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1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布满了神奇的颜色,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涵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理想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许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秀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
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
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
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意大家的口腹之欲。
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拘束,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
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
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
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百家讲坛观后感2喜爱鲁智深,不仅因为他是个英雄,不仅因为他的正直,坦率,义气,侠肝义胆。
让人感觉最深刻或许还是他的圆寂。
他虽然一生的经历都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布满着残酷的斗争,使他一腔正义的热血始终都在他的心头燃烧,沸腾。
他厌恶他所存在的.社会,他不能忍受这样的社会。
于是他抵制,采取了进攻的态度。
他上梁山,落草为寇,劫富济贫,疾恶如仇。
真是英雄所为。
他荡气回肠的一生却有着一个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的结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他便似化作一粒尘埃在纷乱、悲伤、被压迫的社会漂浮。
这样的他应当是真正“逍遥拘束”的吧。
好个“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现在我们应当可以真真正正地唤他一声长老了吧。
侠肝义胆是英雄,勇于斗争是英雄。
上天制造了鲁达,而社会造就了英雄的鲁智深。
百家讲坛观后感3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是一档历史研究、学术探讨类节目,播出以来深受群众关注。
其中揭露出的一些所谓的历史真相更是在许多时候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
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一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
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
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
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
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
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
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
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讲座式栏目,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其中就有苏轼的相关介绍。
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
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
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
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
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
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
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
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
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百家讲坛 苏轼
百家讲坛《苏轼》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
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会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呢?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生什么特殊的故事呢?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
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奇吗?2、内容简介:上一讲说到苏轼进京赶考金榜题名,20多岁的苏轼即将走进官场、步入仕途。
那么,初出茅庐的苏轼在应试时一举成名,在官场上会不会一帆风顺呢?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与历史上的文人从政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他的为官之路将如何延伸?面对他的到底是坦途还是坎坷呢?初涉官场,苏轼意识到,当官并不像吟诗作赋那样令他得心应手,最初的踌躇满志和如今的现实显然相距甚远。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和成就的文学巨匠之一,也是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百家讲坛中,苏轼的传世之作和独特才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听讲,深感苏轼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风采,特此撰写观后感。
苏轼以超凡的文学天赋和卓越才华成为北宋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他的诗词如清泉石壁,字字饱含情感,句句婉转入骨。
他的散文如深谷幽林,意蕴深沉,引人入胜。
苏轼不拘泥于传统文学形式,大胆创新,开拓文学新境界,使得他的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百家讲坛中,我深深感受到苏轼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和表达。
他心怀天地,力图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凝聚于文字之间,表达出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无一不透露出强烈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令人感到震撼和钦佩。
苏轼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思想的文学家。
他勇于反思人生,大胆探讨社会现实,对自己及他人的处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和超前的思考。
