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摘要:通过对岩溶塌陷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估,分析岩溶塌陷形成的机理,提出针对性的岩溶塌陷勘查手段及预报措施,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关键词: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灾情预测;防治措施一、前言地质灾害是由不良的地质作用引发的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改变。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工程环境本身的影响与致灾性越来越明显。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引起地表塌陷,例如地下空间开挖活动、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施工、古溶洞、隐蔽工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失、地层液化、建筑物自重、冲积层中含水量变化、化学物侵蚀作用、地壳移动、古窑老采区、地层滑移、地下水超量开采、陷落柱及淤泥地带等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岩溶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往往更频繁地发生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最多表现形式为岩溶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及成因分析摘要:我国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地区约国土面积约1/3,且其具有显著地可溶性,在降雨及地下水活动强烈地区,易出现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给城镇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以某一典型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生后,通过钻探、辅以物探方法来查明岩溶分布特征、发育规律等,为该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可靠依据,并为类似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调查及成因分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地质雷达1前言南京汤山景区是江苏省内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区内汤山北麓某税务学校多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学校连廊也多次出现塌方,虽经过修缮,但多次塌陷形成陷坑已经连为一体,塌陷范围仍在扩大。
2勘查区概述2.1气象水文工作区气候温暖湿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mm,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
汤山附近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工作区内无大河流,仅有汤水河一条排水河,及小型灌溉渠与地面积水池塘,雨季积水成塘,沟渠成河,干旱时池塘缺水,河渠断流。
2.2地形地貌调查区域内按成因类型及形态,可分为低山丘陵地貌单元(Ⅰ区)和侵蚀波状平原区(Ⅱ区)。
其中Ⅰ区山体主要由奥陶系灰岩组成,局部地区可见侵入的石英闪长斑岩;Ⅱ区包含岗地地貌和岗间坳地地貌。
2.3地层及构造工作区及附近出露的前第四纪地层有寒武系中上统(∈2-3)观音台群、奥陶系(O)、志留系(S)、白垩系上统(K2)浦口组、赤山组。
其中观音台群和奥陶系中下统均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在区内大面积分布。
区内汤山山体及羊山南坡为前第四纪地层出露,山前波状岗地平原及冲沟地带皆为第四纪松散堆积覆盖,溶洞中尚有洞穴堆积。
汤山位于宁镇弧形褶皱中部偏西地段,不同期次、性质各异、方向不同的褶皱、断裂十分发育。
3地质灾害发育特征3.1塌陷区的平面位置区内共发现6处地质灾害点,其中塌陷坑3处,地面变形3处,分别位于汤水河河床部位和汤水河两侧,属剥蚀低山丘陵地貌。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潘天录,李小飞,靳文斌,李建华(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湖北黄石435000)摘要:根据水南湾典型岩溶地面塌陷点的地质勘查资料及水文监测数据,岩溶发育是水南湾发育地面塌陷灾害的内在原因,研究区属覆盖型岩溶区。
研究表明,除周边地区矿山疏排水影响研究区地下水,诱发地面塌陷外,作为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大气降水的年际变化,也会诱发地面塌陷的发生。
水南湾岩溶塌陷发生受溶洞发育规律控制,主要分布在导水(F5、F6、)断裂带附近,沿F5、F6断裂带两侧,有溶管或较大的溶隙相连通,溶蚀空间较大。
在上部荷载、地下水位下降的作用下,溶洞顶板冒落,覆盖层形成塌陷。
研究区塌陷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农田的生产安全及河流港堤造成严重威胁,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地面塌陷;岩溶;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20)04-0647-04DOI:10.3969/j.issn.l006-0995.2020.04.025岩溶塌陷指在岩溶发育地区,覆盖层松散土体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影响下,塌落、扩展,形成地表塌陷的现象。
岩溶塌陷作为地质灾害灾类之一,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及程度加剧,对岩溶作用影响增加而频繁发生。
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干线、矿山及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影响或破坏,并且影响塌陷区周边环境。
岩溶塌陷除受采矿工程活动抽排地下水影响、采空区冒落塌陷外,与地下岩溶发育状况也密不可分"役湖北省黄石市水南湾岩溶塌陷位于大箕铺镇水南湾村。
近两年来该区域连续发生地面塌陷,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农田的生产安全及河流港堤造成严重威胁、群众恐慌。
本文依据地质灾害勘查成果,对成因机制其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1地质环境条件1.1气象与水文研究区处在亚热带边缘,具湿润季风亚热带气侯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冬夏季风交替明显。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岩溶地区水井钻探中地面塌陷的原因和防治研究
岩溶地区水井钻探中地面塌陷的原因和防治研究摘要:在我国水井钻探的过程中通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地面塌陷,尤其是在岩溶地区开展水井钻探工作,最容易导致地面塌陷。
岩溶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质非常不稳定,所以,容易出现地面塌陷的情况。
