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年龄分布年度数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报告将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提供参考。
二、人口总量与增长1. 人口总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4.11亿人,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亿人增加了7100多万人,增长率为5.38%。
其中,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
2. 人口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较上一个十年(2000-2010年)的0.57%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国人口增长进入新常态。
三、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1)0-14岁人口:我国0-14岁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54%。
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2)15-59岁人口:我国15-59岁人口为8.96亿人,占总人口的63.35%。
与2010年相比,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
(3)60岁及以上人口: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2. 性别结构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性别比为104.61。
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有所下降。
3. 城乡结构我国城镇人口为9.01亿人,占总人口的63.89%。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四、人口分布1. 地区分布(1)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为4.44亿人,占总人口的31.82%。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
全国年龄比例研究报告
全国年龄比例研究报告2019年04月23日14:21:181、国内人口增速逐步下滑我国人口总量将近14亿,增速持续降低,城镇化率接近60%。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总量从1949年的5.4亿人,增长至2018年13.9亿人。
从增速来看,70年代人口总量的增速迅速下滑至1.3%-1.5%左右,90年代以来,人口总量增速持续缓慢下滑,近年保持在0.5%左右,但2018年增速进一步降低至0.4%。
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到2018年已经达到59.58%。
2018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3.9亿人,同比增长0.4%,城镇化率59.58%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我国历年出生人口数、出生率与经济社会环境、计划生育政策和育龄妇女人口数有关。
自1949年以来,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大约在1500万-3000万之间。
1959-1961年全国粮食短缺导致年出生人口骤减,而后70年代开始逐步推进计划生育,同时,叠加其他历史原因,再次导致年出生人口与出生率逐渐降低。
1982年,计划生育写入宪法,但同时全国育龄妇女总数及占人口比重增加使得年出生人口有所回升。
自9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步入正轨,年出生人口逐渐降低,21世纪以来基本维持在1500-1600万人左右,而出生率基本在12‰左右。
从死亡人数来看,除粮食短缺年份以外,近年来稳步增长,目前在900万左右,死亡率在7%左右。
出生人口数、出生率与经济社会环境、计划生育政策和育龄妇女人口数有关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死亡人口数量及死亡率在除粮食短缺时期以外较为稳定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老龄人口占比不断提升我国2017年人口中,0-34岁占比接近一半,男性比女性多3200万。
2017年我国男性人口7.11亿人,女性人口6.79亿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1(以女性为100)。
按照年龄层划分,19岁以下人口占比最多,男性为30.75%,女性为28.45%,对应年代95后(为了方便后续研究,年代和年龄的对应可能会有几年的偏差,但绝大部分是对应的,对研究结论影响甚微);20-34岁男性占比23.56%,女性占比23.49%,主要对应80、90后(不包括95后);35-49岁男性占比24.28%,女性占比24.84%,主要对应65后、70后。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doc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我国政府于20xx年11月1 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范文,供大家参考!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范文一(陕西)我国以20xx年11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省近3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事后质量抽查和手工汇总任务。
目前,人口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20xx年11月1日0时的常住人口为3605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328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317万人,增长9.6%,平均每年增加3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9%。
二、全省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西安市 741万人铜川市 81万人宝鸡市 367万人咸阳市 483万人渭南市 539万人汉中市 348万人安康市 267万人商洛地区 239万人延安市 206万人榆林市 320万人杨凌示范区 14万人三、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95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42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1人减少0.5人。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0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0%;15—64岁的人口为24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9%。
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8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2.02%,女性为173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9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4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2011年4月28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看我国老年人口
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老年人口徐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11月,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普查资料,我们计算了有关老年人口的数据,基本情况如下:一、老年人口的概况1. 老年人口的总量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4261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998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规模增长了12.8%,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增加了34.1%。
