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第三轮复习回归课本(二级结论模型归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模型归纳
力学“二级结论”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大 +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5.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6.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V2/t =221VV+=TSS221+7.匀变速直线运动:当时间等分时:S n-Sn-1=aT2.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22 22 1VV+, V s/2>V t/2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T SS 212+, a=212TSS-, a=2)(TnmSSnm--8.自由落体:V t(m/s): 10 20 30 40 50 = gtH总(m): 5 20 45 80 125 = gt2/2H分(m): 5 15 25 35 45 = gt22/2 – gt12 /2g=10m/s2 9.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 t下 V上= -V下10.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11.“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2=2aS求滑行距离。
12."S=3t+2t2”:a=4m/s2,V0=3m/s。
(s = v0t+ at2/2)13.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绳牵连系统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450时时间最短t有最小无最大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212m m m +F,(N 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全]高中高考物理必考“二级结论”总结
[全]高中高考物理必考“二级结论”总结
一、力学
1. 平衡定律:物体在平面上平衡,则由一组互斥且合力为零的作用在物体身上。
2. 动量守恒定律:物体在受力过程中,它的动量总和保持不变(动量守恒定律)。
3. 能量守恒定律:物体在受力过程中,它的总能量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
4. 运动定律:牛顿定律,重力作用时,物体受到的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而且方向
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阻力守恒定律,只要恒定速度直线运动,则运动阻力与小量球的
质量} 运动量成正比,而且方向与小量球运动方向相同。
二、电学
1. 电荷守恒定律:任何系统中的电荷总和不变。
2. 欧拉定律:任何电路中,电位差的积分是电功的积分,而且绕线把开关改变电势
的变化,则欧拉定律的等号成立。
3. 高斯定律:当物体由完全不导体到完全导体时,电场强度在分隔处有跳变;当电
荷分布较为集中时,电场强度满足高斯定律。
三、热学
1. 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热力学定律),任何物理系统的总的能量只是发生转换
不可消失。
2. 热放大定律:正温差扩大效应(热放大效应),表明热物质力学运动的正温差它
在高温处存在更强的力学运动速度。
3. 定压定容放热定律:恒定容狭放出的热量与容积有关,与压强无关。
4. 根-思定律:恒定压强放出的热量与压强有关,与容积无关。
2018年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知识清单、二次结论、题型示例
第一部分——高考物理知识清单1.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是地球和物体之间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2)大小: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方向竖直向下.注意:在两极mg=F万=GMm/R2,在赤道上,重力mg=F万-F向=GMm/R2-mR4π2/T2,由于向心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地表附近,mg=F万=GMm/R2,在离地面h高度处mg’=GMm/(R+h)2.2.弹力(1)大小:只有弹簧中的弹力我们可以用胡克定律F=kx计算,而支持力、压力、轻绳中的拉力、轻杆中的弹力等必须根据题中的物理情境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或平衡条件得出.(2)方向: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若接触面是曲面,则弹力的作用线一定垂直于曲面上过接触点的切线,轻绳中的弹力方向一定沿绳并指向轻绳收缩的方向,对轻杆,若一端由铰链连接,则另一端的弹力只能沿杆的方向拉或压,若杆的一端固定,则杆中的弹力方向可以与杆成任意角度.注意:对于弹簧,由于恢复形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弹簧弹力不能发生突变,而对于轻绳、轻杆和接触面,其中的弹力可以发生突变.3.摩擦力(1)产生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2)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3)类别: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①滑动摩擦力F=μF N,式中压力F N一般情况下不等于重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无关.②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随运动状态及外力情况而变化,与压力F N无关.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0≤F≤Fmax,其中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F N成正比.4.力的合成和分解不是两个力的数值加减,而是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法则)进行的矢量合成与分解的运算.实质是一种等效替换的方法,合力与分力等效.(1)合力可能大于分力、小于分力、等于分力,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如同三角形的边长关系.(2)力的合成只适用于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力的分解得到的两个分力与原力性质相同.5.受力分析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有:(1)隔离法将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与周围物体分隔开,只分析它实际所受的力,不分析它对周围物体施加的力.隔离法一般适用于分析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将相互作用的内力转化为外力.(2)整体法:把几个具有相同加速度的连接体或叠加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一般适用于分析外界对整体的作用力.(3)假设法:在未知某力是否存在时,可先对其作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对物体的运动情况作出判断,看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如果吻合,则说明假设正确,否则说明假设错误.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合力为零,即F合=0,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沿任意方向分力的合力都为零,即∑F x=0,∑F y=O,解答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基本思路是合成法和分解法.(1)合成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分析图.将所受的其中两个力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为一个等效力,由平衡条件可知,该等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分解法:对物体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将其中一个力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到另两个力的反方向.由平衡条件可知,这两个分力一定分别与另两个力等大反向.7.基本概念对比(1)位移(矢量)是运动物体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路程(标量)是运动轨迹的长度.(2)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的变化率,即v=Δx/Δt,加速度是描述质点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质点速度的变化率,即a=Δv/Δt.