为了实现岩溶地区水井钻探的安全进行避免出现地面塌陷情况,本文对岩溶地区水井钻探中地面塌陷的原因进行分析,而且,就如何防治岩溶地区水井钻探过程中地面塌陷情况的出现,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岩溶地区;水晶钻探;地面塌陷;原因;防治;意见和建议当前,我国在岩溶地区水井钻塔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起地面塌陷事件,地面塌陷情况的发生给我国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减少岩溶地区水井钻探出现地面塌陷情况,我国需要对岩溶地区水井钻探过程中出现地面塌陷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地面塌陷问题的方法。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岩溶地区水井钻探中地面塌陷原因把握不准确,造成解决地面塌陷的方法无从入手。
我国需要仔细研究岩溶地区水井钻探地面塌陷案例,具体分析地面塌陷出现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要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运用于岩溶地区水井钻探实践过程中,这样才可以提高岩溶地区水井钻探的安全性,避免地面塌陷情况的发生。
一、对岩溶地区水井钻探地面塌陷的原因和防止研究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岩溶地区水井钻探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岩溶地区受其自身地质特点的影响,在进行水井钻探的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地面塌陷事故。
岩溶地区是我国地下水的排泄去和径流区,岩溶地区受其自身水文条件的影响,在开展钻井工作的过程中对其地表造成重大的破坏作用,使得岩溶发育非常强烈,岩溶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最终导致地面塌陷事故的发生。
地面塌陷事故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在水井钻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地面塌陷事故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有些钻井工作人员在地面塌陷事故发生的过程中丧失生命。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知识点21: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P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述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地面塌陷。
[P2]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二是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三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P3]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P4]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区地面塌陷。
[P5]1、岩溶地面塌陷分布特点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现代岩溶地面塌陷比较发育,长江以北地区岩溶发育程度不高,除古代的岩溶洞穴系统有部分残留外,现代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为主。
据1993年的不完全统计,南方岩溶地面塌陷点已发现34072个,占全国总数的96.5%。
其中湖南省有14152个,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为8751个、8735个,再其次为贵州、云南、四川。
矿山排水、开采地下水、水库蓄水等人为干扰岩溶水流场的活动,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导力量。
[P6]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分布目前我国采矿业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市,塌陷点总数达17138个,占全国各种类型地面塌陷总点数44.4%,其中湖南省为12549个,再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2800个,再其次分别为山西、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
[P7]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P8]1、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可以从岩土体内、外部条件进行探讨。
(1)岩土体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下存在空洞(先决条件);二是洞穴围岩状况,是否发生塌陷取决于顶板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拱。
一般而论,当洞穴埋藏深度与洞穴高度之比小于25:1时,洞顶上部就会形成三个变形特点不同的带,即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
(2)岩土体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影响因素(如大气降水、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地震)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岩溶地面塌陷是指在岩溶地貌区域中,由于溶蚀作用导致地下溶洞发展,进而引发地表下陷的现象。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岩溶地形特点岩溶地貌是由于岩石中可溶性矿物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
岩溶地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溶洞和地下河道:岩溶地区地下水经过长时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众多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2. 地下溶蚀: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会溶解岩石,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3. 天坑和塌陷陷落:由于地下溶蚀作用的影响,地表会出现天坑和塌陷陷落的现象。
二、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岩溶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发展和演化导致的。
地下水通过岩石裂隙渗入地下,溶解岩石中的溶质,形成溶洞。
当溶洞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表会因为地下溶洞的塌陷而发生下沉,形成地面塌陷。
三、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和评估为了预测和评估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风险,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地质勘测:通过对岩溶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掌握该地区的地质情况。
