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周易对中医养生之道的影响。
首先,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养生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注重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易经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中医养生也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归纳为五行。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活动,保持五行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养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中医养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易经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心理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易经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认为情志不舒畅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
易经中的心态调节理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联。
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阴阳观念以及心态调节等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周易》与中医解析
“易”的含义: 1、易,同“蜴”,指蜥蜴,取其善于变化之 义。(蜥蜴为爬行动物,又名石龙子,统称四脚蛇;又比喻人格卑鄙的小人) 2、日月为易,象阴阳,寓易以道阴阳之义。
3、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 也;不易,三也。(汉·郑玄) 易简,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平易而简朴。
变易,谓天地万物运化不止,变动不居。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朱熹《周易本义》
八卦的象征意义(《说卦》) 坎 离 艮 兑 水 火 山 泽 陷 丽 止 说 豕 雉 狗 羊 耳 目 手 口 中 中 少 少 男 女
卦名 乾 坤 震 巽 卦象 天 地 雷 风 卦德 健 顺 动 入 动物 马 牛 龙 鸡 人体 首 腹 足 巽 家族 父 母 长 长 男 女 男 女
5、《说卦》
是论说八卦象征意义的专论。全文追述 了《周易》创作的渊源,陈述了八卦的两 种方位(即先天、后天),说明了八卦的 取象特点。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 火不相射(yì,厌弃),八卦相错,数往 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6、《序卦》 旨在解说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 卦相承的意义,卦序中含有事物向正面发 展或向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 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 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 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 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 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 师……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周易与医学中医
周易与医学中医周易与医学作者;吴朝阳有着丰赡学术意蕴、被推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它理深意宏,不仅衍生出中国的诸子百家学派,对自然文化科学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对我国的医学(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一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周易》对医学影响是多方面的,诸如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等等。
《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理论认为;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
它们通过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之关系,来维持着动态平衡。
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源。
就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来说,里面的理论体系就完全是建立在《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全书贯穿了阴阳哲理中的阴阳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相协相调等核心思想,汲取了《周易》的"象"思想,来揭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之间的联系。
并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理论,辨象论治,调节、恢复各脏腑经络的平衡。
因为,人体内的脏腑,若阴阳失调,人就会生病。
若严重无生无肋无救,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素问?气交变大论》里说:"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
即是太过要抑之,不及要举之。
在具体方面,五行对应于人体内的脏腑经络、和四时关系是;天干甲乙属木、主春天,代表人体肝胆。
丙丁属火、主夏天,代表人体小肠、心、眼等。
戊已属土、主四季,代表人体的脾胃。
庚辛属金、主秋天,代表人体大肠骨骼、肺等。
壬癸属水、主冬天,代表人体膀胱、肾等。
地支同理,寅卯主春,已午主夏,申酉主秋,亥子主冬,辰戍丑未主四季,也都与人体相搭配。
若从外观论;目属木通肝,舌属火通心,口属土通脾,鼻属金通肺,耳属水通肾。
此五行之各有所属、形成了一个以五行为中心的人体构造系统。
论《周易》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
论《周易》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景岳也说“医易同源”“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可见,《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因而探讨《周易》的辩证法及其重阳思想和中医学结合的过程,这对于研究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使之能指导和用于临床之中,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一《周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古典哲学著作,他对后世哲学的发展恰当哦了决定性的作用,故被称为群经之首,同时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周易》在先秦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其复杂的内容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周易》哲学虽然是原始的、不完备的,但是含有珍贵的萌芽,这一点,正是《周易》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可以称为科学内涵。
《周易》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一个“易”字,这个易字在《周易》中是指客观物质世界的“动”所导致的生生化化,用以说明这个“动”而生生化化的理论。
就是阴阳学说。
正如《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庄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准确地总结了《周易》全书的精神实质。
《周易》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称之为“易”。
“易者变易也”“生生谓之易”又称为“道”或者“神”如《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卦》中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易、道、神是《周易》对物质世界生生化化的初步描述,是唯物哲学的原始概念,所以说物质世界的生生化化是存在于物质运动之中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存在于物质之外,更不是存在于物质之先,如在《系辞上传》上说“乾坤其义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并对象与器下了明确的概念。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见到了象、器而形立乎其中矣“。
