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古生物

合集下载

古生物学10-微体

古生物学10-微体

2.壳内构造
内板(内壁的钙化部分,又称钙化襞)和边缘毛细管带、 铰合构造、闭肌痕和大颚肌痕
抱球虫:低螺旋壳,房室球形, 口孔位于脐部,K-Rec.
货币虫:壳大(直径可达10余厘米,包旋 壳,K-E
五玦虫:五玦虫式 绕旋壳,J-Rec.
(四) 生态及地史分布
1、有孔虫生态
多数为底栖: •窄盐性动物为主(正常浅海):热带暖水中种类最多。 •少数为广盐性动物:泻湖或河口等海陆过渡的半咸水环境中。
代表属种
瓶虫:钙质壳,单房室,J-Rec.
串珠虫:胶结壳,双列多 房室,C2-Rec.
节房虫:钙
质壳,单列 多房室,P -Rec.
卷转虫:低螺旋壳,缝合线在 脐部开裂,有脐塞,N1-Rec.
希望虫:钙质包旋壳,壳面具 平行于壳缘的沟和脊,复口 孔E—Rec.
假轮虫:螺旋壳,脐板具有 孔,N—Rec.
1.个体微小; 2.系统发生上互不连续(不按生物系统分 类);
3.需要一套特殊的技术和方法研究
第二节 微体化石的分类 1、 按大小分:
(1) 微化石:mm级,用显微镜; (2)超微化石:µm级,用电子显微镜
2、 按本质分:
(1)完整的微小古生物门类:介形虫、硅藻等 (2) 大古生物类别中的侏儒类型:双壳、腹足等 (3)古生物的微小器官或与本体分开的微小部分:孢子 花粉、棘皮动物的骨板等 (4)微小的遗迹:微小潜穴、微钻孔
(二)介形虫的外 壳形态和构造
1.形态特征
•微小,一般小于1mm •分左右壳,两壳大小不等,形态基本相似,每瓣壳的前后不对称 •具有背、腹之分 •形态各异
•古生代介形虫的背缘长、直,腹缘外凸 •中、新生代介形虫背缘短、上拱,腹缘中部呈波状内凹

第一章 微体古生物绪论

第一章   微体古生物绪论
第一个阶段,1660年以后,许多微体化石类别被陆续发现和初步研究,主要工 作限于形态特征研究、属种描述和分类归属的探讨。在此阶段后期,随着鉴定及 分类工作的进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微体化石的地层学意义,曾经用货币虫划分 地层,用介形虫和有孔虫划分地层。
9
双目实体显微镜
双目生物显微镜
10
11
研究内容和目的:
缺点:易混样;变异多,种的界线不清;演化快,因属种多,易引起混乱.
12
藻类:a-f 孢粉:g-I 有孔虫:j-l 放射虫:m 苔藓虫:n 介形虫:o-p 牙形刺:q-r
13
一块岩心样品中的微体古生物群落
14
类别名称
Cyanophytes
蓝藻
Chlorophytes 绿藻
分类位置 低等植物 低等植物
微体化石包括的类别相当繁多,如图、表(微体化石的重要类别),所以对 他们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是按其大小分,二是按其成份分。
按其个体的大小分,可分为两类:一是微化石(Microfossils),其度量以毫 米为单位,二是超微化石(nannofossils),其度量以微米(um)为单位。
7
就其本质而言,微体化石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微小古生物的完整个体(硬体):如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硅藻,沟
主微 要体 研古 究生 内物 容学
微体化石的形态特征、微体化石的构造特征 微体化石的化学成分、微体化石的生物学特征 微体化石的生态学特征、微体化石的系统发生 微体化石的系统分类、微体化石的地质历程 微体化石的地理分布等
6
微体古生物学 研究主要任务
探讨有关化石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 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题
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化石(大化石和微体化石),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对 象是微体化石。微体化石是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微体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是肉眼不能识别的微小古生物化石,必需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遗体 化石是指微小古生物的本体或古生物本身的微小部分,其软组织一般都在石化作 用过程中被破坏,保存下来的是硬体部分;遗迹化石则是这类微小古生物生活活 动留下的痕迹或其排泄物,如潜穴、微钻孔、微爬痕、微粪粒等。也有人主张把 微遗迹化石学(Micropalichnology)分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微遗迹化石 学 ( Micropalichnology ) , 即是微体 古生物学的 一个分支 , 也是遗迹化 石学 (Palichnology)的一个分支。我们给大家讲的主要是微遗体化石。