(3)位移一时间图像与速度一时间图像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1)速度公式v t=v0+at(2)位移公式s=v0t+at2/2.(3)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公式v t2-v02=2as注意:①以上三个公式中一共有五个物理量v t、v o、s、a、t,这五个物理量中有三个物理量确定,那么其它两个物理量就确定.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量相等,则其它两个量一定相等.②以上五个物理量除t外,v t、v o、s、a均为矢量,一般以v o的方向为正方向,t=0时的位移为零,这时v t、s、a的正负就有了确切的物理意义.9.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一般公式法: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解题,若题目中不涉及时间t,使用公式v t2-v02=2as解答.(2)平均速度法:涉及初末速度、运动时间、位移,可应用v平均=(v o+v t)/2.或s=v 平均t解答.(3)中间时刻速度法:v t/2=v平均=(v o+v t)/2适用于任何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些题目应用它可避免应用位移公式中含有t2的复杂方程,从而简化解题.(4)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采用比例关系求解.①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②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③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2 : 3 :…④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2 -1):( 3 - 2 ):…(5)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应用于末态速度为零的情况,把末态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反演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6)图像法:应用,v-t图像,可以把较复杂的直线运动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尤其是利用图像定性分析选择题,可避开复杂的数学计算.(7)巧用隔差公式s m-s n=(m-n)aT2解题.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题目中出现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对应的位移(尤其是处理纸带、频闪照片或类似的问题),应用隔差公式s m-s n=(m-n)aT2解题快捷方便.10.自由落体运动(1)只受到重力的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其实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下落t时刻的速度公式v t=gt,高度公式h=gt2/2,下落高度h时速度v t=2gh .11.竖直-上抛运动(1)只受到重力作用的竖直上抛运动,实质是初速度为v 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2)上升和下落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速度对称(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点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和时间对称(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路程所需时间相同)的特点.(3)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的最大高度H=v02/2g,上升到最大高度的时间t=v0/g.12.牛顿三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同时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因为不受力的情景是不可能的.(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数学表达式:F=ma.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的瞬时效应,定量描述了力与运动(加速度)的关系,由定律可知,力与加速度是瞬时对应关系,即加速度与力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力与加速度其有因果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是力产生的结果.(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产生效果,一定不会相互抵消.13.超重与失重(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原因: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原因: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原因: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大小为重力加速度g.14.一般曲线运动(1)速度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2)特点: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3)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合外力的方向一定指向轨迹弯曲一侧.(4)研究方法:把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简单的分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存在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①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即同时开始、同时进行、同时结束.②独立性:各分运动在其方向上力的作用下独立运动,不受其他方向分运动的影响.③等效性:各分运动按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后与物体的实际运动效果相同.15.平抛运动(1)特点: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只受竖直向下方向的重力作用,其轨迹是抛物线,平抛运动是匀变速(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g)曲线运动.(2)研究方法:分解为水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s=vt)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h=gt2/2).(3)平抛运动物体速度的改变量Δv=gΔt,方向竖直向下,且相等时间内速度的该变量总是相等.(4)平抛运动速度偏转角正切是位移偏转角正切的2倍;速度反向延长线交于沿初速度方向的水平位移的中点.16.匀速圆周运动(1)特点: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匀速圆周运动是加速度(方向)时刻在变化的变速曲线运动.(2)角速度:ω=θ/t=2π/T,角速度单位:rad/s;线速度:v=s/t=2πr/T;v=ωr.(3)向心加速度:a=v2/r=ω2r=ωv.(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称为向心力.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任何力或几个力的合力其效果只要是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则这个力或这几个力的合力即为向心力.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遵从牛顿第二定律.(5)只要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恒定,且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则物体一定做匀速圆周运动.(6)转速n的单位为r/s(转每秒)或r/min(转每分).当转速的单位为r/s时,转速n与角速度ω的关系ω=2πn.17.一般圆周运动(1)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不指向圆心时,可以将它沿半径方向和切线方向正交分解,其沿半径方向的分力为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的分力只改变速度的大小.(2)如果沿半径方向的合外力大于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物体将做向心运动,运动半径将减小;如果沿半径方向的合外力小于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物体将做离心运动,运动半径将增大.