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只有0.92%,而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7%,大大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2.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在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口占大多数。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中,60~69岁占58.85%,70~79岁占31.93%,80岁以上占9.22%。
男性老年人口相对比较年轻,60~69岁占61.89%,70~79岁占30.94%,80岁以上则只占7.17%。
女性老年人口中的高龄老人较多,60~69岁占55.95%,70~79岁占32.87%,80岁以上则达到11.18%。
2000年,全国80岁以上人口达到1199万人,比1990年的768万增长了431万。
10年间,高龄老人增加了56.12%,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56%,增长幅度及速度不仅远远超过了总人口,而且也大大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
3.老年人口的性别构成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性别差异在高龄组更加明显。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男性人口有6338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48.76%,女性有666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1.24%。
8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有455万人,占37.95%,女性有744万人,占62.05%。
4.老年人口的城乡分布全国老年人口的多数居住在农村。
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2942万人居住在城市,占22.63%;1499万人居住在镇,占11.53%;8557万人居住在农村,占65.83%。
男女人口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分析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口数据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了解我国人口结构、预测人口发展趋势、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男女人口大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现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安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
数据涵盖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时间范围为2010年至2020年。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男女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我国男女人口比例、年龄结构、城乡分布等基本情况。
(2)趋势分析: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男女人口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3)相关性分析:运用相关系数分析,探究男女人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数据分析结果1. 男女人口比例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7:1,即每100名女性对应107名男性。
这一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保持稳定,但部分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在广东省,男女人口比例为1.14:1;而在上海市,这一比例为1.06:1。
2. 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男女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
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而15-59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则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说,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为13.26%,到2020年上升至18.70%;而15-59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则从2010年的70.14%下降至2020年的63.35%。
3. 城乡分布我国男女人口在城乡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地区男性人口比例高于城市地区,而城市地区女性人口比例高于农村地区。
这可能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等因素有关。
4. 出生率与死亡率近年来,我国出生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则相对稳定。
2010年,我国出生率为12.37‰,到2020年下降至8.52‰。
中国的人口-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解析板)
1.3 中国的人口考点基础练考点一我国人口数量与人口分布如图为全国第六、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对比,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2010-2020年,我国()A.青壮年人口比重增加B.城市人口比重上升C.老龄人口比重下降D.乡村人口比重增大2.2021年5月31日,我国实施“三孩”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三孩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人口素质B.改善人口年龄结构C.增加城市人口D.促进人口分布均衡【答案】1.B 2.B【解析】1.据表可知,2010-2020年间,0-14岁人口比重上升, 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A错误。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C错。
城市人口比重在这十年间上升, B对,D错误。
故选B。
2.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目的是鼓励生育,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B正确。
三胎政策是为了缓解人口过慢增长,而不能提高人口素质,A错误。
实施三胎政策,鼓励多生,与人口分布不均、协调城乡比例无关,C和D均错误。
故选B。
3.2021年5月13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发布。
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B .199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8%C .是世界上唯一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D .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3.A【解析】3. 读图,现今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A 正确;199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增长总量为141178-113368=27810万人,199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810/30/141178≈0.66%,B 错误;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有中国和印度,C 错误;人口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D 错误;排除BCD ,选A 。
读我国第六、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表,完成下面4-5小题。
