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doc
1青岛版二年级下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赵的除法。【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3.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到野外游玩吗?如果能和家人或小伙伴们一起到郊外游玩,并进行一次野餐,那该多高兴啊!今天小明他们去野营时,却遇到一些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2.课件出示主题图(1)提问:认真观察这幅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学生可能说: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在玩耍,有四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分食品,我发现他们带的食品很多,有追问:根据以上信息,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2)预设:①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多少个?②17个香蕉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③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④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⑤13根黄瓜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同学们真是太棒了,能提出这么多平均分的问题。1.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除法)怎样列式?(1)学生口头列式,师板书。(2)在这些算式中,你会解决哪个?生:124=3(个)164=4(个)谁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在这个算式中12、4、3分别叫做什么?算式怎么读?你还会算哪个算式?2.解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己想想,也可以用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看谁分的又快又好!(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要平均分。分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分法与同桌交流一下,看你们的分法一样吗?(2)汇报交流:谁来演示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预设:①一个一个地分②两个两个地分。(3)小结:同学们的分法都对,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每人分2个,还剩一个。剩下的这一个为什么不能再分了?生:没法分了,不够一人一个了。剩下的给谁都不是平均分了。(4)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反馈,重点突出剩下一个不能再平均分下去。(5)谁能把我们刚才分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尝试列示,教师注意发现,然后全班交流。(6)讲解算式的写法:94=2(个)1(个)(板书)(7)规范写法并讲解算式的意义: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这个2就是商,剩下的1个,就叫余数,(板书)在商和余数之间用六个圆点表示剩余。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板书、齐读)强调单位名称。余数学生规范地写一遍算式。3.揭示课题。同学们看黑板上的两个算式,形式上一样吗?生:不一样。一个有余数,一个没有余数。师:像这样的平均分后产生剩余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1.谈话: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那么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你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并让组长把你的算式记录下来。不能直接算出结果的可以用小棒分分看。(出示表格)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列式,帮助他们理解意义。2.汇报交流。预设:①分苹果:154=3(个)3(个)②分香蕉:134=3(根)1(根)③分酸奶:184=4(瓶)2(瓶)引导学生表述清楚、完整。3.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完整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算式中,除数都是4,余数却不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猜一猜: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猜测:余数比除数小。4.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谈话:刚才我们发现并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有余数除法问题。现在我们把饼干问题变一变,变成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怎样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什么呢?请大家先思考,然后小组一起交流。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教师课件出示算式。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①学生可能谈到,同样是18瓶酸奶,每人分得的数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②商和余数的单位不同等。观察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余数都比除数小。追问: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结合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三、课堂总结,升华认识。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野营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谁来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畅谈收获。四、自主练习,拓展提高。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真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遇到后一定能够解决了。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填一填。学生打开课本第5页,独立完成。交流时注意学生不同的方法,并注意学生的表述是否准确。2.出示自主练习2.独立圈一圈,填一填。集体订正,读一读算式并说说算式的意义3.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咱们班的孩子,特别善于思考,都具有数学头脑。希望课下大家能继续发现生活中的有余数问题并解决它。板书设计:有余数除法124=3(个)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本节课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3.合理把握生成资源。教材中的练习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余数
(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的问题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解说游戏师:伸出左手跟我数,从大拇指开始数1、食指2、中指3、无名指4、小指5,再回到大拇指按顺序数6、7、8、9、10,这样反复数下去……生一边数一边报数理解游戏规则师:请你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说出你说的这个数对应的手指名字。
生说师:你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说出来吗?生想或说:记住了,或者发现规律了。
(生答师评价:一颗代表智慧的小花送给你)师:认真听完这节课,你就会识破其中的奥秘了.上课?!【设计意图:生动活泼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力求使枯燥的计算课焕发灵动和生机。
学生自觉联系生活经验,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一、复习引入,再次唤醒已知经验师:根据以前所学细心解答两题: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生答师: 15根小棒,能摆几个?(课件示)生答:能摆3个。
【设计意图:与课前游戏连为一体,延续游戏中与5有关的除法,做到承上启下,顺水推舟.】师: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吗?生说:15÷3=5(根)生说:“15÷5=3(个)(课件示)生齐读。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生答:被除数( )表示(要分的数)除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的个数)商表示(分得的结果)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正在野营的一帮小朋友也在分东西?看看分享哪些食物?生答【设计意图:从已知经验出发,引入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相应数学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迁移能力。
】二、讨论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余数师: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这样吧,今天我们与“5'这么有缘,咱就把这些物品平均分给5个人,你能按要求填完以下表格吗?(课件示)(每组一张)【设计意图:关于分给的人数,为了课堂连贯性的需要定为“5”,使这一环节与课前游戏连为一体,珠联璧合,学生易于迁移,掌握新知。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教案:《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主要涉及第五章《除法与分数》中的第一节《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概念,了解除法运算中余数的存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余数的概念,以及有余数除法计算中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有余数除法的话题,例如:“妈妈买了一些苹果,打算平均分给五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还剩下几个?”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概念讲解(10分钟)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有余数除法的定义,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有余数除法指的是在除法运算中,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剩下的部分叫做余数。
