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在当今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浅谈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影响及解决办法
浅谈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影响及解决办法当前,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收入差距引发的不同社会阶层矛盾加剧等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话题。
“十一五”是中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因此,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减轻改革成本,避免爆发社会骚乱和政治动荡,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收入分配中问题1、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
其中包括: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快速扩大、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不同职业收入分配不规范等问题。
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快速扩大:衡量居民收入总体差距扩大的指标主要有基尼系数、实际收入和金融资产等。
从基尼系数来看,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
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16~0.18,说明当时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现一种平均主义的趋向。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而且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曲线来看,仍将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不同职业收入不均衡。
如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分配不规范问题:制度内收入分配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存在甚至相当严重。
一方面,在现行的工资制度中,不同级别、同一级别的不同档次之间工资差距过小。
工资未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职责和贡献;另一方面,奖金和福利是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发放的,而且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大,进一步加剧了平均主义倾向。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外收入迅速增加。
工资外收入有一部分是合理的,属于对职工工资和额外劳动的补偿。
主要是不合理部分迅速增加,不少单位擅自提高奖金的发放标准,扩大范围增大工资外的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主要来自“小金库”和预算外资金。
2、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这表明大多数居民未能完全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
统计资料表明,在1997年之前,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虽然波动较大,但整体还是以较高速度在增长,但1997年以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就开始低于GDP的增长率。
解决中国分配不公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国际经贸学院国际商务1002 姚杰 2010060313解决中国分配不公的现状及对策思考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改善,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也是令全世界惊奇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下经济发展的弊端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了,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社会分配的不均。
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在基尼系数上体现的比较强烈,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大约在0.4到0.5之间,这远远的超出了0.4的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这显示出中国的分配不公已经比较严重。
中国的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之间的不均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的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7年达到3.33:1。
经济发展水平同我国大体相当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是1.7倍。
按照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1,中国是世界上这一比率超过2的三个国家之一。
二是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1978年,人均收入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的1.16倍和1.37倍;2005年,人均收入东部是中西部的1.55和1.55倍。
1978年,人均财政收入东部分别是中西部的1.42和2.66倍;2003年为2.04和1.93倍。
三是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在我国的城镇中,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2.9倍、1995年的3.8倍、2000年的5.02倍扩大到2005年的9.2倍。
在我国的农村中,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4.8倍、2000年的6.5倍扩大到2004年的6.88倍。
四是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我国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比由1978年的1.38倍、1990年的2.70倍、1995年的3.90倍扩大到2005年的4.88倍。
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解决办法
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解决办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改革发展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中等收入者人数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分配领域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客观、辩证、历史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如果收入差距悬殊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1.政策因素导致的个人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后,我们首先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并通过“两富”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我国率先在基础较好且具有开放区位优势的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得东南沿海聚集了国内外大量资本,从而加速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地区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法律政策缺位,在一些领域至今仍是无法可依,如某些娱乐行业;法律政策本身的规制力度不够,如售假制假的惩罚过轻;政策规定有不周延的空隙,如某些税收返还措施;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或受到干扰等。
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合理因素造成的,这就加剧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
2.制度因素导致的个人收入差距第一,税收调节乏力。
对个人收入最具有调节效力的是个人所得税,但从我国现行的税种结构来看,由于个人所得税不占主导地位,公民个人纳税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个人收入特别是无形收入难以查实,使得个人所得税在收入调节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消费税对个人的收入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从消费税设计来看,范围偏窄,把本应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的个别高档娱乐消费行为,如保龄球、歌舞厅、高尔夫球等价高利大的行业未列其中;遗产和赠予税在调节个人收入方面有其特殊作用,但我国目前还未开征。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在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时间短,资金来源严重不足,致使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保障力不从心,影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试论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
