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论文——以《边城》为例,浅谈沈从文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自读作业: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令人陶醉,自然之美,民风之美,爱情之美,风俗之美,亲情之美,或者语言之美,叙事之美,主题之美等等,自读全文,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写一篇赏析作文:边城之美,1000字左右。
参考例文一: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浅析《边城》论文

“边城”的风景——沈从文乡土小说解读一、作者简介:《边城》这一部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他是一名不一样的“乡下人”,是一个出身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的“乡下人”。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创作时间里,结集作品80多部,为现代作家中成熟最多的一个。
而作为一个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离不开湘西这个世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之人和坎坷之人。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
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二、《边城》简介:这部小说它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边城”:异城的风情《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2024年《边城》论文提纲

在《边城》中,天保是一个悲剧人物,感情悲剧是他人生的标签,他爱上了翠翠,这是多么纯美的女子,可是偏偏也是弟弟傩送的心上人,那么天保就必须面对两难处境:成全弟弟的感情,自己奔走异乡;或者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翠翠,成就美好姻缘。在这种选择下,天保的悲剧命运便注定了,作为哥哥,善良的天保不会和弟弟抢夺爱人,所以他选择成全。他对翠翠是真心的,虽然退出了,内心却是痛苦的、落寞的,为了走出情伤、摆脱这种负面的情绪,天保选择离开家去闯滩。因为情绪受到影响,使他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失去的以往的冷静和判断,不小心掉到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天保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他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
《边城》论文提纲 篇3
《边城》这部小说讲的故事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其他人物比如说天保、傩送、翠翠等,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善良、热情真诚的品质更是优秀青年的代表。
沈从文《边城》浅析

乡土乌托邦的陨落与重塑——浅析沈从文《边城》[摘要]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乡土小说源于他对故乡的怀念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他提取出湘西净土去构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
故乡湘西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他的代表作《边城》在营造美好和谐的世界,展现的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好世界背后的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湘西故土乡土乌托邦人性美矛盾引言《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1]一、都市与乡土的双重失意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于二十岁左右。
在这个时期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作为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一分子,作为一个长期在这文化氛围中所养成的热爱故土、对家乡有着母亲般依恋的人来说,远离家乡无疑是一种痛苦,而这痛苦又往往会随着时间的迁延和知识的增多日益加重,同时引起儿时的许多美好、附着层层神奇光圈的回忆。
而同时都市生活环境对彼时的他也形成了一种极其深刻的心理压力。
他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是为了寻找“理想”。
但是,理想中的北京却对他这个“乡下人”板起了无情的面孔。
大学他考不起,而无事可做的都市使他只能借住在同乡处。
[2]于是,这一切使早年的沈从文更加怀念儿时的湘西,以极其清新的格调和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他的家乡湘西沉水流域那块偏远山乡的风土人情,提取出与都市生活风尚截然不同的道德范畴,回忆着早年家乡的生活,并且把这种记忆当作自己心目中美的典范来尽力表现,希望把家乡的美事、美景、美人及其命运,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对抗,二来也以此安慰自己的一颗漂泊异乡的心。
而1934年1月,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放下只写了一章的《边城》,再一次踏上了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土,千里归乡路途的所见所闻,使沈从文倍感悲凉,心里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巨石,一份浓重的乡土悲悯感浸透了全身:“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浅析沈从文的《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
《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湘西世界;翠翠;老船夫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
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边城 》这部小说 讲的故事 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 ,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 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 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而翠翠却钟情于 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 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 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优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一方面指的是体魄和容貌上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 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
沈从文为了描写这一特点,常常使用动物来 描写人物的体魄,比如说用“结实的小公牛、 小老虎”来描写天保和傩送,用“一 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来描写翠翠。
作者完全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对这些年轻 人所散发出的自然灵动的气息充满喜爱。
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从文 这样描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翠翠 的这种天然质朴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
另一方面 是爱情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沈从文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非常含蓄: 第一次两人在黄昏时相遇 ,一见钟情;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并未见到他;第 三次,翠翠与傩送在龙舟比赛中偶遇,两人对视微笑。
当天保发生意外之后,傩送 内心歉疚,黯然离乡,而翠翠早晚等在他离开的渡口。
虽然二人之间的爱情铭心刻 骨,但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 ,沈从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少女 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爱情是严肃而庄严的,充满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 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
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 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 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 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
论沈从文《边城》

