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群体心理
第07章-群体及群体决策
❖活动的性质与难易程度。有关研究表明,别人在场 时从事简单的、常规性、操作者比较熟练的工作, 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从事复杂的、需要高 度集中注意力的或操作者不熟练的工作,别人的出 现会产生消极影响。启示:在安排工作时,一般简 单性劳动,应在责任制前提下,尽量不让一个人单 独工作;而复杂性工作,则应在进行集体讨论以后, 尽量让其单独思考。在进行培训时,通过集体训练 员工完成某项简单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 杂任务。
思考:
是不是他人在场旁观或 共同活动总是导致个人活 动效率的提高?
三、群体的行为趋向
❖社会致弱作用——洪川大师的“第一义谛”。即指由于 他人在场或者同时参加活动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 现象。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 事。
❖社会惰化——这是一种由于他人同时参加而使个人 有意“偷懒”,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
3.假定你选择3,写下你在见到老板 时打算如何开口。
4.如果你是这个小组的主管,你打 算作出怎样的选择?还有其他选择吗?
一、群体概述
❖(一)定义 P150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 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 人群集合体。 ❖显著标志: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8 某人欲跳楼自尽,楼下一群市民仰脸,兴致勃勃观看。有人趁机兜售望远镜 和小板凳,更有人狂呼:磨蹭什么?快跳啊,再不跳我就上班去了。反感,痛恨, 悲哀,慨叹国民素质,但不去制止。
9 机场,一旅客抗议航空公司不公。痛恨,同情,同命相怜,但不去声援。 10 汽车与行人争路,司机伸出脑袋,骂行人找死。痛恨,认为人车平等,都 有道路使用权,人是弱势,理应更优先。想把这道理说给司机,话到嘴边,咽回去 了。 11 暑天打的,司机不给冷风,摇下玻璃说,还是自然风舒服。岂有此理!命 其开空调,推说氟利昂不足。不悦,甚至痛恨,却不让司机按开关,验真伪,也不 另换一辆有冷气的坐,就那么气鼓鼓地、汗淋淋地忍受。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大学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概论
大学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概论引言大学心理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研究心理现象的重要门课之一。
其中,社会心理学概论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和社会互动的规律。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将来在人际关系、教育、组织管理等领域做出科学的决策和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社会心理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以及一些教学案例的引导。
教学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念与历史• 1.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研究成果• 1.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第二章:自我与自我概念• 2.1 自我概念的构成和发展• 2.2 自我与身份认同• 2.3 自我调整与认知失调第三章:态度与社会认知• 3.1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 3.2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与错误• 3.3 偏见和歧视的心理机制与减少方法第四章:群体与小组行为• 4.1 群体动力学与集体行为• 4.2 小组决策与沟通• 4.3 团队合作与领导第五章:人际关系与亲属关系• 5.1 人际吸引与误解• 5.2 人际冲突与解决• 5.3 亲属关系与家庭心理学第六章:社会影响与权威• 6.1 社会影响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研究• 6.2 权威与顺从• 6.3 社会规范与道德判断第七章:群体心理学•7.1 群体形成与群体决策•7.2 社会运动与群体行为•7.3 群体认同与社会凝聚力授课教师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讲授社会心理学概论课程,包括讲授课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等。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去思考和讨论社会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学生将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社会观察等。
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将能够亲身体验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乌合之众每一章节的读后感
乌合之众每一章节的读后感最近读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书中对于群体心理的剖析,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比如说,平时我们看到一群人在抢购某种商品,哪怕自己原本没有购买的需求,也可能会跟着去抢,这就是群体的影响力。
还有网络上的一些热门事件,一开始可能只是小范围的讨论,但在群体的传播和推动下,迅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甚至走向失控。
在第一章里,作者就指出了群体的一般特征。
他说群体是冲动、易变和急躁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去看演唱会的经历。
那是一场非常火爆的演唱会,现场人山人海。
大家一开始都还比较有秩序,但是当音乐响起,灯光闪烁,气氛瞬间被点燃。
人们开始大声呼喊,跟着节奏跳动,完全失去了平时的冷静和矜持。
