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明信片的收藏与鉴赏
新中国十大珍贵明信片

新中国十大珍贵明信片提起新中国十大珍邮,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它们存世量稀少、价格昂贵、誉满全球。
但要提到新中国珍贵的明信片,没有多少人能说出5个,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集邮者重邮票轻封片的结果所致。
但是在国外,收藏明信片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收藏邮票的人数。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发行了上千套邮资明信片,其中不乏设计精美、人见人爱的优秀品种,但珍贵的并不多,什么样的明信片能称上珍贵呢?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知识面不同,衡量的标准和结论也不同。
下面,我列举出新中国最珍贵的十套邮资明信片。
评判的标准,第一,必须由邮政主管部门发行,国家封片目录给予收录的正宗邮品。
第二,2007年开始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许多普片跟本没有在邮政窗口销售过,被“高手”从邮政内部一窝端,在少数人的小圈子内被分掉或是送到了文交所,人为囤积炒作痕迹过于明显、价格波动非常厉害,如PP184《贵妃醉酒》从最高时的6500元跌到了1500元,PP167《携手慈善共创和谐》从5500元跌到了320元,所以不列入在内。
第十名:JP22《中银错片》市场价格2600元《中银错片》的全称为《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编号JP22,原定发行日期1990年5月17日。
可是在规定的发行日之前,部分邮局提前出售了此片。
当时有集邮者发现明信片上的英文Completion(落成)错写成了Complition,随即通知邮电部,邮电部得知后马上电报全国各省市邮电局,命令上缴并追回已发售的错片。
但覆水难收,有十多个省市提前出售了该片,有一部分已经无法收回。
1991年1月25日,邮电部发出的(1991)46号文件《关于部分邮电管理局提前出售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片》问题的通报中披露,《中银错片》的流出量为76407枚。
《中银错片》面世之初,市场价格在每枚18元左右,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市场上不断有找货者,不到半年的时间《中银错片》即狂飙至450元一枚,到1997年初,该片最高达到了6500元。
明信片收藏有诀窍,这样写字贴邮票才有价值

明信片收藏有诀窍,这样写字贴邮票才有价值明信片收藏在如今很多青年群体中占据了很大的收藏篇幅,甚至有些被打上了文艺青年的标签,这是因为明信片更多的注重于明信片本身的图案,以及明信片上的邮资载体,也就是邮票和邮戳。
随着如今科技业带领着通讯业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邮政行业开始势微,寄信基本上只有集邮爱好者才会这么做。
但由于明信片的便捷性和可观赏性,以及发达国家的邮政行业依然发达的缘故,明信片的文化交流与收藏成了如今年轻一代的主要收藏活动。
除了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还有很多明信片是通过旅途当中的邮寄,分享当地的文化和风景来收藏当地的风光和邮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什么明信片都可以收藏,因为除了明信片的图案以外,更多的收藏亮点要看邮票、邮戳和来信者的笔迹来综合判断。
相信每个人去旅行时都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邮票不好看!当然,对于经常收藏明信片的人而言,对于各地的普通邮票见多了,可能就会影响到了实际的收藏观感,这样的明信片再好看,也没有多少收藏的价值。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在网上或者集邮专卖店购买通常用于收藏的纪念邮票或者特种邮票,如果有与你旅行目的地主题一致的邮票则更加。
而对于境外,由于这类邮票购买起来其实非常容易,比如港澳台地区,邮局的集邮柜台都能轻易按面值购买到纪念或特种邮票,甚至有些地方的自动售邮票机的机打邮资票也非常漂亮,值得购买贴寄。