人口普查 大陆地区人口总数(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 0~14岁15~59岁 60岁及以上 第六次333972 16.6 70.14 13.26 49.68 第七次141178 17.95 63.35 18.7 63.89 A .0~14岁人口比重下降B .15~59岁人口比重上升C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D .城市人口的比工下降5.我国依法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有利于( )①解决人口分布不均②增加劳动力储备③增加消费需求④改善我国人口结构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4.C 5.D【解析】4.读图表数据可知,0~14岁人口比重上升,A 错误;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B 错误;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C 错误;城市人口的比重大幅上升,D 错误。
中国人口增长模型(灰色预测模型)
中国人口增长模型论文摘要:人口问题涉及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稳定的人口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从数量上准确的预测人口数量以及各种人口指标,对我国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健康人口发展计划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都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增长。
鉴此,本文依据灰色预测方法和年龄移算理论,基于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从人口系统发展机理上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一级的灰色预测模型,再将近几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带入模型,便得到未来较短时间内我国的人口数量。
所得结果为我国总人口将于2006年、2007,2008,2009,2010年分别达到13.1495,13.2212,13.2909,13.3587,13.4246亿人。
然后分析人口发展方程中按年龄死亡率及生育模式等参数函数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其对总人口的影响,建立了莱斯利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参数函数的不同特点,建立了生育模型和死亡模型等子模型。
在将所得子模型和主模型结合,依据当前人口结构现状对我国的人口做了长期的预测。
所得结果是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13.51058,14.38295,14.78661亿人与国家发展战略报告数据一致。
最后对所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1.1 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已有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还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
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附录2中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搜索相关文献和补充新的数据),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40% <4%
30~40% 4~7%
年龄中值数
<20 岁 20~30 岁
老年型 <30% >7% >30 岁
人口老化
世界人口数量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人类诞生-工业革命以前)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 (工业革命以后-)
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 国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在20多年的时间里少 生了2~3亿人。
当代中国人口发展
• 第一个高峰阶段(1949-1957); • 人口发展低谷期(1958-1961); • 第二次高峰阶段(1962-1973); • 人口发展下降期(1973-)
3.指数增长方式计算:
人口的增长变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在一年当中,出生、死亡和迁移随时都在 发生,不论将时间间隔划分的多细,后一 时期的人数与前一时期的人数相比总是有 所增减的。如果将时间间隔无限缩小,而 使时期数目n无限增多
Pn=P0eKn 式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其近似值为2.7183。
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平衡“两密”“两疏” “两密”——东部沿海地区密、平原盆地 地区密集; “两疏”——西部内陆高原沙漠地区稀少、山区人口稀少。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
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 然条件。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 响较大。比如封建社会以个体农业经济为主,人口聚集在 农业发达地区,形成很多分散的居民点;早期文明都发源 于自然条件优越的河谷、平原地带。
2.几何级数法: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大数据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信息港发布时间:2021-08-20 15:48:49进入社区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一日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协同有关部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结合全国普选,举办了全国人口调查。
调查的标准时间是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
参加这次调查登记工作的人员共有二百五十余万人。
为了保证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工作的顺利进展,在全国组成了各级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并制定了统一的简易可行的全国人口调查登记方法。
全国绝大局部地区都严格按照这个方法进展直接调查;但有少数地区不能进展直接调查,而用其他方法进展了调查,其中有未进展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遥远地区,待解放的省,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
为了使这次普查资料全面、确实,曾及时组织了抽样复查,对已经调查登记的人口数目的正确程度进展检查。
全国围共抽查了五千二百九十五万以上的人口(占直接调查登记人口的百分之九),检查的结果是:重复的人口占千分之一点三九,遗漏的人口占千分之二点五五。
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审核和汇总工作,现已全部完成。
现将中华人民国人口调查登记的结果公布如下:一、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其中: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为五亿七千四百二十万五千九百四十人;用其他方法调查的人口为二千七百七十三万二千零九十五人,有:没有进展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遥远地区八百三十九万七千四百七十七人(根据各该地方政府的资料);待解放的省七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九十八人(根据一九五一年公布的数字);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一千一百七十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人(根据华侨事务委员会等机关的资料)。
二、在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中:男子为二亿九千七百五十五万三千五百一十八人,占百分之五十一点八二;女子为二亿七千六百六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二人,占百分之四十八点一八。
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及预测(3篇)
