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引言:《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红楼梦》最高潮处,《红楼梦》思想内涵最深刻处,曹雪芹文学诗词造诣最体现极至处,便是黛玉葬花一节,而《葬花吟》则是这节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和小编一起赏析林黛玉的《葬花吟》。

葬花吟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葬花吟》音乐分析艺术特点情感表达

《红楼梦》《葬花吟》音乐分析艺术特点情感表达

摘要《葬花吟》是曹雪芹小说里《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中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歌。

在电视剧《红楼梦》(87版)中,《葬花吟》由作曲家王立平谱曲而成为本剧的一首经典的插曲。

本文从歌曲《葬花吟》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分析其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歌词中的情感表达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歌曲的艺术处理中情感表达的方式、方法、技术要求、科学借鉴、个性化的理解与处理等重要问题。

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希望通过本论题的研究能对自己今后的声乐演唱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红楼梦》;《葬花吟》;音乐分析;艺术特点;情感表达AbstractThe song of burying flowers is an ancient poem sung by Lin Daiyu in the 27th chapter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Cao Xueqin. In the TV play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87 version), the song of funeral flowers was composed by composer Wang Liping and became a classic interlude of the pla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usical structur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e lyrics of the song, focusing on the ways, method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scientific reference, personalized understanding and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e art processing of song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musical work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artistic creation. I hope that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can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my vocal singing practice in the future.Key word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inging of flowers buried; music analysis; artistic features; emotional expression目录引言 (1)一、歌曲《葬花吟》的创作背景 (1)(一)作者王立平简介 (1)(二)创作概述 (2)二、《葬花吟》的作品分析 (2)(一)歌词的艺术特征 (2)(二)曲式结构分析 (3)(三)旋律的艺术特色 (7)三、《葬花吟》的情感表达 (8)(一)情感表达分析 (8)(二)演唱实践中情感表达的个性化处理 (9)结语 (10)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林黛玉之绝唱-《葬花吟》[1]

浅析林黛玉之绝唱-《葬花吟》[1]

浅析林黛玉之绝唱——《葬花吟》作者:张惠莲完成时间:2010年12月摘要:《葬花吟》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谱就的心灵之曲,采取自由的歌行体裁,融入独特的葬花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运用借喻的修辞以落花喻红颜,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葬花吟》林黛玉诗歌特征人生感悟前言从《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府的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更让我们了解到它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凸现了人间的悲苦辛酸。

而在《红楼梦》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生这一世态的正是黛玉所吟的《葬花吟》,它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采取自由的歌行体裁,融入独特的葬花内容,运用借喻的修辞以落花喻红颜,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再现了其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简单明了,朴实而富于哲理,一首歌,一首诗,不仅在全书中起到轴心作用,更可以让我们对人生世事进行了一次透彻的思考,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之道,《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特别是当你看到一个纷乱复杂的社会时,人应该怎样看待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葬花吟》的特征(一)在诗体上采用歌行体裁歌行体,既可以自由随意抒情,又可以自然流畅富于节奏。

它作为一种诗体,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题目,七言歌行以七言为主,或齐言、或杂言、长短句,乃亦歌亦诗、亦文亦赋、节奏感强、具有格式又不拘格式的古自由体诗歌,字数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乃至八、九、十言;用韵上可以转韵,多平韵仄韵交替,一般四句一换韵;平仄多入律,声律富于节奏感。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将古风按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五七杂言、三七杂言、三五七杂言和错综杂言七种,错综杂言指诗句的字数变化无常,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还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达八九字以上者,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仍以三五七言为主者,在格调上与五杂言及三五七杂言相近似;另一类就是四六八言颇多者,多具散文气息。

葬花词赏析

葬花词赏析

葬花吟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反映了黛玉的内心痛苦和对生命的感悟。

以下是对黛玉葬花的赏析:1、情感表达:黛玉葬花是黛玉情感的高潮部分,她对宝玉的深情厚意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交织在一起,使她情绪低落,葬花成为她发泄情感的方式。

