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群体

合集下载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
5)薪金制度 6)公私分明 7)文字化管理

3、科层制作用和影响 讨论其优缺点 优:高效率;稳定持续;公正 缺:仪式主义 练就无能 彼得原理 帕金森定律
理性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思考: 人的异化 非理性的悖论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即使被试单独一人时,仍继 续使用
群体规范: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并遵守的群体行 为标准。可是正式规定,也可是自发形成。 作用:1、维系群体,保持群体稳定。 2、规范成员,使其明确自身言行。 3、使成员趋于一种中等水平。 群体压力:群体规范对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一定约束 力,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使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 一致性,这就是群体压力。

类型(自阅并举例子): 帕森斯,按功能和目标 经济、政治、法制、文化 布劳,按组织受惠者 经营、互惠、服务、大众福利 爱桑尼,按权利及其遵从方式 疏远、功利、道德 汤普逊,使用技术 长链、媒介、集约 我国组织,按产业、编制
五、组织的结构形式 1、直线制 最简单的形式是直线制。例如一个小饭馆, 一个老板,三个伙计,这种结构就是一种直 线制。
七、组织管理制度——科层制 (bureaucracy) 1、科层制的来源 韦伯的权威类型:传统权威 个人魅力性权威 法理性权威 法理性权威的理想型——科层制
2、科层制特征 所谓科层制就是其结构和运行均为成文的规章制度 高度控制的组织和制度,在组织中按不同的职能划 分为各科,按不同的级别划分为各层。 特征:1)统一的规章 2)权力等级 3)专业分工 4)人员的任命和晋升依能力或成就
利:增加人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促进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整合 社会的组织化带来了高效率 正规的制度使社会更趋向合理化 弊:人的情感缺乏,人与 人之间关系疏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课件5第五章 社会群体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课件5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第一,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
2到30人的小群体。第二,成员间有 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第三,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 部个性;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 情;第五,成员难以替代;第六,群 体整合程度高;第七,群体控制依靠 非正式手段。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 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 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 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
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 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 第一,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第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 范。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
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正式群体的正 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 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力、 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并 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 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 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力、 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 定。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 一、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 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群体凝聚力的发展 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第 一是人际吸引;第二是成员对规范的遵从, 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相结合。第三 是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 看成是自己 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准则。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最高层次。
(2)原因
第一,家庭冲突。 第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三,社会支持匮乏。 第四,权利观念落后。
第五,男女不平等。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五章    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 (五)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将社会群体分 为两种类型 1、成员群体(所属群体):是个人所在、 所属的群体。 2、参考群体(参照群体):是相对成员群 体而言的,它一般是指个人没有加入但又接 受其规范来比较、评定及指导自己行为的群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四、社会群体的作用过程
社会群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内部因成员之间 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结构模式。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吸引力及其成员对吸引力的觉察。
(2)群体利益的一致性与否。 (3)成员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4)群体对领导的了解与信任程度、领导资格获取是否合 法。
俗和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组成的群体。如:临时性调 查组、旅游伙伴、朋友群、“沙龙”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八点 十一分。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三)根据群体形成原因,将社会群体分为多种类型
1、血缘群体 :是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如家庭 2、地缘群体:是因长期居住在一起而结成的群体。如邻里 3、业缘群体:是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 。如作业班组
(六)根据人数特征,将社会群体分为两
种类型
1、小群体:通常指有两个人以上到20个人以 下参与共同活动的群体。 如:家庭、兴趣 小组、生产小组等。
2、大群体:20个人以上的群体可称大群体。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八点 十一分。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七)根据群体的社会功能,将社会群体分为多种类 型
1、生产性群体:是直接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相关的社会群体。 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群体等。 2、服务性群体:是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种群体。 如: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五章 社会群体