我旁边的一个女孩,原本看起来挺文静的,可在那个氛围里,也像变了个人似的,疯狂地尖叫,手舞足蹈。
我自己也被这种情绪所感染,跟着大家一起欢呼。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群体的力量,它能够让人放下自我约束,变得冲动和情绪化。
第二章中提到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作者说群体的感情是夸张和单纯的。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慈善活动。
有时候,看到那些关于贫困地区孩子的报道,大家都会心生同情,纷纷慷慨解囊。
这种同情心在群体中被无限放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来帮助他们。
然而,这种感情有时候也可能是盲目的。
比如,有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一个求助信息,说某个孩子得了重病,急需捐款。
大家纷纷转发并捐款,可后来才发现这个信息是假的。
这就说明,群体的感情虽然强烈,但也容易被误导。
第三章说的是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书中讲群体的观念是比较简单和直接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次促销活动。
商家打出了“买一送一”的标语,大家一看,觉得特别划算,纷纷抢购。
其实仔细想想,也许这个商品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只是被这个简单的促销观念所吸引。
而且在群体中,大家的想象力也会被激发。
比如有人说这个商品用了之后会有多么神奇的效果,其他人就会跟着想象,然后更加坚定了购买的决心。
2011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一、群体的概念
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个人所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的集合体。
心理上的认知性
成员意识到彼 此同属一群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依赖
行为上的联系性 群体的 特征 利益的依存性
目标的共同性
二、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按照群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可以将群体 分为成员群体及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也可被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是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 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
除参照群体以外的群体是一般群体。
三、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的角度可以把群体分为 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只是为了研究和分 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 实际群体是客观实际存在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某种利益或价值观的一致性 个体在交往中,如果价值观一致,会使双 方的心理距离迅速缩短;如果价值观不一致, 心理距离便越拉越长。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企业中的员工虽然都有各 自的利益,但往往部分员工的利益会趋于一致。 这些利益一致的员工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2、共同的兴趣、爱好
(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 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 值。
五、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根据群体开放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开放群 体和封闭群体。 开放型群体成员变动频繁,来去自由,成员 间的角色与地位不稳定,与外界联系较密切,内 部联系相对松散。
封闭型群体,成员相对稳定,变动较少,内部 角色与地位明确,成员等级关系严格。
– 融洽员工的感情 – 促进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第七章管理心理学--群体和团队
✓ 名义小组技术(nominal group technique):只是在名义上存 在、成员在做决策以前将交往控制在最低限度。一般步骤:
• 个人被召集在一起,被授予一个问题
• 独立作出解答,常将其写在卡片上
• 以2有020条/2/20理的方式,与其他人共享创意(如循环过程,以保证每人
他很快意识到,上述情形表明他面临的是一种 非正式的群体,他必须象面对正式组织一样去面对 它。
2020/2/20
比较基础 一般本质 基本概念 关注的焦点
领导权力的 来源 行为规则 控制手段
非正式群体 民间的 权力和政策 个人 由群体授予
规范 授权
正式群体 官方的 权威与责任 职位
由管理当局 授予 法规条例 奖赏和惩罚
2020/2/20
六、团队
㈠工作群体与团队的不同
团队指一群为数不多的员工,他们的知识、技能互补,他 们承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且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关 键是保证团队绩效要大于个人绩效之和。 ✓ 工作群体具有强有力的、明确的、集中的领导;而团队的领导 角色是分享的。
✓ 工具有个体的职责;而团则包括个人和共有的职责。 ✓ 工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同的;而团具有特殊的目标。 ✓ 工具有个体的产出;而团只有集体的产出。
位。
2020/2/20
二、群体发展阶段
㈠群体形成阶段:通过组织合作性的活动,成员彼此熟 悉,理群体目标和任务。
㈡群体震荡阶段:进行权利与地位的分配,初步形成规 范与秩序,成员进入各自角色。
㈢群体规范阶段: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方案,促进个体、 群体的目标整合。群体成员更加明确任务和目标导向 。群体内聚力提高,群体结构稳定。
团体心理咨询
2、据团体咨询的功能分:成长性团体咨询,训练性团体咨询,治疗性团体咨询。