这一情节背景使得黛玉葬花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感。

2、意象丰富:黛玉选择葬花作为自己发泄情感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花朵是美丽而生命脆弱的象征,黛玉将花朵插在花盆中,象征着她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同时,花朵的凋谢也寓意着黛玉对自己情感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悲观。

3、文学价值: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情节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这一情节通过描绘黛玉的内心痛苦和无奈,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生动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4、人物性格展示: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通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黛玉葬花也体现了她的叛逆精神和对现实的反抗。

5、主题深刻:黛玉葬花的情节通过花朵的凋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痛苦的深思。

它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主题,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复杂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意象、重要的文学价值以及对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展示。

这一情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黛玉的性格、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魅力。

葬花吟的赏析

葬花吟的赏析

葬花吟的赏析葬花吟的原文《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诗中的插花活动以“花”为中心,极富有意象。

林黛玉在插花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她将花儿暗喻为人的命运,逐渐凋零的花儿暗示着人们的衰老和死亡。

她叹息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表达了她对青春之美的追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林黛玉的感情细腻且敏感。

在宴会上,她看到花儿凋谢的过程,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对此感到深深的伤感和无奈。

她的内心充满了忧伤的情感,以至于插花活动变成了她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一种自省的方式。

她用鲜花和凋谢来比喻人的青春和老去,深刻地表达了她不愿被命运摆弄的心情。

通过《葬花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她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才情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有着敏感的内心和对生命短暂的忧思。

林黛玉天生爱美,热爱自然,对自然界的花草情有独钟。

她借插花一事,抒发内心的情感和短暂的生命观,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对青春美丽的向往。

她思考人生,思考时光的流逝,思考自己的命运,体现出她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极具人气和魅力的女性人物形象。

她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也是曹雪芹笔下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林黛玉的形象丰满而矛盾,她既是一个才情出众、聪明机智的女子,又是一个矛盾复杂、忧郁敏感的角色。

林黛玉是贾府的外戚,出身于贾府千金堂。

她容貌美丽,聪明伶俐,才情出众,对文学历史有着很高的修养,不仅受到宝玉的宠爱,也是贾赦和贾政争相垂青的对象。

她聪明机智,懂得言辞和辩论,同时也是一位才女,在文学上表现出色。

她的聪明才智和优雅气质让她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的追求对象。

她喜爱读书,懂得琴棋书画,善于写诗,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

她的聪明和善于表达为她赢得了人们的喜欢和注意。

然而,林黛玉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物。

她有着忧郁敏感的性格,常常表现出忧愁和伤感的情绪。

她的内心世界痛苦而复杂,整个红楼梦的种种变故和痛苦都对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葬花吟》赏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注释】:《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葬花吟诗词赏析

葬花吟诗词赏析

葬花吟诗词赏析一、诗句解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篇就描绘出一幅暮春的凄美画卷,花儿凋谢,花瓣随风飘舞,这漫天飞花的景象看似美丽却带着浓浓的哀伤。

“红消香断”直接写出花朵的凋零,颜色不再鲜艳,香气也消失了,而“有谁怜”这一问句,就像黛玉在问这个世界,有谁会心疼这些凋零的花朵呢?其实也是在问有谁会心疼自己这个孤苦无依的人。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柔软的蛛丝挂在春日的亭台楼阁上,飘落的柳絮轻轻地扑打着绣帘。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暮春的氛围,蛛丝和柳絮都是很轻柔脆弱的东西,就如同黛玉自己的生命一般,在这个世界上飘荡无依。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这里黛玉从对花的怜惜转到了自己的愁绪。

深闺中的女子怜惜春天即将过去,满心的忧愁却没有地方可以排解。

这就像黛玉在贾府中的处境,虽然有宝玉这样的知己,但是她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担忧是难以消除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黛玉拿着花锄走出绣帘,不忍心踩踏那些落花。

