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中医外科特征及传承讨论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总结

中医外科总结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四大绝症:失荣、舌疳、乳岩、肾岩翻花——心得派创始人高秉钧提出(失荣—颈部淋巴结肿瘤,舌疳—舌癌,乳岩—乳腺癌,肾岩翻花—阴茎癌的晚期。

)(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诸痛疡疮,皆属于心.”(二)、汉代(1)汉末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2)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四)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五)成熟:明清时期——形成学术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另: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宋。

揭秘古代中医外科疗法

揭秘古代中医外科疗法

揭秘古代中医外科疗法(一)中医每一分科都有互相重叠的部分。

例如咽喉科,可藉由外科点药法、内科服用汤药法,也能从针灸循经络或针刺放血的方法治疗。

现代的西方医学,藉由电子、光学、电脑等多项近代的科技产品,让人们见到它的发达性。

例如使用超音波仪器、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摄影()等,可以看见人体内部;利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细胞和病菌内部的结构;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细胞中更细微结构,甚至可以见到滤过性病毒的结构。

再者也因一般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理论与知识的发达,检验的工具也精良了许多。

西医外科的范围是以消毒、敷药、麻醉、绑绷带、开刀动手术、缝合等为主。

因为精密仪器的兴起,现在的外科已经加入了“显微技术”,可以做非常精细的肌肉、神经等“显微手术”,算是蛮大的进步。

运用显微手术可以“缝合”已经断裂的神经和肌肉。

虽然如此,但也常有不灵的时候。

例如,“植皮手术”的面积偏大,可能连植数次,还是失败做收。

笔者曾经亲眼见过植皮数次却失败的患者,到有经验的老中医处,大约治疗一个月,没有住院,医疗花费的支出却远比植皮实惠很多。

自古外科发达疗法丰富中国的医学,自古就很发达。

根据不同的地域,而有不同的医疗方式。

《内经》说,在中国的不同地方,由于地势使然,出现不同的医疗方式:东方出砭石、西方出毒药、南方出毫针、北方出灸、中央出导引按跷。

到了明朝,医学更发达了,官方将医疗项目分为十三科,有: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伤寒科、接骨科、金镞科、按摩科以及祝由科。

这十三科,各有它们那个科的特性,都能很有效的治病。

只是,并不很容易区分哪些是内科、哪些是外科。

如果必须分内科、外科的话,勉强的说呢,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科、口齿科、咽喉科、伤寒科等可包括在“内科”范围,而“外科”应该包括了疮疡科、针灸科、眼科、接骨科、金镞科等,按摩和祝由科算是“其他科”了。

清朝吴谦编纂《医宗金鉴》,除了将〈外科心法〉分属于外科之外,所有其他科别包括伤科心法、刺灸心法等,都编在内科的范围。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关键词】中医外科学〔摘要〕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重视历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Successionandinnov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aperspectiveonthehistory ABSTRACTFacingthechallengeofmodernmedicine,howtodevelop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isaques tion.Thetremendousherita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thespringheadofthedevelopme ntandinnovationofTCM.Successionandinnovationisaneternalsubject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 traditionalsurgery.Inordertoimprove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weshouldexploretraditionalmedica lliterature,andcarryforwardthetheories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KEYWORDSsurgery,TCM;medicine,history;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继承、挖掘与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中医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赵炳南教授(1899-1984)是我国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我们对其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赵炳南皮肤科学术精髓的传承与推广。

深入进行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经验特色的研究,对中医皮肤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是2006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51510”重大项目。

“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派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研究”是此重大项目中的第一个子课题,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温病教研室负责完成。

笔者所选课题为此子课题中的一部分,重点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

本研究论文旨在探寻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渊源,研究总结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特色。

通过总结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温病学名家著作的有关论述,明确中医皮肤科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对赵氏思想的影响,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

通过分析研究《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等著作及有关文献报道资料,深入总结赵老皮肤病辨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尽可能地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指导临证或实际应用。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渊源进行研究。

明以前是中医皮肤科理论与实践不断积累的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医皮外科学发展的鼎盛和争鸣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即产生于明清。

