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观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65f9a3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f.png)
第七单元小结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洛(luò) 乾(qián) 焉(yān)卒(zú) 剖(pōu) 屡(lǚ) 混(hùn) 械(xiè)遣(qiǎn)(2)难写的字壶:下边偏旁是“业”,注意不要写成“亚”。
雁:里面是两个“亻”,不要写成一个“亻”或写成“彳”。
乾:右偏旁是“乞”,不要多写一横写成“气”。
囊:写紧凑些,注意下面不要丢掉“丿”。
恭:下边偏旁不是“小”,竖钩右边是两个“丶”。
贫:下边偏旁是“贝”,不要写成“见”。
窿:“隆”右下部“生”字上面不要丢掉“一”。
(3)多音字单{cℎán (单于)d ān (单独) 要{y ào (不要)y āo (要求) 盛{cℎéng (盛满)sℎèng (茂盛)数{sℎù(数量)sℎǔ(数落) 卒{z ú(卒业)c ù(卒卒) 估{ɡū(估计)ɡù(估衣铺)弹{d àn (枪弹)t án (弹琴)2.词(1)必须掌握的词行驶凌晨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岗位主宰调遣穿梭惊慌失措(2)近义词平明~黎明逐~追痕~印乾坤~天地倦~困博学~博识贫~穷以夜继日~夜以继日弃~舍逢~遇欲~想卒业~毕业照例~照样笔直~径直混乱~杂乱嘈杂~吵闹汹涌~澎湃违抗~抗拒争执~争论屹立~耸立调遣~派遣阴森森~冷飕飕失魂落魄~魂不守舍井然有序~井井有条惊慌失措~手足无措镇定自若~镇定自如纹丝不动~稳如泰山激烈~猛烈战役~战斗持续~继续凶猛~凶狠屡次~再三摧毁~捣毁愤怒~恼怒光荣~自豪艰巨~艰辛胜利~获胜顽强~坚强喷射~喷发惊天动地~石破天惊(3)反义词平明➝傍晚勤➝懒博学➝无知贫➝富笔直➝弯曲混乱➝井然嘈杂➝清静简短➝冗长违抗➝服从伟大➝渺小悲壮➝欢喜井然有序➝杂乱无章惊慌失措➝泰然自若镇定自若➝手忙脚乱激烈➝平和持续➝中断凶猛➝温顺摧毁➝修建愤怒➝高兴坚定➝动摇光荣➝耻辱艰巨➝轻易胜利➝失败顽强➝懦弱惊天动地➝万籁俱寂(4)词语归类①ABB式词语:阴森森类似的词语:眼睁睁恶狠狠水灵灵湿淋淋慢腾腾乌溜溜②ABCC式词语:小心翼翼类似的词语:威风凛凛书声琅琅白发苍苍来势汹汹言之凿凿③表示学习勤奋刻苦的词语:以夜继日铁杵成针囊萤夜读类似的词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昼耕夜诵④表示非常害怕的词语:惊恐万状惊慌失措类似的词语:不寒而栗心有余悸望而生畏骇人听闻毛骨悚然⑤表示水流很急的词语:汹涌湍急势不可挡类似的词语:惊涛骇浪奔流不息波澜壮阔大浪淘沙一泻千里⑥同时含有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词语:你推我搡类似的词语:大惊小怪东奔西走冷嘲热讽南腔北调南辕北辙⑦表示优良品质的词语: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类似的词语:乐于助人两袖清风大义凛然克己奉公大公无私⑧量词:一艘轮船一片漆黑一枚黑点一个幽灵一座山峰一片浪花一个窟窿一名服务员一名乘客一片混乱一段对话一个灵魂一次壮举一次阵地战一个火力点一发照明弹⑨动词:驾驶“诺曼底号”进入梦乡剖开窟窿解开绳索维持秩序违抗意志放下救生艇搭救人员下达命令听从调遣接到命令夺下高地占领山头摧毁火力点完成任务用尽力气张开双臂堵住枪口消灭敌人⑩修饰词:阴森森的船头你推我搡的势头猝然而至的变故威严的声音简短有力的对话伟大的灵魂可卑的利己主义惊慌失措的众人阴惨惨的薄雾英雄的壮举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激烈的阵地战凶猛地射击顽强地爬小心翼翼地驾驶愤怒地注视坚定地说心安理得地享受进行得井然有序二、佳句积累1.比喻句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98e3980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9.png)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与丰富的内涵。
在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得以体现,其核心是对人性的尊重、道德的堆积与传承、对命运的认知和琢磨,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等方面。
首先,在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表现在对人性的尊重方面。
中华文化强调人性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这种尊重体现在很多词语、句子和习惯用法中。
比如,“敬老尊贤”、“思亲之情”、“天伦之乐”等等表现了中华文化价值观中对家庭、亲情、伦理、道德的尊重。
其次,在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包括道德的堆积与传承。
中华文化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包括正直、善良、忠诚、仁义等等,这些品质反映在很多词语和成语中。
比如,“以德立身”、“忠诚耿直”、“慷慨解囊”等,这些表达了中华文化价值观中对道德和品质的重视。
再者,在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还包括对命运的认知和琢磨。
中华文化历来对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命运的转移、自我超越、克服困难等等,这些体现在一些词语和成语中。
比如,“随遇而安”、“天道酬勤”、“弱肉强食”等,这些表达了中华文化价值观中对命运和个人修养的认识。
最后,在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还包括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中华文化视自然为伟大的存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这种态度表现在很多词语和成语中。
比如,“人中之龙”、“器宇轩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这些表达了中华文化价值观中对自然和环境的关注和重视。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7d1c230279563c1ec5da71b5.png)
注重 目的语 文化中的翻译研究和翻译 与诗学 的研究 , 她把这
两 方面纳入 到文化学 派的主要研 究范 围中。正如霍 姆斯所 言 :学者 的任务是描述 翻译 文本 与原文关 系 , “ 显而易见 , 它 必 须试 图决 定译者心 目中两幅地 图的特点 , 以系统地发现规 则、 规则的偏离和预期 。总而言之 , 对等就是译者的诗学。l _, 】 ’
学、 社会学 等学 科借鉴新的研究方法 , 开拓新的思路 。由此 ,
翻译研究 已经不再是单纯 的字 、 、 词 句的研究 , 也不是语篇 的 研究 , 而是进 入到 了文 化背景 、 文化 范畴的层 面上。而 翻译
也 就是说 , 的决策过程 、 译者 翻译标准 、 制约翻译文本 的诗学
系统等 因素 , 是该 翻译学派应该思考 的中心问题 。 翻译不仅是 语言活动 , 更重要 的是文化交际活动 。作为
第 2 卷第 1 期 4 1
2 1 年 1 月 01 1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unl f h n cu n e i f c ne n c n lg (o i c n e d i ) o ra o C ag h n i r t o S i c d e h o y S c l i c s i n U v sy e a T o aS e Et o
讨 目的语 文化语境 中制约 翻译 过程和 翻译涉及 的各种文 化
从 语言 学角度 涉及 翻译 等值 问题 , 伯特试 图从 翻译 过程 纽 ( 认知和语用层面 ) 研究等值 , 达则 提出“ 柰 动态对 等” 来看等 值 。因此 , 就等值 而言 , 内特提 出一种动态 概念 对等 , 巴斯 用
i tnli , e ,hu o b pra e sasa h s r s t n t n sol nt e ap c d a er a ao h d oh c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9b49c11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6.png)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由于古代诗歌在语言表达和意向表达中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性质通过读者独特的视角和对审美的不同体验产生了一种模糊美。
一、文化翻译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学派有关理论与译者领域在不断地发展和相互扩散,所以文化译者的过程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不断向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学者的思想中,翻译也被称为文化转换。
