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观察与解剖

合集下载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实验与观察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实验与观察

实验原理及假设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01
脊椎动物的结构是为了满足其生理功能的需求而逐渐演化形成
的,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02
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形态结构的变化
往往伴随着生理功能的变化。
实验假设
03
假设脊椎动物的某种结构与其特定的生理功能相对应,通过实
9字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 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与唾 液混合形成食团。
9字
食糜进入小肠后,在多种消 化酶的作用下被进一步分解 为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 氨基酸和脂肪酸等。
9字
食团经食管进入胃中,在胃 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分 解为食糜。
9字
这些小分子物质通过小肠壁 上的绒毛被吸收进入血液, 进而被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 胞中被利用。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常由于电解质失衡 、寒冷刺激或神经系统异常引起。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05
脊椎动物消化系统观察
消化器官组成及功能
口腔
食管

小肠
大肠
脊椎动物摄取食物的入 口,包含牙齿和舌头等 器官,用于咀嚼和搅拌 食物。
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 将食物输送至胃中。
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这一假设。
02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选择与准备
实验动物种类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脊椎动物,如鱼类、两 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动物年龄与性别
确保所选动物年龄适中,性别均衡,以减 小实验误差。
动物饲养与观察
在实验前对动物进行一段时间的饲养和观 察,记录其行为习惯、生理状态等信息。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一、实验目的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1.外形观察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

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

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

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

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

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性生殖孔。

雄虾有精巢1对,前部分开、后部合并呈“V”字形,位于心脏的前下方,向后发图9-3 日本沼虾的附肢雄虾:1.小触角背面;2.小触角腹面;3.大触角背面;4.大触角腹面;5.大颚外面;6.大颚内面;7.第一小颚外面;8.第一小颚内面;9.第2小颚;10.第1颚足;11.第2颚足;12. 第3颚足;13.第1步足;14.第2步足;15.第3步足;16.第4步足;17.第5步足;18.第1腹肢;19.第2腹肢;20.第3腹肢;21.第4腹肢;22.第5腹肢;23.雌虾尾肢;24.第1腹肢;25.第2腹肢;26.第3腹肢;.27.第4腹肢;28.第5腹肢。

节肢动物解剖学实验

节肢动物解剖学实验

21
排泄系统:剪去胃和肝脏,在头部腹面大触角基
部外骨骼内方,可见到一团扁圆形腺体即触角腺,为 成虾的排泄器官.生活时呈绿色,故又称绿腺,浸铡 标本常为乳白色,它借宽大而壁薄的膀胱伸出的短管, 开口于大触角基部腹面的排泄孔。
22
神经系统:用镊子将其他内脏器官除去,仅保留食道,
用解剖刀自背侧向腹侧剖开肌肉,可看到腹面中央白色索 状的腹神经链。它由2条神经干愈合而成,腹神经链上有12 个(螯虾有11个)神经节。用镊子分离有关组织,沿腹神 经链前行,可见管道下的第1个神经节较大,为食道下神经 节:沿食道下神经节向上小心的剥离,在食道左右两侧有2 条围食道神经:沿为食道神经向前,在食道之上,为食道 神经汇合处(位于两眼基部之间)有一较大神经节,为脑 神经。
10
头胸部及腹部附肢由前到后依次为:
a、头部附肢:共5对,2对触角,1对大颚和两对小颚。 眼柄内侧、额剑下方有一对小触角,末端为细的触鞭。眼 柄下方为1对大触角,触鞭很长,基节腹面有排泄孔。
b、胸部附肢:共8对,第1颚足外肢基部大:第2、3颚 足的内肢发达,外肢细长。
c、腹部附肢:包括5对游泳足和1对尾肢。游泳足呈 扁平片状,原肢2节,内、外肢均不分节,周缘密生刚毛。 雄虾第2对腹节的内肢特化为交接器。第19对附肢为尾肢, 其内、外肢扁平宽大,不分节,及尾节构成尾扇。
16
பைடு நூலகம்
17
输精管
18
卵巢
19
消化系统:用镊子移去生殖腺,可见其下方两侧各
有一大团黄褐色的肝(螯虾的肝为淡黄色),移去一侧的肝, 可见其前下方那囊状的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 额剑后下方,较大且壁薄的为贲门胃,透过胃壁可见其内的 深色食物,贲门胃之后较小的圆囊为幽门胃,壁较厚。

脊索动物门的实验报告

脊索动物门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2. 观察脊索动物门中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3. 掌握脊索动物门各亚门的分类和特点。

二、实验原理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等三大特征。

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背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鳃裂是呼吸器官。

