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10163计量经济学模拟---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财务管理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32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

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并且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特征,了解经济计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了解经济计量分析在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2.掌握基本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扩展和新发展有概念性了解。

3.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

4.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和能力。

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各种回归模型的建立、估计和推断分析。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工具,必须以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在利用统计学、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时必须考虑到分析结果应该具有的经济学意义,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以贯之的关键点。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经济学问题时,模型经济学含义的准确性、数学表示形式的严谨性、统计学方法的实用性必须实现完美的统一。

这对学生前导课程的掌握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本课程教学的困难之处,需要在教学中利用经典例题进行详细的介绍。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是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任意选修课,实践性较强。

在教学中应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互动性。

另外通过课堂演示与上机实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与Eviews软件,以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开课院(部)工程管理学院二、教学对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金融学的学科基础课,主要为后续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奠定金融学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计量学基础,主要包括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虚拟变量模型、非线性模型、面板回归分析等内容;第二部分是金融时间序列模型,主要包括单位根检验、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协整检验、修正误差模型(ECM)、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等内容;第三部分是金融计量学的应用实例,主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学者对于有效市场假说(EMH)、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GARCH模型等几个问题所做的研究。

四、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经济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此次授课主要针对金融工程专业的同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现代金融计量学的基础理论、模型和方法,培养学生在经济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借助计量分析软件建立金融计量学模型的能力,拓宽学生分析、研究现实经济金融问题的思路,增强学生的数量分析和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研究现实金融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Stata等计量分析软件。

五、教学要求1. 了解计量经济学与金融学、统计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2. 熟练掌握单方程模型的基本估计理论和检验方法。

3. 熟练掌握Stata等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使用该软件建立、检验和选择模型,进行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

4. 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5. 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应用动态。

