006(6):97—100.【11]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12]王阳明.传习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责任编校邓乐群PreferencestotheColorofCeruleanBlueinAncientChineseCulture CHENXiao—ming(NantongSecondaryTechnicalSchool,Nantong226001,China)Abstract:TheconceptsoncolorsofancientChineseinvolvedwiththeviewsofcolor,theviews ofcolorsinawhole,andphilosophy.,rhepreferencestothecolorofceruleanbluearerevealedinliteratures,words, characters,exegesis,paint—ingsandSOon.Asakindof"aestheticmethodology"."viewsofcolorasawhole"havebeenpur suedbyChinesepeopleintheirrationalthoughts,andhavecreatedtheancientChinesecultureofestheticfeatures. Keywords:ancientChineseculture;preferencestothecolorofceruleanblue;thecolorofcerul eanblue;viewsofCO】orsinawhole8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作者:崔向英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3期摘要: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中国人的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诸多对人事的关怀,具备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的性质。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出发,追溯历史,浅析色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怎样的象征及内涵。

关键词:传统色彩观;哲学内涵;美学思想;象征意义传统色彩文化来源于先人们对我国五行哲学思想的不断总结与发展。

从五行说中发展而来的五色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一、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内涵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青、黑、白。

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 的概念。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

”东汉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释名?释彩帛》):“青,生也。

象物生时色也。

”“赤,赫也。

太阳之色也。

”“黄,晃也。

犹晃晃象日光色也。

”“白,启也。

如冰启时色也。

”“黑,晦也。

如晦冥时色也。

”西周时期,各种宗教和原始的哲学思想发展兴盛。

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

所谓五行就是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

五行学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人们不断的扩展和完善,不久,从五行的五种元素中,便衍生出了五种色彩,这便是青、赤、黄、白、黑。

春秋时期,五行与五色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

将五色与方位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

在《周礼?东官画缋》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黄。

”之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五时(冬、夏、春、秋、长夏)、五性(智、礼、仁、义、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等学说,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五行与五色思想。

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古人为何爱青色

古人为何爱青色

人民周刊 / 2021年第5期专栏/C olumn 艺术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

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在《说文解字》中和“青”有关的中心颜色词一共有10例,分别为“青、苍、蓝、碧、翠、缥、绀(gàn )、紫、绿、緅(zōu )”,其中最为常见且与青色联系更为紧密的是苍、蓝、碧、翠、绿。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

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

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古人为何爱青色余智鹏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其实“苍、蓝、碧、翠、绿”这些色彩在古代的指代相对明确。

苍,《广雅·释器》称苍为“青也”;《诗经·黍离》中说:“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毛传》中提道:“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

”苍,实然为草色,接近于薄青黑色。

苍,既是《诗经·蒹葭》中的青青芦苇,也是苏轼笔下的山川相缪(li áo ),郁乎苍苍;还是敕勒川,阴山下,似穹庐一般的天空。

蓝,在古代通常指蓝草干燥后的颜色,通过加工可成靛青,《周礼·地官·掌染草注》中说“染草蓝、蒨(qi àn ),象斗之属”;黄侃《蕲春语》记载“蓝草曰靛草,取其汁,以瓨盛之,俱曰靛”,后蓝又引申为深青色。

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青色”?

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青色”?

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青色”?青, 东方色也。

从古自今, 中国人对“红”尤为偏爱。

它喜庆、大气、热闹, 太阳升起来都红透了半边天。

可殊不知在太阳升起之前, 天地最初的颜色是从青色开始, 然后由冷到暖, 由清微淡远到光芒万丈。

我深信, 喜欢“青”, 就是喜欢东方最初的色彩。

在中国最古老的书籍里, 自然的色彩有五种本源之色: 青、赤、白、黑、黄。

其中东方谓之“青”, 南方谓之“赤”, 西方谓之“白”, 北方谓之“黑”, 天地谓之“玄黄”。

漫长的几千年里, “青”承载着东方之初, 寓意着美好的到来。

因此古人在很多美好的寓意中, 都会注入“青”:若一个人得到喜爱, 便称之为“青睐”、“青眼”;若仕途顺利则称之为“平步青云”、“青云直上”;古人把正气凛然、公明廉洁的官员称为“青天”;在古老的风水学中, “祖坟冒青烟”是指祖上有人得道成仙, 将保佑子孙有好运......青, 从生从丹, 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颜色。

荀子在《劝学》中曾有言: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青出于蓝】在古人最初的认知里, 青这种颜色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

