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阿灵顿生平及著作研究

合集下载

《老子》研究在西方

《老子》研究在西方

《老子》研究在西方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五千言《道德经》文约意丰,义蕴深邃,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普及程度仅次于《圣经》和《共产党宣言》。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东方智慧的结晶,它倍受西方学者的青睐和推崇,相关的研究和译注,可说是汗牛充栋。

法国神甫戴遂良(P. Léon Wieger,1856-1933)是在中国河间府传教的多产作家,他留给后人不少重要汉学著作。

著有《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i]、《历史文献:儒释道》[ii],其1913年在巴黎出版的两卷本《道教》(Taoisme. Tome 2: Les Peres du systeme taoiste, Lao-tzeu, Leu-tseu, Tchong-tzeu),第一卷是当时最新《道藏》的总目,第二卷是《老子》、《列子》、《庄子》法汉对照本,据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说,戴遂良的“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

那三十几卷作品,既无所不包,又浅尝辄止。

汉学大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也研究过老子,撰有《摩尼和化胡经》(1903)和《有关〈道德经〉梵语译文的问题》(1932)。

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则有《道教》遗稿两卷,第二卷收入他1934年撰写的《老子和庄子书里的圣人与神秘经验》一文。

在老一辈汉学家中,还有康德谟(Maxime Kaltenmark),他1910年生于维也纳,师承马伯乐。

1950-1953年曾在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任所长,回国后继马伯乐任法国高等研究院第五部“中国讲座”负责人,从事道家与道教经典研究,不仅著述甚丰,而且还培养了不少道教研究人材。

其《老子和道教》[iii],从整体上论述了道家和道教,特点是短小而寓意深刻,是诸多西译本中可读性较强的一种。

此后的法译本还有刘家槐(Lieou Kia-hway,1908-)译本(1967年)[iv],梅底西斯译本(1974年),克娄德·拉尔(Claude Larre)译评本(1978年)[v]。

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

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

j泌枢HOUNT自l N f LOWC RS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为例张秀清牛洁珍一、引言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追求和谐统一、中庸协和的文’美国华裔作家按照其出生地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化,也即天地人合一,简称天地人和,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全面最为Am e^c锄.Bo m Chinese,简称ABC,即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中博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

也国人后裔,他们从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对自有学者用6个字“仁、德、礼、法、化、和”概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己家族的历史所知甚少,而且不会用中文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容和基本特征。

不可能像中国人或其父辈那样去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

对于他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的洗涤后留下来的精华,是意义和理们来说,中国不是他们的祖国,而是一个文化上的“他者”。

第二念的载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符号有其存在的语境,脱离类为the F re sh O f f th e Board,简称FOB,Thev a r e n e w comers t o了特定的语境,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America。

他们原是中国公民,后在美国生活并加入美国国籍,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博导就中国文化符号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这类作家也被称为“新移民作家”,这两类作家的创作主题、体“中国文化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显赫特征的一系列裁不尽相同。

前者以汤婷婷、谭恩美、任璧莲等为代表,主要用凝练、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

文化软实力正是英文写华人在美国的故事:后者是以哈金、严君玲等为代表的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

通过文化符号来把握、感知新移民作家,主要写当代中国的人物、当代中国的故事以及作中国形象,进而为文化软实力提供町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察者自己的故事,表现的是一个完全没有英语语境的世界。

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Diogenes and Alexander 翻译

Diogenes and Alexander 翻译

Lesson 18 ——Diogenes and Alesander他躺在光溜溜的地上,赤着脚,胡子拉茬的,半裸着身子,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

可他就是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大清早,他随着初升的太阳睁开双眼,搔了搔痒,便像狗一样在路边解手。