另外还有就是邮戳。
很多地方的旅游景点一般只有一个信箱,获得的通常是普通日戳,但有些景点内的邮政门店,或者景点附近的邮局,会有特别的邮戳供游客加盖。
盖上不同的邮戳,会让明信片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邮戳不具备盖销邮票的职能,如果加盖这些邮戳在邮票上会导致邮票邮资失效,使用之前要先咨询清楚。
至于写字,字好的应该多写字,不佳的就尽量言简意赅,多用邮戳或不同的邮票拼凑邮资替代写字。
当然,寄出后会不会受到邮政的暴力投递,这个是无法控制的,建议如果出现弯折现象,就先找个玻璃板或者其它重物压平,再入册收藏。
老明信片,日益看涨的藏品新势力

稀落 的昔 日风 貌 , 让他 对 杭 州 这 座 美丽 的湖 滨城 市 深 感
惋叹 , 久不 能释 怀 。 久
姜晋 收集 历 史明信 片 缘于 对 史 料 的珍 视 , 正参 与 他
编写的 《 神州旧梦》老 明信片集 , 中便有他珍藏 多枚 其
历史 图画 明信片, 且极 大 部分发 行 于清代 末 年 , 少数 系 民
国初 年 。“ 代末 年 , 国正处 于被西 方 列强 争夺 蚕 食 的 清 中 动荡 岁月。 在西 方列 强对 中 国侵 略 的同时 , 给 中 国这 但 也 个 古老 的 东方 神 州带 来 了西方 式 的 文 明。 别 是在 以 上 特 海、 广州 等城 市为代 表 的大都 市生 活 中, 西方 式文 明的 影 响无处 不 在。 生活 日常用 品到出行 的交 通 工具 ; 从 从住 宅
076 l M0 DERN SUZH0 U
■投资分子/n etr I s s v o
老 明信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益看涨 的藏 品新势力
明信片 以其画面 的绚丽 多姿 、功 能的广泛 多样 、史料 的公 正 客观 而受到世 人的关注 ,尤其 是老明信片因传世 日久 、存量稀 少而价值 更高 。
记者 I 萸风
明
/ 、 张 张不外套信 封的明信 片上, J 因此 明信片 的实用
篙
性和发行流传就显得很狭 窄, 不普及 了 很 0 在 清末 民初 的近 百 年 前 , 由于 中国 国 内的 明信 片发 行 和使 用 都 不普 及 , 多 数 明信 片均 由国外 一 些 发 行商 且 和发 行机 构 制作 发行 , 样 , 本 就数 量有 限 的明信片, 这 原
加 上百余 年 的岁月沧 桑和 时事 变 迁 , 今 幸 存于 民间 的 如
明信片的收藏价值大于投资价值

明信片的收藏价值大于投资价值明信片的收藏价值大于投资价值1 、收藏价值大于投资价值随着电话、电子邮件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明信片逐渐淡出普通百姓的生活并进入收藏领域。
由于明信片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纪念意义,通常发行价格也不高,因此拥有一批较为固定的收藏者。
“今年大事多,我特别关注今年发行的明信片。
仅从纪念的角度来说,今年的明信片也很值得收藏。
”近日,记者在南宁市新华街邮币卡市场见到了前来购买二手明信片的青年收藏爱好者小刘。
小刘说,前段时间她特意购买了三套《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境内传递邮资明信片》(每套114枚)作为收藏。
现在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她又想到了寻找具有“广西元素”的二手明信片,可惜无功而返。
记者在南宁市新华街邮币卡市场上了解到,近期像小刘这样来寻找“广西题材”的明信片收藏者不少。
他们当中有的是因为今年盛事大事密集而收集明信片,有的则希望趁着50大庆这个好时机购入过去发行的明信片,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收藏。
据记者了解,目前收藏市场上流通的“广西题材”的二手明信片不多,知名度较高的当属1988年12月发行的《广西风光》风光邮资明信片。
该套明信片分为A、B两组,两组图案相同,每组10枚。
A组为国内邮资,面值4分;B组为国际航空邮资,面值130分。
由于20年前人们的收藏意识不高,因此集齐该套明信片的人很少、该套明信片在二手市场上价位也不高,仅达到过每套一百多元而已。
明信片收藏者老王认为,趁着50大庆的契机和市场价不高,如果能低价收藏到这套明信片,投资潜力不错。
而凌克武则认为,从市场多年的成交情况看,大多数明信片的收藏价值大于投资价值,因此明信片收藏要理性,避免盲目炒作。
2、三类明信片可关注尽管大多数明信片的市场价值都不高,但业内人士认为,有三类明信片具备收藏潜力,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者也可以关注。
