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论述题章节
运动生理大二(上)论述题
运动生理大二(上)论述题1、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收缩原理)①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N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释放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极膜受体结合-------终极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终极电位引起肌细胞膜AP②兴奋—收缩。
(肌丝滑行)耦联肌细胞膜AP沿横小管传至三联管---------终末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末池内Ca2+进入肌细胞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的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释放能量-------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M线中央滑行-----肌小节缩短,肌细胞收缩2、如何运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①血红蛋白(Hb)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Fe2+)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和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的需要,血红蛋白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组织内(二氧化碳分压高)与二氧化碳结合,到肺内(二氧化碳分压低)放出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如此不断地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吐故纳新。
此外血红蛋白还有缓冲酸碱的作用。
②由于血红蛋白指标相对稳定,又能较敏感的反应身体机能状态,所以运动训练中经常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③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血红蛋白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即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必然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血红蛋白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积压也必然增多。
运动生理学习题09
第九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一)填空题1.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和道德良好。
2. 肌适能主要包括3. 体适能由和组成。
4. 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和柔韧素质。
5. 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协调和反应时间等。
6. 有氧适能是指人体、和氧的能力。
7. 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取决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具体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8.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可用氧的利用率来衡量,其具体数值可由算出。
9.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有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两类,其中后者有,10. 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体脂和等。
11. 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是由的增加造成的。
12.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
13. 美国运动医学会针对普通人群的肌肉耐力标准评价方法是。
14. 依据运动时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
15. 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每一次训练课都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和。
16. 运动处方四要素包括度,和运动时间。
17. 美国运动医学会(1998)推荐的用于发展和保持健康成年人有氧适能和身体成分的具体运动处方推荐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的持续或间歇有氧活动。
18. 美国运动医学会(1998)推荐采用抗阻训练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其运动处方建议采用每周,一组改善主要肌群的练习,每次练习须完成重复。
(二)判断题1. ()目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要躯体和心理健康就可以认为是健康的。
2. ()人体在运动时,心输出量根据需要分配至各器官,心脏和参与运动的肌肉血流量明显增加,内脏及不参与运动的肌肉血流量减少。
人体安静心输出量则平均分配至各器官。
3. ()许多研究证实,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决定氧运输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有氧适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4. ()心输出量是限制人体劳动和运动能力(特别是耐力运动)的最重要的因素。
运动生理学习题完整版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一)填空题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 体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劳动、工作和健身运动,运动系统过度活动,骨骼肌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大量堆积造成的骨骼肌细胞活动能力下降。
3.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4.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可以消除。
5. 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中发展提高。
6.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7. 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直至运动神经元。
8.从神经-肌肉接点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等,都是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9.通过整理活动,可减少肌肉的酸疼,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利用。
10.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疲劳、疲劳和疲劳。
11. 整体和局部有密切的协作关系,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但整体疲劳并非是局部疲劳的,整体疲劳更为。
12. Brooks认为,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肌工作能力降低的表现,其原因从运动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13. 爱德华兹(Edwards 1982)形象地将运动性疲劳发生原因定位于从系统到联结部位,直至骨骼肌内部,形如一条链。
14. 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发生障碍。
15. 高频电流刺激,能引起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
16.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及调节肌浆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
17.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和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18.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出现。