对相关学者来说,翻译不仅需要解码、重组文字,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要重视文字在翻译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学派强调,文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翻译也会赋予文化新的含义,这对翻译本身来讲是一种进步和完善。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句子或文字的翻译,也是对古典文化的翻译。
随着现代社会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发展,译者也与文化研究展开全新的融合。
在译者时,如果我们只是主观强化对宏观文化的研究,就可以对研究主体产生很大影响,但过分研究文本的技巧和词义,也可以制约诗歌的发展和健全。
因此,在实际译者过程中,译者只有将两者充份融合,就可以翻译出杰出的作品,更好地传播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这种含蓄、多解和不确定性正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独有方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翻译和研究古典诗词,通过研究诗歌的模糊性,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常常采用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方式抒发作者的情绪。
诗歌本身就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诗歌的模糊性,引致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和意境方面比较模糊不清。
在诗歌的整体定义过程中,模糊不清美对译者增添了非常大的困擾。
三、在文化视角下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化悠悠长河中,古诗词有著十分多样、光辉的历史。
在发展诗歌的过程中,译者存有责任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尤其就是翻译成英语,以此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古典诗歌。
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4dff7c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b.png)
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是翻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译者不仅需要将原文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还应该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进行转换和传达,以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
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是“意译”,即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目的,而不拘泥于字面的语言形式。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往往会造成文化隔阂和沟通的困难,所以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出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并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相关内容来替代,以实现目标语言读者的真正理解。
这就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译者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准确传递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原文进行转换,而是要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合理运用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翻译文本更加通顺自然;其次,尽量避免产生文化冲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充分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以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或冲突;最后,保持翻译的风格一致性。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根据原文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读者的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风格,保持整体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文化翻译观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提醒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局限于语言形式,而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使得翻译成果更加贴近目标语文化,并使读者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
同时,文化翻译观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搭建了桥梁。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文化翻译观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对于促进社会的融合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文化翻译观是现代翻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传达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和内涵。
只有理解和运用文化翻译观,翻译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其使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6238020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c.png)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文化学派的中文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一观点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因此翻译不能仅仅局限于词语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差异。
文化学派在翻译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背景的理解:该派别认为译者应该深入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差异。
只有了解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传达其中的意义和信息。
2.文化转移的损失:文化学派认为,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文化的转移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因此,译者应该尽量避免翻译中的文化转移错误,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译文。
3.文化等价性的追求:该派别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保持语义准确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目标文化保持等价。
译者应该选择合适的词语、语法和风格等,以适应目的语的文化环境。
4.文化中介的角色:文化学派认为翻译是一个文化中介的过程,译者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者,还需要充当文化的传递者。