明清时期中医皮外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的最重要的源泉。

赵炳南不但继承了历代皮外科治疗上的精华,且有颇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

论文中对《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所记载的31个主要皮肤病病种进行文献溯源,分析总结赵炳南论治不同皮肤病的特点与历代主要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名家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明确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

中医外科学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贡献

中医外科学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贡献

中医外科学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贡献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外科学形成了三大流派,它们分别是汉医、宋医和明清医。

这三大流派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中,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贡献。

1. 汉医流派汉医流派的主要学术贡献可追溯到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基石,其中涵盖了大量有关外科治疗的经验和方剂。

该书列举了大量草药,包括一些具有外科疗效的草药,如伤科、疮科等常见的外科疾病的治疗方剂。

汉医流派还积累了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如熟练掌握理气、行刺等技术,为后世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宋医流派宋医流派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金匮要略》和《千金方》两部重要著作中。

《金匮要略》是宋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该书以方剂为主,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和预防许多外科疾病的方法和技巧。

另《千金方》则汇集了宋代医学家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其中包括了许多治疗创伤、疮疡等外科问题的方剂和技术。

宋医流派的学术贡献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家,并对推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明清医流派明清医流派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本草纲目》和《外科正宗》两部重要著作中。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中撰写的一部巨著,其中收录了大量有关外科治疗的草药和药方。

此书对于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另一部重要著作,《外科正宗》,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所编撰的一部总结和归纳中医外科学的专著。

该书以系统性的方式介绍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并详细阐述了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和原则。

明清医流派的学术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总结起来,中医外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汉医、宋医和明清医这三大流派的学术贡献。

汉医流派积累了丰富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手术技术,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宋医流派通过《金匮要略》和《千金方》两部著作的系统总结,推动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外科著作及学术流派一、外科发展简史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内经》涉及的外科病近30种,《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已佚。

5.南北朝时期,由龚庆宣所撰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问世。

6.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许多简易有效的医方与外治方法。

他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的外科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0.金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第一部创伤外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1.汪机王维德《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2.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3. 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

二、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和全生派、心得派。

(1)“正宗派”以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其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中医外科总结96172

中医外科总结96172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四大绝症:失荣、舌疳、乳岩、肾岩翻花——心得派创始人高秉钧提出(失荣—颈部淋巴结肿瘤,舌疳—舌癌,乳岩—乳腺癌,肾岩翻花—阴茎癌的晚期。

)(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诸痛疡疮,皆属于心.”(二)、汉代(1)汉末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2)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四)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五)成熟:明清时期——形成学术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另: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宋。

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中医外治法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源流、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对中医外治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首先从历史源流来看,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外治法的应用,如针灸、拔罐、刮痧等。

随着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创新,中医外治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汗、吐、下”三法、《金匮要略》中的“温、清、消”三法等都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内容。

此外中医药学的传播和发展还促进了中医外治法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应用。

其次从现代研究进展来看,中医外治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中医外治法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更微观的领域。

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外用制剂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对于治疗皮肤病、关节炎、骨折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同时现代医学技术如激光、微波、射频等也在中医外治法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中医外治法的历史源流和现代研究进展的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治疗价值,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 中医外治法的概念和历史渊源;中医外治法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采用非内服药物的方法,通过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或特定部位,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外治法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使用一些自然物质作为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用石头、木头、植物等制成的刮痧板、针灸针等工具,就是最早的外治法雏形。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外治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经络学说、腧穴学说等。

中医外科学术发展综述

中医外科学术发展综述

中医外科学术发展综述作者:陈仁寿刘一鹤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流派、世医流派和学术流派。

在学术流派之中,江苏的中医外科颇有特色,出现了诸多著名外科医家及其外科文献,在我国中医学术特别是外科学术发展史上极有影响,奠定了江苏中医外科在全国的学术地位。

据初步统计,在数千部江苏中医古籍之中,外科专著有200多部,详细记载了中医外科的学术内容,其它非外科专著中,也有大量的中医外科知识,全面反映了中医外科的学术内涵,是研究江苏及全国中医外科发展的重要文献。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江苏中医外科学术内涵及发展各阶段有其不同特色,兹分述如下。