如果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突然变为0,则物体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3)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临界条件:①轻绳拉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或小球在竖直圆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时的临界点是在竖直圆轨道的最高点,F+mg=mv2/r,由于轻绳中拉力F≥0,要使小球能够经过竖直圆轨道的最高点,则到达最高点时速度必须满足v≥gr .②由于轻杆(环形圆管)既可提供拉力,又可提供支持力,轻杆拉小球(或环形圆管内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或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双轨道之间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到达最高点时速度v≥0.18.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数学表达式:F=Gm1m2/r,引力常量G由卡文迪许利用扭评实验测出.注童:万有引力定律中物体间的距离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3)应用:测中心天体的质量、密度、发现新天体、航天等.19、人造地球卫星(1)轨道特征:轨道平面必过地心;(2)动力学特征: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有F=GMm/r2=mv2/r=4mπ2r/T2.(3)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长,但运行速度越小.(4)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第一宇宙速度v1= gR =7.9km/s;物体脱离地球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所需的最小速度----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物体脱离太阳的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第三宇宙速度v3=16.9km/s.20.解天体运动类问题的思路(1)天体问题的实质是天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天文上的应用,利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列出方程,即F=ma,公式中F为研究对象所受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对于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则F=GMm/r2;对于质量为M、m的双星问题,若双星距离为L,则F=GMm/L2;对于三星问题,则F为研究对象所受其他两个天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加速度公式中a为向心加速度,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可以分别用a=v2/r=ω2r=ωv=4π2r/T2等代换.(2)在处理天体问题时,若不知道天体的质量而知道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则可利用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列出方程mg=GMm/R2,解出重力加速度与天体质量的关系GM=gR2进行代换,此式通常称为黄金代换式.21.功和功率(1)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①恒力做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②当F为变力时,用动能定理W=△E K或功能关系求功,所求得的功是该过程中外力对物体(或系统)做的总功(或者说是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③利用F-s图像曲线下面积求功.④利用W=Pt计算.(2)功率: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①功率定义式:P=W/t所求功率是时间t内的平均值②功率计算式:W=FScosα其中α是力F与位移s的夹角,该公式有两种用法:a.求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这时F是该时刻的作用力大小,v取瞬时值,对应的P为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b.当v为某段位移(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则要求这段位移(时间)内F必须为恒力,对应的P为F在该时刻的平均功率.(3)机车启动:①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由P=Fv可知,其牵引力F随着速度v的增大而减小,机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小到零即牵引力F=f(阻力)时速度达到最大,最大速度v m=P/f;若机车经过时间t,前进位移x到达最大速度v m,由动能定理列方程Pt-fx=mv m2/2.②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由a=(F-f)/m可知,若所受阻力f恒定,则牵引力F为定值,由P=Fv可知,机车输出功率P随若速度v的增大而增大.当机车输出功率P增大到额定功率时,匀加速运动结束,其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v t=at,匀加速运动时间t=P额/(ma+f)a之后,机车在额定功率下继续加速,直至到达最大速度(v m=P额/f)后做匀速运动;若机车经过时间t1达到额定功率,再经时间t2达到最大速度v m,在这一过程中前进的总位移为x,由动能定理列方程Pt1/2+Pt2-fx=mv m2/2(注意这里匀加速过程中P=Fv,由于v=at,故有P平=Fv0/2,v0为匀加速末速度).22.动能定理(1)内容: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数学表达式:W=mv22/2-mv12/223.机械能(1)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和弹性势能.①动能:E K=mv2/2②重力势能:Ep=mgh高度h是相对零势面的,重力势能是相对的,选取不同的零势面,重力势能有不同的数值,但重力势能的变化(△Ep=mg△h)是绝对的,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③弹性势能:只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同一弹簧,只要形变量相同,其弹性势能就相同.(2)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系统内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与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以下几种表达形式:①可任选两个状态(一般选择过程的初、末状态),研究对象的机械能相等,即E1=E2.利用E1=E2建立方程需要选择零势面.②系统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减少多少,动能就增加多少,反之,即ΔEp=-ΔE k.③系统内某一部分机械能减少多少,另一部分的机械能就增加多,即ΔE1=-ΔE2(3)功能关系:系统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除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24.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表达式F=KQ1Q2/r2.库仑力的方向沿两点电荷的连线,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5.电场强度(1)物理意义:表示电场力性质的物理量,它描述电场的强弱.(2)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即:E=F/q,点电荷周围电场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26.电场线的特点(1)电场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方向.(2)电场线的密疏表示电场的强弱.(3)电场线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4)任章两条电场线都不相交.(5)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6)电场线垂直于等势面且由高的等势面指向低的等势面.27.电势差和电势(1)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A、B两点间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 AB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这两点之间的电势差(电压),即U AB=W AB/q.(2)电势:电场中某点跟零电势点间的电势差叫做该点的电势,有了电势的概念,则A、B两点的电势差可表示为U AB=ΦA-ΦB,其中ΦA、ΦB分别为A、B两点的电势.(3)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之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之间距离的乘积.即U=Ed.28.等势面(1)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2)等电势差的等势面密处电场强度大,等势面疏处电场强度小.