译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便正确传达文化信息并使译文更好地适应目的文化。
总之,文化学派的中文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注重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的理解,追求文化等价性,并将译者视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7e2cc2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0.png)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而文化价值观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中。
在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也随之体现出来,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并分析其中的深层含义。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体现在对文字和语言的尊重上。
中华文化崇尚礼仪和谦逊,尊重长辈和传统。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会尊重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不会随意改变原文的意思和语气。
他们会尽力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展现出中华文化对语言和文字的重视,体现出中华文化价值观中的尊重和谦逊。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还表现在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保护上。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会尽力保留原文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他们会选择合适的英文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保护体现了中华文化价值观中的传统和尊重。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还体现在对情感和人情味的表达上。
中国人注重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文化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和人情味。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会尽力保持原文中情感的表达和人情味的体现,让英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情感和人情味。
这种对情感和人情味的表达体现了中华文化价值观中的真诚和温暖。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会尊重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尽力保留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表达情感和人情味,追求人格魅力和道德规范。
这些体现了中华文化价值观中的尊重、传统、真诚、温暖、高尚和崇高,为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希望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翻译人员能够更加注重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做出更大的贡献。
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
![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2c990c933d4b14e85246859.png)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2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芦亚林【摘 要】“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不能代表翻译的全部,但是在最近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翻译活动不得不受文化影响。
所以,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出现了一种重合。
虽然,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出现于鲁迅时代之后,但翻译中的文化观早在学者翻译介绍外文作品中形成了。
研究鲁迅的翻译文化观和翻译的“文化转向”可以解释我国一些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翻译文化观念。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鲁迅 文化翻译观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内涵和发展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于文化研究领域中对文化研究的思考。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研究的走向逐渐向大众文化发展,而文化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文化主义阶段,到结构主义阶段再到后结构主义阶段,不同的文化研究发展阶段依次从研究单一文化到文化霸权再到文化多元性研究,文化研究学科也越来越朝着更开放的方向行走(曾,2006:3)。
文化研究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下,文化研究变得国际性。
正因为文化研究的无边性,翻译研究作为边际学科逐渐因为文化研究的扩大得到了发展。
在“文化转向”口号提出来之前翻译研究学者也在关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埃文·左哈尔(Even Zohar)作为多元系统(polysystem)的代表人物,提出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文化地位决定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陶,2006:5)。
后来多元理论由图里(Toury)和赫曼斯(Hermans)得到了发展,但是多元理论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阐述还比较温和。
巴斯奈特等提出的翻译“文化转向”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后来学者在“文化转向”的理论发展上也提出了文化研究也应有“翻译转向”(曾,2006:3)。
总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在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上提出来的,随着文化研究越来越朝着多元研究的方向发展,翻译研究也同文化研究越来越有着相同的研究话题并且互相影响着各自理论的发展。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100c554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c.png)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在汉译英翻译中,这些价值观往往会得到体现,使得翻译作品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价值的传递。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重视礼仪和道德。
在英语翻译中,这一价值观往往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和表达方式得到体现。
在中文中,对长辈或者上级的称呼非常讲究,通常会使用尊称,如“老师”、“领导”等,以示尊重。
而在英语中,则可能会使用更加正式的称呼,如“teacher”、“leader”等。
在汉译英翻译中,对于这种礼仪和尊重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华文化中,道德和仁爱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在汉译英翻译中,对于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则可能会体现在对一些特定词汇的选择上,比如“仁爱”、“和谐”等词汇在翻译成英语时,可能会选择使用“benevolence”、“harmony”等词汇来传达中华文化中的道德和仁爱。
