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包括地球自传和地极移动。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产生地方时间差异,不同经度的地点有不同的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4)地球的形状形成椭球体;(5)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6)形成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地球公转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称为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

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

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

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地球自转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清华中学地理组闫晓霞一、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3、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以及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4、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并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过程与方法:1、通过惯性十字坐标和球面曲线坐标差异图,探究得出沿地表水平方向运动物体发生偏移的原因及规律2、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认识晨线、昏线,并尝试画出地球侧视图与基地俯视图中的晨昏线。

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读昼、夜半球图,得出地球自转形成经度时差并用此图说明相关问题,从而初步掌握用图形辅助空间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绘图,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感受探索自然规律的乐趣。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2、地方时和区时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特点与判断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判断四、教学方法1、利用教具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来理解昼与夜的形成、昼夜交替以及地方时的产生。

2、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导学生掌握晨昏线的特点、时区的划分以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3、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

五、课型新课六、课时两课时七、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为什么20XX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通用12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通用12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通用12篇)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同学的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同学猎取学习学问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同学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

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

然后,引导同学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最终,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

要求同学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把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

最终,老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缘由。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同学观看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消失,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老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同学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教学课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教学课件

2、昼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自转
昼夜温差不 至于过大
有利于生命有机 体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人类作息
3、晨昏线
(1)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 昼半球
夜半球
(2)晨/昏线判断
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 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动动手
实验准备:投影仪、地球仪
实验过程: 打开投影仪,让光线水平照 射地球仪,调整地球仪的位 置,让地球仪完全处于投影 仪的光照之中。逆时针转动 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明暗 变化。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的成因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光,太阳只能照亮地 球表面的一半
(2)对水流的影响
知识体系 昼夜交替
原因 周期 晨昏线
自转的 意义
时差
地方时 区时 日期变更线
地转偏向力
课堂练习
1 当太阳直射在120ºE经线上,121ºE 的地方
时是( B)
A. 12时
B. 12时4分
C. 11时56分 D. 12时15分
北京时间8月19日15时40分,某客机平稳地 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这架客机于纽约时间 (西五区区时)8月18日14时19分从美国纽约机 场起飞,从北极上空直飞而过,抵达北京。回 答以下两题。
规律: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经度每隔15°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相差4分钟
难点
地方时的计算 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
利用经度差,确定时差(经度差:同号 相减,异号相加)(时差=经度差÷15〫 /h)或者(时差=经度差×4分钟/1〫)
小试牛刀
已知 120˚E 地方时为 7日 22:00,求125˚E 和165˚E 的地方时?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及其意义地球绕地轴进行自西向东的旋转称为地球自转。

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为1日,但对于不同的参照物,1日的时长略有差别。

若以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1日时长为23时56分4秒,称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内地球绕地轴旋转360度。

若以太阳为参照点,1日时长为24时,称太阳日,也是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一天变化。

一个太阳日内,地球绕地轴旋转略大于360度(即360°59′)。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太阳日)。

地球的自转将造成昼夜更替,形成“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形成地方时和时差。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纬度位置较东的地区能较早看到太阳的升起。

而各地的时刻又要参照太阳的位置,因此同一时刻经度不同的地区时刻不同,而地方时就是指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为了解决地方时不同带来的不便,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将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同时,人们还设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即日界线,与180度经线大致重合,但并非完全重合),用来作为日期的分界线。

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和西侧的东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上东十二区要比西十二区早一天,东十二区是世界上时间最早的地方。

二、地球公转及其意义地球按其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一周为1年。

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共365天6时9分10秒。

而我们常用的周期是回归年(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北回归线的间隔),共365天5时48分46秒。

由于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间存在23°26′的黄赤交角,因此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发生变化,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直射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30043930]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课件(内含视频)

[30043930]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课件(内含视频)

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 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2.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球球心的大圆。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以15 °/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
昼夜交替
5.晨昏线在春秋分两天与经线重合(晨 昏线过极点)。 6.晨昏线在其余日子与经线斜交,冬夏 至交角最大且与极圈相切。
卡塔尔
3.确定时间:13+5=18(时)
问题探究
2022年卡塔尔(25°N,51°E)世界杯赛程公布,揭 幕战将于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1日13时开球,如果是华 盛顿的球迷,该在何时观赛?
1.确定时区:卡塔尔东三区, 华盛顿西五区 2.计算时差:5+3=8(小时)
卡塔尔
3.确定时间:13-8=5(时)
问题探究
中国领土共跨越5个时区,为了 方便各地区间的联系和协调,全 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
问题探究
美国本土由东到西包括

西五区至西八区4个时区。
平 洋



这4个时区分别采用本时区 间
时 间
中 部 时
东 部 时
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分别