运动生理学试题与答案
绪论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根底。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展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B、生理学C、人体生理学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响B、适应C、反响和适应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B、动物实验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根本反响是〔〕A、兴奋B、收缩C、分泌D、物质代谢改变E、电变化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B、迅速C、广泛D、准确6、负反响可使控制局部的活动〔〕,正反响可使控制局部的活动〔A、加强B、减弱C、不变D、加强或减弱7、组织对刺激反响的表现形式是〔〕A、兴奋B、抑制C、兴奋和抑制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三、概念题1、人体生理学2、运动生理学3、神经调节4、体液调节四、简答题:机体的根本生理特征是什么?第一章练习一、是非题:〔〕1、肌肉收缩需要有ATP的分解,而肌肉舒X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X也需要A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运动生理学习题01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一)填空题1.实现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均来自的分解;而间接能源来自食物中的分解代谢。
2.ATP再生成的代谢方式,可分为和两种方式。
3.ATP再生成过程,通常包括和两种方式。
4.1moL的葡萄糖或由糖原分解的葡萄糖残基,经酵解途经,可净生成ATP的mol数,分别为和。
5.1moL的葡萄糖或由糖原分解的葡萄糖残基,经有氧氧化途经,可净生成ATP的mol 数,分别为和。
6.1moL的CP分解时,可净生成moL的ATP。
7.磷酸原系统通常是指由细胞内和等化合物组成。
8.无氧分解供能应包括和两种能量系统。
9.短跑以代谢供能为主,长跑则以代谢供能为主。
10.乳酸能系统的供能底物只能是和。
11.运动时,体内以何种方式供能,主要取决于与的相互关系。
12.糖的呼吸商是;脂肪的呼吸商接近。
13.食物中三种能源物质,其氧热价最高的是;而食物热价最高的是。
14.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和两种。
15.把能量统一体的表示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6.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包括和两种方式。
17.线粒体传递氢与氧化合的呼吸链主要有和两条。
18.组织经氧化分解脱下来的氢,经NADH2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时,ATP生成量为经FADH2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时,ATP生成量为。
19.通常胃的机械性消化包括和两种。
20.通常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包括、和三种。
21.运动中影响肌肉能量代谢方式的因素,主要是和两个变量因素。
(二)判断题:1.生物体内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2.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可使肌肉内的ATP迅速下降,而后是CP迅速下降。
()3.人体内的能源物质,都能以有氧或无氧的分解方式来供能。
()4.ATP和CP分子都有高能磷酸键,其断裂释放出来的能量,都可被机体直接利用。
()5.在100m赛跑中,肌肉内CP含量在开始阶段迅速下降;而ATP含量变化不大。
()6.蛋白质在剧烈运动中的供能比例占有重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绪论一、就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1、运动生理学就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得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ﻩ)3、人体对运动得适应性变化就是运动训练得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就是生命得本质,它就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移得过程、( )5、神经调节就是机体最主要得调节方式,这就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得。
(ﻩ)二、选择题1、运动生理学就是()得一个分支。
A、生物学B、生理学C、人体生理学2、运动生理学就是研究人体对运动得()。
A、反应B、适应C、反应与适应3、运动生理学得研究方法,主要就是通过( )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得规律。
A、人体实验B、动物实验C、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得最基本反应就是()A、兴奋B、收缩C、分泌D、物质代谢改变E、电变化5、神经调节得特点就是( )而( ),体液调节得特点就是( )而( )。
A、缓慢B、迅速C、广泛D、精确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 ),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A、加强B、减弱C、不变D、加强或减弱7、组织对刺激反应得表现形式就是( )A、兴奋B、抑制C、兴奋与抑制8、人体机体得机能调节主要由(ﻩ)来完成。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三、概念题1、人体生理学2、运动生理学3、神经调节4、体液调节四、简答题:机体得基本生理特征就是什么?第一章练习一、就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TP得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得参与。
( )2、肌肉舒张也需要ATP,就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 )3、等速收缩得特点就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 )4、ATP不仅就是肌肉活动得直接能源,也就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得直接能源。
(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得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就是利用弹性贮能。
运动生理学习题05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一)填空题1、血液是由和组成。
2、正常成人体液占体重的约占,分为和。
3、离心后的抗凝血,上层是,下层是。
4、血液的比重取决于,其粘滞性主要来自于的摩擦力。
5、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男性为,女性。
6.青春期后,男性的红细胞数比女性,主要是由于水平较高。
7.正常白细胞数目为,血小板数目为。
8.白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能释放组织胺和肝素的是,与机体特异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是。
9.血型是依据的抗原特异性而走,临床意义较大的血型系统是和。
10.根据白细胞在光镜下将其分为和。
11.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将有粒白细胞分为、和12.无颗粒细胞有和两种。
13.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主要是和。
14.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有、和。
15.缺气或贫血时,肾脏产生的增多,主要促进增殖分化,从而促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二)判断题1.只要红细胞的比容值增大,血液运输O2和CO2的能力就增强,反之则减弱。
( ) 2.血浆蛋白除能维持血浆渗透压外,还具有缓冲血液酸碱度、参与机体免疫、运输和凝血作用。
( )3.血液中的绝大多数无机盐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其功能是维持晶体渗透压,体液的酸碱平衡,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等。
( )4.红细胞膜的表面积与红细胞体积的比值越大,其可塑性变形能力越小。
( )5.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愈高,则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就愈强。