2. 地下水位监测: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了解地下水动态,判断地下水对地面塌陷的影响。
3. 地面形变监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地面形变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面下沉的迹象。
4. 模型预测:基于岩溶地区的地质数据和监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提前发现潜在的地面塌陷风险。
四、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填充堵塞:对发现的地下溶洞进行填充堵塞,阻止溶洞的继续发展和扩大。
2. 强固加固:对已形成的地面塌陷区进行强固加固,提高地面的承载能力。
3. 松土排水:通过松土和排水措施,改善地下水的排泄,减少地下水对地面塌陷的影响。
4. 监测预警:建立地面塌陷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地面塌陷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岩溶地面塌陷对人类和环境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1. 经济损失:地面塌陷会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农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面塌陷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
地面塌陷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作者:杨洪磊韩志新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2期摘要:2010年8月21日,辽宁省海城市牌楼镇庙沟村发生了三处地面塌陷,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地面塌陷已成为威胁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而对于地面塌陷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将会是资源性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课题。
本文分析了导致庙沟村地面塌陷发生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地面塌陷成因防治对策Abstract:On August 21, 2010, three ground collapses occurred,which was a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of local residents in Miaogou Village of Haiche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ground collapse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threa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nd study about the ground collapse will be the subject which the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must be faced and resolve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that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ground collapse in Miaogou Village, an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Keywords:Ground collapse Cause of formationPrevention measure中图分类号:TU767+.4文献标识码: A1 引言地面塌陷是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是指地表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1]。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处理效果的反馈方式:监测、 检测、评估报告
处理效果的持续监测:定期检 查、长期观察
处理效果的改进建议:根据反 馈进行优化和调整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处理技术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研发更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处理效果 应用前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挑战: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处 理技术难度大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定义:岩溶塌陷 是指岩溶地区地 面塌陷的现象通 常是由于地下水 位下降或地下溶 洞发育所致。
原因:地下水位 的下降可能是由 于地下水开采、 降雨量减少等原 因引起的;地下 溶洞的发育是由 于地下水溶蚀石 灰岩等可溶性岩 石形成的。
影响:岩溶塌陷 会导致地面塌陷、 建筑物损坏、农 田淹没等危害严 重影响人们的生 命财产安全。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还包括其他一些问题如不良地质现象、地温异常等。
地面变形:岩溶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 地下水问题:岩溶地区地下水丰富且流动速度快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岩体稳定性问题:岩溶地区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洞穴与地下工程问题:岩溶地区存在大量洞穴和地下工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造成一定难度。
缺点:处理方法可 能受到地理环境、 技术条件等多种因 素的限制实施难度 较大成本较高。
案例分析:以某实 际工程为例说明处 理措施在解决岩溶 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
结论:处理措施的 优缺点应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最适合的处理 方法。
处理效果的评估标准:稳定性、 安全性、经济性
预防措施:对岩溶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溶洞、暗河等分布情况采取适当的桩基、地 基加固等措施预防建筑物沉降和塌陷。
贵州水城盆地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贵州水城盆地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肖攀;万军伟;喻望【摘要】岩溶地面塌陷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以及复发性等特点,已成为覆盖型岩溶地区危害性极大的环境地质问题。