(3)等距等势面电场强度大处电势差大电场强度小处电势差小.(4)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5)任意两个电势不等的等势面都不可能相交.29.电容器和电容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电容器.电容是表征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高低的物理量.(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的比值叫电容器的电容,即C=Q/U.(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试中s为平行板电容器的正对面积,d为两极板之间的距离,k静电力常量,ξ为介质的介电常数.30.静电感应处在电场中的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结果使导体两端同时分别出现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1)静电平衡状态: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2)处在静电平衡状态导体的特点是导体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即E内=E外+E 感=0;整个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导体表面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与该处表面垂直;带电导体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3)静电屏蔽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其内部区域(或空腔内)的电场强度为零,置于导体内部区域(或空腔内)的物体不再受外部电场的影响的现象叫做静电屏蔽.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的金属罩,通讯电缆的铅皮包层等都是用来防止外界电场的干扰,起静电屏蔽作用的.3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1)带电粒子沿电场线方向进入匀强电场.带电粒子被电场加速,一般应用动能定理,有QU=mv22/2-mv12/2.(2)带电粒子垂直电场方向进入匀强电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应用类似于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分析处理.32.描述直流电路的物理量(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与通过这些电荷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称为电流,即I=Q/t,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电流的大小用电流表测量,设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度为v,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导体中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电荷量为q,则t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vtSnq,根据电流的定义式I=Q/t,可得导体中电流微观表达式:I=nqvs.(2)电压: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电压的大小用电压表测量.(3)电动势:衡量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电动势的大小等于电源的开路电压,在闭合电路中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的电压之和,即E=U内+U外.(4)电阻:表征导体本身阻碍电流作用的物理量,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导体中的电流I的比值称为电阻R,即R=U/I.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电沮测量用伏安法或欧姆表直接测量.(5)电功:W=UIt=QU,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量的过程.(6)电热(焦耳定律):Q=I2Rt,对纯电阻电路,电功等于电热,对非纯电阻电路(含电动机、电解槽的电路),电功大于电热.(7)电功率:P=UI,电热功率:P热=I2R.33、电学中的三个定律(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不适用于气休导电.(2)、电阻定律: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即R=ρL/S,其中ρ为导体的电阻率.注意: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中的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即I=E/(R+r)34.超导体与半导体(1)超导体:大多数金属当温度降到转变温度Tc时,其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现象,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叫做超导体.(2)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半导体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掺入微量的其他物质后导电性能发生显著的变化.(3)半导体的利用:利用有些半导体的导电性能随温度升高电阻迅速减小的特性制成热敏电阻或对温度敏感的温度传感器等,利用有些半导体在光照下电阻大大减小的特性制成光敏电阻或对光敏感的光传感器等;光敏电阻能起到开关作用,可应用到自动控制中.利用在纯净半导体中掺入微量杂质会使其导电性能大大增强的特性制成二极管(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和集成电路. 35.电流表的内外接法选择和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选择: (1)具体分析方法如下:①若R V /R x <R x /R A ,R x 为大电阻,内接法误差小;若R V /Rx >R x /R A ,R x 为小电阻,外接法误差小.②若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无法直接判断,先求临界电阻R 0=√R A R V ,若R x >R 0,则R x 为大电阻,内接法误差小.若R x <R 0,则R x 为小电阻,外接法误差小.若R x =R 0,内外接法均可.③当无法估计电阻的阻值,难以比较R V /R x 和R x /R A 的大小时,可采用电压表试测法看电流表、电压表度数变化的大小来确定. (2)滑动变阻器的两种连接方式.①限流式接法:图1所示的接法为限流式接法.忽略电源内阻时,用电器L 上的电压变化范围R 0E /(R 0+R )~E ,其中R 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注意:在接通电源之前应把接人电路的电阻调到最大,使电路中的电流最小,以保证安全.②分压式接法图2所示的接法.为分压式接法,忽略电源内限影响,用电器L 的电压变化范为O ~E ,闭合电键前应使滑片P 位于A 端,使用电器L 的电压从零开始变化,以保证安全.③滑动变阻器分压、限流处理技巧(I)滑动变阻器限流式接法选取原则:一般在滑动变限器总电阻R 0与R X 相差不大时,才能使用限流式电路.(II)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选取原则:(a )滑动变阻器的全值电阻R 0远小于用电器电阻R X 或电路中串联的其他电阻的电流表内接法电流表外接法图1图2。
高三物理复习——二级结论集
枣庄三中西校高三物理复习——二级结论集(本稿没有经过严格校对,请同学阅读时请注意甄别)班级:___姓名:_______“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
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枣庄三中西校高三物理复习——二级结论集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米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tg α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令狐采学温馨提示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
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如图3所示)11、若F1、F2、F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有F1/sinθ1=F2/sinθ2=F3/sinθ3,如图4所示。
12、已知合力F 、分力F1的大小,分力F2于F 的夹角θ,则F1>Fsinθ时,F2有两个解:θθ22212sin cos F F F F -±=;F1=Fsinθ时,有一个解,F2=Fcosθ;F1<Fsinθ没有解,如图6所示。
13、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则这两个角必相等。
14、如图所示,在系于高低不同的两杆之间且长L 大于两杆间隔d 的绳上用光滑钩挂衣物时,衣物离低杆近,且AC 、BC 与杆的夹角相等,sinθ=d/L,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绳长为半径画圆且交对面杆上'A 、'B 两点,则'AA 与'BB 的交点C 为平衡悬点。