中华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在英语翻译中,这一价值观的体现往往会通过对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得到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每个人都要承担的。
在汉译英翻译中,对于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可能会通过对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句式的选择上来体现,中文中经常使用的“以家庭为重”、“见贤思齐”等句式,在翻译成英语时可能会选择使用更为直接和简洁的句式来表达这种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和谐共处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汉译英翻译中,这一价值观的体现往往会通过对一些习语和成语的使用得到体现。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与和谐相处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习语和成语,比如“和衷共济”、“承前启后”等。
在汉译英翻译中,对于这些习语和成语的翻译往往会通过对英语中类似的习语和成语进行选择和运用来体现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对传承非常重视,这一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可能会通过对一些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的翻译来得到体现。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翻译”有关文档共7张)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翻译”有关文档共7张)](https://img.taocdn.com/s3/m/c9d4c311b8f67c1cfbd6b83c.png)
• 的目的。
第3页,共7页。• 第二,翻译止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
虑多种制•约因重素,为要翻译的研究还拓宽是了思一维空个间。交流的行为。这里的交流指的是文化内 •••••• 部有内面德化国把与达翻的理翻文成译行论译化 一 、为家分之 致 语,译弗为间 际,语者米文的 翻言应尔化相译学精的内互 和派通赞翻交 符的同译两流 际代和,种他。 翻表文或认关 译人化为多于,而物外翻种翻巴雅翻译语译斯各译的言的。奈布本进分[特森质6而类从把是]她问了更翻一的题解宏译种观向其观分跨点来文的为文得没化层语到。 和和认第外作自关 部所与所和是重第虑拥探的根作自第描重该传传为四部为2于与蕴奈蕴传为要三多有讨转于为2三述要文00统 统 相 ,研 文 翻文 含 达 含 统 了 的 ,种 更 ,换 语 文 , , 的 本世世不翻并观观比究化译 化的强的观满还制多与言化翻而还在纪纪同译且念念较,翻单 之不调不念足是约的接所翻译在是译88的不注00把把而即译位 间同传同把不一因自受处译不于一语年年历应重翻翻言文观的 的文译文翻同个素由的观应该个文,代代史该跨因译译本的争 相化原化译的交文的局文交化,,,起起时局学文为可此看看的主论 互功文功看需流化主限本流里,,期限科,学翻以一作作要由 交能信能作要的之要于在的功“翻翻有于的翻译灵文方是是代来流息是行中代对译行能,,,译译不对研抓抓翻译研活化面一一已 。不一为原语为的,学学同原究住住译翻较究重语应个个久 同个。语文。等研研的语。了了就译之拓写域考从从从文化值,,究究原文从 这巴这是就科宽甚”虑。原原原本里。出出则本最 一斯一满是技了至翻语语语的功现现和的开 点奈点足文文思打译到到到能一一规描,特,文化献维破也也的译译译的种种范述关化内的空原服就就入入入等““注的部翻间文,,务其而达达文文语语语值文需与译。的对目在到到化化的的的;化 要 文允文象的 于了了转 转静静静和化许学即翻翻向向态态态一之译形译译译转转转定间者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60b1356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c.png)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是一个悠久而且博大精深的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这些文
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的翻译中也是有很大体现的。
本文将会详细阐述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
英翻译中的体现。
一、和谐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体现在汉译英的翻译中,就是力求双语语言之间
的和谐。
翻译人员在翻译中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气、情感、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并
且将其转化为译文中所需的语气、情感、风格等,让两种语言在情感方面实现和谐。
二、诚信
诚信是中华文化所有价值观中最基本的一个,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
在汉译英的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尽可能地保持翻译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避免因为语言不到位而产生误
解和误导。
同时,翻译人员在翻译中也要保证自己的诚信度,做到言出必行。
三、传统文化的尊重
中华文化是一个深厚的历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汉译英的翻译中,
翻译人员需要尽可能地尊重传统文化,并且在译文中也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同时,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外语环境,选用适当的文化元素进行翻译。
四、中外文化的对比和融合
总之,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非常重要。
翻译人员需要根据中华文化
价值观的内涵,来进行汉译英的翻译,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的精
神和实践,以及贡献力量,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交流。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e1e16d4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1b.png)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1. 引言1.1 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
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中华文化中,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尊重传统、注重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中华文化还注重敬畏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身心修养、追求道德完善等特点也深受人们的推崇。
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承,也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的特点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翻译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传播给世界各地的人们,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汉译英翻译在传播中华文化的也将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融合,为跨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中华文化的特点在汉译英翻译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的影响。
1.2 汉译英翻译的重要性汉译英翻译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汉英翻译越来越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