六、教学课时及其分配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上机实验时课:18学时.教学内容理论课时数实践课时数第一章计量经济学导论22教学目标:介绍计量经济学与金融计量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建模步骤使学生在总体上对金融计量学建立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金融计量学在金融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Econometrics课程编号:0811303总学时:32 (其中理论课学时:24 实验或上机学时:8 )总学分:2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执笔人:苏卫东审校人:杜同爱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计量经济学第二节计量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步骤第四节有关的参考资料与常用软件(主要EViews)第二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第一节模型及模型的基本假定1.回归分析的概念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3.随机误差项的假定条件第二节参数的估计及估计量的统计性质1.普通最小二乘法2.几个常用的结果3.OLS估计量的统计性质:线性性、无偏性、最小方差性第三节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1.总离差平方和的分解2.样本可决系数第四节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与置信区间1.随机误差项的方差2.回归系数估计值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3.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第五节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预测1.点预测2.区间预测第六节案例分析第三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一节模型及模型的基本假定1.基本概念2.模型的假定第二节参数的OLS估计及其统计性质1.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2.最小二乘估计量的特征:线性性、无偏性、最小方差性第三节可决系数1.总离差平方和的分解公式2.多元样本可决系数3.修正的样本可决系数第四节显著性检验与置信区间1.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2.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3.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第五节预测问题1.点预测2.区间预测第六节案例分析第四章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线性化第一节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第二节线性化方法1.非标准线性回归模型的线性化方法2.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线性化方法3.不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线性化估计方法第三节案例分析第五章异方差第一节异方差的概念第二节异方差的来源与后果1.异方差的来源2.异方差的后果第三节异方差检验1.图示法2.帕克(Park)检验与戈里瑟(Gleiser)检验3.戈德菲尔德-匡特(Goldfeld-Quandt)检验4.怀特(White)检验5.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第四节克服异方差的方法1.对模型进行变换2.加权最小二乘法3.广义最小二乘法第五节案例分析第六章自相关第一节非自相关假定第二节自相关的来源与后果1.自相关的来源2.自相关的后果第三节自相关检验1.图示法2.回归检验法3.杜宾-瓦森(Durbin-Watson)检验法4.拉格朗日乘数(Lagrange multiplier)检验第四节克服自相关的方法1.广义最小二乘法2.广义差分法第五节自相关系数的估计1.利用DW统计量2.杜宾(durbin)两步法第六节案例分析第七章多重共线性第一节多重共线性含意第二节多重共线性的来源和后果1.多重共线性的来源2.多重共线性的后果第三节多重共线性的检验1.检验多重共线性是否存在2.判明存在多重共线性的范围第四节多重共线性的克服1.排除引起共线性的变量2.差分法3.用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代替解释变量的滞后值4.减小参数估计量的方差第五节案例分析第八章模型中的特殊解释变量第一节随机解释变量第二节滞后变量第三节虚拟变量第四节时间变量二、习题课、课堂讨论内容1.计量经济学到底有什么用处?2.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方法的讨论。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扩展和新发展有概念性了解;2.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3.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和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5.可化为线性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6.含有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第四章经典隼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课程目标1、2、31.多重共线性2.异方差性3.内生,解释变量问•苞4.模型设定偏误间愁1.掌握多重共线性的原理、后果、原因、检验及消除方法2.掌握异方是性的原理、原因、后果、检验及消除方法3.掌握模型内生性解释变号问题的原理,检验及消除方法4.了解摸型设定的偏误问题5.会用相关软件实现各过程1.理论课堂多媒体教学•用软件演示实现各个过程辅助;2.实验谡堂案例实际操作,巩固如强所学内容5时何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课程目标1、2、31.时间序列模型的序列相关性2.时间序列的平穗性及其检验3.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4.恪兰杰因果关系检验1.掌提时间序列模型的序列相关性原理、原因、后果、检睑及消除方法,并会用相关软件操作2.掌握时间序列的平德性毓念及检慈方法,并会用相关软件操作3.了解协整的慨忿及误差修正模型的原理,会用相关软件建模4.了解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并会用相关软件操作1.理论深堂多蝶体教学•用软件演示实现各个过程辅助:2.实验课堂案例实际操作•巩固加强所学内容理论时+实课时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2的达成度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闭卷考试、实验进行综合考评;2.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报告完成进行综合考评。

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验。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码:制订单位:国际贸易教研室执笔人:王彦审定时间:2016年5月30日审定:经济与管理学院一、课程说明(一)课程简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是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模型的特性与建模步骤,掌握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方法,并能够利用统计数据,建立单变量计量经济模型,及对于复杂的经济系统,建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

(二)本课程的性质《计量经济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使用计量的方法分析现代经济问题,并利用确定的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掌握和运用,从理论层面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计量模型的基本特性。

掌握计量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的方法,并能够对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模型识别及参数估计与检验。

从实践技能层面,能够根据实际经济问题设定理论计量经济模型,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并进行预处理。

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Eviews软件)对实际问题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

(四)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1.本课程的先行学习课程一般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经济学原理2.本课程又是学习下列课程的先行课程经济预测与决策,市场调查与预测。

(五)教学时数分配计划学时64,其中课堂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共3.5学分。

章节教学内容学时讲授实践作业第一章绪论264第二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58第三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56第四章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线性化44第五章异方差46第六章自相关426第七章多重共线性46第八章模型中的特殊解释变量446第九章联立方程模型45第十章几种典型的计量经济模型442第十一章模型的诊断与检验46第十二章非平稳经济变量与协整44合计481663(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张晓峒.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2.参考书目: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潘省初.《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李子奈.《计量经济学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七)考核方式学期期末采用标准化闭卷考试。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参考学时:54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目的和任务: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经济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必修课,属于应用经济学。

经济计量学是以经济理论为前提,利用数学、数理统计方法与计算技术,根据实际观察数据来研究带有随机影响的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内在的数量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实证分析与量化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计量经济学导论教学内容: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变量、参数、数据与模型的概念. 基本要求:1、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2、掌握计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3、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运用步骤。