高三物理回归课本知识点
高三物理回归课本知识点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关于物质和能量的学科。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们需要系统地回归课本知识点,以巩固和深化对物理学的理解。
本文将回归高三物理课本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们进行复习和备考。
一、运动学高三物理课本的运动学部分主要涉及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学生们应该熟悉和掌握以下内容:1. 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解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2. 曲线运动: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和描述方法,包括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等。
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计算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
3. 受力分析: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三个基本定律,能够通过受力分析解决物体运动中的问题。
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能够应用力的平衡条件求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二、力学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在高三物理课本中,力学部分包含以下内容:1. 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
能够描述常见力的形式,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和公式。
能够应用合力和分力的原理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3. 力的分析: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解物体的加速度、质量和作用力等参数。
三、能量与功高三物理课本的能量与功部分主要探讨了物体的能量转化与储存,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所做的功。
学生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 功的定义与计算: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根据力与位移的关系计算功。
了解功的单位和功的负值的含义。
2. 功率: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根据功和时间的关系计算功率。
理解功率的单位和功率的物理意义。
3. 动能和势能: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物体在不同情况下能量转化和转移的问题。
了解机械能的守恒原理。
四、电学电学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电荷、电场和电流等知识点。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温馨提示1、 “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 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 .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一 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 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 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方法、手段。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
6 •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 •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
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圭寸闭的矢量三角形。
(如图3所示)11、 若F 1、F 2、F 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 1、θ 2、θ 3;则有F 〃si nθ 1=F 2∕sin θ2=F 3∕si nθ 3,如图4所示。
12、 已知合力F 、分力F 1的大小,分力F 2于F 的夹角θ ,贝U F 1>Fsin θ时,F 2有两个解:F 2 =F cos 'F 12 - F 2 Sin 2 二;F I =FSin θ 时,有一个解,F 2=Fc0s θ ; F 1<Fsinθ 没有解,如图 6 所示。
13、 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则这两个角必相等。
14、 如图所示,在系于高低不同的两杆之间且长L 大于两杆间隔d 的绳上用光滑钩挂衣物时,衣物离低杆近,且AC 、BC 与杆的夹角相等,Sin θ =d∕L ,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绳长为半径画圆且交对面杆上 A'、B'两点,贝U AA '与BB '的交点C 为平衡悬点。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2.拉密定理: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3.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4.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tg α5.“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6.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同一根绳上的张力处处相等,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7、静摩擦力的特点:随机应变委曲求全,滑动摩擦力f=μN 中N 不一定是mg 。
静、动摩擦力都可与运动方向相同。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10、力的相似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相似。
FF 1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mgF 1F 2的最小值FF 1F 2的最小值FF 1F二、运动学1、 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 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 =V 2/t =221V V +=TS S 221+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位移等分:t1:t2:t3=4、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 22221V V +,V s/2>V t/2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T S S 212+, a=212TSS -, a=21)1(T n S S n--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2∶3∶……通过各段时间比1∶()12-∶(23-)∶……5、自由落体: V t (m/s): 10 20 30 40 50 = gtH 总(m ): 5 20 45 80 125 = gt 2/2H 分(m): 5 15 25 35 45 = gt 22/2 – gt 12/26、上抛运动:对称性:t 上= t 下 V 上= -V下 有空气阻力的竖直上抛,t 上<t 下7、物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1做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 后以a 2减速,再经时间t 后回到出发点则a 2=3a 1。
高三物理总复习之二级结论(完整版)
高中物理的模型与题型、规律和二级结论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物理部分难度有所下降,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考生的成绩随着试题难度的下降而成比例地上升。
因此,有必要将堆积如山的习题梳理出头绪,提纲挈领出物理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教授等早就提出用“多题归一”的方法。
多题归一的思路是什么?有的做法是归纳出若干种题型,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类习题的解法,并且收到很好的成效。