指出了道与器是并存的,没有器也就无所谓道的存在,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世界科学进步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因此,在积极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溯源追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发展和确立,被公认为《内经》的问世,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内经》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和诊断治疗学说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而这些学说和哲理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看到它们的踪影,因此说《内经》和〈周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内经》和《周易》的整体观同出一辙及医理源于《易》理实有一定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周易与中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阴阳五行学说,是自古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想,历来为我国古代科学所运用,同时也为古代医学所运用。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阴阳的概念,当时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乾为天,坤为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概念。
《周易·系辞下》中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阴阳,是人们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内经》吸取了《周易》有关阴阳理论的精华,并把这种阴阳辨证哲学思想应用于指导医学实践,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i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理论都有精辟论述。
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论《周易》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论《周易》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析,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
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周易》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中医理论建构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第二部分《周易》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中医理论建构的影响思维方法不仅为学科理论体系奠定哲学基础,决定着理论体系的特色,而且成为其发生发展的方法学指导。
一、《周易》的宇宙观与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从先秦到两汉历史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气一元论与阴阳学说不断融合的时期,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时候。
因此,成书于此期的《黄帝内经》,秉承了先秦至西汉有关宇宙及生命本原的哲学思想,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阐释生命现象,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1331。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自然也就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和框架,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模糊思维就成为了中医学的主体思维134]。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通应关系,而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是以精气血津液神的代谢、运行和调控来论述的。
藏象理论的形成,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周易》的“精气为物”及“阴阳论气”思想对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一)“精气为物”思想与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周易》认为精气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源,《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宇宙万物统一于“精气”,精气为宇宙万物构成之本原。
精气存在于天地未分而呈浑沌状态的宇宙之中,而这种浑沌状态,又称为“太极”、“太一”、“太初”。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产生天地万物。
1.精、气、精气的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属于融入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的范畴。
中医学的精气概念,主要是指人体之精和人体之气的概念,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可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其概念内涵135】。
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精、精气与气的概念是基本同一的,都是指宇宙中存在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但是,精、精气与气的概念来源不同,精或精气的概念来源于对自然界中水的认识(所谓“水地说”),古人对自身生殖之精的观察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气概念来源于对云气或大气的观察(所谓“云气说”),对人体呼吸之气的认识也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136·3vl。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
尤其对于中医学科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养生学发扬光大,就有必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指导作用。
文章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1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养生学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即“四气提神”。
中医巨作《内经》依据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认为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在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在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此实现养生,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这充分体现了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正是《周易》中天人相应在医学养生领域的具体表现。
2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周易》中也一直在倡导“居安思危”的理念,表现比较明显的在两个章节:其一,《系辞下》记载“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也就是说小善不行,就不会得以荣誉满身,做以下小的坏事,日积月累,竟会造成大罪。
_周易_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不应时针刺则引起变证。
4小结“因时之序”本着“阴阳五行”理论基础提出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传变、治疗的规律[3],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方法。
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病邪性质,病情的轻重又与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相关。
问诊时应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季节,以协助诊断,如《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根据病情缓解和加重时间的不同来判断病位、病性。