他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掬起几捧泉水送入肚中。

他没工作在身,也无家可归,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

街市上熙熙攘攘,到处是顾客、商人、奴隶、异邦人,这时他也会在其中转悠一二个钟头。

人人都认识他,或者都听说过他。

他们会问他一些尖刻的问题,而他也尖刻地回答。

有时他们丢给他一些食物,他很有节制地道一声谢;有时他们恶作剧地扔给他卵石子,他破口大骂,毫不客气地回敬。

他们拿不准他是不是疯了。

他却认定他们疯了,只是他们的疯各有各的不同;他们令他感到好笑。

此刻他正走回家去。

他没有房子,甚至连一个茅庐都没有。

他认为人们为生活煞费苦心,过于讲究奢华。

房子有什么用处?人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没什么必要把它们隐藏起来。

人实在不需要床榻和椅子等诸如此类的家具,动物睡在地上也过着健康的生活。

既然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穿上适当的东西。

那我们惟一需要的是一件御寒的衣服,某种躲避风雨的遮蔽。

所以他拥有一张毯子——白天披在身,晚上盖在身上——他睡在一个桶里,他的名字叫狄奥根尼。

人们称他为“狗”,把他的哲学叫做“犬儒哲学”。

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希腊的克林斯城邦度过,那是一个富裕、懒散、腐败的城市,他挖苦嘲讽那里的人们,偶尔也把矛头转向他们当中的某个人。

他的住所不是木材做成的,而是泥土做的贮物桶。

这是一个破桶,显然是人们弃之不用的。

住这样的地方他并不是第一个,但他确实是第一个自愿这么做的人,这出乎众人的想法。

狄奥根尼不是疯子,他是一个哲学家,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他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拥有一批崇拜他的门徒。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丁林
【期刊名称】《中国测绘》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阿灵顿国家公墓是美国的一个荣誉归葬地,却不是官员的高级墓地,所以,一个死于疆场的普通士兵一定能够安息于此.而官阶高至总统,却往往没有份。

总统中的例外是约翰·肯尼迪.因为他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被刺杀.
【总页数】8页(P62-69)
【作者】丁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罗伯特议事规则与实事求是——读《罗伯特议事规则》
2.阿灵顿:r宽带网络铺设阿灵顿之路
3.阿灵顿:宽带网络铺设阿灵顿之路
4.李将军“品性”解读--《李将
军列传》文本细读5.李将军悲剧原因探究--读《李将军列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谢和耐
法国
1921—
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
Jean Francoise Foucquet
富凯(傅圣泽)
法国
1665—1741
博览群籍,儒、道、诸子,古代经典,近人注疏,尤其是协助白晋对《易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Jean Pierre Abel Remusat
雷慕沙
法国
1788—1832
对古代中国哲学理论、汉语语言、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领域成就更为突出
中国历史
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Тихвинский
齐赫文斯基(齐赫文)
俄罗斯
1918—
中国近代现代史、俄中关系、苏中关系、日本近现代史
DonaldHolzman
侯思孟
法国
1926—
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等许多方面,尤其以魏晋南北朝诗与乐府最为突出,同时对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EdouardChavannes
沙畹
法国
1865—1918
研究中国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钻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
Grosier
格鲁贤
法国
中国历史、美术和文学
HenriMaspero
马伯乐
法国
1883—1945
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道教史、安南语、安南史
JacquesGernet
史华兹
美国
1916—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先秦思想史
Ezra Vogel
傅高义
美国
1930—
当代中国、日本
John King Fairbank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MendozaJuanGonzalezDe
门多萨
西班牙
1545—1618
中国文化史
HaroldZvi-Schifferin
史扶邻
以色列
1922—
专业兴趣始终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主要通过研究孙中山来研究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发展之路和治国的经验。
GiuseppeCastiglione
郎世宁
意大利
1688—1766
意大利
1943—
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明清史的研究,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进入明清文学史领域,但并不仅仅从经济基础研究中国,而是从“情感”变化研究入手,进入上层建筑的核心“文化”意识,力求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AlexanderWylie
伟烈亚力英国1815 Nhomakorabea1887
ПавелИвановичКаменский
卡缅斯基
俄国
1765—1845
满学、汉语
ПавелСтепановичПопов(МаоЛинь)
波波夫(柏百福、茂陵)
俄国
1842—1913
汉语、中国政治
ПетрИвановичКафароф
卡法罗夫(鲍乃迪、巴拉第)
俄国
1817—1878
宗教、汉语、中国边疆史地
福井康顺
日本
1898—1991
中国哲学思想史
荒川清秀
日本
1949—
汉语言学
吉川幸次郎
日本
1904—1980
中国文学、历史
井上靖
日本
1907—1991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鹿地亘
日本
1903—1982