采用野外勘察、室内研究等手段分析了水城盆地岩溶地面塌陷发育规律,其塌陷机理模式主要有:潜蚀致塌式、真空吸蚀致塌式及冲爆致塌式,塌陷的出现大多与地下水开采有关,而岩溶地面塌陷已成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针对塌陷发生机理成因与迫切的地下水开采需求,提出了地下水排泄区集中开采地下水的思路,通过布井于地下水集中排泄区,上游外围构建帷幕墙以溢流方式开采,保证开采量近似等于排泄量,维持主城区地下水流场相对稳定,有效避免由抽水引起岩溶地面塌陷的频繁发生,不仅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充分开采利用,也为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提出新的思路,利于城市持续发展。
%Karst ground collapse become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 and causes great de-stroy in karst areas due to elusiveness,burstiness and recurrence.The development laws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in Shuicheng Basin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door research.Collapse mechanisms discovered in the area mainly include:latent erosion,vacuum suction and blasting modes.A majority of collap-ses are related to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Karst ground collapse limits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In view of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collapse and the urgent demand for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the scheme is put forward for concentrated mining of groundwater within the groundwater discharge area in the ba-sin.Over-exploitation is controlled by wells in the concentratedgroundwater discharge area and by curtain wall on the periphery to ensure that the production volume is approximately equivalent to the discharge volume,to maintain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groundwater flow field in the main urban area and effectively to prevent the fre-quent karst ground collapse caused by water pumping.It can not only satisfy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but also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263-268)【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水资源利用;防治对策;水城盆地【作者】肖攀;万军伟;喻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 430205;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 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6岩溶地面塌陷是覆盖型岩溶地区最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1-4],而作为岩溶地区最主要供水水源的岩溶地下水开采往往是其直接诱发或触发因素。
岩溶及采空区塌陷的地质灾害研究
成因
成因
岩溶和采空区塌陷的地质灾害成因主要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下水运动、气候条件等。岩溶灾害主要受可溶性岩石 的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而采空区塌陷则主要与矿产资源的 开采方式、地质结构、地下水条件等因素有关。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程活动、水 资源过度开采、土地利用变化等。
成因
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和资源开采方式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土地利用变化 则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范围扩大。
特点
特点
岩溶和采空区塌陷的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
1、地表下陷:岩溶和采空区塌陷都会导致地表下陷,形成洼地或塌陷坑。下 陷范围和深度取决于地质条件、地下水运动、灾害发生时间等因素。
特点
2、裂缝:岩溶和采空区塌陷还可能引发地裂缝。地裂缝会对土地利用和基础 设施造成危害,如破坏建筑物、道路等。
特点
3、泥沙流:岩溶和采空区塌陷还可能导致泥沙流等流体灾害。泥沙流具有强 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会对地表和地下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特点
4、灾害链反应:岩溶和采空区塌陷的地质灾害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 地面沉降、滑坡、水土流失等。这些灾害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形成灾害链反应, 加大灾害损失。
防范措施
3、应急处置: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应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如紧急疏散人 员、抢修基础设施、救援受困人员等。同时,应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灾害调查和评 估,为后续的防范和治理提供参考。
防范措施
4、管理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控制工程活动,防止 水资源过度开采等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此外,还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培训,提 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背景
