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液管的使用规范

合集下载

移液管的使用

移液管的使用

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3、容量瓶不能进行直接加热,可水浴加热。如果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放热,要待溶液冷却后再进行转 移,因为温度升高瓶体将膨胀,所量体积就会不准 确。
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4、容量瓶用毕应及时洗涤干净,塞上瓶塞,如长
时间不用应在塞子与瓶口之间夹一条纸条,防止瓶 塞与瓶口粘连。 ●5、读书时视线应与液体弯月面平齐。
然后眼睛平视,刻度线与液面弯月面平齐。 ●3、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体,尤其是酸性滴定管,
可用凡士林涂抹在周围填补空隙。
滴定管如何排气泡
将酸式滴定管稍稍倾斜,迅速打开活塞,气泡随溶 液的流出而被排出;碱式滴定管,可将橡皮管稍向 上弯曲,挤压玻璃球,气泡可被流出的溶液排出。
滴定管试漏
●将已洗净的滴定管装满水.安置在滴定管架上直立静置两 分钟,观察有无水滴漏下。然后,将活塞旋转180℃,再 静置两分钟,观察有无永滴漏下.如均不漏水,滴定管即 可使用。若酸式滴定管漏水,可按下法处理:取下玻璃 活塞,用滤纸或纱布擦干活塞及活塞槽。用手指沾少量 凡士林抹在活塞粗的一端,沿圆周涂一薄层,尤其在孔 的近旁,不能涂多。涂活塞另一端的凡士林最好是涂在 活塞槽内壁上,涂完以后将活塞插入槽内,插时活塞孔 应、当滴定到终点时,马上关掉活塞杆终止滴定管 。用洗瓶冲一下三角瓶内壁。取下滴定管,手执管 上端无液一部分,使管竖直,眼光与液位弯月面齐 平,读取数值。读值时要估读一位。
滴定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在放入溶液后,一定要查看是否有气泡,因为
气泡会占体积,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2、读数时一定要规范,手拿滴定管,垂直于地面,
目录
CONTENTS
01. 移液管吸量管的使用及注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移液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工具,用于在实验室中移取小体积的液体。

以下是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移液管:移液管有不同容量和精度的型号,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移液管。

常见的移液管容量有1ml、2ml、5ml等。

2. 握住移液管: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握住移液管上部,不要用力过度,以免破坏移液管的精密度。

3. 吸取液体:将移液管的吸头插入待吸取的液体中,轻轻松开手指吸取液体。

可以调整液体的体积大小,通过吸管上的刻度线进行调节。

4. 移液:将吸取的液体慢慢滴在目标容器中,可以利用容器的壁面将移液管靠近容器壁滴液,减少液体滴落和溅出的可能。

5. 清洗移液管:每次使用完毕后,要用纯水或酒精进行彻底清洗,以确保移液过程的准确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注意事项:
1. 不要用嘴直接吸取液体,以免受到污染和有害物质伤害。

应使用吸管帽等工具进行吸取。

2. 移液管应垂直放置,避免液体滴落或外溅。

3. 在吸取和滴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晃动移液管,以减少液体的损失和误差。

4. 吸取液体时应注意不要吸入气泡,以免影响移液的准确性。

5. 每个移液管只使用于一种液体,避免交叉污染和化学反应的发生。

6. 移液管应放在平整干燥的地方存放,以防受潮和受到污染。

移液管使用操作规范

移液管使用操作规范

移液管使用操作规范移液管量取操作标准规范1、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看一下移液管标记、准确度等级、刻度标线位置等。

使用移液管前,应先用铬酸洗液润洗,以除去管内壁的油污。

然后用自来水冲洗残留的洗液,再用蒸馏水洗净。

洗净后的移液管内壁应不挂水珠。

移取溶液前,应先用滤纸将移液管末端内外的水吸干,然后用欲移取的溶液涮洗管壁2至3次,以确保所移取溶液的浓度不变。

2、吸液: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不要太浅或太深,一般为10~20mm处,太浅会产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在管外沾附溶液过多。

左手拿洗耳球,先把球中空气压出,再将球的尖嘴接在移液管上口,慢慢松开压扁的洗耳球使溶液吸入管内,先吸入该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并转动管子使溶液接触到刻度以上部位,以置换内壁的水分,然后将溶液从管的下口放出并弃去,如此用反复洗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立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3、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向上提升离开液面,管的末端仍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管身保持直立,略为放松食指(有时可微微转动吸管)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线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