高中语文 4.3.1《神的一滴》课件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3.1《神的一滴》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整理ppt
一八四五年七月,二十八岁 的亨利·梭罗搬进了瓦尔登湖畔 林地上的木屋,开始了他的隐居 生活,身体力行他的“简单生活” 哲学。他在木屋中住了二十六个 月,完成了《瓦尔登湖》初稿的 大部分。
整理ppt
在梭罗看来,向宁静靠近的最 好方法是寂寞。寂寞是最好的伴儿, 因为寂寞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 识自己。也许只有在寂寞中,人心 才能宁静下来;只有宁静下来了, 人才会去思考自己;而只有思考了, 他才可能认识自己。
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 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 属于现时代的。。
整理ppt
整理ppt
徐迟(1914.1O.15——1996.12.12 )中国“报 告文学之父”,当代著名作家,五十年 代即产生巨大影响,更以《歌德巴赫猜 想》(1978年3月)引起轰动,它将当时 受人非议的走“白专道路”的知识分子 陈景润,作为正面主人公进行赞颂,并 且第一次对“文革”做出了否认,因此 在报告文学界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2002年我国设立“徐迟报告文学奖”。
2,大自然的寂寞:瓦尔登湖是寂寞、孤独的,也许 正因为这种孤独寂寞,它才更纯洁、更美丽。
实际上,寂寞也许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最佳境界!
整理ppt
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没有经商 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 了瓦尔登湖。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 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 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 版商赏识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 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 病在康科德死去。
整理ppt
A.汆(tǔn)水 懒(lài)惰 黝 黑(yǒu) 黑魆魆(xū) B.鱼鳍(qí) 峻峭(qiào) 深 邃(suì) 湿辘辘(lù) C.漪(yī)澜 水蝎(xiē) 虚 掷(zhì) 黯淡无光(àn) D.鸟瞰(kàn) 鼓膜(mó) 蓟 (jì)草 缪(móu)斯女神

从读者反应论看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看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看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译本摘要: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先后出现过很多翻译版本,但要确切地传达其中的思想内涵却并不容易。

本文试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对Arthur Waley的译本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中西方读者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关键词:读者反应论;文化翻译; Arthur Waley译本《道德经》1.0引言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长期从事《圣经》翻译的实践中,提出了读者反应论的重要翻译思想。

这一思想把读者的接受和理解纳入翻译这一动态活动中,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翻译观的巨大冲击下,读者反应论受到强烈的抨击。

《道德经》自从20世纪上半叶起由西方汉学家翻译成英文,流入西方后引起广泛关注。

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老子《道德经》的英文版本多达数十种。

在近现代汉学经典翻译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较具代表性,并被公认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译著学者,如英国汉学家雅格·李(James Legge)、阿瑟 ·威利( Arthur Waley)、美国的布莱克尼( Raymond Bernard Blakney)、陈汉森( Chad Hansen)和中国的林语堂、陈荣捷等人。

本文首先对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进行简要介绍,再分析读者反应论和文化翻译之间的关系,最后选取 Arthur Waley译本《道德经》中有关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进行分析,以说明中西方读者思维方式的差异及读者的可懂性对译文的影响。

2.0奈达的读者反应论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长期从事《圣经》翻译,他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在20 世纪60年代早期到80年代,奈达的翻译思想对西方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国汉学的开山之作

美国汉学的开山之作

美国汉学的开山之作读到陈俱先生翻译、复旦大学陈绛教授校阅的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SamuelWells Williams)所著的《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煌煌两大册,极其厚重,不禁对两位陈先生付出的艰辛劳动由衷敬佩。

此书出版,令我心情格外激动,是因为我也曾想将此书译成中文,并已翻译了一部分。

后因此项工作实在太艰巨而作罢。

2002—2003年,我曾到香港浸会大学专门研究此书,当时就为此书没有中译本而苦恼,所以现在读到中译本,自然喜不自禁。

相比于二十世纪及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如费正清、史华兹、魏斐德、艾尔曼而言,卫三畏的名字是比较陌生的,中国学界对其关注也比较少。