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岩溶和采空区 塌陷的地质灾害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通过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可以更好 地了解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预测和防范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此外, 这些地质灾害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滑坡等,因此, 对岩溶和采空区塌陷的地质灾害进行研究,也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 要任务。
岩溶塌陷调研报告
岩溶塌陷调研报告岩溶塌陷调研报告引言: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貌地区,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导致的地质层发生塌陷现象。
该现象在许多岩溶地区广泛存在,给当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岩溶塌陷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成因和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一、调研目的:1. 了解岩溶塌陷的成因和特征;2. 分析岩溶塌陷对当地环境的影响;3. 提出防治岩溶塌陷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1.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岩溶塌陷现象的特征,如地面下陷、地下沉降等。
了解当地地质结构、水文情况、土壤条件等基本情况,并收集相关的地质和水文数据。
2.数据分析:利用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岩溶塌陷的成因。
可能的成因包括地下水溶蚀、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管网渗漏等。
通过分析地下水位、水质、水流速度等指标,评估岩溶塌陷的危险程度,为防治提供依据。
3.环境影响评价:根据调研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估岩溶塌陷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可能的影响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减少、土壤侵蚀、建筑物和道路损坏等。
通过评估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岩溶塌陷成因: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发现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水溶蚀引起的。
在岩溶地貌地区,地下水经过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会使地下岩石变得脆弱,导致塌陷现象的发生。
2. 环境影响评价:岩溶塌陷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地表水资源的减少,给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带来不便。
其次,地面的下陷和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和道路的损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
此外,岩溶塌陷还会导致土壤侵蚀,影响农业生产。
四、防治对策和建议:1. 加强水资源保护: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限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避免地下水位的过快下降。
2. 建设地下管网: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维护和管理,防止管网的渗漏,减少地下水对岩石的溶蚀。
3.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岩溶塌陷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和地下岩石状态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塌陷的发生。
下径湖垦区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第34卷增刊1 2020年12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esources Environment &EngineeringVol.34,Sup 1.Dec.,2020下径湖垦区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潘天录,陶海宁,靳文斌,李建华,王崇举,贾雪娇(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湖北黄石435000)摘要:湖北省大冶市下径湖垦区岩溶发育,2019年3月以来发生连续塌陷。
根据下径湖垦区典型岩溶地面塌陷点的地质勘查资料及水文监测数据,岩溶发育是下径湖发育地面塌陷灾害的内在原因,研究区属于覆盖型岩溶区。
研究表明,下径湖垦区2019年3—6月新发塌陷是由于矿区排水(涌水)直接引发的地面塌陷。
其机理为长流港北侧下径湖垦区地下水沿着F26、F6断层附近破碎带或岩溶发育区通过二期帷幕过水通道进入鲤泥湖矿区帷幕内,再经过涌水点被大量排出,造成下径湖垦区岩溶水位急剧下降,进而引发塌陷。
研究区塌陷对农田、高压输电塔、港堤等造成了严重威胁,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地面塌陷;岩溶;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5; P642.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1211 (2020) S1-0110 -05 D O I:10. 16536/ki.issn. 1671 - 1211. 2020. S1.020岩溶地面塌陷是指在岩溶发育地区,由于覆盖层 松散土体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影响下,使土洞顶 部不断塌落、扩展,最终形成地表塌陷的现象。
岩溶塌 陷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种主要地质灾害,近年来随着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频繁发生。
岩溶塌陷灾 害一方面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干线、矿山及水利水 电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使得塌陷区 的水土流失严重并且影响塌陷区周边环境。
岩溶地面 塌陷除受采矿工程活动抽排地下水影响外,与地下岩 溶发育情况也密不可分,属于自然和人为共同诱发的 灾害种类。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个地区,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成因:地震是地壳发生的破裂和脆性失稳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主要成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活动,如地震断裂带的沉积物溺塞和断层滑移。
2. 滑坡成因:滑坡是由于地质结构断裂、地层变形、地下水位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土地滑动。
降雨过多、地质构造不稳定、人类活动等因素也都会增加滑坡的发生风险。
3. 泥石流成因:泥石流是由降雨引起的山地表土石混合物快速下滑的现象。