这是一篇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系作者原创的文学论文。
内容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沈从文擅长小说创作,善于用冷峻的写实手法表现“近代文明”的道德沦丧,用温暖的抒情笔调描写下层人民的淳朴人生。
其代表作为小说《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中的人性是非常优美的。
尤其是从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及天保和傩送身上,无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
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①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首先,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暖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有了小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
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
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
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学年论文——以《边城》为例,浅谈沈从文

以《边城》为例,浅谈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摘要】: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沈从文在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沈从文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他继承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观念和“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所坚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立场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京派小说乡村牧歌情调人性美人生形式文化内蕴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作家。
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作为一名乡土文学作家,沈从文全身心投入的是一个他所熟悉的乡土世界,显示出的是为他所有的未经伪装粉饰过的东西。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的一个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
他幼年时就在家乡凤凰这片原始而古老的土壤上嬉戏玩耍。
14岁从军以后,便跟随土著部队辗转于沅水流域,亲眼目睹了两岸的风土人情,绵延千里的沅江见证了他的成长。
1922年当他只身进入北京这个色彩斑斓的大都市,经历逆境,目睹城里人的尔虞我诈,回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闭塞的凤凰小镇,醇厚的民俗风情激起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独特的乡下人的生活经历给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他的灵感和智慧,也使他的小说洋溢着浪漫气息和古典情调。
湘西在沈从文笔下是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没有现代文明的污染,民风醇厚、人性纯真,淡泊超然,散发着淡淡的忧郁。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所营造的湘西风情画般的文学意境,使他成为中国现当代少数几个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在小说中歌颂人性的健康淳朴,叹惋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变异,崇尚自然、优美、健康不违背人性的审美情趣,“对人性美的赞美”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
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先生说:“文学方面我没有资格”,这话对我尤其合适。
但既然被沈从文先生带进了《边城》,便一同陷入湘西的风土人情之中,更陪同祖父一同叹息,陪同两位弟兄〔大老与二老〕一同流浪出走,陪同翠翠一同哀哭,一同守候——事实上所陪伴的是沈从文先生自己,更是我们每一个生在这世界、等候着什么并注定要死去的人。
汪曾祺在《读<边城>》一文中说:“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
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汪曾祺说: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思念。
汪曾祺先生的评论很有代表性,另外一种代表性的评论则强调:《边城》展示了苗族文化面对两大强势文化〔汉文化与西方文化代表的“现代性”〕之间的冲突,沈从文在那个故事里进行了充满感情的文化自卫。
我想这些评论虽有启发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我们看到,沈从文先生从城市这边或现代性这边,走向边城或本土那边,却没有发现真正的乐土或安放灵魂的地方。
他是在寻找家乡,但家乡已经不在了,祖父死了,大老死了,二老出走,翠翠无望地等候着未知的将来。
这些悲剧只在很小的意义上可以归因于文化之间的张力,更多的原因则是“未知”的。
这些未知因素外表上是宿命论的甚至是神秘主义的;然而,当沈从文把这种悲剧意识对象化的同时,也开始寻找答案——翠翠要等这个答案,她在母亲命运的河边,苦苦地等候着。
这样一来,边城也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文化概念,而成为一个人性概念,一个宗教概念。
沈从文以下两处文字可作为理解《边城》的参考:1、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五篇范文]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f531f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7.png)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五篇范文]第一篇: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边城》是沈从文享誉中外的代表作,最集中地体现了沈从文牧歌式抒情小说的风貌。
小说叙述了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由此引发的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
下面浅谈从《边城》里所理解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对人性美的讴歌1,歌颂了人性的健美和清醇。
如讲男女恋爱时,不走“车路”就走“马路”;男女对歌、元宵观灯、端午节划龙船喝雄黄酒抢鸭子,边城古风融融。
船总顺顺尽管发了财,又有社会地位,但他待人和气,急公好义。
2,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朴。
老船夫除了按“名分”取700钱之外,从不要人分文,见人皆和气如亲人;傩送的婚姻遵从内心选择,不拜金求利,宁要破旧的渡船,而不要团总女儿陪嫁的新碾坊。
二,对淳朴民风的赞美1,淳朴的民风民情。
老船夫将渡船得来的钱去买些烟草和茶叶转赠给过路人或者泡茶给过路人解渴。
老船夫为渡船奉献一生无怨无悔。
老船夫渡了五十年的船,本应当休息一下,但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始终默默地无私奉献着。
2,充满牧歌情调的生存环境。
如描写茶峒地方的那条白河:“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三,诗意的抒情格调1,抒情性的结构。
《边城》中以撑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尽管故事线索并行交错,但其脉络十分清晰,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生动、丰富。
浅评沈从文《边城》