在百家讲坛的介绍中,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思想跳脱传统束缚,新颖独特,且富有哲学意味,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苏轼的文学作品受到后人广泛传颂和推崇,被誉为文坛上的巨匠和文化宝库。
他的作品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百家讲坛的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风采得以再次展现,更加彰显其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创作风格,深深吸引着文学爱好者和学者。
通过观看讲解,感悟到苏轼的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示,也更加珍视这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成就。
苏轼的文学传世之作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看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看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百家讲坛是一档让观众触摸到历史,认识到伟人的智慧的节目。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观看了百家讲坛中关于苏轼的节目后,我倍感震撼和共鸣。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以他的才华和独特的文风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书法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诗作。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流露出他对人类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深刻洞察力。
在百家讲坛中,专家详细解读了苏轼的一些经典诗词,揭示了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观看这个节目让我对苏轼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苏轼善于运用鲜明的描写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力量。
他的诗歌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和生气。
例如,他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几句简单的诗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坚持。
苏轼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精神。
他在他的散文中描写了北方农村的生活,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北方农村的艰辛和困苦,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的文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不公正,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专家还深入探讨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影响力。
苏轼的文学风格独特而多样,他不仅擅长描写自然风光,还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为课文,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范本。
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深受他的启发,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
通过观看百家讲坛中关于苏轼的节目,我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对人生智慧和情感的思考。
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人们在阅读中有所启发和思考。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感到非常庆幸能够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接触到苏轼的作品,这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理解和欣赏他的智慧。
百家讲坛苏轼(5篇)
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范文第1篇北宋词坛由于苏轼的消失,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转变。
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法规纷纷被打破,演化为大张旗鼓的革新。
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四周的一批词人,词坛风气也随之缓慢转移。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苏轼的诗,涤荡了宋初纷华绮靡的恶习,为宋诗的进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诗的独特面貌。
著有《东坡全集》150卷、《东坡乐府》3卷。
存诗2700多首,词350余首。
以诗的内容与题材入词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
他打破很多已形成的法规,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共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革。
“诗言志词言情”,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文体的界限。
苏轼以前,一些不甘心受此局限的作家尝试着突破,不过,他们的突破总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留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苏轼是第一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了大面积转变的作家,引起了当时词坛的震惊。
首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尤其西夏、北辽的边患威逼,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
每一位有志于现实的文人士大夫当然也牵挂着这一切,期望自己建功报国,有所作为。
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月,边塞冲突集中在防备西夏的入侵方面。
其次,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
苏轼平生在很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
他对“民本”农田生产尤为关怀,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大都围围着农业生产。
这方面的关怀表现在词中,于是消失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做法。
再次,苏轼词揭示了简单的内心世界。
广义地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
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抱负、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冲突。
