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的病害防控

合集下载

台湾泥鳅烂鳃病、水霉病和指环虫病综合治疗实例

台湾泥鳅烂鳃病、水霉病和指环虫病综合治疗实例
染病例
第五 天 ,池塘换 水1 / : Nhomakorabea ,使 用复合微生 态制
台湾、 ? 尼 鳅烂鳃病\水霉病和指环虫病综合治疗实傍
黄 兴 春
( 重 庆 南 川 区 水 产 ,重 庆 南 川 4 ( ) 8 4 ( ) ( ) )

繁 殖生产造 成极 大影响 。为此 ,将 诊治情 况介
绍 如下 ,以供广大 养殖 业者参考 。
又怀 疑是 否与3月 气温 开始 凹暖 。天气变 化 极
不稳定 ,昼夜温 差大有 关 ,就开 始 “ 杀虫 、改 底 、培 水 ”治疗一 个疗 程 ,并没有 明显效果 。
2病 症 诊 断
3 月1 5 日 ,区 水产 站 得到 此 渔场 的报 告 , 我f 『 】 对发病 池 内水质进 行检测 ,p H 偏酸 ,氨 氮 和亚 硝 酸 盐 均 未 超 标 ;病 鳅 呆 滞 水 面 或 池
C H O N G Q I N G F I S H E R Y 圈皿
南川区 某家泥鳅 繁 育场 引进 1 5 0 0 公斤 左右 台 湾泥鳅 亲本 出现烂 嘴病 、烂鳃病 和水霉病 感
染 ,经过 一段 时 间的治疗 后 ,仍然 出现 问断死
3治疗方法 第 一 天上 午 全池泼 洒 “ 水 质 保 护 解 毒
1基 本 情 况
剂 ( 含硝化细 菌 、芽孢杆 菌 、酵 母菌等 ) 调节
水质 。
治 疗 期 内服 每 千 克拌 料 添 加 氟 苯 尼 考 3 — 5克和 电解 多维 l ( ) 一l 2 克 ,每 天1 次 ,连续 治疗5天 ,增 强泥鳅的体质 。
4讨 论 分 析
2 0 1 5年 1 月1 6日,南川 区东城 街道 办事处

常见泥鳅养殖病害的防治和敌害处理方法

常见泥鳅养殖病害的防治和敌害处理方法

常见泥鳅养殖病害的防治和敌害处理方法泥鳅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产生较大的养殖损失,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赤皮病、打印病、寄生虫病及其它生物敌害等。

主要防治方法如下:水霉病: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或类白色棉絮状物,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在初春水温较低、鱼体受伤时较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捕捉、运输泥鳅时,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感染;2、鱼体感染此病时,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5~10min,对发病鱼池用4%的食盐水和4mg/L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赤皮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该病对泥鳅危害大,尤其在盛夏高温季节发病率高。

病鱼症状表现为鳍和腹部等皮肤呈灰白色,肛门冲血发红,继而肌肉溃烂,严重时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避免鱼体受伤,全池泼洒1mg/L的漂白粉或0.3mg/L的二氧化氯溶液。

打印病:患病部位主要在鱼体后半部,病灶红肿,多呈圆形或椭园形,此病多发生在7~9月份。

防治方法:用1mg/L的漂白粉或2~4mg/L的五倍子溶液全池泼洒。

寄生虫病:病鳅离群独游,摄食减少,鱼体瘦弱,常浮在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在鱼鳃部和体表所致,该病主要发生在5~8月。

防治:先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mg/L或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杀虫药用后第二天或隔天再用0.3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敌害:主要有蛙类、蛇、水生昆虫(如水蜈蚣、红娘华)、鸟类及凶猛性鱼类等。

泥鳅养殖期间,要及时做好敌害清除工作:池塘的进、排水口要用密网拦滤,防止野杂鱼进入;经常清除池边杂草,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及时捕捉,蛙卵及时捞除;对水蜈蚣、红娘华,可用95%的晶体敌百虫按0.5~1mg/L兑水全池泼洒;水蛇可用硫黄粉来驱赶,每亩用硫黄粉1.5kg撒在池堤四周;发现水鸟及时驱赶。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 台湾泥鳅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淡水鱼类,逐渐受到养殖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养殖环境、饲料选择、水质管理等方面,希望能对泥鳅养殖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正文:引言台湾泥鳅,又称“油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以其鲜美的肉质广受喜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台湾泥鳅养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