这一动作描写特别生动,展现出黛玉的善良和对落花的敬重。

在她眼里,落花也是有生命的,不应该被随意践踏。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柳树和榆树只管自己生长得茂盛芬芳,却不管桃花和李花的飘落。

这有点像在说周围的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人真正关心黛玉的命运。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桃花和李花明年还会再次开放,可是明年这个闺阁之中还不知道有谁在呢。

这是黛玉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深深担忧,她不知道自己在贾府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是否还能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里用燕子来比喻那些看似亲近却又无情的人。

燕子三月筑好了巢,可是它们太无情了,明年花开的时候虽然还可以啄食花蜜,却不知道人已经不在了,巢穴也会倾塌。

这就好像黛玉觉得自己在贾府中,虽然有过一些看似美好的时光,但是一旦发生变故,那些美好的东西都会消失。

红楼梦诗词《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诗词《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诗词《葬花吟》赏析【原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赏析】《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各十二句分别为一段,共计可分作五个大的段落。

各段相接,逐层推进,不断升华,使意境层层展开,情态步步深入,是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独一无二的千古绝唱。

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是刻画与塑造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悲剧抒情诗,是林黛玉对自己命运所作的“似谶成真”的自悼曲,也是她坚持真理、宁折不屈的封建地主贵族阶级叛逆者的心理剖白,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花喻人,花人一体,情景交融,创造了高远的意境,对于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甚至全书主题思想的深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葬花吟解读

葬花吟解读

葬花吟解读《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重要的诗词,它以悲怆、哀怨的笔调,描述了林黛玉在暮春时节对落花的感慨和惋惜。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林黛玉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寓含了作者曹雪芹对世事无常、美好短暂的感叹。

下面,我将对《葬花吟》进行解读。

首先,从诗词语言的角度来看,《葬花吟》采用了优美、凄婉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中描绘了暮春的景色,如“桃花扇底江南水,青春易老天难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同时,诗中也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落花飘零身世浮沉雨打萍”、“一抔净土掩风流”,形象地表现了林黛玉内心的苦痛和无奈。

其次,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葬花吟》深刻地表现了林黛玉的情感世界。

诗中表达了她对落花的悲悯和同情,如“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同时也流露出她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哀怨,如“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这种情感的抒发,既是对林黛玉个人情感的展现,也是对世事无常、美好短暂的普遍感慨。

此外,从文化意蕴的角度来看,《葬花吟》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中描绘的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场景,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敏感和感慨。

同时,林黛玉的形象也寓含了古代文化中对才子佳人、红颜薄命的审美倾向。

这种文化意蕴的传达,使得《葬花吟》具有了更深刻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最后,从艺术成就的角度来看,《葬花吟》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诗词。

曹雪芹以精湛的笔法和深刻的情感,将林黛玉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首诗也以其哀怨、悲怆的笔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葬花吟》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的诗词。

它以优美、凄婉的语言,深刻地表现了林黛玉的情感世界和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同时,这首诗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解读《葬花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析]《葬花吟》之赏析

[评析]《葬花吟》之赏析

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之赏析《葬花吟》写在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

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整首诗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全诗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

“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饱含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这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

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

“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既有黛玉的控诉,也有她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

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

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

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葬花吟黛玉葬花图《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诗。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具体信息【作品名称】《葬花吟》[1]【创作年代】清代【作者姓名】曹雪芹【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品原文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作品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2)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赏析】《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红楼梦--葬花吟--品读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品读赏析

葬花吟黛玉葬花图《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诗。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具体信息【作品名称】《葬花吟》[1]【创作年代】清代【作者姓名】曹雪芹【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品原文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作品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

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

”(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

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

从《葬花吟》看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从《葬花吟》看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从《葬花吟》看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所以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

林黛玉的一生便是如此,她的生命就如同落花一般,美丽而短暂,雅致而凄凉,不论曾经如何绚烂的盛放,最终也难逃被秋风摧残的命运。

曹雪芹是一位极具才情的小说家,他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模仿其文笔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诗词,而这些诗词又映证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创作诗词最多的一位,她所创作的诸多诗词透露了其强烈的自我意识。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创作的众多诗词之一。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细微而复杂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是她十分强烈的自尊心。

