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执教教师:顺德一中刘华新一、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解读:(1)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2)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是地表形态再变化的结果,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3)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和外力)基于上述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重点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明白了世界上高大的山脉,高原,裂谷等的形成原因,即板块相互碰撞,或彼此分离,或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学习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掌握了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本节课是要分析由内力作用造成的宏观或微观地表形态进一步变化的原因,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文介绍了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介绍各种外力作用在侵蚀——沉积过程中,都能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但是各种外力作用分别能形成什么样的侵蚀——堆积地形,课本正文并没有介绍,而是在“活动”里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
课文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里举横断山区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水拍云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为例来说明,但是课文并不是单纯从外力作用的方面来说明,而是强调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外力所起的作用,是对第一课时所强调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的首尾呼应。
最后教材还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学】----- 轻松合作披沙炼金3考考你的归纳能力:举例说明冰川地貌还有哪些?(B层)二、【合作探究】: 一粒沙沿黄河的的旅行学习任务一:流水地貌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1)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什么?教材解读:描述流水沉积地貌成因时要抓住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的位置风儿说:自由的河流可以带我去天涯,我跟随黄河旅游时发现了下面的景观,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解说。
地理实验:冲积扇的形成(1)在太行山的东麓发现的地貌名称是什么?请说明其原因(2)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黄河峡谷段,此段集中分布了20处峡谷。
原因是什么?活动测评:分析总结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类型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评价标准:展示时用地理语言表述对自然资源共性的思考;用地理图表或图像的形式作为展示范本教师助教:可以用图表总结解析设计意图:图片生动直接地展示不同类型侵蚀作用下的地貌,帮助学生理解沉积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并以系列问题的推进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及冲积平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千沟万壑特点的成因,学习风力沉积的同时巩固应用流水侵蚀作用,培养看今朝:我现在是黄河三角洲的一粒沙母亲河之旅【学习任务二】风力地貌教师助教:观看微课《一粒沙的由来》,了解风力地貌的成因1、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读右图回答:(1)该沙丘的迎风坡是_____(陡或缓)坡,该地的盛行风向为_____(东或西)风(2)此沙丘的形成是由于____(内或外)力作用,此沙丘属于_____地貌,此后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2、在干旱地区,经常看到下图,从风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其成因现在是沙滩上的一粒沙,试想:1、请说出海浪地貌的主要类型。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新课标“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王倩/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510631)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行为动词是分析,对学生认知层次的要求较高,针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而言,学生需要区分外力作用的几种形式,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外力地貌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供不同外力地貌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行为结果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不仅强调了学生要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更强调了要用动态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章节联系看,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是第四章的开篇之作,在本章中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习的太阳辐射、大气圈与水圈等知识密切相关,是前面知识的承接;又为后两节内外力作用的具体案例——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课时安排来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属于第2课时内容,前1课时的内力作用塑造的是尺度较大的地表形态,而外力作用是在此基础上对地表形态的再塑造,因此,本节内容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入学习。
2.教学重难点(表1)教学重难点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确立依据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后续学习河流地貌的基础,同时外力地貌的成因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地理概念都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生活中感知到的地貌现象与外力作用相联系,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解决策略以风力作用为主要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学生类比学习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和海浪地貌,加深理解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利用关联图的形式表示外力作用五种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表1重难点及其依据3.教学目标能够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相互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外力地貌的主要分布的地区,养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知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课时)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课标分析: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学生能够从两方面理解地表形态。
其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持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其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骨架做再塑造。
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另外,“标准”要求“结合实例”,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所以,教学时应重在以典型的地貌为实例加以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倡导学生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发展,思维创新。
教材编写注重探究性学习,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达成目标,培养地理素养,提升综合水平。
本节课的内容是“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三课时”,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五种外力的表现形式,并举例介绍了流水侵蚀、沉积和风力沉积所形成的的地貌。
并附有两个课堂活动材料,即“冰川的力量”和读图判断景观形成的原因。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知识点的阐述并不系统,需要老师的补充和课堂活动实行总结。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欲”强,但知识水平、学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地理基础薄弱。
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和标本、模型等,整合教学资源,融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增加吸引力,培养兴趣;另一方面宜重心下沉,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①知道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②理解外力在地表形态形成、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模型、景观图片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②通过实验培养动手学习水平,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壱)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弐)过程与方法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自主学习]1.外力作用类型有.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3.外力作用的表现.(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合作探究】(壱)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二)1.河流的山口处、中下游、河口处分别形成什么地貌?2.结合教材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3.比较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形状、位置、物质组成)(三)想一想风力侵蚀会形成那些地貌?(四)1.黄河为何多泥沙?2.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怎么来的?3.分析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小结】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地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师)外力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和内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然而人类活动却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
地理教案: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轮复习第八讲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备课人冀文杰年级:高三导学案编号8 课时1一、教材分析《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变化过程的重要内容;复习课教学中,该内容是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整合与运用的良好章节,是地理基本理论和指导实际运用的衔接点,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该章节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能培养学生实际观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地理技能素质。
对该内容理解程度的深浅、应用娴熟与否将直接影响与地形有关内容的学习和运用。
二、学情分析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对地形形态有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知识不够系统。
高三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材料分析的方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三、课程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4、激情投入,享受地理研究、学习的乐趣。