但是,学生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往往束手无策。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归纳出题型的做法还可以再前进一步,回归到物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上去,用模型法解题。
二、模型与题型1、高中物理中的模型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物理学研究中,通常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高中物理主要是学习应用模型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可以分为四类:对象模型、结构模型、过程模型和环境模型。
为了研究问题起见,物理学把实际的研究对象理想化,看成理想对象模型;或都把实际的物质结构理想化,当成理想结构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物理过程理想化,看作理想过程模型;或者把实际的的环境理想化,当作理想的环境模型。
例如,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理想对象模型有质点、点电荷、电源、直流电路等;原子物理中的结构模型有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波尔氢原子模型等;在运动学中,理想的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碰撞、机械波等;在电磁学中,理想的环境模型包括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模型研究就是研究在某一物质单元存在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模型的规律有其自身的结构系统,每个模型都有自身对应的一整套规律,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学5个公式,动力学5个公式,如果再加上受力分析中用到的重力、弹簧弹力、滑动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6个公式,约为16个公式;电学中有库伦定律、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这些规律都对应着一定的模型以及理想条件。
2019年高考物理三轮冲刺---高中物理模型与二级推论(共96张PPT)
卫星变轨—霍曼变轨
v2 v1 v4 v3 a1 a2 a3 a4
T1 T2 T3 E1 E2 E3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双星模型
总质量与周期的关系: m1
m2
4 2 L3
GT 2
(L 为双星的距离)
三星模型与拉格朗日点
正三角形:T 2
L3
(L 为正三角形的边长)
此力与水反平力方)向垂的直夹。角满足为 tan ,即与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全反力)垂直。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摩擦自锁
变化
F mg cos sin
当 cot 时,即 cot1 时,出现“自锁”。
相似三角形法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三力汇交原理
当物体受到同一平 面内不平行的三个力 作用而平衡时,这三 个力的作用线必汇交 于一点。
G(m1 m2 m3 )
克 服 思 维 定 式
T 2 r3
GM
T 2
L3
G(m1 m2 )
T 2 a3
3Gm
T 2
L3
G(m1 m2 m3 )
T 2
L3
G(2 2 )m
2
机械能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一把尺子测定摩擦因数
物体沿摩擦因数相同的同底不等高的斜面下滑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相等。
1 2
m1v12
1 2
m2
v22
1 2
m1v'12
1 2
m2
v'
2 2
v'1 v' 2
m1 m2
m2 v1 2m2v2
精选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精选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温馨提示: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1.若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他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应满足以下不等式:F大F小F合F大F小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时,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
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4.若三力共点且平衡,则有F3F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时,摩擦因数μ=tan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和加速度相等,之后将不再相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
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12.已知合力F、分力F1的大小,分力F2与F的夹角θ,则当F1Fsinθ时,F2有两个解:F2Fcosθ±(F12−F22sin2θ)1/2;当F1Fsinθ时,F2Fcosθ;当F1Fsinθ时,无解。
13.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则这两个角必相等。
1.当船头斜指向上游,与岸成角度为θ时,cosθ=v船/v水时,船的位移最短。
当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船小于v水时,船头斜指向下游,与岸成角度为θ,cosθ=v船/v水。
参见图2(a)和(b)。
2.“刹车陷阱”现象发生时,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因此不能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高考物理考前必备辅导资料二级结论
F 2物理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集锦“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
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力 物体的平衡: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3.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4.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α=tg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同一接触面上出现的摩擦力和弹力方向一定垂直9.同一根绳上的张力处处相等,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10.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11.动态平衡中,如果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判断第三个力的变化,要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求最小力时也用此法.若一个物体缓慢移动的轨迹是圆弧,通常可以考虑用力的三角形与距离三角形相似解题12.不管弹簧处于什么状态,拉弹簧秤挂钩的力就是弹簧秤的读数二.直线运动:1.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江苏专用)2019高考物理三轮冲刺 第一篇 回归教材 二 相互作用板块.docx
二、相互作用板块基础回扣1.常见的三种性质的力产生原因或条件方向大小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总是竖直向下,注意不一定指向地心,不一定垂直地面向下G重=mg,区分G重与F引=G MmR2。
地球表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弹力①接触②弹性形变①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②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③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弹簧的弹力大小F=kx,弹力的大小可利用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摩擦力滑动摩擦力①接触,接触面粗糙②存在正压力③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 f=μF N。
与μ、F N有关,与接触面积、相对速度、加速度均无关静摩擦力①接触,接触面粗糙②存在正压力③与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①与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动力的大小相等②存在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触面粗糙程度、正压力决定2.静摩擦力判断的几种方法:由相对运动趋势直接判断;用假设法判断;根据平衡条件判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