3、据团体的计划程度和展开特征分:(1)结构式团体和非结构式团体;(2)开放式团体和封闭式团体
(四)团体的大小与类型
团体规模与团体效果存在直接关系。规模过小,压力大,组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欠缺;团体规模过大,组长又难以关注每一个成员,成员之间沟通不易,团体凝聚力难以建立,并且导致成员缺乏足够的交流时间,致使在探讨原因、处理问题、学习技能时流于草率、片面、表面,而影响活动的效果。一般而言,团体的大小可以根据成员的年龄及背景、领导者的经验以及能力、团体的性质与类型、成员问题的类型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在5-10人范围内。
第三节 团体咨询的过程与实施
一、团体发展阶段与特点
团体发展要经历的四个阶段【识记】
(一)开始阶段
是最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时期。团体成员存在种种顾虑和不适应。成员最强烈的心理需求是获得安全感。组长的任务是协助成员相互间尽快熟悉、了解,明确团体目标,订立团体规范,建立安全和信任的关系。
(二)过度阶段
心理测验的关注点:
(1)成员与其他人能否建立深入而良好的关系,包括是否有被人喜欢的倾向,自己是否喜欢他人或关心朋友;
(2)个人对权力的态度,包括自己如何接受权力或使用权力,对领袖的看法和服从的程度。
(3)个人坚持自己原则的程度,包括在公开场合如团体聚会时能否坚持己见。
3、书面报告:指要求申请者书面回答一些问题作为筛选的依据。
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以及自我分析
• 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就属于这类认同 作用的性质——以重要的情感共同性质为 基础。这种共同性质在于与领袖联系的性 质。
认同作用下的两种病例
• 男同性恋
男孩强烈固着于母亲
用某个其他的性 对象替代母亲
把自己与母亲认同,把 自己转变成母亲,并 寻找取代他自我的对 象,向这个对象给予 他从母亲那里体验到 的爱和关怀。
• 杜拉对父亲的对象选择变成对父亲的认同, 表现出对象的特征。
女孩A
好友B
收到暗恋对 象的来信
希望拥有秘密 恋情并因罪 恶感而受苦
癔症发作 B的自我感知到与A的自 我有意义的类似性 表现出A 的症状
认同
有关认同
• 认同作用是与对象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 • 认同作用以退行的方式成为对力比多对象 联系的一种替代,靠对象内向投射到自我 • 当意识到与他人有共同点时,即使这个人 不是性本能的对象,仍然可以产生认同作 用。
第七章 认同作用
• 孩子如何将自己对周围人的表征内化,形 成认同,建立个体与他人的关系。 • 三个出现在神经症症状的结构中的认同作 用。
认同过程的建立
• 认同(Identification)是个人与他人建立起 情感纽带的同带有敌 意,希望就他母亲本 身取代父亲(俄狄浦 斯情节)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是 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 他系统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 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理论。其特征是 根据个体心理的变化来解释群体心理。
• 在该书中,弗洛伊德首先介绍了群体心理 学的各种特征及维持教会和军队这两个人 为群体的心理纽带。其次,着重探讨了暗 示、认同、爱和催眠中力比多联系的作用。 最后,在“自我的等级区分”假定中,提 出了自我理想的概念。1923年的《自我与 本我》中,将“自我理想”确定为“超 我”。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掌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的概念,重点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理解心理学的任务,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的实质1.掌握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掌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了解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3.理解劳动中人类意识产生中的作用,掌握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动物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第三节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知心理过程1社会错觉的内容;23注意的概念、类型。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第二节思维与想像第三节记忆与注意情感、意志心理过程1绪、情感的作用;23第一节情绪和情感过程第二节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1与发展;2实践意义;3的形成与发展;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重点掌握能力的培养与应用。
第一节个性概述第二节气质第三节性格第四节能力个性倾向性1234567掌握改变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
第一节需要、需要的作用第二节动机第三节态度与价值观群体心理12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3人际交往的因素、影响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如何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与沟通网络,明确人际交往的作用;4确人际关系基本的倾向分析。
第一节群体的类型和结构第二节群体动力第三节人际交往交往的作用第四节人际关系领导心理1x理论与y理论,重点掌握雪恩的四种人性假设;23观点及其代表人物,重点掌握管理方格理论和管理系统理论,重点掌握领导环境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费德勒模式。
第一节人性假设X、Y理论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第二节领导概述第三节领导理论组织心理与行为12织设计的作用,明确提高组织效率的方法;3组织开发的含义、方法。