但卫三畏却是美国汉学的开山祖师,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而且他的代表作《中国总论》从一开始就为美国汉学奠定了很高的起点。

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卫三畏之子卫斐列(Frederick Wells Williams)编纂的卫三畏传记《卫三畏的生平与书信:一位来华传教士的心路历程》(顾钧、江莉译),才使中国学界对卫三畏的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卫三畏代表作《中国总论》一直没有翻译出来,相对于如火如荼的美国当代汉学翻译来说有点反常。

所以,陈俱先生翻译出版的这部《中国总论》,对于我们省视美国汉学的起源及其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下面略谈笔者对卫三畏及《中国总论》的管见。

一、卫三畏与美国汉学之发轫:耶鲁大学汉学讲座的建立1938年出版的美国汉学家马森(Mary Gertrude Mason)所著的《西方的中华帝国观》(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people,杨德山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主要研究的是1840-1876年这36年间西方著作中的中国观,他说:“但是迟至1875年,美国的学院和大学中的汉语研究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

”他选择1876年这个断限也许是无意的,但却是非常有眼光的。

萨缪尔 亨廷顿

萨缪尔 亨廷顿

谢谢观看
人物介绍
职业:哈佛大学教授,当代颇有争议的美国政治学家 毕业院校: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著作观点:他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21世纪核心的政治角力是在不同文明之间而非国家之间 近来,他对美国移民问题的看法亦广受。
生平简介
少年得意
从不讨好
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出了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16岁时他考入耶鲁大学,18岁时便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 加入美国军队。之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完成其博士论文并取得学位,这一年他23岁。
首先是在军-民关系、军事政策及战略领域。代表作为《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1957年)、 《共同防务:国家政治中的战略计划》(1961年),以及《与核武器共存》(合著,1983年)。《士兵与国家》 是亨廷顿的第一本专著,迄今印刷了15次之多,已成为军事和政治相互关系这一领域的经典性作品。2007年,在 其出版50周年之际,西点军校专门召开了研讨会以资纪念。
在上世纪60年代,他凭《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而享有盛 誉。此书挑战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中的教条:经济和社会进步会给刚刚脱离殖民主义统治的独立国家带 来政治稳定。
越南战争打破了亨廷顿平静的校园生活。作为美国国务院的谋士,他在1968年撰写了一篇长达百页的关于越 南战争的报告,提出了在南越推行合村并寨的“战略村计划”并抨击了当时美国政府的战略。这些主张自然是左 右不讨好,所以难怪他的办公室会பைடு நூலகம்人焚烧,他被人骂做“战犯”了!
萨缪尔 亨廷顿
美国政治学家
01 人物介绍
03 学术大家 05 出版书籍

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

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
着手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之后,孔教授与其他同行一样都关怀一个根本问题:中国的本土文化如何与外国文化相激相荡而塑造了近代中国历史。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如政治参与的合适范围,知识分子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等等。孔教授认为,近代中国的有关安排,虽然有其历史传承,但大多以外来的社会语汇来表达。因此,很多的争辩是用现代的语词在讨论,但其内在结构则导源于中国本身的历史及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了解一个文化的内在结构如何在现代的情境之下表现出来,也是他这样一位有文化人类学兴趣的历史学者一直思索的问题。
孔教授在以上老师的教导下,颇留意观念与社会经验的关系。Weber 的影响使他一直认为这项关系是交互运作的,而不能单纯地由一方推导到另一方。也由于对人类学的兴趣一直浓厚,孔教授也留意语言与社会思想之间的关联。
孔教授在大学期间专攻欧洲历史。一直到大学四年级时选读日文,才接触到东方。之后,于服兵役期间被分发到中文学校学习中文,才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而他之决定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则是回到哈佛大学念研究所时,受费正清教授影响的结果。
就孔教授此书1980年再版的新序看来,中国传统的叛乱团体当中,根源于天地会者,其组织形式与政府武装团体相近,都以村庄、家族为基础。这些秘密社会虽是非法,但其文化取向却是正统的思想。如重视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如牢固的王朝观念(即使反清复明不过是建立另外一个王朝),如朝代兴替的历史观,如严密的社会阶层观念,都与官僚士绅相近。根源于白莲教信仰的叛乱组织则较不以村庄、家族、市集的垂直网络为结合基础。他们的成员多半在各村庄间水平移动,如跑江湖卖膏药的郎中、武术师傅、戏班子、雇工、修理家中破烂用品的人、小商小贩。白莲教的集会所零散公布于各村庄,只有一些宗教领袖走访各集会所做松懈的联系。白莲教徒可以女性充当教主,男女可以一起讨论教义,虽然也重视师徒关系,但教徒之间彼此较为平等,弥勒佛降世以后的极乐世界将垂永久而不复循环。这些想法就持正统思想者看来实为异端。持正统思想者多半是在村庄、市集的垂直网络中循着由来已久的交换(市集)、学习(书院、考试)、信仰(儒、道、佛)及社会控制(法庭、军队、纳税义务)等体系在移动着。他们的社会思想与经常水平移动于各村庄中的人有所不同,也是社会经验与观念互相关联的一个例证。

