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_陈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
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
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
识。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
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
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
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
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
HENSIVE DEFINITION
CHEN Zhu; YE Min
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
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
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
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
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
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
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
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
sphere
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
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
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
知的。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理论和研究中发
现,目前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尚未形成统一和明
确的定义①,该方面的讨论也并不活跃。而在西
方,“公共空间”作为建筑、城市规划,以及社会、
人文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广泛探讨显示出“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中包含“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这两个重要概念。仅就“空间”这一概念而言,西方学术界就缺乏一个普遍认同和清晰简洁的定义。城市研究学者马丹尼波尔(A.Madanipour,1996) 在《城市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探寻》一书中在对“空间”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释义而言,广义的“空间”在哲学以及物理学层面上具有“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和“相对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不同定义。“绝对空间”是指“清晰的、物理上的、切实存在的”物质空间;与此相反,相对空间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人的主观观察所感知的空间,因而与特定的时间或背景环境相关。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似乎决定了“空间”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属性。与之相对应,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Madanipour, 1996)。这一概念表明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了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客观规律性,又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公共空间”中包含“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本文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作为建成环境的城市学科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便于分析讨论,本文按照将公共空间作为“建成空间”或者“社会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
——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陈 竹 叶 珉
【作者简介】陈 竹(1973-),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博士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叶 珉(1954-),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城市设计课程主任,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8-02-03
【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5-0059-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国外规划研究
P la n n in g S t u di e s Ove
rs ea s
60
的不同研究角度,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城市规
划和城市设计学科领域的主要公共空间研究理论
从起源和发展、代表学者、主要观点等方面进行
梳理,并通过对不同理论的分析,阐述公共空间
在不同学术角度的不同属性,以期对当代西方城
市公共空间理论体系形成较全面的认识框架。
1 公共空间作为视觉与审美对象——视
觉审美研究
作为供公共活动使用的城市空间,城市公共
空间作为建成环境的物理属性首先成为城市学科
的关注对象。这一空间概念在欧洲城市中的内容
涵盖了开放空间(open space)、广场(plaza)、公
共场所(public place)、大街(boulevard)、公园
(park)、绿地(green space)等。从古希腊的集市、
罗马的广场到中世纪的市场、文艺复兴时期的城
市广场,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肌理重要的组成
部分,无论是经长期社会发展演变形成的,还是经
过规划或建筑师设计构建的,其空间形态在城市
整体环境中都占据了显要甚至是核心的地位。相
应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较早出现的是从
传统的“建筑”美学理念出发,基于城市空间的视
觉质量和审美体验来探讨什么是好(美)的空间形
态。这一角度的研究将城市空间物质实体作为主
要对象,以设计或观察者的主观审美取向为标准,
而不涉及其他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对于不同的城市空间要素,视觉领域的学者
主要运用类型学方法,通过观察总结不同空间构
成形式来归纳理解城市空间元素构成的视觉审美
规律原则,并以此为范例来指导将来的城市规划
设计。这一方向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特(C.Sitte,1889)的著作。西特通过分析欧洲
传统城市中的不同尺度、比例和形状的城市广场
的视觉审美特征归纳出一系列艺术原则,并强调
空间围合性或者封闭性(enclosure)是公共空间的
最重要的属性。20世纪50年代由卡伦(G.Cullen,
1961)开创的市镇景观学说(townscape)进一步
发展了城市景观元素和由此产生的视觉体验规律
的理论体系,使人们重新认识被20世纪初由现代
主义所推崇的功能至上、绝对理性的“机械美学”
所忽略的城市空间的视觉审美价值。卡伦在他的
“市镇景观”中引入了“序列视线”
(serial vision)
的概念,他认为人对城市空间的感知是一个动态
的、三维的、连续的过程,如同一出由一系列建
筑街道景观要素组成的戏剧,每个元素都是空间
感受的一部分,并建立了一套描述及评价这些动
态场景的景观分析方法。一些学者认为卡伦的市
镇景观学说相对西特所推崇的“静态、内向及自
足”的空间美学标准的贡献在于其揭示了城市空
间作为统一的和连续性的属性。与此相似,培根
(E.Bacon)在其著作《城市设计》中通过对欧洲
传统城市中核心公共广场系列的分析认为,经典
的城市空间的美学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将运动
中的视觉审美体验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并
提出将这一“同时运动系统”(simultaneous move-
ment systems)作为组织城市公共空间的首要原则
和形成城市整体性的方法(Bacon, 1974)。这些研
究促进了对城市空间审美价值的深入认识,从把
空间作为二维的、单纯视觉体验的对象拓展到作
为动态的、涉及时间和运动的相对的全方位的空
间体验的领域。基于空间形态美学的不同角度、
或不同视觉观察角度对城市空间的审美原则进行
研究构成了城市设计学科中主要内容之一。主要
学者如亚历山大(C.Alexander);布思(N.K.Booth);
朱克(P.Zucker); 克里尔(R.Krier)等对于城市
空间中建筑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尺度、空间的
开放与围合、空间的整体和连续性,以及提升公
共空间视觉质量的环境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
研究 (Alexander and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1977; Booth, 1983; Krier, 1979; Zucker, 1959)。
从视觉审美角度对城市空间的研究是一种与
客观环境直接相关的,相对易于描述的研究角
度,并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形成较为成熟的适
于操作的控制方法,因而在建筑学、景观及城市
规划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在英国20世纪初的
“图画式”(picturesque)城市更新运动中,视觉
原则被强调作为城市景观改造的主导控制性原则
得到广泛的运用。但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城
市建设中片面关注城市空间的视觉审美特性的做
法遭到来自城市和相关学科的日益猛烈的抨击。
批评者认为,这一角度将美学标准建立在研究者
个人的审美意趣和主观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缺
乏被普遍认同的客观的环境认知的基础,而设计
师(观察者)并不能代表所有空间参与和使用者
的需求。此外,单纯强调从视觉美感来评判环境,
割裂了环境背后的精神因素,容易导致对城市空
间只停留在对表面的形式主义的追求,而空间对
人和社会的作用远不止于作为观察者审美趣味的
满足。
2 公共空间作为人主观感知的对象——
认知意象研究
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仅仅来自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