顺应自然和机体的变化而择时治疗以收到较好的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后世医家以张仲景为首提出六经传变及向愈,是对其理论的发挥,并根据时间确定治疗方案选择用药[4];如现代医家根据脏气法时理论选择用药,“冬病夏治”、“三伏三九贴”[5-6]。
现代医学不断印证时间节律对生命的影响,如昼夜节律与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7]。
《黄帝内经》阐述了中医时间医学的基本内涵,为后世时间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3]郭蕾,乔之龙.论中医学天人相应论的科学基础[J].中医研究,2004,17(4):2-3.[4]方琼.张仲景对《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的应用与发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4):10-11.[5]盖永红,孙岩.冬病夏治法治疗小儿哮喘8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39-59.[6]付东升.伏九贴敷治疗咳喘的中医时间医学原理探讨[J].光明中医,2010,25(2):178-179.[7]周丽斌,陈名道.昼夜节律变化在肥胖和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10):793-795.收稿日期:2012-02-02;修回日期:2012-03-05(编辑马虹)文章编号:1001-6910(2012)06-0012-03·学术探讨·《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华琼(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4)摘要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并举出作者将此理论用于临床的亲身体会。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摘要:《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
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
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
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
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
巽卦在人体上应肺。
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
坎卦应肾。
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
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
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1. 《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故亦称《易经》。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西伯即周文王。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指伏羲、周文王(也包括周公)和孔子。
传说伏羲创立了八卦,周文王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孔子又对其加以注释演绎,将其提升到哲学巨著的高度。
这虽是传说,但也从中透露出一点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发展定型经历了三大基本阶段:阴阳观念及八卦确立阶段(卦象阶段)、六十四卦阶段(卦经阶段)、经传阶段(易传阶段)。
而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它也同时由占卜之书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巫术迷信色彩的书、记录远古时代生活的历史之书,提升成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体系的哲学巨著。
至于这三个圣人应当说也是集体的名字,只是代表时代,并不能确指某人,如同仓颉造字,仓颉并非指仓颉一人一样。
实际上,这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样,绝非一人一时写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集体智慧,是千百个人心血的结晶。
《周易》全书内容可分成符号与文字两大系统,或者说“象”、“经”、“传”三大块。
卦象是最早产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近年来有些考古也可说明这一点。
“象”由六画卦组成,而六画卦又是由两个三画卦组成的。
《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探讨
《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探讨发表时间:2018-08-16T14:33:04.36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作者:杨三红[导读]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
衡山县中医医院湖南省衡阳市 421300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周易》所涉及的整体观、运动(变易)观、阴阳平衡观,生动具体的展现出《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辨证论治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应影响,特别是在方法和原则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深入影响。
关键词:《周易》;哲学观;中医辨证论治;影响1引言周易是中华民族古典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哲学典籍中特别有代表性的著作,里边含有丰富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理论层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祖国的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理论的深入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都有着医易同源这个说法,在中医中所从始至终贯彻落实的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相关的理论都十分切实有效的对于临床实践有着深刻性的引导和指引的作用。
本文中所主要论述的内容是从整体观、运动(变易)观、阴阳平衡观等一系列相关的哲学思想角度来深入细致的探讨《周易》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
首先,天地人有机统一的整体观思想,切实有效的反映出整体性的功能反应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失调的问题,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更着重强调的是三因治宜,所开具的具体的药方也主要渗透着天地人相互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2.整体观在《周易》中所涉及的整体观思想,主要指的是天地人的有机统一和三才结合思想,这样的思想体现在爻象中,更是十分显著和突出。
在周易里面提到,一卦分六爻,在把六爻根据它们的顺序和位置展开相对应的两两并列的时候,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层级,这就构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三才统一思想,在这里面把人当作是自然界开放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通过一系列相应的联系,变化和制约等角度,对人进行重新的审视,而这也深刻的影响着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易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阐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
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的理论体系两个方面,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指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和月亮、昼夜、寒暑等。
易经认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原理。
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易经将它们与宇宙万物的发展演化联系起来。
中医的理论体系也以阴阳和五行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五行理论则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将人体的器官、组织、精神等与五行相对应。
