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大地构造学说理论讲解
大地构造学说
一、地 槽 — 地台学说 二、多旋回构造与地洼学 三、地 质 力 学 学 说 四、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概
述
地壳运动学说(又称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 科学的重要理论。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 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 模,以及地完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 各种问题,因而各家提出的多还是一些假说。有 关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假说很多,主要有: 收缩说、膨胀说、均衡说、对流说、波动说、 大陆漂移说等等。 下面简介四个重要的地壳运动学说
多旋回学说的形成和我国构造域
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年黄汲清教授写成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一文,从地槽一地台 角度区分了稳定区和活动带并比较了它们与欧美 的地槽-地台的异同。1959完成“中国大地构造 图”,正式提出多旋回构造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基 本特征,不象欧美的地槽那样只经过一次造山就 回返了。 70年代,提出世界上一切著名的地槽都具有 多旋回发展的特点,地槽多旋回发育是一个普遍 规律,甚至板块活动也是多旋回的。
与槽台说针锋相对的另一派,是“活动论”。 活动论实际主要是从空间研究地壳构造的分布规 律,其作用力主要是水平作用力,认为地壳运动 使大陆发生了漂移,因此.这一学说又称为“水 平论”或“漂移说”。活动论者认为过去大陆是 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开来了,所以才有这种现 象。这种观点很容易为人所接受。 实际上,活动论与固定论,隆起说与漂移说, 历史学派与力学学派,都是指两个对立的学派而 言,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本世纪中期固定论占优 势,目前活动论占有重要地位。 这两派从本世纪开始争论,根据许多事实来 看,活动论日益得到人们的承认。
第二阶段:强烈上升为主的阶段(回返阶 段)。当地楷下降达到极限时,就开始上升。 上升也是不平衡发展的。一般从最活动的—— 地向斜开始,由于地向斜上升隆起,叫做“中 央隆起”,在中央隆起的两侧相对发生拗 陷.称“边缘拗陷”,在两个相邻的中央隆起 中间,形成“山间拗陷”。 伴随地槽的上升而发生海退,陆地渐增。 沉积物由碳酸盐类沉积变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理 的碎屑沉积。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教案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大地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大地构造理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学科兴趣,培养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大地构造学说的定义1.2 大地构造学说的研究对象2. 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历程2.1 地壳固定论2.2 地壳运动论2.3 板块构造论3. 板块构造学说3.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3.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3.3 板块构造学说的意义4. 地壳运动4.1 地壳运动的类型4.2 地壳运动的原因4.3 地壳运动的影响5. 岩浆活动5.1 岩浆的来源5.2 岩浆活动的类型5.3 岩浆活动与地貌形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地构造理论的运用和意义。
4. 图像演示法:展示相关地质地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学原理》等。
2. 图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地貌图片。
3. 网络资源:相关地质学网站、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地构造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大地构造理论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其运用大地构造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具体表现。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对地貌形成的作用机理。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第1-4课时: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第二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大地构造学说又称地壳运动学说,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理论。
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各种问题,因而可以说各家提出的多还是一些假说。
有关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假说很多,我们主要介绍几种:(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最初主要建立在大西洋两岸地形有较好的拼合关系这个基础上,注意到这种拼接关系的可追逆到很久以前。
1620年法(培根)提出非洲与南美边界有拼合的可能(未解释)。
1858 年Ssder(斯奈德)《地球及其演化》一书中指出欧洲与北美也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两岸煤系地层连续。
1910美Talor(泰勒)也提出可以拼合。
这些文章注意到了两岸拼合现象,说明大陆曾可能连在一起而后又分开,但长时期内无人深入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直到1912年,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不仅指出两岸拼合关系,较系统的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Wegener的第一部论述大陆漂移理论的书《海陆的起源》问世,书中具体论述了有关大陆漂移的时间、漂移前后情况,漂移的机制,并列举了一些证据。
尽管漂移机制等后人提出了疑问,但应该说大陆漂移学说已成为了较系统的理论。
因此一般认为Wegener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简介1880年11月l日出生于德国柏林,喜欢幻想和冒险。
1905年,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1906年,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到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最初魏格纳本人并不是地质学家,而是一名气象学家。
象这样一个地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并没产生于地质学界,如果考虑到当时的背景,应该说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当时传统的固定论思想已经统治了地学界许多年,在地质学家的思想中通常已是根深蒂固的了。