第一节组织概述、什么是组织第二节组织结构第三节组织变革与开发激励1明确激励的作用,理解激励的基本模式;2ERG论;34方式;56应,掌握如何预防挫折和正确对待受挫折的人。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 三、初级群体 • 涵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 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 初级群体特征 • ①规模小 • ②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 ③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 ④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 ⑤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 初级群体类型: ①家庭 ②邻里 ③伙伴群体 • 初级群体的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出现 了衰退和外移的趋势。
第二节
组织和组织理论
• 一、组织的概念: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 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 制度化的群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 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 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 二、组织过程 • (一)组织决策 • 概念: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 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 过程。 • 过程: 四个阶段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抉择阶段 ④审查阶段
• (三)科层制优点和弊端 优点:相比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 管理效率高 弊端: 1、形式方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 科层制强调严格照章办事,过度的照章办事会产生形式主 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 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 (2)繁文缛节。 • 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 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 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举行仪式将大大 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 (3)用人困境。 • 科层制规定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会产生源于“彼得原 理”的用人困境问题。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 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 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 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与管理》
领导法
✓ 让每个人成为批判性评估者 ✓ 无偏见,不要说出偏好 ✓ 至少指定一名群体成员担任魔鬼辩护人 ✓ 聘请外部专家对群体进行批评 ✓ 容忍不同意见
组织法
✓ 组建相互独立的群体研究同样的问题
✓ 指导管理者和群体领导者预防群体思维
个人法
✓ 批判性思维
✓ 可信的外部人士讨论群体方案并向群体报告
但是第五工区新任主任孙天明却不这么看大勇。他经过几个 月的侧面了解,发现这个小伙子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大勇对老奶 奶十分孝敬,在邻居中有口皆碑;工作不怕吃苦,牛劲一上来能 把大家的干劲都带起来;他还乐意帮助别人,工友中谁有困难他 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孙主任觉得,要搞好三组的工作,先得从刘大勇这里下手, 刘大勇绝不是朽木一块,关键是当领导的如何帮助他进步。从此, 孙主任经常在工余时间找他谈话聊天,同他交朋友。渐渐地,刘 大勇觉得孙主任平易近人,不像别的领导老看自己不顺眼,自己 应该以心换心,干出个样子来,不辜负主任的信任。
价值观
兴趣爱好 性格气质 工作生活方式
利害关系
三、群体的功能
1 正式群体的功能 完成组织任务 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 协调人群关系 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 满足其成员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 ➢ 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 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 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3 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 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 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四、群体的心理效应
1 社会助长
指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 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以及自我分析
• 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就属于这类认同 作用的性质——以重要的情感共同性质为 基础。这种共同性质在于与领袖联系的性 质。
认同作用下的两种病例
• 男同性恋
男孩强烈固着于母亲
用某个其他的性 对象替代母亲
把自己与母亲认同,把 自己转变成母亲,并 寻找取代他自我的对 象,向这个对象给予 他从母亲那里体验到 的爱和关怀。
• 忧郁症
失去所爱的对象 自我
批评和责备
自我
真实自我 反对
理想自我
自我从环境中收集 影响施加于自我, 自我不能达到的 要求
