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中国古典园林及鉴赏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一)园林

1、称谓

“园林”一词最早见于441—513年梁朝沈约所著《宋书》中的《雉子游原泽篇》:“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

园林,在中国古籍中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庭园、山池、别业等。

2、概念

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1、形成期

形成期是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漫长岁月,相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最早的园林是《诗经》记载的殷末周初的“囿”,用于放养和繁殖禽兽,专供帝王和奴隶主狩猎游乐。《孟子》中记载周文王在沣京以西修建“灵囿”,方圆35平方公里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离宫别馆,弥山跨谷”,以上林苑最为著名。汉武帝继承了秦始皇好为苑囿的传统,修复了秦时的上林苑,依方士神仙之说在苑中建造了太液池,池中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模拟东海的神仙境界。

该时期园林以直接利用自然山水为主,造园活动虽然规模宏大,但园林造景处于萌芽阶段。园林建筑以大型的宫殿为主,还缺乏因地制宜、随势造景艺术手法的应用,园林类型较单一,处于比较原始、粗放的状态。

2、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文人雅士治国平天下愿望的破灭,导致归隐山林、寄情山水、风雅自居,行乐思想流行,在城郊、居舍周围营建山水园林,享受林泉山石之乐。私家园林的兴起,使园林艺术由写实发展到写意,受山水诗文、山水绘画意境的影响,“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万里之回”。私家园林规模虽小,但艺术造诣高超,开创和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

南北朝时是我国佛教兴盛时期,寺院建筑大为发展,寺观园林应运而生,成为新的园林类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营建寺观园林之风是何等兴盛。皇家园林虽然仍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皇家气派的制约,但逐渐接受了私家园林的建园思想,通神、求仙功能减弱,游览观赏功能强化,艺术开始升华。南北朝时是我国佛教兴盛时期,寺院建筑大为发展,寺观园林应运而生,成为新的园林类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营建寺观园林之风是何等兴盛。皇家园林虽然仍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皇家气派的制约,但逐渐接受了私家园林的建园思想,通神、求仙功能减弱,游览观赏功能强化,艺术开始升华。

3、成熟期

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为造园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山水诗、山水画的盛行给造园构思和技巧以有益启迪,写意性山水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盛唐画家张燥在《绘画》中提出思想,

强调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细致观察才能领悟到自然山水的本性和真谛。运用到造园艺术上,强调“心悟”、“顿悟”,成为唐代园林艺术的构景原则。

皇家园林表现出宫苑与宫殿、宫城紧密结合,层次严整,在统一中求变化的特点,展现恢弘气魄和灿烂光彩。华清宫是唐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借骊山之势和温泉之名,相机配置,创造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皇家气势。唐代私家名园别墅很多,其造园艺术技巧达到新的意境。如王维建于蓝田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都是在自然风景中选地而建、借四周景色稍作加工而成,是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唐长安东南隅的曲江芙蓉园,利用低洼地进行疏凿,开辟出山水相依,亭、榭、楼、阁相映其间,供人们休息观赏的游憩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城市公用园林。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文化背景下,寺观园林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道观园林“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寺庙园林“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园林艺术境界空灵、淡远,但又具有明净、流动和静谧的气韵。

庐山草堂

绍兴的兰亭,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成为名胜佳处;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因杜甫曾流寓其间,被尊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而庐山白居易草堂,则因白居易任江州(今九江)司马时,在草堂写《庐山草堂记》和《大林寺桃花》而名扬四海,世代传颂。

白居易被贬江州任司马时,写了很多赞美庐山和九江诗文。他的诗立意格高意隽,博大精深,不啻为传诵千古的“史诗”。有的诗还是历代园林家建造园林的重要参考蓝本和资料。他的《庐山草堂记》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谢灵运的《山居赋》被尊为中国古代论述自然园林的代表作。庐山白居易草堂,就是诗人利用天然之趣与诗情画意相结合的产物。

白居易草堂坐落在面峰掖寺的花径公园内一块开阔翠谷绿坪间,背靠茂密竹林的山坡,门之外是翠竹拂窗,青萝绿墙,白石桥道,环宅水流,门前潺潺碧泉注入荷池,南面古松老杉遮天蔽日,北面翠竹摇弋夹道,堂东西瀑布如练,流泉似琴,草堂就隐于泉瀑飞洒闪耀,松柏修竹推涌的绿云间。仰望环抱草堂的叠翠山峦,聆听不绝于耳的万壑泉声,从晨到暮,流云飘逸,山雾轻拂,瀑布奔泻,流泉叮咚,百鸟和鸣,花香四溢。日月昏旦含吐,山寺晨鼓暮钟,这一切自然美景尽在视听之中,真是个令人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

徜徉草堂前,那潺潺流水,似絮语,似轻吟,似庐山的山山水水发出对伟大诗人不尽的思念之情。欣赏白居易赞美庐山和九江的诗文,促使我寻觅诗人当年的游踪。在云飘雾绕、流泉和鸣、花香鸟语的幽林中,我越壑翻岭,穿林过涧,游如琴湖看粼粼碧水翱翔水鸟,登花径亭观奇石赏奇景,览大林寺旧址观艳艳桃花翠翠竹林。这些风景旖旎的地方,诗人当年都涉足过。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千古绝唱,就是白居易游大林寺时题于寺壁的诗。他还在花径亭的巨石上题“花径”二字,“花径亭”、“景白亭”、“赏桃亭”和“花径公园”均由此而名。

据说白居易后来在洛阳时,常回忆在庐山草堂的闲逸生活,《忆庐山归隐及洛下新居》诗中的“草堂久闲庐山下”就是这种情感的反映。他73岁在洛阳时,仍无限依恋庐山,他写的《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中的“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的诗就是寄托他对庐山的不尽思念。

4、高潮期

宋代文化艺术颇为繁荣,在园林艺术追求上,不求形似,而着眼于写意传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