美国文学2

美国文学2

美国文学课程简介1.美国文学是一门专业英语高年级开设的专业知识课,是一门必修课程。

2.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美国文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阅读和作品分析,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总体来讲,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

美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课程,一般在大四年级开设,按周学时统计,需两个学期完成。

3.美国文学课程内容大体分为两部分:文学史部分和文学作品选读部分。

文学史部分从美国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简要介绍美国文学各个历史断代的主要历史背景、文化思潮、文学流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主要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选读部分主要节选了美国文学史上各个时期重要作家代表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

二、具体教学内容第一章殖民时期的文学(2 学时)1.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美国文学的起始可追溯到早期北美殖民主义时期。

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发达,主要以模仿为主,没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但那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美国文学的形成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当年来美洲大陆移民的人基本上属于两种人,一类是为逃避国内政治迫害,追求宗教自由的英国清教徒,他们来到新英格兰地区,扎根发展;另一类是谋求发财致富的欧洲平民百姓,包括野心勃勃的冒险家。

不论是哪一种人都相信在新大陆都可以得到自由平等的待遇,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观点使“美国梦”成为日后美国文学的永恒主题。

清教主义有关人生来有罪及上帝主宰一切等思想也影响了美国作家不断去思考人性与原罪、人与上帝的关系。

由于这一时期文学不很发达,主要文学形式多为讲经布道之作,也有游记、书信等其他文学作品。

读书笔记施坚雅其书其人施坚雅模式

读书笔记施坚雅其书其人施坚雅模式

读书笔记施坚雅其书其人施坚雅模式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1925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54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教授,196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1990年起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

1950年至1951年到中国四川考察,1977年考察中国城市市场。

198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至1984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87年至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巴巴拉·布朗宁人文科学教授。

作品中译本有《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并发表大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农村和农民、人口、民族、海外华人的论文。

2008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了解作者生平和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其理论和思想施坚雅模式(Skinnerian Model)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施坚雅在20世纪60—80年代提出的一套研究中国明、清社会历史的理论模式。

在理论与方法上,它融合了经济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G.W.施坚雅曾于1949-1950年在四川考察中国经济和农村市场,于1977年提出将中国划分为九大经济区的体系。

施氏的分区是以地文学(physiography)为主,着眼于河流运输和市场联系,并采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和等级市场的理论,每个大区都有其中心城市,区内分布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和乡镇集市。

他的九大区域是:华北区、西北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区、岭南区、云贵区、满洲区。

他研究的是晚清情况,以光绪十九年(1839)为统计基期,并视九大区为相对独立(autarky,自给自足)的区域。

1980年施坚雅来北京参加中国经济史国际研讨会,提出《市场体系与区域经济学》论文,他的区划遂为中国学者熟识。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故事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故事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故事到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地方应该去看看的,就是阿灵顿国家公墓,到那里,不仅是悼念无数逝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去解读一个国家对私有财产保护的态度。

阿灵顿国家公墓原来名字是阿灵顿庄园,本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罗伯特.李将军的岳父(卡斯迪斯)的财产,其岳父立遗嘱此庄园由其唯一女儿(李将军的太太)作为继承人,之后,再由李将军的长子继承,而李将军则作为遗嘱的执行人。