秦汉至隋唐时期秦汉到隋唐时期可谓中医外科的草创阶段,外科专著不多,但一些医籍方书和本草文献中记述了大量的有关中医外科技术和药物,如著名的晋代方书《肘后备急方》由江苏医家葛洪所著,书中对外科疮疡及外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预后判断等均有全面论述,特别是在治疗上提倡以灸法为主,方药为辅,药物多为日常容易得之者。

该书所载方剂之简,主要在于药物不需炮制加工和煎煮,直接外用,是中医外科特色所在[1]。

《刘涓子鬼遗方》[2]是晋末医家刘涓子在江苏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专著《痈疽方》10卷(今本只存5卷,又称《神仙遗论》),后经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的外科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

该书除了记载痈疽类疾病的发病及治疗外,还涉及了金疮、瘀血、外伤的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全书共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处方共34首。

南朝梁时陶弘景(456年-536年)系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对《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进行系统整理,并汇集魏晋间药学新识而撰《本草经集注》[3],共载药物730种,全面概述药性、功效和主治内容,其中不乏治疗外科疾病的药物。

从该书中还可以看出,南北朝之前中药的应用以治疗外伤疾病如疮疡痈肿、跌仆损伤、蛇毒咬伤为主,甚至一些目前常用的具有补益作用的内服药,当时也作为外用药使用,治疗外伤疾病,如当归“主治咳逆上气……诸恶疮疡,金疮等病,皆可煮汁服用”。

中医外科-总论

中医外科-总论


商代开始有了中医外科病名的记载。 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针。 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
《周礼· 天官篇》“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 之祝药、劀杀之齐。”
(注:劀guā<书>刮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既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使中医外科治疗有 了很大的进步。
宋代

《圣济总录》记录了“五善七恶” 《太平圣惠方》首载用砒剂治疗痔核,提出“扶正祛 邪”、创立了“内消”和“托里”的内治法则。 《集验背疽方》首用金银花或藤浓煎并加酒服治疗痈疽。

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外科精义》(齐德之著),全面总结了灸、针、砭镰、 溻浴;灵活应用温通、排脓、拔毒、止痛等多种外治方 法。 《仙传外科集验方》(杨清叟著),首载痈疽有“阳中 之阴证,阴中之阳证”。 《永类钤方》记载挂线法治疗肛漏。
消、托、补三法更臻完善,汗、下、温、清、活 血、化瘀、行气、导滞、化痰、散结等法亦得到 普遍应用。

“正宗派”
陈实功
《外科正宗》

“全生派”
王维德
《外科全生集》

“心得派 ”
高锦庭
《疡科心得集》



注重脾胃,强调 “外之证必根于 内”。 手术在继承前人 的基础上进一步 发展。 其著作体现了明 以前外科的主要 成就。
比西方早1600多年。
《神农本草经》
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物学理论 基础。
《金创瘈疭方》
中医外科学第一部专著,已失传。 注:瘈疭chì zò ng:同瘛疭,痉挛的症状。

西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时期,

中医外科心得体会

中医外科心得体会

中医外科心得体会中医外科心得体会当我第一次接触中医外科时,我的想法是这是一个医学领域的古老分支,处理的疾病都是和穴位和精神有关的领域。

但在实践和了解中医外科之后,我发现这一领域是多么深邃而又充满智慧。

在中医外科中,我发现疾病的治疗并不单单是医生对疾病的治疗,而是对病人的整个思想和身体进行治疗。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西方医学以疾病为中心,而中医在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病人的生命力和平衡状态。

治疗过程中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思考,考虑的不仅是疾病,更是病人整个身体的多个方面。

中医外科杂病诊疗与针灸推拿连接在一起,这使得中医外科更臻于完美。

这种防治结合的思路在疾病治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治疗疾病时,常常从病人的身体状况、生命力、阴阳血气的平衡、以及疾病对病人的影响等多方面考虑,从根本上实现病人的疾病康复。

在实践中,我发现中医外科在治疗疾病时极其重视与病人建立沟通,这种沟通体现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对方的尊重,让病人感受到了医术的高超和医德的卓越。

由于中医外科的疗程通常比较长,医患之间的互动也就更加重要了。

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也是医生可以感受到通过治疗病人获得的乐趣。

在中医外科治疗过程中,往往能够看到一些润泽的词句,如“纵而无欲,不行而临,而养神,而美心”,注重气质的调养,给治疗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带来的智慧。