百家讲坛之苏轼
百家讲坛之苏轼第一讲少年成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秒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第二讲初出茅庐苏轼这辈子,实际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什么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点长。
大理评事是个什么官,就是负责审理案件的京官。
这个官不是苏轼实际担任的官职,这是个虚衔,挂名的,表面身份的,他实际的官职是签书凤翔府判官.此时此刻的苏轼只有二十多岁,年轻气盛,由于才华出众,科场成名,就连仁宗皇帝都对他倍加赏识,这更加使得苏轼对前程充满了信心我们可以说,初出茅庐的苏轼不仅是一个得民心的官,而且是一个得民心的有能力的好官。
即便是在工作之余,他依然能够非常潇洒而自如地展开自己的文学的情思,他惹人喜爱,他很幽默,又很超脱,这是苏轼的迷人之处。
第三讲大难临头这个李定啊,我刚才讲的这个权御史中丞,相当于这个监察部的首长,终于赤膊上阵,指出苏轼,有四大该杀之罪,哪四大该杀之罪呢,:第一该杀之罪,苏轼不学无术。
第二该杀之罪,苏轼无视朝廷。
第三该杀之罪,苏轼的言论蛊惑人心。
第四该杀之罪,苏轼诋毁圣上声誉。
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肯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
我们今天崇拜东坡,不仅仅在于他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欣赏他对待人生积极的态度。
第4讲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真是多情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白发。
苏轼觉得: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我自己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史而顾自多情呢,我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也许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命题: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
《百家讲坛》央视栏目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央视栏目观后感600字《百家讲坛》观后感1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
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精选 重点初中精选作文【800字】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精选重点初中精选作文【800字】寒假,教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而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精选。
我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端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发明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即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等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矛头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示自己的才调。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如今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针言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测验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测验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并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就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擅长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时机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率领下回到那个时代领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现在,我们真的没太多时机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考虑。
更何况苏轼能够不断保持以一颗小儿百姓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通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呈现过苏轼这样的才调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是否呈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货真价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慨。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调,尽管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容纳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共同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理想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百家讲坛观后笔记~
百家讲坛观后笔记~12月17日百家讲坛读书笔记之苏轼(一)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轼”乃古代马车的一根横梁,没甚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当马车比较摇晃时,车上的人可以用手抓住这个“轼”以维持身体平衡。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母亲程氏,虽一届妇道人家,言传身教,对儿子却也是影响深远。
有一次母亲给儿子讲《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后汉一个清官,铁面无私,因而得罪权贵,被判死刑,在赴刑场时,他对母亲说对不起母亲,母亲却反而安慰儿子,你是为国家而死,我为你而骄傲。
苏轼问母亲,我长大后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你同意吗?他母亲程氏回答得聪明,也有深意。
既然你能做范滂,为什么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给苏轼一个很好的人生观教育,人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母亲很懂得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当政委的料。
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
在礼部考试中,大放异彩。
这当中有段故事。
话说当时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发现里面有篇文章写得极为精彩,有心评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写得这么好,应该是我的学生曾巩,故将其评为第二,以示公平。