本文将介绍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需注意的事项,帮助泥鳅养殖者实现高产高质。

养殖环境台湾泥鳅适宜生活在水温适中、水质清洁的环境中。

养殖池塘或水槽需要保持稳定的水温,最适合的温度范围为20-25摄氏度。

对于泥鳅的养殖环境,光照条件也非常重要。

合适的日照时间可促进泥鳅的生长和活动。

养殖设施选择适当的养殖设施是成功养殖台湾泥鳅的关键。

池塘或水槽的选择应考虑到充足的空间、合理的深度和合理的形态结构。

养殖者可使用塑料池塘或混凝土池塘来充当泥鳅养殖场。

另外,为了保持水质清洁,还需要设置好过滤装置和通风设备。

饲料选择台湾泥鳅对饲料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和肉质的好坏。

在养殖台湾泥鳅时,可以选择使用一些常见的饲料,如水生植物、动物饲料和人工饲料等。

同时,合理的喂食量也是确保泥鳅良好生长的关键因素。

饲料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进行科学调配,尽量避免过多或过少的喂养。

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养殖者需根据泥鳅的生长习性和适宜生存条件来管理养殖水质。

保持水质清洁是确保泥鳅健康生长的关键,养殖池塘或水槽需要定期更换或过滤水源。

定期检测养殖水的PH值、氨氮含量和溶解氧浓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水质,以保证泥鳅的生活环境。

疾病防治在养殖泥鳅的过程中,疾病的防治是必不可少的。

养殖者需要定期观察泥鳅的行为习性和身体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常见的泥鳅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等。

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力求快速、安全地控制疾病蔓延。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养殖泥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
活动。

泥鳅养殖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对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
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鳅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可能
导致鱼体溃烂、损失食欲等。

白点病的发生与鱼缸水质不佳、水温波动大有关。

防治方法:
1. 注意鱼缸水质的调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避免过度投喂和污染水质。

2. 加强饲料的营养,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3.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海洋石灰、过氧化苯甲酰等。

二、孔雀石绿病
孔雀石绿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是鱼体出现石绿色斑点或块状
病变。

该病主要由于环境污染引起。

三、头孢菌病
头孢菌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呈现红色肿胀,严重时
可能导致皮疹、出血等。

该病主要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

四、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泥鳅体表出现寄生虫,如鳃蚤、虱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等。

总结: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孔雀石绿病、头孢菌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预防病害
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注意饲料的营养,加强泥鳅的免疫力,并在必要时使用药
物进行治疗。

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泥鳅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泥鳅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

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

主要防治方法如下:烂鳍病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防治:每立方米用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1克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

症状: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

主要流行于夏季。

防治: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

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

防治:在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分钟。

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园形,园形,浮肿有红斑。

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

流行于7~8月份。

防治:可用1克/立方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

症状: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

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防治: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

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

防治: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泥鳅常见病咋防治

泥鳅常见病咋防治

病害防治的重要性
保障养殖效益:有效的病害防治可以 减少泥鳅死亡,提高产量,从而保障 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病害防治,可以 减少泥鳅体内的药物残留,提高产品 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维护生态平衡:控制病害有助于减少 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降低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养殖户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应 加强对常见病害的认识和防范,做到 早发现、早治疗,确保养殖业的健康 发展。
水质调控
定期检测和调整水质,保持水温、溶 氧、pH等参数在适宜范围内,为泥 鳅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治疗措施
01
细菌性病害治疗
对于细菌性病害,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进行病原
体检测,确定病原菌种类,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注意药物的使
用剂量和疗程。
02
寄生虫病害治疗
对于寄生虫病害,可采用驱虫类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产品质量下降
病害影响泥鳅的生理机能 ,可能导致其肉质变差、 口感不佳等问题。
常见的泥鳅病害种类
细菌性病害
如细菌性肠炎、败血症等 ,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表 现为体色发黑、腹部膨大 等症状。
真菌性病害
如水霉病、鳃霉病等,由 真菌侵袭导致,泥鳅体表 出现白色絮状物等。
寄生虫病害
如车轮虫、小瓜虫等寄生 虫感染,会引起泥鳅体表 受损、鳃部受损等症状。
观察泥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防止药物对泥鳅产生过大
的副作用。
03
其他治疗措施
对于其他非传染性病害,可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调整
饲养管理、改善水质等。同时,加强泥鳅的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
也是治疗病害的重要手段。
04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温和的性格和易于繁殖的特点,被广泛饲养。