性对象贯注
口欲期 oral phase
与父亲对象联系(an object-tie with father)
与父亲认同
一个人的父 亲就是这个 人想要成为 的典范
与父亲对 象联系
父亲就是这个 人想要占有的
• 认同机制就是努力模仿被视作模范的人来 塑造一个人自己的自我。
神经症症状中的认同作用
女孩产生了与她母亲同 样的痛苦症状,如咳嗽
• 杜拉对父亲的对象选择变成对父亲的认同, 表现出对象的特征。
女孩A
好友B
收到暗恋对 象的来信
希望拥有秘密 恋情并因罪 恶感而受苦
癔症发作 B的自我感知到与A的自 我有意义的类似性 表现出A 的症状
认同
有关认同
• 认同作用是与对象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 • 认同作用以退行的方式成为对力比多对象 联系的一种替代,靠对象内向投射到自我 • 当意识到与他人有共同点时,即使这个人 不是性本能的对象,仍然可以产生认析》(1921)是 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 他系统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 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理论。其特征是 根据个体心理的变化来解释群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课程习题答案8.1 习题集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说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D 5.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BCDE 3.ABCD 4.ABD 5.ABE三、判断题1.√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诞生于美国。
3.×泰勒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搬铁块”实验。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D 4.A5.C 6.B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E 3.ABDE 4.ABCDE 5.ADE 6.BCDE三、判断题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3.×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
5.√四、简答题1.影响个体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知觉对象以及知觉发生的情境。
2.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角色置换、相互支持、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自我显示等。
3.自我知觉是通过他人评价、社会比较和内省等途径形成的。
4.常见的归因偏差主要有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责任归因中的偏见等几种。
五、案例分析题1.用“镜中我”理论分析。
2.略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C 4.D5.A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CE 3.ACE 4.BC 5.ABCD三、判断题1.√2.√3.×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4.√5.√四、简答题1.个性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等特征。
2.性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3.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几方面。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中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 (3)群体行为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种错综复 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群体 中个体的行为。 (4)很多情况下,群体总体不是群体部分的总和, 而超越了总和,即“1+1>2”。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①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 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②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全体 有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 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③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④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 豪感。
对群体压力的评价
首先,群体压力将引起个体内心的冲突, 个体必须在维持独立与归属群体二者中做出选 择。这种情况极易使个体受到挫折,磨灭其个 性特征,窒息成员的创造性。堵塞一些言路, 压制积极性,所以,群体压力是对个体的一种 对个体的一种 威胁。 威胁 其次,如果站在群体的立场来看,当群体 想要达成某种目标时,必须依赖全体成员的支 持和合作。而且,有时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 采取大家一致的行动,无法迁就少数个别人的 愿望。此时,群体压力便成为前面所说的“群 群 体动力”。 体动力
四、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了不适当的 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 些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 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 会减少。 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 成员的活动。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 低。