这是一种能够拯救患者的智慧,也是古代文化进行延续的一种模式。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是一门充满智慧和经验的学问,它极其注重治疗和患者的整体平衡,通过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口碑。

作为一名医学人员,我深感中医外科的重要性,我会一直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将其传承下去,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信任。

中医古代外科手术发展与兴衰浅析

中医古代外科手术发展与兴衰浅析

中医外治杂志2021年2月第30卷第1期・85・中医古代外科手术发展与兴衰浅析谢磊S罗熠飞2,黄鹏3,张蜀武4(1.四川泌尿外科医院中医科,四川成都614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1130;3.四川泌尿外科医院泌尿外科,四川成都614000;4.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四川成都610072)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古代外科手术发展与兴衰。

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从历代外科古籍文献入手,总结古代外科手术发展情况。

结果:中医外科手术作为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从古至今都未曾停止其发展,但在明末清初后却逐渐走向衰落。

造成这一因素与中医自身原因、社会风俗影响有关,也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西方外科学成熟有关。

结论:当前应重视中医外科手术在临床落后这一问题,发挥中医外科手术所特有优势,振兴中医外科手术事业。

关键词:中医外科手术;兴衰;展望;探讨中图分类号:R6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78X(2021)01-0085-03中医外科手术是中医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也是起源最早的中医药学科之一。

但在明末清初后,中医外科手术却走向衰退,导致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手术姓“西”不而不姓“中”。

当前,随着西方医学大力发展,大部分外科疾病均以现代外科为主,中医外科手术逐渐萎缩,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现就中医古代外科手术发展与兴衰浅析如下。

1中医古代外科手术发展源流1.1原始社会一中医外科手术萌芽时期原始社会是中医外科手术的萌芽阶段,古人和野兽搏斗和觅食中,频发意外,其采用自敷野草、树叶压迫止血,到自发运用贬石、石针刺开脓肿,排除脓液,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外科治疗行为[1]。

距今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已有开颅手术[2];3400年前,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岀土的砭镰,为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

殷商时期岀土的甲骨文考证,岀现中医外科病名记载。

周代岀现专职的外科医师一疡医。

如《周礼•天官篇》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
) !*
பைடு நூலகம்
治法则 ! 此学派的 特 点 是 以 阴 阳 辨 证 法 则 $ 将常见 的外科疾病根据临 床 表 现 分 为 阴 阳 两 大 类 $ 并且创 用阳 和 汤 % 阳 和 丸% 小 金 丹% 醒 消 丸% 犀 黄 丸 等 方 药$ 内容提纲挈领 $ 方法简要 ! 尤对外科阴证的研究 $ 有 一定的深度 ! 如书中提到 & 诸疽白陷者 $ 乃气血虚寒 其初起 毒 陷 阴 分 $ 非 阳 和 通 腠$ 何能解其 凝滞所致 $ 寒凝 $ 已 溃 而 阴 血 干 枯$ 非 滋 阴 温 畅$ 何能厚其脓 $ & 非麻黄不能 开 其 腠 理 $ 非 肉 桂% 炮姜不能解其 浆’ 寒凝 $ 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 ! 腠理一开 $ 寒凝一 解$ 气血乃行 $ 毒亦随之消矣 ’ ! 江苏无锡高锦庭 " 疡 科心得集 # $ 首先将 温 病 学 说 引 入 外 科 领 域 中 来 $ 使 外科学术得到长足 的 进 步 $ 成为新兴的一个外科学 派 ! 其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 $ 将疮疡分为上部 % 中 部% 下部 $ 分 别 以 风 温% 风 热$ 气 郁% 火 郁$ 湿 热% 湿火 作为辨证论治的准则 !& 盖以疡科之症 $ 在上部者俱 风热 $ 风性上行故也 ( 在下部者俱属湿火 % 湿 属风温 % 热$ 湿性下趋故也 ( 在中部者多属气郁 % 火郁 $ 以气火 之俱发于中也 ! ’ 将 温 病 卫 气 营 血 学 说$ 运用于火毒 炽盛型疮疡 % 疽毒 内 陷 等 的 治 疗 $ 倡 用 犀 角 地 黄 汤% 安宫牛黄丸 % 紫雪 丹 % 至 宝 丹 等 治 疗 疽 毒 内 陷% 疔疮 至今仍具指 导 意 义 ! 其 阐 述 脑 疽 % 发背的& 三 走黄 $ 陷逆证 ’ 甚为精详 $ 重 视 病 症 的 鉴 别 诊 断$ 对疡科诊 断水平的提高及其预后的判断 $ 均有重要意义 !& 心 得派 ’ % & 全生派 ’ 均是在& 正 宗 派’ 基 础 上 发 展 而 成$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关键词】中医外科学〔摘要〕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重视历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Successionandinnov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aperspectiveonthehistory ABSTRACTFacingthechallengeofmodernmedicine,howtodevelop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isaques tion.Thetremendousherita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thespringheadofthedevelopme ntandinnovationofTCM.Successionandinnovationisaneternalsubject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 traditionalsurgery.Inordertoimprove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weshouldexploretraditionalmedica lliterature,andcarryforwardthetheories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KEYWORDSsurgery,TCM;medicine,history;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浅谈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论治特色

