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中提出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学记》中提出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bea555d5ef7ba0d4b733b2e.png)
《学记》中提出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一、教学相长的原则《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二、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学生的学,具体一切过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五、观摩性原则儒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特别把好朋友的辅助看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提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10)另外,荀子、《易》、《大学》等都提出了类似观点.《学记》在全面继承总结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予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观摩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标准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六、启发性原则《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11)“喻”,就是启发诱导.如南宋戴溪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说:“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对孔孟启发诱导思想的总结概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指导.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二是“强而弗抑”.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清学者方苞注此说得非常透切:“强之犹恐其不能进取,而或抑之,则重以为难,而自沮丧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三是开而弗达.开,开启,使露其端倪.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用.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七、长善救失原则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八、藏息相辅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就是“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正业”的弦、乐、诗、礼是学的主要内容,而居学的操缦、博依、杂服是艺,是练,是掌握正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同时,“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1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藏息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合理而辨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就今天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当今,语文教学中对课内语文训练与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强调,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乃至“大语文教育”的倡导,同这一原则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何况“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等是对古代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观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藏息相等辅原则,是以当时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是当时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它对以后历代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学原则是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原则的提出和发展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而《学记》中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早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它从先秦的教学实践中来,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证实,这些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学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服务.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完整版)学记的教育思想
![(完整版)学记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1a6943b69dc5022aaea00e2.png)
《学记》教育思想的解读《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
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二、《学记》教育思想解读《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教育教学原则1. 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2.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以示尊师之礼。
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列举《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列举《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93ab9b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5.png)
列举《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部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观点。
以下列举几个主要的:
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博览群书、审问透彻、深思熟虑、明辨真伪、坚定执行的五个步骤。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个观点表明了我们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3. 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个方法告诫我们不仅要听别人说的话,更要观察他们的行动,从中找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条原则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别人做好的事情时,应该学习他们的方法;而如果看到别人做得不好,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
5.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对手的重要性,更好地应对挑战。
6.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有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从简单的东西开始,逐步加深难度。
7. 不耻下问。
这个观点说的是,如果我们不懂某个问题,应该勇于向别人请教,而不应该因为面子问题而自己摸索。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213750aa6c30c2259019e1f.png)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142622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d.png)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其中阐述了许多的教育原则。
本文将重点分析《学记》中的教育原则,以期对教育理念有所了解。
一、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学记》中提出了“人之本性善”的观点,即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是有良善之心的,只需引导和教育,就能使其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的本性善,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和引导,让人的良善之心得到完善和发挥。
同时,教育也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特长和发展潜力,以达到最优秀的效果。
二、教育是德育为先的《学记》中的教育并非一味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认为德育为先。
因为人的德性是一个人将来行为的基础,教育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培养一个德性高尚、道德规范的人。
同时也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
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学记》中反对一味的统一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应该因材施教,选择适合每个学生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视每个学生为独立的个体,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引导。
四、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学记》中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包括德、智、体三方面。
德育应该是第一位,融入到其他两个方面的教育之中,智育是指学习各种科学技能和掌握世界知识,体育则是指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方面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具有全面性,能够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得到发展。
五、教育是终身的《学记》中认为,教育不只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而是要贯穿一生。
因为人类的发展始终是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教育也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因此,终身教育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形成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和平台。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育原则注重人的本性善,德育为先,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等观点,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https://img.taocdn.com/s3/m/4bdc82f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9.png)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引言《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著作,作者为东汉时期的王充。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职责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学记》中的内容,讨论其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教育原则在教育原则方面,《学记》提倡“以孔孟为宗,以道法为本,以天人感应为主”,并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成圣达道”。
根据《学记》中的这些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教育应秉承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诚信、礼仪等,这些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应该培养的人格品质。
现代教育也应注重人文关怀,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2.教育应遵循道德规范。
道法即天道和人法,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道德规范,遵守和践行这些规范,是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的必要条件。
现代教育应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3.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发展。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学有所成。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学记》强调理性思维和启发式教学。