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的阴阳和五行理论为中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中医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二、易经与中医的共同特点易经和中医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强调整体观念。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中医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其次,它们都注重动态观察。
易经强调变化的规律,中医也注重观察病情的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
再次,它们都强调平衡和调和。
易经认为,阴阳的平衡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础,中医也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易经和中医的共同特点使得它们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易经的哲学思想为中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中医的实践经验也为易经的理论提供了验证。
三、易经对中医的启示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易经强调整体观念,提醒中医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易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历来有“医易同源”和“医源于易”等讲法,并有一些专门研究医易关系的著作。
那么,中医和《周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那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
徐博准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于《黄帝内经》,先搞清楚《周易》和《黄帝内经》各自是怎么来的,才能明白《周易》对中医有什么影响。
二:“易”与中医的关系。
“医易同源”,中医和哪个“易”同源?“医源于易”,中医源于哪个“易”?如何“同”?如何“源”?三:易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影响。
中医理论中处处体现出了易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象比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阴阳辩证法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等基本理论框架,是借助易学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阴阳变化等模式来构建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易学的河图洛书等模式,就不会有《内经》现在这样的藏象、经络系统,其实“五藏六府”数字的来源,也取法于易,古人以易衍律,天六地五是易的常数,五运六气、五藏六府,模式皆从易理出。
没有易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素问·金匮真言论》是内经论述藏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描绘了藏象的基本框架,除谈了五藏与四时、五方、五星、五体、九窍及色、味、音、臭、谷、畜等的相应关系外,还有“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等论述,这里的“其数某”,用的就是河图成数。
这是藏象模式源于河图的直接证据。
这段经文,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易学知识,直接去读,读来读去总是不甚了了,看不明白。
中医人学习《周易》,通过对河、洛、太极、阴阳、五行等知识的学习,对我们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探究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等大有裨益,很有必要。
《周易》的思想孕育了中医的特色
表现 在整 体 与部分 的关 系 要认识 整 体及其 差异 和
部 分是 基本存 在
部 分决 定整体
变化
必须 把整 体分 解为 其 各 个部分
+
口
口
口
A
口
一
田
原 子论 的世 界 模式
口 一
日
B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田
, ,
周 易 的世 界 模 式 两 种 不 同 的世 界 模 式
图一
这 一 思路 反 映在 医 学 中 生理 分子
原 子 论 的 组 合 观点 和 《 周 易 》 的 分 化 观点 在 哲学 上 可 概括 为 合 二 而 一 和 为 二 两 个命 题 化 史 来看 没有分 化
, “ ,
一分
从世 界 的现 有 既定形 态来 看
”
、
两 种形 式是 并存 而 普遍 的 ; 但 从世 界 的演
。
分化
,
“
一分 为 二 却是 基本 的
、
,
则 把 人体 理 解 为 由各 个 部分 组 装起 来 因而 可 以 拆 卸 的客 体 诸 如器 官
。 、
病理 细菌
、
药 理研 究 的重 心 放在 各结 构 层 次 的各种 有 形粒 子 寄生 虫
、
组织
、
细胞
” ,
、
,
、
病毒
,
磺胺 ( 素 )
,
、
抗生素
、
维 生素
、
激 素等等
“
中 医 模 式与 此格 格 不人
四 象 生八 卦
, , 。
世界 的本 原是 浑 沌 一体 的太极
,
《周 易 》 论 日 :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经络五行的影响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经络五行的影响《周易》对中医阴阳学经络五行的影响《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这部作品上。
《黄帝内经》的核心是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直接来自于《周易》。
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是运动变化的,它们彼此消长,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在《周易》的泰卦、否卦、损卦、益卦、既济卦和未济卦中,都体现了阴阳这种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观点。
同时,《黄帝内经》将这一观点,应用到了解释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
中医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又导致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阳气偏胜,则表现出热象,腠理闭塞、喘息气粗、身体前俯后仰、汗不出、身体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果再出现脘腹胀满,病情就很凶险。
阴气偏盛,则表现出寒象,身冷汗出,全身常觉得发冷,时常战栗恶寒,手足逆冷,如果再有腹满的症状,则病情凶险。
如何根据《周易》经络五行学说为患者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周易》五行学说的原理,可以利用五行的相克关系来确定疾病的治疗原则,也就是抑强扶弱的方法。
如果克制的力量太强,被克制的力量太弱,就可以对克制的力量进行宣泄,对被克制的力量进行弥补。
例如,由于肝虚,会影响脾胃的健康运行,这被称为木不疏土,所以在治疗时,要在治疗肝的同时,兼顾到脾,要同时加强肝和脾的功能。
肝在五行中属木,如果肝木太旺,根据五行相乘的原理,就会乘脾土.此时,就要对肝进行疏泄。
脾在五行巾属土,如果脾土太弱,就必须补脾土。
可以根据《周易》中的五行学说的原理,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来为患者确定治疗的方法。
例如,水生木,在人体中,肾属水,肝属木,所以,可以通过滋补肾水,涵养肝木来治疗,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肝阴不足的病证。
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论文
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论文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论文目的简要探讨论述《周易》中的三义理论,即简易、变易、不易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突出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方法将三义理论、中医学阴阳理论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相联系。
结果《周易》通过三义理论阐述了疾病产生的最基本原因在于阴阳不调。
结论在阴阳衡动不居的基础上,抓住当下规律调护阴阳平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根本原则,提示今人应适当了解《周易》以求得中医学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大约成书于商末周初的《周易》是我国的哲学性巨著,几千年来,其原理渗透于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科学、思想等各个领城,堪称“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亦不可避免受其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说,其“同”的是认识事物之基础,如阴阳变化之理;其“通”的为看待事物之方法,如整体观、恒动观。