浅评沈从文《边城》引言: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边城》的赏析,欢迎大家来品读《边城》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边城:赏析】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心中的圣地.《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独特,展现出湘西世界的朴实与自然。
本文将探讨《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行为以及言语特点,并阐述人物之间的关系。
《边城》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傩送的年轻人,他勇敢、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
他具备湘西人的淳朴与真诚,对待自己的感情认真负责。
当傩送爱上船家女翠翠时,他并没有因为门户之见而放弃,而是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在面对哥哥的死以及种种家族纷争后,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故乡,去寻找一个没有世俗纷扰的地方。
翠翠是船家的女儿,她美丽、纯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自幼便失去了父母,但却在爷爷的陪伴下长大,继承了父母的善良品质。
翠翠与傩送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但由于家族的矛盾和现实的残酷,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边城》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傩送与翠翠虽然相爱,但因家族纷争而无法在一起。
傩送的哥哥天保因爱慕翠翠不成而离家出走,最终在水中溺亡。
这给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船家爷爷与傩送父子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关系,他们互相尊重、理解,却又暗中较劲。
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为故事增色不少,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真实与多彩。
《边城》的主题探讨是一个多元的过程。
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淳朴与真诚,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的描绘,呈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品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性。
虽然主人公和翠翠的爱情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但在面对家族纷争和现实压力时,他们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坚韧和执着令人敬佩。
《边城》还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生动地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以及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沈从文的这部经典之作将永远留在读者心中,让我们感受到湘西淳朴与自然的魅力。
汉语言本科论文: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的《边城》陕西汉中刘保军摘要弥漫泥土味道的《边城》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 以“小溪”渡口为起点,描写了一位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边城”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
文中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边城的人是自然之子,纯朴不功利,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但这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体现了作者笔下的所有人的一种淳厚的人性美。
本文意在通过对爷孙亲情、子兄亲情、渡船上的乡情分析,对翠翠原型的寻找,作品的意境,爷爷和翠翠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作品的意境分析等几方面来浅析《边城》。
关键词:亲情,爱情,乡情,意境,自然,理想一、原作概说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浅谈沈从文《边城》

浅谈沈从文《边城》上学期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有幸接触到沈从文的作品,我尤其是对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深深着迷。
这是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小说的内容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姻大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
以后在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
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
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试图说服翠翠,却不料翠翠十分恼怒。
当天,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
大佬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落水身亡。
消息传来,二佬傩送十分悲痛,不愿再提亲事,离家出走。
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怅然伤怀,加之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诀别。
翠翠依旧守候在渡船上,长年为人摆渡,同时,仍旧有所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部作品给我印象很深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作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塑造的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
她是一个在青山绿水中长大的孩子,无父无母,和爷爷相依为命。
自幼缺少母爱,心中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向往,而外公忙于渡船,心事又无处诉说,四周生机勃勃的景物使她感到凄凉和寂寞,于是胡思乱想起来,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不好东西。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摘要《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目录一、引言 (1)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五、结论 (7)参考文献 (8)一、引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
沈从文边城论文

浅议《边城》的人性美摘要: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作品里所构建出来的“湘西世界”折射出来的人性美。
“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
《边城》是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的深刻表现。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生活中常见的亲情、友情、爱情及文章本身所蕴含的涵品质来表现人性美的。
关键词:从文《边城》代表作人性美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在人类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人性,人性美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和肯定。
人性,作为支撑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读过从文《边城》的人,都会被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所震撼。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边城》也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不沉溺于当时阴沉、郁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反而以抒写平实、自然、质朴的人及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
《边城》中人性美主要体现在爱情、亲情、友情三个方面:一、“平淡无奇”的爱情彰显人性美爱情,本身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但它们大多单纯地写主人公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或者这种爱情始终伴随着家庭与社会的种种阻挠与偏见。
而先生的《边城》却简单地以撑渡老人的外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不落俗套地表达作者心平淡质朴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相比反差巨大,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里,翠翠的爱情就更加凸显了世人所追求的平静安乐的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美的人性。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二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论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