第1篇一、引言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地分析人口数据,准确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我国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二、我国人口现状分析1. 人口总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8.1%。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1%,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
(2)性别结构:我国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女性人口为6.88亿,性别比为104.6。
这一现象对婚姻、生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3)城乡结构:我国城乡人口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48亿,占总人口的59.6%;农村常住人口为5.62亿,占总人口的40.4%。
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3. 人口素质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77年,比2018年提高0.16年。
然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素质差距仍然较大。
三、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1. 人口总量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14.8亿。
此后,人口总量将逐渐下降,预计2050年左右降至14亿以下。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呈现“老龄化、少子化”趋势。
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
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基于近四次人口普查死亡人口数据分析
2023年第5期(总第260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No.5,2023(Tot.No.260)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基于近四次人口普查死亡人口数据分析黄润龙1,2,沙㊀勇1(1.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2;2.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收稿日期:2022-11-13;修订日期:2023-05-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多源大数据人口监测研究 (22AZD14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六普生命表和死亡率分析研究 (2015BRK009)㊂作者简介:黄润龙,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退休教授;沙勇(通讯作者),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摘㊀要:人口死亡率属大数据中的小数字,其对普查数据敏感㊁要求高㊂户籍死亡登记的数据难以使用,由于民族文化及数据质量等原因,老人死亡率研究很少得到社会的青睐㊂但死亡数据是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基础,是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指标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普查数据的增多和普查数据质量的改善,我国老年人口死亡数据逐步获得专家重视㊂老年人口死亡率随年龄㊁性别㊁城乡分布及时间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历次普查中老年人口死亡率调查误差,都是社会关心的问题㊂综合使用我国 五普 至 七普 老年人口死亡率数据,用传统的相关㊁回归分析及logit 模型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获得如下结论:近20年我国死亡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死亡人口年龄中位数不断提高;高龄老人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中低龄老人及年轻人㊂ 七普 中我国60 95岁男女老人和市镇乡老人死亡率,通过logit 变换后,随年龄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㊂近30年我国60 95岁老年人口死亡水平参数随时间呈线性变化,死亡参数α不断上升,参数β缓慢下降;女性死亡率参数及参数α变化规律更为明显,由此预测了2030年㊁2040年老年人口死亡率㊂ 七普 的老人死亡人口数量登记调查质量高, 六普 数据次之;女性登记调查质量高于男性㊂各地区分析显示,人均GDP 高的地区,60(80)岁及以上老人死亡占比高;而人均GDP 与各地粗死亡率线性相关关系不明显㊂ 七普 中我国31地区老人死亡率,可分为两大类和一个散类㊂关键词:人口普查;logit 模型;死亡登记误差;老人死亡结构;死亡率变化中图分类号:C921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3)05-0041-16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3.00.046㊃14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㊀㊀死亡统计是生命统计,也是人口统计的核心㊂死亡对群体而言,是人口数量的减少;而对个人而言,意味着生命的消失㊂现代大量的人口流动伴随着大量失踪和失联人口,登记死亡人数低于实际死亡人数㊂死亡事件发生地和死亡人口户籍地的分离,增加了死亡人口登记的复杂性,加上死亡登记时间的不一致,这些都可能导致死亡统计误差㊂提高健康水平㊁降低死亡率是人们毕生的追求㊂但学界对于死亡率㊁死亡水平方面的直接研究远少于对于生育㊁迁移方面的研究㊂死亡水平难以控制,死亡率水平对于政策㊁社会建设等影响相对小,导致社会对其重视不足;然而,死亡人口数量是计算人口死亡率㊁死亡概率的基础,也是人口生命表和出生时预期寿命分析的基础㊂预期寿命是人类发展指数 HDI的重要指标之一,且被列入国家及各级政府 十四五 规划考核范围中㊂此外,死亡率高低不仅是衡量地区卫生医疗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指标,而且影响着人口再生产,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保障政策㊁老年福利政策的制定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人口粗死亡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但老年死亡率下降迅速㊂人口死亡率的研究逐渐引起了社会和学者的重视㊂㊀㊀一、文献综述死亡研究具体可分为死亡率模拟和估计㊁生命表研制的方法论研究,及死亡人口㊁死亡率时间空间演变的实证性研究等方面,更多的是两者兼而有之㊂1.方法论研究由于死亡登记迟缓,若干地区出现死亡人口的漏报㊁迟报,死亡人口年龄的错报及死亡时间的误报,造成死亡率报告不准确㊂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口学家㊁数学家和统计学家提出了很多死亡率估计㊁调整方法㊂1983年英国学者布拉斯(Brass)提出平衡方程估计死亡率方法[1],1981年贝内特(Bennett)和霍留奇克(Horiuchich)提出非稳定人口生存率调整估计方法[2],1984年寇尔(Coale)提出死亡率登记完全性的估计㊁调整方法[3]㊂然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本身的假定及其对资料的要求,都有其固有的优缺点及其对稳定人口和封闭人口的特殊要求㊂1992年李(Lee)和卡特(Carter)提出了包含死亡率未来变动趋势的模型,即Lee-Carter模型[4]㊂此后,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对Lee-Carter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如伦萨瓦(Renshaw)和哈贝尔曼(Haberman)将两个相依的时期效应引入模型[5]㊂2004年曾毅等用六种死亡模型对中国㊁欧洲㊁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龄老人进行死亡率分析,发现莰尼斯托(Kannisto,即简化的罗吉斯特)模型拟合效果最佳[6],而该模型就是相对模型生命表的变形㊂蔡安氏(Cairns)等提出了一个基于罗吉斯蒂转换的相对简洁的拟合高龄人口死亡率的模型[7]㊂Lee-Carter模型将过去几十年的人口年龄别死亡率,分解为随时间变动及随年龄变动的两部分,通过挖掘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未来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㊂由于Lee-Carter模型中的时间项变量常常需要长时间的年龄别死亡率历史数据,而我国除了几次人口普查外,可用的年龄别死亡率数据有限,已有的运用Lee-Carter模型的死亡率建模研究很难克服这样的限制㊂2021年王广州以经典的Lee-Carter死亡率模型为工具,采用中国1994 2019年死亡数据,运用奇异值分解(SVD)㊁最小二乘法(OLS)㊁加权最小二乘法(WLS)㊃24㊃黄润龙,等: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和极大似然法(MLE)等方法预测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㊂理论上讲,学者可以从我国卫生部门的居民病伤死因登记系统得到按死亡原因分类的死亡数据,及从公安户籍登记部门得到死亡登记数据㊂但前者是从不同的大㊁中㊁小城市和一㊁二㊁三类农村抽样的结果,因为没有包括我国环境条件最差的第四类农村地区,因此登记的死亡水平明显偏低㊂而公安登记制度只记录了死亡人数,没有其他人口特性信息,由于漏报和迟报人数多,公安系统数据所反映的死亡水平也是偏低的[9]㊂国家统计局每五年1%抽样调查数据及每年人口1ɢ调查虽包含死亡人口数据,但其采用的是整群抽样,资金不到位,抽取比例仅为预计样本的七八成左右(每年相当于对100万人口进行年龄别死亡率调查)㊂年龄组死亡率一般仅为千分之几,对抽样调查样本数量要求高,人口本身抽样误差加上死亡率抽样误差,使得年度死亡率数据可信程度低㊂考虑到不同来源数据质量差距和冲突,我国学者大多采用普查数据而非登记数据来分析死亡率㊂2.