第七章群体心理
第七章群体⼼理社会⼼理学第七章群体⼼理群体⼼理通常包括三个⽅⾯,⼀是社会群体的群体⼼理,指社会中某⼀群体或组织的⼼理;⼆是集群⼼理。
临时聚集的⼈群看做⼀个群体,考察这个集群的⼼态过程时,我们称做⼀种集群⼼理;三是民族⼼理,它限定为⼀个⼈类共同体在同质⽂化下的相似⼼理活动倾向。
但由于民族⼼理涉及的⽂化因素较多,因⽽另⽴⼀章。
⼀、社会群体概述。
(⼀)定义和特征。
1、社会⼼理学对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群体⾸先是⼀群⼈,家庭、⼩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群体;(2)群体存在⼀个结构,⽐如⾓⾊分⼯;(3)有⼀定的⽬标;(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群体的分类。
研究⾓度不同,分类也不同,⽬前较有影响的分类,有这样⼏种: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
根据群体是否存在⽽划分。
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不存在的群体,为了统计的⽅便把具有某种特征的⼈在想象中组合起来。
例如⼤于65岁的称为⽼年组。
⽽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有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的。
以下所述都是实际群体。
2、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式划分。
(1)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
(2)⾮正式群体是指⾃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彩,即以个⼈的喜爱、好感为基础⽽建⽴起来的群体,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法的。
3、⼤群体和⼩群体。
根据群体的规模划分。
(1)所谓⼤群体,是指⼈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式联系在⼀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
⼀种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如阶级和民族。
另⼀种是为着某个临时⽬的⽽暂时联合起来的群体,如观众、听众。
(1)所谓⼩群体,指⼈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群体。
犯罪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群体和过失犯罪心理
➢ 行为感染源于紧急规范理论。即个人在压力的集体情 境中感到不能不行动时,但是又缺乏指导行为的规范, 他人的行为就成为其他人的规范。
➢ 群众以消极性支持少数积极分子的行动,参与者认知 到他行为的正确,符合某种规范,即参与者认知到在 紧急情况下的行为规范,并用共同知觉代替了感情的 扩散。
感染的两种类型:
1、情绪感染:是把一群人的情感统一起来,使 个人放弃平常抑制其行为的社会准则。个体的 行为被其情绪发动。 如,宗教领袖
情绪感染的重要手段——循环反应 即一个由别人的情绪在自己身上引起同样的
情绪的过程,又反过来加剧了别人的情绪。 成员之间的情绪相互作用并加强,直到狂热。
感染的两种类型:
及群体的界限(群体意识) 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动
机和指名群体前进方向的目标(群体规范和群 体凝聚力)
西游记成员就是一个群体
二、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那些得到社会承认的,有 着正式群体组织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 编制,占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 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构、学校 等
1、事先纠合,多次实施同一类犯罪活动。 2、临时起意,只为实施某一特定的行为而
共同犯罪,当特定的犯罪完成之后,这 种犯罪形式也就自动停止了。
事先纠合,多次犯罪的共同犯罪
如2人犯罪团伙,A对B实施抢劫,在抢劫的过程中, 属於B的钱包被抛出,这时C经过,A便叫C捡起钱包。 事后两人对财物进行瓜分。
2007年10月22日,黄珍和周阳、黄捌(均另案处理) 3人来到平果县马头菜市场伺机扒窃作案。11时许, 见前来菜市的隆某别着一个鼓囊囊的腰包,认定有 “货”,便商议下手。于是,黄珍和黄捌在旁“望 风”,周阳下手作案,窃取了隆某腰包中的5200元, 随后3人迅速逃离现场。他们逃到一偏僻处后,周阳 分给黄珍300元、黄捌600元,其余赃款归自己所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群体心理群体心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指社会中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二是集群心理。
临时聚集的人群看做一个群体,考察这个集群的心态过程时,我们称做一种集群心理;三是民族心理,它限定为一个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但由于民族心理涉及的文化因素较多,因而另立一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定义和特征。
1、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群体首先是一群人,家庭、小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群体;(2)群体存在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3)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研究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目前较有影响的分类,有这样几种: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
根据群体是否存在而划分。
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不存在的群体,为了统计的方便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合起来。
例如大于65岁的称为老年组。
