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肿瘤的放射反应及损伤

合集下载

放射治疗方案

放射治疗方案

放射治疗方案放射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通过使用高能辐射来杀死癌细胞和阻止其生长。

本文将介绍放射治疗的原理、适应症、治疗方案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原理放射治疗利用离子化辐射,如X射线或γ射线,以及带电粒子,如质子或重离子,直接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导致癌细胞死亡。

辐射通过杀死或损伤癌细胞的DNA,防止其分裂和增殖,并最终导致肿瘤的体积减小。

适应症放射治疗可用于多种癌症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和脑瘤。

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癌症的类型和分期,以确定是否适合接受放射治疗。

治疗方案放射治疗的方案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定制。

一般而言,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计划制定:放射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大小、形状等因素制定治疗计划。

计划中包括辐射剂量、辐射区域和治疗周期等具体信息。

2.辐射剂量分配:辐射剂量的分配是根据癌症类型、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癌症的分期决定的。

医生会确保给予足够的辐射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3.治疗设备:放射治疗通常使用线性加速器或放射性同位素设备。

这些设备能够产生高能辐射,以精确地照射肿瘤区域。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躺在治疗床上,设备会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上照射。

4.治疗周期和次数:治疗周期和次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的设计而定。

放射治疗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每次治疗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治疗周期可以是每天连续进行,也可以是每周一两次。

5.辅助治疗:放射治疗可能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化学治疗或手术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辅助治疗。

副作用放射治疗虽然对于杀死癌细胞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

患者可能会经历以下副作用:1.疲劳:放射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疲倦和无力。

这种疲劳感通常在治疗结束后会减轻或消失。

2.皮肤反应:放射治疗照射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灼热、干燥、瘙痒或脱皮等症状。

肿瘤放射学涵盖主要内容

肿瘤放射学涵盖主要内容

1、恶性肿瘤:是在人类正常细胞基础上,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断增殖的、个体形态变异或缺失的、具有迁徙和浸润行为的细胞群。

临床上常表现为一定体积的肿物。

2、我国目前肿瘤放疗事故(恶性肿瘤最新发病率)为:10万人口每年280例。

3、肿瘤放疗:放射治疗就是用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局部治疗技术。

4、放疗时常用的射线:射线分两大类:一类是光子射线,如X、γ线,是电磁波;一类是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

5、放疗的四大支柱: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技术和临床肿瘤学。

6、肿瘤细胞放射损伤关键靶点:DNA。

7、射线的直接作用:(另一种答案:破坏单键或双键)。

任何射线在被生物物质所吸收时,是直接和细胞的靶点起作用,启动一系列事件导致生物改变。

如:电离、光电、康普顿。

8、射线的间接作用:(另一种答案:电解水-OH,自由基破坏)。

射线在细胞内可能和另一个分子或原子作用产生自由基,它们扩散一定距离,达到一个关键的靶并产生损伤。

9、B-T定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它们的增殖能力成正比。

与它们的分化程度成反比。

10、影响肿瘤组织放射敏感性的因素: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因素。

肿瘤自身敏感性:肿瘤负荷、肿瘤分型、分期;肿瘤来源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和血供;照射剂量;2、化学修饰与肿瘤放射效应:放射增敏剂:氧气、多种药物;放射保护剂:低氧、谷胱甘肽加温与放疗;430C加温自身即可杀灭肿瘤细胞;能使S期细胞、乏氧细胞变的敏感;热休克蛋白,42-4450C, 2/周;3、放疗与同步化疗:空间协作:放射控制原发,化疗控制转移;毒性依赖:必须注意两者叠加问题;互相增敏:联合应用,疗效1+1>2,机制不详;保护正常组织:缩小病灶,减少剂量;11、放射野设计四原则:1、靶区剂量均匀: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吸收剂量要均匀,剂量梯度部超5%,90%剂量线包整个靶区。

(野对称性);2、准确的靶区和剂量:即CTV准确,考虑到肿瘤类型和生物学行为(不同胶质瘤外扩大不一样),剂量要认真计算和精确测量。

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对策(一)放射性肺炎1.定义胸部肿瘤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发生放射性损伤;表现为炎性反应,称为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

2.放射性肺炎的诱因在胸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肺组织往往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而肺是一个放射敏感的器官,因而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

肺组织受照射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肺纤维化,两者是一个病程的两个阶段,急性者常发生于放疗后1—3个月内,慢性肺纤维化多数在放疗结束后半年至1年发生。