论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凌海市张志新摘要:著名现代作家沈从文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边城》向人们描绘了独特纯美的湘西世界:古朴秀丽的自然环境;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至真至美的人情人性。
《边城》不仅在思想表现方面具有它的独特性,而且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具有它鲜明独特的个性。
如诗如画的抒情语言,自言流畅如行云流水,使这部作品既是一首抒情的诗,也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展现了沈从文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情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是自称“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境界的标志。
《边城》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卓越不凡的伟大人物,写的只是小山城中几个平凡普通小老百姓的平常生活,然而就是于这平凡之中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神往。
“小溪”成为了川湘来往的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因此就有了渡船和老船夫。
随着这幅画卷的舒缓展开,作者用梦幻般的回忆的口吻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凄凉而美丽的“边城”故事: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和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
小说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的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留下了深刻印象,朦胧中有了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这个美丽清纯的姑娘,两兄弟按照当地风俗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来天保为了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老船公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翠翠一个人在白塔下静静的守候。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看,《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美的小说文本,是中国现代文学田园牧歌的杰作。
作者虽然当时身处充满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但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以恬静平淡的风格,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了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边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边城》为例,浅谈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摘要】: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沈从文在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沈从文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他继承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观念和“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所坚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立场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京派小说乡村牧歌情调人性美人生形式文化内蕴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作家。
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作为一名乡土文学作家,沈从文全身心投入的是一个他所熟悉的乡土世界,显示出的是为他所有的未经伪装粉饰过的东西。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的一个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
他幼年时就在家乡凤凰这片原始而古老的土壤上嬉戏玩耍。
14岁从军以后,便跟随土著部队辗转于沅水流域,亲眼目睹了两岸的风土人情,绵延千里的沅江见证了他的成长。
1922年当他只身进入北京这个色彩斑斓的大都市,经历逆境,目睹城里人的尔虞我诈,回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闭塞的凤凰小镇,醇厚的民俗风情激起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独特的乡下人的生活经历给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他的灵感和智慧,也使他的小说洋溢着浪漫气息和古典情调。
湘西在沈从文笔下是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没有现代文明的污染,民风醇厚、人性纯真,淡泊超然,散发着淡淡的忧郁。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所营造的湘西风情画般的文学意境,使他成为中国现当代少数几个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在小说中歌颂人性的健康淳朴,叹惋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变异,崇尚自然、优美、健康不违背人性的审美情趣,“对人性美的赞美”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
沈从文的小说中质朴的语言体现了第1页他对自然质朴人性的向往和尊重,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他的小说的语言风格是他不懈艺术美学追求的佐证。
他着力构筑湘西世界,处处抒写湘西的风土人情,“对人性的美”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囊括了他最优秀的一批代表作,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内蕴。
他“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
”这些美到极致的文字,也将所赞的爱和美上升到人性的极致,卷袭着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哀痛的共鸣。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副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着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得很明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贯穿在作品中的“一件普通人事”就是湘西一个古朴的爱情故事,它构成了小说的情节线索。
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沈从文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子民身上,重点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
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既赋予了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
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著的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
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外娇艳灿烂。
结尾处所状白塔下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具有着熠熠动人的人格力量的。
作品中其他人物如老船工的古朴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情,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作为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从某一方面展现了理想人生形式的内涵。