但是,“外来威胁能增强凝聚力”是有条 件的。
如果群体成员认为他们的群体无力应付 外部攻击,群体作为安全之保障的重要性 就会下降,此时群体的凝聚力很难提高。
(周润发主演:《和平饭店》)
总结: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两个字: “利益”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 初级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库利提
二 形成的条件 1 活动空间接近 (近水楼台先得月、远亲不如近邻) 2 接触时间长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 地位、角色相近 4 交往比较自由
三 初级群体的功能 1 正功能:
(1) 承担社会化的任务 (2) 满足情感需要 (3)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 负功能 (1)压抑个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干扰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 亲属等等。
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员简单、最初步的 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
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又 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 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 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群体成员问的感情联系相对不如初级群 体,面对面的互动有限。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
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人在相对持久与经 常性的互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角色与地 位安排的、分享一些共同价值规范的、并 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应当注意,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 学意义上的群体。
具体说来,群体意识也就是一种群体 归属感,就是成员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 这种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 体外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 相应的期望和规范的作用下,社

现代社会学第五章 社会群体

现代社会学第五章  社会群体

7
4.社会学家的观点 以F. Ma ill为代表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规范是由历 史沉淀下来的行为与活动的标准,是人们以交换为目的 建立的行为准则。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人们需要一系列 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们与社会之间各种错综复杂 的关系,规范就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建立或自然形成 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比如,约定俗成的风俗,明 文规定的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各种规范之 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之 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9
(三)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根据社会规范的控制手段和产生的历史顺序,可以 将社会规范划分为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 律规范和法律规范。但无论是哪种规范,都有其共同的 特征: 1.标准性 社会规范规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哪些行为是可取的、 必不可少的和应予以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 害的和应予以禁止的界限,它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了 模式和标准。
11
3.导向性 规范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是在 人们将他人的行动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的过程中实现的。 人们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都会以他人遵 守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后果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通 过与他人行为的比较,估计自己行为与社会要求行为的 偏差,同时预见社会和团体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预见到对自己行为所承担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人们 不断地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当人 们运用规范时,就会不自觉地根据积累的关于规范的奖 惩知识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导向性有一定的灵 活性,它可以使人们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出自 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2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那么,群体是如何形成的?它与一般的聚集有何区 别? 街上一些人偶然站在一起,或者同一机舱的旅客是 群体吗?回答是否定的。但如果这些人或这些旅客是同 一单位的,他们就可视为一个社会群体。这是因为,偶 然相聚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 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而一个单位出去 旅游的人们,却有共同的目标。可见,群体目标是群体 构成的前提条件。

第五章 群体53

第五章 群体53

(2)参照群体的含义
参照群体的含义有: (1)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使人们按照这个标准观察分析和处理事物,不 仅用它评价别人,也用它来评价和要求自己。 (2)参照群体也是人们的心理期待与依托, 是一个人渴望加入的群体。 (3)参照群体既可能具有正功能,也可能具 有负功能。
5.参照群体
(1)参照群体的概念来源 (2)参照群体的含义 (3)参照群体与相对剥夺感 (4)有关参照群体的研究假设 (5)选择参照群体的原则
(1)参照群体的概念来源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也称标准群体, 一种实际存在的或想像存在的,可作为个 体判断事物的依据或作为行为楷模的群体。 美国社会学者希曼(Herbert Hyman)在 1942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是指一个人没 有加入但又按照其价值规范来评价与指导 自己的行为的群体。
2、准群体的水帄分类
主要有三种类型:
(1)群众 (2)大众 (3)公众
(1)群众(crowd)
即面对面相互接触,以共同的情绪意见反应为纽带的临时 聚集的人们。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 布鲁默把人群分作四种 类型:
A.偶集人群,又称临时人群(aggregate),它是所有人群中结构 最松散的一种,它只不过是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B.常规人群,又称传统人群, 是按照一定活动目的集合在一 起的人群,其结构相对严谨;“常规”是指,它们遵照已经 建立的社会准则或常规进行行动。 C.表现人群,又称抒情的人群,通常是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 足而组织起来的,它是一种随着活动的终结而结束的人群。 D.行动人群,又称暴众,这是有一定的目标作为行动的指南, 正在行动的人群。
(2)大众
大众 (masses), 指基于间接的 相互接触,以 共同的情绪意 见反应为纽带 的人们。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概念1、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群体。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第一、群体成员必须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按照群体中社会关系的性质:血缘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业缘群体。