蓼蓝, 是中药板蓝根。

人们将其叶子采下, 放在靛缸里孕育, 加入烧秸秆的灰, 悉心照料, 才可得到染色的靛青。

北齐·刘昼曾在《崇学》有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染使然也。

”因此, 人们也常常将“青出于蓝”喻为学生胜过老师, 后人胜过前人。

【青莲在眸】在佛教中, 僧人们常用“青莲”来形容佛的眼睛, 《楞严经》有云: “纵观如来, 青莲花眼。

”青莲, 出淤泥之物, 却能濯清涟于身于己。

置身在佛堂庙宇前, 每每与之相望, 有悲喜亦有怜悯, 是冷眼却倍感明净。

满月为面, 青莲在眸, 人生无常, 一切皆苦。

【青青子衿】青就是这般, 山里来, 佛前过, 直至钻入人心。

一代枭雄曹操, 烈士暮年, 却忧思难忘。

站在刺白的月光下, 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可天下还没归心, 几杯杜康酒入喉, 长叹于天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国人为什么喜爱青色?“青绿山水画”演变背后的文化变迁

中国人为什么喜爱青色?“青绿山水画”演变背后的文化变迁

中国人为什么喜爱青色?“青绿山水画”演变背后的文化变迁在传统绘画色彩中,青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青绿山水画的出现,无疑在中国绘画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图画演变为独立的画科,进而发展成为后世的“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大山水画分支,从此“青绿”二字独占一支,横贯千年而不绝。

当然,这个划分并非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无非画师们先探索实践,各取所好,各逞其才,然后后人在追溯分析中国画史的过程中再给予归类。

青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始于展子虔提到青绿山水,第一个出现在我们视野的人物就是隋朝的展子虔。

在中国美术史上,一般认为青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始于展子虔,流传至今的画作只有展子虔的一幅青绿山水《游春图》。

今天,岁月暗淡了曾经的一切色彩,这幅年代久远的画变得没有那么清晰鲜艳了。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其中精致的细节:远山千里、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贵族们悠闲地在山水春色中骑马、荡舟、散步。

山花烂漫,水波粼粼,亭台小阁,春意盎然,一派浑然天成的人间景致。

隋,展子虔《游春图》《游春图》整幅画以青绿设色,浓淡相宜,人在山中,融于自然。

这与北朝山水画的“人大于山”的画法大不一样。

对此,明收藏家詹景凤在《东图玄览》中称“此殆开青绿山水之源”。

后来,阎立德、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等继承了展子虔的画法并创新了技法。

这一时期,流行画面以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为主,彰显矿石颜料富丽灿烂的画法,被称为“大青绿山水”。

“二李”是指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

他们父子俩继承了展子虔的绘画传统,在山水画上继续工笔细作,层层敷色。

这种画在绘画的时候很费劲,不像大写意或者小写意那么痛快,画家无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二李”的绘画需要先慢慢勾线,再填彩,且对颜料、胶水与矾的配比以及颜料混合等待的时间都有较高要求,很多工序都是靠时间堆积起来的。

同时,无论是颜料的准备工作,还是实际的绘制工作都极为繁复。

传承青色经典 发扬青春精神

传承青色经典 发扬青春精神

传承青色经典发扬青春精神
在当今社会,传承青色经典和发扬青春精神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青色经典代表了一种珍贵的历史遗产,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智
慧和牺牲精神。

而青春精神则是年轻一代在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所
展现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

为了传承青色经典,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
资料,了解革命先辈们的思想和经验。

通过重温历史,我们能够更
好地领会他们的奋斗目标和为人民、为国家的无私奉献。

同时,我
们也应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如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不怕
困难等,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柱。

发扬青春精神,则需要我们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勇于追求卓越。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每个青年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
付出努力。

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积极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

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创造,不断超越。

只有通过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引领社会进步。

因此,传承青色经典和发扬青春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当铭记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研究他们的智慧和品德,坚定自己的和理想,并将之付诸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携手前行,传承青色经典,发扬青春精神,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摘要: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青色充满了崇敬之意,本文将从古人的遣词造句、文学作品、艺术绘画三个论证古人对青色的崇拜,并且分析其中的缘由,最后由古人的“青色崇拜”阐明古人的审美方法和审美观。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青色崇拜、观念、审美观1中国的传统色彩观1.1色彩观的形成要说中国的传统色彩就不得不先说一说中国古代的色彩观,也就是古代人对于色彩的理解。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哲学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促使了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其中又要数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意义最为深远,儒家学说是以“天道”观为出发点,提出“仁”这个核心思想,主张色彩以“礼”的规范,最终实现“仁”的目的。

