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共10张PPT)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5课时 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
[课标提示]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罢黜百家
知识梳理
1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 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1.背景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2.措施“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 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 为二地加以评价。
要点 3 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提示:(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 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史料品读
微考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试一试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史料,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你 有何启示?
提示:(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史料二反映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和兴太学,从此教育为儒家所 垄断。 史料三体现了新儒学为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 作用。 (2)①主要原因: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②启示: 一种思想能否上升为主流思想,在于其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影响③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一、罢黜百家
知识梳理
1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 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1.背景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2.措施“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 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 为二地加以评价。
要点 3 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提示:(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 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史料品读
微考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试一试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史料,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你 有何启示?
提示:(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史料二反映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和兴太学,从此教育为儒家所 垄断。 史料三体现了新儒学为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 作用。 (2)①主要原因: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②启示: 一种思想能否上升为主流思想,在于其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影响③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汉代儒学ppt课件
汉代儒学在教育方面也受到道家思想 的影响,注重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能 力的培养。
汉代儒学在吸收道家思想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强调礼制与 法治的结合,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 规范。
在宇宙观方面,汉代儒学借鉴了道家 的阴阳五行理论,以解释天地万物的 生成和变化。
与法家思想的关系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 的作用,而汉代儒学则更注重
他还提出了“性分论”,认为人性有 善有恶,但可以通过教化和修养来改 变。王充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 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充主张“天道自然”,认为天道无 为,万物自生自灭,反对天人感应和 君权神授的观点。
04
CATALOGUE
汉代儒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自然法则, 而汉代儒学则强调礼制和道德教化, 两者在政治理念上有明显的分歧。
05
CATALOGUE
汉代儒学的现代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
汉代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汉代儒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为现代社会提供文化借鉴和参考。
思想启蒙
汉代儒学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 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通过弘扬汉代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
汉代儒学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种 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通过借鉴汉代儒学 的和谐思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理解和沟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VS
汉代儒学在吸收道家思想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强调礼制与 法治的结合,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 规范。
在宇宙观方面,汉代儒学借鉴了道家 的阴阳五行理论,以解释天地万物的 生成和变化。
与法家思想的关系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 的作用,而汉代儒学则更注重
他还提出了“性分论”,认为人性有 善有恶,但可以通过教化和修养来改 变。王充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 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充主张“天道自然”,认为天道无 为,万物自生自灭,反对天人感应和 君权神授的观点。
04
CATALOGUE
汉代儒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自然法则, 而汉代儒学则强调礼制和道德教化, 两者在政治理念上有明显的分歧。
05
CATALOGUE
汉代儒学的现代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
汉代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汉代儒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为现代社会提供文化借鉴和参考。
思想启蒙
汉代儒学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 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通过弘扬汉代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
汉代儒学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种 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通过借鉴汉代儒学 的和谐思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理解和沟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VS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汉代儒学
01
与道家关系
汉代儒学与道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都强调“天人合一”等
观念。但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儒学则强
调“有为而治”。
02
与法家关系
汉代儒学与法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如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而儒
学则强调德治教化。但两者也有相互融合之处,如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
的一些思想来完善自己的政治主张。
儒学传承中的失真与曲解
汉代儒学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失真与曲解现象,导致儒学思想的原 貌逐渐模糊。
05
汉代儒学与文化艺术关系
儒家思想对汉代文学风格影响
强调道德教化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化,这种思想在汉代文 学中得到体现,文学作品常含有道德教化的 主题。
崇尚经典
儒家崇尚经典,汉代文学作品中常引用儒家经典, 以此来阐述观点和抒发情感。
儒家思想对绘画题材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提倡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念,这些题材在汉代绘画中得到了广泛 表现。
汉代儒学与其他文化现象关系
汉代儒学与经学
汉代是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儒家经典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对汉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儒学与教育
汉代儒学注重教育,推动了教 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 人才。
尚德不尚力
儒家思想倡导以德服人,而非以 力服人,这种观念在汉代社会得 到广泛认同。
重视教育、注重家教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和家庭教育, 对汉代社会的教育观念产生了积 极影响。
04
汉代儒学在教育领域传承与发展
儒家经典在汉代教育体系中地位
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
汉代将《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列为官学 教材,成为士人必读书目。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新人教版
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问题驱动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 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 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 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但客观上对 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2.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_春__秋__大__一__统__”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 “_天__人__合__一__”和“_天__人__感__应__”学说。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_三__纲__五__常__”。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汉书·武帝纪》
【问题驱动2】据材料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 分析其作用。 提示: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 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 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史论点睛】 一、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异同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题思维】
【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 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 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 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 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题思维】
【解析】选C。“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 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错误;汉代儒学继承 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错误;“五经”是古老的 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是在继 承久远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显示出汉代儒学被奉 为至尊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故C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岳麓版必修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共15张PPT)
探讨一: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春秋 战国 前221
秦 前206
百家争鸣
法家
汉 前140