南北战争爆发后,李将军之家乡弗吉尼亚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加入南方联盟,李将军获知消息在庄园里经历了三天的心灵煎熬,最终决定离开他“在这个世界上最钟爱、最依恋不舍的地方”,辞去联邦政府的职位,毅然加入南方联盟。

离开时嘱咐夫人保存好相关物品,带离庄园。

李将军加入南方军后最终成为了南方军统帅。

战争期间,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通过了一个战时法,规定房地产所有人必须亲自按时来缴纳房地产税,否则,将没收其财产。

北方政府想以此法律遏制逃奔叛军的财主,很显然,作为阿灵顿庄园的主人李将军夫人不可能亲自来缴纳此房地产税,最终,政府便以欠税为由没收并拍卖了此庄园。

1864年,政府拍卖了此地,联邦税务局长代表政府举牌成功,获取阿灵顿庄园,并将此庄园改为战时司令部,后来又将庄园的200英亩土地作为战争阵亡将士的坟地,这个做法也反映了当时联邦政府对李将军的憎恨,他们希望阿灵顿庄园永远成为墓地,李将军及其后人都别想着再回到此地!战争终于结束了,李将军及夫人作为败军之将,无颜再提及此事,在他们去世后,李将军的长子,向法院提出起诉,认为政府没收阿灵顿庄园非法,他是这个庄园的合法继承人,政府应该返还他的财产。

官司一直打到联邦最高法院。

1882年,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判定:无论何时何地,战时也不例外,公民的私有财产都受法律保护,非经法律程序和合理的补偿,政府也不得征用私有财产。

政府未经合法程序没收了阿灵顿庄园,此行为为非法无效。

美国政府必须将此庄园交还给李将军之子。

这个案例是由陪审团审理裁决的,充分体现美国司法制度的独立性,也体现了美国国家对私有财产的态度。

阿伦特主要著作

阿伦特主要著作

1、《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1949年写成,1951年初版名为《我们时代的负担》(The Burden of Time);1958年再版时增加了一个结论性的《意识形态与恐怖》,书名也改成《极权主义的起源》。

该书以纳粹的种族灭绝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指出那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统治形态,它把一部分人视为天生理应消灭的"种类",进行集体的改造和屠杀;过去的专制政权仅限于迫害它的"政敌",而极权主义却无情地消灭它的"顺民";它甚至公然鼓吹和践踏人的道德信条,使得撒谎、做伪证、对他人行使暴力等做法畅通无阻。

而这样一种新的面貌,是建立在一套意识形态推理之上的。

这套逻辑将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解释为一个封闭的整体,它有一个自己要去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任意的改造,于是一部分人便承当其这个改造的执行者。

阿伦特描述了历史上的"反犹主义"、十九世纪以来的"帝国主义"扩张心态、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如何造就了现代社会一大批"孤独"、"无力"、自感"多余"的人,所有这些形成了极权主义暴政产生的土壤。

尤其是后者,一心追逐物欲满足的"原子"般的个人,与他人隔绝即意味着隔绝了使得人们的生活富有意义的共同世界;在丧失现实感的同时,丧失了对于周围世界健全、正当的判断,所以非常容易被尘嚣甚上的强权势力所左右。

2、《人的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1958年出版,德文版名为《积极生活》( Vita Activa)。

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阿伦特在这本书中在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比较彻底清算的同时,建立了自己著名的"行动理论":强调人只有在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积极行动,才能使人获得意义。

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BenjaminI.Schwartz
史华兹
美国
1916—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先秦思想史
EzraVogel
傅高义
美国
1930—
当代中国、日本
JohnKingFairbank
费正清
美国
1907—1991
近现代中国问题研究,涉及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外交史及美国的对华政策等
u
PaulPelliot
伯希和
法国
1878—1945
精通汉、满、蒙、藏、阿拉伯、伊朗语和其他东方语言,主要研究方面为中亚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明末清初西洋文化东渐史等
ReneEtiemble
艾田蒲
法国
1909—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
RolfAlfredStein
石泰安
法国
1911—1999
不仅包括西藏学,而且还包括汉学与东方学各个方面。在西藏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涉及民间文学、宗教、语言、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社会、艺术、建筑、神话和风俗等
1612—1659
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
HerbertFranke
福赫伯
德国
1914—
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
JohannAdamSchallvonBell
汤若望(字道未)
德国
1592—1666
西学东渐——天文历算
OttoFranke
福兰阁
德国
1863—1946
卫三畏
美国
1812—1884
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宗教、经济、文学、文字等诸多领域)
SarahAllan