然而,泥鳅也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的疾病的侵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泥鳅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又称霉菌病,是泥鳅常见的疾病之一。

患病泥鳅身上出现白色小颗粒,常伴有摇头、摆尾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2. 回游虫病(Costia):回游虫是一种寄生在鱼体上的微型单细胞生物,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浑浊、活动力下降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3. 鱼癣(Saprolegnia):鱼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在鱼体上形成白色或灰色绒毛状物。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并减少泥鳅的壮体饲养,避免过度拥挤。

4. 蜡样背(Exophthalmia):蜡样背是一种泥鳅常见的体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珠突出和背部畸形。

防治方法包括提供均衡的饲料、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避免过度喂食和过度拥挤。

5. 肠蠕动虫病(Camallanus cotti):肠蠕动虫是一种寄生在泥鳅肠道内的线虫,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驱虫药物治疗,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避免污染传播。

6. 鱼白化病(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鱼白化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导致鱼体出血、白化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避免引入感染源,并根据需要使用特定的疫苗。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常见疾病,泥鳅还可能受到其他一些疾病的困扰,如鱼病、鳃脓病等。

对于泥鳅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下几点是常见的建议:1. 提高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和控制泥鳅疾病的关键。

定期清洁鱼缸,定期更换水质,保持水温适宜、pH值稳定。

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症状、病因和防治,渐入高温期需谨慎

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症状、病因和防治,渐入高温期需谨慎

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症状、病因和防治,渐入高温期需谨慎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病害少,近几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种苗退化、病害等各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台湾泥鳅在大陆的发展。

台湾泥鳅的规模化养殖中,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所谓规模化养殖,像目前华中、广东等地台湾泥鳅一般条件差的、养殖水产低的亩产也在3000斤以上,条件好的、养殖水平高的亩产可达到6000斤以上,这个规模才能称做规模化养殖。

泥鳅养殖:泥鳅病害的预防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比如能达到3000斤亩产,一旦发病,死亡率10%,每亩造成的损失就是300斤,这个损失量比较大,所以说一旦是使用饲料的规模化养殖泥鳅塘,预防比治疗重要的多。

下面就近两个月专家在线下遇到比较多的胀气肠炎病和广大泥鳅养殖户分享下养殖经验。

一、症状泥鳅肛门红肿,腹部鼓胀,漂浮在水面,症状轻的泥鳅还可游到水里,不久又浮到水面。

严重的浮在水面不动,不久就死亡。

从外观看,肚子充满气体,肚皮变薄,肠道可隐约看到一节黑一节白。

剖开看到肠道一节饲料一节气体,常和肠炎并发。

轻压腹部,有饲料粪渣和气体排出。

解剖明显的看到肠的前后端有饲料,中间一节有气体。

严重时肠道充血。

二、生理特点泥鳅的呼吸方式比较特殊,有三种呼吸方式。

分别是鳃呼吸、皮肤呼吸和肠呼吸,前两种不再赘述,我们重点说肠呼吸。

肠呼吸是泥鳅所特有的呼吸方式,当水中溶解氧不足时,便会游到水面吞口气再游回水中。

泥鳅肠壁很薄,上面布满了丰富的毛细血管,泥鳅把气吞到肠道后,其中的氧气会进入毛细血管中运送到身体各部位,剩下的废气就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所以泥鳅肠道不仅有消化作用,还承担着重要的呼吸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泥鳅耗氧量的1/3是通过肠呼吸实现的。

正因为如此,当泥鳅肠道的消化和呼吸功能同时进行,就有可能会出现肠呼吸过后的废气被肠道中的饲料阻挡,不能及时排出,出现所谓胀气。

看到这里养殖户朋友就知道为什么肠道会出现一节饲料一节气体的症状了吧。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的病害防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养殖水体较浅,用药量一定要计算准确;二是用药后的池边不能离人,发现泥鳅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加新水等救急措施;三是禁用违禁药品。