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余数的概念。
3. 计算方法讲解(10分钟)讲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演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跟随老师一起计算。
4. 小组合作(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进行计算,并讨论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余数除法的定义:被除数÷ 除数 = 商余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 将被除数和除数写成除法形式。
2. 用除数去除被除数,得到商。
3. 将得到的商乘以除数,得到乘积。
4. 用被除数减去乘积,得到余数。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 优秀教案
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理解并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4.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 理解并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谈话: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相关知识。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今天我们走进运动会看一看小朋友们在运动上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信息窗情境图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关于跑步的运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一看。
仔细观察这幅情境图,找出图上还有哪些关于跑步数学信息?预设:生:小男孩说跑四百米的运动员有20人,每6人一组。
谈话: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生:跑四百米的运动员分成几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1.复习旧知,引出本节课问题的解决方法师:之前我们已经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用除法计算,20÷6= ?学生小结:分的结果是能分3组还剩2人,在数学上我们是这样表示的,先写3组,由于没有分完还剩下2人,所以我们就在3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2人。
边说边写:20÷6=3(组)……2(人)这个算式读作:20除以6等于3余2,其中2叫做余数,也就是平均分剩下的数。
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评价)2.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生:教师提示我们之前除法用除法竖式解决,这里的除法大家能写出除法竖式吗?生在练习本上自己尝试书写,写完的进行汇报”,表示除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有余数的除法 ︳青岛版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引入余数的概念。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
讲解:在计算平均分的除法算式时,计算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还有剩余,也就是剩余的不够再分,数学上把这种不够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余数的书写形式是在商的后面点6个点,再写上余数。
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四、巩固提升先画图分组即商,并引导乘法口诀。
剩下的就是余数,并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的数含义。
注意:辨别商和余数的单位,并引导乘法口诀。
注:利用乘法口诀快速找商,并比较两题平均给分2人和平均分给4人的相同点是?(都余1)五、课堂总结在计算平均分的除法算式时,计算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还有剩余,也就是剩余的不够再分,数学上把这种不够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教学目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专项训练:54÷9= 48÷6= 42÷7= 8÷4=6÷2= 36÷6= 10÷5= 45÷9=40÷5= 9÷1= 35÷7= 30÷6=21÷7= □ 22÷7= □ ……□23÷7= □ ……□ 24÷7= □ ……□25÷7= □ ……□ 26÷7= □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用8根小棒摆。
8根8÷4=22. 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
9根师: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9÷4=2(个)……1(根)师: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10根10÷4=2(个)……2(根)师:谁猜一下11根时,余数是几?生:3师:若12根呢?生1:4生2:没余数师:请这两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有余数的除法(青岛版)教案(最新整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参加过野营活动吗?有什么感受?今天老 师就带领大家去参加一次野营活动,愿意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积极、 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提问:认真观察这幅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可能说: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在玩耍,有四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分食品,我发现 他们带的食品很多,有?? 2. 追问:根据以上信息,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预设:①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能分多少个? ②13 个香蕉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 ③15 个苹果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 ④18 瓶酸奶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 ⑤11 瓶矿泉水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相 应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先来解决“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自己想想,也可以用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看谁分的又快又好!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4. 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 预设:①一个一个地分 ②两个两个地分。 小结:同学们的分法都对,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每人分 2 个, 还剩一个。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会剩下 1 个?这一个还能不能再平均分了?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反馈,重点突出这一个不能再平均分下去。 5. 谁能把我们刚才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列示, 教师注意发现,然后全班交流。 6.讲解算式的写法:9÷4=2(个)??1(个) (板书) 讲解算式的意义: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分 2 个,这个 2 就是商,剩下的一个,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学过程: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
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
板书:剩余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
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
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分完了吗?(生:分完了)。
对,正好分完。
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生:因为是平均分。