将尖端的液滴靠壁去掉,移出移液管,插入承接溶液的器皿中。

4、放出溶液: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锥形瓶,应使锥形瓶倾斜30°,移液管直立,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稍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慢慢流下,全部溶液流完后需等15s后再拿出移液管,以便使附着在管壁的部分溶液得以流出。

如果移液管未标明“吹”字,则残留在管尖末端内的溶液不可吹出,因为移液管所标定的量出容积中并未包括这部分残留溶液。

备注:1、移液管提出液面后,应用滤纸将沾在移液管外壁的液体擦掉;2、看刻度时,应将移液管的刻度与眼睛平行,以最下面的弯月面为准。

3、移液管的正确使用,吹与不吹。

移液管、刻度吸管一般标有:“快”、“A2、洗耳球使用洗耳球,一种橡胶质地,下面是球形,上面是管状的仪器,用于快速大量吹出风来,一般用于吹走怕湿物体上的灰尘,例如清除键盘、电路板上的灰尘、在实验室洗耳球还可以把密闭容器里的粉末状物质吹散。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移液管的介绍移液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工具,用于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液体的移动和传输。

它通常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等材料制成,具有一端细长且尖锐,另一端有容量标记。

2、移液管的类型2.1 固定体积移液管:通常用于需要移动精确体积的液体,具有固定量程的容量标记,如1ml、5ml等。

2.2 可调体积移液管: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移液体积的容量,常见的体积范围为0.1-1000μl。

2.3 多通道移液管:具有多个通道,可以同时移动多个液体,提高工作效率。

3、使用方法3.1 准备工作:3.1.1 检查移液管是否干净,如有残留液体或污渍应进行清洁。

3.1.2 确保移液管的容量符合实验需求。

3.1.3 如果移液液体有特殊要求,如需要无菌操作,应选择符合要求的移液管。

3.2 吸液操作:3.2.1 用手轻轻旋转移液管的顶部,使其松动。

3.2.2 将移液管的尖端浸入需吸取液体的容器中。

3.2.3 慢慢释放手指压力,等待液体进入移液管。

3.2.4 检查液面高度是否符合需要。

3.3 输液操作:3.3.1 将移液管的尖端贴近目标容器的壁面。

3.3.2 将手指轻轻放松,让液体缓慢排出。

3.3.3 控制排液速度,避免液体溅出或滴落。

4、注意事项4.1 移液管使用时要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佩戴实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液体。

4.2 避免移液管接触到其他表面,以防交叉污染。

4.3 使用前应检查移液管是否损坏,如有发现应立即更换。

4.4 不要将移液管的尖端过度按压或碰撞,以免破损。

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移液管使用示意图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聚丙烯(Polypropylene):一种常用的塑料材料,具有耐高温、耐化学品腐蚀等特性。

2、聚乙烯(Polyethylene):一种常用的塑料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绝缘性能。

实验室移液管和吸量管的使用规范

实验室移液管和吸量管的使用规范

实验室移液管和吸量管的使用规范1、洗涤洗涤前,先检查管口和尖端有无破损,若有破损则不可使用。

洗涤要求和过程可参考滴定管的洗涤。

2、吸取溶液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取的溶液中。

吸的时候,左手拿洗耳球,右手拿移液管(左撇子相反)。

吸前,应用待吸溶液润洗移液管。

具体步骤可参考滴定管的润洗。

下口的外壁应保持干净。

3、调节液面调节时,移液管应离开液面。

调节时,管身应保持直立,略微放松食指,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直到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预期标线相切为止。

此时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

将尖端的挂滴除去。

4、放出液体放出前,应将管外壁擦干。

放出时,移液管应保持直立,管下端靠近容器壁,容器可略微倾斜一定度数,以便管下口紧贴内壁。

溶液流完后,尖端接触容器内壁约15秒后,再将移液管移去。

残留在管末端的溶液,如无法用重力使其流出,即不可用外力强行使其流出。

(如果是带吹字的移液管,流毕后应用洗耳球将残留液体吹出)5、注意事项(1)为减少误差,吸量管吸液体时,每次都应从最上面刻度为起始点,往下放出所需体积,而不是需要放出多少体积就吸取多少体积。