微体古生物.

微体古生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微体古生物班级:012122姓名:何佐祥学号:201210017022018年10月12日目录一.放射虫2二.牙形石4三.有孔虫 6 四.介形虫8 五.孢粉。

11放射虫三叶烟囱球虫(新种)Capnuchosphaearatricuspis sp.nov.(图版I,图4、7)1986 Capnuchosphaera(?)sp.Kojima et Mizutani,p.264,fig.3-12一.分类位置原生动物门Protozoa辅足虫纲ClassActinopodaCalkins放射虫亚纲Radiolaria泡沫虫目SPUMELLARIA Ehrenberg, 1875烟囱球虫科CAPNUCHOSPHAERIDAE De Wever,1979;emend.Pessagno,1979;emendBlome,1983烟囱球虫属Capnuchosphaera De Wever,1979;emend.Pessagno,1979;emend.Blome,1983模式种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 De Wever,1979二.属种特征属征:壳体具双层结构,外层网眼状,由大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孔架(pore frames)组成;内层由小的大小均一的多边形孔架组成。

三个特殊的肿刺(tumida-spinae)从壳内生长出来,每个肿刺的近壳部分――刺筒(spinal tunnel)光滑、中空,呈圆筒形,在刺筒内隆起三个扭转的、隆脊状的刺突起(spinal tumor),在三个刺突起之间夹有三个肿洞(tumidapores),肿刺的顶端伸展出极细的刺梢(spinal shaft),刺梢长度不定,其直径约为肿刺直径的1/5,刺梢光滑或具槽脊。

主放射杆(primary beam)中空,延伸到刺筒内,并连接外壳和第一小髓壳,而髓壳很难描述,它同次级放射杆(secondary beam)一样,不易被观察到。

微体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体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体古生物学是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是微体化石广义的微体化石是指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肉眼不能直接识别的微小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必须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或者其他有机化学仪器进行观察和研究。