实证研究对江苏1990年死亡人口进行间接估计和模型分析发现,江苏人口死亡率相当于日本1970年前的水平,或西欧1980年前的水平㊂该研究同时发现,1982㊁1990年江苏男性死亡率接近于寇尔区域经验生命表西部模型21㊁22层次,女性死亡率接近北部型22㊁23层次[10]㊂1994年梁鸿运用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数据分析认为,婴儿死亡率㊁出生时预期寿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做代表)相关,并用人均GDP的平方根及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作为自变量来分析其与婴儿死亡率的线性关系㊂结果表明,平均预期寿命的复相关系数R 为0.8735,婴儿死亡率的R为0.8491,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意义(P<0.01);模型可解释寿命差异的76.30%,婴儿死亡率的72.08%[11]㊂1995年利用 三普 对我国28个省份的女性死亡概率分布的布拉斯两模型分析㊁巴西亚(Basia)四参数模型和尤班克(Ewbank)四参数模型分析表明,1981年我国女性死亡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㊁两个散类和五大型[12]㊂在死亡率数据质量分析方面,翟振武认为, 四普 人口普查总体质量是好的,但人口死亡率偏低,尤其是离调查时偏远时期的婴儿死亡率[13]㊂海姆斯(Himes)等认为,在中高年龄段男女性死亡率的logit函数与年龄x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14]㊂曾毅用六种死亡模型对中国㊁日本㊁欧洲11国的高龄老人进行死亡率分析,发现莰尼斯托模型(相对模型生命表的变形)拟合效果最佳[6]㊂黄荣清用 四普 ㊁ 五普 人口留存率来估计 五普 死亡漏报比例,采用相对模型生命表的基本思想,利用两次普查的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15]㊂宋健㊁张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婴儿死亡漏报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并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婴儿死亡漏报的可能水平,及其对平均预期寿命影响的地区差异[16]㊂黄荣清㊁曾宪新从174个国家数据所反映出的婴儿死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㊁人口普查数据与原卫生部数据的对比等几个方面对婴儿死亡率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17]㊂㊀㊀二㊁ 七普 所反映出的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特点受死亡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的限制,本文研究死亡数据采用全国第五次㊁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国(市㊁镇㊁乡)60 95岁男女一岁组死亡人数及年死亡率,㊃34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同时考虑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60 85岁男女死亡人数㊂年龄别死亡人数及平均人数来自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㊁国家统计局的‘中国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㊁‘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㊁‘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㊂曾毅发现实际死亡率和(多)模型拟合值之间的差异在96岁前都很小,96岁后差异不断增大[6]㊂而 五普 到 七普 中96岁以上男性老人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女性老人,有违于常理㊂于是本文以全国60 95岁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m x为例,来探索我国老年人口死亡规律及其变化㊂1.死亡人口的年龄性别差异男性死亡人口远多于女性㊁死亡率高于女性㊂我国95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死亡率都高于女性㊂就死亡人口数量而言,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各年龄段我国男性合计死亡人口461.7万,比女性334.9万多37.9%(126.8万人)㊂ 七普 中我国各年龄死亡率最低为0.13ɢ,出现在7 9岁㊂男性在85岁以下各年龄段死亡人口多于同龄女性,仅在85岁以上死亡人口略少于女性(见图1)㊂2019 2020年我国死亡人口主要集中在60 89岁年龄段,男女死亡人口分别为355.97万㊁279.47万人,占男女死亡总数的77.1%㊁83.5%,女性死亡集中程度更高,详见图1㊂图1㊀ 七普 中我国死亡人数及死亡率年龄性别金字塔2.我国男女老人年龄别死亡率分布特征使用 三普 ㊁ 四普 数据时发现,我国50 89岁年龄组人口死亡率通过logit变换后与死亡年龄有着十分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18]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对我国男女60 95岁老人各年龄死亡率m x取logit函数Y x=-ln[m x/(1-m x)]后,分析发现Y男,x㊁Y女,x随年龄x 呈线性变化趋势的规律依然稳定,其解释了男㊁女年龄别死亡率分布差异的99.82%㊁99.91%㊂Y男,x=11.024-0.1033∗X(年龄,岁),㊀R2=0.9982㊀(x=60,61, ,95)(1)㊃44㊃黄润龙,等: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Y 女,x =13.163-0.1251∗X (年龄,岁),㊀R 2=0.9991㊀(x =60,61, ,95)(2)㊀㊀在方程(1)㊁(2)中,α是男女老人死亡年龄参数截距11.024㊁13.163,截距大表示老年人口平均死亡水平低,β是斜率-0.1033㊁-0.1251,其绝对值大表示死亡率随年龄变化快,死亡年龄的四分位差小(死亡人数年龄集中程度高)㊂(1)㊁(2)式同时表示,我国60 95岁(n =36)老年人口死亡率的logit 函数随年龄呈线性变化,其决定系数(相关系数的R 2)分别高达0.9982㊁0.9991㊂即模型解释了死亡率随年龄变化的99.82%㊁99.91%,这也是最近三次普查中最高的㊂对女性老人死亡率的模拟程度高于男性老人死亡率㊂女性老人的平均死亡率低于男性老人;在90岁后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减小,趋于一致㊂女性60 95岁老人死亡率随年龄变化略快(β绝对值较大),男性较缓(见图2)㊂图2中虚线高于实线,如60 62岁㊁80 90岁,表示实际调查死亡率高于估算的死亡率①;相反,虚线低于实线,如65 75岁,表示实际死亡率低于估算的死亡率㊂图2㊀ 七普 中我国男女各年龄老人死亡率logit 变换值随年龄变动(n =36)图2中的y x 值为2020年我国各年龄老人死亡率的估计值m x =1/[1+exp (y x )]㊂若再将60 95岁(36个年龄组)老人实际死亡率计算值和估算(理论)值之差作为绝对误差,每岁绝对误差与该年龄估算值的比称作相对误差㊂则 七普 中60 95岁男性㊁女性老人死亡率估算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76ɢ㊁1.99ɢ,36个年龄组男女平均相对误差为3.40%㊁2.91%㊂即 七普 中女性死亡年龄统计误差明显低于男性,女性死亡人口调查数据资料质量较男性为好㊂3.