正如西方有人说过的“正因为wegener不是地质学家,没有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所以能提出这样一个带有革命性的地质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 为,地球表层是由 一些大小不一的、 坚硬的板块镶嵌构 成。板块之间的边 界处是内动力地质 作用表现最为强烈 的地带。如构造运 动、地震、火山活 动等。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是60年代兴起的一种构造运动理论。它是在大 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离散型板块边界 •会聚型板块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
安地斯山脉的形成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地幔对流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1968 年 法 国 勒 皮 雄 ) 根据地震带、地形和 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将 全 球划 分 为 七 大 板 块 :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 块、印度板块、非洲 板块、北美板块、南 美板块和南极板块。
北美板块
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美板界类型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 海底扩张 大西洋的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
1965年,加拿大的威尔逊在大陆漂 移、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提出转 换断层的机制,并通过布拉德对大 陆的拼接后,才逐渐创立了板块构 造说。近几年来,板块构造理论迅 速进展,它把全球构造作为整体来 研究。因此,被称为“全球构造说” 的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
大陆漂移:是德国探险家和地 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他从 的西洋两岸大陆边缘形态正好 可以拼接起来的现象着手,搜 集了大量有关地质构造、古气 候、岩石和化石等资料,分析 研究了它们的相似性之后,提 出了大陆漂移的设想。
板块构造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大地构造学说的历史发展
总结词
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和现代的大地构造理论两个阶段 。
详细描述
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包括地壳均衡说、大陆漂移说等,这些理论为现代大地构造理 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大地构造理论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幔柱构造学说等 ,这些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地球表面构造的认识。
塔里木地台
以石油、天然气、钾盐等资源 为主,散布于塔里木盆地周边
地区。
大地构造演变与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演变的不同阶段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例如,板块汇聚带在汇聚初期,岩浆活动频繁,有利于形成铁矿和铜矿;而在汇聚晚期,变质作用加强,有利于 形成金矿和石墨等矿产。
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变
成矿系统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大地构造演变的影响。了解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 变有助于预测矿产资源的散布和富集规律。
02
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1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质应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相互碰 撞。
2
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的主要地带,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化等现 象的产生。
3
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对地球构造最广泛和最科学 的模型之一,尽管仍有一些未解之谜和需要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 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 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 • 大地构造学说的研究方法 • 大地构造与矿产资源 • 大地构造与地质灾害 • 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大地构造学说教程课件
保护与利用
通过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可以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同时公道利用 地下水资源,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
05
大地构造学的前沿问题与 展望
地球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深部结构研究
随着地球物理学和深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深部结构 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涉及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组成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力学的意义
地质力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地球 、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
地球动力系统
01
地球动力系统的概念
地球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
能以及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02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多种
气候变化与大地构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等过程。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和变化规律。
月球与火星的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对其大地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自身的构造 和演变历史。月球表面和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