【警示】①误认为杆的弹力方向一定沿杆;②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速度大小有关;③误认为物体所受正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
3.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效替代关系)(1)遵循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定则(2)几种特殊情况F=√F12+F22F=2F1 cos F2F=F1=F2(3)两个共点力的合力范围:|F1-F2|≤F≤F1+F2。
两个力的大小不变时,其合力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4)正交分解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1、F2、F3…,求合力F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轴、y轴分解。
x轴上的合力:F x=F F1+F F2+F F3+…y轴上的合力:F y=F F1+F F2+F F3+…合力大小:F=√F F2+F F2合力方向:与x轴夹角为θ,则tan θ=F FF F。
4.物体的平衡(1)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动力学条件是:F合=0或F x=0、F y=0、F z=0。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上海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温馨提示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
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如图3所示)11、若F 1、F 2、F 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有F 1/sin θ1=F 2/sin θ2=F 3/sin θ3,如图4所示。
12、已知合力F 、分力F 1的大小,分力F 2于F 的夹角θ,则F 1>Fsin θ时,F 2有两个解:θθ22212sin cos F F F F -±=;F 1=Fsin θ时,有一个解,F 2=Fcos θ;F 1<Fsin θ没有解,如图6所示。
13、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则这两个角必相等。
高中物理模型及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及二级结论总结引言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物理模型和结论。
物理模型是对实际物体或现象的简化和理想化描述,而结论则是通过实验证据得出的科学推理结果。
本文将以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几个模型和结论为例,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是高中物理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保持恒定,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的位移与速度成正比,即位移越大,速度越快。
2. 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二、自由落体模型自由落体模型是描述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模型。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其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位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2. 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时间越长,位移越大。
三、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模型。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作用,将发生加速度变化,如果没有合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受到合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
2. 物体没有受到合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和加速度关系的模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受到的合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2. 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五、能量守恒模型能量守恒模型是描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模型。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可以在物体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2. 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即能量守恒。
小结高中物理的模型和结论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物理世界的规律。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N f 1tan tan F ==F αμ。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1212222t/s s T++===v v v v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 21n n s s aT --=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s/=v ,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22s/t/>v v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1222t/s s T +=v ,212s sa T -=,()121n s s a n T -=- 4.匀变速直线运动,0v = 0时: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1--……5.自由落体(取210m/s g=):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 =gt n 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212=gt 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2211122n n-=at -at6.上抛运动:对称性:t t 下上=,=v v 下上, 2m 2h g=v7.相对运动: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2017-3-13(2021年整理)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2017-3-13(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2017-3-13(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2017-3-13(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 届高三第三轮复习回归课本--------------二级结论模型归类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力学一.静力学:1. 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 两个力的合力:F 大 +F 小≥F 合≥F 大 -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 α。
4. 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 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1. 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 =V 2/t =221V V +=T S S 221+ 3. 匀变速直线运动: 当时间等分时:S n -S n-1=aT 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 22221V V +,V s/2>V t/2 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T S S 212+,a =212T S S -,a =21)1(T n S S n--4. 自由落体:V t (m/s): 10 20 30 40 50 = gtH 总(m ):5 20 45 80 125 = gt 2/2H 分(m):5 15 25 35 45 = gt 22/2 – gt 12 /2g =10m/s2 5. 上抛运动:对称性:t 上= t 下v 上= -v 下6. 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7. “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