按照群体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基本群体;次级群体。

按照群体内部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注意基本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分。

第二节基本群体一、什么是基本群体(初级群体、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由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基本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C ·H ·库利提出来的。

库利所说的基本群体(First group),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初级群体。

主要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最初加入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伙伴等。

这些群体对人的个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了最初的作用。

后来社会学将基本群体的概念进行了延伸。

二、基本群体的特征1、规模较小2、面对面的互动3、群体成员难以取代4、非正式控制5、聚合力和持久性强三、基本群体的作用1、基本群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2、基本群体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3、基本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力量四、一些重要的基本群体:邻里、工作群体等五、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初级群体的衰落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无论是同自然的斗争还是其他社会活动,其规模和范围往往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形成的初级群体即最早的基本群体就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

2 、但是,人类社会在近代特别是现代的飞速发展,结束了初级群体的黄金时代。

3、现代社会中初级群体衰落的主要表现第一、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第二,初级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松懈第三,一些初级群体已经解体(二)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重性:1、消极影响由于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的许多基本功能都是由初级群体来承担的,因此初级群体的衰落必然引起社会生活的紊乱。

《社会学》第五章

《社会学》第五章

LOGO 第五章 • 第二节
二、邻里
初级社会群体
(一)邻里的互动特征 首先需要住在左邻右舍的地缘 条件,其次基于地方性的共同承认 的文化规范。
第 15 页
(二)邻里的功能 相互支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 社会控制功能。
LOGO 第五章 • 第二节
三、工作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第 16 页
(1)
具有业缘群体的一般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完成组织目
社会群体概述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 • (一)按群体成员的亲密程度分
按群体成员的亲密程度分,社会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
关系的性质 私人情感导向的 关系的持久性 通常是长期的
关系的广度 广泛的,通常共同参与许多活动 对关系的认知 群体本身就很重要
次级群体
目标导向的
可变的,通常是短期的 狭隘的,通常共同参与的活动 很少 群体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一) (二)
家长制
权力高度集中 组织管理的随意性 任人唯亲 终身制
LOGO
第 27 页
第 10 页
LOGO 第五章 •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四、社会群体的结构• (五)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
第 11 页
指群体吸引其成员, 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 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 动中,被认为是合适 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
望,是群体所确立的 一种标准化观念。
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 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内部 作用的状态和过程。 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 我们可以从群体规模、 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 “社网图”两个方面 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 分析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决策是指针对群体活
社会群体并不是偶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统计群体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教学辅导基本概念:1、社会群体: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2、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3、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状态。

4、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论述1、初级社会群体涵义、特征及功能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有时也被翻译成首属社会群体或基本社会群体。

库利使用这一概念时,指的是对人性的形成起着基本作用的那些群体,比如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它是自然形成的。

所谓自然形成是说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去组织,而是自然地形成。

家庭的建立是要履行一定的手续,但子女的加入却近乎是自然的。

②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在长期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打破了角色间的严格分工。

个人通常将自己的个性全部投入,表现全部人格。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而存在的。

③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关系。

④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这是初级群体最重要的特征。

亲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

⑤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满足。

⑥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初级群体的功能①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人的社会化首先是在家庭、邻里之中进行的,这种社会化不但是进一步社会化的基础,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第五、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第五、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九、组织的管理模式

(一)家长制
1、特征
(1)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之手。 (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4)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5)终身制。
2、存在的条件 (1)传统手工作坊式组织活动。

(2)最高领导人有绝对权威。 (3)组织成员的臣民意识较浓。
(二)科层制
二、家庭的类型

①核心家庭:由父母及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 的家庭。

这种家庭规模小,权力集中,只有一
个权力中心,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因
此较为稳定。

②主干家庭:由父母或父母一方和一对已婚 儿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由核心家庭演化而来,但比
核心家庭多了一个权力次中心。因此
稳定性较差。