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的城乡差异七普 中我国城市㊁镇和乡村60 95岁老人死亡率的logit 变换后,随年龄增加同样呈现线性变化趋势,实际死亡率和拟合死亡率的相关程度高达99.9%,如公式(3)㊁(4)㊁(5)和图3所示㊂由于生活水平㊁医疗条件等原因,城市老人各年龄死亡水平远低于镇, 七普㊃54㊃①死亡率的估算值是不是死亡率真实值可能存在争议,绝对的死亡真实值难以找到㊂但是,老人死亡民间叫作 白喜事 ,漏报可能性不大;老年人口外出迁移㊁流动人数相对少;因而老人死亡漏报和迟报比例小,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㊂因此,各年龄组老年人口死亡率估算值应该接近该年龄死亡真实值㊂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中镇老人各年龄死亡水平略低于乡村老人;城市老人死亡年龄集中程度(死亡年龄四分位差小)高于镇,镇老人死亡年龄集中程度高于乡村㊂分析表明, 七普 中60 95岁城市㊁镇和乡村老人死亡率估算的平均绝对误差(各岁年龄死亡率平均误差)是1.48ɢ㊁1.67ɢ和1.97ɢ,平均相对误差为3.48%㊁2.80%和4.25%㊂就平均相对误差而言,镇老人死亡登记质量略高于城市,城市老人死亡登记质量高于乡村㊂Y 市,x =12.605-0.1181∗X (年龄,岁),㊀R 2=0.9987㊀(x =60,61, ,95)(3)Y 镇,x =11.814-0.1111∗X (年龄,岁),㊀R 2=0.9987㊀(x =60,61, ,95)(4)Y 乡,x =11.402-0.1072∗X (年龄,岁),㊀R 2=0.9978㊀(x =60,61, ,95)(5)图3㊀ 七普 中我国60 95岁分城乡人口死亡率的logit 函数值随年龄变化趋势4.我国各地老年死亡人数占比的地区差异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各地人口粗死亡率缓慢上升,2020年达到5.65ɢ①㊂理论上人口粗死亡率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大,但由于各地人口年龄构成不一样,2020年我国各地实际粗死亡率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㊂由于流动性大,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外地病人多㊁死亡人口多,2020年我国各地人均GDP 和各地粗死亡率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181,若将GDP 从高到低赋秩,死亡率从低到高排序,则其间位置相关系数也仅为0.113,无法通过统计检验(见表1)㊂若计算我国31省份 七普 时60㊁80岁及其以上死亡老人占该地死亡总人数之比(全国平均为82.1%㊁38.5%),2020年人均GDP 越高的地区,60(80)岁及其以上老人死亡占比越高,其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17(0.782);若对我国31个省份老人死亡人口比例排名赋秩后,其间的相关系数更是高达0.716(0.75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01的统计检验(见表1)㊂这说明,经济发展程度高㊁医疗保健好的地区,老人寿命长,如北京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天津等地,60(80)岁及其以上老人死亡占比大,死亡人口平均年龄㊁死亡年龄中位数高㊂㊃64㊃①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表6-4,是普查年度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全国人口粗死亡率;本文表1数据同源㊂若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22)“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人口登记死亡率为7.07ɢ㊂黄润龙,等: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表1㊀ 七普 中我国各地人口粗死亡率㊁老人死亡比例和人均GDP的关系地区2020年人均GDP(万元)60+死亡人数占比(%)80+死亡人数占比(%)人口粗死亡率(ɢ)标准化前参数α标准化前参数β北京16.4987.950.4 4.59-0.4108 1.1973天津10.1586.840.8 4.63-0.1677 1.1245河北 4.8583.334.7 5.66-0.2525 1.0641山西 5.0681.936.2 4.75-0.0825 1.0618内蒙古7.2278.632.2 5.98-0.2046 1.0380辽宁 5.9083.036.47.66-0.2425 1.0498吉林 5.1179.728.1 6.150.41230.8877黑龙江 4.3078.628.8 6.790.34120.8907上海15.5692.457.1 5.19-0.4655 1.2461江苏12.1287.747.1 6.06-0.4211 1.1634浙江10.0187.150.5 4.75-0.4995 1.2178安徽 6.3483.441.7 5.94-0.2597 1.0981福建10.5781.642.3 5.12-0.3983 1.1161江西 5.6981.639.7 5.15-0.3679 1.1079山东7.2084.340.5 6.24-0.2594 1.0801河南 5.5381.135.2 5.340.13340.9803湖北7.5283.236.3 6.63-0.3945 1.0804湖南 6.2983.440.67.43-0.5157 1.0936广东8.7981.242.2 3.63-0.1150 1.0657广西 4.4277.136.6 5.850.10870.9669海南 5.4978.043.4 3.430.50050.9887重庆7.8083.338.57.06-0.2119 1.0570四川 5.8182.437.1 6.270.0554 1.0158贵州 4.6273.731.7 5.94-0.2738 1.0429云南 5.1974.133.5 6.11-0.4591 1.0775西藏 5.2159.519.6 3.600.22080.9002陕西 6.6282.333.9 4.660.0016 1.0447甘肃 3.6080.831.6 6.17-0.5592 1.0974青海 5.0873.126.8 4.72-0.2254 1.0076宁夏 5.4578.334.7 5.05-0.9781 1.2127新疆 5.3470.125.5 4.290.31530.8694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加剧㊁压力加大㊁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的出现,加上高糖高脂的饮食造成人们营养过剩,人口死亡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㊂在缺医少药时代,我国人口死亡原因是以急性传染病㊁突发疾病为主;在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以老年机体衰老㊁慢性退行性疾病为主㊂心脑血管疾病㊁癌症等慢性病成为威胁老人健康的主要因素㊂另外,由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人的机体全面衰退导致的慢性病,使我国失智失能等认知症患者大量出现㊂老年人很多功能性疾病不可逆转㊁难以治愈,带病存活时间长,这给我国社会医疗保障造成很大压力㊂5.我国各地老年人口死亡率的分类七普 提供了各省份5岁组的人口死亡率和相应人数,但是缺乏5岁组的平均人数,并且有些省份死亡人数较少,容易造成计算误差㊂于是,首先,将全国老人死亡率作为标准,计算各地65 69岁㊁75 79岁㊁85 89岁死亡率及其logit变换数值㊂其次,计算各地人口年龄组死亡率logit值与全国人口死亡率(标准死亡率)logit值的相关关系,得参数值(回归㊃74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系数)α和β(见表1);将我国31个省份参数值α和β标准化处理(减去平均数,除以标准差)以后,进行距离聚类分析㊂由此发现,2020年我国31省份的死亡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和1个散类(见图4):宁夏是比较特殊的散类,一大类是周边型(包括新疆㊁西藏㊁海南㊁黑龙江㊁吉林㊁陕西㊁四川㊁广西和河南)9个省份,其余21个省份为是中原型㊂中原型再可分为东部型(沪浙京苏)和中西部型(17个省份)㊂图4㊀2020年我国各地老人死亡率参数的聚类分析宁夏型65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参数α=-0.9781㊁β=1.2127,各年龄别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㊂周边型(疆藏琼黑吉陕川桂豫)9省份老人死亡特点(参数α㊁β分别平均为0.2321㊁0.9494)是中低龄(60 79岁)老人死亡率偏高,高龄老人(80岁以上)死亡率低㊂我国中原型21个省份则相反(参数α㊁β平均为-0.3232㊁1.0994),中低龄(60 79岁)老人死亡率偏低,而80岁以上高龄老人死亡率相对较高㊂㊀㊀三、近30年我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参数的变化由于数据资料局限和96岁以上老年死亡率的突变,将 五普 后老人死亡年龄的研究上限设定为95岁, 四普 老年人口死亡年龄研究上限设定为89岁㊂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㊁社会保障覆盖㊃84㊃黄润龙,等: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扩大㊁人们保健意识增强㊁营养水平提高,由此使得人口预期寿命提高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死亡年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㊂本文以近几次普查数据中全国老年死亡人口和死亡率m x为例,探索老年人口死亡变化规律㊂1.