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出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比较解释各种外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3识别常见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材料的分析,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貌等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形成“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各种地貌展示让学生观察图片与地图时能体会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学生的在校时间长,野外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各种地表形态没有直观的影响,全凭想象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就算见到了各种地表形态的景观图片,也无法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3、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比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2)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形差异及形成原因(3)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图片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2)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3)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二教学重难点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三教学方法采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四教学媒体平板等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过程布特点三个方面作答。
②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通过图片激发学 合作探究 习兴趣 ④培养学生发散思 1 维 ⑤锻炼学生组织、整理、归纳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组织、整理、归纳的能力,从各个方面总结风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可以应用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模拟丝绸之路的旅游路线,展示沿线不同地区的地表景观图, 结合图设问,如此神奇的地表形态是谁雕塑的呢?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用 ppt 展示课标要求,学生 朗读,并说明具体目标要求。
一是通过图片和视频在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 有的放 矢自主学习 师:针对学生课前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生错误较多的部分,师生共同确定——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风化作用及其与侵蚀作用的区别,明确风化作用不是风的作用。
生:复习回答,并订正课前案通过点评纠正学生错误,通过老师点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易混淆知识的区分,为课堂探究做好铺垫。
2020-2021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教学设计玉溪市院附地理组李奎课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型综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②掌握流水与风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能分析流水与风力作用形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③结合我国受流水与风力作用的实例,分析这些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
④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分析,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片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②通过实验观察,能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③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树立地表形态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②通过流水与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科学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提高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新课教学中,《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变化过程的重要内容;外力作用的地表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其中流水和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为显著。
流水和风力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侵蚀和堆积作用上。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已具有较强的认知、推理和自学能力,且在高一的学习中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故教学过程应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用自主发现、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有效教学。
在高一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各种流水地貌与风力地貌,所以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原因。
重难点及确重点:分析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的原因。
依据: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另一方面本单元的重点是从圈层立依据角度进一步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更近距离地接触地球表面的各种事象,地貌类型作为岩石圈的表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所以需要了解地貌类型和成因。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2.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阐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表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风化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化作用的现象。
2. 讲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风化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风化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水侵蚀、风侵蚀等。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侵蚀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侵蚀作用的现象。
2. 讲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侵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侵蚀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学生的在校时间长,野外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各种地表形态没有直观的影响,全凭想象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就算见到了各种地表形态的景观图片,也无法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3、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比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外力作用概述1.1 外力作用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外力作用的概念介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外力作用的类型1.2 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讲解温度、水分、风力、冰川、海洋等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分析各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3 外力作用的过程和特点阐述外力作用从作用于地表到地貌形成的过程介绍外力作用具有持久性、逐渐性和选择性等特点第二章:风化作用2.1 风化作用的定义和类型解释风化作用的概念介绍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2.2 风化作用的主要过程讲解风化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3 风化作用的地表形态实例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溶洞等第三章:侵蚀作用3.1 侵蚀作用的定义和类型解释侵蚀作用的概念介绍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冰川侵蚀三种类型3.2 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讲解流水、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分析各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3 侵蚀作用的地表形态实例举例说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河谷、三角洲等第四章:沉积作用4.1 沉积作用的定义和类型解释沉积作用的概念介绍河流沉积、风力沉积和冰川沉积三种类型4.2 沉积作用的主要过程讲解沉积作用的物质来源、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的形成分析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3 沉积作用的地表形态实例举例说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平原、三角洲、沙滩等第五章: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5.1 构造运动的定义和类型解释构造运动的概念介绍地壳运动、地震等构造运动的类型5.2 构造运动的主要因素讲解地球内部力量、地球外部力量等构造运动的主要因素分析各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3 构造运动的地表形态实例举例说明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如山脉、高原、盆地等第六章:河流作用与地貌形成6.1 河流作用的定义和类型解释河流作用的概念介绍侵蚀、搬运、沉积和沼泽化四种类型6.2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河谷等6.3 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如三角洲、河漫滩等第七章:风力作用与地貌形成7.1 风力作用的定义和类型解释风力作用的概念介绍侵蚀、搬运、沉积三种类型7.2 风力侵蚀作用讲解风力侵蚀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沙丘、风蚀蘑菇等7.3 风力沉积作用讲解风力沉积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沙漠、黄土高原等第八章:冰川作用与地貌形成8.1 冰川作用的定义和类型解释冰川作用的概念介绍侵蚀、搬运、沉积三种类型8.2 冰川侵蚀作用讲解冰川侵蚀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谷、冰碛地貌等8.3 冰川沉积作用讲解冰川沉积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冰川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碛土、冰碛高原等第九章:海洋作用与地貌形成9.1 海洋作用的定义和类型解释海洋作用的概念介绍侵蚀、搬运、沉积三种类型9.2 海洋侵蚀作用讲解海洋侵蚀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海洋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海岸侵蚀、海蚀柱等9.3 海洋沉积作用讲解海洋沉积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如珊瑚礁、海岸平原等第十章: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10.1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讲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10.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如土地开垦、建设、采矿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0.3 保护地表形态的重要性讲解保护地表形态对人类和环境的意义倡导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表形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环节是理解地表形态变化和外力作用的核心。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普通高中优秀教案)
师:海边地礁石是浪花咬地,这不同于我们上节课学习地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塑造,大自然中地景观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地结果.那外力作用怎么来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呢?请学生们仔细阅读课本回答(板书)
教学环节一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外力作用地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地太阳能,外力作用地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比较解释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地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3识别常见外力作用塑造地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大量图片地观察,锻炼学生地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适当地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地学习体会和见解.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地貌等地理事物地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地,从而形成“一切物质都是运动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作出简图.