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三个亚门,每个亚门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文昌鱼、海鞘、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索动物标本;2. 实验仪器:解剖镜、解剖剪、解剖刀、镊子、解剖盘、生理盐水、酒精、碘液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文昌鱼(1)观察文昌鱼的整体形态,注意其体长、体宽、颜色等;(2)观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胃、肠等;(3)观察文昌鱼的神经系统,包括背神经管、脑和脊髓;(4)观察文昌鱼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精巢、生殖孔等。

2. 观察海鞘(1)观察海鞘的整体形态,注意其体长、体宽、颜色等;(2)观察海鞘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胃、肠等;(3)观察海鞘的神经系统,注意其背神经管、脑和脊髓;(4)观察海鞘的生殖系统,注意其生殖器官的形态和分布。

3. 观察鱼类(1)观察鱼类的整体形态,注意其体长、体宽、颜色等;(2)观察鱼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胃、肠等;(3)观察鱼类的神经系统,注意其背神经管、脑和脊髓;(4)观察鱼类的生殖系统,注意其生殖器官的形态和分布。

4. 观察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1)观察各动物的整体形态,注意其体长、体宽、颜色等;(2)观察各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胃、肠等;(3)观察各动物的神经系统,注意其背神经管、脑和脊髓;(4)观察各动物的生殖系统,注意其生殖器官的形态和分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文昌鱼文昌鱼属于头索动物亚门,其身体呈长圆柱形,体长约为5-7厘米。

节肢动物设计性实验报告

节肢动物设计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2. 观察和比较不同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等。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通过观察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其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和分类地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蜘蛛、虾、蟹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镊子、解剖剪、解剖盘、酒精、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节肢动物的整体形态结构:观察蝗虫、蜘蛛、虾、蟹等节肢动物的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分节、外骨骼、足和触角等特征。

2. 解剖观察蝗虫的内部结构:(1)解剖蝗虫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蝗虫胸部,观察其翅、足等器官;(3)解剖蝗虫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 解剖观察蜘蛛的内部结构:(1)解剖蜘蛛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蜘蛛胸部,观察其足、螯等器官;(3)解剖蜘蛛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4. 解剖观察虾的内部结构:(1)解剖虾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虾胸部,观察其足、触角等器官;(3)解剖虾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5. 解剖观察蟹的内部结构:(1)解剖蟹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蟹胸部,观察其足、触角等器官;(3)解剖蟹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两对翅和三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2. 蜘蛛: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四对足和一对螯;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 虾: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五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4. 蟹: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五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实验六脊索动物代表文昌鱼

实验六脊索动物代表文昌鱼
实验六 脊索动物代表——文昌鱼 (Branchiostoma belcheri)
一、目的要求: 观察文昌鱼的外形及内部结构,掌握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 二、仪器和材料: 培养皿、放大镜、镊子、显微镜、文昌鱼浸制和解剖标本。 三、实验内容 1、文昌鱼的外形(液浸标本); 2、文昌鱼的内部结构(整体制片标本); 3、雌雄文昌鱼通过咽部的横切面; 4、文昌鱼通过肠区横切面。
在观察整体标本时,可以配合头部纵切面标本加以观察,则对上述结构可以看 得更加满意。
15
(3)通向咽部的横切面:
先用低倍镜观察切片标本,依照附图25,先找出脊索,神经管及鳃裂。围绕着脊 索和神经管的结缔组织是脊索鞘。在神经管的上方有椭圆形的背鳍辐骨,在脊索鞘 的两侧是大块的肌节及膜状的肌隔。
脊索腹方的左右两侧是体腔,两条背血管位于 脊索的下方,肾管位于体腔内并向围鳃腔开口,但 在标本中不易看到。斜行的鳃条(鳃间隔),被切 成分散的短杆,两鳃条之间的空隙为鳃裂,由鳃条 围成的内部空腔为咽,咽的背方为咽上沟,腹方为 内柱(咽下沟),腹血管位于内柱的腹方。围绕着 咽部外围的空腔为围鳃腔,如果切面经过肝盲囊的 位置,在围鳃腔内可以看到肝盲囊,由单层柱状上 皮细胞构成,其中有空腔精巢或卵巢向围鳃腔突出, 精巢呈颗粒结构,卵巢呈块状结构。有些标本在卵 细胞内可以看到圆形的细胞核,在围鳃腔的腹方可 以看到腹肌(不分节)及腹褶,看完上述结构后, 换高倍镜观察文昌鱼的皮肤结构,最外面的表皮由 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表皮的里面为胶状结缔组 织的真皮。
3、咽鳃裂
为咽部两侧壁裂缝,左右成对,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内有咽鳃,是呼吸 器官。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出现,以后会消失。
此外,还有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肛后尾、内骨骼等共同特点。
2

