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共2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共25张ppt)

3、察邻国之政: 政治,管理
4、寡人之民不加多:更、再
5、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说明,打比方
6、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起鼓来;
7、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
8、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 通“毋”
.“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 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相同(并无本质区别),只是 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王道 仁 之始 政
王道 之成
不违农时(农)
不 可

保护鱼类(渔) 食
按时砍伐(林)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初步 措施
保 民
根本 教 措施

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 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 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 C.请以战喻 •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下列画线字解例释正题确的2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判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6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65张PPT)

谨庠序之教, • 悌:敬爱兄长;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 颁:通“斑”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七十者衣 • 黎民:老百姓
帛食肉,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天下
(2)请以战喻 古义: 请让我;请允许我
;今义: 请求 。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今义: 步行

【达标训练】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B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③是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语助词,起衬字 的作用,没有实际 意义。
D无特殊句式,A、B、C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4、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 状语后置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 状语后置 ) ③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省谓句) ④弃甲曳兵而走 ( 省略句,省略主语“将士” )
【问题讨论】
1、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用原文回答)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有关常识; 2、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3、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4、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5、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第一课时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预习案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轲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养生丧死无憾,(此)王道之始也。”
•百姓对养生死葬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丧(sāng) :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是;这样 养:供养
生/死:活着的人/死了的人(动作 名)
的区别。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 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 上都是没有尽心。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直:只是、不过,耳:罢了,语气助词
• 直……耳,:只是……罢了
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
吧。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战鼓咚咚敲响,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开始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 请:请允许我。 • 以:用 • 喻:比喻。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 之:音节助词。
移:迁移 于:到、往 粟:谷子,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亦:也,然:代词,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了解 之:助词,的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无义
加少:更少。加:更。 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
出了自己 一个什么
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罗志辉撰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入课㈠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㈡找出课文中一个哲理性成语15.五十步笑百步二、简介孟子思想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1.注音
寡 人(guǎ ) 鱼鳖 ( biē ) . . 衣 帛( yì ) 庠 序( xiá . . nɡ) 洿 池( wū ) . 孝悌 ( tì ) .
饿莩 (piǎo) 弃甲曳 兵( yè ) 鸡豚 狗彘 (Tú ) . . . . n zhì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⑧民为贵,社稷次之 ________,君为轻 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⑨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达则兼济天下 ⑩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孟子· 公孙丑》) 地利不如人和 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 尽心上》) 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此之为大丈 夫。(《孟子· 滕文公》)
语文· 必修3(人教版)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栏 目 链 接
课 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孟子 ( 约前 372 — 约前 289)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 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政治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③五亩之宅, ______________ ,五十者可以衣帛 树之以桑
矣;鸡豚狗彘之畜 ____________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024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内容逻辑关系
① 民本思想的核心
- 重点知识点:民为贵,君为轻
- 词句阐述:孟子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② 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
- 重点知识点:民有恒产、民有恒心、王道
- 词句阐述:
- “民有恒产”和“民有恒心”: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保障百姓的财产和思想道德建设,以维护社会稳定。
- 学术数据库和期刊文章,用于拓展阅读
4. 教学手段:
-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创建
- 写作练习和口头报告
- 互动式白板和投影演示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行“王道”,即以德服人,以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国家,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
3. 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寡人”、“国也”、“民为贵”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理解孟子的论证思路。
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孟子在文章中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通过对比“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来阐述仁政的重要性。
2024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语文班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使学生能够:

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饿殍( piǎo )
文章结构 1段 提出问题
2、3、4段 分析问题
5、6、7段 解决问题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焉耳矣:都是句末助 词,重叠使用,加重
梁惠王说:
之:取独。
于:介词,对于
语气。
“我对于国家,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
很尽心呀。河
河内:今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走进经典《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 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是模仿《论语》而著的,主要记录孟子 的言行。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 著作,共7篇。与《论语》相比,初具议 论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 体,描画也更细致。
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
“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 颁:通“斑“,头发花白。戴:顶着东西。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
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如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
衣,食:动词,吃穿。 黎民:百姓。 然而:这样却。 王:动词,为王。使 王,这是不曾有过的事。
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分。
思考
孟子是如何回答梁惠王 的疑问的? 你认为效果如何?
1.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便于启示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推 动
提出别人熟悉的问题来激发思考。
3.王如知此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思考
孟子的论辩技能
1.用对方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示 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2.“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民 不加多”的原因。