地震、岩溶、火山活动等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地面塌陷成因: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空洞形成,从而引起地表塌陷。
非法采矿和过度开采也是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前兆和地震活动,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进行建设或居住。
加强区域性和城市性防灾规划,合理分区设置不同灾害风险等级,防止人口过度集中。
3. 设立监测系统和应急预警措施:建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提前发现灾害的发生和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应急预警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加强灾害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公众关于地质灾害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5. 开展工程措施:对于高风险地带,可以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灾加固,如加固建筑物、修建护坡、挡土墙,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6. 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
浅谈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以江西省弋阳县某岩溶勘查为例
布置;如果断煤交线方向上存在的伪倾角在12°以上,则以走向工作面为依据进行顺槽布置,在进行回采的过程中,另行开出切眼进行回采的重新安装。
(3)断煤交线与倾向断层和煤层走向之间的夹角超过60°的斜交断层:通常以走向为依据进行顺槽布置。
如果断层的实际落差比煤层厚度小,则在回采过程中可推过断层;如果断层的实际落差比煤层厚度大,则在进行回采的过程中,另行开出切眼进行回采的重新安装。
(4)如果煤层的倾角在12°以内,则不论断层的实际方向,都需要使工作面的实际方向和断煤交线保持一直,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面合理布置[5]。
2.2未揭露断层处理(1)在进行工作面的布置过程中,或进行巷道的不断掘进时,先以现有地质资料为依据,判断工作面及其周围是否存在断层与褶皱,并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以此尽可能避开复杂的地质构造。
(2)工作面上的进风顺槽和回风顺槽在向前推进50m后,对煤层实际产状与煤层顶板的实际标高进行准确测量,以实际标高产生的变化为依据,对与工作面相距一定距离的地质情况与地质构造进行推断。
(3)作为专职测量人员,必须做好测量工作,每一套巷道,尤其是穿过岩层的部分,应绘制出相应的素描图,并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准确标记在图纸上,供技术和施工人员参考借鉴。
(4)掘进时,当遇到复杂地质构造时,应加快测量速度,掌握断层实际产状,并对其落差、走向、倾向与倾角进行预测和判断,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勘探钻孔进行判断,防止由于判断错误而产生技术失误[6]。
3结束语综上所述,综合机械化采煤在提高采煤效率、保证采收率、提高采煤工作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在多地矿区大范围应用,收获理想的效果。
但在我国南方地区,因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所以应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予以处理,以保证综采技术得以充分利用,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1]刘志强.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7):206.[2]柴士彬,关兴华.复杂地质条件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5):46.[3]庄百宏,李荣先,卢正勇.综合机械化采煤在碱场煤矿一井煤层开采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37.[4]叶仿拥,李敏儒.广西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总结[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31):105~107.[5]陈德豹,张同军.综合机械化采煤在薄煤层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08(5):72~73.[6]高建党,徐守斌,张银.综合机械化采煤过漏顶技术在特殊条件下的现场应用[J].山西煤炭,2007,27(3):37~39.收稿日期:2018-8-2作者简介:陈君龙(1985-),男,汉族,广西平南人,采矿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矿管理工作。
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防治
岩溶塌陷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一、视险情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险区。
在发现前兆时即应判定撤离计划。
二、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
三、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填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四、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岩溶塌陷的简易监测一、监测的目的:通过简易监测,一方面是要抓住岩溶塌陷的前兆现象;另一方面是取得这些前兆现象变化过程的资料,以便于分析判断其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点的选择:一般是选择有异常变化现象的点如井、泉水位,地面和建筑物的裂缝等。
进行监测,对于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化,应在变形的不同部位布点;形成监测点网,以全面掌握其变形的系统情况。
三、监测方法和工具监测方法和工具可根据具体条件确定,可因陋就简,以能取得观测数据资料为原则。
如井、泉水位观测,可在其旁设标尺(最小刻度为1毫米)地面裂缝可在不同部位(如裂缝两头、中部等)于裂缝两侧钉上小木桩,其上划出十字作为观测基点,同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钢卷尺或木尺量测桩间距离的变化;对墙上的裂缝可在墙上直接划线量测。
四、监测时间从发现异常的时候起开始定时观测,时间间隔每日一次,如异常变化剧烈时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可增至二至三次。
五、监测记录观测记录应列表记录、力求系统完整。
观测中如遇降雨,应记录降雨的起止时间并估计其降雨强度(小、中、大、暴雨)。
位于地表水体附近的监测点应同时观测记录地表水位的变化。
随观测进程可绘制观测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观测数据为纵坐标,绘出水位变化、裂缝变化等曲线,为分析判断提供基础。
六、险情警报当有异常出现:判定确为险情时,应及时向险情警报系统上报。