(2)移液管和吸量管不可烘干,应该自然晾干。

(3)需精密量取5、10、20、25、50ml等整数体积的溶液,应选用相应大小的移液管,不能用两个或多个移液管分取相加的方法来精密量取整数体积的溶液。

(4)使用同一移液管量取不同浓度溶液时要充分注意荡洗(3次),应先量取较稀的一份,然后量取较浓的。

在吸取第一份溶液时,高于标线的距离最好不超过1cm,这样吸取第二份不同浓度的溶液时,可以吸得再高一些荡洗管内壁,以消除第一份的影响。

移液管的标准操作

移液管的标准操作

移液管的标准操作一、准备1.移液管应选择适当的大小和精度,以确保能够满足实验需求。

2.使用前,应检查移液管的外观,确保没有破损或磨损。

3.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相应的试剂和溶液。

二、润洗1.在使用移液管之前,应先用纯水润洗。

润洗时,将移液管倾斜,使水缓慢流过整个管长。

2.如有必要,可使用适当的洗涤剂进行清洗,然后用纯水彻底冲洗。

三、移取1.手持移液管,将移液管的尖端插入待转移的溶液中。

插入时应注意不要让溶液进入移液管的尖端内部。

2.放松手持移液管的力度,让溶液自由流人移液管中。

在移取过程中,应避免产生气泡或泡沫。

3.当溶液到达移液管的标线时,停止移取。

四、放液1.移开移液管的尖端,使其离开待转移的溶液。

2.将移液管倾斜,使溶液自由流人接收容器中。

在放液过程中,应避免产生气泡或泡沫。

3.当溶液完全放出后,关闭移液管的尖端。

五、冲洗1.将移液管插入接收容器的水中,用水冲洗移液管的尖端内部。

冲洗时应注意不要让水进入移液管的尖端内部。

2.用适当的洗涤剂进行清洗,然后用纯水彻底冲洗。

六、记录1.在实验记录中详细记录移液管的型号、规格、实验日期、样品名称等信息。

2.记录移液管的标线位置、移取的溶液名称、浓度等信息。

3.如需长期保存实验记录,应将记录整理成规范的文件格式,并妥善保存。

七、清洗1.使用后的移液管应及时清洗,以防止残留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可使用适当的洗涤剂进行清洗,然后用纯水彻底冲洗。

清洗时应注意保护移液管的尖端部分,避免损坏。

移液管使用操作规范

移液管使用操作规范

移液管量取操作标准规范1、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看一下移液管标记、准确度等级、刻度标线位置等。

使用移液管前,应先用铬酸洗液润洗,以除去管内壁的油污。

然后用自来水冲洗残留的洗液,再用蒸馏水洗净。

洗净后的移液管内壁应不挂水珠。

移取溶液前,应先用滤纸将移液管末端内外的水吸干,然后用欲移取的溶液涮洗管壁2至3次,以确保所移取溶液的浓度不变。

2、吸液: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不要太浅或太深,一般为10~20mm处,太浅会产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在管外沾附溶液过多。

左手拿洗耳球,先把球管内,先吸入该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并转动管子使溶液接触到刻度以上部位,以置换内壁的水分,然后将溶液从管的下口放出并弃去,如此用反复洗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立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3、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向上提升离开液面,管的末端仍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管身保持直立,略为放松食指(有时可微微转动吸管)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线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

将尖端的液滴靠壁去掉,移出移液管,插入承接溶液的器皿中。

4、放出溶液: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锥形瓶,应使锥形瓶倾斜30°,移液管直立,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稍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慢慢流下,全部溶液流完后需等15s后再拿出移液管,以便使附着在管壁的部分溶液得以流出。

如果移液管未标明“吹”字,则残留在管尖末端内的溶液不可吹出,因为移液管所标定的量出容积中并未包括这部分残留溶液。

备注:1、移液管提出液面后,应用滤纸将沾在移液管外壁的液体擦掉;2、看刻度时,应将移液管的刻度与眼睛平行,以最下面的弯月面为准。

3、移液管的正确使用,吹与不吹。

移液管、刻度吸管一般标有:“快”、“A"、“B”、“吹”四种符号,写“快”或者“B"的表示:你看到液体放完,再等三秒钟,转移的液体量就达到标明的液体体积了。

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指导原则

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指导原则

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指导原则移液管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它主要用于精确地移取或分配液体。

正确使用移液管是保证实验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指导原则。

一、选择适当的移液管在使用移液管之前,首先要选择适当的移液管。

一般来说,移液管有不同容量的规格,常见的有1毫升、5毫升和10毫升。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容量的移液管。

