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常用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

合集下载

中药功效对比归纳表

中药功效对比归纳表

以下是一些中药功效对比的归纳表,包括了部分中药的主要功效和它们之间的异同:
1. 发汗解表药:
-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 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2. 清热泻火药:
-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3. 消食化积药:
- 山楂:消食化积,尤善消油腻、肉食之积,并能活血散瘀。

- 神曲:消食化积,善消果蔬、酒食之积。

- 麦芽:消食化积,尤善于消谷食之积。

这些只是部分中药的功效对比,实际上中药种类繁多,功效各异,且同一味中药在不同配伍和用量下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用和调配。

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

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

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2010级七中医袁韬曾读徐灵胎之《用药如用兵论》,深为折服,医之伐病,确如将之伐敌,用兵贵知法,杂兵乱寇数万不敌精兵数千,用药亦贵知法,经方药精力宏,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故药效惊人,正如《医学传心录》所言“兵不在多,独取其能。

药不贵繁,唯取其妙”。

古今名医多言,用药组方须严谨更需变通,而变通之基础在于熟知药性。

通晓药性,用之得当,则疾病立消,有如兵家用兵,用之得当,则旗开得胜。

若医家不谙药性,用药不当,则不仅病邪不祛,反伤正气,甚者贻误性命,有如兵家用兵不当,非但不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

大二上学期,学习了“中药学”,但只多死背其性,若问如何用之则只有瞠目长舌。

又多闻中医不传之秘即在药量,现学方剂后,以方剂为线索,明晓些许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偏向,少有心得,浅而言之。

桂枝《中药学》述其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助阳气”桂枝汤中桂枝用量3两(9g),桂枝起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的功效而在五苓散中桂枝仅用半两,起温阳利水之功在桂枝加桂汤中,桂枝则用5两,倍于芍药,用之奔豚气,起平冲降逆之效麻黄《中药学》述其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用于一般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剂量在3~10g,根据地域不同,用量差别也较大,南方许多医家麻黄用量较小3g左右却多能收发汗之功,而北方医家麻黄用量较大,多与北人身体腠理较南人更为紧密扎实有关。

而麻黄若起利水消肿之功则须大剂量使用,如越婢汤用麻黄6两,而麻黄与石膏比例为6:8,故麻黄发汗作用不明显,取利水消肿之效,用治风水,麻黄量非大不能取效○6,临床上应用麻黄还须如张锡纯所言“贵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斟酌,以胜病为主,不能拘于成见”防风《中药学》述其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祛风止痉”痛泻要方中小剂量用防风,起引经入脾,辛能疏肝气,燥湿之功(李东垣言“若补脾胃,非此引不能行”)荆防败毒散等解表方中用普通剂量10g防风则起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功。

117味常用中药:功效异同对比总结

117味常用中药:功效异同对比总结

117味常用中药:功效异同对比总结1, 麻黄与桂枝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

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

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2,苍耳子与辛夷共同点:质轻,性升浮。

解表力弱,善于通窍。

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3,桑叶与菊花共同点: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

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以及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证。

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不同点:桑叶清肺润肺力强。

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吐衄轻证。

菊花清肝平肝力优。

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风,兼能清热解毒,用治疔疮肿毒。

4,柴胡与升麻共同点:均为发散风热药,具升阳举陷之功效。

用于外感风热表征及中气下陷之证。

不同点:柴胡退热作用较强,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

并善于疏肝解郁,清胆截疟,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疟疾等。

升麻长于透疹,用于麻疹疹出不畅,并善于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症。

5,石膏与知母共同点: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

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

善清胃肺实热,故肺热咳嗽,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

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

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润燥,滋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咳,阴虚消渴,肠燥便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6,黄芩,黄连,黄柏共同点: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

0.9~1.5 g用于调养气血。

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

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

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23.黄精:小剂量10~20g补五脏,大剂量30~40g 有镇静作用。

24.黄连、龙胆草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25.黄芪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

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

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的影响,量在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10克以下升压,15-30克降压,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15g以下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

26.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27.决明子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