本文将介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气泡病1、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1)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2)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3)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6kg/亩;(4)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二、白尾病1、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1)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ppm;(2)将1千克干乌桕叶(合4千克鲜品)加入 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ppm;(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

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②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 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赤皮病1、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

死亡率高达80%。

台湾泥鳅的病害防控

台湾泥鳅的病害防控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控及常见问题处方法本文由益农康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咨询电话台湾泥鳅具有成功率高、风险小、收益稳定,近几年在国内养殖风头比较高,特别在广东区域,据说有很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在养第一造南美白对虾不成功的情况下转而养台湾泥鳅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今天跟大家讲讲台湾泥鳅在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大的问题:介绍台湾泥鳅的生态习性、台湾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日常管理常见的问题,实际上是水质、饲料和病害预防的问题。

1、生态习性外部形态:台湾泥鳅,属鳅科。

形体小,细长,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全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

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

台湾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并非很细小,最大的台湾泥鳅据说现在可以达到700g,作为良种用的泥鳅有时候可以达到800-900g。

生活习性:①底栖性: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②喜温性:适宜水温:15-30℃,最适水温:25-27℃,水温超过30℃、低于10℃摄食明显下降。

③耐低氧: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鳃、皮肤、肠道(特别是小肠)都能进行呼吸,池塘精养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④善逃逸:善于逃跑。

当池水涨满或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⑤食性: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

泥鳅特别贪食。

台湾泥鳅是台湾淡水所林森庄先生(号称“台湾泥鳅之父”)引进到大陆,目前还未完全审定,它的原本产于大陆的大鳞副泥鳅,所以跟普通泥鳅的习性一样。

2、台湾泥鳅的常见疾病的防治规模化养殖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所谓的规模化,像目前华中地区、广东地区台湾泥鳅一般条件差的、养殖水产低的亩产也在3000斤以上,条件好的、养殖水平高的亩产可达到6000斤以上,那么这个就叫做规模化养殖。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泥鳅养殖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成为了农业产业的热门投资项目。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泥鳅养殖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影响了养殖效益和生产水平,因此十分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下面是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五个关键步骤:一、选址泥鳅对养殖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水质清澈、富含氧气,水温保持在20℃~30℃之间。

一般来说,适宜养殖泥鳅的场地应当选择离河流较近的山区、丘陵地带,距离大城市和重工业污染区较远,环境较为清洁。

为了保障生产的安全和高效性,应当考虑选址周边的交通、电力、通讯设施配套完善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二、水质管理水是泥鳅生长的基础,因此水质管理至关重要。

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增加泥鳅的养殖密度和养殖效益。

应当测定水源的水质,掌握水域的水位、水温、酸碱度、溶氧量等基本指标。

针对水质数据,采取合适的预处理和处理方法,进行一定的化学调节、生物调节和物理调节。

定期检查和调节养殖池水的水质指标,保持水质稳定。

三、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影响泥鳅养殖效益和生产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产效率,应当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

应当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食性进行了解,合理配饵,增加泥鳅食欲,促进其生长发育。

要保持养殖池的水质稳定,及时清除池底残渣,定期更换饲料,避免饵料污染。

还要注重饲料的营养均衡,适度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增强泥鳅的免疫力。

四、防疫管理防疫管理是农业养殖业的重要环节之一。

泥鳅养殖业也不例外。

良好的防疫管理方案可以预防和减少泥鳅疾病的发生,保障生产效益。

应当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清除病源和病虫害,及时发现和处理被感染的泥鳅,避免疾病传播。

定期进行泥鳅身体检查,观察泥鳅生长和繁殖的状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疾病扩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五、生产销售相对于养殖环节,生产销售环节则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

生产方面,泥鳅养殖场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养殖计数、分级和清池。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

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集时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雌雄鉴别时,成熟的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雌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且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催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包括:直径6cm的研钵2只,用于研磨脑垂体和精巢;容量为1mL~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以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mL或50mL吸管2支,白色搪瓷碗数只。