二、正确装载移液管1. 打开移液管盒,取出所需数量的移液管。

2. 轻轻拧开移液管盖子,将移液管的一端插入待移液体中,保持移液管与液体接触。

3. 按下移液管顶端的活塞,吸取适量的液体,注意不要超过移液管的容量。

4. 将移液管抬出待移液体,轻轻拧紧移液管盖子,避免液体溢出。

三、正确操作移液管1. 将移液管的一端放入待移液体中,确保液体与移液管底部接触。

2. 按下移液管顶端的活塞,使液体缓慢进入移液管。

避免过快或过慢地吸取液体,以免影响准确性。

3. 当液体吸取到所需体积时,停止按压活塞,保持移液管与待移液体接触,避免液滴残留在移液管外部。

4. 将移液管悬空,并使液体顶端与目标容器的液面平齐。

5. 轻轻按下移液管顶端的活塞,使液体缓慢排出。

注意控制速度,避免溅出液体。

6. 排液完毕后,将移液管从目标容器中取出,关闭移液管盖子。

四、注意事项1. 每次使用移液管前,应先清洗并擦干,避免残留液体或污染物影响实验结果。

2. 使用移液管时,要保持操作平稳,避免晃动或颠倒,以免液体溢出或误差增大。

3. 如果需要多次移液,每次操作前应清洗移液管,避免交叉污染。

4. 注意移液管的容量范围,不要超过最大容量或低于最小容量,以保证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5. 如果液体黏稠度较高,可以事先在移液管内部涂覆少量润滑剂,以减少液滴残留。

总结:正确使用移液管是实验室操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选择适当的移液管、正确装载移液管、准确操作移液管以及注意事项的遵守都是保证移液操作的关键。

气相色谱室移液管的使用规则

气相色谱室移液管的使用规则

移液管正确使用规则
1、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看一下移液管标记、准确度等级、刻度标线位
置等。

应检查其管口和尖嘴无破损,否则不能使用。

2、吸液: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用待测液淋洗移液管外壁,用洗耳球吹净管尖内残留液体,然后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吸取的溶液中,一般为10~20mm处,左手拿洗耳球,接在管的上口把溶液慢慢吸入,先吸入该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并转动管子使溶液接触到满刻度部位,进行润洗,然后将溶液从管的下口放出并弃去,如此用反复洗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立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3、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向上提升离开液面,应用滤纸将沾在移液管外壁的液体擦掉;然后管的末端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管身保持直立,略为放松食指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线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

移出移液管,放入10ml具塞比色管中。

4、放出溶液,使具塞比色管倾斜30°,移液管直立,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稍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慢慢流下,流完后管尖端接触瓶内壁约15秒后,再将移液管移去,残留在管末端的少量溶液,不可用外力强使其流出,因较准时已考虑了末端保留的溶液的体积。

备注:
1、看刻度时,应将移液管的刻度与眼睛平行,以最下面的弯月面为准。

2、洗加内标物质的移液管时,因内标物质少,因此需用滤纸擦拭移液管外壁,
吹净管内残留液体。

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步骤

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步骤

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步调1、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看一下移液管标识表记标帜、准确度等级、刻度标线位置等。

2、吸液: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拔出欲吸取的溶液中,拔出不要太浅或太深,一般为10~20mm处,太浅会发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在管外沾附溶液过多。

左手拿洗耳球,接在管的上口把溶液慢慢吸入,先吸入该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并转动管子使溶液接触到刻度以上部位,以置换内壁的水分,然后将溶液从管的下口放出并弃去,如此用反复洗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约5mm,立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3、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向上提升离开液面,用滤纸将沾在移液管外壁的液体擦掉,管的末端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管身坚持垂直,略为放松食指(有时可微微转动吸管)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线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

将尖端的液滴靠壁去掉,移出移液管,拔出承接溶液的器皿中。

4、放出溶液: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锥形瓶,应使锥形瓶倾斜30°,移液管坚持垂直,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慢慢流下,当液面降至排液头后管尖端接触瓶内壁约15秒后,再将移液管移去,残留在管末端的少量溶液,不成用外力强使其流出,因较准时已考虑了末端保存的溶液的体积。

备注:1、移液管购入后都要进行清洗,清洗后进行校准,校准合格后才干使用;2、看刻度时,应将移液管的刻度与眼睛平行,以最下面的弯月面为准;3、标示为“吹”的移液管可将排液头内的残留液体吹出;4、有些特殊移液管,如进口的AS级移液管一般标示等待时间(一般为5秒),该移液管等待时间结束后,将排液头在容器的内壁上向上滑动约10mm以除去残留液体。

生物安全实验室移液管(吸管)和移液器使用规范

生物安全实验室移液管(吸管)和移液器使用规范

生物安全实验室移液管(吸管)和移液器使用规范
(一)操作步骤与要求
1.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严禁用口吸液!
2.所有的移液管都应带有棉塞,以减少对移液器或吸球的污染。