浅谈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论治特色

浅谈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论治特色15中医学升X班姓名:XX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自身也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运用“有诸内,必行诸外”、“治外必本诸内”的人体内外统一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中医外科之所以具有中医特色,关键不在其药,而在其法。

法有诊法和治法,诊法为治法的基础,治法是诊法的具体体现方式。

诊法之中最具特色的应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四诊八纲,寒热虚实,五行脏象,经络循行。

外科在很大程度上是全身疾病在体表的反应,所以明代医家汪机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治外必本诸内。

即使纯属外来小恙的蚊虫叮咬,其在体表的病变反应也与个人的内在体质(即整体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人微痒之后并无任何状况,但也有的人会引起急性的全身过敏状况。

病因虽自外来,但病势发展及预后轻重却取决于内因。

那么内因又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的祖先在没有任何现代解剖和生理病理知识可借助的情况下,以实践为基础将现有医学知识与朴素的古代哲学相结合,居然能创造出一套哲学化的医学,这就更能从较高的层次上对治病和预防进行指导。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才提出“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其实早就包含在我们的中医经典《内经》及其他许多著作中了,而且在中医范围内早已成了共识。

那么具体说来,人的“内因”到底是怎样的呢?——看不到。

看不到怎么办呢?——类比、倒推,然后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最后终于找到了规律:人的内部就是一小天地——天人相应,小大同理;五行生克——脏腑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制约;经络循行——脏腑经气在体表都可以找到按规律分布的循行路线,且可以定出相对固定的刺激点:穴位。

所以,变诸内必见诸外,只要在体表引起了病变,即属于我们外科病的范畴了。

外科外治固然重要,然必须了解整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寒热虚实和脏腑所属,不然未免有瞎子摸象和扬汤止沸之嫌了。

当外治则内治,当内治则内治,当内外结合则内外结合,这样才能够进退自如,准确把握。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学习谈谈外科病辩证论治的一点看法。

明清时期的中医药文化与中药学

明清时期的中医药文化与中药学

明清时期的中医药文化与中药学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文化不断地发展壮大,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特的学科。

本文将从中医药文化和中药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发展状况。

1. 中医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医药文化就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中医药文化得以充分地产生和发展。

此时期,中医药服务的对象也变得更加广泛,不再仅限于皇室贵族,而是向普通百姓渗透。

这一发展使得中医药文化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明清时期,人们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探索也逐渐深入,这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中药学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中药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专门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配伍。

这一时期,中草药不仅被广泛地用于治疗疾病,还开始作为一种商业产品,被纳入到国家经济体系中。

同时,许多专门的中药书籍也在此时问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书籍为中药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和参考。

3. 典籍对中医药学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典籍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证治准绳》等典籍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学的研究。

这些典籍介绍了丰富而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为中药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些典籍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中医药的医疗作用中医药在明清时期的医疗作用被广泛地认可和应用。

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法,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机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治疗的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涵盖了各种外科和内科疾病。

此外,由于中药的独特性,其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中医药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的学术特点(流派):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外治和手术疗法,重视调理脾胃,充实疮疡恢复期的治疗。

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以阴阳为辨证论治的法则,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

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立论以鉴别诊断为主,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辩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