儒学独尊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 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 意也。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三纲 五常。
•
2.通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菜农是 一位憨 厚朴实 、热爱 生活、 追求内 心的宁 静、做 事专注 认真、 不怕别 人嘲笑 奚落的 人。
•
3.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在当今世俗的 喧嚣中 应保持 自己内 心的宁 静,不 为世俗 所扰。 文中的 菜农能 够在喧 闹的菜 市场沉 浸于书 本的美 好中, 沉浸于 内心的 宁静中 。在生 活中, 我不会 因某次 月考的 成功而 骄傲。 而要保 持内心 的宁静 ,继续 努力前 行。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知道汉代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的史实。
1、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2、掌握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3、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治身(养生)、 治国两个方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 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 薄赋敛,毋夺民时”。适应了汉初休养生 息政策的需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 气,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 之治”。
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
可以将《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
这说明A.“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郡国学校(地方教育系统),大力宣传儒学思想 • (2)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时的重要标准 • (3)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思想广为传播 ➢影响 • 维护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神化了君权,使儒学
成为此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促进了古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 展;思想专制容易扼杀其他学派思想;使此后中国政治具有了 浓厚的神学迷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 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 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 思想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春秋大一统”和
考点1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 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 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 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解答本题需联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后实行礼法并用的相关历史。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 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刑……相 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 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相为表里者也” 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 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加强,不是动摇, 故D项错误
【考法提示】 高考全国卷曾考查董仲舒儒学思想与孔孟思想的 对比。因此,复习时注意梳理汉代新儒学与先秦 儒家思想的关系。 【重要提示】 汉代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思想是将诸子百家中道 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但实际上是礼法并用。
例题[课标全国Ⅰ2016·24 ]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 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 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 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和秦汉时期儒家 思想的演变。五经是《周易》《尚书》 《诗经》《仪礼》《春秋》的合称,这 些书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不是为阐发儒 学而作,排除A项;汉代儒学对孔子的 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排除B项; 儒家五经在孔子之前的较长历史时期便 存在,经孔子编订,成为儒家经典,说 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选C项;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焚 书而断绝,D项错误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 “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 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
B 学地位加强,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
➢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有助于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 会 (3)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 (4)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5)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 善 (6)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 人才的培养
例2[海南单科2014·2]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法并用。解
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
答本题需联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
尊儒术”后实行礼法并用的相关历史。
反映出当时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
()
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
A.礼制观念淡化
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
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的伦理观点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作为为人处世和持家治国的标准 ➢ 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
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
➢推广 • (1)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官方教育系统),并下令设立
➢ 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1)中国文化的象征 (2)东亚文化圈的主体 (3)影响范围广
例题[海南单科2014·2 ]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
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
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法并用。
成为此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促进了古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 展;思想专制容易扼杀其他学派思想;使此后中国政治具有了 浓厚的神学迷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 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 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 思想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春秋大一统”和
考点1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 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 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 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解答本题需联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后实行礼法并用的相关历史。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 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刑……相 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 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相为表里者也” 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 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加强,不是动摇, 故D项错误
【考法提示】 高考全国卷曾考查董仲舒儒学思想与孔孟思想的 对比。因此,复习时注意梳理汉代新儒学与先秦 儒家思想的关系。 【重要提示】 汉代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思想是将诸子百家中道 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但实际上是礼法并用。
例题[课标全国Ⅰ2016·24 ]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 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 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 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和秦汉时期儒家 思想的演变。五经是《周易》《尚书》 《诗经》《仪礼》《春秋》的合称,这 些书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不是为阐发儒 学而作,排除A项;汉代儒学对孔子的 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排除B项; 儒家五经在孔子之前的较长历史时期便 存在,经孔子编订,成为儒家经典,说 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选C项;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焚 书而断绝,D项错误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 “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 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
B 学地位加强,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
➢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有助于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 会 (3)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 (4)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5)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 善 (6)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 人才的培养
例2[海南单科2014·2]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法并用。解
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
答本题需联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
尊儒术”后实行礼法并用的相关历史。
反映出当时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
()
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
A.礼制观念淡化
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
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的伦理观点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作为为人处世和持家治国的标准 ➢ 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
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
➢推广 • (1)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官方教育系统),并下令设立
➢ 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1)中国文化的象征 (2)东亚文化圈的主体 (3)影响范围广
例题[海南单科2014·2 ]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
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
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法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