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8、虎门销烟》课文内容
四年级(上)第8课《虎门销烟》第一二课时主备:许玉芳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主备人:许玉芳施教日期年月日教学内容8.虎门销烟共几课时 2 课型练习第几课时 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虎门销烟的那段历史背景,认识林则徐,了解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难点: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1.林则徐:今福建福州人,1838年12月道光皇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20200余箱,在虎门当众销毁。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清政府将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林被革职,1850年病死于广东潮州。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2.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日衰,意志萎靡,当兵的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力,最后摧残生命。
预习设计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理解文章的词语。
2.选择正确的读音和汉字,用“——”画出。
身着(zháo zhuó)朝服的林则徐一声令下,一群光着脊(梁粱)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消)烟池里(洒撒)下盐巴,再把收缴(jiǎo jiāo)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dàn dān)生石灰倒(dǎo dào)下去,应(yīng yìng)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振震)惊了。
3.自学生字,在语文书上描红,给每个生字组2个词。
销历史值寨盐毁彻斤侮4.就“林则徐”“鸦片”“虎门销烟”三个词语搜集相关资料,仔细读读,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了解背景,导入新课(6分钟)1.欣赏一幅幅罂粟花图,说说这些花长得怎么样?知道这是什第一板块:了解背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罂粟花)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来欣赏一幅图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虎门销烟第一课时|
8.虎门销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导入:1.师:19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呢?
2.板书课题,简介虎门销烟的相关背景。
3.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自学检测
(一)比认字
1.出示生字:
销毁历史价值山寨盐巴彻底斤两欺侮
收缴挑担开锅烟渣卷进咆哮应邀水泄不通震惊中外嚣张气焰
(自由读生字,读准字音,认准字形。2分钟后我们比一比看谁记得最牢)
2.指名比赛读,生更正。
3.指名说易错字,教师指导描红。
4.理解词语的意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比读书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通顺、最流畅。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文,师生共评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自学指导(一):
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找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意义。
(3分钟思考组织语言,看谁说得好)
1.生默读,自学思考,教师巡视。
2.指名回答,生更正。
3.师总结
四、当堂训练。(10分钟)
完成校本作业
六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8.虎门销烟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李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 虎门销烟|苏教版 (共14张PPT)
•
互相议一议。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 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 纷纷前来观看……老年人边听边点头, 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 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 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
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民族英雄,把 他们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
2、收集一两个林则徐的故事, 课后跟同学们交流。
广州城为什么沸腾起来?
场面描写就是对某一特定时间和地 点内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 老人——神态:笑呵呵 • 青年人——动作:挥拳头 • 孩子们——语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
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 典型人物 典型特点 • 沸腾场面(表达百姓兴奋、激动的心情)
• 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一般。形容人 聚集的多。
( )箱鸦片。 • 4、用给题目加时间、地点、人物等的方
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5、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壮”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 : A.健壮有力。 B.伟大、有气魄。 C.增加勇气或力量。 你认为“壮举”的“壮”的意思 应该选
择( B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主探究
• 1、读第一段,画出人们听到消息后的不 同表现。
• 2、这段话分别描写了几种人的表现?从 人物的哪几方面写的?
• 3、这段场面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 气氛?
• 4、你觉得应该怎么读本段,请试着读一 读,读后谈谈你的感受。
比喻情绪高涨或事物蓬勃 发展。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 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的 人大声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 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 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 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 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 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 虎门滩去看哪!”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_答案
郭老师辅导中心四年级语文按课文内容填空专题13课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14课学习了《普罗米修斯盗火》,我知道了勇敢的普罗米修斯,心狠手辣的宙斯。
列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无火、盗火、受罚和获救。
15课《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利用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作用。
16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两个具体事例天资聪颖的人通过勤奋获得成功,天资平庸的人通过勤奋获得成功,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即使基础比别人差,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像这种与勤奋学习有关的名言,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17课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李时珍带领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察访药材。
18课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
他远航探险的重大贡献是发现了维生素C。
“海上凶神”其实就是 “坏血病” 病,这种病的症状是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
产生这种怪病的原因是长期缺乏维生素C。
防止这种疾病,我们应该多吃水果和蔬菜.19课是一篇介绍国际互联网的说明文。
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有了这张“网”,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20课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21课看着这可爱的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里的“不由自主”可以用情不自禁替换,这里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虎门销烟..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 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 姓激动得跳哇,叫哇, 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
老百姓怎能不高兴、怎能不激动?