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状态变化(1)近40年我国死亡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高,而老年死亡人口占我国死亡人口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㊂我国60岁及以上死亡人口占全年龄死亡人口的比例,第三㊁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分别为53.3%㊁59.2%;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为67.4%, 六普 中为75.2%(男女分别占71.3%㊁80.6%), 七普 中竟占死亡人口的82.1%(男女分别占78.4%㊁87.2%)㊂即2020年59岁及其以下(60个年龄组)死亡人口不足总死亡人数的18%㊂80岁以上高龄老人死亡占比升高, 三普 中仅为11.2%(男女分别占8.5%㊁14.6%),到 七普 达到38.5%(男女分别为31.2%㊁48.5%),即2020年我国死亡人口中,有31.2%的男性㊁48.5%的女性死亡年龄超过80岁(见表2)㊂这表明在和平环境中,由于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㊁医疗条件的改善㊁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大量的慢性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死亡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同时老年人慢性病㊁身体全面衰弱的比例大幅度提高㊂老人寿命越来越长,社会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原来是 人生七十古来稀 ,现在是 七十小弟弟㊁八十多来稀㊁九十不稀奇 ㊂表2㊀ 三普 至 七普 我国60(80)岁及其以上死亡人口占死亡总人口的比重%时期60岁+80岁+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三普 53.351.255.811.28.514.6四普 59.257.261.614.310.718.7五普 67.464.670.919.915.225.9六普 75.271.380.628.823.136.7七普 82.178.487.238.531.248.5 (2)我国死亡人口年龄中位数增加㊁四分位差缩小㊂我国老年人口死亡年龄持续上升,具体表现为人口死亡的中位数不断增加,存活年龄大幅度上升㊂ 五普 时(见表3),我国死亡人口中有一半居民是处与69岁以下,身体健康的仅有1/4能够活到79岁以后㊂ 六普 时我国死亡年龄中位数提高近4岁,大致有一半居民可活到73岁㊂ 七普 时死亡人口中位数进一步提高了近3岁,有一半人死亡于75.8岁后,女性有半数死亡于79.5岁后㊂死亡人数的1/4位数和3/4位数说明同样的问题, 五普 时我国有25%的健康者存活到(死亡于) 78.8岁以后, 六普 时25%的健康者能够存活到81.3岁后, 七普 时有1/4居民存活到84.3岁以后㊂ 七普 时全国有25%的健康女性能够存活到87.7岁以后(男性为82.2岁)㊂同时,我国失康(短寿)人群死亡年龄提高快㊂1/4的长寿老人由 五普 到 七普 的,20年间提高5.5岁(78.8->84.3岁),1/4的失康老人20年间死亡年龄提升12.4岁(52.6-> 65.0岁)㊂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㊁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健康保健意识的普及,健康的密码逐渐被破译,国人死亡年龄底部提高,弱势群体健康保障水平有所㊃94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㊀㊀表3㊀五普 至 七普 我国死亡人口年龄的位置平均数岁时期 五普 六普 七普 合计合计合计男性女性1/4位数52.6260.1465.0162.0168.96中位数69.0072.9575.8073.0579.473/4位数78.7981.3084.2882.1787.70四分位差26.1721.1619.2720.1618.74提高,现在到了普遍长寿时期㊂(3)我国高龄老人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中低龄老人及年轻人㊂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㊂高龄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低龄老人㊂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总体下降缓慢,从 五普 时的39.3ɢ下降到 七普 时的25.1ɢ,20年间仅下降14个千分点(男㊁女分别下降了15㊁14个千分点)㊂而80 94岁高龄人口死亡率从 五普 时的132ɢ下降到 七普 时的85ɢ,20年间下降了47个千分点;95岁以上老人死亡率从 五普 时的288ɢ下降到 七普 时的211ɢ,20年间下降了77个千分点(见表4)㊂由此可见,我国年龄越大的人群,死亡率下降速度越快㊂百岁老人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高龄老人死亡率;高龄老人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低龄老人死亡率;低龄老人死亡率下降又快于年轻人死亡率㊂此外,女性老人死亡率随年龄下降幅度大于男性老人死亡率㊂94岁以下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而在95岁以上男性死亡率竟低于同龄女性死亡率,且 五普 ㊁ 六普 和 七普 中都非常一致,这很难解释为由于男性老人数量少而造成的误差㊂表4㊀五普 至 七普 的各年龄组老年人口粗死亡率ɢ时期 五普 六普 七普 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60+39.343.535.332.236.028.625.128.721.660 7930.335.625.022.527.017.915.319.611.380 94132.3152.8119.9104.4117.695.085.195.477.495+287.7247.4305.0239.7234.9241.9211.1206.9213.12.普查中我国老年人口死亡调查和统计的准确性评估五普 ㊁ 六普 和 七普 的老人年龄别死亡率logit 曲线随年龄完美地呈现线性变化(见图2㊁图3),解释了老年人口死亡率各年龄变异(R 2)的99%以上,由此可比较和估计历次人口普查中死亡登记数据的准确性㊂假设观测值和估算值之差为绝对误差(单位为ɢ),绝对误差占估算值的比重为相对误差(单位为%)㊂计算近三次普查中男女60 95岁36个组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后发现(见表5),女性死亡率绝对误差2ɢ以上的年龄组数分别低于男性,相对误差在10%以上的组也少于男性,即女性死亡率数据登记质量好于男性㊂而 七普 时36个年龄组男女性死亡率绝对误差在2ɢ以上的仅为13㊁11个组,低于 五普 ㊁ 六普 情况;女性死亡率相对误差在5%以上仅有5个组,低于 五普 ㊁ 六普 的8个组㊂从平均相对误差而言, 七普 死亡登记数据好于 六普 , 六普 数据优于 五普 ㊂反映出随着信息化水平提高,我国普查准确率有了很大进步㊂具体对男女死亡人口登记质量而言,男性死亡人口登记数据 六普 优于 五普 ,女性登记数据质量 六普 略逊于 五普 ㊂从男女相对误差数据而言,女性误差较多出现在80岁左右年龄组,男性误差较大出现在最高年龄组㊂㊃05㊃。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城乡常住人口、大陆男女人口、总人口性别比、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中国大陆人口首次突破14亿人,继续坐稳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之位。
70年前,中国总人口仅有5.4亿人,经济总量仅有358亿人民币。
到2019年,我国大陆总人口增加到14亿,GDP攀升到99万亿,这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奇迹。
1949-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2010-2016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从1592 万增长到1786 万,特别是受2013 年11 月起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2014 年出生人口数量较2013 年增长47 万人,人口出生率提高2.87 个百分点,2016年全面二胎放开以来,国内新生人口数激增,较2015年度增加131万人。
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
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2018 年末,我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增加 530 万人、达到 13.95亿,需注意的是新出生人口却出现了下降,全年共出生 1523 万人,较上年减少 200 万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2018年人口出生率下降至10.94‰,201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0.48‰。