3952018.12MEC 对策建议MODERNENTERPRISECULTURE早在几年前,新华网所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你最关心的话题”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并且,在历届两会代表委员们所时常提到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分配不公问题”必在其中。
这足以说明,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分配不公的问题,广大群众对于缓解当前过大的收入差距、改善分配不公的问题都持有热切期待。
一、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的现状在现如今绝大部分与收入分配有关的实证分析中,所采用的工具都是基尼系数,系数最小为0,表示所有人有着相同的收入水平,最大为1,表明收入水平极度不平衡。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扩大速度就不断加快。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1996年的时候,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24,而到2000年的时候,已然涨到了0.458,在之后的数年来仍是持续上涨。
不过所幸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仍在0.4以上。
对照国际的平均标准,超过0.4就意味着非常不平均。
这些数据告诉了我们,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仍十分巨大,形势不容乐观。
二、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分析(一)社会历史因素实质上,不论是在私有制社会、还是公有制社会,分配不公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例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期摸索阶段时,由于相关政策不够健全、完善,所造成的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或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缺乏关心,以及由于历史、自然等客观条件所形成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都是导致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
(二)法律法规缺乏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所引发的制度不透明、不民主、监管不力等问题,使得行政权力,成为了保护不平等收入的一棵大树。
在这棵大树下,某些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使得竞争环境变得不公平,进而加剧社会分配的不公,从近年来我国被查出来的多个“大老虎”、“小苍蝇”,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再加上行政垄断,使垄断行业的利润进一步扩大,并转化为不平等的个人收入。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政策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深层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我国一次分配存在缺陷;二是公共服务不到位;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破解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二是采取有效的公共政策缓解过大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收入分配;不公;制约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2-0018-04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2006年6月表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达到0.47。
长期进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实说,“横向来看,中国的收入差距在亚洲仅次于菲律宾,超过了所有的欧洲国家。
比一些南美和非洲国家略低。
”收入分配不公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层制约因素最近二十来年,我国已经“从一个收入分配最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持续的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沉淀了许多社会矛盾,构成了巨大的社会张力,有些甚至到了一触即发的严重程度,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来所实施的各项改革的核心。
那么当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深层次的原因有那些呢?1、一次分配存在缺陷。
一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
如果在一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一次分配中市场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变收入分配差异的重点一直放在二次收入分配上。
中央政府进行以分税制为主体的税制改革,以及从上个世纪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到近年来的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可以说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这一政策也体现在诸如扶贫和建立社会低保政策等举措。
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引言分配制度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组织中,资源如何被分配给不同的个体或团体。
它对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分配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不平等的分配分配制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平等的分配。
在某些国家或组织中,财富和资源被少数人垄断,而大多数人面临贫困和不公平的待遇。
这导致社会不公平和经济不平衡的现象。
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人民的不满情绪。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能的方式是通过增加税收和重新分配财富。
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更高的税收来收集更多的资金,并将这些资金用于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监管,减少贪污和腐败,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推动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
二、就业机会不平等分配制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在一些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有限,而在另一些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充足。
这导致了人们的流动性不平衡和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比农村地区更多,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而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严重。
为了解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来提高人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
最后,政府还可以在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吸引人们留在当地就业,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分配制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在一些国家或组织中,资源被不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例如,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高于其他地区,导致能源和水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环保措施。
我国现在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现在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郑功成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课程前言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也分享一下我对收入分配的一些思想。
因为近几年来收入分配我也高度关注跟全国人民一样,也跟党和政府保持同步,但也都高度关注财富的分配问题。
记得我在2005年曾经提出要把分好蛋糕摆到制作蛋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现在我们很多时期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已经开始这样提了,所以财富分配失衡的格局我觉得有望在“十二五”期间会有所好转甚至是有所扭转。
借此机会我讲,实际上是讲三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分配里面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第二需要澄清一下社会分配改革中的认识误区。