( )6.血小板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故不属于血细胞。
( )7.成人的各种血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骨髓。
( )8.缺氧和雄性激素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重要因素。
( )9.脾脏是破坏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的重要器官。
( )10.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实质上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 )11.某人的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一定是A型。
( )12.在进行任何运动的开始阶段或短时间轻微的体力活动后,以及在赛前状态下,都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 )13.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目无关,而与分子或颗粒的大小有关。
运动生理学参考答案
运动生理学参考答案部分:一、名词解释1、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2、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块肌肉收缩的反射。
3、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指支配一块肌肉的那一组运动神经元相对集中的区域。
5、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选择题1、B2、D3、C4、B5、D三、判断1、×2、√3、√4、√5、×四、简答题1、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时,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功能产生反应与适应规律的一门学科。
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应手段来发展与提高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能力。
其次,可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学地组织锻炼。
第三,可学习并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手段,使之客观地评价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价值与效果。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答: 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⑴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⑵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⑶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运动生理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章节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运动对心理的影响B. 运动对生理的影响C. 运动对环境的影响D. 运动对经济的影响答案:B2. 人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A. 脂肪B. 碳水化合物C. 蛋白质D. 酒精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心血管系统的功能?A. 运输氧气B. 调节体温C. 运输营养物质D. 维持血压答案:B二、填空题4.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收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
答案:ATP5. 运动时,人体体温升高,主要通过________来调节。
答案:汗腺分泌汗液三、简答题6. 简述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答案:运动可以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提高血管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长期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7. 描述运动后如何恢复肌肉疲劳。
答案:运动后肌肉疲劳可以通过适当的拉伸、按摩、补充营养和充足的休息来恢复。
此外,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和电解质平衡也很重要。
四、论述题8. 论述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及其意义。
答案:运动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肺活量和呼吸效率。
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肺泡的数量和肺泡的弹性,改善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
五、计算题9. 如果一个运动员在跑步机上以8公里/小时的速度跑了30分钟,请计算他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假设每公里消耗60卡路里)。
答案:消耗的卡路里 = 8公里/小时× 30分钟× (60卡路里/公里) ÷ 60分钟/小时 = 240卡路里六、案例分析题10. 某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训练后,出现了肌肉酸痛和疲劳的症状,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恢复建议。
答案:肌肉酸痛和疲劳可能是由于乳酸积累和肌肉微损伤造成的。
恢复建议包括:适当休息,进行轻度的有氧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电解质,以及进行肌肉放松和按摩。
运动生理学简答论述
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和长期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功能发生反应和适应的规律,并指导人们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理实验是其主要研究方法。
依据实验对象,运动生理学实验包括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两大类。
人体试验方法有现场测定方法和试验研究法,动物实验有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急性动物实验又可分为离体动物实验和在体动物实验。
离体动物实验是从活的或者刚死动物身上取出所要研究的器官或者组织,放在特定的人工环境中使他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以进行研究。
在体动物实验是将动物麻醉或毁坏其大脑后进行手术,暴露要研究的器官,观察其生理功能。
这两种试验方法,实验过程不能持久,试验后动物不复存在,故称为急性动物实验。
慢性动物实验是以完整、健康的动物机体为研究对象,并在它与外界环境保持比较自然的联系情况下进行的试验,这类试验动物可较长时间内用于实验,故称为慢性动物实验。
2)维持内环境调节机制及其稳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内环境各种生理化因素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内环境是体内多数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保持稳态,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稳态是一个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它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等,一方面体内代谢过程使相对稳定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述调节使平衡得到恢复。
剧烈运动导致的稳态变化,除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适应机制有目的的实现。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3)简述ATP分解与再合成途径?体内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来源于ATP的分解。
ATP分解是镁离子依赖式ATP酶作用下,通过断裂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生成ADP和磷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反应式如下:ATP←ATP酶→ADP+Pi能量此外,反应所产生的ADP在肌激酶作用下,可以继续分解,通过断裂第一个高能磷酸键,生成AMP并合成一个ATP。