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

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葬花吟》中有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葬花词赏析

葬花词赏析

葬花词赏析
葬花词一般指葬花吟。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吟诵的一首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最具感染力、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字之一。

《葬花吟》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精读《葬花吟》,品味林黛玉诗歌中蕴含的袁婉凄切的情感

精读《葬花吟》,品味林黛玉诗歌中蕴含的袁婉凄切的情感

精读《葬花吟》,品味林黛玉诗歌中蕴含的袁婉凄切的情感《葬花吟》,因为这首诗是林黛玉在痛苦的状态中写就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用一句话说过: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而林黛玉的这首《葬花吟》可谓是字字滴血,极为的悲情,极为的痛苦。

林黛玉写下这首《葬花吟》还是因为一个误会,话说那贾宝玉被贾政叫去训话以后,惹得众人都替他担心,生怕他又挨贾政呵斥。

这林黛玉也是如此,所以就好心到怡红院准备探望宝玉,谁知碰巧撞见晴雯和碧痕在院子里吵架,这院子门又恰巧给关上了。

林黛玉就去敲门,而晴雯和碧痕这两丫头都在气头上,谁也不去开门,林黛玉以为她们没有听出来自己的声音,于是又叫了两声,偏生这晴雯没有听出来是林黛玉,加上又是个暴脾气,就出言不逊加不开门。

这让天性多疑和敏感的林黛玉伤心,不免伤怀黯然于自己寄人篱下的苦楚。

于是越想越难过,翌日就跑到她葬花的地方一边哭的梨花带雨一边写下了这首《葬花吟》。

其悲,林黛玉的这首《葬花吟》是她对自己的身世和处境的哭诉,虽难免会被人认为是顾影自怜,但却并不造揉做作,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和夸大自己的苦楚。

相反,其用情至深,真挚诚恳,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悲苦情绪。

这首《葬花吟》既把林黛玉的性格和心性展露的一览无余,也道出了她心中的悲苦所在。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葬花吟》的开头,是林黛玉哭诉自己寄人篱下的苦楚,虽然是外孙女,可好歹只是一个客人,而吃穿用度都要有求于别人,始终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哪里比得上在自己家。

所以,她自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心里对那些快乐的事情好像提不起兴趣,唯独特别在意那些勾动自己伤心的事情,在这一种性格下,也就不难怪林黛玉会产生“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又道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泥淖陷渠沟”。

然后现实就像李商隐的《无题》中写的“身无彩凤双飞翼”,林黛玉这种自怜式的渴望反而衬托出她现实的无助和悲苦,而这也就成为了她一生的底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她对自己人生的预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

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

”(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

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

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对上一面8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

(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批注:“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可能指的是在黛玉死时,宝玉新婚,对于黛玉的死一无所知,更添一份凄凉。

《葬花吟》赏析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恰好碰上晴雯生气而被拒之门外,又看到宝玉边说边笑送宝钗出门,产生误会,心生寄人篱下之悲,又逢春末落花时节,触景伤情,感花伤己,写下《葬花吟》。

有人认为《葬花吟》单从诗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最好的诗,因为它太过单一,说了那么多的话还是原地踏步,世上有许多诗都是写的这个主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同样是叹息人生,光阴无情,李白写的是如此淋漓尽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写的又是那么体贴而又温柔。

而黛玉只是表达:人生太短促,红颜太短促,青春太短促,人生太孤单,红颜太孤单,青春太孤单,美貌太孤单。

世界上一切美丽和珍贵的东西都是不长久的,都是飞速消逝的。

这符合黛玉的身份与性格,让所有人看完这首诗都会有一种惋惜之情(我感觉第一遍读时可能只把它当做一首抒发心中郁闷之情的一首诗,而当你读完整本书时加上深入的思考,肯定有新的发现),你或是惋惜这首诗,或是为黛玉的一生而惋惜,或是既是为诗又是为人。