台湾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一些,要求水温稳定在20℃以上。

催产药物一般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每尾雌鳅注射HCG约30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约5μg~10μ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注射剂量为0.1mL,注射深度为2mm;注射时间以台湾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

注射后的亲鳅放入规格为2m×1m×0.5m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养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著名的淡水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淡水养殖中
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1. 泥鳅白点病
泥鳅白点病是由白点虫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鱼体上出现白色小斑点。

感染白点病
的泥鳅会呈现疲惫、食欲不振、游动迟缓等症状。

治疗方法为在水中加入抗白点药物,同
时增加水温。

2. 泥鳅口部溃烂病
泥鳅口部溃烂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泥鳅口部出现黄色分泌物,并凸出一块食欲不振。

治疗方法为在水中加入抗菌药物,同时保持水质清洁。

3. 泥鳅细菌性病害
5. 泥鳅口腔炎
泥鳅口腔炎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泥鳅口腔肿胀、红、发炎。

最好
的治疗方法是提前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保持水温和水质清洁。

综上所述,泥鳅淡水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包括白点病、口部溃烂病、细菌性病害、霉病
和口腔炎。

为成功防治这些病害,应提前做好预防性措施,包括定期检查泥鳅、保持水质
清洁和加强饲养管理等。

当然,如果已经感染了病害,还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一例台湾泥鳅指环虫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

一例台湾泥鳅指环虫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

· 32病害防治Disease Control文章编号:1006-3188(2017)04-0032-02一例台湾泥鳅指环虫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习宏斌2 王海华*1 廖怀生3 徐先栋1 段中华4 李燕华1 陶志英1(1.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2.峡江县渔业渔政局; 3.遂川县水产站;4.新干县水产站)摘要:报道了一例因指环虫感染造成越冬种鳅大量死亡的病例,在现场调查、镜检观察确诊基础上,通过进行现场药物防治试验,探讨了病害发生原因,为台湾泥鳅指环虫病防治提供了科学用药方案。

关键词:台湾泥鳅;指环虫病;防治中图分类号:S943 文献标识码:C基金项目: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编号:JXARS-10)资助。

作者简介:习宏斌,男,江西峡江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王海华(1971-),E-mail: haihuawang998@ 。

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养殖密度高、容易捕捞等优势,其最大的特点是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台鳅最大体重可达 400 克,年均生长可达 150 克,是现有养殖品种生长速度的5倍。

江西省于2014年前后引进台湾泥鳅养殖,因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养殖效益高等优点,深受养殖户的欢迎,现在已发展成为江西省主要泥鳅养殖品种。

台湾泥鳅在引进之初,病害发生相对较少,不过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产量的提高,台湾泥鳅病害问题也日益突显。

作为一种新引进品种,养殖户因缺乏相应的病害防治经验,病害的发生往往会给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

笔者在进行走访调查过程中即发现一例因指环虫感染造成越冬种鳅大量死亡的病例,笔者现场进行药物防治试验,探讨病害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台湾泥鳅的相似病例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养殖及发病情况池塘面积为800m 2,东西走向,水深0.9m,土泥底质,池塘放养体质量为50-70g 种鳅1000kg 左右。

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个大好养TW-6台湾龙鳅是由品种选育、人工繁育、人工养殖第一人,台湾农业部渔业署淡水所首席工程师林森庄先生耗四十二年心血,将台湾、大陆及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诸国的泥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选育而成,是全球水产界唯一公认的人工选育品种。

最明显的特征是个大、生长速度快。

2012年被湖北蓝海春公司从台湾直接引进,由该公司技术总负责人樊启学教授实现其本土化,确保台湾龙鳅在不同的地域均可有很理想的表现,在生长速度、个体大小、免疫力、商品品质、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标上均能与原种保持一致。

目录:生活习性龙鳅的食性营养价值品种优势养殖模式生活习性:一、不钻泥本土泥鳅在水温过高或过低、受惊扰等情况下,会钻泥。

在市场价格特别理想的冬季,本土泥鳅的这一特性让许多养殖户头疼不已。

不钻泥是台湾龙鳅的明显特性,冬天很好捕捞。

二、喜温性台湾龙鳅的适温范围为15-30℃,最适为25-27℃。

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食欲减迟,生长缓慢。

三、耐低氧台湾龙鳅比一般的鱼类更耐低氧,龙鳅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辅助呼吸。

肠呼吸是龙鳅特有的生理现象。

龙鳅的食性:台湾龙鳅属杂食性鱼类,对食物的要求并不挑剔,水中的泥沙、腐殖质、有机碎屑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

