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味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背影》品真情
——浅谈如何品味语言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枧头中学谢喜华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所谓品味语言,就是指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反复推敲、细心揣摩、认真辨析、深层体会,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所实现的“传情达意”。
品味语言是领略文章神韵的一种途径,是解读一切文本的关键。手捧一篇精美的文章,犹如端详一杯刚刚沏好的绿茶,其色鲜亮,其香清幽。呷上一口,让人霎时浊气散尽,神清气爽;细品一番,缕缕香醇停留于唇舌之间,荡漾于肺腑之内,叫人荡气回肠,余味无穷。这种境界,只有用心品味的人才能享受得到,才能从阵阵墨香中品尝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韵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品味语言不只是就文章的“语言”而分析语言,而是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赏,分析文章塑造的形象、感悟语言的魅力、挖掘文章的内涵,领悟作者的真情。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出语言的规律,获得言语的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韵味呢?阅读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切入语言品味呢?下面就结合《背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我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揣摩词句,领会语言内涵——咬文嚼字法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因此,品味语言首先要推敲的就是文章的关键词句。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首先从品味关键词句着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语言品味的角度主要从语言的精当、修辞的巧妙、含义的深刻、结构与作用、表现手法的高超、作者的感情等方面入手。当然,品味词句,离不开文章的语境,不能只理解这些语句的字面意思,而应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作用,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之中。推敲关键词句,就是要理解文章语言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深入挖掘语言的内涵,感悟文章的魅力。
揣摩词句,推敲语言,不但可以品词品句,也可以品段品标点。品词是语言品味中常用的方法,品词可以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句可以从品句子的修辞方法、品句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深入;品段,可以从段落的层次、写法、内容多方面入手,也可以将品词、品句融入其中,作为选点阅读课文的“点”之所在;语文的内涵博大精深,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的不同往往都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从推敲中感悟文字的内涵,体味语句的情感。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总是将深挚的情感潜藏于语句之中,读者透过对语句的解读,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才能真正理解作者,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或“替换文字”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揣摩理解,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对语言的比较揣摩,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领悟语言的妙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通过对语言的反复触摸提高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鉴赏品味能力。例如教学《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浓浓的父爱,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望父买橘,攀爬月台”的精彩片段,推敲父亲攀爬月台的“探、穿、爬、攀、缩、倾”等一系列动作的艰难,感悟父爱子的深情。
二、创设情境,感悟语言魅力——情境感悟法
品味语言,首先就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心灵,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探寻作者感情流露的“源头”,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验作
者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激情,领会语言的无限魅力。
如教学《背影》时,我首先动情地介绍作者的家境与当时的时代背景〔1917年冬,作者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也被解职(品味文中的“赋闲”,“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当了出去,还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品味文中的“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品味“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之后,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本文是当时实情的再现。因为当时的中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政治黑暗,经济衰落,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广大知识分子职业不安定,朝不保夕,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作者的父亲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境遇凄惨,前途渺茫……(品味“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竟是如此颓唐……”)〕让学生了解明白:在这样的境遇中,父亲仍是如此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从而领会深深的父爱。在此基础上,播放刘和刚演唱的《父亲》煽情,渲染气氛,触动学生的心灵,勾起学生对自己父母往事的回忆,领悟父爱母爱,为品味语言做好心理准备。
三、联系生活,体验语言意蕴——生活体验法
品味语言,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如教学《背影》时,让学生表演“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让学生体验父亲此举的不易,也更好地理解作者用“探”、“攀”、“缩”等词的妙处,并且引导学生从“嘱咐茶房、照看行李、讲定价钱、拣定座位、铺好毛衣”等琐事中体会父爱的伟大。由此可见,语言的品味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一些看似很平凡的词,看似很平淡的话,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应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把它们引入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解读中来。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注入,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解读也就变得更加丰盈有趣,富有创造性了。因此,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时,还要走出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捕捉学生的“动情点”,引起学生的心灵感应。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我们在品读《背影》的过程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中,设身处地地去体味文中的真情真景,去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父子深情。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才成人,呕心沥血历尽艰辛,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却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学生感悟父爱母爱,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运用“文本”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达到“你我合一”,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四、深情朗读,品赏语言风味——朗读品味法
引导学生对语言的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主张:“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品味语言所散发的无穷魅力,领悟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鉴别能力。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作品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通过深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神韵,领会文章的魅力,这是学习语言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支柱,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当然朗读绝不是念书,那种有口无心的念,绝不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语言的品味也没有任何的帮助。朗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