02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意义
魏格纳提出,地球上原始的大陆是单 一的超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 的离心力导致大陆块从原始大陆分离 ,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了地壳的运动和演 变,为地质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又会 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演变。
大地构造学说
19亿年
26 亿 年
26亿年
E.地 磁:
不同时代磁极迁移轨迹 在图上用曲线表示出来, 称为极移曲线。 近10亿年北美大陆和欧洲 大陆的磁极移曲线,二者 大致平行,近期逐渐靠近, 最终汇于北磁极。若欧美 大陆是固定的,只能得出 一条极移曲线,而今得出 两条,因此只有设想欧美 大陆原来是合在一起,后 来逐渐分离。
③转换断层: 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 割。地震波的研究证明, 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与脊 轴被错开的方向相反。称 为转换断层。转换断层两 盘的相对位移只发生在被 错开的洋脊之间,并伴随 有地震发生。 转换断层的发现不仅证明 海底扩张,同时还说明了 海底扩张的运动方式。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1. 仅被错开的洋脊之间有活动,且运动 方向与洋脊错开方向相反。 2. 错动由换脊扩张而致。 3. 在断裂持续发展时,两盘位移增加, 但被错开的洋脊之间距离并不增加。
大洋中脊是新地壳形成的场 所,熔融的地幔物质不断沿大 洋中脊轴部向上涌,形成新海 底。 在此过程中,磁颗粒像 一个个小磁针一样,与当时的 地磁场平行。随着岩层冷凝, 并向两侧运动。 地球磁场的极向不是固定不变 的。每隔几万年或几十万年, 地磁场的南北极向会发生倒转, 新形成的岩层会按新的方向磁 化,于是产生了大洋中脊两侧 交替出现的磁条带。
验证: 洋底年龄
钻探资料表明:洋底岩 石年龄小于2亿年。大洋 钻孔测的的岩石年龄,愈 接近洋中脊,年龄愈新 盖在玄武岩基底之上的最 老沉积物年龄与根据磁异 常所测得的年龄一致,并 且愈接近洋中脊,洋底年 龄愈新。
? ? ?? 更新世 J或更 老
②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
通过海底地磁测量工作 已发现,在垂直于洋脊 方向的一系列剖面中确 实有这种对称式分布的 玄武岩磁性条带存在。 且发现各磁性条带的宽 度和地磁转向期与事件 的持续时间长短成正比 关系。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2地壳-3大地构造学说
• 在上述现象的发现后,赫斯和迪茨首先提出了 海底扩张理论。
三、板块构造学说
• 地表岩石圈分为若 干不连续的板块, 板块内部稳定,边 缘为活动带,大陆 边缘并非板块边界。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 扩张型(或增生)边界:新地壳增深的地方, 喷出物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 节理为主。
全新世 1万年 第四纪Q 更新世 260万年
新生代Cz 新近纪N 古近纪E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530万年 2330万年 3200万年 5650万年 6500万年
二、海底扩张学说
➢ 海底扩张学说来源于二战后对洋底调查所发现 的现象部位,是岩石圈的巨型张裂谷,也是岩浆的涌 出口和地热排泄口。
• 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它是指“许 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 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 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 总体”
• 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型式):纬 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槽演化而来。 • 地槽是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在地表呈长条状
分布,升降幅度大,岩浆活动敏频繁。 • 地台则是地壳稳定区域,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
较弱。
五、地质力学学说
• 地质力学学说是地质学家李 四光创立的,其基本观点是: 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不是乱 杂无章的,而具有一定的方 向和方位。这是在地壳运动 的一定动力方式作用下,形 成了相应形式的构造应力场 的结果,从而产生出一定方 向和方位的构造体系。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说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 大陆边缘的吻合 ;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 ; 气候的证据 ; 古磁场的证据;
大地构造学说
第十章大地构造学说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称为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现代和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板块构造说、地槽—地台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说、地质力学。
第一节地槽——地台说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
1859年美国的霍尔在对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研究中,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
1873年丹纳把这种拗陷地带叫做地向斜(又译为地槽)。
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认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地区。
1900年法国E·奥格在他的《地槽和大陆块》一书中,才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槽台论认为,地槽是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
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
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
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
一、地槽区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
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举例: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脉、横贯欧亚大陆呈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两大阶段:第一,下降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上升运动;第二,以上升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下降运动。