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硅藻类、绿藻类、蓝藻类、裸藻类、黄藻类、原生动物类、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等。

台湾龙鳅处于寸片到二寸片阶段时(3~5厘米),喜食腐殖质,其次是小型甲克动物、昆虫等,胃肠食物团中,泥沙和腐殖质的重量比例高达70%左右,生物饵料的重量只占30%。

而全长在5~8厘米的泥鳅喜食水中浮游动物、丝蚯蚓等,偶尔也食藻类、有机碎屑和水槽的嫩叶与芽。

当泥鳅长到8~10厘米时,食性偏杂,主食大型浮游动物、碎屑、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也食部分微生物。

生活在不同水体的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泥鳅,其食物有所不同,但通过食物组成可以认定龙鳅时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食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藻类及高等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控及常见问题处方法本文由益农康达农业科技提供咨询泥鳅具有成功率高、风险小、收益稳定,近几年在国养殖风头比较高,特别在区域,据说有很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在养第一造南美白对虾不成功的情况下转而养泥鳅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今天跟大家讲讲泥鳅在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大的问题:介绍泥鳅的生态习性、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日常管理常见的问题,实际上是水质、饲料和病害预防的问题。

1、生态习性外部形态:泥鳅,属鳅科。

形体小,细长,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全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

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并非很细小,最大的泥鳅据说现在可以达到700g,作为良种用的泥鳅有时候可以达到800-900g。

生活习性:①底栖性: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②喜温性:适宜水温:15-30℃,最适水温:25-27℃,水温超过30℃、低于10℃摄食明显下降。

③耐低氧: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鳃、皮肤、肠道(特别是小肠)都能进行呼吸,池塘精养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④善逃逸:善于逃跑。

当池水涨满或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⑤食性: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

泥鳅特别贪食。

泥鳅是淡水所林森庄先生(号称“泥鳅之父”)引进到大陆,目前还未完全审定,它的原本产于大陆的大鳞副泥鳅,所以跟普通泥鳅的习性一样。

2、泥鳅的常见疾病的防治规模化养殖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所谓的规模化,像目前华中地区、地区泥鳅一般条件差的、养殖水产低的亩产也在3000斤以上,条件好的、养殖水平高的亩产可达到6000斤以上,那么这个就叫做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殖,比如亩产3000斤,一旦发病,死亡率10%,每亩造成的损失就是300斤,这个损失量比较大,所以说一旦是使用饲料的规模化养殖塘,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的核心:维护正常的免疫体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刺激免疫系统,激发免疫系统活力。

实际上,治疗大鱼的整个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压制病症:例如细菌感染类的疾病首先使用抗生素进行压制,压制就是把体、血液、器官的好的细胞、坏的细胞、好的细菌、坏的细菌统统压制在一个很低的生物量。

第二个阶段:依靠体的免疫体系进行病症的修复,所以说平时维护整个的免疫体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刺激免疫系统,继发免疫系统活力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台风来临时,预测台鳅会在连日阴雨的时间里发生应激,就需要在台风来临前的5-7天时间里,拌料口服酵母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刺激免疫系统,激发免疫系统的活力,保障在台风来临后的时间段里体质健康。

此外,平时的水质管理、饲料投放的规管理、增氧机的开启时间、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等提高免疫系统活力的产品等都是作为预防的管理手段。

泥鳅病虫害分类:①寄生虫病,泥鳅的寄生虫病远远不止我们等会要描述的,它有很多,在规模化养殖中目前寄生虫病不多;②水霉病③白嘴白尾或白鳍病④红颚、烂鳃⑤苗红头或红点病⑥黑鳃⑦腐鳍烂身病⑧肠炎病⑨气泡病,第②-⑨都是细菌性疾病或真菌性疾病,这一类的疾病死亡率特别高,死亡速度特别快,所以对细菌性疾病列得多一些。