在未建立险情警报系统的地方,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的具体条件建立相应的组织,以利防灾抗荧工作的顺利开展。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岩溶塌陷是指岩溶地区因长期水体或地下水的侵蚀而形成的地下洞室逐渐塌陷,导致地表和建筑物下沉甚至坍塌的现象。
岩溶塌陷不仅造成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还给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岩溶塌陷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一、监测岩溶塌陷岩溶塌陷的防治首先需要对潜在的岩溶塌陷进行科学、全面的监测。
可采取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地面监测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监测、水位监测、岩溶裂隙监测等;遥感监测则利用航空遥感、卫星、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进行,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对岩溶塌陷进行全面、高效、定量的监测,快速掌握岩溶塌陷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治理潜在的岩溶塌陷实施治理工程是防治岩溶塌陷的关键步骤。
利用切割、填平和加固工程等方法对潜在的岩溶塌陷地区进行治理,既可以改善地表地貌,又可以加强地下洞室的稳定性,从而达到防止岩溶塌陷的目的。
具体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有:1. 利用填方加固法填充地下洞穴。
该方法适用于洞穴深度较浅、规模较小的地区,如平地及低山丘陵地区。
2. 利用钢筋网片加固,使用钢筋网片覆盖岩壁,将板根固定到地层,形成稳定防护层,可有效地增强岩层的稳定性。
3. 防渗加固处理,对渗透性较强的岩石地区可采用防渗帷幕、建设排水井等方法,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减轻了地下水对岩层的侵蚀,达到稳定地下洞穴的目的。
三、地面控制和治理地面控制和治理是岩溶塌陷防治的重要环节。
对于暴露在地面上的潜在塌陷区域,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1.利用绿化带防治。
在裸露区域种植草木或人工种植多年生荡,能够有效地增加地表的覆盖层,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增加岩石和土层之间粘聚力,增加地下水位,达到稳定地表的目的。
2.利用混凝土边坡对地表进行加固。
该方法适用于陡峭的山地地区和需要加固的道路旁边。
用混凝土分层、加固和支撑岩石地层,可有效地降低地表坡度和滑坡的概率,达到防治岩溶塌陷的目的。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及原因分析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及原因分析摘要: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是我国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之一,其对于工程建设和地质资源开发都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做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相关原因分析和防治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实例,针对岩溶塌陷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原因提出有效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防止其诱发的灾害规模持续扩大,为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原因分析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危塌陷区面积大约为53万平方公里,广泛分布在国内各个地区。
岩溶塌陷对于工程建设和地质资源开发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做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十分必要,制定防治措施前首先要了解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成因,以此来提升防治水平,构建合理的系统性方案,并对其进行改良和优化[1]。
1.岩溶塌陷特征及规律1.岩溶塌陷类型及特征1.自然塌陷自然塌陷是最常见的塌陷类型,即自然情况下产生的岩溶塌陷。
1.暴雨引发塌陷:暴雨会使土壤渗透能力提升,土体迅速充水,引发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出现正压冲爆现象,造成岩溶塌陷。
2.洪水引发塌陷:洪水会使岩溶地下水位和冲积层中潜水位发生波动,由于两个水位的渗透性不同,会在波动中产生附加水头,加快渗透潜蚀,产生正负压力,造成岩溶塌陷。
3.重力引发塌陷:在一些岩溶山区,岩溶在发育过程中,随着地下管道不断扩展,顶板盖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陷落,造成岩溶塌陷。
4.地震引发塌陷:发生地震时,覆盖层薄弱的区域会受地震影响,地震波包含的力量会破坏塌陷盖层的岩土体,造成岩溶塌陷。
1.人为塌陷人类活动诱发的塌陷是当下岩溶塌陷主要类型,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破坏了岩溶覆盖层和岩溶洞穴的稳定结构。
1.坑道排水或突水:即隧道、矿坑、人防等地下工程突水或排水时造成的塌陷,主要是矿坑排水和突水塌陷,从而引发基岩塌陷,基岩塌陷的规模通常较大,分布受断裂构造控制,多发于构造交汇破碎带区域[2]。
2.抽汲岩溶地下水:水井抽水引发土层塌陷。
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防治探讨
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防治探讨摘要:岩溶塌陷发生和发展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是多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章将详细分析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并提出治理对策,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岩溶;塌陷;治理1岩溶治理的必要性岩溶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造成的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这一过程经过化学溶解作用和崩解、沉淀、搬运等机械性作用。
在工程建设中,遭遇岩溶区域越来越常见,相应的岩溶工程危害也越来越复杂和严重。
常常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质灾害,如果没有采取科学、适当的处理措施,往往在施工和运营期间都会发生许多事故,甚至严重危害工程的正常使用,故妥善、有效处整治岩溶地质灾害是确保工程建设的关键。
2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岩溶塌陷是由于可溶岩洞(隙)上覆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塌落的现象,开口岩溶形态、上覆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及自然和人为外部作用力等是岩溶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