微体化石特点:个体小数量多分布广微体化石:微化石(mm)超微化石(um)以化学成分划分:钙质微化磷质微化硅质微化有机质微化有孔虫钙质牙形石磷质孢子花粉有机质微体化石通常和围岩、沉积物一起采集多数需要进行酸处理尽量采新鲜的不采或少采风化破碎的岩石钻井采样:岩心采样井壁采样岩屑采样微体化石的处理方法:散样化石分离和人工富集选样及制片有孔虫相关概念:房室口孔初房终室隔壁缝合线口面(前壁)分类:单房室壳双房室壳多房室壳䗴类有孔虫:又名纺锤虫有孔虫纲䗴目䗴超科浅海底栖生物石炭世后期至二叠纪末期演化迅速故多作为标准化石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䗴类为多房室包旋壳初房位于壳中央相关概念:旋壁旋轴房室壳圈旋脊列孔拟旋脊轴切面旋切面弦切面原生壁:致密层蜂巢层透明层次生壁:外疏松层内疏松层䗴类的隔壁可平直或褶皱因属种而异副隔壁:蜂巢层局部规则地下沿聚集形成比隔壁略短的薄板牙形石:又名牙形刺颜色呈琥珀褐色灰黑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化学成分为磷酸钙质地坚硬溶于稀盐酸不溶于弱酸分布于晚寒武至晚三叠牙形石动物:浮游或自游海生肉食动物分类:锥形(单锥型)耙型分支型(齿棒型)梳型锥形相关概念:主齿基部基腔口面(具细齿)反口面(具基腔)牙形石分类:副牙形石目牙形石目孢子花粉相关概念:成分为有机质孢子囊花粉囊(花药)近极(四分体中心的一点)远极(由近极与孢子花粉的中心连线并延长至表面的交点)极轴(两极之间的假想的连线)赤道轴(过孢粉粒中心与极轴垂直的线)赤道(参考地球)子午线(参考地球)分类:等极亚等级异极无极萌发构造:孢子花粉壁上的开口,包括射线、孔、沟及薄壁区1、具孔的萌发构造2、具沟的萌发构造3、具射线的萌发构造单缝孢三缝孢1、苔藓植物孢子缺乏萌发构造个体小 5-10um 多为圆形无射缝孢子具刺状、网状纹饰少数具三射缝的孢子表面常光滑2、蕨类植物:一种呈辐射对称形状多为圆形或三角形发育三射缝另一种呈左右对称形状多为豆形|椭圆形发育单射缝3、裸子植物:松形()苏铁形()杉形()柏形()麻黄形()4、被子植物:萌发构造为沟和孔花粉分为单粒花粉和复合花粉化石孢粉的分类与命名自然分类系统(植物学系统)半自然分类系统人为分类或形态分类法3个大类:化石菌孢化石孢子化石花粉孢子花粉特点:个体小量多能搬运一定距离外壁性质稳定为什么外壁性质稳定?答案:其外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称孢粉素孢粉学的应用:地质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局限性:1在砂岩黏土中很少 2在氧化(沉积)高碱性(纯灰岩)沉积、蒸发岩和风化岩石较少 3对高温高压敏感不易保存(变质岩)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微体古生物学首先是在地层划分对比上的应用。

利用生物化石中的微体化石研究古生态环境

利用生物化石中的微体化石研究古生态环境

利用生物化石中的微体化石研究古生态环境生物化石对于了解地球上古代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许多古生物研究中,人们经常采用微体化石的分析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生物化石中的微体化石研究古生态环境。

一. 微体化石的定义及其形成机制微体化石是指体积很小的化石,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体化石包括有孢子、花粉、有孔虫、硅藻等。

这些微体化石的形成机制与生物的生命周期和地质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古生态环境的重要信息。

二. 微体化石在古生态研究中的应用1. 孢粉分析法孢粉是指植物在繁殖时产生的细小孢子,这些孢子具有很强的抗化学和抗生理性,因此在沉积过程中很少发生物理和化学改变。

通过对孢粉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古生态环境中不同植物群落的分布和演替过程,同时还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气候、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的生态状态。

2. 硅藻分析法硅藻是一类单细胞藻类,它们主要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水体中。

硅藻的壳具有坚硬的二氧化硅结构,具有很高的抗腐蚀性,因此可以长时间保存。

通过对硅藻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古水体的水温、养分含量和湖泊或海洋中不同物种的分布规律,从而揭示古水体的生态环境。

3. 有孔虫分析法有孔虫是一类单细胞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壳结构。

由于它们的壳通常会沉积在海底,因此可以在沉积岩中找到大量的有孔虫化石。

根据不同类型的有孔虫的存在与否,我们可以了解古海洋的温度、盐度、生产力以及纬度等信息。

三. 微体化石研究的意义通过微体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重建古生态环境,了解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生物演化过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

这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 微体化石研究方法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微体化石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传统的孢粉分析法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精度和准确性。

此外,一些新兴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技术也被应用在微体化石的研究中,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关古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化的信息。