课堂小结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空白图表,让学生回忆思考讲解地内容并填表记忆.
2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分析家乡地一处自然景观形成地外力因素.
板书: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概念
二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
二塑造过程
小组评价
2通过各种地貌展示让学生观察图片与地图时能体会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用美地眼光来看待世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因地制宜地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地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3通过学习流水和风地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地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地情操,并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地力量.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教案标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2.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3. 实物或图片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展示河流冲刷河床的照片、风蚀形成的沙丘等。
Step 2:概念解释与分类(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包括水力作用、风力作用、重力作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Step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课件展示,向学生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如,水力作用会形成河谷、冲刷河床;风力作用会形成沙丘、风蚀地貌;重力作用会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
Step 4: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例如,讨论不同地区的河流形态、沙漠地貌的形成等。
Step 5:巩固与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一个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外力作用,研究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海报进行展示。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模拟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资源推荐:1. 地理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教材选用相应的地理教科书;2. 多媒体资源:通过互联网或教学软件获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资源;3. 实物展示: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河流模型、沙丘模型等,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理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1、明确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2、掌握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2、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的形成及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飞禽走兽都很少。
偶尔还会有诡异的事情发生。
我们来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短片,判断“奇怪声音”的来源,推断魔鬼城的成因?请xx来回答一下——嗯,这位同学认为是风力作用导致的?那到底是风化、侵蚀、搬运、还是堆积呢?T:风力侵蚀【实验一】S:这位同学的推断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然后我需要一位同学来做我的助手,为大家朗读一下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每个小组选定至少两名发言人。
好了,实验完成,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形成了洼地,有的地方形成了小山包?好的,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嗯,综合两小组同学的答案,我们发现:松软的碎屑物质易被吹走,也就是被风力侵蚀掉,形成——风蚀洼地;学生上前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首先我们来到上游著名的三峡地区,在这里两岸悬崖壁立,滚滚长江在山间奔流。
形成了典型的“v”形峡谷。
而在河流出山口处,我们看到了扇形的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
【实验二】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堆泥土、一瓶水、一个平底敞口的小箱子;请一位同学朗读实验步骤,另一位同学演示操作。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实验完成,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在流水的作用下,小土山上形成了沟谷,山麓地带则形成了扇形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2、第二个问题,很明显,小土山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而在山麓地带,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使地表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
1、风化作用与代表性地貌
风化作用(静态环境)
2、侵蚀作用与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3、沉积作用与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流水沉积地貌:
冰川沉积地貌:
②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
冰川作用的差异
①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
②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夏季降水集中,水量大降水补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壱)知识与技能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弐)过程与方法
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
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
[自主学习]
1.外力作用类型有.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3.外力作用的表现.
(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
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
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
【合作探究】
(壱)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
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
(二)1.河流的山口处、中下游、河口处分别形成什么地貌?
2.结合教材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3.比较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形状、位置、物质组成)
(三)想一想风力侵蚀会形成那些地貌?
(四)1.黄河为何多泥沙?
2.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怎么来的?
3.分析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小结】
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地区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师)外力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和内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然而人类活动却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
【思维拓展】议一议:举例说明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师)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使地表形态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目标检测】
1.下列地质地貌示意图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a 和b (B)b 和c (C)c 和d (D)b 和d
下图是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回答2-3 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冲积扇地貌由风力搬运作用形成(B)
冲积扇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甲
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
(D)断层线右侧的岩层相对下降
3、近年来,图中河流下游泥沙淤积
加剧,其原因可能是
(A)疏浚河道(B)植被破坏
(C)引水灌溉(D)退田还湖
4、图中的四幅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A B C
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红色山群(丹霞地貌)。
读图1 回答5~6 题。
5.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
(A)砂岩(B)花岗岩(C)板岩(D)玄武岩
6.形成红色山群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
[
[教学反思]
优点:1.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选择典型的风景图片,让学
生有切身的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课堂采用学生旅游形式,由导游带领大家欣赏自然风光更是拓宽学生眼界,学身边地理,学有用的地理。
3.本节课讲练结合,举一反三,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目的。
不足:1.学生对雅丹地貌,喀什特地貌,移动沙丘等概念不是很理解,不会解释其成因。
2.学生不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解释不准确
3.学生分析读图能力差。
4.学生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有些原理解释不到位,口头表达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