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28.鸡内金粉3 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4.5~12 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15~18 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29.苦参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30.人参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31.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中药饮片是指由药理作用相近的中药材采集后研细碎、加工浸泡干燥而制成的方便口服的制剂形式。

中药饮片剂量的准确掌握是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1. 麻黄
麻黄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咳药,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

若用麻黄饮片治疗感冒,常用剂量为3-9克,每日分2-3次服用。

2. 桂枝
桂枝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它的常用剂量为6-12克,每日分2-3次服用。

3. 知母
4. 甘草
甘草含有甘草酸等化合物,具有调和各种方剂、润肺止咳、缓解胃酸反流的作用。

其常用剂量为3-9克,每日分2-3次服用。

5. 黄芩
6. 当归
7. 人参
人参有益气养血、增强体质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体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其常用剂量为3-9克,每日分2-3次服用。

总之,中药饮片的剂量应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药剂量标准表

中药剂量标准表

中药剂量标准表一、草本植物类1.甘草:一般用量为3-9克,但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益气宜炙用。

2.黄芪:一般用量为9-30克,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宜生用。

3.白术:一般用量为9-15克,益气健脾宜炒用,固表止汗宜生用。

4.茯苓:一般用量为9-15克,利水渗湿宜生用,健脾宁心宜炙用。

5.当归:一般用量为9-15克,补血活血宜酒炙用,活血行瘀宜生用。

6.川芎: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行气宜生用,止痛宜酒炙用。

7.菊花:一般用量为3-9克,疏散风热宜生用,平肝明目宜黄菊花或白菊花。

8.葛根:一般用量为9-15克,解肌退热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9.羌活:一般用量为3-9克,散寒祛风宜生用,止痛宜炒用。

10.白芍:一般用量为9-15克,平肝敛阴宜生用,养血调经宜炒用。

二、灌木植物类1.玫瑰花:一般用量为3-6克,疏肝解郁宜生用,活血散瘀宜醋制。

2.木棉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利湿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3.款冬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4.腊梅花:一般用量为3-9克,解暑生津宜生用,止咳化痰宜蒸用。

5.夏枯草: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肝明目宜生用,解毒消肿宜炒用。

6.金银花:一般用量为3-9克,清热解毒宜生用,解表疏风宜蜜炙用。

7.茵陈:一般用量为9-15克,利胆退黄宜生用,祛湿止痒宜茵陈蒿。

8.枇杷叶: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肺止咳宜蜜炙用。

9.蒲公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解毒宜生用,消痈散结宜醋炙用。

10.红花: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通经宜生用。

三、藤本植物类1.雷公藤:一般用量为3-6克,祛风除湿宜生用,消肿止痛宜炙用。

2.天南星:一般用量为3-9克,化痰止呕宜生用,祛风定惊宜制用。

3.何首乌:一般用量为9-15克,补益精血宜生用,解毒截疟宜制用。

4.络石藤:一般用量为6-12克,祛风通络宜生用。

5.钩藤:一般用量为3-12克,平肝熄风止痉宜生用。

6.桑寄生:一般用量为9-15克,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宜生用。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饮片已经成为了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重要手段。

而不同的病症,对应的治疗方法以及中药剂量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合理规范地应用中药
饮片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如下:
1.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利水渗湿中药饮片,适用于湿热阻滞、水肿、尿少等病症。

成分有参、苓、白术、茯苓等。

通常每次剂量为9-15克,每日3次。

2. 枳壳汤合剂
枳壳汤合剂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饮片,适用于口干咽燥、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等症。

成分有枳壳、桂枝、炙甘草、黄芩等。

按照患者情况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调整剂量,
通常每次剂量为6-9克,每日3次。

5. 当归四物汤合剂
当归四物汤合剂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药物,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气血不足等症。

成分
有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等。

通常每次剂量为9-15克,每日3次。

总之,中药饮片的剂量是根据病症、病情、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而定。

临床应用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方案,规范用药。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随意改
变剂量,以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北沙参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玉竹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6~12g莲子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 6~15g百合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然。