③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 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仍不分家而组成的家庭。

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指组织中存在的 各种非正式关系的总和。


非正式结构产生的途径
①依靠血缘、地缘或故旧关系及共同兴 趣而形成的各种小群体。 ②由于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交往而形成 的熟人关系结成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
第一,正式结构难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 需求。 第二,正式结构难以应对突发情景。 第三,利益相同的成员局部或短期利益 受损。


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 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 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 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 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

《社会学概论》第5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社会学概论》第5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1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单位
• •
1.地位 一个人在体系中所占的结构性位置,即某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 中确定的社会位置。

社会地位是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
位置,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 寡做出的社会排列。(4)(P70)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分析事物十分有用的工具,因而被广
泛引用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1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单位

在社会学中,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 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是社会体系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 联系。 在时光的流逝中,社会结构仍能保持其相对稳定性。
5.1 社会概述
5.1.2 关于社会概念的解释
• •
3.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适应能力的活的的有机体, 每个部分都有其合乎目的性的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
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联系,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 能。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帕金森、默顿等。
• 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 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5.1 社会概述
5.1.1 社会的概念与基本功能
• • • •
3.社会功能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 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 以积累和发展。

社会学大纲

社会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三、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的构成2 、文化问题的探索3、文化的功能第二章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章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三社会角色的扮演四社会角色的失调第四章日常生活与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涵义二、西方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戏剧理论3、本土方法论4、社会交换论三社会互动的情境四社会互动的方式五、集合行为第五章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概述(二)群体的主要类型二、群体结构模式第六章婚姻、家庭一、历史上的婚姻形式二、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三、现实中的婚姻家庭1、婚姻家庭的变化状况2、婚姻家庭问题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地位及社会不平等的理论解释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流派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四、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设置一、家庭设置二、政治设置三、经济设置四、教育设置五、宗教设置第九章社区和城市化一、社区概述二、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第十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人类社会的主要社会形态二、社会变迁的类型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四、西方社会变迁理论五、社会现代化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一、社会问题解决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1、社会整合理论2、文化失调理论3、社会解体理论4、价值冲突理论四、我国当代社会问题1、人口问题2 、环境问题3、两极分化问题4、信任问题五、社会控制及特征、类型1、社会控制的特征2、社会控制的类型六、社会越轨与中国当前犯罪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一、社会保障及其构成二、世界主要社会保障模式三、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社会学研究程序二、社会学研究主要范式。

社会学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学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主干(直系)家庭: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 但最小一代上面那一代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或由一对已婚子 女同其父母、未婚 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构成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联合家庭: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2、社会群体的特征(王95) •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 (4)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 1、按照群体的规模分类:小群体(2-3人,5-6人等)、大群体 • 2、按照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 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的成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社会群体,如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王98-99) • 1、人类结合成群体的一般原因:共同对付外在压力和合作的需
要。 • 2、群体凝聚力: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成员把群体
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群体规范内化。 • 3、群体过程(群体形成和运行的过程):勒温的群体动力学观点;
•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功能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家庭仍承担
了3种功能:社会化、提供情感和性规范。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 社会化:儿童在家庭的熏陶中学会认识自己,学习如何生存,如
何获得关心、安全、爱,怎样去期望生活,怎样对待别人。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 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 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4、家庭的功能:
经济功能(组织生产与消费)
人口再生产与满足性需要
抚养与赡养 教育功能(职业化特征减弱:所谓家
传技艺、祖传秘方等功能淡化) 满足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
5、家庭的发展变化趋势:



缔结婚姻与组成家庭自由度增加 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越来越多——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家庭呈 现出“五多二少”现象,即所谓独身者多、离婚者多、同居者多、私 生子多、小家庭多以及出生少、赡养老人少等趋势。但自上个世纪80 年代至今,家庭又有新的发展,如出现了独身者家庭、单身家庭以及 同性恋家庭等。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都对家庭结构、功能 及家庭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 家庭关系日趋简单,家庭功能不断外移——家庭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会 发生变化:一是部分功能外移。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工业、教育、福 利、服务组织把家庭的经济、教育、生育、赡养与抚养功能不断吸收 过来;二是部分功能增强,如满足情爱的功能等。 男女平等、女性权利越来越被重视——妇女逐步拥有了包括政治、 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权利,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3、家庭的结构类型
指家庭存在的各种方式或模式。 (一)从历史演化过程中家庭的存在
类型有:母系家庭和父系家庭。 (二)从家庭的居住形式划分有:从 父居家庭和从妇居家庭。 (三)从家庭谁拥有绝对权力划分有; 父权制家庭和母权制家庭。
(四)从家庭结构划分有:单身家庭、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包括配偶家庭、空巢家庭以及单亲家庭 等) 主干家庭(扩大的核心家庭,存在两代夫妻关系) 联合家庭(存在两对同代夫妻关系) 其他特殊家庭(如隔代家庭、单身家庭、同性恋家 庭等)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征1.涵义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持续的互动而形成的、并对彼此行动有着共同期待的人群的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集群:成员之间往往是互不认识的,只是出于某种偶然相同的动机聚集到一起,其关系是临时性的,没有共同的期待和归属感没有相互的作用,无法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

2.特征①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②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认识和期待。

③群体中一定有核心人物。

④群体本身具有直接、稳定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⑤群体有一定的边界。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①正式群体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

现代社会各种组织都属于正式群体。

②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同乡会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正式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2.内群体和外群体(“我群”和“他群”)①萨姆纳认为,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②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3.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①所属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②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三、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1.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吸引和聚集成员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影响因素•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否保持一致;•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群体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增强。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会群体)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一、名词解释1.社会群体[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其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②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非正式群体[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3.参照群体[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参照群体是指某些成员用作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成员通过参照群体来认知、评价所属群体,并由此影响到其对所属群体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成员自身的价值观,削弱或者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

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

4.社会初级群体[华东理工2011年研]相关试题:初级群体[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此外,还包括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二、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有什么功能?答:(1)社会网络的含义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2)社会网络的功能①社会资源获取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PPT课件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PPT课件

.
34
离婚限制和离婚标准
汉唐之前:
对性的控制比较宽松,对离婚的限制也较少
宋明清时期:
程朱理学兴起,封建礼教的禁欲主义盛行,形封闭比 较严重,对离婚的约束也非常严格
清末:
西风东渐,留学志士提出了离婚自由的口号,女性权 利有所提高
建国后:
《婚姻法》,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
35
宋明清时期对离婚的约束
莫里诺
B
E
D
A
F
C
G
社网图
H
从中可以看到A、B、C是内群体;B是群体领袖;E、F是游 离群体外的人;H是孤独者。
.
22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1.成员有限。 2.成员之间有之间地、经常地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
13
二、 社会群体的内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含义
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 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 合为一体的力量。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
14
1.群体凝聚力表现为三个层次:
(1)人际吸引 (2)成员对规范的遵从 (3)成员把规范的内化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 (2)从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看 (3)从成员在关系结构看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关系看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 (6) 群体规模的大小程度
.
18
研究表明:一个小群体的最合适的规 模是五个人。
1、奇数的成员数目使犄角平衡成为可能; 2、这样的群体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概述解析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概述解析