儒学将自然中的五种颜色视为“正色”。

即青、赤、黄、白、黑。

除此之外,皆为邪色。

孔子就曾有“恶紫之夺朱”的议论。

而道家学派则崇尚阴阳两色观,《老子》里就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认为只有黑白才是最朴素,最纯真的大美。

《道德经》中也有言:“知其白,守其黑”,体现了道家学派最为朴素的宇宙观。

两大学派的互补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观,既五色观。

2青色崇拜2.1遣词造句流露出的“青色崇拜”中国古代的五色观体现着古人对颜色的偏好和认识,其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青色(蓝色)的崇拜和偏爱。

例如在五色的排列中青色就常常被排于首位,在《说文解字》中:“青,东方色也。

从生丹。

⋯⋯丹青之信言必然”。

青色在此与日升的东方“同构”,同样含有“生”之意。

而且,古人认为丹、青二色为信然之色,既标准之色,足可以看出古人对青色的崇拜已经到了价值的高度。

此外,古人的青色崇拜还体现很多的方面:例如中国的词语中很多都带有“青”字,或者是和“青”字有关,比如:“青史”、“万古长青”、“垂青”、“青睐”、“青春”、“青年”、“青天”等等,“青史”可以看出古人“以青喻史”;“青睐”、“垂青”可以看出古人“以青示爱”;“青春”、“青年”可以看出古人“以青喻生”;“青天”可以看出古人“以青喻本”、“以青喻法”。

中国“青色”文化探析与应用

中国“青色”文化探析与应用

中国“青色”文化探析与应用青色文化探析与应用色彩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在人类生活世界里无处不在,使世界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让人类尽情的享受了自然界的美色。

在色彩世界里,每种色彩均有自己的个性,而它们所处的位置更是应有尽有,带给人们的感觉更干滋百昧,温暖、愉悦、兴奋、平静、安全、忧郁、高贵、神秘…目前我们对颜色的分类和称谓,只是对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色彩的指称。

其实,在自然界中有些色彩,只可眼观而无法言传,目前还很难用词语来描绘。

而反过来,有些色彩的词汇也不确定指某一个具体颜色。

青色,就是这样一个模糊和多义性的色彩指称。

“青”,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指颇有不同,有时候指绿色(陈允平《醉桃源》中的“青青杨柳拂堤沙”):有时候指蓝色(《苟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有时候指黑色(李白《将进酒》中的“朝如青丝暮成雪”)等。

而在绘画颜料和染料中,也很难看到一个专门标着青色的颜料或染料。

究竟青色是哪些颜色,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直,这个系列的颜色受欢迎程度和被喜欢程度多深,各设计师和品牌是怎么去应用它和驾驶它,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色离不开光,没有光就没有色。

每种颜色在光谱中都占有一定位置,青色在光谱中波长为500 --470纳米,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

中国“青色”文化探析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学概念,更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人文标记,使用者将自身对青色的偏爱情感及社会文化观念与之相关联,使“青色”具备了表情达意、界定身份等级权威的功能。

因此,“青色”本身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象征符号,并被人们广泛接受、认可及使用。

五行说我国古代将宇宙生命万物分类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称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也有各自与之相应的颜色、形状、声音、质地等属性,其中以“木行”为东方之行,而树木是青色,所以把“青色”成为代表东方的色彩,有些也叫着正色。

其中五行就其所代表的颜色特征如下金:白、乳白色系列木:青、碧、绿色系列水:黄、土黄色系列火:红、紫色系列土:黑、蓝色系列文学说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青”被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表现的淋漓尽致。

只此青绿的文化价值

只此青绿的文化价值

只此青绿的文化价值
一、引言
二、青绿的象征意义
2.1 青绿色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2 青绿色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三、青绿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
3.1 中国文化中的青绿色
1.传统服饰中的青绿色
2.青绿色代表吉祥的象征
3.青绿色与自然之美的关联
3.2 日本文化中的青绿色
1.日本传统艺术中的青绿色
2.青绿色与季节的联系
3.青绿色与和谐的表达
3.3 印度文化中的青绿色
1.青绿色在宗教中的地位
2.青绿色与印度传统服饰的关系
3.青绿色的表达方式和象征意义
3.4 西方文化中的青绿色
1.青绿色在西方艺术中的运用
2.青绿色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关联
3.青绿色在西方心理学中的影响
四、青绿色的文化价值
4.1 传承和创新
1.青绿色的传统文化价值
2.青绿色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
4.2 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1.青绿色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共同理解
2.青绿色的融合对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作用
4.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青绿色与环境保护的紧密关系
2.青绿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和推动作用
4.4 青绿色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展
1.青绿色的心理学效应和情感表达
2.青绿色的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致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
摘要: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青色充满了崇敬之意,本文将从古人的遣词造句、文学作品、艺术绘画三个论证古人对青色的崇拜,并且分析其中的缘由,最后由古人的“青色崇拜”阐明古人的审美方法和审美观。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青色崇拜、观念、审美观
1中国的传统色彩观
1.1色彩观的形成
要说中国的传统色彩就不得不先说一说中国古代的色彩观,也就是古代人对于色彩的理解。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哲学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促使了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其中又要数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意义最为深远,儒家学说是以“天道”观为出发点,提出“仁”这个核心思想,主张色彩以“礼”的规范,最终实现“仁”的目的。