运动生理论述题
2014运动生理学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的节省化现象.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为最大摄氧量。
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
VO2max受多种因素制约,其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氧运输系统或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
心脏的泵血功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心脏的泵血功能是限制运动员VO2max提高的重要因素。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最多、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1 遗传因素VO2max的遗传度为93.5%2. 年龄、性别因素一般男子大于女子;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 训练因素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由于乳酸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1.4-7.5mmol/L 之间。
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在运动实践中应用个体乳酸阈可以评定有氧工作能力、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VO2max和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指标。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
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系统训练对LT提高较大。
显然,乳酸阈值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习题部分—、名词解释1.生理学16. 稳态2.人体生理学17. 神经调节3.运动生理学18. 反射4.新陈代谢19. 反射弧5.同化过程20. 非条件反射6.异化过程21. 条件反射7.可兴奋组织22. 体液调节8.兴奋性23. 自身调节9.兴奋24. 生物节律10.抑制25. 非自动控制系统11.刺激26. 反馈控制系统12.应激性27. 负反馈13.适应性28. 正反馈14.生殖29. 前馈15.内环境二、单项选择题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 ( )。
A.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B. 新陈代谢、兴奋性、变化性、适应性、生殖C.合成代谢、收缩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D. 合成代谢、收缩性、传导性、伸展性、生殖2.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
A. 合成代谢B. 同化过程C. 异化过程D. 能量代谢3.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同时进行的,是()。
A.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B. 两个不同的过程C. 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称谓D. 先后进行的两个过程4.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A. 下降B. 异常C. 停止D. 上升5 活组织应激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A. 可以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细胞的代谢活动。
B. 可以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收缩活动。
C.可以是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可以是收缩活动。
D. 可以是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可以是呼吸活动。
6. 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在调节机能活动过程中()。
A. 有时不需中枢神经的参与B. 条件反射是先天特有的C. 存在反馈且以负反馈多见D. 存在反馈且以正反馈多见7."反应”和“适应“用于描述运动中人体机能的变化时,两者主要区别在于A. 运动强度不同B. 效果不同C. 调节机制不同D. 是一次性练习还是长期训练的影响8.研究人体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呼吸系统的机能、内分泌机能、物质和能量代谢、肌肉组织利用氧能力等的变化,以及它们对运动的适应等都属于()的研究。
运动生理学 简答论述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目的任务是什么?①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②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③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形态特征:○1快肌纤维直径较慢肌纤维大○2快肌纤维传导速度较快○3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4慢肌纤维含较多血红蛋白,因而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5慢肌纤维含较多线粒体,且线粒体体积较大生理学特征: ○1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2快肌纤维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纤维○3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强于快肌纤维生物化学特征:○1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2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简述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1)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2)酶活性改变耐力训练可引起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无氧代谢酶活性增强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是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血浆除含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等。
功能:(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运输功能(3)调节功能(4)防御和保护功能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导科学训练?○1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2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能相对稳定敏感的反映身体机能状态。
○3使运动员达到最佳机能状态。
指标过低或过高与正常值时,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4运动员血红蛋白值存在个体差异,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指标来评定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
应针对每一个体情况进行测定和分析。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1)运动性心脏肥大。
耐力训练以心腔内径扩大为主,力量爆发力训练以心肌肥厚为主(2)运动性心动徐缓。
《运动生理学》考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考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是什么?A. 糖类B. 脂肪C. 蛋白质D. 维生素2. 哪个肌肉群负责人体下肢的主要力量?A. 股四头肌B. 股二头肌C. 半腱肌D. 腰大肌3.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哪种物质负责恢复肌肉糖原储备?A. 乳酸B. 磷酸C. 葡萄糖D. 胰岛素4.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A. 降低心率B. 提高心输出量C. 降低血压D. 增加心脏容积5. 运动时,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增加氧气摄入量B. 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量C. 降低呼吸频率D. 提高肺活量第二部分: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体最主要的能量代谢方式是________代谢。