1.下降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主要是接受沉积,并时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2.上升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经向构造体系
(meridional structural system)
• 走向大体上与地球经度线一致的构造体系。 • 有两种力学性质不同的类型,一类为挤压性 的,另一类为张裂性的。有时也显示出有压 扭或张扭的迹象。
我国境内的经向构造体系
• 主要表现为走向南北的挤压带,由单式或复式褶 皱构成,同时有扭性断裂与它斜交,张性断裂与 它正交。走向南北的强烈褶皱带群在中国西南部 及南部颇为发育。其中最显著的是集中出现于东 经102°~103°30′之间,以中国四川西部的大 雪山为主体一直延伸到云南中部的川滇南北构造 带。 • 在中国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一些分散的不太强烈 的南北向褶皱带与其他构造体系复合,如贺兰山、 吕梁山南段、太行山南段、台湾山脉等,都有走 向南北的褶皱带存在。
(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
纬向构造体系
• 走向与地纬度线一致的构造体系。 • 往往按一定的纬度间隔持续地或断续地出 现在一定的纬度线上。 • 主体构造是由走向东西的褶皱带、压性断 裂带构成的强烈挤压带,同时有扭性断裂 与它斜交,张性断裂与它正交,有时还伴 有巨大的走向东西的平移断裂。 • 纬向构造体系的生成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 变化有密切关系。
我国境内的纬向构造体系
我国的纬向构造体系,有下列3带发育良好: • 阴山-天山构造带: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 但在局部地区较宽或较窄,走向略微有变化。 • 秦岭-昆仑构造带:主体大致位于北纬32°~35°之间, 局部变宽变窄,走向略微转变。 • 南岭构造带:主体大致位于北纬23°30′ ~ 26°30′之 间。
• 1965年,加拿大科学家图佐·威尔逊提出; • 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被洋中脊、岛弧、 海沟、深大断裂割裂成几大单元,即板块;板块的相互作 用是地壳运动的原因;板块内部较稳定,而接合部才是活 动带。 • 三种板块边界 剪切型边界(transform boundary) 拉张型边界(divergent boundary) 挤压型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 ) • 该学说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地震与火山活动等纳入统 一的理论体系中,被认为是地球科学上的一重大突破,但 板块驱动力的问题仍在探讨之中。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说.
拉张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板块边界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坦
东非大裂谷
噶 尼
( 6500km )中段
喀
湖
挤压型边界
(1)受到挤压而破碎,以至熔融,刺激深部岩浆涌出,带来 火山活动;
(2)被挤压的岩层,也会张裂和隆起,发生断层作用及褶曲 作用;能量通过火山和地震等活动爆发;
(3)俯冲到软流圈,受热熔融并最终成为地幔的一部分。
板块俯冲与沟-弧-盆体系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与剪切型板块边界
洋中脊全长超过65000千米
海洋演化,海洋从开始形成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 线。这一过程被称为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
太平洋板块 南北美洲板块 欧亚板块(含波斯板块) 非洲板块(含索马里板块) 澳印板块 南极州板块
板块的划分
(三)板块边界—— 各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边线
拉张型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两个互相分离的板块之
间的边界。
挤压型边界(辐聚型板块边界或汇聚型板块边界):互
相靠近或挤压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沿着相反的方向相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多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板块构造与岩石类型
(六)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
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根据热流值的分布和热点的存在等现象,地幔对流有可能存在,
但缺乏直接证据。至于如何对流,就更不清楚。 2、错断洋脊的巨大断裂的成因? 洋脊的错断是如何产生? 3、洋底出现含煤沉积的原因? 根据深海钻探资料,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底部都有白垩
大地构造学说概观-上传
大地构造学说概观第1章地壳运动的驱动力自从人类发现地壳运动现象以来,就力图解释他的原因,寻找它的驱动力,后来就成了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壳运动的驱动力,提出了许多假说。
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固定论和活动论两大类。
[1]1.1固定论所谓固定论,包括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均衡说、深层分异说,他们都主张地壳是以升降运动为主导的。
大陆和大洋自从形成以来,在轮廓上和相对位置上,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变的。
海、陆的变迁,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造成的。
大洋壳和大陆壳,不会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1.2活动论所谓活动论,包括地幔对流说、热点-地幔柱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大陆车阀说,他们都主张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
大陆和大洋,在轮廓上和相对位置上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曾经发生过大规模水平方向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大洋壳和大陆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大规模水平移动产生的。
1.3对大地构造学说的影响对地球起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成因、地壳运动的方向性和驱动力,虽然众说纷纭,但不外乎存在两类观点,贯穿着两条思路,形成两套学术思想体系。
一套体系认为:地球是从太阳里分出来的,是由热变冷,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是逐渐凝聚而成的,主张地壳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导,坚持固定论。
另一套体系认为:地球和太阳是同时油性及物质形成的,是由冷变热,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是后来分异而成的,主张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导,坚持活动论。
在这两套学术思想体系的指导下,产生了大地构造学上的两大学派。
一个学派坚持固定论,以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为代表;另一个学派坚持活动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其代表。