用法用量: 6~12g芡实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 9~15g薏苡仁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 9~30g山药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只,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15~30g红枣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 6~15g枸杞子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聪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 6~12g龙眼肉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于气血缺少,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 9 ~15g党参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衰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9~30g当归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痈疽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害。

赤小豆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 9 ~30g。

外用适当,研末调敷菊花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A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

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部分中药大小剂量之不同功效用法

部分中药大小剂量之不同功效用法

部分中药大小剂量之不同功效用法一、黄芪:大剂量40g以上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补气不助火,调节血压平衡作用。

①适用重症,如脑梗塞、脑血栓之中风偏枯(血压高用偏小剂量配合降压药,血压低用大剂量)适用于气虚血淤型,如补阳还五汤,大剂量用黄芪)②糖尿病及气虚浮肿甚,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③各种内脏下垂,适用于脾虚之中气下陷,宜炙用④出血症,气不摄血型,如崩漏,便血,皮下出血,吐血,内脏出血等⑤大汗、自汗,属于气虚卫表不固的临床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下者,补益效应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协助补气、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作用,可升血压。

适用于慢性调理,经久不愈溃疡等黄芪临床用量在18~30克时,补气效果明显,升阳助火,此剂量主要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

黄芪使用指针也可看形体松软、肌肉萎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称之为“黄芪腹”。

二、熟地:大剂量40克以上补益肝肾之精气,纳气归元且不滋腻,善消虚痰。

清代名医王旭高则明确指出:“虚者乃平素肺肾内虚,肃降摄纳无权,脾胃气弱,不克化饮食精微,即痰饮之类……夫熟地最能消虚痰,以其能填补肾气而化无形之痰也。

”对痰喘日久有肾水不足者,不论是否夹有痰湿,即使有“舌苔黄浊不化”,熟地黄亦在所不忌,且大剂重投,大剂量投脾的正常运转肯定不能维持下去,则脾就调动肝肾之吸收的精气来运转,则“勿嫌腻膈而畏之”。

小剂量熟地把精气收入肝肾,人体脾的运转还能进行,如夹痰湿,脾运转比较吃力了,所以更滋腻不舒服,重剂起沉疴。

三、白术:大剂量40g以上,既能燥湿利水又能生津、润肠通便,适用于脾虚肠燥便秘。

四、柴胡:小剂量主要升举阳气之功,中剂量疏肝解郁之功,大剂量透邪外出,疏泄肝热,推陈出新之功。

中药的量多量少都有不同,看你想用它的什么功效

中药的量多量少都有不同,看你想用它的什么功效

中药的量多量少都有不同,看你想用它的什么功效1、升麻:量少清热解毒之功,量大有升阳举陷之效、2、苏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3、白芍量少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量大缓筋止痛,如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芍药、甘草,大剂量可用于呃逆,此为上海姜春华先生经验。

4、桑白皮量少有退热作用,量中有祛痰镇咳之功,量大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5、石菖蒲量少有明目、开音量中用于开窍,量大通利小便6、山楂量少祛瘀力强:量中温通力强,量大能调理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7、山茱萸常用量滋阴量大急救固脱8、五味子量少敛肺镇咳之功,量大滋补益肾9、玄参常用量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中量祛虚热、除烦躁大量有软坚散结的作用10、延胡索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11、薏苡仁常用量清热祛湿大量用于风湿、腰腿痛12、枳实常用量消食化滞大量用于脏器下垂中药的量多量少都有不同,看你想用它的什么功效1、升麻:量少清热解毒之功,量大有升阳举陷之效、2、苏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3、白芍量少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量大缓筋止痛,如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芍药、甘草,大剂量可用于呃逆,此为上海姜春华先生经验。

4、桑白皮量少有退热作用,量中有祛痰镇咳之功,量大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5、石菖蒲量少有明目、开音量中用于开窍,量大通利小便6、山楂量少祛瘀力强:量中温通力强,量大能调理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7、山茱萸常用量滋阴量大急救固脱8、五味子量少敛肺镇咳之功,量大滋补益肾9、玄参常用量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中量祛虚热、除烦躁大量有软坚散结的作用10、延胡索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11、薏苡仁常用量清热祛湿大量用于风湿、腰腿痛12、枳实常用量消食化滞大量用于脏器下垂。

