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563-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成为国家大战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在青少年体质日趋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从健康中国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角度对学校体育进行重新审视,无疑重要的现实意见和理论价值。
1.2课题界定
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体育与人、健康的关系,因此,揭示人的本质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文化重构的前提和根据,也是本研究的重点。
体育作为一种人的文化,决定了“体育是为人的”,即为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服务的。学校体育由于注重对体育精神内涵的理解与实践,更加彰显了体育在实现人性健全中的价值。学校体育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更在于它本身有一种超越生命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因此,深入了解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和精神,以人为中心,促进个体在自由的发展中走向“完整的人”,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个体”的必然要求。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从国内来看,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学校体育经历了苏联模式、全面的体质教育模式、劳动体育思想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多元化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健康体育和快乐体育等若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的体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相关的研究也逐步增多。综观前期研究,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观点如下:
(1)从文化学角度来看待学校体育的发展,如卢元镇的《体育社会学》中提出,中国体育向来是智力和技术二分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的政治文化使智力体育得到长足发展,而练技者的社会地位却一落千丈。要把中西方的体育思想进行化学反应,捋出以民族文化为主线,以西方体育思想为补充的体育发展线索,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累积中西方体育项目。
(2)从健康价值来看待学校体育的发展,如赖天德在《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中提出大学体育的目标应是:第一,满足学生健身、健美、娱乐、竞赛等不同的体育需求;第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第三,通过体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第四,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终身体育基础。盛伟的研究认为“大学体育应向健康体育的方向发展。现代健康观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被称为大健康观。”
(3)从人文价值来看待学校体育的发展。如周登嵩《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提出了“体育是‘人’的体育”,是“人性(humna1te)体育”的思想;童昭岗在《人文体育》一书也提到“体育文化是关怀人的文化”的观点。如宋继新认为:“在体育运动程中,体能、技术、成绩和奖励都是一种物化的‘现象’,其流动性和易变性最大,而‘人’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规律是潜藏在体能、技术和金牌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其隐蔽性、稳定性和决定性最大,但人们却把它几乎都信托给了自然。因此,未来体育单纯强身或健康都不是主导思想,只有‘健身育人”’才是其宗旨。”
(4)从育人角度来看待学校体育的发展。如陈琦在《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提出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应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生受益”三者紧密结合。王建军认为:“体育是在学校环境中,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组织形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也就是说,学校体育也是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志趣、加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发展过程。”
从国外发展趋势来看,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语,用系统、科学的健身体育观,正取代近代体育和现代体育(1945—1987)传统的强身体育观。迅速兴起和发展的、以全民性和终身性为特征的当代社会体育,正是世界体育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彻底的观念更新和重大的方向调整。
总的看来,虽然很多学者从学校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角度进行过诸多论述,但他们大多选取其包涵的某一层面来代替理论的完整内容,加之时代的变迁没有更多地被纳入到研究视野之内,使得这一理论虽经反复的诠释,却很少得到完整且系统的论述。因此,已有研究尚给我们留下以下可继续深入的空间:(1)从健康、体育、人的关系全面整体的把握;(2)对学生在体育中文化主体地位的历史考察;(3)对学校体育的文化本质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4)突破应用层面、微观活动的局限,从理论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扩展。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理论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给予了深切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变化,人本身的发展和精神世界问题日益突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呼声越来越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又从理论研究中走向了时代实践的前沿,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思考和重要的时代背景。本课题拟从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运用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人、健康、体育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阐述,从人的完整性、独特需要性、精神性和现实性出发,在追寻中西方历史上学校体育中“人的失落”的轨迹和现实表征的基础之上,揭示学校体育中“人的失落”的根源及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由此进行学校体育本质的探寻,对学校体育进行创新性的价值重构。
(2)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学校体育的健康功能和育人功能,立足于以人为中心的体育,以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重视学生体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中的体育精神,提升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意识,在目标上实现从技能训练走向审美愉悦,培养健康的、有个性的、有良好审美能力的完整的人。因此,研究无论是对深化和完善理论体系本身,还是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都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2.1课题理论依据
(1)全面发展理论。从哲学的角度,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呈现于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同时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2)教育主体理论。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这一活动及过程必然涉及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着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需要、情感、意志和个性的人,教育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主体活动。
(3)价值目的理论。人是一种实践性存在,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决定了价值关系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自觉活动总是与目的和方向相联系的,实践目的是实践过程的起点,也是实践过程追求的结果。
(4)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主要包括: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要求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素质教育理论既重视个体实现个性化,又重视其实现社会化,既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又有益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