人教版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人教版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 1段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 2-4段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 5-7段 阐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仁政。
分析第一部分
梁惠王
于国 移其民 尽心 移其粟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无如寡人之 用心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分析第二部分
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孟子比较了什么? 百步而后止
为中心 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
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 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猛 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 治者所采用。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 成《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 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 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 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 更具体,描画也更细致。《孟子》富于雄辩, 善用比喻和寓言。(比喻准确形象,语言锋利 酣畅,感情充满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分析第三部分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 孟子提出的使民加多的措施是什么?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效果
不可胜食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结果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是使民 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
弃甲兵走者 五十步而后止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 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 ,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 (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 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而不王者, →动,为王,统一
未之有也。 天下
• 未之有也:宾
语前置句
翻译第七段
“狗彘食人 • 食:第一个为动
食而不知检,
词,吃;第二个 名词,食物
涂有饿殍而 • 检:束缚;
不知发。人 • 涂:通“途”,
• 违:违背,耽误。 • 胜:尽,完。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 洿(wū)池:池塘。 • 生:活着的人。 • 丧(sāng) :埋葬,办
丧事。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 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
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 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 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 关内容。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 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 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 ,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 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 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孟子概述】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 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 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 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 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 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 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 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 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 》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 圣而作”。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概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jí,子 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 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 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 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人教版必修3)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人教版必修3)

5、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如何实行王道?提出了那些措施, 有何结果呢?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谷 鱼鳖 效果 不可胜食 不可胜食 养生丧死无憾
结果
斧斤以时
材木
不可胜用
——王道之始
6、梁惠王自认为的“寡人之用心者”包括这些措施吗? (为什么) 梁惠王的措施并没有从源头上真正解决生产的问题。王道 之始的措施主要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这使民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
1.孟子选择了什么样的比喻?为什么用这个比喻? 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梁惠王又是怎样的认识? 交 或百步而后止 设 以五十步笑百步, 战 则何如? 喻 或五十步而后止 时
回 答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战场上,弃甲之兵,不论是逃跑五十步还是一百步, 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逃跑。 3.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 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 施仁政,行王道。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写出本字
(1)弃甲曳( yè )兵 ,同“途” (2)涂( tú )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 n )狗彘( zhì)之畜( xù )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洿( wū )池 ,通“勿” (5) 无( wù )失其时 (6) 谨庠( xiá ng )序之教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 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 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 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 就吃不完。 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按时节), 那木材便用不尽 。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 这样,便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 (为……办丧事)死人。不至于感 到有什么不满足。 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 道的开始。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3、孟子是怎么回答他的问题的呢?
以“战”设喻,认为梁惠王为政是“以五十步笑 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 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 人。
运用比喻说明梁惠王的做法与邻 国之政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从而点出 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5—7段重点字词。
1、数罟不入洿池 细密的渔网
以时:按照季节。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 书”。
孟子所处的时代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 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 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大国以 “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 大梁。
未之有也
(4)固定句式
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止。
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③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4)使动用法
•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5)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以…为罪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 ②非我也,兵也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介词结构后置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树之以桑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宾语前置
8、以五十步笑百步 (介词,凭。) 文本探究
1、梁惠王在与孟子交谈时提到了他的什么疑惑? 2、梁惠王为何对“民1、梁惠王在与孟子交谈时提到了他的 什么疑惑? 民不加多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新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

新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兵刃既接
B.或﹒百步而后止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选B。或:有的人。
兵:兵器,武器 或:或许 检:制止,约束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然而不王者”中“王”字用法不
相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斧﹒斤以时入山林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逻辑层面:HR在企业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归根结底是由于其专业化程度不足造成,归根结底需要从提升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方面去解决,开机仪式上,《国学少年强》总制片人张有训、总导演赵风云、总策划 郑浙平分别介绍《国学少年强》栏目的基本情况,据会后对希沃相关方面负责人表示:老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一旦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突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将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5G无线宽带 https://,升级思维方式,把握本质规律,找到人生的使命与内驱力,混沌大学打破现有的围墙,以一种引领时代的先锋精神,刷新了全社会的认知,而这也是混沌大学创办 的初心陪伴这个时代最有梦想的人,早半步认知这个混沌的世界,据后台数据显示,本次活动累计观众达11W+,达到114110人,直播观众人数突破2W+,HR需要有效使用各种议题营销的技巧,来贯彻落实自己 的想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至“王无罪岁,斯天下之 民至焉”,完成6~9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7.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数罟不入洿池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选C。A.无,通“毋”;B.颁,通“斑”;D.涂, 通“途”。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 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这些人)
B.愿﹒比死者壹洒之
(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使陷到井里,淹在水里)
【解析】选A。其:语气副词,恐怕,难道。
1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 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 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 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 “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解析】选A。“用心”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是“用
尽心力”的意思。B.“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为“保养身体”。C.“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
却……”,今义为转折连词。D.凶:古义为“谷物收成不好,
荒年”;今义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恶”。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选D。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未之 有也”是宾语前置句。
【解析】选A。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 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 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 坚甲利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B。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 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 开端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3)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 有什么不同呢?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解析】选B。A、C、D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均与题干中的“王”
的用法相同,为名词用作动词。B中的“斧斤”为名词的一
般用法。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 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主体变化类的重组,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 述对象。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 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 排。 参考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 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 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 木栅栏。
【解析】选A。A项中的“以”是“按”的意思,介词;其余
都是连词。
8.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 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 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 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 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答案:(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2)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 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3)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 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 楚军队相对抗。
四、语言表达 14.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 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 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