2.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________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的科学。
3.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营养素。
4. 运动对肌肉的主要作用是促进________的生长和修复。
5. 运动生理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有________实验、________实验和________实验。
第三部分: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 请简述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 请简述运动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共30分)请阅读以下案例,回答相关问题。
案例:小明,25岁,身高175cm,体重70kg。
平时喜欢运动,每周进行3-4次跑步和力量训练。
最近在一次长跑后,出现肌肉酸痛现象。
1. 请分析小明出现肌肉酸痛的原因。
(10分)2. 针对小明的运动情况,请给出合理的运动建议。
(10分)3. 小明在运动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肌肉酸痛?(10分)第五部分:论述题(共20分)请论述运动对人体的综合影响。
答案提示:第一部分:选择题答案1. A2. A3. C4. B5. B第二部分:填空题答案1. 有氧2. 运动与生理学3. 糖类、脂肪、蛋白质4. 肌肉5. 实验、观察、调查第三部分:简答题答案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心脏功能、增加心输出量、改善血管弹性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兴奋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稳态7动作电位10等张收缩14兴奋收缩耦联15阈刺激16内环境17渗透压18等渗溶液19碱储备21心动周期22压积24最大心率26射血分数29窦性心动徐缓31胸内负压32肺内压33胸内压34潮气量35肺泡通气量36时间肺活量38通气血流比值39氧离曲线41氧利用率43基础代谢46代谢当量47服习48运动性蛋白尿49运动性血尿50内分泌51激素52视力53视野54立体视觉55前庭反射56前庭功能稳定性57牵张反射58姿势反射59状态反射63摄氧量需氧量64氧亏65运动性过量氧耗66最大射氧量67乳酸阈70反应速度71动作速度72位移速度73抗疲劳能力76灵敏素质85恢复过程87整理活动88高原服习89连续心音91高原训练补充:1自由基2本体感觉3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4闭式运动5开式运动6功能性肥大7肌浆性功能肥大8积极性休息9重力性休克10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11红细胞比容Hi-Lo指的是让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上(2500米)居住,而在较低的高度(1300米)训练的方法.。
这样既能充分调动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挖掘本身的机能潜力又可以达到相当大的训练量和强度。
.1RM Repetition maximum,一次重复最大值,其等于练习者只能举动一次的最大重量.。
随着运动员的肌力增加,其1RM也会增加。
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通常是用1RM的百分比来表示的.。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叫..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最新版《运动生理学》考试试题--个章节论述题整理总结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试题总结绪论1.简述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2.简述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具备的条件。
3.简述人体机能的调节。
4.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5.举例说明反馈控制对人体机能的调节。
第一章肌肉收缩1.简述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2.对不同性质的训练,肌纤维会产生“专门性”适应,这些适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过程,(或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过程。
)4.简述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理论。
5.肌肉收缩能量供应的基本理论。
6.简述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形成的原理。
第二章血液1.简述运动性贫血的产生原因。
2.何谓等渗、低渗、高渗溶液?3.简述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三章循环1.简述心肌的生理特性。
2.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活动的顺序是怎样的?3.增加心室的前负荷对心输出量有何影响?4.增加心室的后负荷对心输出量有何影响?5.心肌细胞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6.简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
7.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影响静脉回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9.何谓微循环?它有哪几条通路?10.简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11.心脏受什么神经支配?有何生理作用?12.血管受什么神经支配?这些神经对血管有何作用?13.简述安静时动脉血压测定的方法。
14.简述一次运动循环系统的机能变化及调节机制。
15.简述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呼吸1.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2.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它有何生理意义?3.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4.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5.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6.运动中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简述CO28.运动时改善呼吸方法的原则有哪些?9.需氧量和摄氧量在运动强度的确定中有何意义?第五章消化和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2.何谓胃肠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为何(请各举一例)。
运动生理学习题08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填空题1. 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 及 ,维持体液pH 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 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 ,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
3. pH 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 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 +]=[OH -];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 [OH -];pH 值 7为碱性,此时,[H +]<[OH -]。
4. 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 +含量的食物称为 ;能够增加体内HCO 3-含量的食物称为 。
5. 由 以及 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 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
6. NaHCO 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 ,简称 。