一些常用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

一些常用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

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A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可开胃;8g 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g;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g;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g。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g),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g,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A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

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有些药材的用量不同,功效还不一样,不能不了解,全网首发1

有些药材的用量不同,功效还不一样,不能不了解,全网首发1

有些药材的用量不同,功效还不一样,不能不了解,全网首发1有些药材的用量不同,功效还不一样,不能不了解,全网首发1中医临床处方中剂量大小是能否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之一.中药剂量运用原则是要根据患者体质, 年龄,病势,病程,地域以及药物性质等选择不同的剂量.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中药剂量的运用,尤其是有些药材的用量不同,功效还不一样!1.茯苓: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2.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如果用于固守的话,白术必须用在30克以上;若要用白术运的作用,用量要50克以上;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3.黄芪15g以下的一般量,升阳作用比较好,补中益气汤可鉴;30g左右的量一般补益脾肺之气较常用;60g左右的量在补气行水功效明显;100g以上的也有,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行通络作用!4.白芍6~30 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30~45 g 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5.五味子1.5~3 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

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6~9 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12 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大剂量约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6.葛根临床上用葛根治腹泻,葛根用量一般30~60g;葛根在治疗颈项强直时宜大剂量使用,常用至60g。

7.半夏止呕、除湿10~15g ;开胃15~30g ;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8.山茱萸用少了12克以下,有疏肝的作用;一旦用到30克以上,其收藏的力量非常大,完全把气收住,走不动,就变成了一个补肾的药了。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中药的用量标准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

1.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当归能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一般情况下,当归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水泡服或煮汤饮用。

2. 人参(Panax ginseng)人参是一种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免疫力的中药。

对于体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人参是一个有效的药物选择。

一般情况下,人参的用量为3-9克,可以煎煮成汤或用来炖煮。

3. 陈皮(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陈皮是一种具有健胃、理气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消化不良和胃脘胀满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陈皮的用量为3-10克,可以入药方中煮汤或泡茶饮用。

4.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感冒、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黄芩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5.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丹参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6. 白芍(Paeonia lactiflora)白芍是一种具有补血、调经、止痛作用的中药,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白芍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7.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益精、黑发的中药,常用于肾虚、脱发等问题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何首乌的用量为10-30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不同的中药对应的用量会有所不同,具体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方来确定。

柴胡用量不同,功效差异很大

柴胡用量不同,功效差异很大

柴胡用量不同,功效差异很大2010-09-14 12:44.柴胡用量不同,功效差异很大6-9g 升阳举陷12-15g 疏肝解郁18g 发表解肌柴胡柴胡属少阳引经药、有宽叶、狭叶之分,狭叶产南方,一般不收采入笼。

山东所用大柴胡,即阔叶者,就地取材,比较驯良。

与常山(或其幼苗蜀漆)并用,能治疟疾。

老朽被誉为“善治伤寒”,实际由柴胡引路起家。

1.品种来源柴胡属植物在我国约30 多个品种,很多种都可入药。

现临床应用柴胡的来源主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习称北柴胡)和狭叶柴胡(习称南柴胡) ,或其同属数种的干燥根或根茎。

但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柴胡之分是据其性状分的,与产地无关,如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江苏、安徽、吉林、黑龙江等地,南北皆产。

2.退热柴胡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只要配伍得宜,临床可用于各种“发热”之证。

对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之功,可伍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黄芩、青蒿、板蓝根等清热解毒,散风宣肺之药;对内伤肝郁发热,有疏肝解热之功,方如丹栀逍遥散;若素体阴虚病肝郁发热,或肝郁发热日久伤阴者,应同时合用滋养肝肾药,方如滋水清肝饮;对风劳病骨蒸潮热,或热痹证,与秦艽配伍,功可散热驱风,前者方如秦艽鳖甲散,后者可与忍冬藤、络石藤、地龙、赤芍、丹参、汉防己、木通、土茯苓等清热祛风、活血通络药同用。