微体古生物

微体古生物

微体古生物报告姓名:班级:2011目录概论 (2)一.孢子及花粉概念 (2)二.孢粉学介绍 (2)1、研究对象 (3)2、研究内容 (3)孢粉形态特征 (3)一.不同植物产生不同的孢子和花粉 (3)二.孢子花粉的形态及壁部构造 (3)三、各大类高等植物孢粉的主要形态特征 (6)孢粉粒的形成 (7)孢子花粉的属种对比(实习过的石松孢属) (7)孢子花粉的应用 (10)心得体会 (10)孢子及花粉概论一.孢子及花粉概念不管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都有两种情况:1、没有专门生殖细胞。

如无性生殖中的分裂生殖、出芽生殖或营养繁殖;有性生殖中的结合生殖。

水绵进行结合生殖的时候并不是产生专门的生殖细胞,完全就是普通的体细胞进行两两融合的。

2、有专门的生殖细胞。

如无性生殖中的孢子生殖;有性生殖中的配子生殖。

总之,只要是专门生殖的细胞,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两两结合就可以单个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这就是孢子。

孢子是藻类、菌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进行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产生孢子的器官称孢子囊。

花粉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雄性小配子体,产生花粉的器官称花粉囊或花药。

孢子或花粉在孢子囊或花粉囊中发育成熟后,可借助凤、水、昆虫或其他动物,将其从植物母体中散布出去。

绝大多数的孢子和花粉落在植物母体附近的土壤中,一部分则被携带到远离植物母体的地点。

孢子花粉的外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孢粉素,其性质稳定,能抗酸及生物的酶化并承受一定的温度、压力而不被破坏,故能保存为化石。

孢粉被迅速埋藏,并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变成化石保存在地层就形成化石孢粉。

总之,孢子是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孢子一般微小,单细胞。

由于它的性状不同,发生过程和结构的差异而有种种名称。

生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直接由营养细胞通过细胞壁加厚和积贮养料而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孢子叫“厚垣孢子”、“休眠孢子”等。

北京延庆地区雾迷山组燧石相微体古生物研究_刘欢

北京延庆地区雾迷山组燧石相微体古生物研究_刘欢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4年3月;31(1):37-53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31(1):37-53;March,2014北京延庆地区雾迷山组燧石相微体古生物研究*刘 欢 朱士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提要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北京延庆地区雾迷山组中的燧石相岩层中,共鉴定出10个属19个种,其中含1个新种,3个未定种,以及2个相似种。

化石类型以蓝细菌中的颤藻科、念珠藻科和色球藻科属种为主,还保存有少量绿藻和大量分类位置未定的藻类。

新的化石资料必将进一步丰富燕山雾迷山组的微化石群的内容,并为进一步评价雾迷山组微化石的生物演化和多样性的水平,及其生物地层意义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微体古生物 雾迷山组 前寒武纪 延庆 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015)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前瞻性研究项目子课题(YPH08086)资助。

收稿日期 2012-12-10,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3-12-041 前 言自著名古生物学家E.S.Barghooorn和S.A.Tyler于1954年和1965年先后从加拿大Gunflint组燧石相岩石中发现了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以来,全球学者陆续从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大量微体古生物的痕迹,其中研究程度较高的有加拿大的Belcher超群、澳大利亚的Bitter Springs组、美国的Beck Spring组微化石群。

我国采用岩石磨片法研究前寒武纪燧石相微体古生物工作,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朱浩然(1980)、张昀(1981,1984,1985)、张鹏远(1981,1986)、朱士兴(1982,1994)、刘志礼(1982)、张忠英(1985)、曹芳(1992)、李培菊(1994)等多位学者对华北地区中元古界地层中微古生物先后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微化石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大大丰富了我国中元古界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是研究古生物学家使用来鉴定古生物化石的技术。

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确定物种的起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一、微体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体细胞结构及有机物的学科,它可以将变形有机体或化石分解为微小组分,以便进行深入研究,揭开古生物结构及生态之谜。

通过观察古生物遗存痕迹,研究古生物细胞的生长变化,探索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检测矿物质成分,研究古代动植物个体的形态及结构特征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古代生物多样性。