确切的说,即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是在吸取了易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和象数思维模式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言习医如不研易,犹无根之木不得昌茂。
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附翼·医易义》则有云:“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纵观《周易》全书,其对中医学理论有较深远影响的,是结合有三才论思想的阴阳理论;而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故本文主要就三义来简要阐述《周易》对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
1“简易”之于中医阴阳“简易”指的是天地自然的法则简朴平易,调护阴阳则是中医诊治疾病最简朴亦是最根本之原则。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里的“道”即指宇宙的基本规律,此规律由阴阳构成。
《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简要地指出了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外乎“阴”“阳”二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
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
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
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
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
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
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
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
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
巽卦在人体上应肺。
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
坎卦应肾。
坤卦应脾胃大小肠。
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
《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
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
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
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
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
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
《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
”是一脉相承的。
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
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
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
《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
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
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
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
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
”《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
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
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道。
”在《周易》中,阴阳都是通过“——”“—”,即阴爻阳爻来体现的,直到《易传》明确提出了阴阳思想。
《周易》中六爻和八卦都象征着一个阴阳消长的周期。
例如坎卦,至阴之极,十一月一阳初生;震卦,阳气渐盛;离卦,至阳之极,五月一阴生;兑卦,阴气渐盛;坎卦,阳又复生。
正如薛敬轩所言:“卦之六爻,皆阴阳自然之数。
”再如太极图,阴阳线以环抱曲线代直线,象征阴阳的相对各半,互为消长、互为制约。
此时阴多阳少,彼时阴少阳多。
《周易》认为万物必须阴阳气交,始能生化万物。
在《周易》中乾元被视为自然界宇宙万物运动的无形动力。
《周易》同时也重视坤。
坤六爻皆为“——”,故为纯阴。
以《周易》做言,宇宙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地在天上,天地互交,生化既繁。
“万物负阴而抱阳”“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等皆出于《周易》。
因此阴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
如失于制约,就会发生偏胜,甚至离决,生机无法维持。
太极图阴阳二图合抱即很好地体现了阴阳互存的关系。
黑眼和白眼,代表至阴和至阳,象征着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也表示阴中含阳,阳中含阴。
《内经》在《周易》的影响下,吸取《周易》的阴阳理论精华,不仅设专篇讨论阴阳,而且全书皆贯彻了阴阳哲理。
例如,《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等等都提出了关于阴阳的命题: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对立、消长、互根、交感和转化等各种关系都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基础。
除此,《内经》还以阴阳离合精辟地归纳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正是由于阴阳双方互相制约和互相排斥的作用,使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至于发展太过而为害,才能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内经》不仅将阴阳学说逐步运用到了医学领域,还不忘发展出带有中医特色的阴阳学说——提出了“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即阳为根本,阳为主导的观点。
这是《内经》最卓越的成就,也是对《周易》的超越。
3.藏象学说的相通
中医藏象学说导源于《周易》,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者结合中,进行了发展。
其中,特别在取类比象上做出了极大的突破。
正如《素问•宣明五脏生成篇》中所说的:“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以外揣内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中医藏学学说黑箱理论的经典。
《周易》“象”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象,在《易经本义》中这样解释:“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
”《周易》中象是以卦、爻为基础的。
《周易》中的象除了涉及天象、物象外,甚至还注重人象。
尽管宇宙万物错综复杂,然而只要掌握了象的规律,便可触类旁通,系统地认识事物的规律;若能“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便可包罗万象。
一部《易经》实际上就是一部大象。
3谈起象就不得不提八卦。
有言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八卦中的每一卦其实都有象征。
以坤卦为例,坤卦全为阴爻,全为阴性物质,故象地;由此铺展开去,凡属阴性,在下的事物皆属于坤卦。
那么坤在人体上就象腹部;在家庭中象母亲。
八卦象八种事物,以此类推,则六十四别卦象不同类的事物。
如两乾重叠为天,两坤相垒为地。
除了卦象,八卦阴阳互抱图也强调万物间的变化消长,象征着阴阳气化。
《内经》吸收《周易》的藏象理论,提出了独特的带有中医特色的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指的是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包括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这些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整体。
除此之外,中医还将天象和藏象联系在了一起。
例如,肝主春,与春气相通;心主夏,与夏气相通等等。
中医甚至还把藏象和形象物象联系在一起。
例如,五神脏理论: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可以说,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周易》中有一些糟粕,但其对中医学说和理论发展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深入研究《内经》,我们必定得沿着《周易》上下而求索,为发扬中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