儒学将自然中的五种颜色视为“正色”。

即青、赤、黄、白、黑。

除此之外,皆为邪色。

孔子就曾有“恶紫之夺朱”的议论。

而道家学派则崇尚阴阳两色观,《老子》里就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认为只有黑白才是最朴素,最纯真的大美。

《道德经》中也有言:“知其白,守其黑”,体现了道家学派最为朴素的宇宙观。

两大学派的互补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观,既五色观。

2青色崇拜
2.1遣词造句流露出的“青色崇拜”
中国古代的五色观体现着古人对颜色的偏好和认识,其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青色(蓝色)的崇拜和偏爱。

例如在五色的排列中青色就常常被排于首位,在《说文解字》中:“青,东方色也。

从生丹。

⋯⋯丹青之信言必然”。

青色在此与日升的东方“同构”,同样含有“生”之意。

而且,古人认为丹、青二色为信然之色,既标准之色,足可以看
出古人对青色的崇拜已经到了价值的高度。

此外,古人的青色崇拜还体现很多的方面:例如中国的词语中很多都带有“青”字,或者是和“青”字有关,比如:“青史”、“万古长青”、“垂青”、“青睐”、“青春”、“青年”、“青天”等等,“青史”可以看出古人“以青喻史”;“青睐”、“垂青”可以看出古人“以青示爱”;“青春”、“青年”可以看出古人“以青喻生”;“青天”可以看出古人“以青喻本”、“以青喻法”。

由此可见,青色在古人看来象征着美好、公正、生机,是心中的理想之色亦或是终极之色。

在造字方面,“青”也经常以偏旁部首出现,例如:如“情、精、清、静、靓、倩、睛”等字,皆以“青”结字。

其中“情”、“清”、“静”、“精”字在中国古代均有重要的额哲学含义。

我在此仅举“静”字来说,,《说文解字》中:“静,从青争声。

审也”。

徐锴注:“丹青名审”;王筠句读:“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

”具体说“静”是从“青”颜色的体验而来,也就是“静”是“青”颜色的体验,我们看到青颜色,心中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安静之感。

青色在此被誉为是“自明之色”、“澄明之色”。

此外很多的从“青”的字都包含了极广的哲学含义,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崇尚青色,“靓”、“倩”等字可以看出古人以青为美,在心理上崇尚青色,眼睛的“睛”则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青色是眼睛的优选之色,在生理上也崇尚青色。

2.2文学作品中的“青色崇拜”
在文学方面,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描写颜色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而其中尤以描写青色的为最多,仅举“青青子衿”、“青青杨柳”等叠词的描写现象就不胜枚举,然而除了描写青色,我们却很难找到有“红红”、“黄黄”、“赤赤”、“黑黑”之类的叠词现象。

除此之外,以绿、蓝、碧、苍、翠、葱等字出现的色彩描写,都是“冷色系列之色”。

与青色同为“冷性”,而青色又可视为冷色系列中的典型冷色,是各种冷色系列之色中的“代表”。

故亦可看作是“青色描写”。

同样,它们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出现也较为普遍和频繁。

2.3艺术绘画中的“青色崇拜”
在绘画和美术工艺方面,中国古人对青色的钟爱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古代山水画最早为“青绿山水”画,强调直取大自然之青色色调,即便到了唐代,“青绿山水”画变为“水墨山水”画,青色变为墨色,但是在古人的眼里,墨色任然属于青色的范畴,从“青丝”、“青发”等词语就可以看出。

后来“水墨山水”画成为中国古代主流艺术,中国古人爱山水、爱自然就意味着爱青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
中国的青花瓷和蓝印花布备受国内外追捧,这都是清一色的“青色艺术”,它的广为流行,经久不衰正是中国古人钟爱青色的又一佐证,至今为止,也没有其他颜色的瓷器和印花布在影响力和受喜爱程度上超过它们。

