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现象。

【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

融为一体,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

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理论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的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可以说,理解了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产生影响,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分析大气与人类活动关系,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

教育

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掌握大气受热过并程解释相关现象。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学会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不同区域大气成分的改变对气温产生的影响地理实践力: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

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

学习了第一章“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内容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因此,学习中可采用实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悬疑法、自主学习法等发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月球和地球在大致相同的距离得到太阳的光热。月球表面白天最高温度为127 ºC,晚上的最低温度为-183 ºC,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师生展开合作辩论:仅从热力角度来看,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没有月球上那

么明显?

请看日照市这两天气温的变化情况:9 月10 日中雨转小雨气温为19℃--23℃,9 月12日晴转多云气温为18℃-26℃,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晴天比阴天气温日较差大?

教学目的:从气温变化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同学们合作探究,激发对科学的探究。

新课学习,进入主课,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定标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哪里?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特有什么特点?

作用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波长范围作用特点

吸收

反射

散射

2、地面辐射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它是长波辐射?

3、为什么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辐射是如何形成的?

5、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它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6、综上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表现如何?(在笔记本上画出大气受热示意图)

环节二: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让学生说出A-H 代表的含义

环节三: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教师说明:气的受热过程可总结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合作探究】以共同体(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2 分钟,展示分享

南边同学代表太阳,请解释太阳暖大地;

北边同学代表大地,请解释大地暖大气;

中间同学代表大气,请解释大气返大地。环

节四:教师精讲点拨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

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过程思路强化,抓住教材,进行问题深究:

1.以教材图

2.1 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

合教材活动开展。

再次思考探究:仅从热力角度来看,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没有月球上那么明显?(目的:通过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和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

知识解决思考探究问题。注意强调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

环节五:学习身边的地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深度探究,强化所学内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有利也有弊,例如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弊端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如温室效应由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给出下列6 个问题,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展示分享,教师进行评价和精讲点拨,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合作探究】+【展示分享】

1、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晴天气温日胶差大,阴天小)

2、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但气温很低

3、在晚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4、深秋夜间,农民常在田间放烟防蔬菜被冻,这是为什么?

5、我国北方不少地区的农民,冬季常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花卉、蔬菜,利用了什么原理?

6、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环节六:课堂小结

1、大气对太阳的三大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七:限时训练进行测评练习

环节八: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