2019年中国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20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3.34‰。
2011-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而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总人口首次突破14亿人,而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却创出新低,老龄化率创出新高。
中老年人口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中老年人口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结构、分布以及消费行为等数据对于政府决策、企业营销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中老年人口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中老年人口的特点、发展趋势及潜在需求,为相关领域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老龄协会等官方统计数据,以及相关市场调研报告。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中老年人口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
(2)趋势分析:分析中老年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3)相关性分析:探究中老年人口不同特征之间的关联性。
(4)聚类分析:根据中老年人口特征进行分类,揭示不同类型中老年人口的消费行为。
三、中老年人口数据分析1. 中老年人口数量及结构(1)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
预计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46亿,占总人口的24.8%。
(2)结构:中老年人口中,60-6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45.6%;70-79岁年龄段占比为33.4%;80岁及以上年龄段占比为20.7%。
2. 中老年人口分布(1)城乡分布:农村老年人口数量高于城市,占比分别为24.1%和16.6%。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2)地区分布:东部地区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占比为22.4%;中部地区占比为21.4%;西部地区占比为19.2%;东北地区占比为16.7%。
3. 中老年人口消费行为(1)健康消费:中老年人口对健康产品和服务需求较高,包括保健品、医疗保健、健康保险等。
(2)养老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
(3)休闲旅游:中老年人口休闲旅游需求旺盛,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及旅游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中国⼈⼝年龄结构变化中国⼈⼝年龄结构分析商务统计(论⽂)学校: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师:中国⼈⼝年龄结构分析摘要:⼈⼝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龄化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各⽅⾯影响⽇渐明显。
因此,本⽂运⽤统计⽅法和实际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年龄结构的变动,进⾏了⽐较全⾯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且在此基础上,还指出⼈⼝年龄结构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有何影响,并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年龄结构;⽼龄化;⼈⼝普查;⼈⼝红利⼀、引⾔社会是由“⼈”所组成,社会经济活动是由“⼈”来进⾏,这个“⼈”是由“不同年龄”,或“不同⾏业”,或“不同层次”的⼈群所组成,显然,这些不同⼈群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是各不相同的,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年龄结构数据的特殊意义与作⽤,年龄结构数据质量不仅成为研究⼈⼝状态、⼈⼝过程的必要条件,⽽且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我在这⾥想对⼈⼝年龄结构这个问题进⾏⼀些相关分析。
中国⼈⼝年龄结构变化之猛烈程度是古今中外从没有过的,是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特定条件所造成的独特现象,这种独特现象,近⼆⼗年来已影响了我国社会⽣活,⼜将严重影响整个下世纪中国社会⽣活的⽅⽅⾯⾯,然⽽,我们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很少结合我国所特有的独特⼈⼝年龄结构变化来进⾏研究。
⾃建国以来进⾏的六次⼈⼝普查,提供了我国⼈⼝年龄结构变化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为我们分析未来⼈⼝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制定有关对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普查数据对中国⼈⼝年龄结构在今后⼏⼗年的变化给出预测,并就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就业问题的影视作粗略分析,希望这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指⼀定时点、⼀定地区各年龄组⼈⼝在全体⼈⼝中的⽐重。
⼜称为⼈⼝年龄构成。
通常⽤百分⽐来表⽰。
例如,中国1982年7⽉1⽇零时,以5岁为⼀组统计⼈⼝年龄结构(表1)。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地区不平衡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地区不平衡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地区不平衡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原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三分之一.%;县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期望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和高龄人口如果比例却由超过四分之三下降到了不到三分之二。
不特别注明,文中老年人:均指年龄为岁及以上年龄人口;高龄人口均指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增长十分迅速,老年人问题越来越突出。
表 ~年老年人口数量及城乡构成变化一、我国老年人口和高龄人口的分布篮年% %人数人数根据我国年第四次和年第五次人口全国 . .市 . .普查的数据,老年人口已经从年时的. .镇人增加到人,增幅.%,年平均增长县 ..率为.%,明显高于总人口.%的年平均增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年人口普查资料》.《中长率。
国年人口普查资料》。
.老年人口的城乡分布虽然年问分城乡的老年人口数量都有增长,但市,镇、县老年人口的增长幅度却存在显著差异,市老年人口从人到人,增长了 .老年人口的地区分布.%;镇老年人口由人到人, 如果把年时的重庆市与四川省合并与增长了.%,增长幅度最大;县老年人口从年四川省的老年人口数相比,全国个省、自治区、人至人只增长了.%,增长幅直辖市年的老年人口数量都比年时有所度最低,远远低于全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幅度。
增长,平均增长幅度达到.%。
到年至年,市、镇老年人口的比例都有所间,有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上升,城市由的.%上升到了.%,增加了几徽、福建、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乎个百分点;镇的增长速度最快,由.%上升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增加了.个百分点;而县的比例不升反市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青海、降,从. %下降到.%,几乎下降了个百宁夏两省区老年人口增幅超过%;甘肃、新疆、北分点。
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城镇老年人口占全国老京增幅超过%;内蒙、黑龙江、贵州、吉林四省区年人口的比例已经由近四分之一.%上升到增幅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