3.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

4.感染性物质不能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匀。

5.操作时移液管应放在操作液面下的2/3处,以防止产生气泡和气溶胶。

从吸管吹出液体时也不要太用力,吸管内的液体应自动流出,不要强制性排出预留液。

6.刻度对应移液管不需要排出最后一滴液体,因此最好选用这种移液管。

7.污染的移液管应立即浸没在含有适宜消毒剂的防破碎的容器里。

在处理之前,应浸泡足够长的时间(1小时以上),方可转人医疗废物专用垃圾装中进行高压灭菌等处理。

8.盛装废弃移液管的容器应放在生物安全柜内。

9.严禁使用带有注射针头的注射器移液。

10.在打开隔膜封口的瓶子时,应使用可以使用移液管的工具,而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11.为了避免感染性物质从移液管中滴出而扩散,在工作台表面应放一块具有吸附能力(或浸有消毒液)的材料,使用后应按感染性废弃物予以处理。

(二)消毒与灭菌
1.由病原微生物污染的一次性的无菌塑料吸管,在完成实验后,将其置于废弃物存放包装内,经高压灭菌后,移出实验室,放置在规定的废弃物存放处,统一处理。

2.玻璃移液管属于可以重复使用的实验用品,实验用毕可以直接将其浸泡在含有消毒剂的存放盒(桶)中,按照消毒程序规定的时间进行消毒后,清洗洁净,烘干,灭菌后备用。

3.机械移液装置可以放在生物安全柜中,在生物安全柜消毒的同时进行消毒。

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规范

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规范

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规范
一、使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

二、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

三、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

四、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

五、污染的移液管要完全浸泡在盛有适当消毒液的防碎容器中。

移液管应当在消毒剂中浸泡适当时间(>1h)后再进行处理。

六、有固定皮下注射针头的注射器不能用于移液。

七、为了避免感染性物质从移液管中滴出而扩散,在工作台面要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移液管是在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工具,用于准确地转移液体。

以下是使用移液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方法1. 准备工作:在开始操作前,确保移液管是干净且无残留液体。

可以使用洗涤剂和去离子水进行清洗,然后用干净的纸巾进行擦拭。

2. 选择合适的移液管: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移液管。

一般有单通道和多通道移液管可供选择。

单通道适用于单个孔的操作,多通道适用于多孔板。

3. 设定容量: 选择移液管上的旋钮或调节杆,设定需要转移的液体体积。

确保设定的容量准确无误。

4. 吸液操作:将移液管的尖端完全浸入待转移的液体中,松开旋钮或调节杆,让移液管尾部的空气通过吸力将液体吸入移液管。

5. 检查吸液量:吸液完成后,可以将尖端轻轻触碰容器壁以确保液体完全进入管内。

然后慢慢提起移液管,观察液体高度是否正确。

6. 移液操作:将移液管的尖端放入目标容器中,按下旋钮或调节杆,将液体缓慢释放到目标容器中。

释放液体时要保持稳定,并避免迅速释放引起液体飞溅。

7. 清洗操作:在转移完液体后,可以使用去离子水进行冲洗,然后按照实验室的规定进行正确的清洗和存储。

注意事项1. 使用正确的尖端:不同尖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

例如,用于吸取粘稠液体的尖端与用于分液的尖端不同。

确保使用正确的尖端可以提高实验准确性和效率。

2. 避免交叉污染:在不同的实验操作之间更换尖端,以避免交叉污染。

在每个操作步骤前用去离子水冲洗尖端,确保没有残留液体。

3. 精确读取容量:在设定容量时,确保准确无误地读取移液管上的刻度。

对于需要精确转移的操作,可以使用电子移液器来提高准确性。

4. 避免泡沫形成:在吸液和释放液体时,避免产生大量气泡。

泡沫可能导致液体量不准确,并且可能引起液体飞溅。

5. 避免碰撞和磨损:移液管是精密的实验工具,应注意避免与硬表面碰撞或摩擦,以免损坏尖端并影响准确性。

:使用移液管需要仔细操作,确保准确和安全。

移液管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移液管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移液管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1. 前言移液管是化学实验室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用于移取或分配不同容积的液体。

然而,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液体污染、移液管损坏、伤害操作人员等问题,因此安全操作与保养是使用移液管的重要问题。

2. 安全操作2.1. 基本操作以下是使用移液管的一些基本操作:1.正确选择移液管:选择适合容积范围的移液管,并确保其尖端和顶端清洁无污染;2.技巧插入水平面:将移液管的尖端插入液体中心,这样可以避免气泡和液体残留;3.按压移液管:轻柔地按压移液管的按钮或吸头,以便吸取或释放液体;4.放下移液管:在操作后放下移液管,确保移液管液体不会滴落。