3.和解少阳我们习惯说柴胡功能和解少阳,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伤寒邪在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而柴胡入气分疏表,不达于半表半里,现统编《中药学》教材,俱把柴胡列入解表药中,是有其实际用意的。

或问仲景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何也?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是柴胡与黄芩配伍之功。

柴胡疏表、黄芩达里,上通下达,合而和解少阳,分则无此功,此不可不知。

治疗淋证(急性泌尿系感染) ,邪热郁蒸,本证除小便赤涩热痛外,常有寒热往来之症,药用柴胡15g,黄芩15g,木通9g,公英30g,穿心莲15g,白花蛇舌草30g,苦参12g,生地黄30g,扁蓄12g,瞿麦12g,大黄6g,金钱草30g,炙甘草9g。

读书笔记: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四)

读书笔记: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四)

读书笔记: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四)51.熟地:•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

•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52.山茱萸: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53.威灵仙:新病10—15g,久病30—100g。

54.五味子:•大剂量(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1.5~3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

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6~9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55.乌贼骨、瓦楞子:大剂量可止胃溃疡剧痛。

56.豨莶草:•6~9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9~15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者,较为适宜。

57.玄参:•9~12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

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

•18~30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

•30~90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

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58.小蓟:大剂量降血压(上海姜春华经验)。

59.夏枯草:常用剂量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60.元胡:少用止痛,多用安神61.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62.洋金花: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克。

63.郁金:•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中药饮片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剂型,是将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研磨等工艺制成的
粉末状或颗粒状药物。

中药饮片剂量分析是指对中药饮片的用药剂量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本文将对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进行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有很多,下面将对几种常用中药饮片剂量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是麻黄。

麻黄是一味常用的中药饮片,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一般来说,麻黄的推荐剂量为3-9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剂量可能会有所调整。

对于
年龄较小的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剂量应该适当减少。

中药饮片的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在使用中药饮片之前,应先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确定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再根据医生的指导来确定剂量。

在使用
中药饮片时,还要注意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必要时要及时调整剂量。


药饮片剂量分析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保证中药的使用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

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

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一、益母草90g利水消肿本品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调经,因此一般多用于月经不调、产后血胀及打仆内损瘀血等症。

虽然《神农本草经》曾提及“除水气”的效用,但后世应用者甚少,或认为“消水之功,并不显著”,这是没有掌握其用量的缘故。

本品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

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量大,始能奏效。

益母草之利尿作用,我在临床观察,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加至60~90g,始奏明显之效。

尝用治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恒一剂知,二剂已。

处方:益母草60g,泽兰叶20g,木槿花12g,甘草3g。

【随证加味】风水型者加麻黄3~5g;实热型者加大黄5~8g,生槐角15g;气血虚弱者加当归10g,黄芪皮20g。

此外,对于单腹胀(肝硬化腹水)或其他水肿,均可用本品90g加入辨证论治方中,以增强“利水消肿”之作用。

二、荠菜250g治尿潴留这是一味药食两用的野菜,茎叶多作蔬食,子、花入药,其实全草都有医疗作用。

甘温无毒,诸家本草均谓其能利肝明目,益胃和中,调补五脏。

其主要作用有二:一为止血,用于咯血、崩漏;二为止痢。

江西医学院药理教研组曾对其药理作用作了实验研究,认为荠菜煎剂与流浸膏均有直接兴奋子宫等平滑肌及缩短动物凝血时间,降低血压等作用。

子、花入药,其用量一般均在10~15g。

但民间单方用大剂量治尿潴留有著效,也是加大剂量而发挥更大作用的结果。

尿潴留是热性病,特别是肠炎、灰髓炎初步好转后常常出现的一种后遗症,导尿仅能一时缓和症情,不一定解决问题。

但本品服后却能于6~24小时内恢复自动排尿,迅速痊愈。

其治疗根据,在文献中也可找到一些线索,如唐《药性本草》:“补五脏不足……治腹胀。

”《大明诸家本草》:“利五脏”。

因此对病后排尿障碍有调整恢复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有直接兴奋子宫等平滑肌的作用,当然属于平滑肌组织的膀胱,必然也同时会得到兴奋、收缩而排尿的效果。