• 理解: • 1.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本特征,婚姻是 家庭的起点和基础,是连接家庭的第一 纽带。 • 2.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是连接家庭 中的第二纽带。 • 3.家庭以其成员的共同生活活动为存在 条件。 • 4.家庭是正式群体。
• (二)家庭的建立的基础——婚姻 • 1.定义 • 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 规定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 2.婚姻的属性 • 自然属性:两性差别、性本能。 • 社会属性:克服主观随意性、符合社会 规范
• 3.婚姻的动机 • 自然因素:生理要求、延续后代。 • 社会因素:经济、政治、职业、感情精 神需求等各有侧重。 • 4.择偶标准 • 自然标准:年龄、相貌、身体。 • 社会标准:经济、政治、职业、文化、 宗教等。 • 一般是双重标准
• • • • • •
5.婚姻限制条件 血缘关系限制——近亲 民族限制——异族 宗教信仰限制——异教徒 阶级、阶层限制——门不当户不对 身体限制——某些疾病
二、家庭的类型 • 按照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以及家庭规模等综合 指标分: 1.核心家庭 • 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 特点:只有一对夫妻关系、 • Double income on kids——丁克家庭 • 形成原因: • 追求生活享受、不愿受孩子拖累。 • 为事业 • 女性独立意识增强 • 减轻负担
2. 按照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分为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主要划分标准是看成员之间是否有经常的 面对面直接交往。 (1)初级群体:又称作基本群体、首属群体, 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 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
(2)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 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 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28
• ②青少年朋友群体
• 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等因素为基础结合 而成的初级群体;
• 它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 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朋友群体 接受的社会积极因素较多,有向上的气氛和正 义感,个人就能从中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相反地,如果朋友群体接受的社会消极因素 较多,形成不健康的思想和气氛,个人就很容 易接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 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 社会群体的界定:
•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集合体都是社 会群体,比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 里购物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 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偶遇群体不是 社会群体。
• ①生产上的互助合作 • 在传统社会中,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生产单位或经
营单位。由于这种单位较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极为有限,所以邻里之间的互助合作、互通有无 就显得非常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 化,家庭基本丧失了生产功能,邻里的生产互助 功能也就明显地削弱了。
②生活上的守望相助
• 由于邻里之间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生活上 便于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即所谓“远亲 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 按照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学历或肤色等特征划 分的一类人,即统计学中所谓的社会类属,经常被称 为社会群体,这与社会学中的概念不同。——统计群 体不是社会群体。
• 即使是同一类人,他们之间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 密切的社会交往,也不能称作社会群体。
2.社会群体的特征
•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③青少年的社会化
• 由于邻里之间经常打交道,彼此的思想行为,耳 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起到重 要作用。
• 我们通常说,对青少年的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 社会三个方面,而邻里就是一个小社会,邻里的 影响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 ④社会控制的功能 • 邻里是社会道德、社会舆论、行为规范的发源地
(3)伙伴群体
• 伙伴群体是指兴趣、爱好一致,自愿结合而形成 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它包括儿童游戏群和青少年 朋友群体两种。
• ①儿童游戏群 • 由一起玩耍的儿童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它往往
由年龄相近,居住地点接近,游戏兴趣相似的儿 童组成。 • 儿童游戏群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方面, 儿童通过游戏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初步认识角色 要求和行为规范,理解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只有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 系基础上的初级群体(如家庭、邻里等)。在从奴隶社 会到封建社会的整个传统社会中,初级群体始终是社会 组织的主要形式。
•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初级群体逐渐由社 会组织的主要形式而退居次要形式;尤其是工业革命以 后,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则要求在更 广阔的范围实现更大规模的协作,初级群体已不能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渐趋衰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正式群体: 受成文规范约束的社会群体。正式 组织
• 非正式群体:受非成文规范,如感情、道德、 习惯、信任等约束的社会群体。
任何一个正式群体内,一般都会存在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 体的存在可以弥补正式群体中成员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如果 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冲突,那么其存 在对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是有积极意义的。反之,就会有阻 碍甚至是破坏作用。
3)维持社会的稳定
• 社会的稳定,一方面靠法律、制度、政权等正式 的控制手段(皇道),另一方面靠道德、风俗、 习惯等非正式的控制手段(人道)。
• 非正式控制手段主要是在初级群体中实现的。因 为,在初级群体中,人们获得了社会中占主导地 位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尊老爱幼,孝顺 父母,遵纪守法…),从而把自己一体化到社会 整体中。
(4)群体的领导方式。对比“民主”、“专制” 和“放任”三种领导方式,采用“民主”领导方 式的组比其他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 群体的内聚力也更强。