通过将中文作品翻译为英文,我们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互相了解。
同时,汉译英翻译也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在今天的国际交往中,英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
许多中国作家、学者和影视制作人希望通过汉英翻译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更广泛的国际读者和观众。
通过优秀的汉英翻译作品,我们可以为国际社会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汉英翻译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传播文化、促进交流、增进理解。
通过优秀的翻译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国。
2. 正文2.1 汉译英翻译中体现的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汉译英翻译是一种将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转化成英文表达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5f651f8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e.png)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体现着独特的魅力。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这些价值观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独特的智慧和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汉译英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贯穿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在汉译英翻译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译者注重对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和情感的传达,从而使译文更富有人情味和温暖。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译文的语言表达上,也体现在对文本背后的情感和思想的领悟上。
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翻译理念,正是受到了儒家文化中对人类情感和人情味的重视的影响。
中华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也对汉译英翻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安静守初心。
这种思想在翻译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译者注重对原文的“原汁原味”的保留,力求“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译文的华丽和炫耀,而是力求忠实还原原文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这种对“无为而治”的理念的体现,使得汉译英翻译更加亲近自然,更加接地气,也更容易打动国际读者的心。
中华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也为汉译英翻译提供了独特的启示。
佛家主张“舍得”,强调对世俗的执著的超越和情感的宁静。
在翻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译者力求超脱世俗的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他们在译文中展现出舍得和包容的心态,力求用饱满的内涵和宁静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思想内核。
这种从容淡定的“佛家气质”使得译文更具魅力和内涵,也更容易为国际读者接受和喜爱。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丰富多彩,可谓千姿百态。
无论是儒家文化的讲求情感和人情味,道家思想的强调顺应自然,亦或是佛家思想的追求内心的宁静,都为汉译英翻译提供了独特的智慧和启示。
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4d155eec9b89680203d82592.png)
• • • • • • • • • • • • •
第三,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 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 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和传统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原语到译入语的静态转 换不同,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文化为翻译的单 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 目的。与奈达强调传译原文信息不同,巴斯奈特关注文化 的转换与接受,因此,一方面应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 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 功能。在此,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 认为相比较而言,文学翻译较之科技文献的翻译允许译者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式。
中英文化翻译差异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 • • • • • • • • • 自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学研究出现一种“文化转向 论”.即译学研究在深入文本内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文本的 外部研究,即文本的“文化语域”。作为文化翻译观的主要代 表之一巴斯奈特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 流。”141她还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 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 — 重组过程,更重要的 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 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历 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 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其目的 • 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 的需要和一定 • 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评价
• • • • • • • •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 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 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 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 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 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 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 襟和气度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883509b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5.png)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是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一套独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具有深厚的