寄生虫病:泥鳅的寄生虫病不多,特别是规模化的养殖鱼塘,因为基本上都是肥水(肥水条件下,浮游植物多,溶解氧充足,对底质的消解能力强,寄生虫的种群被遏制在较低的水平。

),加上大家预防的意识比较高,所以得很怪的寄生虫病很少。

种类:大致有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还有泥鳅经常发生的白点,因为是淡水鱼,也就是小瓜虫。

因为泥鳅的养殖量比较大,养殖周期比较短,而小瓜虫往往是在初春时发生较多,规模化养殖一般秋冬时节都已经出塘了,所以得小瓜虫病的往往只有保种越冬的,数量较少,在此就没有列出来。

流行阶段:得了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的泥鳅有苗也有成鱼;症状:一般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这有点跟一部分常规鱼类似。

防治方法:这一类的疾病一般合并杀,合并治疗;预防:①在水花下塘第4天开始,使用杀车轮虫的药物对车轮虫进行遏制。

有些人问我,说在这个时候很难看到车轮虫,镜检很难,水花下塘,1公分多一点,你想把它抓到手里面,把鳃拨开都很难,怎么检查?这个时候可以检查体表的黏液:直接刮取体表的黏液在显微镜下镜检。

根据多年的经验,鱼苗死亡量很大的时候不用检查,直接杀,就是在水花下塘第4天开始就杀一次车轮虫,隔7天再用一次。

基本上这两次就可以把泥鳅水花下塘之后大约会得车轮虫的可能给遏制住了。

②每次在分苗前使用抗应激的药物(如维C)进行拉网抗应激的预防。

水花下塘的数量一般比较大,这样就需要对鱼苗进行分级,有的区域标苗时达到100万尾/亩,这样起码要分4次左右,分了之后的鱼,按不同的规格进行养成,剩下的鱼苗一定要在下次分苗之前拉网抗应激。

③在拉网之后大约第3天,等鱼苗恢复得差不多了以后,还要使用杀灭车轮虫的药物1次,这样就把寄生虫病预防到位了。

在苗期主要也就是车轮虫多一些,因为在放水花下塘的时候一般都会时肥水下塘,天然饵料比较充足,水质也比较肥,这个时候其它的虫,比如说指环虫得的可能性很小(指环虫一般在低温下多,而且指环虫的个体大,在鱼苗的鳃上寄生的可能性小)。

如何治疗:①可使用“2%二硫氰基甲烷”每亩·米100-200ml全池泼洒。

也可以少用点,根据水花的体质情况。

②有指环虫协同感染时,每亩·米使用“2%二硫氰基甲烷”100ml+“甲苯咪唑水悬剂”100ml。

指环虫协同感染时起码要用2次药,需间隔3天重复用药一次。

这个治疗方案对应斜管虫、三代虫都可以合并杀掉。

泥鳅的细菌性疾病——水霉病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越冬和转运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在隔年的成鳅,隔年的成鳅在越冬之后由于转运受伤,加上水温偏低,导致水霉菌丝在伤口处增生,严重时伤口处如棉花团状大小。

有时候繁殖的鱼卵也会有水霉感染。

主要是因为成鳅本身有水霉感染,加上有时候繁殖的时间提早,水温偏低,这时候繁出来的鱼卵也会有,这批鱼卵基本上就完了。

预防:①转塘后第2天,使用“增效矾”按每亩·米100-150克泼洒1次。

②第4、5天,使用中药提取物的“五倍子水溶液”按每亩·米50ml全池泼洒。

一般用这种方法预防的话得水霉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保证水的肥度更重要。

保证水的肥度之后像这种药物使用的可能性都不高了。

治疗:①“五倍子水溶液”按每亩·米100ml全池泼洒,连用2天。

五倍子具有杀真菌的作用②更严重的情况:用复合药协同增效:每亩·米“五倍子水溶液”100ml+“硫醚沙星溶液”100ml全池泼洒,连用2天。

硫醚沙星具有一定的杀真菌和霉菌的作用。

注意:使用之后还要增肥,因为当你发现了水霉病,基本上鱼塘的透明度应该在30公分以上了,预防或者治疗之后要学会使用一些速度比较快的肥料,对池水进行快速增肥,否则在持续低温的情况虾,在15-20天左右水霉病会再次复发,这是水霉病的特点。