其发生原因与肺受照射体积、放射的总剂量、每次照射的分割剂量和总照射时间有关。

照射面积小于100cm2,剂量达60~70Gy时,不一定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照射野面积大于100cm2,剂量30—40Gy时就易出现。

尽管面积较小,只要剂量到70Gy 则可发生慢性肺纤维化。

另外,上呼吸道感染常为其诱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也容易发生放射性肺炎。

放疗中合并用ADM、PYM、VCR 等抗癌药及吸烟也易促使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3.急性放射性肺炎急性放射性肺炎由于肺泡、间质水肿和渗出液明显,临床症状较严重,常表现为低热、干咳、胸闷,较严重者有高热、气急、胸痛、呼吸困难和发绀等。

常伴肺部感染,体检在受照肺可闻及罗音,有肺实变的表现,部分病人可闻及胸膜摩擦音,有胸水的临床表现,较严重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甚至发生肺源性心脏病而导致死亡。

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数不高,x线片见照射区内有密度增高的片状或网状阴影和正常组织边缘有明显的分界,与照射野范围相似。

4.慢性肺纤维化慢性肺纤维化进展较缓慢,呈隐匿发展,在1-2年后趋于稳定。

临床症状的出现和严重程度与受照肺的容积和剂量有关,也与放疗前肺功能的状态有关。

大多数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刺激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有时胸闷,少数病人有临床症状,合并肺部感染时可发热。

放疗常见副作用以及缓解方法

放疗常见副作用以及缓解方法

手术、化疗、放疗是治疗癌症的三大步骤,其中放疗是指放射性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比如鼻咽癌、脑癌、食管癌等,虽然放疗能够有效地治疗癌症,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会有很大的副作用,给癌症患者带来深深的痛苦,让他们生不如死。

那么放疗的副作用有哪些?我们该如何减轻放疗的副作用呢?放疗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呢1、皮肤反应:放疗开始后两到三周,患者在放疗区皮肤会出现干燥、色素沉着、烧灼感、脱毛、皮肤脱屑、发痒,严重的甚至出现水泡破溃,也就是所谓的放射性皮炎。

2、口腔粘膜反应:口腔及咽部的粘膜如果位于放疗区内,多数会出现急性的口腔及咽喉粘膜反应,通常表现为口腔粘膜的红肿、溃疡、味觉改变、疼痛、咽下困难等病症。

3、心脏、肝、脑、脊髓、肾脏、眼睛等,包括以上出现早期反应的组织,通常可以耐受一定的剂量,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果超出了可耐受的范围,则常常出现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损害,常常表现为放疗结束后几个月或者几年,即晚期损伤。

4、全身反应,通常是指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及放疗结束后表现的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晕头痛、失眠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另外有部分病人会有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胀不适等消化道反应。

对于放疗产生的副作用一定要及时缓解,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调理。

1、病人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溏等症时,可给健脾胃之食物。

如大枣、葵花籽、核桃、薏仁、萝卜、山楂、弥猴桃、莼菜、虾蟹、鲤鱼、银鱼、泥鳅、胖头鱼、塘鱼、草鱼等,则能健脾开胃,保护消化机能,减轻放疗副作用。

如发生口腔粘膜破溃,可用蔷薇花、玫瑰花或桑芽代茶饮2、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这类食物不但可以增加抵抗力,而且还可增加食欲。

术后初期可吃菜汁和少量易消化的水果,每次量不宜多,应少量多餐。

豆类等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一定防癌和抗癌作用。

3、配合扶正固本的中草药,中医治病在我国源远流长,也有着深厚的民族基础,更由于它在癌症治疗中有相当的疗效,在许多方面可以弥补西医之不足。

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的影响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除了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外,放射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从而阻止其生长和增殖。

本文将探讨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的影响以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放射治疗有辐射疗法和核素疗法两种形式,它们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通过损伤细胞的基因和DNA结构实现的。

辐射疗法中,高能射线包括X射线和γ射线通过穿透肿瘤组织,直接与细胞内的DNA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DNA链断裂,从而引起细胞凋亡。

核素疗法则是通过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使其被肿瘤细胞摄取,从而释放出射线杀伤细胞。

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放射治疗能够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放射治疗主要的杀伤机制。