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汉译英翻译中,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是不可忽视的。
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一大特点是崇尚和谐。
这可以体现在中文的语言思维中,英文则相
对直接。
在中文翻译英文的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中华文化的价值观,译者通常会选择
较为委婉的表达方式,或者使用一些暗示的手法,以营造译文的和谐氛围。
中华文化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中文中有许多用词和短语与人际关系和社
会责任密切相关,如孝顺、友善、和睦、团结等。
在翻译这些概念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
在英文中恰当地表达出这些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以保持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中华文化价值观强调敬老尊贤和崇尚智慧。
在汉译英翻译中,考虑到中华文化价值观,译者通常会选择较为庄重和恭敬的措辞,以表达对长者和有智慧的人的尊重。
译者还需要
考虑如何正确地传达由中华文化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中华文化价值观强调节俭和勤奋。
在翻译涉及到中华文化的节俭和勤奋的词语和表达时,译者需要注意如何在英文中传达出这种文化特点,以使译文更加准确地传达中华文化
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和策略,以使译文准确、流畅地传达出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
有效沟通。
对于翻译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价值观是提高翻译质量和效
果的重要保障。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3dfc874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d.png)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摘要】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mbodi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in th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into English. The body of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portrayal of respect and humility, traditional virtues, etiquette and cultural customs, family values,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conclus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in translation, the impact of showcasing these value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through translation. Through examining these aspects, it becomes evident how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are preserved and disseminat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ultimately contributing to a deeper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关键词】中华文化价值观、汉译英翻译、尊重、谦逊、传统美德、礼仪、文化习俗、家庭价值观、中庸之道、重要性、影响力、传递、关键词1. 引言1.1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Chinese cultural values are deeply embedded in the art of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his practice not only involves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s and beliefs that shape Chinese society.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serves as a window through which the world can glimpse the rich tapestry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its emphasis on respect, humility, traditional virtues, etiquette, family valu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Middle Way.2. 正文2.1 汉译英翻译中的尊重和谦逊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into English, the values of respect and humility are often reflected. These values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 of native Chinese speakers.2.2 汉译英翻译中的传统美德When translating texts that involv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translators often face the challenge of capturing the nuanc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se virtues in English.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孝顺) goes beyond simply obeying and respecting one's parents; it encompasses the ideaof showing gratitude, reverence, and care for one's elders. Translating this complex concept into English requires more than just finding an equivalent word; it involves conveying the depth and complexity of the virtue in a way that resonates with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s.2.3 汉译英翻译中的礼仪和文化习俗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he reflection of etiquette and cultural custom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nveying the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e. Etiquette and cultural cust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ave a long history dating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When translating these aspects into English, it is crucial to accurately capture the nuances and meanings behind the gestures and traditions.2.4 汉译英翻译中的家庭价值观家庭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69ac8eec524de518964b7d80.png)
• 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其目的
• 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 的需要和一定
• 文化里不同群的需要.