因此《葬花吟》成为了黛玉的代表作,成为黛玉的一个符号,说起黛玉不可避免让人想到《葬花吟》。

而我认为若是单单从诗歌方面赏析《葬花吟》是否又过于片面,《红楼梦》毕竟是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评价其任何一句话或是一首诗都应该联系整体或是整篇文章。

黛玉以花喻人,以花拟人,以花自比,仿佛自己就是那即将凋零的春花,实际上这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绽放,又在狂风骤雨之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上悄悄消失。

黛玉不满足于将落花扫入水流的说法,认为那样花并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洁净,因为那样落花会随着流水漂向污浊之地,反而更脏,正如诗中所写“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一生都强调“洁”正如诗中所写“质本洁来还洁去”。

其实落花随流水是很好的归宿,“花落水流红”。

可黛玉认为与水一起,花会遭到玷污,黛玉她可知道,土下有水,有昆虫和鼠类的活动,难道土葬就一定能够洁净,葬花的行为似乎有一点过分。

可是如果联系上下文,看看这里是不是谶语。

也可以这么想,古时的人们都是土葬,这里是否可以看作是日后黛玉将会死亡的一种谶语。

其实《葬花吟》我认为不仅仅是黛玉一人的诗谶,而是整个大观园的诗谶,是整个贾府的诗谶,是整个时代的诗谶。

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大观园的女孩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

钗黛人物形象对比而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也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的,这在我看来也是正常不过的,因为任何一部好的作品,不同的人去读它肯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甚至有企业打出宁要薛宝钗不要林黛玉的口号,也有人说恋爱要找林黛玉,而如果结婚就要找薛宝钗了。

虽然林黛玉在为人处事上不如薛宝钗那样周到,但不要忘记在红楼之中,林黛玉只是一个还没有我们大的一个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就去学会如何圆猾地处理身边的事情,这不是在剥夺一个孩子的天性吗?虽说宝钗比黛玉会做人,可毕竟宝钗比黛玉大两岁,可能有人会说这两岁有什么,照你那么说,宝钗那也是一个孩子,这点我也是承认的。

天底下懂事早的孩子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孩子还是具有一些孩子的天性比较好,而如果对于大人们来讲可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熟一点。

也许是不同的人读,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读,同一个人物形象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我认为在为人处事上的成熟也要把握好一个度。

这个应该是很难掌握的,正如宝钗那样,虽说是一个十分成熟的人,但是我认为她太正经。

其实我并没有说她不浪漫,毫无性情,那离远了。

我是说她太拘谨,太正统,太规矩,以致失了风趣,礼法掩盖了性情。

这就未免乏味减色。

再说的透些,就是欠缺了一个“真”字。

这里稍微提一下我认为红楼中的人物中最真实的一个应该是史湘云,有时人们太过在意钗,黛之争往往而忽略了史湘云这个人物。

有人经常把宝钗与袭人放在一起,把晴雯与黛玉放在一起,她们的身上有些许相似的地方。

但是过于强调他们是一体的我认为就过于牵强。

因为每个人物,都她的必要性,每个人物都有她独有的特点。

刚才说到宝钗太正统,其实我认为这点与袭人十分相似,做人过于圆猾,心机太重。

我认为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是和黛玉一样单纯比较好,不要心机重,保留一丝童真。

下面我就来具体谈一谈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黛玉的正面形象有人用了自己自创的一个词“天情”来形容林黛玉,他大概是这样解释的(自己理解)天是有一种至高无上,至大无边,至强无比的意思,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

林黛玉一生仿佛就只是在情爱之中,若黛玉无情,那么整篇红楼也无法写成,所以说黛玉是情的象征。

可以这样说,在情尽之时(宝玉与宝钗结婚时)黛玉也死去。

文章一开始就交代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为了报神瑛侍者浇灌之恩,下凡还恩,用自己的眼泪报答恩情,可以说黛玉一出生就与情字分不开。