海洋生物学实验——节肢动物与软体动物的观察

海洋生物学实验——节肢动物与软体动物的观察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常见浮游生物综合分类实验指导老师:赵盛龙专业:生物技术班级:A10生技1学生姓名:张科嘉35实验日期:2012年3月15日实验目的:综合运用形态学知识,借用检索表分类工具,准确、快速鉴别生物种类,是生物学应用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在复习、巩固已有海洋生物形态及内部结构理论知识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观察特征、分析特征、规范表达特征以及组织特征等能力,训练生物鉴定、分类技巧,提高海洋生物的认知及鉴别能力。

实验材料:常见软体动物、常见虾、蟹类节肢动物。

器械及工具:常用解剖工具、放大镜。

实验结论:节肢动物:方额亚派种检索表1.(3)两触角直立····································梭子蟹科2.(4)有游泳足······································细点圆趾蟹3.(1)第一触角横卧,第二触角直立····················方蟹科4.(2)无游泳足5.(6)第三鄂足间有明显的斜方形空隙················天津厚蟹6.(5)第三鄂足间无斜方形空隙······················中华绒螯蟹【中文名】细点圆趾蟹【学名】Ovalipes punctatus【分类地位】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方额亚派,梭子蟹科【形态特征】头胸甲呈卵圆形,表面隆起。

节肢动物调查实验报告

节肢动物调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通过实地调查,掌握本地节肢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三、实验地点某市郊公园四、实验材料1. 纪录本2. 拍照设备3. 麦克镜4. 节肢动物采集工具(如采集网、采集瓶等)5. 环境记录表五、实验方法1. 文献复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实地调查:在实验地点进行节肢动物的实地调查,记录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3. 标本采集:使用采集工具采集活体或死体节肢动物,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4. 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六、实验过程1. 准备阶段:分组讨论,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分组分工,确定调查区域。

2. 实地调查:按照分组,分别对实验地点的植物群落、水域、土壤等环境进行节肢动物的调查。

观察记录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特征。

3. 标本采集:根据观察到的节肢动物,使用采集工具进行采集。

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初步分类,记录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4.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标本带回实验室,使用麦克镜等工具进行详细观察和鉴定。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七、实验结果1. 种类统计:在实验地点共采集到节肢动物30余种,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等。

2. 数量统计: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数量分布不均,其中昆虫类数量最多,甲壳类数量最少。

3. 分布情况:节肢动物在实验地点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土壤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八、实验分析1. 种类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地点的节肢动物种类丰富,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稳定。

2. 数量分布:昆虫类数量最多,可能与昆虫的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等因素有关。

3. 分布与生态环境:节肢动物的分布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水域、土壤等环境因素对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显著影响。