其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鼓励学生根据自主发现和探索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根据《学记》中的这些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
2.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一些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创新意识。
让教育更多地关注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问题。
3.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
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场景,提供更多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和提高。
教师的职责在《学记》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认识、解决问题。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https://img.taocdn.com/s3/m/aa30cca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6.png)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学记是一本教育类著作,作者是中国现代教育领袖陶行知。
该书篇幅较短,但内容却极为精要,涉及了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职责和素质等方面,对当今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育原则在学记中,陶行知提出了三个教育原则,即“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以情感教育为主导”和“以生活教育为主导”。
“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因为只有让学生作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学习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以情感教育为主导”,意味着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
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以生活教育为主导”,强调教师应该教授与生活相关且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生活的质量。
教学方法陶行知在学记中提出两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即“自然教学法”和“作业教学法”。
“自然教学法”强调教师应该将教材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是这种方法的核心,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作业教学法”则体现在作业上,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学记中,陶行知也强调,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并且随着教育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
教师的责任学记中对教师的责任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指出了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职责。
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和利用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引导学生在更多的领域中进行发展。
再次,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发展,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评《学记》关于教育原则的论述
![评《学记》关于教育原则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9f80ff0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1.png)
评《学记》关于教育原则的论述《学记》是中国儒家传统教育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孔子。
在这本书中,孔子对教育原则做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首先,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促进社会和谐和统一。
他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论语·述而》)。
这意味着,教育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善良品德来达到这一目的。
孔子认为,人应当养成仁慈、慎独、节俭、勤奋的品质,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和统一。
其次,孔子认为,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他认为,智慧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是人类能够达到更高境界的唯一途径。
因此,孔子主张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智慧。
他还认为,才能是智慧的体现,所以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才能。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系统性和有序性。
他认为,教育应当有一定的顺序,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再逐步深入。
他还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例如,孔子认为,在学习文学时,应当首先学习“诗”,然后再学习“乐”,最后再学习“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内涵。
同时,孔子也认为,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当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
最后,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灵活性。
他认为,教育应当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孔子认为,对于聪明的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挑战,而对于较弱的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帮助。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的来说,孔子在《学记》中关于教育原则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善良品德、智慧和才能,并具有系统性、有序性和灵活性。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也同样适用,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
此外,孔子在《学记》中还提到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孔子认为,“教之不习,祸也已有之”(《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如果不注重教育,社会就会出现灾难。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学记》的教育思想及其考点解读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学记》的教育思想及其考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528163967ec102de2bd8985.png)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学记》的教育思想及其考点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方面的知识,是教育考试中必然涉及的考点,对于许多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的学员来说,总是存在着抓不住核心,记不住考点,屡考屡错的情况,这根源于对基本知识没有很深入的理解。
下面中公教育刘静茹老师就中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帮助大家理解知识。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第四十九篇(《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公元前403~前221)晚期。
全书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1229字,分为20小节,每节基本上论述一个问题。
《学记》对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育的制度、学校的管理、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的关系等问题,都有阐述,内容比较全面。
它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常考考点:1.《学记》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2.《学记》的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3.《学记》的出处——写于战国晚期,《礼记》中的一篇,共1229字。
【考题再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
A.《礼记》B.《学记》C.《论语》D.《老子》《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以及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原文:“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一段意思是说,处于君位的人如果想要建立国家,一定要教育先行,君子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教育。
从本质上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考题再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二、教育原则与方法1.豫时孙摩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b3ffa4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5.png)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所著的一本教育经典,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原则。
在这本书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为后世的教育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就《学记》中的教育原则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对当今教育实践的启发意义。
从孔子对教育的态度来看,《学记》中强调“教无类,学无敌”、“纲不倦,知无不足”,即教育应该没有种族、宗教、阶级等差别,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是孔子所强调的教育的普及性和普遍性,即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皆可受教育。
这一原则,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普及性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孔子的这一观点,提醒着我们,教育应该是一个平等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接受优质的教育。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教诲有方”、“学问始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些都是孔子在《学记》中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阐述。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摒弃一切坏习惯和不良品性。
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远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上,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品德修养。
孔子在《学记》中特别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人不倦”、“华而不实则凶”等等,这些都是对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强调。
他认为,学习要善于思考,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对于当今社会,这一观点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不少人喜欢以功利心态来对待学习,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态度的重要性。
孔子的这一观点,提醒着我们,学习并不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取得好成绩,而更应该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在《学记》中还特别注重了师道。
他强调教育必须从师始,师教必须诚信。
他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等观点。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https://img.taocdn.com/s3/m/ee10807fa5e9856a5612608d.png)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一、教育教学原则1、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