《素问·生气通天论》—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华佗—外科鼻祖,第一个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方》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宋·王怀隐《太平圣慧方》补充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

陈司成《霉疮秘录》第一部梅毒专著。

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乳痈、子痈、对口疽);以病因命名(破伤风、冻疮、漆疮);以形态命名(蛇头疔、鹅掌风);以颜色命名(白驳风、丹毒)。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破溃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应指—患处以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岩与癌相同)。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邪。

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它与气血、脏腑、经络、正气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虽是总的发病机理,但概括而言,脱离不了阴阳的平衡失调或偏胜,因为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医外科发展探索

中医外科发展探索

中医外科发展探索作者:胡建强罗维萍单位:新疆阿拉尔农一师十四团医院中医外科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分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外科学几乎成了西医学的代名词了,谈及外科或手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是西医学的范畴。

可见西医外科学的发展之迅速和影响之广泛。

从而制约了中医外科的发展。

1我国中医外科学发展的历史1.1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砭石,石针刺来排脓来治疗脓肿,到了商代开始有了外科的记载,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如:“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

在当时,砭针就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

在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在“牡痔”中就记载了割治的外科疗法,如“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籥(竹管)入月直(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削去其巢,冶黄苓而屡傅之”。

可见当时外科已有一定的治疗水平战国已经有了系统大的理论著作《内经》其中《灵枢。

痈疽篇》提出了截止手术治疗脱疽。

1.2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用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和剖腹术。

西汉前后有了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1.3发展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外科有较快的发展,晋代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侯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书中有不少外科内容,如瘿瘤、丹毒、痈疽、兽蛇咬伤等。

在“金疮肠断侯”中有肠吻合的记录。

唐代的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很多脏器疗法,另外,对尿潴留患者以葱管作为导尿器械,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载。

1.4到了明清时期,在中医外科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名医著作很多,有薛己的《外科枢要》里面第一次详细的记载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和预防。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陈司成的《徽创秘录》是我国的第一步论述梅毒的专书,其中记载了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王宏绪的《外科全生集》,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代中医外科特征及传承讨论作者:艾儒棣陶春蓉刘邦民郭静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时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发展的成熟时期,其间医家辈出,著作如林,对外科的后世影响极大,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就其形成的学术流派及其特点简述如下。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和清代(公元1644~1840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由于祖国医学的发展,外科的发展达到全盛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外科名家辈出,著作如林,学术氛围异常活跃,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

例如薛己著有《外科发挥》(公元1528年)、《外科枢要》(公元1571年)等书,从理论到实践条分缕析,眉目清楚。

汪机著《外科理例》(公元1531年)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在其书的序言中说[1]:“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

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说明医治外科疾病,必须要熟悉基础医学,立论才能正确。

王肯堂著《疡医准绳》(公元1604年)对损伤以及肿瘤的分类描写较详,并采用外治缝合裂唇(兔唇)、气管缝合术等手术。

申斗垣著《外科启玄》(公元1604年)对痈疽、疔疮、瘰疬等外科疾病的病因证治记载较详,指出“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摩破而成”,这一认识是相当正确的。

在内治上主张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而辨证论治;在外治上主张疮疡脓成,不宜开迟,死肉当去等治法。

由于明清时期学术氛围的活跃,发展了不同学术观点,形成三个主要学术流派,即“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

1正宗派
正宗派是以陈实功的学术思想为代表的学派。

该学派注重全面掌
握外科的传统理论和技能,临证时以脏腑经络气血为辨证纲领,治疗上内外并重,内治以消、托、补为主,外治讲究刀、针、药蚀等治法。

正宗派宗师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又字若虚,江苏南通人。

据范凤翼云:陈实功“少遇异人,授以刀圭之术,既后乃肆力于医,医辄精,即奇疡怪证,一者见辄晰,投以半匕,无不立痂而愈。

虽有厚毒攻中,陷胸洞胁,万无生理者,亦必计日以瘥,心手之间,若有神与存焉矣”(《外科正宗范序》)。

陈实功医疗道德高尚,倡导“五戒”、“十要”的行医约法。

《外科正宗》在外科学术领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该书共分四卷,较全面地介绍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治验医案,部分病种尚附图说明。