每日约取新鲜荠菜250g,轻者减半,煎汤,每3~4小时服1次,连续服之,直至奏效为度,孕妇忌服。

1味中药能清热、疏肝,升阳,但剂量不同效果就不同

1味中药能清热、疏肝,升阳,但剂量不同效果就不同

1味中药能清热、疏肝,升阳,但剂量不同效果就不同中医博大精深,在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中都会带给我们诸多的震撼,例如“异病同治”,看似不同的疾病但因病因病机相同,所以采用的治法也一样,甚至方药可能都一样,但“同病异治”是看着是同样症状的一种病,治法却截然不同,这就是因为病因病机的不同而给与不同的治法方药。

可见中医的灵活性很强,可以千人一方,也可以一人一方,整体性和个体性都很强,这就不得不感叹老祖宗们的智慧了。

将药物和方子都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是的,不仅仅方剂可以灵活变化,同一味药在不同方剂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药物不同剂量所产生的作用都是不同的。

柴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

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

对柴胡的形态做了较明确的介绍。

柴胡性味辛、苦,微寒,归肝、胆经,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

很多人只知道柴胡能疏肝,不知道其他作用。

其实柴胡除了能疏肝解郁,还能升阳举陷,能发表解肌,而且这是柴胡三种不同剂量所产生的作用不同。

《得配本草》介绍:“外感生用、多用,升气酒炒,少用”。

后世总结解热宜生用,用量宜大;疏肝醋炒,宜用中量;升阳生用,宜用小量。

临床上一般小量是3-6g,中量是9-12g,大量是12-15g或以上。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柴胡用量12g,用来和解少阳,解肌发表,用于外感发热,或邪入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及疟疾寒热等。

《景岳全书》中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用量6g,用来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满疼痛,及肝郁血虚,月经不调等。

《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柴胡用量为3g,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

以上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用量和用法,更多的时候是根据大夫的临床经验和实际病情进行加减的,所以说中医的灵活性很强,也很玄妙,用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A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可开胃;8g 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g;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g;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g。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g),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g,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柴胡6g解肝郁,柴胡10g升举阳气,柴胡20~30g 可清热。

柴胡两钱(10g)以内升阳,四五钱(20~25g)入少阳透邪,六钱(30g)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50g)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

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

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g以上,解郁10g左右,升阳5~6g左右。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D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

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

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

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100~150g)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

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

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丹参大剂量治失眠——上海·姜春华。

代赭石9~18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

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

大黄1~5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两许(50g左右)疗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100g)治癫狂其脉实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

3g以下有止泻作用。

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

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F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 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g。

);制附子120~300g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防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汉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G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H合欢皮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

0.9~1.5g 用于调养气血。

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15g 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

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

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黄芪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

10g以下升压;15~30g 降压;40g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

15g以下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

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

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的影响,量在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J决明子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鸡内金粉3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4.5~12g 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15~18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K苦参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L人参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

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50~100g),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

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

龙胆草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

M麻黄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

马兜铃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关木通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麦芽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P胖大海1~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Q牵牛子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R肉苁蓉6~12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15~18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

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S升麻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3~10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30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苏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芍药赤芍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白芍6~30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30~45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

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g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岳美中医话集》。

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桑白皮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水蛭 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石菖蒲1。

5~3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4.5~7.5g 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9~12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

3g治疗冠心病;6~10g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气(神经官能症);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的久泻。

山楂6g祛瘀力强;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三棱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g,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g,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

33倍。

生地大剂量,类风湿——上海·姜春华。

熟地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200~250g),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

90-120g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山茱萸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

W五味子大剂量(约100~150g)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四川·刘祯吉;1.5~3g 时,有敛肺镇咳之功,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6~9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