大量研究表明,岩溶塌陷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受形成条件的影响。
隐伏岩溶发育强度影响。
岩溶的发育引起裂隙、溶洞等发育,导致岩溶空洞中地下水流速显著增大,因此对覆盖层的作用力增大,从而加速了塌陷的形成。
构造发育程度影响。
断裂带附近,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是地下水的良好赋存空间和运移通道,地下水与岩石密切接触,溶蚀作用增强,从而加速溶洞及土洞的形成。
土层结构、厚度影响。
土层结构分为一元结构、二元结构和多元结构:一元结构土层岩性主要为粘性土,厚度一般较薄;二元结构和多元结构土层主要有粘性土、砂卵石层交互组成,厚度一般较厚;以往研究表白,相同条件下,二元结构和多元结构产生塌陷比一元结构容易。
土层厚度主要影响地面塌陷坑的形成时间和规模,土层越厚,塌陷孕育的时间越长,塌陷坑规模越大,另有研究表明,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土层厚度30m以浅的地区。
水动力条件影响。
地下水位及水压变动大的地带易发生岩溶塌陷,如地下水抽取过度形成的降落漏斗区、溶蚀洼地、河床两侧等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1工程概况
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
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
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是地下水允许开采量(3470m3
/d)的1.95 倍。
4地面塌陷成因
导致地面塌陷的因素比较复杂,它不仅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也与地形、地貌及地下水活动有关,还与开采地下水以及其它人类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引发地面塌陷的原因既有地质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1)可溶岩。
地面塌陷区域基岩为覆盖型灰岩,上覆11.20~26.20 米厚的第四系地层,下伏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具可溶性,在具流动性的地下水介质作用下易被溶蚀成溶洞。
而溶洞,特别是第四系下伏的浅部溶洞又是产生塌陷的主导因素。
溶洞形成后,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把溶洞上部土层颗粒逐渐带走,形成土洞,使土层工程性质局部变差,从而导致土洞顶部土体坍塌,引发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
前文所述村庄塌陷区域岩溶发育,在施工的7 个钻孔中,有6 个钻孔见有溶洞,钻孔遇洞率为85.7%,钻孔遇见溶洞洞高0.67~9.65 米,线岩溶率23.6%。
(2)地下水水位的剧烈变动,主要机理包括:①渗透变形效应:由于岩溶水位的下降,第四系土层孔隙水向下渗透补给岩溶水的作用增强,在集中渗流点(岩溶管道开口、裂缝)附近,作用于上覆土层的水力坡度超过了土体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水力坡度,土体发生渗透变形破坏。
②真空负压效应:由于岩溶水水位下降过快、幅度过大,第四系孔隙水(气)来不及补给岩溶含水层,在基岩面附近的岩溶管道裂隙系统中,就会瞬时产生负压,最大负压值可以达到相当于岩溶水位下降幅度的水柱高度,为了达到新的压力平衡,将会加速土层中的孔隙水(气)向下补给岩溶含水层,提高在集中渗流点(岩溶管道开口、裂缝)附近作用于上覆土层的水力坡度,当水力坡度超过了土体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水力坡度,土体发生渗透变形破坏。
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真空负压效应诱发塌陷的本质还是土体的渗透变形,其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导致的水位大幅度快速下降条件下,本塌陷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水位快速下降,引起真空负压效应,而产生塌陷。
③浮托力丧失:土洞的形成导致了地下水位的降低,土体由于浮托力减小而出现下榻和破坏,同时充填在岩溶裂缝中的流塑状黏土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发生流动,使得上覆土层出现变形,从而引起塌陷的发生。
④土体崩解:基岩面溶槽和天窗顶上的黏土在岩溶水的反复波动下不断经历脱水、饱水,导致土体崩解后形成土洞,随着土洞的不断扩大,就很容易最终形成塌陷。
(3)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
地下水位下降后得不到恢复,使部分原在水位以下的饱和土层出现在水位以上,土中的含水量逐渐变小,并丧失水的浮托力,土体有效应力增大,产生压缩固结作用,土层孔隙度变小,引起地面下沉。
由于土层具不均匀性,还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房屋墙体开裂。
据现场调查和访问,塌陷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当地地下水位多年来逐渐下降,下降幅度为0.6~1.1米,部分村民水井枯水期出现干涸。
5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根据资料分析,产生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因为地下水开采量过大,地下水位长期得不到恢复,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为此,提出如下措施。
(1)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塌陷区地下水开采量达6760m3 /d,其中居民生活饮用水866m3 /d,螺旋藻养殖基地943m 3/d,最大开采量1716m3 /d,养鳗场4008m3 /d。
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3470m 3/d,实际开采量是允许开采量的1.95倍,区域地下水位已下降了0.60~1.10 米。
为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位,建议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控制主要地面沉降点的地下水位降深,根据多井抽水过程,按干扰井群抽水计算,预测各主要地面沉降点的地下水位降深。
(2)在地面塌陷隐患区,对各地面沉降点进行定期监测,当发现沉降加剧时,应加密监测,并划出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及时疏散沉降危险区居民。
(3)在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除对各地面沉降点进行定期监测外,对沉降明显,影响居住安全的地段,建议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加固方法可采用注浆法,即按一定间距钻孔往地基土内注入水泥浆,加固深度以8 米为宜。
(4)增强居民防灾意识,建立防灾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彦华,李昌存;唐山市典型岩溶塌陷概述[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 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
[2]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吉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