其实这篇文章是苏轼所写的。
他写了篇第一名的文章,所以他得了第二名,这也成了一段佳话。
有段更精彩的,当时的文章题目是论述古代皇帝的奖惩都是宽大为怀的。
而苏轼在其文章中引用了一段典故,说尧帝手有个司法官,曾三次想判一个人死刑,都被尧帝制止了。
想那欧阳修也是博学之人啊,却竟然不知道此典故,于是回家把一屋子的书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找不着这个典故,于是他问苏轼典故出处,苏轼说,《三国志.孔融传》里有。
于是欧阳修又去翻《三国志.孔融传》,一夜没睡,还是找不着,再去询问苏轼,苏轼说,你还真的去找啊。
其实这个典故是我瞎编的。
我想尧帝这么宽大为怀,他一定会这样做的。
《三国志.孔融传》里有个故事,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爱妃赏给了曹丕,孔融对此大为不满,于是找到曹操,说了个典故——话说周武王伐纣王时,把妲妃赐给了自己的弟弟,曹操笑问典故出于何处,孔融见其正好中计,说这个典故是自己瞎编的,他想今人尚且能做此等无耻之事,古人也必定是如此。
初三读后感作文: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_3550字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_3550字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
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
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
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
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
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
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
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
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
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 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观《百家讲坛》有感_初一作文
观《百家讲坛》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对苏轼多舛一生所作的总结归纳。
苏轼,一个集世间才、情、人格魅力于一身,少志却风云突变,屡遭挫折,在逆境中却能做到洒脱和豁达的人。
苏轼的人生虽让充满了崎岖和坎坷,遭遇了诸多的不幸,但他并无一撅不起,放弃对人生、对事业、对抱负的追求!无论他被贬谪到何处,他都能放眼国家为民请愿,为民造福,所以他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苏轼是不幸的,因为到死他的才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善良的女人始终陪伴着他,相继贯通了他的一生。
兴许正是苏轼的不幸,造就了他的伟大,让她的诗词到达了登峰造极的顶峰。
但少年的天才,又让我毫不狐疑地相信他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让他的英明成就终身。
正像老年的王安石感叹的那样:“不知几百年后才能出一个像子瞻这样的人物啊!”当然,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像苏轼这样的全才兴许真的是不会再见到了,而我最念念不忘的其实不是他留给世人的两千七百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八百篇文章,而是他曾经创造的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最高分,这怎能不让我钦配的敬佩呢?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苏轼的一生充满忐忑,或有文坛上的高峰,或有科举试中的百年第一,或有仕途中的崎岖和坎坷,或有暮年的潦倒。
但苏轼的一生确实是传奇的,带着独有的豁达潇洒,平和自在,这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有所感,不外乎对自己的追求,像苏轼一样只要生命之水还在流,那就去奋斗,莫要随流年毁弃人生。
人生每一刻都是希望的归处,奋斗的地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百家讲坛之苏轼讲稿
百家讲坛之苏轼讲稿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以文学才华卓著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思想情感,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一、生平与成就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年间,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洵也是一位文学家。
苏轼自小聪明过人,善于写作,他的文学造诣使他成为了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成就不仅局限于文学创作,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曾经担任过多个重要的官职,但由于他的直率和批评精神,常常与当时的政权发生冲突。
他的书法作品也被称为苏东坡体,独具特色,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文学风格与代表作品苏轼的文学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诗歌,也有细腻含蓄的散文。
他热爱自然,喜欢描绘山川江河的壮美景色,也善于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赤壁赋》、《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容,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喜爱。
三、对后世的影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精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对宋代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启发和指导作用。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性和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
他主张文学要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社会现实,呼唤人性的解放和进步。
这种思想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百家讲坛中,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也是重要的讲述对象之一。
通过讲述苏轼的故事和欣赏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贡献。
四、结语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的丰碑,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精华影响了无数后来者。
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希望通过百家讲坛,能够推广苏轼的文学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
最新百家讲坛读后感3篇
最新百家讲坛读后感3篇自我看百家讲坛后,喜爱犹深,特别是苏轼。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