其次,放射治疗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裂。

高能射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会导致DNA损伤和细胞周期的阻滞。

细胞周期的阻滞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为细胞凋亡提供更多的机会。

此外,放射治疗还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血供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肿瘤细胞需要大量的供氧和营养物质,然而放射治疗可以破坏肿瘤周围的血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供应。

最后,放射治疗还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研究发现,放射治疗会释放出肿瘤细胞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协同增强治疗效果。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根治性治疗。

对于早期肿瘤,放射治疗可以达到根除肿瘤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其次,放射治疗可以用于姑息性治疗。

对于晚期肿瘤或转移性肿瘤,放射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放射治疗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如手术切除和化学治疗。

通过不同治疗手段的组合应用,可以达到协同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

放射治疗还可以用于预防术后复发,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放疗身体会有什么反应

放疗身体会有什么反应

放疗身体会有什么反应放疗,即放射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式之一。

该疗法是通过高能量的X射线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然而,放疗虽然对治疗癌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其本身也会引起一定的身体反应。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探究一下放疗身体反应的各种情况。

1.放疗后疲劳癌症患者在接受放疗疗程期间,身体会不停地被高能量的X射线照射,这样的照射不可避免地会损伤正常细胞,同时也会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

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疲劳的情况。

患者不用过分担心,因为其实这种疲劳会随着治疗的结束而逐渐消失。

在治疗期间,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饮食来缓解疲劳。

2.放疗后皮肤炎症放疗的疗程会导致局部皮肤受损,当肿瘤细胞被歼灭时,正常组织细胞也会受到伤害。

这种伤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炎症反应,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就会出现皮肤红肿、痛感、瘙痒和脱皮等现象。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患者可以涂抹适当的药物或者使用保湿霜来保护自己的皮肤。

3.放疗后恶心、呕吐放疗的疗程是会对患者的肠胃系统造成影响的,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期间很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中,会出现多次恶心和呕吐的情况称为化疗反应。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采取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避免剧烈的运动和过度的饮食刺激。

4.放疗后脱发使用放疗治疗癌症不可避免地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损伤,其中就包括毛发细胞。

因此,有很多患者在接受放疗治疗的期间会出现脱发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患者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或者戴上假发来遮盖脱发的部位。

总的来说,放疗这种治疗方式对于治疗癌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也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长时间接受治疗的患者。

在接受放疗治疗的期间,患者应该采取正确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及积极的放松心态,尽可能地缓解治疗造成的副作用。

治愈癌症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为之努力。

常见的急性放射反应有哪些

常见的急性放射反应有哪些

常见的急性放射反应有哪些1、粘膜的急性放射反应:口腔及咽粘膜的急性放射反应:开始照射后第一周(剂量10Gy),即有味觉反应的变化。

当剂量达20Gy~30Gy时,出现轻度口干、咽痛;粘膜充血,水肿。

当照射至40Gy~50Gy时,口咽干燥感及疼痛明显加重并影响进食。

当放射治疗结束时,粘膜内皮开始修复,大约2~3周后假膜消失,1~2个月内口咽粘膜反应基本恢复。

2、鼻腔及副鼻窦粘膜的急性放射反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粘膜的充血、水肿进一步加重,出现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鼻腔粘稠性分泌物增多。

由于副鼻窦开口的闭塞及鼻腔纤毛运动的紊乱或消失,导致自洁功能的明显减退,易合并急性副鼻窦炎。

及时清除鼻腔过多的分泌物,有助于促进鼻腔粘膜生理功能的恢复。

方法可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日1~2次。

遇鼻塞或分泌物粘稠难于拭出时,应先滴1%麻黄素液,待通气后方拭出。

不宜同时捏紧双侧鼻孔拭鼻涕,以免将鼻涕拭入咽鼓管或副鼻窦而引发中耳或副鼻窦感染。

3、唾液腺的急性放射反应:人体主要的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在放疗中难免受到照射。