人们激动地说:(
)。
虎门销烟这一 伟大壮举,沉 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 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 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1839年6月3日是怎样的一天?
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
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
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 , “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先……再……然后……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 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 姓激动得跳哇,叫哇, 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
第一课时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子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文章大意。
(1)利用课后生字表,借助拼音, 读准生字的音。
(2)大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 词。
(3)根据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 “咆哮” 、 “水泄不通”,“嚣 张”等词语的意思。
(5分钟后比赛)
25000 20000
20331
15000
10000 4000
5000
0 1799年
12576 7889
1820年 1825年
1830年
1835年
年
1838年
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白银大量外流、人 民负担加重、战斗力削弱、损害生产、政治腐败
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 举”?
(读读二到五节,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从“硝烟前的情景”“硝烟时的情 景”“硝烟后老百姓的反应”等方面, 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第一课《老师,您好!》课文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第2课《但愿人长久》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3课《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021年苏教版《虎门销烟》四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1年苏教版《虎门销烟》四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虎门销烟》原文1839年XX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
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
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XX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
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
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
浩浩荡荡的人流。
向虎门滩涌去,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
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XX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
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
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
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
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
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
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
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很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
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
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
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
走私鸦片,自投罗网。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第一课《老师,您好!》课文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第2课《但愿人长久》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3课《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苏教版四上《8、虎门销烟》课文内容
苏教版四上《 8、虎门销烟》课文内容
《虎门销烟》课文
1839 年 6 月 3 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天,天气明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格
外壮丽。
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小少,把广阔的海
滩挤得风雨不透。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 ;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
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健步登上礼台。
这时候,礼炮轰鸣,群
情沸腾。
跟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撼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只见一
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而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立时,
销烟池里像开了锅同样,“咕嘟咕嘟”直冒泡,发散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不计其数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喝彩声响彻虎门上空。
销烟整整连续了 23 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跟着潮水卷
进了吼怒的海洋之中。
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深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猖狂气势,
它向全球表示,中国人民是不行侮辱的 !
《虎门销烟》教材简析
《虎门销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叙述了
爱国英豪林则徐顶住内外上下的重重压力,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品——鸦片集中销毁在古老的虎门寨的事情。
第1页/共1页。
虎门销烟课文主要内容概括
《虎门销烟》是一篇讲述中国近代史中著名历史事件的长篇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如下:故事发生在1839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
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之道,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林则徐。
林则徐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听闻大量鸦片走私流入中国,导致大量白银外流,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和民生。
他深感责任重大,立即下令彻查禁烟。
在调查中,林则徐发现英国等外国商人为谋取暴利,不顾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了打击外国商人的嚣张气焰,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林则徐采取了果断的措施。
他下令查封了所有烟馆,并从外国商人手中收缴了大量鸦片。
在收缴过程中,林则徐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他们纷纷表示要与外国侵略者抗争到底。