可为何天意弄人,黛玉多么希望能与宝玉自由恋爱,可生活在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严重的社会,这又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遭到了多人反对之后,宝黛最终分开,落下一人死亡,一人出家的悲惨的结局。

其实有人说黛玉是在反抗封建社会,我认为这稍微有一点过了。

我认为如果说黛玉是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这一点我还是认同的。

真正反抗封建社会的在我看来林黛玉还是没有做到,要不她也不会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既没有像晴雯那样怒摔盒子,表达不满;亦没有像探春那样,一记耳光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这里就探春这一记耳光稍微谈一下,为什么是探春打。

这一点我认为作者设计的十分巧妙,迎春过于软弱,而惜春过于年少,只有探春可以去扇,而这一扇让读者不至于过于压抑,感觉大快人心)她只是呆呆的在那儿站着,这是她的妥协吗,是无奈吗?为何平时那善于用言辞攻击别人的黛玉不见了呢?我认为宝玉才是那个真正对于封建具有反抗精神的人,而对于黛玉她来说,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不同流合污,在《葬花吟》中就有最好的诠释“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黛玉负面形象分析既然是人物赏析,我认为就需要抛开个人感情,不能总是在说黛玉的好话,她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缺点,下面就谈谈她的缺点吧。

我就从言谈语这一方面来谈谈吧。

一.书中第七回,周瑞家的打发走了刘姥姥,受薛姨妈之命分送十二支宫花,因府中院落布局的路线关系,最后来到黛玉处,说明原委将宫花呈上——毫无别意。

可是黛玉接了花,开口的话就是:“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我们想一想林如海关照黛玉了什么,要她“不可多讲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她对周瑞家的讲这些话是一个客居的亲戚说出的吗?二.第八回,宝玉去看宝钗,刚到不久黛玉也来了,一见宝玉在此,头一句话就是:“哎呦,我来的不巧了。

”经过薛姨妈的反诘,她巧辩说是大家不一起来,差换开,每日有人来,岂不热闹?真可谓巧舌如簧,而内心的醋嫉,是人都能窥见。

三.还有就是宝玉挨打那一情节,宝钗因生哥哥的气,哭了一宿,次日亲到怡红院送药,恰值黛玉看见,见她眼哭肿了,便以为是因疼怜宝玉而哭的,开口就来说道:“姐姐就是哭出一缸水,也医不好棒疮!”我认为黛玉最过分的就是在刘姥姥走后的一句母蝗虫,再怎么说刘姥姥也是长辈,怎么能如此说自己的长辈呢?这分明就是林黛玉看不起人的一种表现。

黛玉,你有太多怨恨,不知向谁倾吐;你有太多不悦,不知与谁分担;你有太多委屈,不知和谁诉说。

黛玉最后留下的谜当你逝去之时,留下永久的谜“宝玉,宝玉,你好。

”(这是听了最后一节课所添加的内容,原本在这儿只是一笔带过) 这是永久的谜,因为作者在此什么线索都没有给后人留下,甚至是连一标点符号都没有留下,所以以下分析只是个人的一些推论,可能与事实跟本不符,这只是一些个人的猜测。

(1)若是最后标点为句号,那么可以做出以下推断:可以是宝玉你好好过,做出此推论是因为林黛玉对于贾宝玉的爱之深,不希望宝玉在自己死后一蹶不振,而是可以更好的活下去,而这一点与下文的发展正好相反,可以更添一分凄凉,而若是这样本人又觉得这与黛玉的人物形象不符,以黛玉的性格我想她是不会说出这句话的,而又有谁知她会说些什么,人们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又有谁知道在黛玉临死之前不会祝福宝玉与宝钗呢?可以是宝玉你好狠心,其实这么说我觉得是符合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因为她对宝玉的爱情已经到了一种十分自私的地步,她不愿把宝玉的爱分给别人一点,只愿自己一人独自享受,此时我又想帮宝玉说两句话,因为宝玉在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和他结婚的是宝钗,他一直以为是黛玉,其实宝玉也是受害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