受1~2次照射后,即可出现腮区肿胀,一般照射后12~24小时反应可达高峰,患者有口干和腮区肿胀感。

鼻咽癌放疗后,唾液量的分泌显著下降。

腮腺功能损伤程度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多野照射可减轻腮腺受量。

腮腺无痛性肿胀,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

若腮区有红肿热痛伴畏寒、发热、外周白细胞升高时,则为继发感染,应及时暂停放疗,并积极抗炎治疗和加强口腔清洁。

4、皮肤的急性放射反应:(1)脱毛反应:皮肤受到照射后,毛囊的生发层细胞受到损伤,造成毛发脱落。

大剂量的照射,可使毛囊完全萎缩,失去再生能力。

干性脱皮:由于辐射导致表皮乳头萎缩,表皮再生不良和毛细血管损伤变化。

在30Gy~40Gy 时,皮肤可见脱毛及不完全的表皮剥落如糠屑样脱皮现象。

患者常诉皮肤干燥、瘙痒等不适。

湿性脱皮:当照射剂量进一步增加时(通常超过40Gy),红斑反应进一步加重,表皮可出现水疱、水肿,随着这些反应的加重可出现水疱溃破、表皮溃烂、渗液,此谓“湿性脱皮”。

放射治疗[指南]

放射治疗[指南]

放射治疗与辐射损伤放射治疗(放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但放射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造或正常组织的损伤。

因此在肿瘤的放疗中。

认识和掌握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讲,只要给予足够的剂量,放疗是能够完全控制肿瘤的:但在临床实际中,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耐受能力限制了照射剂量。

也就是说,我们在肿瘤放疗中给予的照射剂量往往是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所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

而不是完全杀灭肿瘤所需的剂量,即在控制肿瘤(治疗益处)和正常组织损伤(危害)之间寻找平衡点。

忽视了任何一方,不但可能达不到放疗所应达到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因治疗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损害。

为了在尽量提高放疗疗效的同时,使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少受损伤,当前临床上普遍采取以下手段:1.利用先进的放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手段实施精确放疗,包括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投照主要方法有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LMRT),影像引导放疗(IGRT)。

螺旋断层放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γ刀)等。

2.使用放射增敏剂,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提高疗效。

3.使用放射保护剂:降低正常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提高正常组织对放射剂量的耐受性,如部分外用护肤品。

使用治疗辐射损饬的药物(如目前国家唯一正式批准可用于辐射损伤的安多霖胶囊),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提高放疗疗效,减轻近期放射损伤的程度.降低晚期放射损伤的发生率。

4.改变常规放疗分割方式:如采用超分割放疗以降低晚期放疗反应的发生率总之,在放疗期间,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并配合服用可以用于辐射损伤的药物,对增加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保证放疗的正常进行,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放疗与手术或化疗间想和配合治疗恶性肿瘤常规治疗手段有手术、放料及化疗。

与其他治疗手段一样,肿瘤放疗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由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手段来早期发现肿瘤。

肿瘤放射生物学ppt课件

肿瘤放射生物学ppt课件
成布喇格峰,随着重离子原子序数的增加,布喇 格峰变的越来越窄,同时峰的高度也增加,峰对 坪剂量比增加。这样有利于放射治疗时将肿瘤设 定在剂量高的不喇格峰区内,达到对肿瘤的最大
杀伤效果,而对正常组织产生较小的损害。
12
电离和激发 电离作用:是高能粒子和电磁辐射的能量被生物组 织吸收后引起效应的最重要的原初过程。 激发作用:当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其能 量不足以将分子的轨道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 到较高级的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状态,这一过 程称为激发作用。
能力的细胞而不是要求瘤体内的细胞达到全部破不一定证明是有临床意义的肿瘤残留。
35
(二)细胞存活曲线的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D0(平均致死剂量) D0表示图中直线部分的斜率K的倒数它代表这一细 胞群的放射敏感性即照射后余37%细胞所需的放射 线剂量. 2 、N值(外推数) 指细胞内所含的放射敏感区域数,即靶数;是存活曲 线直线部分的延长与纵轴相交处的数值. 3、 Dq值(准阈剂量) 代表浪费的放射剂量 4 、S2为2GY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
主要通过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产生等 三种方式将能量转移给被碰撞的物质。
7
粒子辐射: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或者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这些 粒子具有运动能量和静止质量。包括:a 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负∏介子和带
电重离子等。
8
a粒子:粒子质量大,运动较慢 ,短距离引起较 多电离。
够。
RBE是个相对量,将放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实
际上并未能完全恰当的表现出来。
16
LET与RBE的关系
RBE的变化是LET的函数。当LET增加时,
RBE也缓慢增加,在LET小于10KEV/UM时 情况基本如此。当LET到达100KEV/UM时 RBE达到最大值。如果LET继续增加,RBE 值反而下降,表明过多的射线能量并不能用 于引起生物效应上而是被浪费了。