2.2. 操作建议以下是一些操作建议以确保操作安全:1.短暂校验:开始操作前,短暂校验移液管是否存在裂缝、断裂或其他损坏,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液体泄漏;2.防止交叉污染:在使用前和更改样品类型之前,液体必须清洗干净保证不同实验之间不会发生交叉污染;3.避免气泡和胶体:在吸取或释放液体时,移液管可能会产生气泡或胶体等问题,需要谨慎操作以避免污染实验样品;4.防止热液体:移液管不能在热液体中使用,因为这可能造成液体喷溅和操作人员烫伤。

换取热敷绳、封口钳、温控热盘等工具辅助完成任务;5.密闭器具:建议使用防微生物。

在使用过程中,应仔细调整容积以与移液管容积范围相匹配。

检查顶部螺丝以确保无卷带或其他外部污染因素。

2.3. 操作后处理在操作完成后进行以下处理:1.清洗消毒:清洗并消毒移液管,以确保下一次使用时不会有任何残留物;2.关机前归位:将移液器放回底座上,并关闭液位器,电动液位器等涉及操作机器后,一定要关闭操作开关。

3.资源回收:将废弃的移液管放入特定的降解袋或医疗废物箱中,以便后续的处理。

3. 保养以下是保养移液管的一些建议:1.按照说明书:阅读移液管的使用说明,遵循使用说明书上的指导进行日常维护;2.定期清理:定期清理移液管的内部和外部,以确保其功能和外观均保持良好。

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步骤

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步骤

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步骤
1、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看一下移液管标记、准确度等级、刻度标线位置等。

2、吸液: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不要太浅或太深,一般为10~20mm处,太浅会产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在管外沾附溶液过多。

左手拿洗耳球,接在管的上口把溶液慢慢吸入,先吸入该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并转动管子使溶液接触到刻度以上部位,以置换内壁的水分,然后将溶液从管的下口放出并弃去,如此用反复洗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约5mm,立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3、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向上提升离开液面,用滤纸将沾在移液管外壁的液体擦掉,管的末端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管身保持垂直,略为放松食指(有时可微微转动吸管)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线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

将尖端的液滴靠壁去掉,移出移液管,插入承接溶液的器皿中。

4、放出溶液: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锥形瓶,应使锥形瓶倾斜30°,移液管保持垂直,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慢慢流下,当液面降至排液头后管尖端接触瓶内壁约15秒后,再将移液管移去,残留在管末端的少量溶液,不可用外力强使其流出,因较准时已考虑了末端保留的溶液的体积。

备注:
1、移液管购入后都要进行清洗,清洗后进行校准,校准合格后才能使用;
2、看刻度时,应将移液管的刻度与眼睛平行,以最下面的弯月面为准;
3、标示为“吹”的移液管可将排液头内的残留液体吹出;
4、有些特殊移液管,如进口的AS级移液管一般标示等待时间(一般为5秒),该移液管等待时间结束后,将排液头在容器的内壁上向上滑动约10mm以除去残留液体。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 引言移液管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工具,用于精确地移动液体。

正确的使用移液管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效果,还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使用移液管。

2. 使用方法使用移液管前,首先需要确保移液管的干净和完好。

以下是正确使用移液管的步骤:1. 准备工作- 确保移液管的吸头和活塞是干净的,没有附着物。

-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容量的移液管。

常见的移液管容量有1毫升、200微升和20微升等。

- 准备好待移液的样品和目标容器。

2. 吸取样品- 将移液管的吸头放入样品溶液中。

- 操作移液管的活塞,轻轻旋转活塞使吸头充满液体,确保吸取到正确的体积。

- 慢慢抬起移液管,确保吸头不接触容器壁,避免损坏吸头。

3. 加入目标容器- 将移液管的吸头靠近目标容器。

- 缓慢向下推动活塞,释放样品到目标容器中。

- 确保所有样品完全释放到目标容器。

4. 清洗移液管- 每次使用完移液管后,应立即清洗。

- 使用去离子水或洗涤剂清洗移液管,确保吸头和内部活塞干净。

- 注意不要用力敲击移液管,以免损坏吸头。

3. 注意事项在使用移液管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选择正确容量的移液管: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容量的移液管,避免容量过大或过小导致误差。