第三,在改革社会分配进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所以算是宏观层面。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们看到我国社会分配格局实际上是发生了异常深刻的变化。
刚才有位领导在前面还讲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最平等的国家,但也是既平等贫穷的国家。
因为基尼系数跟现在的北欧国家比,比北欧国家还要低于,我还觉得北欧国家的基尼系数可能在0.26万最高是在0.28的样子,我们当年是0.24,所以是高度平等的国家,但是共同贫穷的国家,当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三十多年来国民财富增长很快,GDP增长达到了100多倍,也就是当年的GDP是3600亿人民币,现在是不止36万亿人民币,国家财政收入当年我记得是1132亿,现在政府控制的财力我估计今年可能要达到12万多亿到13多亿,所以两个主要的衡量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的指标都超过了百万以上。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整个财富的分配格局实际上是在失去原有平衡的基础上,走向了日益失衡和失范的这样一个状态。
所以我说当前的社会分配领域存在的特殊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普通居民与劳动者的收入很低,社会分配向政府、企业倾斜,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当中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下降。
我想这个是大家有共识的,因为GDP的年均增长力,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都要大大地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和普通劳动者报酬的增长幅度。
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
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在现代社会中,分配制度被视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它却暴露出了许多弊端。
本文将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以及治理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分配制度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方案。
一、社会公平方面的弊端分配制度在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不公现象。
由于有些人的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有优势,例如上层社会资源的积累、家庭背景和文化程度的影响等。
而这些因素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之间产生的差异,会加剧社会阶级差异和贫富差距。
其次是地域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情况。
财富和福利在不同地区是不均等的,有些地区的居民更容易享受到政府的福利和社会资源,而其他地区的居民则更容易被排除在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良方案:1.建立公平机制政府应该建立公平机制,确保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利去获取社会资源和财富,并且规范各类企业参与竞争的行为,避免形成寡头垄断和卡特尔。
2.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全面而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家庭贫穷和个人困境与家庭和工作联系分开。
该制度应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和住房津贴等,以避免因家庭背景造成的社会不公。
二、经济发展方面的弊端分配制度在实现经济发展方面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由于薪资结构短期内难以调整,制定的分配制度常常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创新。
同时,因为企业招聘时特别侧重于背景以及地域限制,企业的人才缺口难以填补,大公司往往为这种限制而失去了雇佣最出色的员工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良方案:1.持续更新工资制度制定优惠的薪酬政策,向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推出长期股票激励计划,帮助企业激励内部员工的成长。
持续更新工资制度,配合经济发展而不断优化创新。
2.推行教育政策推行教育政策,让企业通过培养人才的机制来避免因为背景和地域限制导致人才缺口。
在公司招聘和晋升过程中,企业应强调教育背景和其他因素的平等意义。
三、治理体系方面的弊端分配制度在实现治理体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会计113 马娇 2011091311从我高中至今学到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及通过上网图书馆等查阅各种资料,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看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调节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除城乡和地区差距外,最为突出的就是行业差距,即垄断行业和普通行业的收入差距。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考虑到住房、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因此,如何调节行业收入差距,尤其是垄断行业差距过大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
虽然国资委等部门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制度规范,但这种体制内的规范显然与真实意义上的制度规范相差甚远,无法解决体制外的差距问题。
其次是如何调整个人所得税。
财税体制改革是目前最难推动的问题,而个人所得税改革更是改革中难上加难的。
由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现金流模式,造成工薪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负过重,而高收入阶层反而缴纳的税收较少,使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产生了逆向调节作用。
因此,如何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环节中的杠杆作用,也成为当前一个关键性的焦点,但从现有条件而言,短期内要作出大的变动非常困难。
最后是如何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
目前我国收入结构呈倒T字形,上部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人群,底部是大量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者,调节收入分配改革,最基本的是要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
今年以来,虽然许多地方都已经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与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显然相去甚远。
按照国际惯例,最低工资应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但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2009年各省会城市的最低工资多数只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0%。
因此要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仅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依旧是杯水车薪。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在当今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在当今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
■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
■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
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的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对分配不公的原因亦有多种解释。
随着改革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性原因愈加显露。
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我们将着重对现行制度与政策的缺陷进行剖析。
一、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及其收入分配效应(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基本估计按照SNA统计体系的规定,初次分配反映的是各收入主体对国民生产总值原始贡献所获取的相应的原始收入,收入形式主要表现为要素收入。
再分配及其派生收入主要指抚恤、救济、津贴,以及转移性收支等项目。
根据我们对城乡居民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测算结果比较,对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对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得出两点基本判断:其一,初次分配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及主体分配渠道,其公平程度的高低对收入结果的公平程度有决定性影响;其二,目前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仍然有限,并且表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