第一类是是普通邮资明信片。
有的收藏者认为,纪念邮资明信片、特种邮资明信片、风光明信片等印制精美,发行量少,增值快,因此他们不收集普通邮资明信片。
贺年邮资明信片

贺年邮资明信片贺年邮资明信片是一种特殊的明信片,被广泛用于中国新年和其他重要节日的寄送。
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心意和祝福,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纪念品,记录着人们的感情和记忆。
起源贺年邮资明信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一些富有创意的人们开始在明信片上贴上邮票,一边表达新年的祝福,一边充当邮资。
这种做法很快就传到了亚洲,也被中国人所接受和喜爱。
最早的贺年邮资明信片出现在20世纪初,主要是由外国人在华创作和销售。
但是,它们很快被当地的人们所喜爱和采用,并且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特点贺年邮资明信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邮票。
每张明信片上都印有一枚特殊的邮票,上面通常印有新年吉祥物、花卉、动物等元素,寓意着好运、幸福和平安。
除此之外,明信片的其他部分也很有特色,如卡纸、印刷、图案等,它们往往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
同时,它的文字内容也比较简短和精准,通常用最简单的词句表达出最真挚的祝福和心意。
这些特点使得贺年邮资明信片成为了一种既实用又具有文化价值的礼品。
用途贺年邮资明信片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个人间的祝福和问候,也可以用于商务往来和宣传推广。
对于许多企业和机构来说,特别是那些与文化、旅游、艺术等有关的领域,贺年邮资明信片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推广手段。
通过将印有企业LOGO和图片的明信片寄送给客户和合作伙伴,不仅可以表达节日祝福,还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还有许多人将贺年邮资明信片作为一种收藏品进行收集,以此来记录中国新年的历史和人文风情。
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寄送明信片的数量逐渐减少,贺年邮资明信片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有普及度。
然而,在一些小众的领域,如旅游、纪念品和文化产品等,贺年邮资明信片仍然有着一定的市场和收藏价值。
同时,一些创意和设计元素的加入,也使得贺年邮资明信片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旧城旧影:老上海明信片

1869年,明信片在奥地利诞生。
不久这种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风靡全球,同时也悄然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上海。
1878年,包括上海在内的五处通商口岸首先设立“海关邮政”,开启了中国邮政的近代化进程。
旧城旧影:老上海明信片文/赵灵多 图/上海历史博物馆对上海文化而言,上海的海派风是以许多新式文化事业的开放,而找到了老上海独特的韵味。
上海的现代商业经营方式,转化为现代都市生活的一部分,而明信片上的老上海,正是留存了一份真实而写实。
上海是紧跟世界脚步的,在新思潮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文化的潮流也就随之而产生。
上海独有的江南气质与摩登优越 ,始终使上海人才涌现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造就了这块江南璧玉的美,那泛黄的老上海明信片似乎就收藏着上海成为中国新文化地标的一个延续。
民国后,上海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邮件进出口门户之一。
而进出上海港口的大量邮件中,寄往海外的明信片不在少数。
其中,具有上海特色,最佳摄影视觉效果的明信片,不仅向远方的亲友传递了问候,还向大洋彼岸展现了一座现代东方城市的风土人情。
明信片成了世界认识上海的重要途径之一。
