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介绍最简单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时间划分方式,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阶段,并用特定的名称来表示每个阶段。
这些节气既标志着农事活动的时间节点,又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季开始,万物复苏,天气逐渐变暖。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降雨增多,露水也开始出现,预示着气温的回升。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5日或6日。
惊蛰的名称源自“昆虫惊醒”,意味着春雷初鸣,万物苏醒。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空明朗。
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春风吹动,天气渐暖,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19日或20日。
谷雨表示春雨丰沛,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节,作物开始结实,表示农作物的小麦等将成熟。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5日或6日。
芒种是收割谷物的时节,也标志着夏季农作物的种植阶段。
夏至: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意味着夏季进一步加深。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7日或8日。
小暑时节,气温高,且多雷雨,舒适的夏季真正开始。
大暑: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22日或23日。
大暑时期,气温最高,常常出现高温天气。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我国古代智
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经上位置的不同而确定,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
在这些节气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
计在于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气候逐渐暖和。
2.雨水:雨水时节,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暖,降
水增多,春雨润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雷鸣
蛰伏,冬藏的生物慢慢苏醒,开始休养生息。
4.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等长的日子,代表着阴阳
平衡,人们要注重身心调养,保持身体健康。
5.清明:清明时节,春风吹绿了大地,万物生长,是
祭祖扫墓的时节,也是旅行踏青的好时机。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充沛,谷种
初播,农民们开始繁忙的春耕生产。
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每个
节气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内涵。
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寓意和精神寄托。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及其介绍
二十四节气1.立春(Spring Begins):这是春季的开始,通常在公历的2月3日左右。
立春之后天气逐渐转暖,春意渐浓,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
2.雨水(Rain Water):雨水节气通常在公历的2月18日左右。
这时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代表着雨水开始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Waking of Insects):惊蛰节气通常在公历的3月5日左右。
在这个时候,气温继续上升,春雷开始出现,冬眠的昆虫也开始苏醒。
4.春分(Vernal Equinox):春分节气通常在公历的3月20日左右。
这时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阳光直射赤道,标志着昼夜平分,春天进一步深入。
5.清明(Clear and Bright):清明节气通常在公历的4月4日左右。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始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6.谷雨(Grain Rain):谷雨节气通常在公历的4月19日左右。
这时天气渐暖,雨水充足,是谷类作物播种的好时机。
7.立夏(Summer Begins):立夏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5日左右。
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Grain Full):小满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20日左右。
这时农作物已经进入充实生长期,但尚未成熟。
9.芒种(Grain in Ear):芒种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5日左右。
这时农作物的籽粒开始成熟,准备收割。
10.夏至(Summer Solstice):夏至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21日左右。
这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刻,标志着夏季的正式来临。
11.小暑(Slight Heat):小暑节气通常在公历的7月7日左右。
这时天气渐热,但尚未到达酷暑的程度。
12.大暑(Great Heat):大暑节气通常在公历的7月22日左右。
这时气温最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Autumn Begins):立秋节气通常在公历的8月7日左右。
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转凉。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二十四节气各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农业应用、注意事项和民间说法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农业方面,立春是开始准备春耕的时间。
农民们会开始清理田地、准备种子和农具。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春季流行病的发生。
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春卷等。
2.雨水:表示降水量逐渐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农民们会根据雨水情况来安排灌溉和施肥。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雨水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认为雨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惊蛰:意味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在农业方面,惊蛰是开始春耕的好时机,也是防治害虫的关键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预防害虫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
民间有吃梨的习俗,认为惊蛰吃梨可以润肺止咳。
4.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此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
在农业方面,春分是种植春季作物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播种、施肥和灌溉。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天气变化,防范倒春寒的影响。
民间有春分立蛋的习俗,认为春分这天可以把鸡蛋立起来。
5.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有扫墓祭祖的传统。
在农业方面,清明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期。
农民们会继续进行田间管理和作物的移栽。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民间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6.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在农业方面,谷雨是谷类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范强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民间有喝谷雨茶的习俗,认为谷雨茶有清火明目的功效。
7.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在农业方面,立夏是管理田间、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
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防暑降温,及时给农作物浇水。
民间有吃立夏蛋的习俗,认为立夏吃蛋可以强身健体。