而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有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的。
以下所述都是实际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划分。
(1)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
(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
3、大群体和小群体。
根据群体的规模划分。
(1)所谓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
一种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如阶级和民族。
另一种是为着某个临时目的而暂时联合起来的群体,如观众、听众。
(1)所谓小群体,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群体。
成员间关系比较密切、交往比较频繁,心理感受也比较明显。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集中在3到20个人的小群体之中。
象观众、听众、民族、阶级等大群体则不是研究范围。
而家庭、陪审团等则是研究的领域。
(三)群体心理效应群体心理是由个人心理构成的,但又不等同于个人心理,也不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简单相加。
而是每个成员个人心理特征的综合和概括,是成员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
群体心理来源于个体心理,形成之后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群体归属感。
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
如叶落归根。
一般来说,人们对家庭的归属感要比对工作群体的归属感强烈些。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归属感越强。
2、群体认同感。
指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知与评价保持一致的情感。
例如,某个成员与群体外的人发生冲突,那么群体内的其它成员就会与本群体的这个成员的意见保持一致,认为他说的对而批驳对方。
这种认同有自觉的认同(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大,在群体中能实现个体的价值,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成员主动地与群体发生认同。
)和从众两种。
3、社会支持。
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团体的要求时,团体往往会加以赞许和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和行为。
得到群体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亲友团的支持,运动员要得到祖国人民的支持。
)(四)群体规范1、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群体成员的共同准则。
2、群体规范可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指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由上级或团体的其它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
正式规范只存在正式团体中。
非正式规范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
它不仅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式的团体中。
非正式规范对群体成员的制约能力往往胜过正式规范。
例如,在对霍桑电厂接线车间的研究中发现,群体的非正式规范的约束力是很强的,一个好伙计,既不能干活干的太快,使管理部门增加定额,也不能偷懶耍滑,完不成自己的任务。
一起干活的工人违反了厂规,不应告密;不能势力眼,对同伴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
也有一般的社会规范,与主流的文化相一致。
也有反社会的规范,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义气、大胆)3、群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群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标准。
(3)规范的惰性作用。
制约成员的努力水平,它要求成员不能表现的太好和太差,而放在适中的水平上,否则,其它成员会阻止他的努力。
(霍桑实验最明显)(五)群体凝聚力1、定义:指群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往往包括这两个方面。
(1)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或者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力量的总和(2)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是成员们在心理上结合起来的心理力。
这种心理合力是在围绕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和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它的表现形式为态度和行为。
2、群体凝聚力的规定要素及条件。
(1)从群体方面看:主要给成员提供需要的满足和分配公平,良好的气氛、群体的知名度。
能够满足多种需要,提供比较充裕的物质、精神生活保障,在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上提供一个平等、公平的环境氛围和构造一整套良好的激励机制。
(2)从成员方面看:群体成员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是否相一致,在一致的情况下,群体的凝聚力就高。
例如让反战的人参战,军队的凝聚力就低。
(3)群体活动和领导者。
若群体的活动对成员有吸引力,群体的凝聚力就高。
另外,民主型的领导能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参与可以让工作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使工作的满意度会提高。