斯土斯民上海元代立县,明嘉靖筑城。
城周围九里,东临黄浦江。
开埠前,老城厢频繁的商贸活动就吸引了周边城市的生意人。
近代上海的中心转移到了租界。
1912年城墙被拆除,此时上海已汇聚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外乡人,构成了五方杂处的社会环境。
上海人一面坚守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沿袭原有的风俗习惯。
一面欣然接受外来文化,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生活。
节日集会、街边小摊、时装妇女,都独有风情。
明信片上的照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改变。
黄浦江边 苏州河畔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西人陆续来到上海。
他们在紧邻老城厢的黄浦江边盖楼、经商、生活。
到1930年代,外滩已云集着世界各国的金融政治机构。
外滩的建筑群浓缩了租界发展历史,也见证了上海城市的成长。
到了民国,上海已容纳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居民。
久居在上海的外国人渐渐地融入了上海社会,慢慢渗入中国式社会生活。
传统文化明信片(传统文化明信片制作简笔画)

传统文化明信片(传统文化明信片制作简笔画)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明信片,以及传统文化明信片制作简笔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古代的明信片称为什么2、中国明信片是怎么开端的?3、国家博物馆都有什么纪年商品出售4、请教明信片收藏有价值吗?古代的明信片称为什么明信片是一种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载有信息的卡片,投寄时必须贴有邮票。
其正面为信封的格式,反面具有信笺的作用。
优点是不用信封,缺点是篇幅小而无隐密性,亦称为“邮片”。
明信片所写的内容公开,可被他人所看见,内容通常不涉及隐私权之虞,故称为明信。
在某些地方明信片邮资较普通信函资费便宜。
依据中国邮政业务说明,一般民众可自行印制明信片但不得标志“中国邮政”,因此许多人会称邮局发行之明信片为“邮政明信片”(postalcard,带邮资符),而民间印制者则以泛称之“明信片”(postcard)指称。
明信片如今各国流行,多姿多彩,堪称邮苑中可爱的小花。
至于明信片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恐怕不少人未必知晓。
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载,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
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
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
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的。
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
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
郑启五集邮研究:一张老明信片的三次亮相

一张老明信片的三次亮相郑启五(一)2002年9月13日,老集邮家翁如泉先生送来一枚老旧的实寄明信片,引发了我的邮思与感慨,并在当日的《郑启五集邮日记》一书中有如下记录:年近古稀的老集邮家翁如泉先生寄来一信,说是有一张明信片要请我帮助翻译,称其已是三度无功而返:一是福建省集邮学术年会召开时,我出差北京缺席了,他只好把带去的明信片又悄悄地带回。
二是厦门市集邮学术委员会研讨活动,我出差昆明,他再度落空。
而第三回逢“JP109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首发式,我出差福州,他又失望而归。
翁先生自称只有高小文化,但他多年来撰写邮文锲而不舍的精神本身就给我上了一课,他已经成就的篇篇厦门邮史钩沉无一不是这种锲而不舍精神的结晶!随信附来的是一枚清朝末年从上海寄至厦门鼓浪屿的明信片,为李光前先生写给英华学院的院长。
李后来成为陈嘉庚先生的女婿,也是南洋华侨的著名侨领,曾为福建侨乡和厦门大学的建设贡献良多。
此明信片显然是文物级的邮品,非同寻常。