作为这些人物的活动背景,作者还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茶峒民性的淳厚: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
沈从文之所以对边城人性美和人情美作理想化的表现,其意就在于从道德视角出发,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并观照民族品德重造的未来走向。
沈从文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说:“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他期待着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第2页的血里或梦里”,去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
作者的这一创作追求无疑是建立在批判现代文明扭曲人性的基础之上的。
联系沈从文全部小说来看,与《边城》相对立的,正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
一、清新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的描写“牧歌式”小说《边城》的问世把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创作推向了颠峰。
小说以湘西边境靠近川东的小城茶峒为背景。
用优美、恬淡的笔墨,叙述了茶峒附近白塔下,碧溪岨渡口的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与周围的人们发生的故事。
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清新的自然景物使读者置身于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令人心旷神怡,这是沈从文乡土文学一个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边城”这座世外桃源中,作者向读者铺呈了一幅湘西世界山清水秀的水墨画卷。
这里山峦叠翠、沟谷交错、山水相映,自成一幅优美的画面。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走进边城,所见之处皆为青山绿水,令人不觉想起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清澈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生动传神的鱼儿都各尽其妙,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文如其人,沈从文性格随和,其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色清新优美,呈现出柔和的暖色调,让人时时感受到春的气息。
幼年时的沈从文想方设法说谎逃学,他将大自然看成一本“无字词典”,渴望置身其中,探索无穷的奥秘:四月小雨纷飞时捉蟋蟀,看着春笋破土而出;自己采药治病,认识了许多草药;学会爬树,认识各种树名……在大自然中随心所欲地玩耍不仅放松了心情,也学到了私塾里学不到的知识。
即使被罚跪房中,仍然想象水中的鱼儿,天空中的风筝,空山中的黄鹂……独立的房间并没有束缚住他对自然的渴求与向往。
除了大自然,社会中各行各业生意人的工作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在针铺前看戴眼睛的老人磨针;伞铺前看人作伞;皮鞋店前看学徒上鞋;经过豆腐作坊倾听苗妇人的歌声;在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看贴金、傅粉……幼时的沈从文俨然是一个顽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芬芳,品位大自然的美景,一草一木都是新鲜的。
社会的百物制作过程都能触动其心灵的琴弦,能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深深的挚爱,正因为这样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创作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清新气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加直白、率性。
第3页沈从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犹如谱写着一曲轻松愉快的小乐曲。
他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还着力于探寻湘西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里所形成的特殊风俗民情。
湘西边城特异的文化景观在湘西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生。
别具一格的吊角楼傍水而建,往来穿梭的各种渡船静寂地履行着自己的义务,还有水边的古老碾坊、山寨、白塔……景物描写与风俗人情的描写交织在一起,赋予小说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
异族风情,苗家习俗,一点一滴地在作家笔下有声有色的铺展开来。
描写民俗风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沈从文笔下的边地山村是苗族的聚居地,异族的风情渗透进纯朴的民风中,如同一杯甘纯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对于苗家人民日常生活画面的描写犹如一幅幅清新的素描画,把人们带入古朴、安宁、优美的境界;而对于重大节日端午节的描写则勾勒出热闹、欢庆的氛围。
二、理想的人生形式《边城》这样一部近七万字的中篇小说,几乎奠定了沈从文在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中的地位。
1922年是他生命的一个转折点,当沈从文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甚至带有原始情调的湘西走向大都市时,他所要面对的是另一个繁华的世界。
目击上流社会的勾心斗角、人情冷漠,下层社会人民不幸的遭遇,他感受到民族的衰退及人们道德的沦丧。
虽然身处闹世,脑海中那保守落后但秀美、古朴的湘西世界却仍然影象清晰。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于是他总是尽心投入笔力,以“人性美”为轴心展开自己朴素的叙述,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使人们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处与目前的堕落处。
他笔下的少女远离世俗,在大自然的养育下成长起来,淳朴美丽、自然清新。
《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几乎是真、善、美的化身。
风雨阳光赋予翠翠黝黑的皮肤,展现出健康之美;青山绿水的滋养给她的双眸注入了水晶般的灵气,显示出天然之美;将其比成小兽,对陌生人充满好奇,内心世界清澈透明。
这个让人怜爱的少女身上还具有优良的品性,她与外祖父相依为命,从外祖父身上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品质。
在这个农家少女身上,我们看到了作家所要赞颂的优美、自然的“人生形式”的雏形状态。
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
误解中与傩送初遇,用只字片语骂对方轻薄。
祖父试探地问她“你试告诉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显现出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
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翠翠脸发火烧,心慌意乱,顿生烦恼,对身边的黄狗也没有什么好颜色。
傩送第4页在月下为她唱歌,酣梦中的翠翠被歌声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梦中摘虎尾草。
翠翠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山区少女,是一种生命的现象,是作者内心美好理想的化身。
傩送则是一个淳朴的乡下小伙,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山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一切显得那么自然。
老船夫则是边城世界“善”的代表,忠厚善良、慈爱可亲。
他是边城里的“公仆”,几十年如一日,在碧溪岨为来往过客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人们期盼已久,都想看看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但老船夫知道乡下人看完龙船还要乘黑回家,忠于职守的他依然不离渡船。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靠国家发的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着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爷爷便尽自己的所能来弥补翠翠丧失父母的缺憾,他无微不至地关心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