”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
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
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
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
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
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
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
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21423e3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c.png)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学记》是明朝著名教育家杨东的著作,主要阐述了他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理念。
在这部著作中,杨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等方面,并对每一条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介绍《学记》中的教育原则。
首先是教育的目的。
在《学记》中,杨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的,杨东提出了“诚实敬恭、孝友礼仁”的教育目标,并强调“学在修身,修身在诚敬”。
“诚实敬恭”是指学生要诚实守信,尊重师长,对待他人要恭敬有礼;“孝友礼仁”是指学生要尊敬父母,与人为善,遵守礼仪,具有仁爱之心。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学生可以获得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德,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才。
其次是教育的方法。
在《学记》中,杨东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个体差异,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他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才能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杨东还强调了榜样的力量。
他认为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向善向上。
再次是教育的内容。
在《学记》中,杨东强调了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他认为德育和智育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
他提出了“以德为先,以智为本”的教育观点,强调要把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力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做到有德有才。
他还提出了“教德以教学”的观点,认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而智力的培养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杨东还强调了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学习文学和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培养自己的情操和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
简述《学记》中有关教育教学原则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评价
![简述《学记》中有关教育教学原则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8fdf29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c.png)
简述《学记》中有关教育教学原则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评价《学记》中强调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尊师重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应该尊重教育的道德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模范。
其次,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教育。
最后,教育者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是《学记》中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之一、孔子强调教育者应该尊重老师的权威,并将老师视为学生的榜样。
这反映了儒家教育中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想。
尊敬和崇拜老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和权威感,从而更好地传授知识和道德。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孔子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这个原则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育更加有效。
“教学相长”是指教育者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和学习。
孔子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这个原则强调教育者要保持谦虚和求知的态度,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包括“尊师重道”、“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
这些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尊重和崇敬老师的权威可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材施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师生关系。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这些教育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场景。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的实施。
此外,现代教育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在应用《学记》中的原则时,我们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进行思考和创新。
《学记》教育观点
![《学记》教育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22081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3.png)
《学记》教育观点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同时,“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这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首要地位,把教育看作是国家建设的基础。
2.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教育能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人比作玉石,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需要学习才能知晓道理。
这表明学习是一个人成长、获取知识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原则1. 教学相长原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里以品尝美食为例,说明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知道自己教学中的困惑。
知道不足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就能自我勉励,所以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 豫、时、孙、摩原则- 豫:“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预防性原则。
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例如,教师要在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行为之前,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规范。
- 时:“当其可之谓时”,即及时施教原则。
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当学生到了适合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时候,就要及时进行教学。
儿童在某个年龄阶段对语言学习非常敏感,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及时开展语言教学活动。
- 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
就像爬楼梯一样,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不能跳跃式前进。
-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学生之间要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小组学习、讨论等方式,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成果,从而共同提高。
3. 长善救失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学记》中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主要论述?这些论述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学记》中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主要论述?这些论述还有哪些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c68f8c2a1c7aa00b52acb20.png)
《学记》中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主要论述?这些论述还有哪些现实意义?一、教学原则方面的主要论述1.教学相长《学记》认为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已知识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教学的困难。
知道不足,才能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益;知道困难,才能督促自己认真学习钻研。
教人与自学相互促进,意即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
这就叫做"教学相长"。
•现实意义:"教学相长"原则的发现与阐明,对于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教育理论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学记》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话动。
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要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学记》对教学中学生的思考特别重视,这种学思并重的思想,对于现在的教学又着现实意义。
这也指导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注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
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书本,师生还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共同提高。
2.尊师重道《学记》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其意思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尊师,因为必须使教师受到尊重,然后道德和知识才能受到尊重,之后人们才会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现实意义:教师的职业逐渐成为受尊重,受优待的族群。
生活待遇的有所提高,社会影响也日见增强,每年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
…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e2d58e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d.png)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学记》是一本教育方面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教育原则。
下面将重点论述其中的教育原则。
《学记》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作者认为,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这一原则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记》倡导了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