3、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凝聚力对成员的稳定性有影响。
凝聚力越大,对成员的吸引力越大,其成员也越不愿离开该群体,群体也越稳定。
(2)凝聚力大的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力也越大,更易导致从众行为。
(3)凝聚力也影响人们的自尊,高凝聚力的群体成员有更高的自尊心。
因为群体可以提供成员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以导致自尊心的提高。
(4)凝聚力影响群体的产出。
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
因此,若群体规范倾向于努力工作,争取高产,那么群体的生产率就越高,相反,若群体规范倾向于限制更多的生产,甚至与其它群体相摩擦,那么就会大大降低生产率。
4、凝聚力的测量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共识,主要有三种方法:(1)让群体的成员在一个七点量表上评价他们对群体的喜欢程度来衡量群体的凝聚力。
(非常喜欢、喜欢、较喜欢、无所谓、不太喜欢、不喜欢、很讨厌)(2)要求群体成员评价每一个其他成员,并用所有评价的平均数来作为凝聚力的指标。
这两种方法有一定的相关,但有时侯却未必。
比如在一个团体中,团体目标对成员来说极为重要,但同时团体里有自己极为讨厌的人。
(主要测的是群体里的人际关系)(3)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也可以测量群体的凝聚力强度。
(这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首先让某一群体的成员指出愿意一起完成某项任务的其他人的姓名,这些人中有些人是该团体的成员,而有些人不是。
凝聚力的指标是选择的他人中团体成员所占的比例,如果一个团体中大部分的成员选择了外人,该团体的凝聚力就低。
在处理结果的时候,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社会指向图的方法,Q R上图显示了A、B、C、D、E五人群体的社会选择,他们每个人只能选择两个他人,箭头的指向为选择的方向,双箭头指互相选择。
Q和R是五人群体中的另外两个人。
群体凝聚力用五个人内部的选择在总选择中所占的比例多少来衡量。
二、群体领导者(一)什么是领导。
1、定义。
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有人认为领导是执行某种职能的人,针对这些争论,心理学家豪莱德(Hollander)整合了这两种观点,认为领导是对群体行为与信念施加较大影响的人,他们引发活动、下达命令、分配奖惩、解决成员之间的争论以及促使群体向着目标迈进。
2、类型。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领导有两种类型:(1)任务型的领导,关心的是群体目标的达成,他们常常向下级提供指导;(2)社会情绪型的领导:关系群体内部情绪和人际关系,对社会成员来说,他们通常是友好的,同情他人的,他们在处理矛盾时的协调能力很高,同时表现出更高的民主倾向。
这两种领导各有优势,能结合两者的优点更好,若一个领导什么时候知道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完成任务上,什么时候知道把精力放在人际关系方面,他将是一个成功的领导。
(二)有关领导的理论。
1、领导的特质理论历史学家卡里勒曾经说过:“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的历史”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早期的心理学家在看待领导问题的时候从特质论下手,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格特质与能否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特质:(1)杰出:身强力壮;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适能力;自信。
(2)史道格蒂尔进一步扩大了特质的范围,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下列特质:对所完成的工作有责任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情并能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能很好地处理人际紧张并忍受挫折等。
(3)有魅力领导者(改变型领导者)的四个特征:A、魅力: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B、激发动机:领导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级的热情和对预期目标的理解;C、智力激发:领导鼓励下属重新检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构想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方法。
D、个人化的考虑:领导者要能引起他人的注意,用不同的方式公平地对待下级,经常给下属提供一些学习提高的机会。
改变型领导理论只能解释一小部分领导者的行为特征,而这些人也只有在社会发生变革或危机的时候才能出现,在社会稳定的时候以及对大多数领导者而言,未必如此。
对领导者特质的分析一直是组织心理学关注的问题,但单纯地谈论这些特质没有什么意义,从不同的层次上理解能力差异更为重要,与人的能力有关的特征分为核心特质、自我特质和表面特质,其中核心特质包括个体的动机和一些人格特质,他是最难发展起来的东西;自我特质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它的发展也比较难;而表面特质是最易发展的能力,它包括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了下级在领导者影响力建立方面的作用问题,领导向下级提供好处(指导、预见以及完成目标的机会,而下级通过使自己变的对领导的影响力更乐于接受来回应之。
特异信任度的积累可以增加领导的影响力。
)2、权变模式由提出的,认为领导的效果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
他把领导风格区分为任务取向(注重完成任务)和关系取向(注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两种领导风格没有一种在任何条件下总是有效的,关系取向的领导在中等控制下是有效的,而任务取向的领导在控制低或高的时候绩效最好。
3、影响领导效能的其它因素。
除了领导特质和情境因素外,性别与文化对领导的绩效有影响。
(1)性别与领导方式。
女性比男性领导者更可能倾向于采用民主和决策的过程,而男性领导者喜欢独裁和指导性的方法,是一种纯任务取向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