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6将相和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提问,引出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著作《史记》,一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之后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学习内容1.过渡:上一课的课前导读给我们提出了快速阅读方法的建议,这一课我们继续学习怎样快速阅读,看看本课给了我们什么建议。

(出示课前导读)(1)指名读课前导读。

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阅读建议?(2)小结:这一课给我们的阅读建议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4)这篇文章内容比较长,同学们都用了多长时间?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理解《将相和》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3.学习《将相和》中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将相和》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2.分析《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将相和》课文教材2.录音设备3.教学PPT展示4.课堂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服装、绘本、复印件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课文•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1. 分析课文•分组展示学生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矛盾和冲突。

2. 朗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将相和》的情景再现表演。

第三课时1.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总结课程•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出寓意。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表现。

2.小组表演的表现。

3.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的关系。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创作相关小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历史背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 将相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 将相和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2年3月 上午3 时7分22 .3.2403 :07Mar ch 24, 2022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2年3 月24日 星期四 3时7分 58秒03 :07:582 4 March 2022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3时7 分58秒 上午3时 7分03: 07:5822 .3.24
18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2.3.2 422.3.2 4Thursday, March 24, 2022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 3:07:58 03:07:5 803:07 3/24/20 22 3:07:58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2.3.2403:07: 5803:0 7Mar-2 224-Ma r-22
谢谢大家
19
13
扩展阅读
14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 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 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 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 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 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 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5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 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 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 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 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 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 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 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 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 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说课稿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书海撷英须效率”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3篇精读课文组成。

《搭石》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做假设等说明方法,采用由慢到快事例层层推进的写法,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而另人难以置信的是光轻易地握在人手中。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具体事例感受人物的特点。

2.单元重点:(1)阅读时,要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搭石》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将相和》一文鼓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抓关键词句快读默读课文;《集中的地道战》一文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漫画”老师》,写作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材以“漫画”的话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阅读已经有一定基础。

但是学生阅读速度快慢相差大,阅读速度低,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

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来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

小学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将相和》选自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抓住关键字词提高阅读速度。

这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学生已经通过《搭石》,初步学习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加深加快对于课文的理解,做到不回读。

教学目标:1.认识“相、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连词成句地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史记》是我国西汉司马迁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跟老师书空“廉颇”、“蔺相如”。

2、三个小故事“将相和”是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明白《将相和》选自哪本书,通过解题知道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快速阅读,。

1、快速阅读,记录时间。

学生翻开课文,教师设定时间,让学生试试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完课文,读完记录时间,然后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扫除字词障碍。

(1)出示词语: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2)学生试读,教师正音。

3.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体会。

(1)说说自己读完课文的时间,是怎么阅读的?(2)教师出示文中的一段话: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部编1.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1.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教案6《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课文原文在战国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经常进攻其他国家。

有一次,___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

___得知后,写信给___,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璧。

___接到信后非常着急,召集大臣商议。

大家认为___只是想骗到和氏璧,不能上当;但是如果不同意,又怕___派兵进攻。

正在为难之时,有人提到了一个叫___的人,他勇敢机智,或许能解决难题。

于是,___找到了___,询问他该怎么办。

___想了一会儿,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___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他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他就把璧送回来。

这样,秦国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___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___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了。

___到了秦国,进宫见了___,献上和氏璧。

___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___看出___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提出了一个小毛病,要___看看。

___听从了他的要求,将和氏璧交给了___。

___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表示,如果___强迫他,他就会把璧撞碎在柱子上。

___怕他真的这么做,只好拿出地图,指给他看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

___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才能交出来。

___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___知道___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后,就让手下人化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了。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___进宫见了___,坦然地表示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如果___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赵国会立刻派人把和氏璧送来,绝不会失信;否则,___杀了他也没有用,因为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不讲信用。

___无奈,只好送___回赵国。

___因此立了大功,___封他为上大夫。

过了几年,___和___在渑池会面。

___和大臣们商议是否应该前往,担心会有危险,但又不想显得太胆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将军和士兵的关系。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想表达的道理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把握故事情节。