在作者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认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根本,只有有德才能有智,只有有品德的人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记》还提倡了以启发思维的教育原则。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学记》强调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原则。
作者认为,学生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习效果,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
《学记》中的教育原则有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启发思维和以实践为基础等。
这些原则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0e1184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d.png)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它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本文将论述《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并探索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1. 概述《学记》是由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曾参编写的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它系统地总结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思想2.1 以德育为先《学记》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2 尊重个体差异《学记》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主张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差异化教育观念为今天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借鉴。
2.3 全面发展《学记》提出了“三继承、四维融”的教育原则,即学生应当继承前人的知识与智慧,发展自己的才能与潜力,并且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身体、情感和社交的全面发展。
这为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指导。
3. 教学原则3.1 师生关系《学记》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师者爱其弟子,弟子敬其师。
这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尊重为今天的师生关系建立了基石。
3.2 敦品修业《学记》主张敦品修业的教学原则,即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学业。
它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
3.3 知行合一《学记》倡导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当代意义《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德育和个性化教育。
此外,它也提醒我们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扮演引导和榜样的角色。
总之,《学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著作,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将其思想与原则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8163d7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e.png)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学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著作之一,这本书反映了其作者蒲松龄对教育的看法和教育原则。
本文将分析《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历程。
1、实践教育原则《学记》认为实践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毕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蒲松龄强调实践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建议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引导他们学习,以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参与实践。
2、思维品德教育原则思维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学记》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
蒲松龄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优秀的思维品德。
这些品德包括聪明、正直、诚实和谦虚等。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记》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蒲松龄在书中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案,以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力,并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学记》强调实用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知识、技能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成功。
因此,教育家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实用的知识上,课程应该围绕实际需求设计,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
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也是《学记》的一个教育原则。
教育家们应该尊重父母和家长的角色,并认为家庭教育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家庭教育应该受到重视,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总之,《学记》中的教育原则主要涵盖实践教育、思维品德教育、个性化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这为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学记》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开山之论
![《学记》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开山之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d3d0b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4d.png)
《学记》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开山之论
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记》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开山之论
1. 教学相长。《学记》引《兑命》XX“‘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颖达疏:“《兑命》曰:‘学,学半’者,上学为教,音斅;下学者谓
武汉市武汉中学特级教师 萧兴国
不知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受诱导的方法,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同时还更多地论述了教学的原则 压力;开启学生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如今,我们所提倡的学生为主
方法,这些原则方法其实是如今很多教育理论、教学主见的真正源头。具
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意谓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提 高的过程。又 XX:“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
《学记》是《礼记》49 篇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战国后期思孟学 派的著作。《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的第一部教育专论,它比被誉为“现 代教育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要早 1800 多年。《学 记》表达了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它虽只有 1229 字,但所论述的问题和
第1页共1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擅长发问的恰恰相反。擅长对待学生发问的 育思想中就有的,哪些是经过别人进展了的。“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 老师,犹如撞钟一样,敲得轻些声音就小,敲得重些声音就大,利用其悠 事实上,没有对优秀传统宝 XX 财宝的继承,就不行能去创新。 扬不绝的声波,反复吟味,以尽其绪。这些形象的论说,既指出了教师如 何问学生的方法,又指出了如何回答学生问题的方法。对于后者,清代学 者焦循尚有一段评述:“凡撞钟,其声悠长不即尽。今待问者小扣小鸣, 大扣大鸣,亦不即尽说之,待其意有所进而复问,乃以前未尽之说,极说 以尽之。如始撞钟一声悠长,未遽尽,待重撞一声,此声合前未尽之声, 极成其盛而后尽之。〞这种“沉着〞“尽声〞答问技巧,可使学生于“欲 罢不能〞中,充分发挥学习的潜力,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论说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
”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
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
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
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
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
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
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
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
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
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不给现成的答案。
《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懂得教学的教师。
7、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这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教学方法
《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
1、讲解法它提出:“约而达”(语言简约意思通达),“微而藏”(义理微妙而说的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
2、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先简易,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
而答问则应随着其所问,有针对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3、练习法如学诗须多读吟唱,学乐则须多操琴拨弦,学礼则多
按规矩去做。
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三、对教师的要求
《学记》十分尊师。
在学记中说:“三王四代唯其师。
”为什么夏商周都要重视择师呢?首先,社会上每个人,从君到民都是教师教出来的,尤其是以教育为治术就离不开好的老师。
所以要能够“师严”---尊师,“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敬学”。
社会要尊师,君主应当带头。
当人成为教师时,君主不就不能以臣下之礼待之。
其次,《学记》以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把为师,为长,为君看作一个逻辑过程,使为师实际上成为为君的一种素质,一项使命,就使尊师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而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取得了一致。
教师的作用既然如此重要,《学记》也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上述种种教学原则与方法,此外,它还概括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即“教学相长”。
它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
“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
这一方的以教为学。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因此《学记》引《尚书.说命》说:”学学半。
“但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有人望文生义,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因此,就将其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有本义与引申意义之分,但无论如何”教学相长”的概括毕竟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