8. "S =3t +2t 2”:a =4m/s 2,v 0=3m/s 。
(s = v 0t + at 2/2)9. 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阿=-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 绳牵连系统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 450时 时间最短: 无极值:速运动的物体:N=212m m m +F,(N 为4.一起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5.几个临界问题:a=gtg α(注意α角的位置)光滑,相对静止 弹力为零6.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时V M = p/f四.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1.向心力公式:F=R mv 2=mR ω2=m224TπR=m4π2f2R=mωv 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1)“绳”类:最高点最小速度gR ,最低点最小速度gR 5,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 ,向心加速度2g(2)“杆”:最高点最小速度0,最低点最小速度gR 4。
光滑轨道类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4.重力加速度g=2RGM ,g与高度的关系:g=22)(h R R +g地 5.人造卫星:h大→V小→T大→a小→F小。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h=4.6 R ,V=3.1km/s6.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7.变换:GM=gR28.在飞行卫星里与依靠重力的有关实验不能做。
9.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
10 第一宇宙速度:V1=gR ,V1=RGM ,V1=7.9km/s 五.机械能:1.求机械能的捷径:(1) 用定义求恒力功,(2) 用动能定理(从做功和效果)或能量守恒求功。
(3) 用功率求功。
• •• • B2.恒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摩擦生热Q=fS相对,Q常不等于功的大小(功能关系)4.电场力做功w=qU5.重力、电场力、分子力、弹簧弹力的功W保=-ΔEp六.动量:1.反弹:Δp=m(v1+v2)2."弹开“(初动量为零,分成两部分):速度和动能都与质量成反比。
3.一维弹性碰撞:V`1=21221212)(m m V m V m m ++-,V`2=21112122)(m m V m V m m ++- 动物碰静物:V2=0 V`1=21121)(m m V m m +-,V`2=21112m m V m + 大碰小一起向前;质量相等,速度交换;小碰大,向后返。
4.A追上B发生碰撞,则(1)VA>VB (2)B的动量和速度增大 (3)动量守恒(4)动能不增加 (5)A不穿过B V`A <V`B 。
5.碰撞的结果总是介于弹性(无动能损失)与完全非弹性(碰后粘一起)之间。
6.解决力学问题的三条路:路径 适用的力 能研究的量 不能研究的量 参照物运动定律+ 运动学公式恒力 S,V,t 无 地动量 恒力或变力 V,t S 地功,能 恒力或变力 V,S t 地七.振动和波:1.物体做简谐振动,在平衡位置达到最大值的量有速度与动能在最大位移处达到最大值的量有回复力,加速度,势能通过同一点有相同的位移,速率,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势能。
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向。
经过半个周期,物体运动到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由波的图像讨论波的传播距离,时间,周期和波速等时:注意“双向”和“多解”3.在波形图上,介质质点的运动方向:“上坡上,下坡下”4.波进入另一介质时,频率不变,波长和波速改变,波长与波速成正比。
5.波发生干涉时,看不到波形的移动。
电学“二级结论”一、 电学:1、检验电荷电性用感应法,不用接触法2、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的功对应,电场力的功等于电势能增量的负值;3、感应现象中移动的是电子,不是正电荷。
4、粒子飞出偏转电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匀速分运动位移中心。
5、讨论电荷在电场里移动过程中电场力的功电势能变化的基本方法:定性用电场线(把电荷放在起点处,分析功的正负,标出位移方向和电场力方向,判断电场方向、电势高低等);定量计算用公式6、电容器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 断开电源时,电量不变.平行板电容器件的场强,电压不变时E = U/d; 电量不变时,E ∝ Q/S7、电容器充电电流,流入正极,流出负极;电容器放电电流,流入负极,流出正极二、 恒定电流1、串联电路U 与R 成正比,U 1 =211R R R +U. P 与R 成正比P 1 =211R R R +P 2、并联电路I 与R 成反比, I 1 = 212R R R +I P 与R 成反比P 1 =212R R R +P 3、等效电阻估算原则:电阻串联时,大的为主;电阻并联时,小的为主4、路端电压U =ε - Ir, 纯电阻时U = rR R +ε 5、并联电阻中的一个发生变化,电流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个电阻增大,它本身的电流变小,与它并联的电阻上电流变大(电流串同并反)。
6、外电路任一处的一个电阻增大,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外电路任一处的一个电阻减小,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
7、改画电路的办法:始于一点,止于一点,盯住一点,步步为营。
8、在电路中配用分压或分流电阻时,抓电压、电流。
9、如图两侧电阻相等时总电阻最大10、纯电阻电路,内、外电路阻值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P m = E 2/4rR 1、、R 2分别接在同一电源两端时,若R 1R 2 = r 2,电源输出功率相等。
11、纯电阻电路的电源效率:η= rR R + 12、含电容电路中,电容器是断路,不是电路的组成部分,仅借用与之并联部分的电压。
稳定时与它串联的电阻是虚设,如导线。
在电路变化时,电容器有充放电电流。
直流电实验:1、 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时,电压表和电流表在电路中,即是电表,又是电阻。
2、 选用电压表、电流表:⑴ 测量值不超量程②测量值越接近满偏值(表针的偏转角度尽量大)误差越小,一般应大于满偏值的三分之一。
③电表不得小偏角使用,偏角越小,误差越大。
3.选用滑动变阻器:在能“完成任务”的前提下选阻值小的便于调节。
4.选用分压和限流电路:(1) 用阻值小的变阻器调节阻值大的用电器时用分压电路,调节范围才能较大(以小控大)。
(2) 电压、电流要求“从零开始”的用分压。
(3) 分压和限流都可以用时,限流优先(能耗小)。
5.伏安法测量电阻时,电流表内、外接的选择:“内测大偏大大,外测小偏小小小”(X V R R 和A X R R 比,前者大外接,后者大内接)。
6.多用表的欧姆表的选档:指针越接近R 中误差越小,一般应在10中R 至10R 中范围内。
选档、换档后,经过“调零”才能进行测量。
多用表的角色可以变换。
7.故障分析:串联电路中断路点两端有电压,通路两端没有电压。
8.图像法描点后画线的原则:(1) 通过尽量多的点,(2) 不通过的点应靠近线,并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3) 舍弃个别远离的点。
A B十一、磁场:1. 粒子速度垂直于磁场时,做匀速圆周运动:qB mV R =,qB m T π2=(周期与速率无关)。
2. 粒子径直通过正交电磁场(离子速度选择器):qE qvB =,BE v =。
3. 粒子穿过磁场的有关计算,抓几何关系,即入射点与出射点的半径和它们的夹角。
十二、电磁感应:1. 楞次定律:“阻碍”的方式是“增反、减同”楞次定律的本质是能量守恒,发电必须付出代价,表现为“阻碍原因”。
2. 楞次定律的若干推论:(1) 内外环电流或者同轴的电流方向:“增反减同”(2) 导线或者线圈旁的线框在电流变化时:电流增加则相斥、远离,电流减小时相吸、靠近。
(3) 磁场“╳增加”与“• 减少”感应电流方向一样,反之亦然。
(4) 磁通量增大时,回路面积有收缩趋势,磁通量减小时,回路面积有膨胀趋势。
3. 楞次定律逆命题:双解,“加速向左”与“减速向右”等效。
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的是平均电动势,在产生正弦交流电情况下只能用来求感生电量,不能用来求功和能量。
5. 直杆平动垂直切割磁感线时所受的安培力:总R v L B F 22= 6. 转杆(轮)发电机:ω221BL E =7.感生电量:单匝R Q φ∆= 8.物理公式既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又表示相关物理单位( 国际单位制系)之间的关系。
十三、交流电:1.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中性面垂直磁场方向,线圈平面平行于磁场方向时电动势最大。
最大电动势:ωεnBS m =φ与E m 此消彼长,一个最大时,另一个为零。
2. 非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求法:=RT I 2一个周期内产生的总热量。
3.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之间相同的量:tf T n U P ∆∆φ,,,,, 4. 输电计算的思维模式:十四、电磁波:1. 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