8.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在农业方面,小满是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描述24节气的简短介绍
描述24节气的简短介绍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每个时期称为一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下面将对24个节气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中的春季开始,代表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
此时阳气开始升发,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开始春耕备种。
雨水:雨水是指降雨量增多的时期,代表着天气转暖,雨水增多,湿气开始充盈。
此时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初鸣,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代表着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
此时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代表着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此时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开始春季,南半球开始秋季。
清明:清明是指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时期,代表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此时正是植物生长的黄金时期。
谷雨:谷雨是指春天雨水充沛,有利于谷类作物生长的时期。
此时是春季播种的最佳时机。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代表着气温逐渐升高,春天的生长势头进一步增强。
此时农作物开始抽穗。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开始结实的时期,代表着夏季农作物生长的顶峰期。
此时天气炎热,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
芒种:芒种是指谷物开始成熟的时期,代表着夏季农作物的收获季节。
此时气温高,农作物迎来丰收。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开始夏季,南半球开始冬季。
小暑:小暑是指气温进一步升高的时期,代表着夏季炎热的开始。
此时气温达到较高峰值,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代表着夏季的高温天气。
此时气温持续升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代表着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到来。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逐渐变得平衡。
处暑:处暑是指气温开始降低的时期,代表着夏季的结束。
此时气温虽然还较高,但已经不再是炎热的夏天。
白露:白露是指天气逐渐转凉,露水开始出现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1、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2、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3、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4、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5、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6、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7、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立春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惊蛰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春分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清明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谷雨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立秋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霜降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小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
冬至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小寒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介绍
天气逐渐转凉,夜晚露水凝结 ,寒意渐浓。
此时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 ,农民们忙于抢收抢种。
人们开始注意添衣保暖,以防 感冒等疾病。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秋季中点
秋分是秋季的中点,通常在每 年的9月22日或23日。
这一天昼夜时间几乎相等,之 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 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 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 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 也一次次地下降。
顺应自然规律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们应该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绿色生活
在节气文化中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如春分时节植树造林等。
加强生态教育
通过二十四节气文化加强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 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
二十四节气在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化传播
将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向世界,加强与国际 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气候特点
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而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降雨量 很小甚至无雨。
农事活动
小满节气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在22℃以上,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开始 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此时,农事活动也进入了繁忙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防 治病虫害。
芒种:有芒作物成熟,抢收抢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左右。
此时正是秋收之际,农民们忙 于抢收农作物以防受冻害。
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天 气,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影响。
人们要注意做好农作物的防寒 保暖工作,并及时收获储存。
05 冬季节气阐释
CHAPTER
立冬:冬季开始,万物收藏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 节气,标志着冬季的 正式开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节气系统,它以太阳视黄经划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我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导,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的详细介绍:春季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夏季4.清明:清明节气是表示春天已经进入尾声,万物开始复苏,清明时节祭祀先人的时刻。
5.谷雨:谷雨是指雨水充足,各种植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
秋季6.立夏: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已经过去,温暖的夏季即将到来。
7.小满:小满表示田地里的庄稼已经长满,开始进入丰收阶段。
8.芒种:芒种是指所有庄稼的收割季节,也是夏季的开始。
9.夏至:夏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天最长,意味着夏季正式到来。
冬季10.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秋季正式开始。
11.处暑:处暑是指酷暑渐渐消退,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
12.白露:白露表示天气渐凉,大地开始出现露水。
冬季13.寒露:寒露表示初露寒意,意味着已经进入寒冷的季节。
14.霜降:霜降是指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