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
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
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
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
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
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
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
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
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公务员之家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
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画外音:在前面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解读了苏轼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自古文人命运多有不幸,但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有人说他满肚子不合时宜,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有怎样的朋友印象?苏轼为官多年,他又有怎样的官场印象?民间流传,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取笑兄长的脸型太长“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倒腮边”,那么苏轼的真实容貌究竟如何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将走近大文学家苏轼,剖析他的庐山真面目,系列电视节目苏轼第九集《东坡印象》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古人所画的苏轼的画像里边,有一幅画像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这幅画像据说是与苏轼同时代的一位大画家叫李公麟所画。
画的名字叫《扶杖醉坐图》,这个画面的形象是苏轼拄着一个手杖坐在一块石头上,看上去有点醉意朦胧的样子,带了一顶毡帽。
清代的一个著名学者叫翁方纲他考证过,说这个画,距离苏轼本人的形象最为接近。
从这幅画像上我们能够看出苏轼相貌的那些特点呢?第一,苏轼身材颀长。
他是个高个,苏辙曾经说过“颀然仲与叔”,我跟我哥哥都属于高身材。
第二,眉疏目朗。
眉疏什么意思呢,不是浓眉毛,淡淡的眉毛。
孔武仲说“紫瞳烨烨双秀眉”,说他目光炯炯非常有神,但是他是秀眉,很秀气的眉毛,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是浓眉毛,眼睛炯炯有神,目朗,但是不是大眼睛。
第三,颧骨高耸,两颊清瘦。
这个苏轼自己有交代,他在他的一篇文章叫《传神记》里面说什么呢“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
”晚上的时候,把灯点亮,自己站在墙跟前,灯一照自己的面颊的影子投在墙上,然后让人就着墙上的影子把自己的轮廓画下来,别人一看,这么高的颧骨,这么瘦的颊面,那就是你。
百家讲坛苏轼
百家讲坛苏轼百家讲坛苏轼《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讲座式栏目,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其中就有苏轼的相关介绍。
百家讲坛苏轼(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5篇《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暑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
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画外音:在前面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解读了苏轼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自古文人命运多有不幸,但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有人说他满肚子不合时宜,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有怎样的朋友印象?苏轼为官多年,他又有怎样的官场印象?民间流传,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取笑兄长的脸型太长“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倒腮边”,那么苏轼的真实容貌究竟如何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将走近大文学家苏轼,剖析他的庐山真面目,系列电视节目苏轼第九集《东坡印象》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古人所画的苏轼的画像里边,有一幅画像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这幅画像据说是与苏轼同时代的一位大画家叫李公麟所画。
画的名字叫《扶杖醉坐图》,这个画面的形象是苏轼拄着一个手杖坐在一块石头上,看上去有点醉意朦胧的样子,带了一顶毡帽。
清代的一个著名学者叫翁方纲他考证过,说这个画,距离苏轼本人的形象最为接近。
从这幅画像上我们能够看出苏轼相貌的那些特点呢?第一,苏轼身材颀长。
他是个高个,苏辙曾经说过“颀然仲与叔”,我跟我哥哥都属于高身材。
第二,眉疏目朗。
眉疏什么意思呢,不是浓眉毛,淡淡的眉毛。
孔武仲说“紫瞳烨烨双秀眉”,说他目光炯炯非常有神,但是他是秀眉,很秀气的眉毛,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是浓眉毛,眼睛炯炯有神,目朗,但是不是大眼睛。
第三,颧骨高耸,两颊清瘦。
这个苏轼自己有交代,他在他的一篇文章叫《传神记》里面说什么呢“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
”晚上的时候,把灯点亮,自己站在墙跟前,灯一照自己的面颊的影子投在墙上,然后让人就着墙上的影子把自己的轮廓画下来,别人一看,这么高的颧骨,这么瘦的颊面,那就是你。
所以这个高颧骨和清瘦的面颊是苏轼面部特征里边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第四,很重要的是,苏轼的胡须并不是那么地茂盛,相反,胡须很少。
宋代有一部史料笔记,叫《邵氏闻见后录》,这里面记载了苏轼与谁呢,苏轼与他的学生秦观互相开对方的玩笑,拿对方的相貌开玩笑。
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这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做君子的胡须是很多的,凡是多胡须的都是有道德的人,君子多乎哉?苏轼那是很机智,很诙谐很幽默的一个人,他当即就回了一句,叫什么呢,“小人樊须也”,这也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樊须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意思是什么呢,凡是胡须多的人都是小人。
你看,孔子说的,但他取的是谐音。
那这说明说明呢,说明秦观是大胡须,苏轼呢,胡须比较稀疏一点,这是个铁证。
画外音:“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出自于《论语》中孔子的两句话。
“君子多乎哉”是说孔子从小家境贫寒,所以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孔子认为,君子的最高境界在于仁爱,而不在于掌握具体的技能,所以他自问“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能吗”,答案是不需要的。