- 避免交叉污染:在吸取不同样品时,应及时清洗移液管,避免交叉污染。

- 避免气泡产生:在吸取样品时,应尽量避免吸入空气,以减少气泡产生。

- 避免液体残留:在释放样品到目标容器时,应注意将所有样品完全释放,避免液体残留而导致误差。

- 避免吸头接触容器壁:在吸取和释放样品时,应注意吸头不要接触容器壁,避免损坏吸头或造成交叉污染。

- 正确存储移液管:在使用完移液管后,应妥善存放,避免受潮和破损。

- 按照实验室规范操作:在使用移液管时,应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移液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工具,用于在实验室中进行液体的分注和转移。

正确使用移液管可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不正确使用可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甚至失败。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遵循以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 制备:使用前,需准备好干净的移液管、目标容器、试剂和标称体积。

2. 选择适当的移液管:根据实验所需的容量,选择合适的移液管。

一般来说,1-1000μl的容量常用塑料移液管,1000μl以上的容量一般使用玻璃移液管。

3. 提取液体:用大容量移液管的一端插入试剂容器内,轻轻按压活塞,吸取所需液体。

吸液时,注意管尖应位于液面下方,避免吸入空气。

4. 转移液体:将液体转移到目标容器内,用小容量移液管时,将管尖插入目标容器的液面下方,缓慢放下活塞,使液体缓慢地流入目标容器。

用大容量移液管时,将管尖轻轻接触目标容器中的液面,缓慢放下活塞,让液体顺着管壁缓慢流入目标容器。

5. 放出液体:将液体完全转移到目标容器后,轻轻按下移液管的活塞,释放液体,并将移液管从目标容器中取出。

6. 清洗:每次转移完液体后,及时清洗移液管,避免溶液残留或可能产生的交叉污染。

使用移液管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注意卫生: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务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污染,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避免空气泡:吸取液体时,移液管尖应位于液体下方,注意避免吸入空气,否则可能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3. 正确读取体积:移液管上一般标有体积刻度,使用时应该保持管内液体水平,且与目标体积刻度完全吻合,以保证准确读取液体的体积。

4. 避免交叉感染:在转移不同试剂液体时,务必彻底清洗移液管,避免交叉感染,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5. 注意防护:在使用移液管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手部,避免液体溅入眼睛、口腔或其他敏感部位,必要时可以戴上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总之,正确使用移液管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移液管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实验工具,它主要用于将液体从一个容器转移至另一个容器。

在实验室中,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一、使用方法:1. 准备工作:在使用移液管之前,首先要确认它的完好无损,并保持清洁。

如果移液管有破损或者污渍,应及时更换或清洗。

2. 吸取液体:将移液管的吸头浸入待吸取的液体中,轻轻按动移液管上方的橡胶头,释放部分空气,然后缓慢地放开。

当液体进入移液管时,逐渐放松手指,使移液管自动吸取足够的液体。

3. 移液:将吸取的液体缓慢地滴入目标容器中。

为了准确移液,应将吸头贴近容器壁,并避免产生气泡。

移液时,尽量垂直滴液,以减少倾倒时液体的误差。

4. 清洗移液管:在完成一次移液任务之后,应及时清洗移液管。

将移液管吸水,并滴入含有适量的洗涤剂的试管中,反复吸取和排放液体,直至移液管内部清洁干净。

二、注意事项:1. 使用正确的移液管:不同容量的液体需要使用不同容量的移液管。

选择合适的移液管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避免交叉污染:在使用移液管时,应避免将不同液体的吸头接触在一起,以免发生交叉污染。

每次移液前,应先将吸头置于清水或经过洗净的溶液中清洗,确保不同样品之间无残留。

3. 避免气泡的产生:在移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如果有气泡进入移液管,应将液体排放出去,重新吸取。

同时,放管时应垂直滴液,以减少气泡的产生。

4. 注意吸液量:在吸取液体时,要根据需要吸取适量的液体。

如果吸取过多或过少的液体,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调整压力和吸取速度来控制吸液量,确保准确无误地完成移液任务。

5. 确保操作平稳:在使用移液管时,手要稳定、轻柔,并尽量保持吸取和放液的速度匀称。

避免突然的移动或剧烈震动,以免液体溢出或滴液不准确。

6. 注意观察目标容器:在移液的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目标容器的液位,以确保移液的准确性。

如果液位超过目标容器的标记线,应及时停止移液,以免造成浓度过高或不均匀的结果。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引言
移液管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工具,用于精确测量和转移液体。

本文将介绍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正确和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二、移液管的分类
⒈固定容量移液管:适用于需要精确体积的实验操作。