长期以来,两大学派论战非常剧烈。
自从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明显的趋势是固定论逐渐向活动论靠拢。
原来持地槽-地台学说观点的许多学者,纷纷将其与板块构造学说结合,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槽-地台学说解释不了的问题,促进了地槽-地台学说进一步向前发展。
主要大地构造理论
1、地槽—地台学说:地台又称为陆台,是大陆地壳的构造单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是由地槽旋回转化形成的,基本由两层结构组成,下层为褶皱基底,由强烈褶皱和广泛变质的复杂岩系组成;上层为沉积盖层,由平缓的沉积岩层组成。
地台和地盾、沉积岩一起组成稳定地块。
地槽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有强烈的差异下降,接受了非常厚的沉积层;在第二阶段反而有强烈的褶皱上升,相成巨大的山系。
2、地质力学学说: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地质力学的观点研究了地壳运动和大地构造的问题,建立了一个新学派。
他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不是乱杂无章的,而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
这是在地壳运动的一定动力方式作用下,形成了相应形式的构造应力场的结果,从而产生出一定方向和方位的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
它是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李四光)。
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型式):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1.纬向构造体系它们的主体走向是沿纬线方向延伸的,构造上是剧烈的挤压带,在大陆上往往表现为东西向的隆起山脉。
它们规模较大,常各自出现在一定的纬度上。
如我国的天山-阴山构造带,昆仑-秦岭构造带,南岭构造带。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地壳物质发生由极地向赤道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南北向的挤压力与压性构造带。
2.经向构造体系它们是南北向的强烈构造带,这种构造体系可能是由于大陆相对于大洋作自东向西运动的结果。
按其性质可分二类:一为巨大的张裂带,如东非裂谷;一为大的压性构造带,如我国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地貌上为横断山脉。
3.扭动构造体系这是地壳表面大量存在的构造型式,可分多种类型,如山字型、多字型、歹字型、帚状、S 型、棋盘式等等构造型。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教案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大地构造理论的定义和背景。
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和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让学生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划分。
各圈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图解,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第三章:地壳构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地壳构造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地壳的组成和分布。
地壳构造的基本类型,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构造的特点和变化。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标本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探究地壳构造的特点和变化。
第四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4.2 教学内容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类型,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幔对流理论。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包括断层、褶皱和火山构造。
地质构造的特点和变化。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图解,帮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类型。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探究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大地构造理论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和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大地构造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
5.2 教学内容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包括地貌、构造分析和资源评估。
大地构造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包括地震预测、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大陆能漂浮吗?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
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 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 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
②大陆能漂移吗? 即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
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 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 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 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
①大陆轮廓相吻合:如大西洋两岸的南 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
②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 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 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 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
③古生物群、古气候的分布:如南美、 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 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同样有石炭 二叠纪冰川遗迹分布,但中生代后则明 显不同。