15.立冬: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
16.小雪:小雪是指降雪的开始,温度逐渐下降。
17.大雪:大雪表示降雪量加大,寒冷的天气趋向高峰。
春季18.冬至:冬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低,白天最短,表示冬季到来的最后阶段。
19.小寒:小寒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开始。
20.大寒:大寒是指寒冷程度最大的时期。
夏季2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2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二十四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系统,据说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
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左右,共分为24个节气。
这一时间系统既能反映季节变化,也能告诉人们农事和气候的变化情况。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详细解释。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开始了。
雨水:雨水节气指春季来临,雨水开始增多,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到了。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万物复苏,表示春雷开始惊醒蛰伏的动物。
春分:春分节气表示春天正式到来,昼夜平分。
清明:清明节气,天气晴朗,万物生长,春天之美正当其时。
谷雨: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播种的时节到了。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作物将近成熟,夏农有了丰收的希望。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是夏季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
夏至:夏至节气是夏季的中点,此时阳光最强烈,白天最长。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最高,正值盛夏时节。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气温已经开始下降。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落在草木上,表示秋天的清晨比夏天更凉爽了。
秋分:秋分节气表示秋季正式开始,白昼和黑夜完全相等。
寒露: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说明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植物开始凋零。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寒露后气温更低,霜降开始结霜。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天正式开始。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气温逐渐下降,开始下雪了。
大雪: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雪花渐大,气温降到最低。
冬至:冬至节气是冬季的中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
小寒:小寒节气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寒冷天气已经开始。
大寒:大寒节气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骤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反映了气候和农事的变化,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24节气概述
24节气概述中国传统农历中的24个节气,是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每个时期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24个节气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传统。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的开始。
这一天气温逐渐回暖,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复苏。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月中旬的一个节气,代表着降雨的增多。
雨水节气通常也是春耕的开始,农民开始准备播种。
惊蛰:惊蛰是农历三月初的节气,这时候春雷开始响起,动物苏醒,植物开始生长。
这个时期人们要注意防患春雷。
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分点,表示昼夜时长相等。
春分节气通常是一年中阳气最强盛的时候,人们习惯于踏青游玩。
清明:清明节气是农历四月初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去扫墓、祭祖,春游时节也是清明的时候。
谷雨:谷雨是农历四月中旬的节气,代表着雨水丰沛,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
立夏:立夏是农历五月初的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
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可以开始吃夏天的水果,如荔枝和葡萄。
小满:小满是农历五月中旬的节气,意味着农作物已经渐渐丰满。
此时田间地头的喜庆景象也代表着一年的劳作即将有成。
芒种:芒种是农历六月初的节气,得名于农作物中的芒果成熟。
这个时候,早稻已经成熟,人们开始播种晚稻。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分点,表示昼夜时长最长。
夏至节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通常会吃饺子和喝雄黄酒。
小暑:小暑是农历七月初的节气,气温逐渐升高。
此时正值盛夏时节,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大暑是农历七月中旬的节气,表明气温最高。
人们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立秋:立秋是农历八月初的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
这个时候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凉爽。
处暑:处暑是农历八月中旬的节气,代表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
天气凉爽,也标志着一年的丰收即将到来。
白露:白露是农历九月初的节气,意味着天气转凉,露水也开始多起来。
二十四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每个节气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刻,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
1.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复苏,气温开始回升。
2. 雨水:表示降雨增多,滋润大地,有利于春耕和春播。
3. 惊蛰:表示春雷始鸣,惊醒了冬眠的昆虫和动物,万物开始萌发生长。
4.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春意盎然,人们开始春游、踏青等活动。
5. 清明:表示空气清新,天气晴朗,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6. 谷雨:表示雨量充沛,有利于谷物生长和收割,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7. 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气温明显升高,人们开始感到炎热。
8. 小满:表示麦类作物开始饱满,收割在即,人们开始忙碌地收获。
9. 芒种:表示夏季作物如芒种、豆类等开始成熟,也是夏种开始之时。
10. 夏至:表示昼长夜短,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人们喜欢游泳、吃冷饮等消暑方式。
11. 小暑:表示天气开始变得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12. 大暑:表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采取各种防暑措施。
13. 立秋:表示秋季开始,气温逐渐降低,人们开始感到凉爽。
14. 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高气爽,人们开始秋收、秋游等活动。
15. 白露:表示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早晨会有露水出现。
16. 秋分:表示昼夜平分,秋意正浓,人们开始赏红叶、登高、赏月等活动。
17. 寒露:表示天气转寒,露水很多,人们需要注意保暖。
18. 霜降:表示地面开始有霜出现,植物开始枯黄,秋天即将结束。
19. 立冬:表示冬季开始,气温明显降低,人们需要注意保暖。
20. 小雪:表示开始下雪,雪量较小。
21. 大雪:表示雪量增大,大地开始被雪覆盖。
22. 冬至:表示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候,人们需要多补充营养和保暖。
23. 小寒:表示天气特别寒冷,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详解
二十四节气详解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人们根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位置的变化而设立的。