“小人樊须也”是他批评学生樊须的话,樊须要向孔子学习种庄稼,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善于抓大事,不应纠缠于具体事务,因此批评樊须是小人。
秦观将“君子多乎哉”这句话偷换概念,解释为君子都是多胡须的,想和苏轼开个玩笑,而苏轼也不甘示弱,将小人樊须也这句话也偷换概念,解释为小人都是繁须的。
这虽然不过是文字游戏,却可以看出,两位大文学家广博的学识于敏捷的才思,这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所在。
康震:所以我们从这几点里头都能勾勒出大致上苏轼外贸、体形,高个子,头戴子瞻高帽,面颊比较清瘦,颧骨比较高,眉毛长得很秀气,眼睛虽然不大,但是炯炯有神,而且他的胡子我们应该说,虽然不是那么浓密但是只要足够能衬托出他的神采也就行了,要那么多胡须干什么。
我们这儿讲到的是苏轼容貌的印象,这个对于我们了解苏轼当然是很关键的。
通过康老师对苏轼心想的描述,我们了解到苏轼容貌印象。
苏轼这一生不但饱偿诗书而且善交朋友,在这些朋友当中,既有手握重全的王公大臣,也有不名一文的田野农夫,当然苏轼交往最多的还是那些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在宋代的许多史料笔记中都记录了苏轼与朋友们的逸闻趣事。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一个超级幽默和诙谐的人,他的朋友跟他在一起,他们之间经常会发生很多奇怪的但是又好玩的故事。
你注意,这些奇怪而好玩的故事,如果没有相当的学问,你是玩不起来的。
有一次,苏轼碰到一个对手叫刘贡父,这人专爱开玩笑。
苏轼有一天坐一块跟他聊天,苏轼说,哎呀,想当年我跟我弟弟苏辙读书准备考进士的时候,那生活比较艰苦,但是没事儿,我们天天都吃一种三白饭,吃的也挺好。
刘贡父说三白饭没听说过,怎么个三百啊。
苏轼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三白饭,很好吃啊。
刘贡父一听,是吗,嗯,记住了。
过了很久以后,有一天,刘贡父说,我请你吃饭,苏轼说,很好,你请我吃饭,吃什么饭。
我请你吃皛饭。
皛饭?苏轼想,刘贡父读书也不比我少啊,肯定是一种特别的饭,就去了,去了以后呢,刘贡父说,你看,专门给你准备了皛饭,你真得吃。
让到餐厅里一看,桌子上摆了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怎么回事儿啊。
这个皛是三个白品字型叠在一起,皛头本来是一种佐饭的小菜,刘贡父就抓住你不是说吃着还挺好吃吗,行,我让你吃这皛饭。
苏轼一看,不动声色,风卷残云,把当年吃过的这个三白饭给吃了,走了。
第二天,给刘贡父打一个电话,当然不可能是打电话了。
他告诉刘贡父说,贡父啊,明天上我们家来,我也请你吃饭。
刘贡父说你请我吃什么饭啊?请你吃毳饭,毳饭?没听说过啊,刘贡父心里知道,这个子瞻肯定要拿我开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去看看这个毳饭是个什么饭。
去了以后呢俩人先开聊,聊了很长时间,肚子咕咕叫,刘贡父说,您那毳饭呢,苏轼说不急啊不急,我们两个好不容易见面,再好好聊会儿,等着吧,又聊了很久。
都过了正午了,刘贡父说,求你了,您那毳饭呢,我想吃了。
苏轼说,准备好了,走吧,往餐厅里一看,桌子上什么也没有。
苏轼说,你看啊,饭也毛(冇),菜也毛(冇),汤也毛(冇)。
我们都知道,在南方的方言里边冇是没有的意思。
你知道这个毳是怎么写的吗,三个皮毛的毛,品字叠加在一起。
本意是什么呢,是鸟兽的那个很微小的小羽毛。
这就叫毳饭,谐音吗,三个都毛(冇),那你就什么都甭吃了。
刘贡父说,我知道你等着我呢,可我没想到你这个太毒了。
两个人哈哈大笑,然后把准备好的饭菜端到桌子上。
我说的什么意思呢,在当时北宋知识分子之间他们经常利用自己的才学,利用自己这个学问,开一些个比较高雅的玩笑,无伤大雅。
画外音:通过刚才这个诙谐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皛一个毳,都不是生活中的常用字,但是用在这两个场合却恰如其分,令人会心一笑。
这不但是一场文字游戏,也是智慧而快乐的游戏。
苏轼在文人与民间之所以享有很高的声誉,其重要原因在于他把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常常化作调节生活的轻巧智慧。
其实这种智慧也是苏轼为官之道的魅力所在,那么苏轼是怎样把这种智慧运用于官场之上的呢?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官场印象。
康震:我们知道苏轼两度在杭州做官,苏轼办公的地方非常独特,把办公桌直接搬到西湖边上,这个是有记载的:宋人的史料笔记《梁溪漫志》里边曾经说“至冷泉亭,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纷争辩讼,谈笑而办”。
西湖边最好在下点小雨那就更好了,伴着西湖的小雨,看着湖面上浩渺的烟气,手底下不停地判,一会儿就结束了。
心情既好,办公效率还很高。
在西湖边办公这是他的一个习惯。
我们前边也曾经说过,苏轼办案子是把法理和人情结合到一起来办,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里边记载的,有一次两个人,一个被告一个原告到衙门里头来,被告是一个做扇子的,原告是一个绸缎商,被告曾经向原告借了大概又价值两万钱的绸缎,用来做什么呢,做扇子。
时间到了没有还,这个绸缎商不干了,把他告上法庭,那怎么办呢,一问才知道这做扇子的父亲去世了,贴了一大笔钱;赶上夏天到了老下雨,这个扇子人家用不上,做出来的扇子卖不出去,这怎么办呢?苏轼就想啊,你要真是判他必须限期换钱,那就是逼得他家破人亡。
可这绸缎商,他也要过生活啊,你不判他个公正,他自己怎么办呢?思来想去,苏轼就想了一个绝活,他就给这卖扇子的说,去你们家拿上二十把扇子,我来给你卖扇子,把人家钱还了。
这个人听了还有点发蒙,但是知州说了吗,就回到家,抱了二十把扇子,一想这二十把扇子一把就是卖一百块钱,也还不了两万钱啊。
苏轼二话没说拿起那个判笔开始在这个扇子上画一些石头啊,画一些枯木,画一些竹子,画一些兰花。
不一会儿,二十把扇子变成了二十把非常精美的扇面。
行了,你拿到外边去,你去卖,一把至少能卖一千钱。
果不其然,这位仁兄拿出去一卖,就不是卖,是外头有人在抢,一会儿就把两万钱就抢回来了。
这个事儿记载在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里边,绝非杜撰。
我们前面也讲过类似的例子,也就是说苏轼判案当然首先要依据法律,你欠了人家的钱不还当然不行,但是问题在于你要结合实际,你判案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公正是为了能够使原告和被告都能获得尽可能公正的结果,并且这个结果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有益的结果,而不是判了以后两个人都两败俱伤,所以这是他判案子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立足民生。
法律是为民众服务的,不是要迫害民众的。
这说的是苏轼在地方上做官。
画外音:通过苏轼判案,我们看到,他这个地方官具有太明显的文学个性和艺术气质,于那些严行律法的酷吏相比,苏轼似乎有点以情代法,其实苏轼的做法恰恰反映出他深切关怀民生疾苦,为百姓根本利益着想的为官之道。
苏轼在扇面上小试笔墨帮助商人还清帐款,这固然是为了解决官司的矛盾,但也充分表明苏轼的书画在当时的崇高声誉。
那么苏轼的书画在北宋时期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书画印象。
康震:苏轼不但是大学问家,而且我们知道他还是大书画家。
他最擅长画的就是石头、枯木和竹子。
我们知道,他有一个表兄叫文同,特擅长画竹子,苏轼这墨竹就是跟他学的,苏轼认为文同的竹子画的好,主要是成竹在胸。
所以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专门就总结了文同画竹子的这个艺术经验,咱们的成语“胸有成竹”其实就是从苏轼的笔下来的。
苏轼的字写得好啊,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的四大书法家他居首。
很多人都想要他的字,但苏轼也不是一个见了谁就送字的人,可是苏轼有一个弱点,苏轼特别喜欢喝酒,但是没有那个喝酒的本事,每喝必醉,醉了以后呼呼大睡,醒来之后就索要笔墨纸砚,然后就写了一首诗,或者抄一首诗,总而言之,醒来之后必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拿着整个文房四宝在宣纸上一吐为快,所以人家就抓住他这个规律老请他喝酒,而且请他喝酒希望他快点喝,快点醉,快点睡,快点醒,醒来之后把笔墨纸砚放在他跟前,他自己有一种遏制不住的书写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