地壳运动方向错误(垂直为主), 驱动力解释不清,分布解释不清 (为什么这里是地槽,那里是地 台等等),缺乏海洋方面资料支 持等等。地槽、地台已沦为地质 构造名词而不是大地构造学说了。
①在同一大陆中,不地质年代的磁极位置 不同,其连线呈一平滑曲线,称为古地磁极 游移轨迹;
②在不同大陆中,同一年代的岩石磁极位置 也不同,即每一块大陆都有一条地磁极游移 轨迹,并最终都交汇于现今的磁极位置;
③结论:由于地磁极不可能远离地球的转轴 (或地理极)作大范围的迁移,上述①、② 测定的结果只能说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
地槽-地台学说,即传统的大地构造 学说。它在19世纪中期以来研究大陆型地 壳构造而逐渐建立起来,是板块构造学说 诞生前占主导地位的地壳运动学说。
1、基本观点: 地壳运动形式以垂直运动 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地壳运动的驱 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物质 受热变轻上涌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 却变重下沉造成地表下降凹陷。地球上的 海陆变迁和地质构造就是由地壳这样的升 降运动所造成。
◆俯冲型,包括山
这种边界一般分布在大洋中,边界两 侧板块发生相互剪切、水平错动。
在海洋探测时,发现大洋中脊被一系 列垂直洋脊走向的横断层所切断;这些横 断层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 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威尔逊称之 为转换断层。
它与平移断层的不同点,在于断层两 侧在洋脊之间的位移是相互错动,而在洋 脊外侧的位移都是同一方向的。
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含铁矿物在 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 居里点;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 600 ℃ ;
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会按当时的地 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 下来,称之为天然剩磁(NRM);
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 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 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古地 磁学的研究内容。
大地构造学说(即地壳运动学说): 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 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 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 面完整地解释上述问题,为比较多人接 受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 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 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 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 又称为 “ 全球构造理论 ” ,是当今 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
板 块 的 驱 动 力 来 自 地 幔 的 热 对 流 , 每 个 板 块 都 驮 在
①扩张型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在大陆上为
裂谷带;边界两侧板块受拉张作用而 相背分离运动,地幔物质裂谷上涌, 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 新洋底。
这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 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边界两侧板块相向 运动,在此对冲、 挤压、聚合,其构 造活动异常复杂剧 烈。按板块汇聚性 质,又可分为俯冲 型和碰撞型。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将全球岩 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 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非洲 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只有太平洋 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五个既包括大块陆 地,又包括大片海洋。
板块的划分不受陆地和海洋的限制,只 根据板块边界而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板 块的划分越来越细,板块数量越来越多。
1、大陆漂移说的起源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 (A . Wegener)提出了 “ 大陆漂移说 ” 。
1880~1930
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 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 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 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 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 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 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 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 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1 、 海 底 扩 张 说 的 观 点
美 国 的 迪 次 ( Dietz) 和 赫 斯 ( H.H.Hess) 分 别 在 1961年 、 1962年 发 表 论 文 , 提 出 了 海 底 扩 张 说 。 赫 斯 的 论 文 叫 “ 洋 盆 的 历 史 ” 。
①洋中脊与热异常; ②盖奥特(Guyot)的成因; ③洋脊磁异常条带的分布; ④洋底岩石和沉积物的年代; ⑤震中的空间分布形式。
该学说把地壳分为地槽、地台和过渡区等;
◆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单元,多 呈狭长带状,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频繁而强 烈,沉积巨厚。地槽的发育,一般经过强烈 下降——强烈上升两个阶段,地球上几乎所 有的高大山脉皆由地槽褶皱上升而成;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多 呈较平坦的巨大地块,以大面积的缓慢升降 运动为主。地台由地槽上升后转化而成,具 有两层结构,下为褶皱基底,上为沉积盖层。
海底扩张说 大获成功之 后 , 在 1968 年,英国的 麦肯齐和派 克尔、以及 美国的摩尔 根等学者提 出了岩石圈 板块构造学 说(简称板 块构造);
地 球 的 岩 石 圈 并 非 浑 然 一 体 , 而 是 被 一 些 构 造 活 动 带 ( 如 大 洋 中 脊 、 海 沟 、 大 断 裂 等 等 ) 分 割 成 若 干 块 体 , 这 些 块 体 就 是 岩 石 板 块 , 简 称 板 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