老翁说明信片上的英文手书潦草,别人辨认不出,非得要我出马辨认。
可见言重了,可见他迷信于我,可见有时不谙英文有多为难!但毕竟是华人,书写的英文再潦草,也大多不可能像英人拿捏鹅毛笔的鬼画符。
况且李的英文书写得飘逸而清晰,也十分规范,一目了然,我不敢贪功,因为实在谈不上什么“辨认”的。
文中内容翻译如下:亲爱的I-YOK:多谢你亲切的来信,此信我几天前收到。
您近来生活好吗?当我的明信片送抵您处,您一定会谅解我久久没有回音。
我很快会给你写信的。
最美好的问候你的李光前遵嘱将中英文对照稿打印出来,并即刻寄出,已经让他老人家期待得太久了!这枚近一个世纪前实寄的明信片让我感兴趣的首先是所贴“大清国邮政”的“蟠龙”邮票面值为1分,而我记得在厦大鲁迅纪念馆,有一枚1926年鲁迅从厦门寄往广州的明信片贴的民国“帆船”邮票面值也是1分。
从清朝到民国,改朝换代,邮资一分不变,还是此1分非彼1分!其次,邮戳和手书里的“鼓浪屿”的“屿”字英语字母的拼法有差异,分别为“KULANGSU”和“KULANGSOO”,但发音皆为“苏”,是闽南语“酷龙苏”的发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明信片的收藏与鉴赏-收藏篇
举凡一个收藏品种,都有自己的分类尺度。
每个收集老明信片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划分藏品的标准,比如按出版发行地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中国片和外国片,或者按是否邮寄过分为实寄片和空白片,或者按内容分人物片和风景片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我想最简单的划分还是把老明信片分为邮资明信片和无邮资明信片。
邮资明信片
所谓邮资明信片是指由国家或地方邮政当局发行的,本身已经具有一定数额邮资的明信片。
我收集的老邮资明信片大多是清代发行的。
包括各地工部局书信馆,各国客邮和大清邮政。
民国明信片只收集清四次片加盖和五色旗。
由于邮资明信片和集邮的联系比较密切,它的收集也比较有章可寻。
比如《中国片封简目录》中可以查到发行时间,发行量和版式等相关资料。
老邮资明信片背面一般是空白的,但是有些老邮资明信片被人用手绘了一些图画,还有些被粘合或印刷上一些照片,那这些“改装”过的邮资明信片除了集邮价值,还兼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了。
下面介绍一些老邮资明信片的小知识,有些内容来自网上,我在此直接引用,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我联系,我会马上改正。
1869年10月1日奥地利首先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枚明信片,面值为2克鲁兹。
我国发行明信片的时间则要晚些。
关于工部局书信馆明信片:1874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邮资片,这是在中国国土上发行、流通最早的明信片,该片的标头只有英文的称谓“POSTCARD”。
因为当时使用明信片的客户都是外国人,故上海工部局书信馆未将“POSTCARD”
译成汉语,可见此时“PSOTCARD”的直译汉语词语还未产生。
此后,芝罘(CHEFOO,即烟台)、重庆、镇江、九江等工部局书信馆发行的明信片,就都只有英文“POSTCARD”或“POSTALSERVICE”,而无汉语译名。
虽然工部局书信馆明信片发行早于大清邮政明信片,但由于这些“书信馆”实际是西方列强在我国内地各商埠开办的地方邮局,所以很多资料把1897年10月1日,以大清国政府名义正式开办的邮政局所发行的清一次邮资明信片称为中国第一枚邮资明信片。
关于客邮明信片:客邮指外国在中国领土上设置的邮政机构并发行邮政用品,主要国家有英、法、德、俄、日、美、意、比8个国家。
起初,这些外国邮局只使用本国邮票或明信片,收寄外侨的邮件。
甲午战争以后,开始售用在其本国(或所属殖民地)邮票或明信片上加盖外文“中国”字样或专门印制有中国国名或地名的邮票或明信片。
邮资面值也大都加盖或印成中国币值。
关于大清邮政邮资明信片:大清邮政共发行了4次邮资明信片。
1897年10月1日发行清一次片,淡黄色卡纸,桃红色印刷,竖式即直式,由日本筑地印刷所印制,图案为“团龙戏珠”,龙图上面是弧形的5个大字“大清国邮政”。
1899年10月30日发行清二次片,深红色,由英国商华德路公司用雕刻铜版印制,二次片除了单片之外还有双片,又称“来回明信片”,它是我国第一枚双片明信片。
1907年发行清三次片,绿色印制,由上海海关造册处与英商洋行两处印制。