此外,中国民间的着装一直以“青衣蓝裳”
为主流。

这些事实无不说明了中国古代对青色的崇拜之情。

3青色崇拜的缘由
3.1客观上的理由
中国古代的青色崇拜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然而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为之好好地思考一番。

首先从客观的现实角度来分析,有光才有色,颜色实质是物体反射特定所见光后呈现在我们眼睛里的效果。

因此,青色就是物体反射了青色的光,根据光学的原理,青色实质是靛蓝,但是光学里面的青色并不是青色的文化解释,在文化解释里面,青色的范围还要更广,并不局限于一种颜色,而是包含了绿、蓝、翠、葱、郁、苍等一系列的颜色,可以这么说,文化上青色的解释是一个色系,包含了多种颜色,但是都是偏蓝绿的冷色。

这一系列的颜色给人的感受冷静、柔和、安详、深沉,吻合古人的理性精神,也可以说古人对青色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一种理性精神的崇拜。

此外,根据现代的科学研究揭示,青色光波因其穿透空气时所形成的折射角度大,在空气中辐射的直线距离短,可产生透明的气氛,因而可谓“柔和之色”、“透明之色”、“宜眼宜心之色”,是“最优环境色”或最适合于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底色”。

又因为青色(光波)在人的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最浅,对人类眼睛视神经无压迫感,是最适合于人眼久视的色彩,也是人类心目中最基本的“亲和之色”。

3.2主观上的理由
接着从文化角度来看,青色是大自然之色,既是非人为之色,象征着天地自然,道法自然,而“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文化根底。

道家崇尚“清”、“静”、“冷”、“母”、“阴”刚好和青色的品性相吻合,这也是道家崇尚“青色”的原因,而且道家认为万事要到达“自然”才是到了最高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历来被认为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因此可以看出青花瓷和蓝印花布之所以能以单色到达很高的艺术境界,是因为其揭示了青色和自然的统一关系。

4从“青色崇拜”谈古人审美
4.1审美方法
明代著名心学家王阳明的著名典故“山中观花”里说:“……汝来观花时,此花颜色与汝心一时明白起来”。

这个哲学典故说明现实中色彩的美是确实存在的,也可以说,美的色彩可以引导人认识美的事物。

色彩是人类的视觉思维和视觉性能,而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等人认为是视觉是有理性的特殊思维,在他看来,人们看到一个形象,无论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形象,人的思维就会开始活动。

这也佐证了古人通过色彩审美的方法,当人看到一个美的色彩时候,思维就会开始活动,审美的过程也就从此开始了。

这就是从“青色崇拜”探寻而知的古人审美方法,它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寻美的审美方法。

4.2审美观
从现代光学思想来说,古代人崇拜青色意味着崇拜一切色彩,崇拜现实。

青色光波和其他光波在自然界里面是混在一起的,不可单独分离出来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可见光,里面必定有青色光波的成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的“青色崇拜”实际上是对一切光色的崇拜或者是对万物的博爱。

因为万物皆有颜色,颜色和物体是密不可分的,见到某物就意味着见到某种颜色,反之亦然。

因此,可以说古人崇拜青色是一种以崇尚色彩为前提的对万物的崇拜,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审美方法。

尽管从哲学上来讲,色彩并不等于美,但从人的基本体验和意识上来讲,人对色彩的喜爱表面了一种爱美之心。

朱光潜先生曾讲到美和审美意识的说过:同样是一棵树,在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是不一样的,木商看到的树木的价值几何,植物学家看到树木的纲目、科属等等,而画家则只管审美,在他眼里这就是苍翠劲拔的古树,他只是聚精会神的关注树的形态、颜色。

我们的古人似乎都如这个画家一般,他们注重审美,注重关注最质朴、最直接的美,在他们眼里,一棵青松就是美的,美在它劲拔的形态、苍翠的颜色,这就是他们的审美观,只是注重美的本身,注重最质朴、最简单的美。

5小结
中国的古代文化历来都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在“青色崇拜”这一点上同样也是文史哲不分家的,我们可以找到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赞扬青色;同时“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字眼诗句也说明中国古代历史观中也体现着“青色崇拜”;同时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也体现出对青色的崇拜,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青色崇拜贯穿着整个华夏文明,中国人崇拜青色,实际上是崇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崇拜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淡薄、冷静、热爱自然的优秀品质。

参考资料
1、王丽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色彩观【J】文艺研究,2007(1)
2、黄国松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观【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 1(2)
3、黄保源中国传统色彩观辨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5(5)
4、孔阳古代中西方色彩观比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2):98—100
5、余胜利中国色彩观论析【J】艺术教育,2007(9)135
6、王文娟论道家色彩观【J】美术观察,2006(6):97—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