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第1节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促进燃烧的方法爆炸是如何发生的习题新版鲁教版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燃料(第2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燃料(第2课时)

图6-1-4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___________①_②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 安全措施是严__禁_烟__火__(合__理_即__可__) _____(写出一种即可 )。
考查角度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考查角度3: 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能实现的 探究目的是( A )
A.甲图中①②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植物油是否有关
B.甲图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水是否有关
C.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D.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
列解释合理的是( B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考查角度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解析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知识点二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1)实验探究 将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 玻璃管。用_排__水___法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 定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一开始氢安气静 ______地燃烧,片刻后就发爆生炸了______。
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 不可.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水 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故选B.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6.1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6.1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

6.1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6.1燃烧与灭火》(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122-124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发生爆炸需要满足什么条件?2.一些常见的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是多少?3.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何区分?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氢气的燃烧和爆炸:氢气刚开始燃烧时,只有____氢气在玻璃管口跟____接触发生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____从瓶底涌入,与____混合,大量氢气分子与氧气分子同时接触,____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____,就发生了____。

2.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氢气____ 天然气____一氧化碳____ 乙炔____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后教:(一)先交换练习本,然后更正请同学仔细看这2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同学请举手。

(指名尖子生更正)(二)讨论:(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评检测题:为什么这样填写?(三)同学互改,交换更正。

五、当堂训练:(一)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六、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第一节 第2课时 促进燃烧与爆炸

九年级化学第一节 第2课时 促进燃烧与爆炸

例 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
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图6-1-3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如图所示,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
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
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
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__使_面__粉_充__满__整_个__金_属__筒__,_与__空_气__混__合_均__匀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①_②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例 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 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图6-1-3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如图所示,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 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 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 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6-1-3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_严__禁__烟_火__(合__理__即_可__) _(写出一种即可)。
2.为了保证旅客安全,交通部门规定: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 爆、腐蚀品和危险品等进站上车。下列物品中,能携带上车的
是( D ) A.汽油 C.酒精
B.鞭炮 D.合成洗衣粉
3.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爆炸是气体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 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引起的 C.爆炸都会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D.爆炸是缓慢氧化的必然结果
(3)乙炔充分燃烧的原因 温度达到__着__火_点___以后,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接触碰撞, 就能燃烧。在一定的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 ____多____,燃烧就越___剧__烈___。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燃烧与灭火》复习课件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燃烧与灭火》复习课件
点燃
2C2H2 + 5O2 === 4CO2 + 2H2O
知识回顾
2.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___接__触__面__积_____; (2)增大__氧__气___的浓度。
知识回顾
知识点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__有__限___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 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__膨__胀__ 而引起爆炸。 2.加油站、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等,都标有“严禁 烟火”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混有 _可__燃__性__的__气__体__或__粉__尘___,遇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知识网络
灭火的原理
➢ 燃烧的条件 ➢ 破坏燃烧条件
燃烧与 灭火
促进燃烧的方法
➢ 乙炔的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 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 爆炸有关的安全知识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知识点1 灭火的原理 1.灭火原理 (1)___清__除____可燃物; (2)___隔__绝____氧气(或空气); (3)___降__温____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例题解析
【变式题】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 将灭火弹抛到火场使之爆炸并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
因及应用分析不合理的是( C )
A.爆炸使燃烧处于暂时缺氧状态 B.此法能有效解决缺水地区火灾灭火问题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爆炸掀起的沙土能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例题解析
【解析】A、爆炸是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 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气体的体积膨胀造成的。可见爆 炸需要氧气的参与,可使燃烧处于暂时缺氧状态,达到灭火的 目的。故正确; B、爆炸灭火不需水,特别是在缺水地区,是较为理想的灭火方 法。故正确; C、爆炸可以聚集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升高,并不能降低可 燃物的火点。故错误; D、爆炸可以掀起大面积的沙土,覆盖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 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故选C。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6.1.2 促进燃烧与爆炸课件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6.1.2 促进燃烧与爆炸课件 (新版)鲁教版