4、掌握参数、变量、数据和模型等概念。

重点难点:1、计量经济学的概念。

2、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

(二)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教学内容:回归分析与回归函数,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拟合优度的度量,回归系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回归模型的预测。

基本要求:1、了解总体回归方程和样本方程。

2、掌握古典回归模型的假定。

3、掌握OLS法的基本原理和高斯—-马尔科夫定理。

4、了解系数的估计误差与置信区间。

5、掌握回归模型统计显著性检验的意义和方法。

6、掌握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的EVIEWS软件实现。

重点难点:1、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2、最小二乘估计式的统计性质。

3、可决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教学内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古典假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

基本要求:1、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古典假定。

2、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OlS法的基本原理和高斯-—马尔科夫定理。

3、了解系数的估计误差与置信区间。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经济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中所必备的工具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际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讲授了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力求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的经济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目标•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证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技能解决经济问题;•培养学生进行经济研究和从事经济工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单一回归分析本章介绍了单一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OLS估计、检验和评价等,以及模型拓展和应用。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处理,掌握单一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

第三章多元回归分析本章介绍了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OLS估计、检验和评价等,以及模型拓展和应用。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处理,掌握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本章介绍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时间序列的基本特征、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模型的构建、参数估计、模型诊断和预测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处理,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

第五章非线性模型本章介绍了非线性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参数估计、模型选择和预测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处理,掌握非线性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

课程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小组讨论等。

2.期中考试:主要考查对前三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对全书知识的掌握程度。

4.实验报告:本课程设置实验环节,学生需完成一次计量经济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参考教材1.《计量经济学导论》(第五版),吕宏明,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学分:_____学分课程总学时:_____学时授课对象:_____专业学生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定量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等问题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并进行模型的估计、检验和应用。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及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要求1、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知识,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等。

2、学生应按时完成课程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3、学生应掌握至少一种计量经济学软件,如 EViews、Stata 等,能够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估计。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1、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2、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和方法3、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分类和应用领域(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1、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2、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3、模型的统计检验,包括拟合优度检验、t 检验和 F 检验4、预测和区间估计(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形式和假设2、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3、多重共线性问题及其处理方法4、变量的选择和逐步回归法(四)异方差1、异方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异方差的检验方法,如 White 检验、GoldfeldQuandt 检验等3、异方差的修正方法,如加权最小二乘法(五)自相关1、自相关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自相关的检验方法,如 DW 检验、BG 检验等3、自相关的修正方法,如广义差分法(六)虚拟变量1、虚拟变量的概念和设置原则2、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3、虚拟变量的交互作用(七)滞后变量模型1、滞后变量模型的类型和特点2、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方法3、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和应用(八)联立方程模型1、联立方程模型的概念和类型2、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问题3、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方法,如间接最小二乘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等(九)时间序列分析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单位根检验2、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3、时间序列模型,如 ARMA 模型、ARIMA 模型等(十)计量经济学应用案例分析1、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宏观经济问题的计量分析2、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微观经济问题的计量分析五、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48(含实验10学时)学分:3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中文简介: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计量经济学要运用大量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许多数理统计方法,但数学在这里只研究的工具,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计量经济学的目的是要把实际经验的内容纳入经济理论,确定表现各种经济关系的参数,从而验证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计量经济学有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

理论计量经济学是关于经济关系计量的方法论学科。

而应用计量经济学是运用理论计量经济学提供的工具,研究经济学中某些特定领域的经济数量问题,例如。

生产函数、消费函数、供给函数、劳动就业等,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具体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研究它们在数量上的联系及其变动规律性。

本专业学习的计量经济学是应用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随后数十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发达国家,计量经济学早已成为经济类学科的必修课,近年来也开始被列为我国经济类学科的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数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如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等。

计量经济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撰写和分析调研报告、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奠定方法论基础,并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计量经济学功底。