2.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将军和士兵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2.分析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通过谈论“将相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将军和士兵的故事情节。

3. 集体阅读(20分钟)•全班齐读课文,老师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式和语音语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将相和”,“善待部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5. 总结提问(10分钟)•整合各组讨论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写一篇心得体会或小结。

五、板书设计•《将相和》•文言文•“将相和,将相和,不避人,奉明君。

”六、教学反思•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以上就是《将相和》第1课时的集体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6课将相和一、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

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

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大臣、商议、允诺、典礼、胆怯、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学习用圈画关键词语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具体事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2.学习用圈画关键词语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资料交流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将相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

因此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司马迁和《史记》及战国的资料。

下面,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

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相关资料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3.理解题意: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谁来说说“将”指什么?“相”指什么?“和”的意思是什么?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他们原来是不和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能够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3.能够通过诗词《将相和》表达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难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中蕴含的历史背景。

2.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诗词《将相和》原文
2.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4.学生准备的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或展示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英友好交往)
二、学习诗词《将相和》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将相和》
2.学生轮流朗读诗词,纠正发音错误
三、诗词鉴赏
1.分组讨论诗词《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
2.完成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四、情感表达
1.学生自由发挥,以诗词《将相和》为蓝本,创作相关内容,表达对友
谊的理解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分享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强调诗词《将相和》所传达的友谊精神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词《将相和》并朗读给家人听
2.以诗词《将相和》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将相和》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语言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友谊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古代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对话,揭示了“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亡”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成语故事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将相和”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将相和”的意思及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成语的用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课文译文3.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4.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将相和”在文中的出现,初步掌握其意思及用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的例子如何体现这个成语的意思?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用法的掌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將相和》課文原文戰國時候,秦國,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寫封信給趙王,說是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信後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

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叫藺相如的人,勇敢機智,也許他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

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壁。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能交出來。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

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壁送來,決不失信。

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6将相和》的基本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6将相和》的作文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6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6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3.板书内容准备4.课堂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6将相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6将相和》,讲解课文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典故。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用意。

4.作文训练: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思维,自行撰写关于《6将相和》的作文。

5.展示作文: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文,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课堂讨论:带领学生展开针对《6将相和》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对《6将相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作文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6将相和》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未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前几天小学生们去了怀庆博物馆参观展览,正巧发现那里正在开展的展览是有关将军的,于是老师就让大家研究一下这篇课文《将相和》。

将军和相国一见面,必定有一番对话。

他们谈话的时候,常常互相批评,也会互相赞扬一下。

这时,将军会把长处告诉相国,相国也会说出将军的短处。

一天,将军来到相国府中,望见相国正在散步。

他急忙上前,向相国行了个礼,说:“献大将军身外之物,望相国斧正顾问。

”相国看了看他手中的礼物,低头冷笑了一声,什么话也没有说。

将军心里想:“也许这礼物太少了,下次再送多点好了。

”几天后,他又推门来到相国府中,向相国献上一件画像。

相国接过,看了一下,对将军说:“这画像是谁画的?”将军说:“是我的亲戚画的。

”相国笑了笑说:“可以看出来,他的画画得很好,就是他画的石头像,一定要四角朝上,然后画画才不会歪。

”将军大喜,赞叹不已。

教学内容及目标课文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将军和相国的一次互动,讲述了两个人之间如何相互批评和赞赏的过程。

同时也告诫学生们,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灰心丧气,而应该从批评中得到启示,进而做出更好的表现。

教学目标1.了解将军和相国的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理论;2.学会如何懂得批评和赞赏,学会批评和赞赏别人,也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赞赏;3.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体现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4.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通过对将军和相国的故事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背景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阅读讨论分组进行阅读和讨论,组员之间可以相互批评和赞赏,共同探讨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步:角色扮演模拟将军和相国的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互相批评和赞赏,共同处理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积极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不过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很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_____________本文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2.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的。

(板书:语言行动)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品读语言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品读语言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品读语言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个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

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

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的这个“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

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

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

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

(板书:体现个性)(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

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写话:想象一下,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

是啊,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篇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想象水平以及口头表达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想象水平以及口头表达水平。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实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