二、化石鉴定技术
化石鉴定技术是一种以化石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古生物群中鉴定出新物种,了解其形态及演化历史。

它可以通过分析化石的特征,如形状、色泽、工艺、大小、结构等,来准确鉴定出具有特定表型的物种,提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能性。

此外,化石鉴定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得出古生物在过去的演化及发展过程,从而更好的把握未来的生物多样性。

三、实际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古生物学家研究中,为他们解决演化及生态之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微体古生物学分析,重新建构出古生物的外形及形态特征;而根据化石鉴定技术,还可以了解古生物特征,研究其行为模式、物种迁徙及其它敏感问题。

此外,微体古生物学还可以记录古代环境变化,帮助科学家们完善当今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结来说,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为我们确定物种起源、理解古老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当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界限地层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分析

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界限地层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分析

松辽盆地姚家组 -嫩江组界限地层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分析摘要:随着油田进入开发后期,为了增储上产,寻找接替能源,页岩油成为勘探开发热点。

嫩二组黑色泥页岩夹油页岩是重要的烃源岩,加强对姚家组-嫩江组界限地层微体古生物学特征研究,分析古生物和古环境响应关系,对于分析烃源岩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微体古生物组合1 区域地质特征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

盆地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包括黑龙江省中部、吉林省西部、辽宁省东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北长约 100km,东西宽约 370km,面积约为26×104Km。

白垩纪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地层厚度达 9000m,地层分布广、层位全、厚度大。

自下而上分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和明水组。

盆地内部在第四系覆盖下广泛分布着白垩纪地层,仅在盆地东部边缘断续有着白垩纪地层的出露。

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如介形类、孢粉、叶肢介、双壳类、爬行类、鱼类、植物、沟鞭藻、轮藻等化石。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学研究不断深入,介形类和孢粉化石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利用介形类和孢粉化石对盆地地层、油层进行详细划分与对比,以及孢粉化石对盆地古植被、古气候、古地理的恢复,乃至对生油岩系的确定、生油成熟度的判断等,都对盆地的油气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地层特征2.1姚家组(K2y)姚家组以紫红色、棕红色、灰绿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为主。

盆地中部可见有黑色泥岩,与下伏青山口组呈整合—不整合接触。

姚家组地层在区内分布较广,但在梨树断陷一带被剥蚀。

其沉积的时期为滨浅湖相。

姚家组为洪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湖相、半深湖、深湖相。

含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双壳类、孢粉及少量鱼化石。

介形类化石中女星介属(Cypridea)、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枣星介属(Ziziphocypris)最繁盛,也是松辽盆地白垩系最繁盛的层位。

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形态

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形态

微体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微小生物遗体(如孢粉、胚囊、藻类、浮游生物等)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形态特征,从而推断古生态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学科。

孢粉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微体化石,它们是植物的生殖细胞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

下面是关于孢粉形态的一些基本知识:
1. 外部形态:
-孢粉外壳通常由两层组成:内壁(intine)和外壁(exine)。

-内壁是较薄的一层,负责保护花粉胚囊。

-外壁是较厚的一层,具有不同的纹饰、突起和孔洞等结构,形态特征被广泛用于分类和鉴定。

2. 内部结构:
-孢粉内部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胚囊,其中包含花粉粒的生殖细胞。

-胚囊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发育中的胚珠、成熟的花粉粒等。

3. 尺寸和形状:
-孢粉的尺寸通常在1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可以根据孢粉直径进行分类。

-孢粉的形状多样,包括球形、椭圆形、长条形等,形态特征也是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微体古生物学家可以推断古代植被的组成、演变以及古气候的变化。

孢粉形态可以用于确定某个时期的植被类型(如针叶林、阔叶林)和植被密度,还可以提供关于降水量、温度范围和季节性气候变化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需要结合其他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方法和数据,以获取更全面和可靠的结果。

