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群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初级群体的部分功能外移
• 在现代社会中,涌现出大量社会组织,许多原来 由初级群体承担的功能正在逐步移交社会组织。
• 以家庭为例,在传统社会中,家庭的功能是最全 面的,它集生产、消费、文化娱乐、子女教育、 家庭保障等诸多功能于一身。进入现代社会,随 着承担专门社会功能的各类组织的出现,家庭的 生产功能由工厂、公司等经济组织承担,教育功 能由学校、幼儿园等组织取代,社会福利组织则 正逐步取代家庭的赡养老人的功能。
• 特里姆布雷表示:“自然之母真是太神奇了:你最坏 的时候,恰恰是你最小的时候,你可以用20年来培养 自己的性格,学习与社会共存的能力。”
2)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
•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级群体在历史上承担过的许 多功能,如生产(行业)、教育(学校)、社会控制 (政府机构)等逐步转移或弱化,而主要由专门 化的社会组织承担。但满足感情需要的功能却始 终由初级群体承担着,还没有任何一种社会组织 能够替代。
• ①生产上的互助合作 • 在传统社会中,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生产单位或经
营单位。由于这种单位较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极为有限,所以邻里之间的互助合作、互通有无 就显得非常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 化,家庭基本丧失了生产功能,邻里的生产互助 功能也就明显地削弱了。
②生活上的守望相助
• 由于邻里之间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生活上 便于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即所谓“远亲 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内群体
和外群体之分是基于一种主观的归属感,如果成 员的个人主观归属感消失,那么就意味着该成员 从内群体退出。反之,外群体的成员也能变成内 群体成员。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 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5.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③青少年的社会化
• 由于邻里之间经常打交道,彼此的思想行为,耳 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起到重 要作用。
• 我们通常说,对青少年的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 社会三个方面,而邻里就是一个小社会,邻里的 影响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 ④社会控制的功能 • 邻里是社会道德、社会舆论、行为规范的发源地
(6)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和群体规模等其他因素。
3.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表现为三个层次:
第二节 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一、初级群体的特征
•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 来的。他在1900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 把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称为初级群体。
• 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 作的特征”。库利把初级群体看作是“人性的养 育所”,对人格的塑造具有核心作用。
• 小群体: • 数量少;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 如家庭、邻里、朋友伙伴。
2.亲密程度——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初级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是指 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 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 如:家庭 、邻里、朋友和亲属 。
• 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 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
•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只有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 系基础上的初级群体(如家庭、邻里等)。在从奴隶社 会到封建社会的整个传统社会中,初级群体始终是社会 组织的主要形式。
•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初级群体逐渐由社 会组织的主要形式而退居次要形式;尤其是工业革命以 后,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则要求在更 广阔的范围实现更大规模的协作,初级群体已不能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渐趋衰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内群体和外群体
• 内群体: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 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具有“我们”的利益 和“我们”的感觉。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义务 感和深切的互助感,彼此相处自如。又称我们 群体,简称我群 。
•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 人”的结合。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 遍怀有怀疑和偏见,甚至敌对态度,在心理上 无归属感。又称“他群”。
• 1.初级群体的类型
(1)家庭。家庭是人类最古老的、最基本 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建立在婚姻和生育 之上的社会群体。
(2)邻里。 邻里是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友好往来、守 望相助的共同体。如左邻右舍几户人家,或者 一个小村落等。在传统社会中,邻里曾发挥过 普遍的积极功能。
2020/12/28
邻里的功能:
第五章 社会群体
人类的结群现象
其他群居生物:猩猩、猴子、鼠类、蜜 蜂、蚂蚁------
• 比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群体的类型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群体群体冲突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
• 正式群体: 受成文规范约束的社会群体。正式 组织
• 非正式群体:受非成文规范,如感情、道德、 习惯、信任等约束的社会群体。
任何一个正式群体内,一般都会存在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 体的存在可以弥补正式群体中成员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如果 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冲突,那么其存 在对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是有积极意义的。反之,就会有阻 碍甚至是破坏作用。
(4)群体的领导方式。对比“民主”、“专制” 和“放任”三种领导方式,采用“民主”领导方 式的组比其他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 群体的内聚力也更强。
(5)群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来的威胁和 同周围其他的群体竞争会增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 与归属感,也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当外部压力 来临时,群体会因共同利益而一致对外。
• 概括起来,初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规模小,人数有限。一般2—30。 2、成员间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成员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 4、成员间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初级群体举例:桃园兄弟(刘关张)
二、初级群体的类型与维持
• 负功能主要表现在:
• 1)初级社会群体对成员的过分满足 可能导致个人对群体的过分依赖,从 而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发展。