在收缴完鸦片后,林则徐决定将这些鸦片全部销毁。
他选择了虎门这个地方作为销烟的场所,并亲自监督整个过程。
在销烟过程中,林则徐采取了科学的方法,先将盐和水混合制成盐水,再将盐水倒入池中,然后将收缴来的鸦片切成小块,放入盐水中浸泡,最后再投入石灰加以搅拌。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鸦片都被销毁了。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勇气。
林则徐的行动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然而,这一事件也引起了英国等国家的强烈反感和报复。
不久之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开放多个通商口岸。
尽管虎门销烟未能完全阻止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但它却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
这一事件激励了更多的中国人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中,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奋斗不息。
虎门销烟课文主要内容概括
《虎门销烟》课文主要讲述了1839年6月3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在这篇课文中,主要人物林则徐被塑造成一个民族英雄,他坚定地主张禁烟,并且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他通过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成功地销毁了收缴的鸦片,有效地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
此外,课文还描绘了销烟活动的壮观场面,详细描写了销烟过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强大意志和无畏精神。
同时,通过描绘民众的反应和外国商人的态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整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课文还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和细节,使得整个事件更加真实、可信。
总之,《虎门销烟》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林则徐禁烟的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尊严,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族危机。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教学设计(1)
语文教学——互联网搜索“很给力”《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曾志华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一)、教材分析:由于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事实在中小学不同科目的教科书中都有出现,比如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出现了这个内容,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也出现了,初中历史课更是把《虎门销烟》放在八年级学习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篇。
而四年级语文课文《虎门销烟》原来是一篇阅读课文,现在又修订成精读课文。
不仅说明了虎门销烟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说明了让中小学生了解这个历史事实的必要性。
课文《虎门销烟》是培育小学生民族精神和渗透学生禁毒思想教育的精品文章。
因此,此文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中有重要地位。
此文的教学如果以互联网搜索作辅助,将会起到“文”“道”并重,德育与学科教学共赢的最佳效果。
(二)、设计思路:我校是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最大的一所民族学校,地处粤北山区,集中了全县绝大多数瑶族学生,肩负着教育瑶族后代的重任。
许多老师认为我们的学生纯朴天真,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禁毒教育为时尚早,教《虎门销烟》主要是完成语文课教学目标,毒品不方便让学生知道太多了。
这些说法是不全面的。
须知,学生是有好奇心的,你不让他知道的东西,他越想知道,越想去试一试。
语文课堂也是德育的课堂,所以对《虎门销烟》的教学,应该既达到到语文知识学习的要求,又把禁毒宣传放在突出位置,以“‘文’‘道’并重,语文教学与禁毒宣传双线推进”为宜。
为此我对这一课作如下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和场面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互联网搜索学习和查阅图书资料等方法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过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虎门销烟历史事件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毒品危害的认识,自觉抵制毒品,从小做到远离毒品,洁身自爱,敢于与传播毒品的人和事作斗争。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 虎门销烟|苏教版 (共15张PPT)
1、你认为“壮举”的“壮”的意思 应该选
择( B )
2、“壮”在文章中体现在什么地方?
销烟前
• 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 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 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 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 侮的!
作业
1、如今在一些地方,毒品又死灰复燃,
那它的危害都有哪些呢?
2 、我们如何远离香烟、毒品这些危害 我们生命的“杀手”,做一名阳光少年 呢?
盐巴 生石灰
45
45米
米
45米
撒抛 倒
溶化
销烟结果的壮景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 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 虎门上空。
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 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被卷进了咆哮的大 海之中。
人数众多 群众沸腾
伟大壮举 仪式隆重 销毁量大
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向全世界表明:
罂 粟 花
烟 土
烟 具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危害
• 鸦片生命。19世 纪初,外国侵略者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因为吸食鸦片,人们辛辛苦苦挣来的 钱轻而易举地落入洋人的口袋,无数人 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国库也日渐空虚 ,甚至军队中的官兵也染上了毒瘾,大 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林则徐
虎门销烟背景资料
• 18世纪末期,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 量输入鸦片,毒化中国,并使中国白 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财政越发困 难。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眼看鸦片 危害之烈,上书朝庭,力主严厉查禁 。1838年底,清朝道光皇帝派林则徐 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 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焚毁缴获的鸦 片2万余箱,约237万多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上《8、虎门销烟》课文内容
《虎门销烟》课文
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健步登上礼台。
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
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
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虎门销烟》教材简析
《虎门销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
讲述了爱国英雄林则徐顶住内外上下的重重压力,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品——鸦片集中销毁在古老的虎门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