(5)群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来的威胁和 同周围其他的群体竞争会增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 与归属感,也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当外部压力 来临时,群体会因共同利益而一致对外。
• 概括起来,初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规模小,人数有限。一般2—30。 2、成员间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成员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 4、成员间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初级群体举例:桃园兄弟(刘关张)
二、初级群体的类型与维持
(6)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和群体规模等其他因素。
3.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表现为三个层次:
第二节 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一、初级群体的特征
•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 来的。他在1900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 把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称为初级群体。
• 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 作的特征”。库利把初级群体看作是“人性的养 育所”,对人格的塑造具有核心作用。
4.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内群体和外群体
• 内群体: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 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具有“我们”的利益 和“我们”的感觉。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义务 感和深切的互助感,彼此相处自如。又称我们 群体,简称我群 。
•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 人”的结合。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 遍怀有怀疑和偏见,甚至敌对态度,在心理上 无归属感。又称“他群”。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是群体 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些努力主要包括: 经常性交往; 非利已的动机; 开放和宽容。
三、初级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主要表现在:
1)社会化功能。 初级群体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的摇篮,是一 个人通向社会的桥梁。初级群体内富于感情 的人际关系和表现多种角色的人际交往,使 其在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内群体
和外群体之分是基于一种主观的归属感,如果成 员的个人主观归属感消失,那么就意味着该成员 从内群体退出。反之,外群体的成员也能变成内 群体成员。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 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5.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第三节 家庭 家庭形态 家庭的涵义与类型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的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群体的含义
狭义:
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 人群; 如家庭、邻里、朋友群体。
广义: 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
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如家庭、乡村、城市、政党、国家 。
• 负功能主要表现在:
• 1)初级社会群体对成员的过分满足 可能导致个人对群体的过分依赖,从 而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发展。
• 2)成员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忠诚可能 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本位主义、小 体主义)
• 3)正式群体中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可 能会干扰正式组织的运行,导致组织 分裂。
四、初级群体的衰落和社会组织的兴起
• 血缘群体: 基于血统关系形成的社会群体,由婚 姻、生育来确定。
• 地缘群体:由相邻而居所形成。 • 业缘群体:由职业和劳动方面原因形成的社会群体。 • 趣缘群体:由人们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的社会群
体。
三、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 的含义
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 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下面这些是社会群体吗?
• 1.候车室里的乘客。 • 2.单位的职工。 • 3.班级里的同学。 • 4.舍友。 • 5.富二代。 • 6.因飞机晚点滞留的乘客。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依据规模大小——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 成员间接交往为主;
以群体目标任务与规范为纽带; 如:学校、军队、企业、机关、政党、阶级、民族等
2.影响群体凝聚力强弱的主要因素
(1)群体与成员的利益关系。当成员与群体, 成员与成员之间具有互惠性或一致性利益关 系时,群体凝聚力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削弱。
(2)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会 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削 弱这种吸引力。
(3)工作任务目标的结构。把个人与群体的任 务目标结合起来,就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人性本恶 婴儿竟是世上最暴力的人
• 特里姆布雷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现在已经证明, 人类从开始呼吸第一口气时,就具有感觉愤怒的 能力,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表达他的愤怒。 等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以发脾气为表现形式的 暴力行动达到顶峰。到3岁的时候,他们的暴力行 为反而开始下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3岁开始 ,在整个的一生中,人的暴力程度呈下降之势。 只有大约5%的人在青年时代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 暴力性格。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危险的一群人。
第五章 社会群体
人类的结群现象
其他群居生物:猩猩、猴子、鼠类、蜜 蜂、蚂蚁------
• 比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群体的类型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群体群体冲突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
• 研究人员指出,全社会一定不要忽视孩子幼儿期的这 种暴力行为。如果忽视这个问题,有可能意味着孩子 未来成长的道路将异常曲折,将来不可避免地与青少 年犯罪、辍学,甚至成人犯罪联系起来。家长们应该 对孩子加以教育,让他们知道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具有强烈攻击意识的儿童不早早学会控制自己 的怒火,那么他们长大后有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