⒉可调容量移液管:适用于需要可调节体积的实验操作。

三、移液管的使用方法
⒈检查移液管:确保移液管无破损或污染。

⒉设定体积:根据实验需求,调整移液管的体积。

⒊吸取样品:将移液管的一端插入样品中,轻轻按下按钮吸取液体。

⒋排放样品:将移液管的一端放入目标容器中,轻轻按下按钮将液体排出。

⒌垂直排放:在排放样品时,保持移液管与目标容器垂直,以
减少液滴残留。

四、移液管的注意事项
⒈防止污染:使用前确保移液管干净,并避免与其他样品接触。

⒉正确操作:按照使用方法逐步进行操作,避免错误和浪费。

⒊清洗方法:使用后应立即用洗涤剂和去离子水清洗移液管。

⒋容量范围:不要超出移液管的容量范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和移液管的寿命。

⒌适当保存:移液管应垂直放置,放置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

附件:移液管的清洗记录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指对实验室环境、器材和人员进行管
理的规定,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进行。

⒉生物安全级别:指按照生物危害性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级别,
分别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实验过程中的生物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保证移液管的使用规范化与移液的准确性
2.范围:实验移液管的使用
3.责任者:化验组
4.程序:
4.1 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选择量程与移液管类型,再检查移液管标记、准确度等级、刻度标线位置、完好度等,并用滤纸擦拭外表面。

4.2润洗吸液:用右手(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插
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不要太浅或太深,一般为10~20mm处,太浅会产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在管外沾附溶液过多。

左手(右手)拿洗耳球,接在管的上口把溶液慢慢吸入,先吸入该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左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平握,并转动管子使溶液接触到刻度以上部位,以置换内壁的水分,然后将溶液从管的下口放出并弃去置于废液烧杯中,如此反复洗2-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10-20mm,立即用右手(左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4.3 吸液后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向上提升离开液面,管的末端仍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管身保持直立,略为放松食指(有时可微微转动吸管)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看刻度时,应将移液管的刻度与眼睛平行,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
线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

将尖端的液滴靠壁去掉,移出移液管,用滤纸将沾在移液管外壁的液体擦掉,插入承接溶液的器皿中。

4.4 放出溶液: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锥形瓶,应使锥形瓶倾斜30°,移液管直立,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稍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慢慢地自然流下,流完后管尖端接触瓶内壁约10-15秒后,再将移液管移去,残留在管末端的少量溶液,不可用外力强使其流出,因校准时已考虑了末端保留的溶液的体积。

4.5 清洗:使用完后应及时清洗干净,擦净或风干水滴,放回到移液管夹上。

使用移液管作业分解
作业:使用移液管
作业物:移液管
工具材料:滤纸、蒸馏水(自来水)、被移试剂、洗耳球、烧杯、锥形瓶主要步骤:要点:成败、安全、易做要点理由:
使用前检查1、选择量程与类型(成败)
2、检查是否有破损(成败)
3、检查刻度线是否清晰(成败)
4、检查是否干净无污渍(成败)1、提高移液精确度
2、移液体积准确
3、移液体积准确
4、防止污染原试剂
润洗吸液1、选择自己习惯舒适的手式操作(易做)
2、用蒸馏水润洗2-3次(成败)
3、再用试剂润洗2-3次(成败)
4、润洗吸液约1/3体积,平握转动(易做)
5、管尖伸入试剂液面下1-2cm (成败)
6、吸液高于刻度线1-2cm(易做)1、方便操作
2、防止改变原试剂浓度
3、防止改变原试剂浓度
4、节约药品、润洗彻底
5、防止吸空
6、便于调整移液液面
调整液面1、管身垂直管尖紧贴在容器内壁(安全)
2、平视刻度线,溶液弯月面底部与刻度线相
切(成败)
3、放松食指(微微转动吸管)使管内溶液慢
慢流出(易做)1、防止试剂飞溅出
2、移液体积(读取)准确
3、便于调整移液体积
放出溶液1、用滤纸擦净外壁多余试剂(成败)
2、管身垂直管尖紧贴在容器内壁(成败)
3、承接器皿(锥形瓶)呈30度倾斜(安全)
4、尖端残液禁止用外力吹(成败)
5、流完试剂后10-15S后取出移液管(成败)1、移液体积准确
2、防止试剂飞溅体积减少
3、防止试剂飞溅出
4、移液体积准确
5、移液体积准确
清洗1、用蒸馏水(自来水)洗净残液(易做)
2、用滤纸擦净外壁与吸净管尖水分(易做)
3、放置于移液管夹上(安全) 1、便于下次移取其它试剂
2、放置时不会滴液滴水
3、防止移液管打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