解读美国阿灵顿军人公墓中唯一刻有中文的墓碑

解读美国阿灵顿军人公墓中唯一刻有中文的墓碑

解读美国阿灵顿军人公墓中唯一刻有中文的墓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5年,是多么不同寻常的一年,因为它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年,这不仅仅对中国人民来说不寻常,对美国人民来说也非同寻常。

因为这是我们祖辈父辈的中国和美国人民浴血奋战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赢得的长达8年的战争,是上一代中国和美国人民共同携手作战打败日本的胜利战争,这是多么让人不能忘记的一段抗战的历史,是多么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永远铭记的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中国人如此形容的友谊。

70年前战火纷飞的中国,日本帝国主义正在残杀蹂踊中国人民,中国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及霸占的威胁。

陈纳德将军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一道参加了这场战争,并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但领导了“飞虎队”狠狠歼灭日军,还与中国人民携手赢得了这场战争。

克莱尔·李·陈纳德,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空军队长。

1937年5月,陈纳德将军来到中国,比1941来到中国的“飞虎队”要早好几年。

当时中国空军不仅才灵乙长落后,而巨缺乏工规的飞行训练。

1940年,日军痴狂轰作中国上海南京,中国连接国际的利始线在日军的炮火下已快被摧毁,苏联空军援华人员陆组对散走,中国空军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飞机师缺乏。

中国空军与日本空军比例是1: 3,日本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制空权。

这时陈全献鲁名军为取得美国的支援而不停奔波争取各方援助。

他在美国罗斯福,罗斯福层统决定又华进行军事援助,以把日本拖在中国。

罗斯福赞成陈纳德将军关于建立空军的计划并签署密令。

1941年4月14日,罗斯福总统又签署命令,准许预备役军官及退出陆军和海军航空部队的士兵参加赴华的美国志愿队。

陈纳德将军从美军基地中招募了100名飞行员和200名支持人员,并几经周折得到100架P-40型战斗机。

理查德·阿尔丁顿(RichardAldington)诗选

理查德·阿尔丁顿(RichardAldington)诗选

理查德·阿尔丁顿(RichardAldington)诗选理查德·阿尔丁顿(1892-1962)英国诗人,意象派运动的创建人之一。

格言(1915) 意象(六首)格言(1915)新的爱情她的花朵枯萎了,又会抽出新的枝叶,仿佛是霜打后的那棵小杏仁。

十月山毛榉叶是银色的,因为少了树的血液。

在你的亲吻下,我的双唇变得就象秋日的榉叶一样。

一个姑娘你是我们如今想起来仍感痛苦的西西里岛上线条清晰的凹槽。

你是冰冷的狂想的悲伤的音符——只是几个人才觉得美的音符。

阿马尔弗①我们要来到你的身旁,噢深深地、深深的海洋,在你淡绿的波浪上荡漾宛如飘零的花瓣一样。

我们要走下山岭来到你的身旁,告别芳香的柠檬林,告别炙热的太阳,我们要走来,噢大海,在你淡绿的波浪上荡漾阿荡漾,宛如花瓣一样。

裘小龙译①意大利城市,以其在峭壁上美丽的位置闻名。

意象(六首)1象一只满载嫩绿芳香的果实的平底轻舟,在威尼斯暗黑的运河上徐徐飘来,你,噢美艳绝伦的人呵,驶入了我荒凉的城中。

2蔚蓝的烟跃起,仿佛盘旋的云似的鸟儿正在消失。

这样,我的爱情向你跃来,消失了而又重新出现。

3当枝头、轻薄的雾霭间落日只剩下了一抹依稀的红,玫瑰黄的月亮在苍白的天空中,对于我,这就是你。

4就象林子边一棵小山毛榉树,静静伫立,伫立在暮色中,一阵微风拂来,所有的叶子悉卒颤抖。

还仿佛惧怕星星呢——你就是这样静静,这样颤动。

5红色的鹿高高地奔跃在山上,它们越过了最后一棵松树。

于是我的欲望和它们一起远去了。

6风儿吹落了花朵呵,即刻又为雨水绽开:同样,我的心为泪水绽开了,一直等到你回来。

裘小龙译理查德·阿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 1892-1962)出生于朴茨茅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小时候随父母多次迁徙。