烧,生成炭黑(或__一_氧__化_碳__)和水。 (2)将上述燃烧的乙炔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乙炔___充_分____
燃烧,生成__二__氧__化_碳___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2_C_2H_2_+__5O__2 _=点_=_=燃=_=_4_C_O_2_+__2H__2O。
K12课件
4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2)预防 在加油站、化工厂、煤矿的矿井和面粉厂等场所,空气
中会含有较多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一定要___严__禁___烟火,严格遵
守___安__全___规程,防止发生火灾和K12课爆件 炸事故。
13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3.安全防护常识 (1)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识
图6-1-3
K12课件
14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K12课件
9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解析] 可燃物架空一些,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氧气与可 燃物接触更充分;此做法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固有属性)及空气 中氧气的含量。
K12课件
10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知识点二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或粉尘,一定要严禁烟火,严格遵守安全规则,防止发生火灾和爆
炸事故。
K12课件
18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核心应用]
核心二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例2 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 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图6-1-4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图6-1-4
K12课件
19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如图所示,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 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 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 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请回答: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___使_面__粉_充__满__整_个__金_属__筒__,_与__空_气__混__合_均__匀__________。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6.1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6.1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

最新精品资料·化学6.1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6.1燃烧与灭火》(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122-124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发生爆炸需要满足什么条件?2.一些常见的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是多少?3.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何区分?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氢气的燃烧和爆炸:氢气刚开始燃烧时,只有____氢气在玻璃管口跟____接触发生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____从瓶底涌入,与____混合,大量氢气分子与氧气分子同时接触,____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____,就发生了____。

2.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氢气____ 天然气____一氧化碳____ 乙炔____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后教:(一)先交换练习本,然后更正请同学仔细看这2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同学请举手。

(指名尖子生更正)(二)讨论:(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评检测题:为什么这样填写?(三)同学互改,交换更正。

五、当堂训练:(一)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六、教学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案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2课时 参考教案1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案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2课时 参考教案1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 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及爆炸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爆炸产生原因的微观解释。

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讲述】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

【展示】1.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所说的燃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自身的着火点2.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过渡】同学们你们见过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乙炔焰吗?那是乙炔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工人师傅们通过调节乙炔和氧气的进气阀门,来改变两种气体的比例,从而控制氧炔火焰的温度。

当氧气的用量相对乙炔不足时,乙炔不充分燃烧,生成炭黑(或一氧化碳)和水;当氧气的量充足时,乙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现在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新课讲解】知识点一、促进燃烧的方法【活动天地6-3】1.将乙炔气体用玻璃管导出后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并记录现象。

2.将上述燃烧的乙炔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讲述】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接触碰撞,就能燃烧。

在一定的空间内,相互碰撞接触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剧烈。

乙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希望燃料燃烧的很充分,因为如果不充分燃烧会造成燃料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那么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呢?【活动天地6-1】【组织讨论】请同学们讨论并解析下列现象,并据此归纳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促进燃烧的方法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课件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促进燃烧的方法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课件新版鲁教版

你能对下列现象做出解释吗?
1. 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 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 缸。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 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 膛中吹入空气。
使空气流动加快
4. 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 在空气中加热铁丝,铁丝不会燃烧;在 氧气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 射。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二课时 促进燃烧的方法
新课导入
工人师傅进行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是什么? 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乙炔的不充分燃烧和充分燃烧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C2H2+O2 点燃 C+H2O C2H2+O2 点燃 CO+H2O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 C2H2+O2 点燃 CO2+H2O
增大氧气的浓度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一氧化碳的产生
1. 若氧气供给充足时,碳的燃烧是完全的,燃烧的产物是 二氧化碳 C+O2(充足)点燃 CO2
2. 若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的燃烧是不完全的,燃烧的产物 是一氧化碳 2C+O2(不充足)点燃 2CO
3. 在高温下,炽热的碳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CO2 高温 2CO
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CO+CuO △Cu+CO2 ③ 毒性:一氧化碳被吸入肺里,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
碳氧血红蛋白,随血流遍布全身。由于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 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300倍,故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 地与氧气结合,造成机体急性缺氧。因此一氧化碳有剧毒。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 一
的_着__火__点___。


(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活动天地6-1
讨论:
(1)在各种情况下应当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2)采用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
把灭火方法进行分类,填入P119 的表中。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结论】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活动天地6-4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121页活动天地6-4内容: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1.将煤粉碎 2.将汽油雾化 4.加工成蜂窝煤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 的接触面
3.烧锅炉时用鼓风机鼓入空气 5.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1)沿楼梯迅速下楼。(2)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3)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4)封闭房门。 (5)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6)跳楼。
下列逃生措施正确的是( B )
A.(1)(2)(3)(4) B.(2)(3)(4)(5) C.(3)(4)(5)(6) D.(1)(2)(5)(6)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的原理。 2、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
3、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 范爆炸的措施。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火,第一次支配了一种 自然力,从而把人从动物界 分离开来!