计量经济学的目的是要把实际经验的内容纳入经济理论,确定表现各种经济关系的参数,从而验证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原理与方法,具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能够作初步的经济计量分析与经济预测,为进一步学习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等后续课程打下一定基础。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经济计量学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经济预测和决策,现代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的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为先修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深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经济学类非统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的水平上,以计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和经典的线性单方程及经典的线性联立方程模型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1)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特征,了解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现代经济学和经济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了解经济数量分析在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2)掌握基本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扩展和新发展有概念性了解;(3)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并能以统计和计量分析软件为工具建立计量模型;(4)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授课方式为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件教学。

(五)面向专业经济学类(非统计学及数量经济)各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内容注:文中*内容为选讲内容。

第一章导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与内容体系;掌握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

(二)教学内容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为: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与内容体系;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

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计量经济学概述一、计量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计量经济学的产生2、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二、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1、计量经济学的含义2、计量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三、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1、广义计量经济学和狭义计量经济学2、初、中、高级计量经济学3、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4、经典计量经济学和非经典计量经济学5、微观计量经济学和宏观计量经济学第二节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变量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2、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3、滞后变量与前定变量4、控制变量二、计量经济分析中的数据1、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ries data)2、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3、混合数据(panel data)三、参数估计的方法四、计量经济模型1、计量经济模型的形式及其构成要素2、计量经济模型的特点第三节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一、根据经济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二、样本数据的收集三、估计参数四、模型的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2、统计检验3、计量经济学检验4、预测检验五、模型的应用1、结构分析2、经济预测3、政策评价4、经济理论的检验与发展(三)教学方法与形式授课方式为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件教学。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
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
济学的有机结合,是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
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以便将来在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2.单方程回归模型
3.多元回归模型
4.时间序列分析
5.面板数据分析
6.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大课堂教学和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
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外阅读等教学方法,旨在促进学生的互动
与思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
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主要包括笔试和
口试两部分。

具体的考核比例将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说明。

五、参考书目
1.《计量经济学基础》(第4版),吴敬琏、朱恒鹏,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5年
2.《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应用》(第5版),格里诺尔、米勒、
格利斯、韩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3.《高级计量经济学》(第7版),威廉·格里纳德、里奇德·范德诺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以上书籍供参考,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逐步扩充自己的阅读材料和实践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模拟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80610163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模拟实验
英文名称:Simulation Experiments for Econometrics
课程类型: 实践教学环节
总学时: 16
学分: 1
适用对象: 经济学本科
一、课程设计目的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是分析经济问题、管理案例的有力工具,它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将经济问题转化为计量模型、做到有理论、有数据的科学分析,从而得到结果指导实践与预测。

它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安排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计量经济学模拟实验》,对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感性认识和利用计算机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计量经济学模拟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了初等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方面接受进一步的锻炼,为以后的相关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特别是提高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学和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己选定,密切结合当前的经济热点,就某一个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计量经济研究。

要求学生在熟悉和使用新的分析软件(SPSS或EVIEWS) 中计量经济相关模块功能的同时,尝试独立完成计量经济模型初建、样本采集、参数估计、计量检验、违背基本假设的处理、最终模型确立、计量结果分析和预测等一系列工作。

并写出《计量经济学模拟实验报告》。

三、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学时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学时
3.最小二乘估计量统计检验 2学时
4.模型计量经济学检验 6学时
5.模型存在问题的消除 2学时
6.模型应用分析 2学时
四、考核方式
论文评阅。

评分点:内容完整、论述严谨、书写整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回避问题。

五、推荐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计量经济学》,张润清,崔和瑞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

《经济计量学》,张保法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李子奈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软件:SPSS或EVIEWS 由学生任选
六、说明
大纲制订人:崔和瑞
大纲审定人:李伟,孙薇
大纲校对人:崔和瑞
制订日期:2009.8.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