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_青岛版-word文档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1课时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2——5页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小朋友,你们参加过野营活动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参加一次野营活动,愿意吗?(出示课本情境图)二、自主探究1、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从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回答:9个面包、12个苹果、15瓶饮料、14根火腿、四个小朋友在分食品……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这四个小朋友就是在分食品,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2、解决问题(1)分面包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想,可以利用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学生汇报交流并演示自己的分法和结果。
师:同学们的分法都对,不管怎样平均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人都分得了2个,还剩1个。
(老师板书演示学生分得的过程和结果)。
那谁能把你们刚才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尝试列出除法算式并汇报交流。
师:靠咱们同学的智慧,分完了面包,我们知道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2个,剩下1个,用算式表示是:9÷4=2(个)……1(个),像1这样剩余的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知道1是余数)像这样带有余数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
并板书:读作:9除以4商2余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青岛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一、野营----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明白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运算。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欢乐。
二、教学重难点明白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运算有余数的除法。
三、突破重难点措施1、创设生动有味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2、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
[来源:]3、引导学生用有余数动身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运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加强运算练习。
五、课时:4课时六、学具预备:小棒。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把握有余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2、让学生在猎取知识的过程中积存、观看、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
进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摸索。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摸索和合作的过程中,锤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适应。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把握有余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方法: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练习教具、学具预备:实物投影、水果教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爱郊游吗?情愿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
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7根火腿肠、10片饼干……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如何样想的?二、探求新知1、看来大伙儿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如何样来解决那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差不多上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如何样想的如何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10÷3=3(人)……1(片)读作:10除以3商3余1。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能够正确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整除除法的学习内容,为学习有余数除法做铺垫。
二、新课导入1. 出示例题:妈妈买了8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朋友能分到2个苹果,还剩2个苹果。
4. 教师总结: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
三、新课讲解1. 讲解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就会产生余数。
2. 讲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进行整除除法的计算,再计算余数。
3. 示例讲解:8 ÷ 4 = 2 (2)4. 引导学生观察有余数除法的特点:商是整数,余数小于除数。
四、课堂练习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点评,讲解错误原因。
五、巩固练习1. 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点评,讲解错误原因。
六、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整除除法的学习内容,为学习有余数除法做铺垫。
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新课讲解环节,详细讲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练习题的完成,巩固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巩固练习环节,再次通过练习题的完成,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和掌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1.余数比除数小。
2.综合、概括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板贴、分物品的信息及问题的板贴。
学具准备:小棒、题卡、课后自测题卡。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老师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我们班的同学到野外去郊游,老师在一所农村小学教学,那里有高高的大山、清清的小河、绿绿的小草,非常美丽。
你看,这是我和我的学生在郊游的情景,他们玩的多开心啊!(课件出示主题图)1.提问:认真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说出:有①9个面包②10碗方便面③11瓶矿泉水④12根香肠⑤13个香蕉⑥14个橘子⑦15个苹果⑧18瓶酸奶。
每4个小朋友一组。
师:你们发现的可真多啊!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生: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师:谁还能像他这样再来提出数学问题?(生1)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生2)14个橘子,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二、你说我讲1、动手操作分小棒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师:孩子们,刚才你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分面包的问题好吗?板书: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谁来把这个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怎样列算式?板书算式9÷4= 师:9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9÷4等于多少?咱们一起用小棒代替面包分分看好吗?那我们需要准备几根小棒?为什么?2、汇报交流,理解意义。
师:谁来说说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预设:①一个一个地分②两个两个地分。
生:将粘好的9根小棒板贴在黑板上,学生到黑板演示分的过程。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理解除法的概念,能够简单地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带余数除法的方法,能够应用带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带余数除法的概念和方法。
2.带余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余数的理解和应用。
2.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带余数除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问学生们回家后有没有做过相关的题目,并请几位学生上台解答问题。
2.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提高(30分钟)1. 带余数除法的概念1.介绍带余数除法的概念,即在运用除法算出商和余数的同时,要把除数、被除数、商和余数都分别表示出来。
2.通过图示和例子,让学生理解带余数除法的含义。
2. 带余数除法的方法1.通过例子讲解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2.带领学生模拟做题过程,操练基本计算能力。
3.给出普遍情况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带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合作探究(30分钟)1. 小组讨论1.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有关带余数除法的问题。
2.老师在旁边引导学生们思考并辅助解答。