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

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
维普资讯
 ̄ g8 1@
2 。 。


7年
霄 地 质 学 报 A C T A G E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V o D 1 e . c 8 1 . N 2 O O . O 1 2 7
自上世 纪末 叶至 今近 2 O年 来 为 找 矿 ( 主要 锂 矿 ) 和 高原 晚更新 世 以来 环 境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课 题 之需 , 曾
2 )中 国地 质科 学 院地质 研究 所 , 北京 , 1 0 0 0 3 7
3 )中 国地 质科 学 院盐湖 与热 水资 源研 究发 展 中心 , 北京 , 1 0 0 0 3 7
内容提要 : 本 文 主要 根 据 西 藏 扎 布 耶 湖 区 S Z K 0 2孔 所 揭 露 的 近 8 4 I T I 剖 面 的沉 积 物 特 征 与 其 产 的 介 形 类 6属
西藏 扎布 耶 湖 区 1 2 8 ~1 . 4 k a B P的 微 体 古 生物 与环 境 气 候 变化
刘 俊 英 , 郑 绵 平 , 袁 鹤 然 , 刘 喜 方 , 王 海 雷 。
1 )国土资 源部盐 湖 资源 与环 境重 点实 验室 , 北京 , 1 0 0 0 3 7
步干燥寒冷 , 全 球新 仙 女 木 事 件 在 本 区 发 生 。⑤ 1 1 . 7 ~1 . 4 C a 1 .k a( 4 . 8 3 ~0 . 6 5 m) , 大致 进入 全新世气 候期 , 气
候波动大 , 凉 湿 与 于 冷 交 替 频 繁 发 生 。在 1 1 . 7 ~1 O . 7 C a 1 .k a( 4 . 8 3 ~4 . 4 2 m) 时较 温湿 ; 1 O . 7 ~9 . 5 C a 1 .k a( 4 . 4 2

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是研究微小化石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和生态
环境演变的学科。

微体古生物包括单细胞生物、微型动植物和微型动物等。

这些微型化石在地质历史中记录了生命的演化和环境变化的历程,具有很高的地层学和生态学价值。

微体古生物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石油地质、矿床勘探、环境地质和古环境研究等方面。

在石油地质方面,微体化石可用于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和油藏评价等方面。

在矿床勘探方面,微体化石可用于金矿、银矿、铜矿等金属矿床的勘探和评价。

在环境地质方面,微体化石可用于污染环境的监测和评价。

在古环境研究方面,微体化石可用于重建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态环境等方面。

微体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体古生物学将会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 1 -。

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

作者: 郝诒纯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 院士 申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4-6页
主题词: 古生物学 微体化石 微体古生物 群落古生态 古环境 地层划分与对比 古海洋学 同位素年代学 古气候 寒武系
摘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郝诒纯撰写的《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一文,介绍了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微体古生物学。

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形体微小的,一般是毫米或微米数量级的微体化石或超微体化石。

对这类化石需要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微体古生物的研究价值在于根据微体化石在地层中纵向和横向分布规律,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根据这些化石可对古生态,古地理、古气候进行再造;并对有用矿产,特别是油、气和多种沉积矿产进行预测及普查勘探,等等。

古近纪微体古生物及盆地演化特征

古近纪微体古生物及盆地演化特征

古近纪微体古生物及盆地演化特征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古近纪是地质年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地球上的微体古生物与盆地演化特征对地质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寿命最长的昆虫

寿命最长的昆虫

在这个神奇的大自然有很多神奇的微生物,它们给我们曾现出了生态的多样性,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的美好,你知道是什么吗。