评价
•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 • 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 • 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 • 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 • 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 • 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 • 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 • 襟和气度
•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决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 它深深扎
• 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 部与文化之间
• 的交流。[ 5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 中,她提出了文化
• 翻译观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如下:
• 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 • 以前的语篇之上。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最开 • 始的以词为单位到以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为单位,可
到
• 德国理论家弗米尔的赞同,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 • 化的行为,译者应精通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而了解其文化。
• 第三,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 • 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 • 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 和传统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原语到译入语的静态转 • 换不同,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文化为翻译的单 • 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 • 目的。与奈达强调传译原文信息不同,巴斯奈特关注文化 • 的转换与接受,因此,一方面应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 • 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 • 功能。在此,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 • 认为相比较而言,文学翻译较之科技文献的翻译允许译者 •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 式。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https://img.taocdn.com/s3/m/daa4df380b4c2e3f572763cc.png)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
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把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下考察,不难发现,文化对翻译过程的介入是永恒的。
审美意识、政治倾向、伦理道德等跨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译者的增删变动,都是特定时空下文化制约的结果。
从翻译的主旨是促进文化交流之观点出发,译作中出现的增删变动是可以理解的,有时也是必要的。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使翻译更好地服务于本族文化,或者是为了更加顺利地达成文化交流。
从发展的眼光看,那些“过于超前,脱离了现实,或者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的内容今天或许要作删节处理,明天在重译时或许可以补上了,因为读者的文化视野开阔了,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又如,归化与异化问题,主要涉及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文化移植是一致的,而归化则是移植的逆向运动。
从译作的表现形式上看,应当承认,没有哪本译作是绝对归化或绝对异化的结果。
不管译者朝哪个方向努力,其译作总是归化与异化的混合物。
无论怎样归化的译作,它最起码总能反映异民族的风土人情吧,否则它就不足以称得上是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方守义学号:201420270 班级:外应一班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a culture. It contains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not merely to convert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nd it is also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converting one type of culture into another. Cultural factors begin to gai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ranslators. we find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pose major barriers in translating. A thing which is self-evident in one culture has to be painstakingly explained in another. The most serious mistakes in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are usually not the result of verbal inadequacy, but of wrong cultural assumptions. Hardly can any text be successfully translated without appropriately dealing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I inte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reflected in translation, then to put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m.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1. Cultural Differences1.1 Different GeographyGeographical culture refers to the culture formed by the area, natural condition and circumstances the country lies in. In ancient Greece, the long winding seashore along the islands, which led to Asia Minor. Relations among the people were not so strictly classified.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in each country hav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language expressions. Different nations use different expressions and words for the same phenomena and objects. It is because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in each country reflect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1.2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The Chinese people are known to the world by their intuitive, whole and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 The westerners have had a frame in their heads before speaking or writing, while the Chinese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ir ideas free from any fetters.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The English stress formal logic, and the English syntactic structures emphasize hypostasis .While the Chinese do not stress formal logic as much as the English do,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s emphasize parataxis, which causes great difficulty in 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1.3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refers to the culture formed by the religious belie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a nation. It reflect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nations in what they believe in and abstain form. As religion once had an immense influence on people in the feudal society, there are still many language expressions remaining, which reflect religious belief at that time. Owing to their different religions,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 use different figures in their own expressions with religious allusions. Christianity is the most popular religion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each culture is deeply influencedby religions, the western culture undoubtedly reflects Christianity nearly in every aspect of the western world. The biblical stories and phrases are used very often in their daily life, on television, on the radio, in newspapers, in magazines and everywhere. It is not surprising when a Chinese reads an English article, that he could not understand some parts if there is something like Jericho(an ancient city of Palestine near the northwest shore of the Dead Sea. A stronghold commanding the valley of the lower Jordan River, it was, accord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captured and destroyed by Joshua) and “a kiss of death”and so on. There is Yudiin Chinese legendary tales of Taoism and the Hades, Kwan-yin and Dragon King in Buddhism. Some of the Chinese proverbs, such as“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Even if the monk escapes, his temple will be left)and“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Being a monk for one day, he has to ring the bell for the day) are both evolved from the Buddhism culture. For some reas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generating and preserving the elements of world view has rested with religious belief. People always felt a need to seek outside themselves the values by which they live their lives and guidance on how to view and explain the world. In a host of ways, religion has provided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with advice, values, and guidance .It appears tha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illions of people have agreed with the Latin proverb that tells you which a man devoid of religion is like a horse without a bridle. The study of religion not only helps us in the request for the meaning and purposes to life, but also gives us clues into the social aspects of a culture.Throughout the history, religion had been the richest source of values.