1908年5月发行清四次片,邮票图案由原来的圆形变为方形,淡黄色卡纸,凸片绿色印制,因为当时准备加入万国邮联,明信片由竖式改为横式。
我将在以后详细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中华民国邮政邮资明信片: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肇始,各项事务都要从满清帝制向民国共和制转变。
邮政同样,既要保持为公众服务的连续性,又要消弭封建帝制的印记。
为此,民国邮政当局在1912年3月9日利用清代四次蟠龙明信片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后发行使用。
此种明信片单、双片都有。
1912年10月,中华民国邮政开始发行自己的邮资明信片,邮票图案为“五色旗”,主图上方有“中华民国”和“壹分”字样,并印有“邮政”二字,横式,有单片和双片两种。
1914年至1931年,中华民国邮政发行的邮资明信片上的图案为帆船。
并在1927年3月5日还发行了一套纪念邮资明信片,是为纪念交通银行成立20周年而发行的。
1929年6月6日至10月10日又发行了一套纪念免资明信片,是为杭州西湖博览会而专门发行的。
1935年至1947年,邮票图案改为孙中山像。
无邮资明信片
无邮资明信片出现得较晚,然而它的品种、发行量却远远超过邮资明信片。
187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二届万国邮联大会上,通过了在国际通信中可以使用明信片的决定后,无资明信片也开始在世界各国出现。
19世纪80年代末无资明信片传入我国,据传是一些聪明的商人先后雇用画师们在官制明信片背面空白处画上画吸引顾客,这些手绘片表现手法大多采用单线勾画,平涂着色,功力较深,富有艺术特色。
后来随着照相技术的普及,照片明信片应运而生。
由于当时照相术刚发明不久,器材笨重,照相要去专门的照相馆,很多在华的外国人为了向家
人报道其所见所闻,便倾向于使用照片明信片,尤其是以人物和风光为题材的照片明信片,所以照片明信片流通的极为普遍。
这些无邮资明信片的品种浩如烟海,而相关资料却少得可怜,所以首先要确定一个收集重点。
如果是看中明信片的集邮价值,那么明信片上的邮票及邮戳就是必须注意的元素。
如果是看中明信片的历史价值,那么明信片发行的年份和照片内容才是重点要注意的元素,而是否实寄并不被认为很重要了。
如果是看中明信片的美术价值,那么收藏者就会更注重手绘者的绘画水平。
老明信片的价格
在一些论坛中经常有网友让我对他的老明信片藏品的发表意见,一般问题往往集中在这两个,一是真的还是赝品?二是值多少钱?我很希望他们问更多问题,比如这件老明信片上反映了什么时代背景或邮政内涵,在美术或照相史上有什么样的价值或地位?当然,为储财增值而收集老明信片也无可厚非,毕竟在客观上推动了老明信片的保存和收藏。
我更希望广大片友在收集之余,还能对自己的藏品有所研究,真正爱上老明信片的收藏。
对于老明信片的价格,很难完全说清楚。
只能说一般而言,实寄的比盖戳的片价格高,而盖戳的片比白片价格高。
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分析一些藏品的价格构成,结合目前Ebay和国内拍卖会的情况,大致给出各类老明信片的一个价格范围。
老明信片的收集渠道和技巧
在此我引用余泓先生总结的一些收藏老明信片经验之谈,并略做一些修改和补充:
1,在集邮及收藏类杂志上发广告或查寻广告,与其他收藏家联系交流。
2,通过网上拍卖找,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在相关论坛上发广告,要尽量多发常发。
4,在网上商店购买,价格较高,但可买到很多。
一定要常光顾网站,因为明信片基本没有复品,好的明信片卖得很快。
5,不要收集得太杂,要有方向。
6,要研究外语,注意实寄明信片的信的内容。
7,许多无邮资明信片不标年代,要注意根据印刷特点和内容识别大致年代。
在初期尽量买些好识别年代的明信片,也就是古玩行常说的“开门品”。
8,对明信片的价格要有大致了解。
9,在国外旅游时请到以下地点购买老明信片:邮票商店,古旧书店,文物商店古书部分。
10,在国内要常逛文物市场,邮票市场,参加邮票拍卖会(常有明信片参拍)。
老明信片的收集的一些资料
《旧梦重惊——清代明信片选集》
《苏州百年明信片图录》
《青岛老明信片》
《明信片清末中国》
《记忆邮递—百年前发自中国的 50 张明信片》
《往事—晚清明信片透视》
《晚清明信片集萃》
《清代邮戳志》
《中国清代邮票目录》
《中国片封简目录》
《中国片封简图鉴》
《清代第三版明信片》
清代古典邮票研究 /
老明信片网: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