陈氏主张内治、外治、手术并重。

他认为“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

他把七情六淫、膏粱厚味、劳伤房欲作为外证的起因,以五脏六腑乖变为病机,其内治多取东垣、丹溪诸家之法,最重视气血。

他说[2]:“气血者,人之所原禀……人之命脉,全赖于此。

况百病生焉,失此岂能无变,独疮科尤关系不浅。

”故陈氏指出治外科疾病宜知气血有余不足之辨;疮疡未溃当视体征,或托、或清、或消、或攻,俾气血流利;疮溃之后,气血大虚,法当纯补托里,以冀气血旺盛则诸症可除。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陈氏指出“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盖脾胃者,“所以命赖以活,病赖以安,况外科尤关紧要。

”陈氏主张患者还应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节劳欲。

特别是饮食调理,陈氏颇多论述。

如疮溃前禁生冷硬物,饮食须当香燥甘甜,毋过饱,宜少、热、浓;大疮溃后,患者食欲开始好转,就不应戒口过严。

在外治方面,陈氏成就更为突出,他常用腐蚀药物或刀针清除坏死顽肉,放通脓管,使毒外泄,他在继承《刘涓子鬼遗方》“脓成宜针,出脓之后,人必生之”的思想,并发展性地指出[2]:“脓既已成,当用针通,此举世自然之良规(即:脓成决以刀针)也。

”之论点,是“开户逐贼”之例子。

他的手术治疗相当成功,如脱疽截趾(指)术,强调“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趾(指)徐顺取下,血流不住,用金刀如圣散止之,余肿以妙贴散敷之。

”对鼻息肉的手术摘除(丝线套扎术)和食道异物的取出,设计制造了巧妙的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在近四百年前,能制造比较科学的手术器械和合理的手术方法,这充分说明当时的中医外科学已达到相当可观的水平。

还进行了气管缝合术,用火针治疗瘰疬;用枯痔散治疗痔疮;用枯瘤法治疗肿瘤;用绷缚法和垫绵法治疗痈疽皮肉不合,同时对手术室及病房的要求亦相当科学,提出“冬要温床暖室,夏宜净几明窗”,并严格注意室内卫生“亦庶外风不入”是有菌观点隐约其中的体现。

在特殊疾病如破伤风的论治上亦有建树,本病名首见於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尚缺治疗,陈实功在破伤风中指出[2]:“破伤风,因皮肉损破,复被外风袭入经络,渐传入里,其患寒热交作,口禁咬牙,角弓反张,口吐涎沫……。

”用玉真散内服外敷治之,可谓处理精当。

在皮肤病中论述数十种病变如:天疱疮是因心火脾湿而发,其论中肯,治疗有效;黄褐斑认为是肾虚肝瘀,本色上泛而发;杨梅疮认为是性传染病夫妻同患,治疗恰当,举病案十多例以证之;牛皮癣乃七情失调,衣领揩着,久则状若牛领之皮,其论准确;疥疮勿分贵贱,一例施行,用硫磺治之等等,颇有见地,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一一列举。

因此,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一部
代表明以前外科学术伟大成就的重要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对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清代正宗派的代表是祁坤,祁坤名广生,浙江绍兴人,顺治及康熙年间为御医,他编著了《外科大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外科正宗》的理论和治疗经验。

乾隆年间,国家编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时,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尤重实践,图文并茂,歌诀体裁(仿正宗)易于明了,便于记诵,是学习中医外科的一本很好读物,由此观之,正宗派在清代有极大影响。

2全生派
全生派是以王洪绪的学术思想为代表的学派。

王洪绪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公元1740年)以家传经验为主,尤长于阴证的治疗。

该学派继承和发展了明•张景岳《外科钤》外证阴阳辨证内容,把复杂的疮疡归纳为阴阳两大类,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他在自序中指出“凭经治症,天下皆然;分别阴阳,惟予一家。

”主张治疗上“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除治疔用刺外,反对滥用刀针,禁用腐蚀药物。

特别是对阴证疮疡的治疗,独具慧眼,提出以温通法为主要大法。

他说[3]:“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

”王氏的这种见解,对后世治疗外科阴证影响极大。

并将家传秘方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等名方用于临床,公诸于世,直到今天仍为外科临床常用之效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