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野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放疗后皮肤反应常见于乳腺癌及头颈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口腔癌、舌癌、咽喉癌、腮腺癌等。

具体反::将皮肤反应分为四度。

I度:患者皮肤外观正常,或仅有轻微色素沉着。

2度:红斑反应:皮肤局部瘙痒、疼痛、烧灼感,轻度水肿。

3度:水泡反应:皮肤奇痒,烧灼感,伴疼痛。

4度坏死溃疡反应。

剂量-效应及反应时间的关系皮肤是辐射中度敏感组织之一。

Borak 在1936年指出表皮致死剂量为20Gy,大多数研究认为,如果皮肤吸收总剂量超过30Gy将发生溃疡。

Hopewell报道,辐射后皮肤发生反应及开始的时间:①干燥脱皮3~6周;②溃疡4~6周;③反复溃疡>6周;④真皮坏死>10周;⑤真皮萎缩>6周;⑥毛细血管扩张>52周;⑦浸润纤维化与愈合方式、急性溃疡、复发溃疡和真皮坏死导致的瘢痕组织形成有关;⑧急性溃疡<14d;急性表皮坏死<10d。

2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2.1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类放射性皮肤损伤,又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2.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一般分为4期,即初期反应期、潜伏期、基本反应期及恢复期。

①初期反应期:患者的皮肤、黏膜没有发现明显的皮肤粗糙、毛囊丘疹、红斑等改变。

②潜伏期:Ⅰo皮肤损伤10~65d,平均28d。

Ⅱo皮肤损伤8~34d,平均21d。

③基本反应期:最初皮肤有胀感、瘙痒,后皮肤粗糙,或出现散在粟粒大小毛囊丘疹。

或初期为斑点,斑片状红斑,逐渐扩大、融合,色泽加深呈暗紫色,压之不退色。

红斑后7~16d出现性质不同的水疱,破溃后局部表浅糜烂或形成溃疡。

④恢复期:进入恢复期以后,Ⅰo皮肤损伤开始脱屑,色素沉着,无明显自觉症状。

浅Ⅱo疮面脱痂后,色素沉着,无瘢痕形成。

深Ⅱo愈合后色素脱失,形成花斑状。

2.2.2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有较长的潜伏期,病情有明显的潜在性、进行性、反复性和持续性等特点。

放疗期间患者皮肤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张波张天伟(通讯)

放疗期间患者皮肤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张波张天伟(通讯)

放疗期间患者皮肤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张波张天伟(通讯)发布时间:2023-06-14T03:11:04.920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7期作者:张波张天伟(通讯)[导读] 放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治疗各种肿瘤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放射线对人体造成的各种不良反应是影响放疗效果、降低放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淄博一四八医院,肿瘤血液放疗科 255300放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治疗各种肿瘤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放射线对人体造成的各种不良反应是影响放疗效果、降低放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放疗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还能清除人体内正常细胞,从而提高放化疗的效果,放射线剂量越高,皮肤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就越大。

因此,放射线会和皮肤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那么,放疗期间患者皮肤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呢?其防治措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皮肤瘙痒放疗期间,肿瘤细胞本身对射线损伤抵抗能力差,因此易导致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引起皮肤瘙痒:1、感染因素: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释放的组织胺引起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均可产生组织胺,引起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

因此在放疗时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及消毒,并对放疗照射部位皮肤进行冷敷,必要时可涂擦炉甘石洗剂。

2、血流动力学因素:由于放疗区域组织代谢加快及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

如放疗后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同时出现局部瘙痒。

此时可在照射区局部涂抹维生素C软膏或红霉素眼膏进行治疗,并多饮水,以促进血液循环。

3、物理因素:皮肤干燥及摩擦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因此在放疗前及期间应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用热水烫洗或用力抓挠。

二、色素沉着1.一般症状:皮肤色素沉着,主要是由于放射线在皮肤内产生自由基,引起色素沉着。

轻者为淡褐色或黑色,重者为深棕色或黑色,甚至呈黑色网状。

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有轻度的烧灼感和刺痛感,部分患者会出现瘙痒、刺痛、灼热感、烧灼感。

肿瘤放射治疗学总结

肿瘤放射治疗学总结

肿瘤放射治疗学总结1.放射源的种类钴-60源,铱-192源1、放射源的种类:(1)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α、β、γ射线;(2)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线;(3)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束以及其它重粒子束等。