称为东部时间、中部时间、
山地时间和太平洋时间。
时差
3.日期和日期变更线
地转偏向力
四指并拢,朝向自己,指向物体运动方向,拇指自然张开的 方向就是物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偏转的方向。(纬度越高, 张开角度越大)
地转偏向力
案例探究
推测甲、乙、丙、丁处更有可能与沙洲与河岸相连?
南半球
甲处
北半球
丁处
侵蚀 堆积
侵蚀 堆积
课堂小结

昼夜交替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

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

(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

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照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上产生了日夜
交替的现象。

这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时长的差异,决定了地球各地的气候、植被和动物适应的方式。

同时,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偏斜也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对人类和生物有重要的影响。

2.经度和时区的划分: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经度存在差
异,这导致了地球上的时区划分。

经度和时区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统一时间,方便交流和协调活动。

时区的存在对于航海、航空、国际贸易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3.地理位置与导航:地球的运动使得地理位置的概念变得重
要。

通过经纬度和地球运动的知识,人们可以确定自己的位置,进行导航和定位。

这对于航海、航空、旅行、地图制作和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气候和气象: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气象有重要的影响。


球公转轨道的偏斜导致了季节变化,不同地区因此拥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了解地球的运动轨迹和季节变化对于气象预测、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防控等都非常重要。

5.地球与宇宙的联系:地球的公转是地球与其他星球和宇宙
的联系之一。

地球绕太阳运动,处于太阳系的一部分,这使得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导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1、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2、掌握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及地方时、时区和区时之间的有关换算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1.5课时教学方法:PPT,课堂讨论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关系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昼夜交替由太阳直射点引入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半个地球被照射到半个地球照射不到介绍昼半球、夜半球。

1、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

结论:恒星日23h56'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恒星日总是比真太阳日要短一些。

这是因为地球离恒星非常遥远,远到从恒星上看来,地球似乎是不动的,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如此遥远的距离已变作一个点了。

从这些遥远天体来的光线是平行的,无论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哪一点,某地子午面两次对向某星的时间间隔都没有变化。

比较起来,太阳离地球却近多了,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移动,一昼夜差不多移动1度。

对于某地子午面来说,当完成一个恒星日后,由于太阳已经移动,地球自转也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太阳才再次过这个子午面,既完成了一个太阳日。

二、地方时1、经线和纬线的介绍2、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篇1一、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昼夜交替的缘由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同学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缘由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同学分析缘由、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育各种力量。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同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

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这样做更具科学性,由于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外形的影响”。

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有用性”的意图。

由于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有用性明显偏低。

在叙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同学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

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终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殊计时的方法,使同学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同学的认知规律。

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开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特别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开课有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开课有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章:地球自转1.1 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地球自转的含义,即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现象。

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 地球自转的周期说明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解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最快,极地地区最慢。

1.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探讨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地转偏向力。

解释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的影响,即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

第二章:地球公转2.1 地球公转的概念解释地球公转的含义,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强调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2.2 地球公转的周期说明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解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接近近日点时最快,接近远日点时最慢。

2.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探讨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即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的温度和光照变化。

解释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即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变化。

第三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1 地球运动与地球上物体运动的关系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地转偏向力和地球引力。

强调地球运动对航海、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影响。

3.2 地球运动与昼夜更替的关系解释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产生。

强调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3.3 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解释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的温度和光照变化。

强调地球运动对农业生产、旅游业等的影响。

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实例分析4.1 地球自转的实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

强调地球自转对航海、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影响。

4.2 地球公转的实例分析分析地球公转对昼夜更替的影响,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强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如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思考5.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总结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建议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

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

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1.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会依次经历白天和黑夜。

时间差异: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

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的旋转,这个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2.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的交替,如春、夏、秋、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发生变化,影响地球上的日照强度。

第三章:地球运动与地球仪3.1 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特征和地理关系的球形模型。

3.2 地球仪的作用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显示地球上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国家边界等。

第四章:地球运动与导航4.1 地球运动对导航的影响地球自转和公转对航海和航空导航有着重要的影响。

航行者需要考虑地球自转带来的经度差异,以及地球公转带来的季节变化。

4.2 地球仪在导航中的应用导航者使用地球仪来确定航线和目的地。

地球仪可以帮助导航者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理位置。

第五章:地球运动与日常生活5.1 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出日落时间、日照强度等产生影响。

人们根据地球运动来安排作息时间、农业生产等。

5.2 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地球仪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地球仪可以用于教育和旅游等领域,提供地理信息和教育资料。

六章:地球自转与地球仪的应用6.1 地球自转对地球仪的影响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反映了地球自转的轨迹。

地球仪上的时区划分显示了地球自转造成的时间差异。

6.2 地球仪在地球自转中的应用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地球仪上的指示器可以显示地球上任意一点的昼夜变化。

七章:地球公转与地球仪的应用7.1 地球公转对地球仪的影响地球仪上的太阳直射点标记显示了地球公转的轨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

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

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
昏为0度)
1.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

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

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

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

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

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

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

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