九、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掌握了本地节肢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卵巢:一对,位于围心腔腹面,纵贯全身,成熟 时暗绿色。
B. 输卵管:一对,细小,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的雌 性生殖孔。
C. 纳精器:第四、五步足基部中间的腹甲上,有一 椭圆形小孔。
(2) 雄性: A. 精巢:一对,白色,位置与卵巢相当; B. 输精管:一对,于第五步足基部膨大成贮精囊, 开口于雄性生殖孔。
甲壳纲的种类繁多,全世界已发现2万6千多种
B. 三叶虫纲: 本纲动物只有1对触角,体背面
中央耸起,两侧斜落,形成三叶状。 无现存种类,只见于化石。
(2)有螯亚门 (Chelicerata) 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陆生种类用书肺或气管
呼吸;水生种类用书鳃呼吸。无触角,第1对附肢是 螯肢,第2对是脚须。 A. 肢口纲:
B. 蛛形纲:
3 . 有气管亚门: A. 多足纲:
B. 昆虫纲: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已知的种类约有 100万种以上,占节肢动物门总数的94%以上,也占 整个动物界总数的80%以上。
昆虫的蜕皮现象
(二)、脊索动物:动物界最高等的动物门
1. 特征: (1)有脊索:支持性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神
节肢动物的循环方式为开放式循环。其循环系统 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是密切相关的,若呼吸器官只 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虾的鳃),那它的循环系统 就比较复杂;若呼吸系统分散在身体各部分(如昆虫 的气管),那它的循环系统就比较简单。
小节肢动物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它的循环系统 也可能完全退化了。如剑水蚤。恙螨和蚜虫等是没有 循环系统的。
培养皿、镊子、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 搪瓷盘、滴管、纱布、标本盒
四、实验步骤: I .节肢动物的观察与解剖:
(一)外形观察: 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两部分,外被几丁质外
骨骼。 1. 头胸部:外被头胸甲。
额剑: (克氏螯虾不明显) 复眼:一对,着生于眼柄上。 附肢:13对。
头部附肢5对。
(1)第一触角:小触角。在内,司嗅觉、平衡觉、体
(二)解剖: 1. 小心剪去头胸甲左侧下半部; 2. 剥去全部头胸甲; 3. 由后向前沿背中线剪开甲壳,除去腹部左侧甲壳。 (先看心脏)
(三)内部结构的观察: 1. 肌肉:为横纹肌 2. 循环系统:
(1) 心脏:打开头胸甲后,有时可见头胸部背方有 一透明稍扁的肌肉质囊在跳动。
(2) 动脉:
3.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有第二性征。 (1) 雌性:
经管腹面。有弹性,不分节。 (2)有背神经管: (3)有咽鳃裂:位于消化道前部两侧,直接或
间接与外界相通。
脊索动物除具有以上三大特征外,还有其他特征,如:
A. 如果存在心脏,则都在消化管的腹面(无脊椎相反);
B. 闭管式循环(除尾索),血液中有红细胞,血红蛋白存于红细 胞中,运送O2;
C. 若有尾,则尾都在肛门的后方,称为“肛后尾”; D. 骨骼都是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而不是外胚层形成的外骨骼。 此外,脊索动物都是两侧对称身体分节的后口动物,有三个胚层,
本门动物可分为3个亚门7个纲。其中甲壳纲、蛛 形纲、多足纲、昆虫纲的种类多,分布广,某些种类 可供药用。其余的三叶虫纲、肢口纲和原气管纲多为 海产。
(1)有鳃亚门: 多数水生,少数陆生,用鳃呼吸,有触角1对或2对。
A. 甲壳纲 (Crustacea)
是节肢动物门中比较原始的一类动物,由于它们体 表都被有一层比较坚硬的外壳,故称甲壳动物。 身体 由头胸部、腹部两部分组成。
实验五、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 观察与解剖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节肢动物进化及广泛适应的主要特征。 2. 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 3. 了解脊索动物门头索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原理:
(一)节肢动物
1. 特征: (1)异律分节: (2)有成对的具关节的附肢: (3)具外骨骼: (4)体腔和血液循环:开放式循环 (5)消化系统:较完善 (6)呼吸与排泄: (7)肌肉:横纹肌
(15)第二腹足:游泳。特化为“生殖肢”。 (16)第三腹足:游泳。 (17)第四腹足:游泳。 (18)第五腹足:游泳。 (19)尾节:与尾肢共同构成尾扇。
辨雌雄: (1)雌性:
雌性生殖孔:第三步足基部,有两个小孔 纳精囊孔:第四、五步足基部中间的腹甲上,有一
椭圆形小孔。 (2)雄性:
交接器:第一腹足特化而成,中间有槽 雄性生殖孔:第五步足基部
外骨骼的最外一层是很薄的蜡 质,水不能渗透,可防止外界水分 的渗入或内部水分的蒸发;其下是 较厚的几丁质层。再其下是分泌外 骨骼的表皮细胞。
节肢动物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特别是对陆上生活环境的高度适 应能力,具有外骨骼是主要原因之
刚毛