接下来就让告诉你吧。

史上几丁虫chitinozoans已绝灭的一类亲缘关系不明、分类位置不定的海生微体古生物化石。

它是昆虫中寿命最长的一种。

单体或群体。

大小50~2000微米不等,多小于500微米。

外形为长颈瓶状、壶状或圆筒状等。

壳壁为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类几丁质。

多数学者认为几丁虫属动物界也有人认为它是昆虫。

详细信息已绝灭的一类亲缘关系不明、分类位置不定的海生微体古生物化石。

单体或群体。

大小50~2000微米不等,多小于500微米。

外形为长颈瓶状、壶状或圆筒状等。

壳囊主要由壳体和壳颈组成少数不具壳颈;沿中央轴辐射对称。

一端开口,称口端;另一端封闭,称反口端。

表面光滑或具粒状、线状、刺状或皱状等各种纹饰。

生存于5亿年前到3亿年前的奥陶、志留及泥盆纪。

鉴于其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类几丁质壳壁,德国微体古生物学家艾森纳克1931最初将其作为一类独立的化石,命名为几丁虫。

几丁虫壳壁质地极脆,壳体部分厚度大致均匀,向口端常渐趋变薄。

壳壁结构有1层、2层或3层者,外层常具纹饰。

壳壁成分到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多认为属有机质,但非真正几丁质。

几丁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外部形态、表面纹饰、壳体底缘特征等,亦有部分按内部构造划分。

目前多数学者将其列为几丁虫目,分两大类亚目、3科、50余属、400多种。

巴里1981提出一个较为适用的分类方案,分几丁虫为口盖几丁虫及颈塞几丁虫两大类。

口盖几丁虫下仅包括链几丁虫科及4个亚科。

颈塞几丁虫类含锥几丁虫科及瓶几丁虫科的10亚科。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几丁虫属动物界。