通过农历二十四节气,人们可以感知季节的更替,了解气候和自然现象的变化,从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节奏。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和特点。
立春:立春是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大地融冰解冻,万物苏醒,阳光温暖,春风吹拂,万象更新。
雨水:雨水标志着春天的降临,天空阴沉,降水增多,雪水开始融化。
这个时候,江河湖泊开始回暖,水汽气温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蛰伏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苏醒。
农谚有云:“惊蛰打雷,鸡眉起画”。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季中点,也是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一天。
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
清明: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节日。
人们在清明节去扫墓祭祖,还会进行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美好。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雨量最多的时期。
谷雨时节,小麦、油菜、青稞等农作物进入了关键生长期,此时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农谚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个时候气温渐高,草木茂盛,百花争艳。
小满:小满是表示农作物开始结实的节气。
小满时节,农田的庄稼开始结穗、结荚,进入了丰收的前奏。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小麦、大豆等作物开始成熟打穗结荚。
这个时候昼长夜短,气温逐渐攀升。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此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状态,天空湛蓝,骄阳似火。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进入酷暑时期。
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酷热盛夏。
此时气温最高,人们要注意避暑、防暑。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夏季的酷热逐渐消散,凉风习习,阳光变得柔和。
处暑: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离暑最后的一天。
此时夏热消退,凉爽之意临近。
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介绍春节:春节是农历年的开始,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标志着冬天结束,春季到来。
雨水:雨水是指大地开始回暖,天气湿润,雨水增多。
此时正值早春,冰雪开始融化,水源开始丰富。
惊蛰:惊蛰是指动物冬眠终止,万物苏醒。
它标志着春季的真正到来,万物开始复苏。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太阳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
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减小,气温回暖。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
此时气温明显升高,已经进入了春天的尾声。
谷雨:谷雨是指这个时期降雨增多,尤其对于农作物耕作来说非常有利。
谷雨的到来预示着农作物种植的开始。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大地开始炎热起来。
小满:小满是指夏熟作物的成熟期,它标志着夏季真正到来。
此时大地干燥,天气炎热。
芒种:芒种是指这个时候的作物,如黍子、小麦开始成熟。
此时天气炎热,大地干燥。
夏至:夏至是夏季最长的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此时气温最高,白昼最长。
小暑:小暑是指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尤其在午后最热。
此时大地炎热,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季的酷热。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期,气温达到最高峰。
此时天气酷热,闷热难耐。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此时夏季炎热逐渐减弱,天气开始凉爽起来。
处暑:处暑是指在炎热的夏天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此时大地还保存着一些夏天的余热。
白露:白露是指天气已经转凉,露水开始出现。
此时秋意渐浓,人们可以感受到初秋的气息。
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
气温进一步下降,秋季更加明显。
寒露:寒露是十月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变冷,露水开始结冰。
大地开始变得寒冷。
霜降:霜降是指气温进一步下降,霜开始频繁出现。
此时已进入秋季的尾声,天气寒冷。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
此时气温进一步下降,渐渐进入寒冬。
小雪:小雪是指此时大地已经有了一些雪花飘落。
此时天气寒冷,冬天的味道越来越浓。
二十四节气介绍简短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 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 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阳 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 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 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 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 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 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 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 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 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大暑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 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阳 历7月22日、23日之间,太 阳到达黄历120°,是大暑 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 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 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 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 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 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 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 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 30°;于每年阳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 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 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 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 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 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 茁壮成长。谷雨时节,在中 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 多雨。
《小满》·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芒种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 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 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 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 达75°,于每年阳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 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 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 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 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 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农 历说:“芒种,此时可种有芒 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 种也”