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re no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Atraditional religion reinforces group norms, provides moral sanctions for individual conduct.2.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Mistakes caused by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should not be taken for granted and neglected intranslation. Culturally unaccepted expressions and behavior are worse than linguistic mistakes and tend to create ill feeling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Chinese speaker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is the most controversial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Different languages bear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s.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activity which will transplant the works produced in one cultural environment into another cultural environment. Any transl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cultural transmission. A communication bridge is built up through the conversion of two languages so that the two cultures can be exchanged and integrated.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behavior in cultural context influenced by cultural intervention.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trend has a direct impact on his translation behavior as the main body of translation. Then how to deal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English mutual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2.1 DomesticationDomestic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arget languages readers. Translation should be aimed at target readers and target language. There is more local flavor in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which is more fluent and easier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and can avoid ambiguity or polysemy. In many cases, we can't find an equivalent in target language to replace the words in source language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so at this time the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 is often taken by translators. We can see domestication can make up for linguistic differences. Ninety percent of human language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can deal with the source text freely as an ideological tendency for clear and coherent translation to meet the need of target readers. Domestication is often to seize the pragmatic meaning of source language and select the same expression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 to translate. Generally speaking, that is to advocate localization of language, not to introduce new expression.For example, if we translate“煞风景” into “kill the scenery”, we will be confused. But it is accepted if we translate it into “be a wet blanket”. It is more proper to translate“拍马屁”into “lick somebody's boots” than “pack the horse's buttock”. From the above, we can see domestication considers target readers more, starting from target language. Its advantage is that translation can read or sound more coherent and authentic and give target readers a sense of intimacy.2.2 ForeignizationForeigniz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should be aimed at original authors and source language. Schleiermacher, a famous German theorist, is the first person that proposed the idea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but it is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Venuty who first presented the two terms. His theory is based on Schleiermacher. He remarked that it (anti-translation) is to develop a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resist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culture in target language, which highlights the differences of text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Venuty is more willing to get translation non-fluent deliberately so as to make target readers accept foreign cultures. Foreignization is to accommodate foreign languages and absorb foreign cultur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foreignization is defined a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using the original expression so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full of exoticism.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can reproduce the original expression which not only enriches and improves the expression of translation but also makes people understand foreign cultures better to achiev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Specifically speaking, foreignization is to convey the content of source text, not changing original culture, language, styl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kes readers more closer to the author and adapt to the original (source-oriented).3. ConclusionWithout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other cultures, a translator's perspectives of the world is tragically restricted. Through some methods such as foreignization or domestication , and etc. We can overcom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diffrences on translation to some extent. We can convincingly summarize that both of the two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the type of texts, the intention of the author,the readership, the translat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 cultures, and etc. Each method has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s. It's impossible for one to translate a piece of writing or a book using only one method of translation, because either the advo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as the sole method or the advo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s the sole method is unavoidably one-sided and dangerous. As a matter of fact,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re indispensable and sup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the idea that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on will depend on the unity of the two methods should be kept as a golden mean in every translator's mind. The standard tends to be shifting between two methods, either source-oriented or receptor- oriented. Keeping a good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might be an ideal for dealing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References:[1]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 孟志刚.论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辩证统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3]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4] 郭建中.翻译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5] 王平.归化与异化:殊途同归的翻译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2004(1).[6] 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2.[7]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