主要说法有:①与原生动物有关;②属于或类似于某些已绝灭的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几丁虫壳壁的超微结构研究亦支持此说;③是一类独立的已绝灭的后生动物;④几丁虫壳囊是笔石原胎管之前的阶段,即所谓前原胎管preprosicula期的化石;⑤和浅水的沟鞭藻等藻及菌类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型(the compound
由主齿和细齿之分, 主齿较大,细齿分 离,密集。具形态 可分为耙形和片形, 前者如耙后者如片。
台型the platform
由复合型演化而来,多有 宽平的齿台和片状齿 片,台形状各异,台 面构造复杂,正面有 齿脊、肋脊、 横脊、 瘤齿等,反面有基腔、 龙脊等。
3、牙形石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大 50-100 µm
很大 100-200µm
巨大 〉200µm
4. 孢粉在石油中的应用 ① 生油岩系的确定 ② 油气的成熟度
(二)非蜓类有孔虫
1. 分类位置
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孢子虫纲、纤毛虫纲、肉足虫纲) 肉足虫纲(有孔虫目、放射虫目) 有孔虫目
2. 生物体
是一种具伪足的、微小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大多具矿 质硬壳,壳上多有开口或小孔,故名有孔虫。
第十三章 微体古生物
一、微体古生物学的特点 二、微体化石的分类 三、微体化石主要类型 四、微体古生物学的应用
一、微体古生物学的特点
1.个体微小;
2.系统发生上互不连续(不 按生物系统分类);
3.需要一套特殊的技术和方 法研究。
二、 微体化石的分类
1.微体化石的定义:
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保存的肉眼不 能直接识别的微小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必须用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和 研究。
二、 微体化石的分类
3) 按化学成分:
a 钙质微体化石:化石成分主要为碳酸钙 CaCO3或少量镁,如有孔虫
b 硅质微体化石:化石成分主要为SiO2,如 硅藻石, 如牙形石
d 有机质微体化石:复杂的植物质孢粉类、 几丁 质
三、微体化石主要类型
(一)孢子及花粉 (Spores and Pollen)
二、 微体化石的分类
2.微体化石类型:
1) 按大小分: a 微化石:mm级,用显微镜;
微镜
b 超微化石:µm级,用电子显
2) 按本质分: a 完整的微小古生物门类:介形虫 、硅藻等
壳、腹足等
b 大古生物类别中的侏儒类型:双
c 古生物的微小器官或与本体分开 的微小部分:孢子花粉、棘皮动物的骨板等
d 微小的遗迹:微小潜穴、微钻孔
O—D 古足介目为主,少量豆石介目和速 足介目,为介形虫第一个繁盛期。
C—P 介形虫化石相对较少,C开始出现 淡水介形虫。
T在中国有陆相介形虫出现,以速足介 目占统治地位,达尔文介科为主。
J:介形虫属种单调,但个体 较大。浪花介超科和金星介超科、 小浪花介科大量繁盛。
白垩纪开始,介形虫再次出现 大发展时期,以浪花介超科和金星 介超科最为重要。
更新世至现在介形虫属的数量 巨大。
6、介形虫的生态
生活领域:从海洋到陆地
分布
滨海到4000m深的深海中都有介形虫
生活的方式
(1)绝大部分底栖:表生和内生都 有
(2)少数浮游:如丽足介目,壳体 光滑,凸度较大。
(四)牙形石
1、一般特征
牙形石是分布于寒武纪到三叠各种海相地层的 一种微小化石,0.1mm-5mm,外形如形状 各异的牙齿,故名牙形石
2. 大小:0.5-1.5mm,个别达70mm
3. 个体发育:
个体发育过程中蜕变(一生8次),每蜕变 一次,个体增大。
4、介形虫壳的构造
( 1) 壳壁成分: 主要成分为钙质和几丁质
(2) 壳的形态
5、介形虫地史分布
从寒武纪开始出现至今
寒武纪 高肌介目为主,也是已知最早的 介形虫,绝灭于早奥陶世。
孢子花粉量大,散布广
不同的地质时期、不同地理、气候 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群,因而产 生不同的孢粉组合。沉积物中孢粉组 合的特征基本上能反映当时地面植物 群的面貌。
3、孢子花粉的形态大小
(1)形态
四面体形 十字形 正方形
菱形 线形
(2)大小
分6个等级 很小〈10µm
小 10-25µm 中等 25-50µm
6. 地史分布
从寒武到现在,
有三个繁盛期:
C-P内卷虫,J-K(J2出现浮游类),始新世
(三) 介形虫(Ostracoda)
1. 分类位置: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甲壳纲(Crustacea) 介形虫亚纲(Ostracoda )
2. 特征:
① 异律分节高度发展,头、胸、腹 ② 几丁质外骨骼及蜕变现象 ③ 其分节的附肢(关节)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
2、牙形石形态分类
牙形石形状象牙齿,种类繁多,形态多变 分类:按其形态和生长模式,习惯分为三种 : 单锥型(the cone) 复合型(the compound) 台型(the platform)
单锥型
形态简单,如尖锥,两侧对称, 前端尖棱,后端膨大,包 围大小不同,深浅不同的 穴,表面光华,或有齿脊、 肋、线等修饰。
3. 大小
一般在1mm以下,最大可达110mm。
4.壳体形态
4.壳体形态
(1)单房室壳: 常见的形态
球形
树枝形
圆形
瓶形
梨形
放射形
(2)双房室壳
常见的形态有 圆盘形壳 球形壳 螺锥形壳 之字形壳
圆盘形
球形
螺锥形
之字形
螺旋式壳
(3)多房室壳
平旋式壳 包旋壳
露旋壳
5.生态
绝大部分海生,以大陆架为主;少数在泻湖、 河口等半咸水;极少数生活于淡水,一般难保 存化石。
1.定义:
孢子:是低等植物、蕨类植物、苔 小藓植物进行无性生殖的生殖细孢,产 生孢子的器官称孢子囊。
花粉: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雄 性小配子体,产生花粉的器官称花粉囊 及花药。
2. 特点
孢子花粉外壁为一种高分子有机化 合物—孢粉素(C10H16O3),性质稳定, 抗酸抗碱并承受一定温度、压力而不 被破坏
牙形石的色变指数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应用实例: 用牙形石色变指数确定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生
油岩的成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