由此可以推论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制约分配公平性的缺陷,其中初次分配的相关制度是现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再分配制度缺陷助长了不公平分配。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第一篇: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进行了改革。
经过30年的努力,目前全国已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
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看,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在全面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的前提下,探讨深化改革的任务、思路和原则,研究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这对于加快民生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任务、思路和原则(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分配秩序混乱和分配关系不合理两个方面。
1.分配秩序混乱。
在初次分配领域,主要表现在:部分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特殊情况工资支付混乱;部分用人单位制度外收入多;一些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失范;非法收入占有一定比重。
在再分配领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表现:一是社会保障不足且在某些方面不够公平;二是偷税漏税等问题严重;三是第三次分配无序。
2.分配关系不合理。
可以概括为“两降四大几不顺,四低一慢两并存”。
即居民收入、劳动报酬比重两降低,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四方面收入差距偏大,不同层级组织和部分地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几方面分配关系不顺;农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私营企业职工和生产一线员工四类人员收入低,普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偏慢,不少低端岗位人员工资偏低和某些低端岗位工资不低、部分高端岗位工资偏高与少数高端岗位工资不高两并存。
造成以上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二元体制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人们禀赋的差别,旧观念的影响等深层次原因。
又有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劳资协商机制、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执法监管不到位等直接原因。
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
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到改革开放后的“差别化”和“市场化”分配机制,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
本文将探讨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以及改良方案。
一、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1.收入分配不公平在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地区、行业等因素造成的收入差异比较明显,进一步加剧了收入不公的问题。
在城乡之间,农民收入较低,而城市居民收入较高;在不同地区之间,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不同行业之间,知识密集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收入明显超过就业市场不发达的行业。
2.财富分配不公平财富分配也是我国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炒房的现象屡见不鲜。
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被挪移到了房地产领域,而一般民众在购房过程中面临房价高涨的困境。
此外,一些企业的垄断经营导致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
3.社会保障不足在我国,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不足。
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费用高昂,很多人难以承担。
一些贫困地区和人口基数小的地区的社会保险覆盖率也不高。
4.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也是我国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工资体系,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状况相对较差,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性。
此外,一些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制度也使得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分配公平。
二、改良方案1.调整税收政策应该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力度,进一步收紧“税收豁免”、“税前扣除”等政策,使高收入人群应承担更大的税收负担。
此外,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房产税制度,从财富角度调整收入分配。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增加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供应。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社会保险扶贫等方式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3.完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加强对非正规就业的规范,使各类就业机会更为公平地分配。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要体现公平,这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
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呢?一、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的表现及影响。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 0.3属于分配比较均等, 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 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 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
据统计, 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就已经超过了 0.4,而且呈继续上升趋势,近几年的增速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的这种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一)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过高,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
我国的保险、电力、电讯、交通业等行业的职工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高出30%,他们是把垄断利润转化为其收入分配,这就加大了其成本的支出,从而使普通行业处于劣势,这是不公平的。
(二)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这里的地区是指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近几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整,但是,差距仍然是存在的。
(三)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
我国城镇最富 10%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最低 10%居民的支配收入的比率,从 2000年的5.02增加到 2004年的 8.87。
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逐步扩大,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四)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工资收入水平也存在差距。
工资是我国在初次分配时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据有关报导:全国机关的年人均工资为 1.6万元;事业单位为 1.5万元;企业约为1.4万元至1.5万元;而大行业则超过 6万元,即后者工资是前三者的 4倍多,这里的大行业是指那些占有资源和垄断的行业。
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利,又有其弊。
论当今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论当今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即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