吸收剂量D:吸收剂量的定义为d E/d m的商,d E为电离辐射在质量为d m的介质中沉积的平均能量。

SI单位为戈瑞(Gy)。

1 百分深度剂量(PDD)的定义一、百分深度剂量(percentage depth dose, PDD)1、定义:水模体中以百分数表示的,射线束中心轴上某一深度处的吸收剂量,与参考深度处的吸收剂量的比值。

2、百分深度剂量分布特点:剂量建成区:从表面到最大剂量深度区域,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指数衰减区:最大剂量深度以后的区域,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3 影响X(γ)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四个因素:深度、能量、射野面积、源皮距4 组织最大剂量比(TMR)的定义水体模中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深度深度处同一射野的吸收剂量的比值。

5 影响TMR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四个因素:深度、能量、射野面积、源皮距7 楔形因子的定义和楔形板临床三种应用①解决上颌窦等偏体位一侧肿瘤用两野交叉照射时剂量不均匀问题;②利用适当角度的楔形板,对人体曲面和缺损组织进行组织补偿;③利用楔形板改善剂量分布,以适应治疗胰腺、肾等靶体积较大、部位较深的肿瘤。

3. 精确放疗的实现及含义精确定位;精确设计;精确照射:精确定位:采用CT或MRI立体定向、三维重建的定位方法精确设计:采用三维计算、三维显示、三维适形调强逆向设计的方法精确照射:采用动态多弧或静态多野非共面聚焦式适形调强照射的方法4. 什么是适形放疗?适形放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是一种技术,使得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形状一致。

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野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放疗后皮肤反应常见于乳腺癌及头颈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口腔癌、舌癌、咽喉癌、腮腺癌等。

具体反::将皮肤反应分为四度。

I度:患者皮肤外观正常,或仅有轻微色素沉着。

2度:红斑反应:皮肤局部瘙痒、疼痛、烧灼感,轻度水肿。

3度:水泡反应:皮肤奇痒,烧灼感,伴疼痛。

4度坏死溃疡反应。

剂量-效应及反应时间的关系皮肤是辐射中度敏感组织之一。

Borak 在1936年指出表皮致死剂量为20Gy,大多数研究认为,如果皮肤吸收总剂量超过30Gy将发生溃疡。

Hopewell报道,辐射后皮肤发生反应及开始的时间:①干燥脱皮3~6周;②溃疡4~6周;③反复溃疡>6周;④真皮坏死>10周;⑤真皮萎缩>6周;⑥毛细血管扩张>52周;⑦浸润纤维化与愈合方式、急性溃疡、复发溃疡和真皮坏死导致的瘢痕组织形成有关;⑧急性溃疡<14d;急性表皮坏死<10d。

2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2.1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类放射性皮肤损伤,又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2.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一般分为4期,即初期反应期、潜伏期、基本反应期及恢复期。

①初期反应期:患者的皮肤、黏膜没有发现明显的皮肤粗糙、毛囊丘疹、红斑等改变。

②潜伏期:Ⅰo皮肤损伤10~65d,平均28d。

Ⅱo皮肤损伤8~34d,平均21d。

③基本反应期:最初皮肤有胀感、瘙痒,后皮肤粗糙,或出现散在粟粒大小毛囊丘疹。

或初期为斑点,斑片状红斑,逐渐扩大、融合,色泽加深呈暗紫色,压之不退色。

红斑后7~16d出现性质不同的水疱,破溃后局部表浅糜烂或形成溃疡。

④恢复期:进入恢复期以后,Ⅰo皮肤损伤开始脱屑,色素沉着,无明显自觉症状。

浅Ⅱo疮面脱痂后,色素沉着,无瘢痕形成。

深Ⅱo愈合后色素脱失,形成花斑状。

2.2.2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有较长的潜伏期,病情有明显的潜在性、进行性、反复性和持续性等特点。

放射性肝损伤

放射性肝损伤

例1放射性肝损伤
【病史摘要】男性,68岁。

胃窦低分化腺癌放疗后2月复诊。

【CT征象】平扫:肝脏大小、形态显示正常,肝实质内见跨左右叶分布的大片状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界不清。