• 2)成员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忠诚可能 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本位主义、小团 体主义)
• 3)正式群体中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可 能会干扰正式组织的运行,导致组织 分裂。
四、初级群体的衰落和社会组织的兴起
• 按照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学历或肤色等特征划 分的一类人,即统计学中所谓的社会类属,经常被称 为社会群体,这与社会学中的概念不同。——统计群 体不是社会群体。
• 即使是同一类人,他们之间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 密切的社会交往,也不能称作社会群体。
2.社会群体的特征
•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人性本恶 婴儿竟是世上最暴力的人
• 特里姆布雷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现在已经证明, 人类从开始呼吸第一口气时,就具有感觉愤怒的 能力,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表达他的愤怒。 等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以发脾气为表现形式的 暴力行动达到顶峰。到3岁的时候,他们的暴力行 为反而开始下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3岁开始 ,在整个的一生中,人的暴力程度呈下降之势。 只有大约5%的人在青年时代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 暴力性格。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危险的一群人。
次级群体:
• 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为了 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 度结成正式关系的社会群体。
• 典型的次级群体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公司、政府 机构、学校等。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分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之 间的关系特征。初级群体强调的是群体成员之间交 往的情感特征。
3.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正式群体与 非正式群体
• 研究人员指出,全社会一定不要忽视孩子幼儿期的这 种暴力行为。如果忽视这个问题,有可能意味着孩子 未来成长的道路将异常曲折,将来不可避免地与青少 年犯罪、辍学,甚至成人犯罪联系起来。家长们应该 对孩子加以教育,让他们知道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具有强烈攻击意识的儿童不早早学会控制自己 的怒火,那么他们长大后有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
2.影响群体凝聚力强弱的主要因素
(1)群体与成员的利益关系。当成员与群体, 成员与成员之间具有互惠性或一致性利益关 系时,群体凝聚力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削弱。
(2)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会 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削 弱这种吸引力。
(3)工作任务目标的结构。把个人与群体的任 务目标结合起来,就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3)伙伴群体
• 伙伴群体是指兴趣、爱好一致,自愿结合而形成 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它包括儿童游戏群和青少年 朋友群体两种。
• ①儿童游戏群 • 由一起玩耍的儿童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它往往
由年龄相近,居住地点接近,游戏兴趣相似的儿 童组成。 • 儿童游戏群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方面, 儿童通过游戏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初步认识角色 要求和行为规范,理解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这些是社会群体吗?
• 1.候车室里的乘客。 • 2.单位的职工。 • 3.班级里的同学。 • 4.舍友。 • 5.富二代。 • 6.因飞机晚点滞留的乘客。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依据规模大小——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 成员间接交往为主;
以群体目标任务与规范为纽带; 如:学校、军队、企业、机关、政党、阶级、民族等
第三节 家庭 家庭形态 家庭的涵义与类型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的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群体的含义
狭义:
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 人群; 如家庭、邻里、朋友群体。
广义: 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
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如家庭、乡村、城市、政党、国家 。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 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 社会群体的界定:
•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集合体都是社 会群体,比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 里购物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 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偶遇群体不是 社会群体。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是群体 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些努力主要包括: 经常性交往; 非利已的动机; 开放和宽容。
三、初级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主要表现在:
1)社会化功能。 初级群体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的摇篮,是一 个人通向社会的桥梁。初级群体内富于感情 的人际关系和表现多种角色的人际交往,使 其在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 血缘群体: 基于血统关系形成的社会群体,由婚 姻、生育来确定。
• 地缘群体:由相邻而居所形成。 • 业缘群体:由职业和劳动方面原因形成的社会群体。 • 趣缘群体:由人们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的社会群
体。
三、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 的含义
又称群体Baidu Nhomakorabea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 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3)维持社会的稳定
• 社会的稳定,一方面靠法律、制度、政权等正式 的控制手段(皇道),另一方面靠道德、风俗、 习惯等非正式的控制手段(人道)。
• 非正式控制手段主要是在初级群体中实现的。因 为,在初级群体中,人们获得了社会中占主导地 位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尊老爱幼,孝顺 父母,遵纪守法…),从而把自己一体化到社会 整体中。
之一,它对于有些越轨行为起到舆论监督作用, 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
• ⑤交流思想、联络感情、满足精神需要的功能。 • 邻里在闲暇时经常交往、聊天,可以沟通思想,
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丰富闲暇生活。
传统邻里与现代邻里
讨论:
你认为今天城市里是否还存在邻里群体?邻里群 体的衰落会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2020/12/28
• ②青少年朋友群体
• 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等因素为基础结合 而成的初级群体;
• 它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 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朋友群体 接受的社会积极因素较多,有向上的气氛和正 义感,个人就能从中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相反地,如果朋友群体接受的社会消极因素 较多,形成不健康的思想和气氛,个人就很容 易接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