16岁时,阿尔丁顿随家人一起来到特丁顿(Teddington),开始在当地的大学学院就读。

尽管阿尔丁顿觉得这段学习生涯远不如他跟随父亲及其友人所接受到的教育那么精彩纷呈,但是他由于父亲的破产而中途辍学,从而没有最终取得学位这件事对他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我们正处于古代中国研究的“非凡时期”——访艾兰教授

我们正处于古代中国研究的“非凡时期”——访艾兰教授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页码: 65-76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古代中国;中国研究;中国历史;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中国学者;重要期刊;海外汉学;
摘要:艾兰(Sarah Allan)先生1945年出生于美国,现为达慕斯大学(Dartmouth College)荣休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汉学家。

她主要从事出土文献和早期中国历史的研究,著有《世袭与禅让》《水之德与道之端》《龟之谜》《湮没的思想》等专著,曾与李学勤、齐文心等中国学者整理出版《英国所藏甲骨集》,并长期担任海外汉学重要期刊《古代中国》(Early China)的主编。

艾兰教授的学术经历与成就是二战之后汉学研究的一个缩影,我们特约本次访谈,以飨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汉学家阿灵顿生平及著作研究
阿灵顿(Lewis Charles Arlington,1859-1943)是一名活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外国来华人士。

从北洋水师到中国邮政,他为中国政府服务了五十年,凭借着天生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阿灵顿将自己毕生精力花在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上,最终成为了在北京最著名、最受人尊重的汉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主要面向外国读者,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

尽管如此,阿灵顿在国内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受到重视,直到近年来,他的两部著作才被翻译出版。

本文旨在根据已有的资料探讨阿灵顿的生平经历,对他的学术著作进行一番梳理,将他的汉学研究思想进行全面、有重点的展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阿灵顿的关注。

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对汉学研究历程及学术思想的梳理。

本文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展示了阿灵顿的生平,并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大体上分为政治观点和其他观点西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阿灵顿在其著作中反复批判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深度腐败,不仅列举了许多事实例证,更从制度、历史和思想的根源上对中国的政治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从总体上讲,他的政治态度趋于保守,对近代革命势力持保留态度。

同时,作为一名外国来华人士,他认为中国的未来应该交给中国人自己,而不是外国人,并且对中国人民抱有很大的信心,对中国的未来抱以乐观的态度。

第二,对中国戏剧的研究。

阿灵顿的四部著作中,有两部与中国戏剧有关,均属当时的突破性学术成就。

特别是《戏剧之精华》,选取了三十三部热门经典剧目译成英文,无论是在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中,这样大的工程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

此书的主要内容
分为两个方面:一、戏剧翻译;二、戏剧评论。

在翻译问题上,《戏剧之精华》主要以向外国读者普及中国戏剧剧目为目的,译文的文学性并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值得一看的还有每一部剧目后面或长或短的戏剧评论,包括了戏剧主题、戏剧文学、戏剧音乐、演员表演、中国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同时代不可多得的一部全面、丰富的中国戏剧研究著作。

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

序言部分交代了阿灵顿的生平并回顾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整理了阿灵顿的汉学研究历程,并着重总结了他的政治态度及社会、文化方面的观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阿灵顿的戏剧研究著作《中国戏剧史》,对该书的写作、出版背景进行了简介,重点归纳了其中的重要内容及观点。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另一部戏剧研究著作《戏剧之精华》,除了简单交代写作、出版背景之外,还对该书剧目的选择以及内容上的构成进行了展示,总结归纳了每部剧目后戏剧评论中重要的观点,并在最后一部分将阿灵顿、艾克敦翻译的《思凡》与林语堂翻译的版本进行了文本细节的对比,两个版本各有其优势:林语堂的版本对原文删改较大,加入了许多作者自己的主观理解,不如阿灵顿的译本忠实于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