而定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作了必需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的方式。
因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过,我们目前实行的按劳分配的方式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有着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而是由企业;第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第三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劳动量为尺度还而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
第四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的形式来表现而不是以“劳动券”的形式。
2.收入分配不平衡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国内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日益加大的形势,特别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之间的地区差距大幅攀升,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与此同时,城市和农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开。
至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总体基尼系数已上升到0.45的高度。
若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已是相当不平等的差距。
除此之外,经济体制不健全,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贫困人口及失业率节节攀升。
上述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必然会引起对国内社会大面积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会使发展丧失本来的意义,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不能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种“无发展”的增长情形。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个人收入分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当前存在不公平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高;另一方面,一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对策:1、加大福利改革力度。
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待遇,增加社保质量和养老金的覆盖面,这样可以让低收入阶层在退休之后得到更好的照顾。
2、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
为了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我们应该增加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以提高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
3、推行稳健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使经济增长稳定,激励企业创新和扩张,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对有价值的的劳动力的补贴。
对于涉及科技创新领域、社会公益及大众健康领域的有价值的劳动力,可给予政策支持,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5、改进税制。
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情况,设计更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以帮助改善收入分配,减少差异。
二、问题:个人劳动报酬不足的问题在我国,许多低收入工人的工资并不高,很难够资让他们过得舒服。
这些工人的收入可能比经济城市生活成本低至少一倍,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通常是相对贫困的。
对策:1、建立全面和可持续的工人舒适基准。
建立全面和可持续的工人舒适基准以解决低收入劳动者收入不足的问题。
这个标准应该考虑到当地的生活成本和相关因素,确保工人的收入水平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2、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加强对企业的质量监管以确保他们不会削减员工福利,降低劳动报酬。
同时,对于压低员工工资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
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护。
3、加强劳动力组织和工会的支持。
劳动组织和工会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定来帮助解决缺乏收入保障的问题,并支持集体谈判通过和解决工资纠纷。
4、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村地区支持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创新和投资,以提高农民的劳动力市场获取能力。
分配制度弊端
分配制度弊端引言: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着资源的分配方式和公平程度。
然而,就像任何制度一样,分配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将讨论分配制度的弊端,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虽然分配制度在许多国家中被视为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但它的弊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改进。
第一弊端: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分配制度的一个显著弊端是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尽管分配制度的初衷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适当的资源,但实际上往往存在着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一些人可能因为出身、地理位置、政治关系或其他不公正因素而无法获得他们应得的资源。
这种不公平分配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也使得富裕和贫穷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解决方案:公正的监管机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正的监管机制,确保资源的公正分配。
这可能包括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制定公平的分配准则,并定期审查和修订这些准则。
同时,应该加强对资源分配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以便公众能够监督和参与其中,确保资源的公正分配。
第二弊端:刺激产业不公平竞争分配制度的另一个弊端是它可能刺激产业中的不公平竞争。
在某些情况下,分配制度可能会对某些企业或个人提供特权,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或更好的待遇。
这种不公平竞争不仅违背了市场原则,也阻碍了健康竞争环境的形成。
同时,它还可能导致低效率的资源分配,限制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潜力。
解决方案: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确保每个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平等竞争,获得公平的机会。
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律框架。
此外,应该推动信息公开,提供透明的竞争数据和评估标准,使企业和个人能够更好地了解竞争环境,提高其自身的竞争能力。
第三弊端:缺乏激励机制分配制度的另一个弊端是它可能缺乏激励机制。
在某些情况下,分配制度可能会使人们失去对个人努力和创造力的积极激励。
如果个人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源或回报,那么他们就没有动力去创造和创新。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而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主要标准。
本文主要论述分配制度在和谐社会会中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
一、充分认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义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互动过程,财富如何被创造与分配,是社会进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财富增长。
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
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关系,形成与集体、企业和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的新型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的改革极大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扭转了物质紧缺的局面,同时也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至此,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