7. 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 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 + )。
9.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 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 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 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 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 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 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 单位。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 血液,而其 低于血液所致。
12. 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 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 和 ,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 的代偿作用。
(二) 判断题1.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运动生理学(论述)
运动生理学论述题:1.论述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答: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的说是在运动过程中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
(2)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3)研究任务:在正常人体活动基本规律及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锻炼影响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映和适应变化及其规律;研究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研究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科学方法和依据人体功能变化特点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原理。
2.论述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答:运动时或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既要调节运动系统以完成一定的动作,又要调节内脏活动以保持稳定,使内脏系统与内脏活动相匹配,这是由于人体内存在调节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结果。
体内有以下三种基本调节机制。
(1)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机制,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
神经和体液调节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环节,体液调节可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形成神经—体液调节;除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进行局部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3.论述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其特征。
答:1.肌肉收缩有三种形式,包括缩短、拉长和等长。
(1)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的特点是肌肉长度缩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位移,负荷移方向与肌肉用力方向一致,肌肉做正功。
(2)拉长收缩的原因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
特点是肌肉积极收缩但仍被拉长,肌肉起止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
运动生理学--论述题
运动生理学可出论述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要章节9、12次重要3、11、13(3详见问答题章节)第九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特点,如何进行教学泛化阶段 1 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做动作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与错误动作出现,动作费力2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解决主要问题;不宜过多强调细节,教师应用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分化阶段 1 通过不断学习,对动作技能内在规律有初步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较顺利地,连贯的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仍会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2教师在泛化阶段应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动作细节,进一步发展分化抑制,使动作更加准确巩固阶段 1 该阶段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学生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动作技术不易破坏,完成动作时感到省力2 为避免消退抑制出现,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2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1 学习运动技能初期,用明确的语言和正误对比法来发展分化抑制2 运动实践中,采用增加动作难度提高分化能力,达到精细的分化5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
B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D消除防御反射。
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
6运动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a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在大脑皮质,各感官接受刺激引起相应的中枢兴奋,它与运动中枢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形成-----b其中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有重要作用,既对前一个刺激的起强化作用又对后一个反射活动起始动作用7 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的不同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1 运动技能是一串复杂动作的综合,参与活动的中枢很多2 所有的运动技能是成套动作,环环相扣,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的刺激信号,后一个又是前一个刺激信号的反应3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动作的每一环节进行监控和完善,而反映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没有它,条件刺激不能强化,反射不能形成,不能掌握技能8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运动成绩提高与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1学习新技术初期:已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动作和动作经验有迁移作用,有利于新技术的掌握 2 后期:技术水平提高,要求条件反射的精确性提高,与初期的条件反射差别很大,相当于要重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运动生理
运动生理学12-14章复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作(A )。
A 最大肌力B 快速肌力C 爆发力D肌耐力2. 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称作(D )。
A 最大肌力B 快速肌力C 爆发力D肌耐力3.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B )。