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
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介绍:1.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2.雨水:由于气温转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3.惊蛰: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
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
4.春分:这一天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
昼夜长度各半,冷热均衡,一些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
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6.谷雨:由于雨水增多,滋润田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
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9.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
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可以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10.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11.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
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12.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13.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
不过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14.处暑: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15.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16.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17.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跟二十四节气相似,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 12 等份,因此占 星学中十二星座的开始及结束日期或其前后一天必定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
注:十二星座对应的黄经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现在观测到 的星座位置与黄经度已不符。 节气与西方文化中的黄道十二宫有对应的关系。但黄道十二宫是时间段而不是时点。 白羊座对应于春分到谷雨 金牛座对应于谷雨到小满 双子座对应于小满到夏至 巨蟹座对应于夏至到大暑 狮子座对应于大暑到处暑 处女座对应于处暑到秋分 天秤座对应于秋分到霜降 天蝎座对应于霜降到小雪 射手座对应于小雪到冬至 摩羯座对应于冬至到大寒 水瓶座对应于大寒到雨水 双鱼座对应于雨水到春分
夏至(6 月 21—22 日交节) 小暑(7 月 6—8 日交节) 大暑(7 月 22—24 日交节)
立秋(8 月 7—9 日交节) 处暑(8 月 22—24 日交节) 白露(9 月 7—9 日交节)
秋分(9 月 22—24 日交节) 寒露(10 月 8—9 日交节) 霜降(10 月 23—24 日交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童谣:
立春:东风 解冻 鱼上冰 雨水:冰雪 融化 桃花开 惊蛰:草木 萌动 鸿雁来 春分:芽茶 播种 燕飞舞 清明:细雨 放飞 柳飘絮 谷雨:雨生 百谷 春盎然 立夏:桑枣 灌溉 遍地谷 小满:蚕丝 畜养 麦起身 芒种:收割 播种 鹭助兴 夏至:棉花 现蕾 照眼明 小暑:知了 风轻 汗如雨 大暑:骤雨 孕育 赏红莲 立秋:寒风 飘叶 寒蝉鸣 处暑:葵花 添衣 遍地黄 白露:秋雨 降露 白如银 秋分:桂花 收获 香满园 寒露:鸿雁 南飞 蟹正肥 霜降:芙蓉 花落 叶满天 立冬:收葱 修剪 地始冻 小雪:残菊 飘雪 犁耙开 大雪:寒梅 地冻 温室暖 冬至:瑞雪 防冻 兆丰年 小寒:寒冬 积肥 腊月天 大寒:岁末 辞旧 过大年
二十四节气介绍(最简单)
二十四节气时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立春(2 月 3—5 号交节) 雨水(2 月 18—20 日交节) 惊蛰(3 月 5—7 日交节)
春分(3 月 20—22 日交节) 清明(4 月 4—6 日交节) 谷雨(4 月 19—21 日交节)
立夏(5 月 5—7 日交节) 小满(5 月 20—22 日交节) 芒种(6 月 5—7 日交节)
节)
立冬(11 月 7—8 日交节)
小雪(11 月 22—23 日交 节)
大雪(12 月 6—8 日交节)
冬至(12 月 21—23 日交节) 小寒(1 月 5—7 日交节) 大寒(1 月 20—21 来自交节)二十四节气说明:
立春:每年的 2 月 4 日或 5 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 2 月 19 日或 20 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 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 3 月 5 日或 6 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 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 3 月 20 日或 21 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 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 4 月 4 日或 5 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 4 月 20 日或 21 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 5 月 5 日或 6 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 5 月 21 日或 22 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 6 月 5 日或 6 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 75 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 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 7 月 7 日或 8 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 7 月 22 日或 23 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 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 8 月 7 日或 8 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 8 月 23 日或 24 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
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 9 月 7 日或 8 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 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 9 月 23 日或 24 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 10 月 8 日或 9 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 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 10 月 23 日或 24 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 10 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 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 11 月 7 日或 8 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 11 月 22 日或 23 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 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 12 月 7 日或 8 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 12 月 22 日或 23 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 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 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 1 月 5 日或 6 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 1 月 20 日或 21 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