显然,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认“要素”贡献客观上存在差异为前提,并且必然承认由这种差异带来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人、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同,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
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第一篇: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我国分配制度的弊端及改良方案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混乱的问题日益突出,个体、城乡、地区、行业、城镇、农村都存在着收入差距。
造成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既有政策性的因素,又有制度性、体制性、非法性的因素。
它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政府要加强调节和治理力度,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政府财力分配制度、税收调节分配制度、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分配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改革发展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中等收入者人数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分配领域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客观、辩证、历史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如果收入差距悬殊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个体收入问题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迅速拉开。
统计显示,用以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
2004年10月12日,“观澜湖2004胡润百富榜”在上海发布。
排名首位的国美老板黄光裕个人资产评估为105亿元。
榜上100人的平均财富为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
按照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关于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不计房产)为富裕人士的定义,这样的人在中国已达23.6万。
而另一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2004年7月介绍,2003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
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贫困人口不减反增。
而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003年的年人均收入,上限是637元。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
如果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及不利影响,探讨深化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公平分配的思路和措施,实行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分配不合理不利影响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其不仅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无论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角度考虑,都需要分析这些问题和负面影响,探讨深化改革分配及其相关制度的思路和措施,这对实行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是有必要的。
一、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的表现(一)总体分配格局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利益分配关系明显失衡,国民收入过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1996-2019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从66.83%下降到54.12%,与此同时,企业部门的收入占比从17.8%上升到24.13%,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从15.36%上升到21.75%。
可见,近20多年来,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总体上是不平衡的,居民部门没有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二)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0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19年达到0.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
■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
■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
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的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对分配不公的原因亦有多种解释。
随着改革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性原因愈加显露。
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我们将着重对现行制度与政策的缺陷进行剖析。
一、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及其收入分配效应(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基本估计按照SNA统计体系的规定,初次分配反映的是各收入主体对国民生产总值原始贡献所获取的相应的原始收入,收入形式主要表现为要素收入。
再分配及其派生收入主要指抚恤、救济、津贴,以及转移性收支等项目。
根据我们对城乡居民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测算结果比较,对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对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得出两点基本判断:其一,初次分配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及主体分配渠道,其公平程度的高低对收入结果的公平程度有决定性影响;其二,目前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仍然有限,并且表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
由此可以推论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制约分配公平性的缺陷,其中初次分配的相关制度是现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再分配制度缺陷助长了不公平分配。
这两个分配层次中出现的问题,在形式上集中地表现为分配秩序的混乱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二)初次分配的基本制度缺陷(1)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从收入分配的不同层次看,产权制度应属初次分配范畴,或者说是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制度。
产权是关于财产的权利。
现代经济学所讨论的“产权”,不仅包括通常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即依法占有财产的权利),以及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的权利,而且还包括债权、知识产权及所有交易中的权利。
收入的分配无非是产权收益的分配,因而从更加宽泛的角度看,收入分配制度也是产权制度的一部分。
从马克思经济理论到西方经济学说,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都把产权制度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并充分肯定了它对分配制度在内的其他经济制度的基础的决定作用。
产权制度所具有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等基本功能都会带来相应的收入分配效应。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改革,以及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无一不是产权制度的变革。
这种产权制度的变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表现在:分配方式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来源结构中比重上升。
现行产权制度的缺陷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产权残缺和主体错位造成分配制度残缺和分配行为混乱。
产权的残缺和主体的错位会直接影响产权的激励作用和产权制度效率。
这在传统的国有经济中表现突出,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