蜡质膜 几丁质层
表皮
蜡质膜
几丁质层 表皮 基膜
外骨骼在节肢动物的运动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作用。 节肢动物的附肢有若干分节,节与节之间有外骨骼以很薄的 膜相连,构成了活动关节。肌肉附着点跨过关节附着在相邻两节 的外骨骼上。当肌肉收缩的时候,外骨骼便起了杠杆的作用,因而产生相 应的运动。 因此外骨骼与脊椎动物的内骨骼虽然在构造上和胚胎起源上是完全不 同,但它们的作用却有相似之处。 有一些节肢动物的外层几丁质中,沉积着大量的蛋白质或磷酸钙,使 它的硬度增加,相邻各节之间的分节现象也不存在了,这样的外骨骼只起 保护作用了,如蟹的背甲。 外骨骼一旦分泌完成后,便不能继续扩大,限制了体内组织器官的生 长。节肢动物为了摆脱外骨骼的限制,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蜕皮现象。蜕 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几丁质溶解,使角质层破裂,个体钻了出 来,并重新形成外骨骼。在新外骨骼未完全硬化之前,个体得以生长,增 大体积。所以正在迅速成长的节肢动物,其蜕皮次数较多。不再继续长大 时,蜕皮现象也就停止了。昆虫在变为成虫后,通常不再蜕皮了。节肢动 物正在蜕皮时,是它生活中最脆弱的时期,易受伤害,因此在杀灭虫害时, 也可利用这一良好的时机。
五、作业: 横切片图绘文昌鱼
六、思考体: 1. 克拉氏螯虾的附肢分别有哪些生理功能? 2. 克拉氏螯虾与人类的关系。 3. 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上有何意义? 4. 节肢动物的附肢与环节动物的疣
足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律分节: 身体分部明显,通常可以把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如昆虫);少数分头和躯干两部分(如蜈蚣); 或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如虾)。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链状结构。 (9)生殖和发育:一般为雌雄异体,且往往雌雄
异形。通常是体内受精。有些节肢动物能进 行孤雌生殖,即没有受精的卵就能发育为成 虫。节肢动物是没有无性生殖的.
2. 分类: 110万种,约占动物界总数的84%。其个体数目
很多,往往不可胜数。它们的生活环境极其广泛,从 海底到高山,从陆地到空中,从淡水、海水至土中、 沙漠,各种环境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也很密切和复杂,有害和有益的种类不胜枚举。
(二)文昌鱼横切片观察: 1. 鳍条:背鳍内的卵圆形结构,支持背鳍; 2. 肌带: 3. 肌隔:肌节之间的结缔组织膜; 4. 背神经管:鳍条下方,其内的空腔为神经腔; 5. 脊索:神经管下方,为支持身体的结构; 6. 咽: 7. 鳃裂: 8. 内柱: 9. 生殖腺:雌雄异体;
10. 肝盲囊:位于咽右侧。
6. 腹神经索:
II、脊索动物的观察与解剖
(一)文昌鱼的外形观察: 1. 分头尾:有触须的一端为前端 2. 口:周围有触须; 3. 腹褶:其腹面左侧,离身体末端不远处有肛门; 4. 腹鳍:两腹褶汇合处; 5. 腹孔:两腹褶汇合处前方中间一小孔,肛门前; 6. 尾鳍: 7. 背鳍:
水流过程:口 鳃裂 围鳃腔 腹孔 体外
前方触觉;
(2)第二触角:大触角。在外,司身体两侧及后部触
觉。基部有绿腺;
(3)大颚:坚硬,切碎、咀嚼食物;
(4)第一小颚:抱握食物,很小;
形成口器
(5)第二小颚:煽动水流,以利呼吸,小;
胸部附肢8对。 (6)第一颚足:协助取食及呼吸; (7)第二颚足:协助取食及呼吸; (8)第三颚足:协助取食及呼吸;
4. 消化系统:
A. 口:位于两大颚之间; B. 食道:拨开背部生殖腺可见,为一短管; C. 胃:大的薄囊,内有钙质的“胃磨”及刚毛; D. 肠:主要在背部 ,开口于尾部的肛门; F. 肝胰脏:胃及中肠两侧,大形暗红色。 螯虾头部有两块白色钙质物,为增加重量,利于 水中下沉。
5. 排泄系统: 触角腺(绿腺)
次生体腔。这些特征说明脊索动物起源于非脊索动物。
2. 分类:已知7万余种,主要分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海鞘。营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
常出芽生殖成一群体,有的有世代交替现象。 (2)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以上两门是脊索动物的低等类群。 (3)脊椎动物亚门:
三、仪器材料:
材料:克拉氏螯虾、文昌鱼浸制标本 用具:显微镜及显微用品、体视镜、放大镜、
(9)第一步足:螯足,末端钳状; 捕食、爬行。
(10)第二步足:末端钳状;捕食、爬行。 (11)第三步足:末端钳状;捕食、爬行。
雌雄基部不同, 有雌性生殖孔。 (12)第四步足:末端爪状;爬行。 (13)第五步足:末端爪状;爬行。基部有雄性生殖孔。
2. 腹部: 附肢6对。
(14)第一腹足:游泳。特化为“生殖肢”, 雄性成交接器。
附肢为适应各种不同功能的需要,产生了各种变化,形 成多种不同的形状。节肢动物的感觉、运动、捕食、咀嚼、 呼吸甚至生殖都与附肢有密切的关系。
具分节的附肢,是本门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节肢动物 也因此而得名。
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体 壁,有保护身体,抵抗化学的或机 械的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 受刺激的功能,并能与附着的肌肉 一起产生强有力的活动,因此称坚 硬的体壁为外骨骼。
这样把身体明显地分成若干部分,使身体各部分有 了进一步分工。如头部司感觉、摄食,胸部司运动,腹 部司营养、生殖。这样身体构造更为复杂化,大大地加 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