A 肌糖原含量B 收缩蛋白C 三磷酸腺苷含量D 脂肪4. 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般规律是(A )以前,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肌肉力量一直缓慢而平稳地增长,而无明显性别差异。
A 10岁B 15岁C 16岁D 18岁5.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A )。
A 肌纤维增粗B 毛细血管增加C 血红蛋白增多D 肌糖原含量增加6. 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称为( A )。
A 需氧量B 氧含量C 吸氧量D 耗氧量7. 人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的氧量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B )。
A 运动后过量氧耗B 氧亏C吸氧量 D 耗氧量8. 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所消耗的氧量应包括(B )。
A氧亏B运动后过量氧耗 C 吸氧量D需氧量9.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是(D )。
A 肺通气功能B 肌肉血流量C 血红蛋白含量D 心脏的泵血功能10. 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A )。
A 乳酸阈B 最大摄氧量C 最大摄氧量百分率D 最大摄氧量利用率11. 决定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有效指标是( C )。
A 最大心率B 最大心输出量C 乳酸阈D 运动后过量氧耗12. 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安排应以什么为主要标志(A )。
A 体温升高B 血压升高C 兴奋性提高D 心率加快13. 有训练者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基础心率呈现(B )的变化趋势。
A 平稳上升B 平稳下降C 先下降后上升D 先上升后下降14. “极点” 产生在哪种状态?( B )A 赛前状态B 进入工作状态C 真稳定状态D 假稳定状态15. 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经过( B )状态后,机体便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可出论述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要章节9、12次重要3、11、13(3详见问答题章节)第九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特点,如何进行教学泛化阶段 1 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做动作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与错误动作出现,动作费力2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解决主要问题;不宜过多强调细节,教师应用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分化阶段 1 通过不断学习,对动作技能内在规律有初步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较顺利地,连贯的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仍会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2教师在泛化阶段应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动作细节,进一步发展分化抑制,使动作更加准确巩固阶段 1 该阶段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学生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动作技术不易破坏,完成动作时感到省力2 为避免消退抑制出现,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2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1 学习运动技能初期,用明确的语言和正误对比法来发展分化抑制2 运动实践中,采用增加动作难度提高分化能力,达到精细的分化5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
B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D消除防御反射。
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
6运动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a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在大脑皮质,各感官接受刺激引起相应的中枢兴奋,它与运动中枢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形成-----b其中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有重要作用,既对前一个刺激的起强化作用又对后一个反射活动起始动作用7 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的不同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1 运动技能是一串复杂动作的综合,参与活动的中枢很多2 所有的运动技能是成套动作,环环相扣,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的刺激信号,后一个又是前一个刺激信号的反应3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动作的每一环节进行监控和完善,而反映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没有它,条件刺激不能强化,反射不能形成,不能掌握技能8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运动成绩提高与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1学习新技术初期:已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动作和动作经验有迁移作用,有利于新技术的掌握 2 后期:技术水平提高,要求条件反射的精确性提高,与初期的条件反射差别很大,相当于要重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初期是粗糙的分化,后期要求精细的分化。
技术水平越高,分化精度也高,建立也越困难。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 运动开始到结束后,人体会出现那些规律性变化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2 准备活动的目的或生理意义目的是使运动员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互相协调性加强,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此外,还能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从而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预防运动损伤。
使运动员正式参加比赛或训练时取得好的运动成绩。
3 剧烈运动时极点出现的原因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机能动员水平与肌肉活动强度不相称,造成供氧不足,大量乳酸及代谢产物堆积在血液中,这些化学刺激引起呼吸、循环活动失调(呼吸太快、心跳太急,血压上升太高等),这些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原来的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中抑制过程占优势,因此出现极点时,动作迟缓、无力且不协调,植物性反应加强4 “第二次呼吸”出现的机理1 极点出现,如果坚持运动,植物神经的惰性被克服改善肌肉中氧的供应2 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减慢,减少乳酸的产生3 汗腺活动加强。
从汗腺中排出一定乳酸,机体内环境逐渐恢复稳定,呼吸频率变得均匀,呼吸深度加深,植物性和运动性关系得到协调,被破坏的动力定型重新恢复,极点被克服,运动能力提高,出现“第二次呼吸”5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或机制(有下列六种学说)1 衰竭学说:认为能源物质耗尽与疲劳过程有直接关系,耗尽程度取决于肌肉活动的类型和代谢特点,能源物质耗尽,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而产生疲劳2 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由于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的堆积。