动脉期、门脉期增强扫描低密度区内血管走形自然,强化密度均匀,低于正常肝实质强化密度,边界清晰。

胃窦处见软组织肿块。

【CT诊断】①胃癌放疗后放射性肝损伤;②胃癌放疗后肝转移;③局限性脂肪肝
【最后诊断】胃癌放疗后放射性肝损伤
【评述】放射性肝损伤又称放射性肝病、放射性肝炎,是上腹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放疗反应,病理表现特征为肝静脉闭塞征。

具体分为4个阶段,1)急性放射性肝炎期,多发生在照射后
1个月;2)肝纤维化前期,照射后1~3个月;3)肝纤维化期,常见于照射后半年;4)肝硬化期,多发生于照射后9~12个月。

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和分布范围与放疗治疗计划的放射剂量分布有关,与肝脏的解剖结构无关。

CT表现:①肝放疗剂量区周围出现宽窄不一、形状各异的低密度区,与肝脏解剖结构无关。

②增强扫描,急性放射性肝炎期及肝纤维化前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呈低密度;肝纤维化期及肝硬化期;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呈等密度或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①肝转移瘤:病灶常为多发性,大小不一,平扫呈低密度,边缘较模糊,强化常呈“牛眼征”。

②局限性脂肪肝:肝脏局灶性密度减低区,强化低密度区没有明显对比增强,并有正常增强的血管通过,常局限于肝叶或肝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肿瘤的放射反应及损伤
一.鼻咽癌放射反应及损伤
1.早期反应
(1)对消化系统、血象的影响
(2)口腔、口咽粘膜反应
(3)皮肤反应
2.晚期反应及损伤
(1)面颈部水肿:一年左有可逐渐消退。

若有硬性水肿则可反复发生感染用抗生素,必要时加用皮质激素。

(2)口干:常可持续多年。

(3)中耳炎及听力减退:可抗炎治疗、耳咽管通气等方法可减轻症状。

(4)张口困难:咀嚼肌和颞颌关节纤维强直,早期者经功能锻炼后可恢复。

(5)放射性龋齿和颌骨坏死:放疗前作病齿拔除。

放疗后原则上不允许拔牙,放射性龋多发生在牙齿颈部以致断裂,留有的齿根可引起感染,只能作消炎和止痛对症处理。

一旦发生放射性骨炎或骨坏死,可作死骨消除、抗炎及高压氧舱治疗。

(6)放射性脊髓炎及颞叶脑病:早期用大剂量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及高压氧舱可望恢复,一旦出现脑坏死可考虑手术切除。

二.喉癌放疗前、中、后的注意事项
1.放疗前
(1)告知病人在疗程中或治疗后可能发生发音变化,照射3—4周后声音变嘶哑,60~70Gy时常可失声,放疗结束后3—4周可恢复。

(2)预防性气管切开不作常规,对声门下区癌、有呼吸困难、双侧声带麻痹或肿瘤极大者应考虑。

(3)保护喉(如不要大声说话)、必须戒烟戒酒。

2.放疗中
(1)反复喉镜检查①15—20Gy时病灶轮廓可扩大(炎性水肿);②非肿瘤性声带活动受
限在治疗中可恢复;③表面突出的肿瘤一般在治疗第4周时退缩,治疗终止时应完全消退。

(2)粘膜水肿的处理允许放射引起轻度水肿,严重水肿时可改变每天分割剂量来调节,
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索,发生呼吸困难时,应作紧急气管切开。

3.放疗后
(1)放疗结束后超过2个月,若仍有肿瘤残存,应考虑手术治疗(部分或全喉切除)。

(2)放疗后效月内,要密切注意水钟情况,尤其是会厌。

若半年时仍有水肿,或者逐渐加重,则要警惕有局部复发的可能。

三.食管癌放射反应
1.放射性食管炎
照射20一30Gy/2—3周时,因食管粘膜水肿可出现下咽疼痛,梗阻症状加
重,一般不需处理,必要时可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

有时在Dt40一50Gy时有食管收缩痛,为炎症浸润肌层所致。

2.气管粘膜反应
DT 30一40Gy时可出现干咳。

3.食管穿孔及出血
对于已有外侵的食管癌及溃疡型食管癌,应减少每次照射量和照射速度,否则易引起穿孔及出血。

4.全身反应
乏力、恶心、厌食等。

5.血象变化
有时可有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一般不严重,用升血药可回升。

6.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变
7.放射性脊髓炎
放射性脊髓炎一般在放射后数月一1年后发生。