而作为国有经济的经营者,一方面可以越俎代庖地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如“内部人控制”),形成产权主体“错位”;另一方面,他的收益可以不完全和经营绩效挂钩,即他的经营权是不完整的(权、责、利不对称),表现为产权的不清晰。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持续至今,“所有者虚位”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在建立了公司制的企业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形成。
集体经济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也存在严重的“产权模糊”问题。
企业产权制度缺陷已成为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一些在现代企业制度中通行的分配方式和手段,如年薪制、期权激励、股权激励等时开时放;或者在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备,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制度的情况下,草率实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等向少数经营者倾斜的分配方式,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方面,目前农民拥有的只是对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或经营权,但不拥有转让、抵押、入股等处置权以及相对应的收益权。
农村土地没有真正成为可以在市场上流转和交易的生产要素。
这种土地产权制度既不利于土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助长了政府批地过程中的权钱交易和徇私舞弊,使少数人中饱私囊,广大农民却不能从中受益。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及其二者的结合均未真正破题。
问题一,要素市场不健全,使要素产权不能得以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是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理论上既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又可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竞争充分、信息对称、要素的产权明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等。
而目前我国要素市场还处于建设初期,不具备成熟市场的基本条件,要素产权交易和流动常受到来自行政力量的阻隔,尤其是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平台尚未搭建起来,使得各种要素的贡献不能完全按照公平的市场价值得到实现,产权利益扭曲。
问题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机制尚未破题。
在生产要素中,除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参与分配外,关键是技术、管理这两大要素如何通过“技术资本化”和“管理资本化”参与分配过程,尚需要探索有效的具体实现形式和途径。
问题三,劳动者劳权保护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剥夺。
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应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其所有者的权利及劳动力产权也应受到维护。
但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
——单一国有投资体制是形成基础设施领域行政性垄断难以打破的重要原因。
投资是产权的实现和延伸。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是政府财政投资,民间资本投资的空间和渠道尚未打通。
投资主体的单一国有是我国行政垄断经营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要原因。
垄断性经营必然产生垄断利润,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率和资产运作效率,也不利于公平分配制度的建立。
基础设施领域单一国有投资体制的改变取决于国有产权制度的根本转变。
(2)工资制度除了非公单位的工薪制度外,我国仍然在国有单位,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实行由政府主管的工资制度。
由于国有单位人员规模依然庞大,其工资水平和规则对社会收入分配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现行的工资制度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中通过不断调整和改革形成的,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体制的色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制度还有相当距离,集中体现在体制内僵硬,体制外失范,激励不足与约束乏力并存。
具体表现在: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国有企业的工资管理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干预不当和约束乏力的问题并存;对劳动力市场中非国有用人单位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管理,缺乏相配套的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得现实中存在大量企业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
(三)再分配相关制度缺陷1.社会保障制度(1)覆盖面不足,受益群体主要是城镇正规单位职工,而非正规部门、非主流群体以及农村居民基本没有或只能享受部分社会保障;(2)制度不统一,存在社会保障的“双轨制”,除城乡分割外,在城镇还存在着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制度差别;(3)缺乏制度保障,未出台《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资金缴纳、筹集缺乏强制性约束,标准的确定和执行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2.税收制度(1)纳税主体税负不公,税收政策不完善,城乡居民间、高低收入者之间、不同经济类型单位间存在税负不公的问题;(2)税收待遇差别较大,费用扣除不合理;(3)税收体系不完善,缺乏与财产及其收入相关的税种设置;(4)征管手段落后难以提高征管水平。
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转移支付的政策导向不明确,调节功能微弱;(2)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包括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不清晰;(3)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模糊;(4)转移支付形式繁多管理分散。
4.“三次分配”制度民办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再分配和社会福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鼓励扶持民间力量进入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社会机制。
(四)非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缺陷1.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制度(1)在城乡间、国有与非国有、正规与非正规就业者间分割的“三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与政策;(2)行政性分割的高端与低端劳动力市场;(3)以扶助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工作重心的就业服务体系。
2.公共教育制度(1)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乱收费给公众造成不合理负担,公共教育公益品质丧失;(2)财政经费使用方向和结构不合理,阻碍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3)差别教育政策加剧了公民基本权利的不平等和社会的贫富分化。
综合以上相关制度的分析,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缺陷特征是:城乡二元性、行政支配性、秩序混乱性及公共福利短缺性。
直接原因来自于制度目标的模糊、制度构架的不完整和制度路径的“双轨”。
究其制度性根源,除去生产力因素,则在于不成熟的市场化体制中转型期的产权制度和转型期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
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贯穿于全部相关制度问题的始终。
二、对现阶段我国公平分配制度目标模式的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
随着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愈将转向多中心时代。
它将意味着市场配置资源并决定初次分配的基础作用将更加强化。
而目前我国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配置的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要素占有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刚刚开始,城乡二元结构、行政性垄断经营、制度性腐败等深层次制度性弊病在短期内还难以彻底打破和消除,仍将从反面对收入分配继续产生影响,与新的市场经济格局相适应的再分配制度的健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必须尽快地转变自身职能,更多地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具有较高公平程度的收入分配制度都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发达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