其依据为:1 疲劳时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
由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ATP合成减慢。
2 PH下降使肌浆钙离子浓度下降,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慢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疲劳是因PH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所致,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20-30%4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当长时间重复同一种运动或进行时间短运动强度大的练习时,大量的兴奋传到大脑皮质有关神经中枢,使这些皮质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当能量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时,皮质细胞就有兴奋转为抑制,防止大脑神经细胞损伤,认为疲劳时产生的抑制对大脑神经细胞有保护性作用,所以提出该5 突变理论:从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三维空间关系,提出疲劳的突变理论,认为疲劳是因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
认为在肌肉疲劳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主要包括:单纯的能量消耗程度、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过程,单纯的兴奋性丧失6 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在人体内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发生反应,引起细胞结构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此外,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下降也与运动疲劳有关6疲劳易产生的部位与判断的生理指标1 最易产生的部位:大脑、突触、神经肌肉接点2 判断疲劳的生理指标:肌力测试、神经系统功能测定、反应时、血压体位反射、感觉器官功能测定、皮肤空间阈、闪光融合品绿、生物电测定心电图、肌电图等7恢复过程有几个阶段(运动中、运动后、超量恢复)1 运动中恢复: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恢复虽然也在进行,但消耗大于恢复,所以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工作能力下降2 运动后恢复: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机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3 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得到恢复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8恢复的措施1运动性手段:积极性休息、整理活动 2睡眠3物理学手段:按摩、理疗、吸氧、针灸和气功等4 营养学手段:能源物质的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及合理的中药补剂2赛前状态的人体机能变化比赛或运动前,人体机能会有一系列变化,表现为:脉搏频率加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汗腺活动加强,血糖升高3 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比赛规模与临近时间、运动员的思想、情绪训练水平)1 运动员面临的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越近,赛前机能变化越明显2 运动员的情绪、思想、训练水平和比赛等因素。
兴奋程度不同,反应有别4 赛前状态对人体工作能力影响(良好状态、兴奋性过高或过低的影响)1 良好的赛前状态,可使在训练和赛前,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克服神经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有利提高运动成绩2 如运动员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常表现过度紧张如急躁、食、睡、肌、咽如过低,则表现运动员对比赛淡漠、全身无力。
上述两种变化都会降低运动成绩7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区别1 赛前状态是各种条件刺激下自然产生的一种反应,不易受人意志控制2 准备活动是人为的利用肌肉活动来引起各器官系统发生条件反射性和非条件反射性活动的变化6 做准备活动应注意问题1 准备活动的强度根据运动员赛前神经系统兴奋性高低安排,高和低2 做准备活动时,先做一些全身性活动,身体微微发热后再做专门性练习,即与比赛或训练相似的模仿练习。
准备活动持续时间的长度、强度、大小及与正式参赛之间的间隔长短,应根据年龄、季节、训练水平而定,年龄小训练水平差或温暖的季节中,准备活动不宜持久,与正式参赛之间间隔2-3分较为适宜。
第十一章身体素质1提高最大肌肉力量,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1大负荷原则;2渐增负荷 3专门性 4 负荷顺序 5有效负荷 6合理训练间隔大负荷原则: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渐增负荷原则: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
专门性原则,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包括身体部位练习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负荷顺序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的原则。
有效运动负荷原则,运动训练应保证足够大的强度和时间。
合理训练间隔原则: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
6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最大、肌纤维类型特点、中枢机能、能量供应)有氧耐力是人体进行长时间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1 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指标,也是反映人体有氧耐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良好的心肺功能能保证运动中供氧充足,因此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2 肌组织的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肌纤维类型与代谢特点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在大量的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能长时间的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的转换。
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提高肌肉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肌肉活动4能量供应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小,运动中的能量主要有有氧代谢供给,因此机体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7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及要素1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高原训练法,乳酸阀强度训练法2训练要素(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在持续性练习中,运动强度的选择非常重要强度过小,则不能充分动员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潜力,强度过大,持续时间必然缩短,供能系统向无氧代谢途径转变。
一般以超过本人VO2max50%强度运动是有氧能力显著提高,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运动持续时间:一般认为,耐力训练产生的效果最低限度时间为5分。
持续时间取决于强度,强度低,持续时间长8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无氧耐力、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能力)1 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时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能力,又叫无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