第六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促进燃烧的方法和爆炸—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2课时促进燃烧的方法和爆炸—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 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 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 的危险。
作业与检测
1.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
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 杯水车薪 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
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
釜底抽薪
燃烧是要有可燃物和氧气参加的,从锅底 把燃料取走,自然也就无法燃烧了。
活动天地 写出乙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2H2 +5O2 =点=燃== 4CO2+2H2O 怎样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乙炔的充分燃烧与
不充分燃烧?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乙炔分子和氧气 分子接触碰撞,就能发生燃烧。同一时刻、 一定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 燃烧就越剧烈。
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能源,不充分 燃烧有什么害处呢?我们应该怎样做?
燃料不充分燃烧,既浪费资 源,又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 气。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充分 利用各种资源,节约能源。
活动天地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3.用煤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 4.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5.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发生燃烧,如果在 纯氧中加热铁丝,它就会火星四射,剧烈燃烧
讨论?
冬天用煤炭取暖,临睡前能否用一盆冷水放 在炉火旁预防CO中毒? 不能。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 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 煤气泄漏等。
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时,应该马上关闭 煤气,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 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
家庭里的天然气、 煤气或液化气等发生泄漏时, 可燃性气体在通风不良的厨 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 明火发生燃烧,就有可能引 起爆炸。在油库、化工厂、 煤矿的矿井等场所,空气中 会含有较多的可燃性气体或其他可燃性微粒,一定要严 禁烟火,严格遵守安全规程,防止燃烧和爆炸事故的发 生。

鲁科版九年级化学 6.1.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课件 PPT

鲁科版九年级化学 6.1.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课件 PPT
中物理
鲁教版 化学(初中)
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1 知识回顾 2 课堂导入 3 新课讲授 4 课堂小结 5 典型例题
1 知识回顾
什么是燃烧: 在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__氧__气____发生的一种 ____发__光____、___发__热_____的剧烈___氧__化___反应。
思考: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能否发生爆炸?为什么?
不会发生爆炸。因为不是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产生的 热量能及时的扩散。
爆炸的原因: 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在有限的空间内 产生急速的燃烧
是不是只要氢气与空 气的混合物都会发生 爆炸?
爆炸极限:易爆的可燃物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遇 到火源就会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作爆 炸极限。
考点二:爆炸与消防安全常识
【迁移训练1】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 )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考点三:常见的安全标识
【典型例题3】(2019•无锡)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吸 烟”的是( A )
2 课堂导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考:为什么燃烧的蜡烛一 吹就灭,而煤炉火用扇子扇, 却扇越旺?
分析: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用嘴吹会使温 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
煤炉中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扇风不会使 煤炉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反而补充了氧 气,促进了煤的燃烧,所以会越扇越旺。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其他促进燃烧的方法吗?
1.将乙快气体用玻璃管导出 后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并记 录现象。
现象: 不充分燃 烧,有大 量黑烟冒 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练习】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01知识管理1.燃烧的概念与条件概念:可燃物与__氧气__发生的剧烈的__发光__、__发热__的__氧化反应__。

条件:(1)物质具有__可燃性__;(2)可燃物与充足__氧气__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__着火点__。

注意:着火点指的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方法:(1)降低__温度__;(2)隔绝__氧气__;(3)移走__可燃物__。

说明: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灭火只需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02基础题考点1燃烧的概念与条件1.(成都中考)下列物质能发生燃烧的是(A)A.棉花B.黄金C.食盐D.大理石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D)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3.(重庆中考)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的作用是(D)A.补充氧气B.增加可燃物C.升高铁丝的着火点D.升高铁丝的温度4.化学知识常常可以用来解释历史问题。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大军,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的大败而逃。

用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1)曹军的木船是__可燃物__;“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火箭”可使木船的温度达到着火点__;(2)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空气(或氧气)__,使火烧得更旺。

考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南京中考)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A.隔绝空气B.清除可燃物C.降低酒精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6.(湘潭中考)风吹灭蜡烛,主要灭火原理是(D)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消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7.(青岛中考)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