早期症状可有一例或双例肢体麻木不适或疼痛(低头屈颈时有触电感),症状逐渐加重,随后出现运动障碍及脊髓瘫痪(半瘫或截瘫),为避免放射性脊髓炎的发生,脊髓受量不应超过50Gy,脊髓每次受量不应超过2Gy,且应避免使用前后对穿野的照射方法。

四.肺癌
1.食管反应
一般在放疗第3周发生,约持续3周消失。

2.气管粘膜炎
放疗3—4周时发生干咳.在放疗后仍可持续较长时间。

3.放射性肺炎及纤维变
4.心肌损害
辐射引起心脏损害最显著持征是心包积液。

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心电图异常。

慢性心包积液常伴呼吸困难、肝脏肿大,主要治疗是对症和支持疗法、皮质激素应用、心包穿刺或心包切除。

另外,尚可发生放射性心肌炎、冠状动脉粥佯硬化等变化。

心脏损伤的剂量阈值为45—50Gy。

因此,在肺癌放疗时应尽量减少心脏的照射量。

五.乳腺癌放疗并发症
1.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在行胸壁大面积照射时更应注意。

2.上肢水肿,有时为手术所致,放疗可加重之。

3.根治手术与放疗均可引起上臂功能受限,加强手臂的功能锻炼可改善
4.放射性骨炎、骨坏死或骨折。

六.NHL放疗反应
1.急性反应
脱发,口腔粘膜反应、放射性食管炎、干咳、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等
2.慢性反应
此反应的症状是放射性肺炎、心肌炎、口干、放射性龋等,有些病人可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放射性肾炎、肝炎,甲状腺功能障碍,也可并发严重的细菌感
染,偶尔会发生放射致癌。

七.宫颈癌放疗反应
1.早期反应
(1)放射性阴道炎:系无菌的物理性炎症,表现为充血水肿甚至发生浅表性溃疡,表面形成伪膜。

有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在此期间应加强阴道冲洗,以避免或治疗感染,促进上皮愈合,减少粘连。

(2)感染;宫颈癌常合并局部感染,有的思考可能合并官腔潜在感染或慢性盆腔炎。

在放疗过程中,特别是腔内治疗可能激发或加重感染。

在腔内放疗前,应积极控制感染。

若由于肿瘤存在,使感染不易控制时,可在抗炎治疗的同时,先予以体外照射。

(3)急性直肠反应;在腔内治疗时,若放射源容器固定不当,直肠受量过高时,在宫颈水平的直肠前壁可发生粘膜充血水肿,肠蠕动增加或发生肠痉挛,从而出现里急后重、腹痛、腹泻甚至粘液血便等症状,多在腔内放疗后数日或数周后发生,治疗以抗炎和对症处理为原则,必要时应暂停放疗。

2.晚期反应
(1)生殖系统变化:放射性纤维化使阴道狭窄,宫颈萎缩、宫口闭锁,后者可导致宫腔积脓。

卵巢功能破坏可出现绝经期症状。

(2)盆腔纤维化:可引起循环障碍造成下肢水肿,压迫神经引起疼痛。

宫旁组织纤维化可导致输尿管狭窄,并引起肾盂积水甚至肾功能障碍。

(3)迟发性直肠反应:多发生在放疗后6—9月甚至1—2年后。

临床表现主要为里急后重、直肠内灼痛、排便障碍、大便变细、肛区坠痛等。

放射损伤时肠粘膜发生溃疡,引起粘液血便,严重者可发生穿孔,形成直肠阴道瘘。

为避免严重的直肠反应和损伤,行腔内治疗时应注意源容器的充分固定,避免或减少宣扬壁放射受星。

一旦发生迟发性直肠反应,可子以对症处理:腹痛腹泻可用复方樟脑酐,口服次碳酸铋,以保护直肠粘膜;有便血者在口服或注射止血药的同时,可应用氢氧化铝乳剂或0.25%普罗卡因200ml保留灌肠,或中药白荠60一90克煎成浓汁,加0.1%肾上腺素1—2ml保留灌肠;为防止肠壁的过度纤维化,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4)放射性膀胱炎:较直肠反应出现为迟,多在放疗后1—6月发生,持续时间较长,主要表现为尿频、尿痛及血尿。

治疗以抗炎及止血为原则,严重血尿者可用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作膀胱灌注。

严重者可发生膀胱挛缩,膀胱壁高度增厚,必要时应进行手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