2. 案例分析1.盘点和分析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难点。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此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10分钟)1.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2.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3.带动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交互式探究,检测他们的问题处理和探索能力。
2.设计课后作业,通过查阅资料、构思场景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3.选择学生解答难题,用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后记本次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团队合作,让学生对于带余数除法的概念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课后的反馈和作业,表明学生们对于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需持之以恒的努力来加强自己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野营吗?你们什么时候去野营郊游过?(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兴趣。
)大概很多同学都喜欢野营,瞧,他们也去了。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二、新授课1、看图,说说你都看明白了什么?(学生看图回答,说出图中的人数物品和情境。
)2、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解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的问题。
(1)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先分一分,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说说在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在平均分的前提下,面包还剩下了1个。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
(2)这个题目我们也可以用算式表示,谁能列出算式?(学生说算式)用算式表示9÷4=(3)根据用学具分的结果写出得数9÷4=2(个)……1(个)(4)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 (教师边指算式边读,学生跟读。
)(5)说说算式的意思。
(小组说,指名说,引导学生理解单位的意义。
)第一个“个”指每人能分给2个面包,第二个“个”指还剩下1个面包。
4、解决“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的问题。
(前提都要分给4个人)(6)一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先用学具分一分,然后列算式计算。
(7)全班交流学生所列算式,说说算式的意义,说单位的意义。
(8)有学生已经能直接列出算式,表扬这样的同学。
(9)解决其他平均分的问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个别学生也可能发现余数总是比除数小,肯定表扬这种说法。
如果没有学生发现也不必强求。
)三、练习1、摆一摆,填一填。
8÷3=()……()9÷2=()……()13÷5=()……()23÷4=()……()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说说分的结果,全班交流。
2、计算32÷8= 14÷6= 45-5= 3×7=28+34= 3×8= 16÷3= 34÷5=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学习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现象。
-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余数的除法。
2. 探究新知-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 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 教师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 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现象,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2. 学生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能力。
注:本教案适用于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个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探究活动的设计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应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自主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6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生:想!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生:是糖。
喜欢![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
(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生:14个人!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师:回答的真完整![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二年级下册 青岛版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
3. 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
2. 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除法,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二、新课导入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2.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运算方法。
3.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
五、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对作业进行讲解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练习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对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有余数的除法是指在进行除法运算时,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而产生的剩余数。
这个剩余数就是余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余数的除法,比如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
因此,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
关系。
3.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的问题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解说游戏
师:伸出左手跟我数,从大拇指开始数 1、食指 2、中指 3、无名指 4、小指 5,再回到大拇指按顺序数 6、 7、 8、 9、 10,这样反复数下去
生一边数一边报数理解游戏规则
师:请你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说出你说的这个数对应的手指名字。
生说
师:你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说出来吗?
生想或说:记住了,或者发现规律了。
(生答师评价:一颗代表智慧的小花
送给你)
师:认真听完这节课,你就会识破其中的奥秘了。
上课?!
【设计意图:生动活泼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力求使枯燥的计算课焕
发灵动和生机。
学生自觉联系生活经验,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
的学习中。
】
一、复习引入,再次唤醒已知经验
师:根据以前所学细心解答两题:15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几根?
生答
师: 15 根小棒,能摆几个?(课件示)
生答:能摆 3 个。
【设计意图:与课前游戏连为一体,延续游戏中与 5 有关的除法,做到承上启下,顺水推舟。
】
师: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吗?
生说: 15÷ 3=5(根)
生说:“15÷ 5=3(个)(课件示)生齐读。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生答:被除数()表示(要分的数)
除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的个数)
商表示(分得的结果)
师 : 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正在野
营的一帮小朋友也在分东西?看看分享哪些食物?
生答
【设计意图:从已知经验出发,引入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相应数学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迁移能力。
】
二、讨论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余数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这样吧,今天我们与“5’这么有缘,咱就把这些物品平均分给 5 个人,你能按要求填完以下表格吗?(课件示)(每组一张)
食品数量分给人数平均每人分到多余下多少
少
面包9 5
方便面 10 5
饮料 11 5
火腿肠 12 5
香蕉13 5
橙子14 5
苹果15 5
酸奶18 5
【设计意图:关于分给的人数,为了课堂连贯性的需要定为“5”,使这一
环节与课前游戏连为一体,珠联璧合,学生易于迁移,掌握新知。
】大屏示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明白表格的内容,再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填一填。
看看哪
组填的又快又准确!