白嘴白尾或白鳍病:发病阶段:白嘴白尾或白鳍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发病特征:初期病鳅从吻到眼前哪一段为乳白色,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重症时蔓延至背鳍根部及背鳍后面的全部体表,由灰白色变为乳白色,鳅苗在水体里面的特点是: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死亡得很快,且死亡率高。

流行季节:5~7月,大家都知道5-7月份是华南和华中地区夏花在寸苗或者2寸的时时段,主要是原生动物侵害寄生时,有些时候跟车轮虫协同感染发生。

主要表现在夏花分塘前后。

死亡率:达30%~50%,这样话的标苗就算彻底失败了。

预防:①定期泼洒“聚维酮碘”,按照亩·米200克(毫升)全池泼洒;同时服“酵母提取多糖和谷胱甘肽”,提高免疫能力。

酵母提取多糖和谷胱甘肽是免疫增强的光谱刺激剂,服了之后会刺激鱼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泥鳅的应答能力。

②定期投洒“含有芽孢的活菌改底制剂”,这种情况一般建议使用含有芽孢的颗粒剂,可以直接沉降到水底,对水底进行环境改良和占位,避免有害物质增生引发病症。

占位:在池底的表面,特别是在活性植物的表面有时候有一些带有电荷的位点,有时候这个位点是被杂菌占据了它就会在那里繁殖,所谓的占位是指先用聚维酮碘杀掉了杂菌之后再将含有高浓度的枯草芽孢菌的活菌投下去,让枯草芽孢杆菌在表面植物或者池塘底泥的表面进行占位,从而遏制其它有害菌的繁殖。

芽孢可以对池底大分子有机物包括氨氮进行利用。

特别注意:若有虫,先杀虫。

根据经验,这个时候车轮虫伴生的可能性很大。

镜检如果发现有虫,那一定要先杀虫。

按照上面的杀寄生虫的方法先杀虫,杀了之后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杀菌。

有2套方案:方案1:①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对水体进行消毒;②使用“高含量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改良;③服“氟苯尼考粉+保肝类产品+三黄散”,连用3天;④第4天开始服“天然抗菌物质+多维”,3天。

天然抗菌物质有很多,比如说抗菌肽、有些植物的抗凝物质,大家找到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第1套方案大概需要6-7天。

方案2:①全池泼洒“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溶液对水体进行消毒;②使用“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改良。

③上面我们用了氟苯尼考,这里就可以用“恩诺沙星粉”+免疫多糖类制剂”,服连用3天。

可以轮换用药,就像外用消毒剂一样,第1个方案用了聚维酮碘,第2个方案用戊二醛苯扎溴铵,这是轮换使用,降低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

免疫多糖类制剂也可以换,因为保肝类物质有很多,免疫多糖类物质主要是酵母里面提取的高浓度的免疫多糖,高浓度的免疫多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红颚、烂鳃流行情况:在苗期和成鱼期都会发生,往往有时候也有车轮虫或其它寄生虫感染,这时候伴生车轮虫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主要是其它的虫,持续死亡。

多次治疗治不好,累计死亡量很大。

往往2个星期左右就死得差不多了。

镜检若有虫的话要先杀虫,是车轮虫还是其它的虫都行,但是一定要杀虫,杀完虫之后再来杀菌。

治疗方法:外用:每亩·米水用200克“过硫酸氢钾”颗粒全池投撒,鱼窝处重点投撒,连用2天。

主要是遏制传染源。

服:这是治本的药,同时服“氟苯尼考粉”+“多维”+“亚硫酸氢钠甲萘昆粉”+“免疫多糖制剂”连用5-7天。

亚硫酸氢钠甲萘昆粉就是我们平常说的K3,可以止血,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出血。

泥鳅苗红头或红点病跟黄颡鱼的红头类似。

流行情况:水温达到24℃以上发生较多,体有寄生虫先行感染,然后其它有害菌趁机而入,溶血类细菌会导致表皮皮下出血。

流行特点:感染速度较快,短期死亡量会很大。

有时候一开始出现不太容易注意,等到发生了以后死亡量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