师:每人先选一种物品分分看,如遇困难借助小棒分一分,分完后把你分的结果填在表中。
如遇争议和错误先在小组内解决,比赛开始!(教师巡视,给小组合作情况以评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比赛的方式进行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学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
(生汇报分面包的过程大屏示)
师: 9 个面包平均分给 5 个人,怎样分呢?
生说
师追问:为什么不全部分完?
生答:不够每人再分一个了。
师结: 9 里面只有一个 5,每人分一个后,余下 4 个。
2.理解余数的含义
师:方便面平均分给 5 个人,结果怎样呢?
生答正好分完。
(将速度最快的小组的记录表投影展示)
师引导:嗯, 10 里面有 2 个 5,正好一人分 2 个。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呢?生说师板书
师:看着这张记录表,哪个小组说说你是怎么分的饮料?
生 1 答: 1 个 1 个地分,分了两圈后,还剩 1 瓶。
生 2 答:两个两个地分,这时叫学生到黑板演示(师备11 根磁力小棒)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直接两个两个地分?
生: 11 里面有 2 个 5,平均每人分 2 瓶,余 1 瓶。
【以上教师的“引导”和“追问”让学生体味两种不同的除法——平均分
和包含除,潜移默化地引入知识点。
】
师:又余下了,其实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余下不够再分的数,像上面这个“ 4 和 1”你能给余下的这些数起个名字吗?
生答:余数。
师:好!数学家也是这样定义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3.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师:快来想一想, 11 瓶饮料,平均分给 5 个人,每人分 2 瓶,还剩 1 瓶。
用算式怎么表示呢?
生答老师板书并讲解余数的写法:
生 2:列式为 11÷5=2(瓶) 1(瓶)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读作 ;11 除以 5 等于 2 瓶余 1 瓶。
生齐读→个别读
师:你能把火腿肠、香蕉、橙子、苹果及酸奶分的结果用算式表示一下吗?
选一个写在练习本上。
生汇报,师板书:【生汇报时师应不断追问:这个算式的计算可以直接怎样
去想?为下一课竖式试商埋下伏笔】
12÷5=2(个) 2(个)
13÷5 3 (根)
14÷5 4 (个)
15÷5=3(个)
18÷53(个)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18÷5=3(瓶) 3(瓶)各部分的名称吧。
生说师板书“余数”
三、新知巩固,探究发现。
师:数学的智慧呢是在变化中也能抓住问题的根本,用思想解决问题,想不想挑
战下面的问题?一定要聚精会神呀!
1.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第一个题目,“ 18 瓶酸奶可以平均分给几人?”
课件示 18 瓶酸奶,生想后回答。
生答课件示
18÷4=4 (人) 2(块)
18÷5=3 (人)3(块)
18÷7=2 (人) 4(块)
18÷8=2 (人) 2(块)
师:(你真棒啊!一颗奖励的小花送给你!)结合大屏幕和黑板上的算式,想一想:对于余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答:余数比除数小
师再问:在这里余数能是 5 吗?能是 6 吗?
师再问:为什么?
生答师板书“<”
【设计意图:弄清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前提,因此在教学时不要轻易地告诉学生这一结论,而应在解决了大量的生活实际问题后,引导
他们观察、发现这一关系,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有
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
师:挑战第二题,利用刚才所学迅速判断!
判断:(大屏示)
10÷3=2 4
16÷4=3 4
21÷5=4 1
生答,师问: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你能揭秘课前老师的小把戏了吗?
生答:一个数除以 5 后看余数,余数是1,这个数就会在大拇指,是 2 就是食指 ..
师:嗯!很多游戏里藏了数学智慧呢,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切都很简
单。
师:看着板书,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吧!
生说: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11÷5=2 (瓶) 1(瓶)
12÷5=2 (根) 2(根)
13÷5=2 (个) 3(个)
14÷5=2 (个) 4(个)
15÷5=3 (个)
18÷5=3 (瓶) 3(瓶)
||
除数<余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秦荃田名师名课点评录》中张鲁红老师的一节课,我想努力让计算课的教学“活化” ,即学生活动起来,教师引导灵活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具有生命力。
设计中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讲完这节课后深感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之不足,在师生互动方面没有充分预设,课堂活动不够紧凑。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