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简明哲学通论读后感
简明哲学通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分析简明哲学通论的优点和长处
内容简明扼要:简明哲学通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哲学的核心概 念和原理,使得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哲学的本质。
结构清晰:该通论采用清晰的结构,将哲学的主要领域和问题进行 了分类和梳理,使得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哲学的各个分支。
观点客观中立:简明哲学通论在阐述各种哲学观点时,保持了客观中 立的态度,避免了主观偏见和片面性。Βιβλιοθήκη 简明哲学通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介绍简明哲学通论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简明哲学通论的主要内容: *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 哲学的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 * 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 *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 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 * 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 * 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对简明哲学通论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增加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来 解释抽象的哲学 概念,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
更新内容:随着 时代的发展,哲 学观念也在不断 更新,建议简明 哲学通论的内容 能够及时更新, 反映最新的哲学 研究成果。
增加互动环节: 在书中增加一些 互动环节,如思 考题、讨论题等, 让读者能够更好 地参与到学习中 来,提高学习效 果。
改进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对于一 本书的影响也非 常大,建议简明 哲学通论的版面 设计能够更加简 洁明了,易于阅 读和理解。
对未来学习和思考的展望
阐述未来学习和思考的方向和目标
深入学习哲学理论:探索更多哲学理论,提高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知识领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估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 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
・治学笔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0875)〔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3)07-0046-04哲学迄今尚未形成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
哲学是什么,可谓是一人一义。
看来,我们不能也无必要去找出一个为人所公认的哲学定义。
这与哲学的特性有关。
在我看来,从功能性上讲,哲学乃是在其个性化的方式中表达出其普遍性的理念的。
张世英先生在《哲学导论》中讲,哲学以思考普遍性问题为起点。
他引黑格尔的话说:“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
”“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
”[1]张先生认为科学亦讲普遍性问题,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哲学所讲的普遍性是“最大最高的普遍性”。
[2]说哲学以思考普遍性问题为起点,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全面。
哲学与科学都讲普遍性的问题,但二者的区别,似乎不是用哪个普遍性更“大”能说得清楚的。
二者所讲的普遍性以及表现此普遍性的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在普遍性问题上,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哲学的对象非实证意义上的对象。
凡科学皆有其具体的对象,哲学则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对象是超验的,不能用经验加以实证。
对超验的对象不可能达到一致的结论。
康德说超验的理念只能导致二律背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在这相反的命题之间,还可能有无数不同的结论。
从哲学史来看,中西哲学都起源于意识整体性的分化。
按海德格尔的看法,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的希腊思想还不能称作哲学,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还不是哲学家,他们是“更伟大的思者”。
他们的思想特征表现在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爱智慧的”一词中。
“爱”或“热爱”的意义,意味着响应于逻各斯,即臻于事物之间原初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和谐一致。
“智慧”意即“一(是)一切”,或者说,“一切存在者在存在中”,“存在把一切存在者聚集起来,使存在者成为存在者”。
哲学导论读后感
哲学导论读后感读哲学导论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大脑迷宫,每一个转角都可能藏着让你惊掉下巴或者让你挠破头皮的思想宝藏。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像个迷失在大雾中的旅人,那些哲学家们的名字和他们的理论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在我耳边绕来绕去,却怎么也抓不住重点。
比如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一开始就想:“啥?这世界上的东西还有个啥完美的理念在天上飘着?”感觉就像有人告诉我,我家那只整天懒洋洋的猫,在某个神秘的理念世界里有个超级完美、超级优雅的原型,而我家这只只是个蹩脚的模仿品,这可真够奇怪的。
但是随着慢慢读下去,就像雾渐渐散去一样,我开始发现这些看似荒诞的理论背后其实有着很深刻的道理。
就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家伙可真够聪明的。
他就像一个超级侦探,怀疑这怀疑那,把周围的一切都当成是可能骗人的假象,最后发现,不管怎么样,只要我在思考,那我肯定是存在的呀。
这就好比在一个充满骗子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绝对不会骗自己的证据,那就是自己的思考。
我当时就想,这家伙躺在床上想这些的时候,脑袋得多疼啊,不过也真的很厉害。
再说到尼采,这个狂人就像一阵旋风刮进了哲学的世界。
他说什么“上帝死了”,这可把当时的人吓得不轻。
但他其实是在告诉大家,我们不能老是依赖那些传统的、既定的价值观,要自己去创造价值。
就像我们不能总是等着别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得像个勇敢的探险家一样,自己去寻找和定义。
这就好比在一个游戏里,以前都是按照固定的规则玩,尼采却跳出来说:“咱们自己定规则玩,那才带劲!”读完哲学导论,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刚学会了几招魔法的小巫师,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都会忍不住多思考一下背后的原因。
虽然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那些高深的哲学思想,但就像在海边捡到了一些漂亮的贝壳,每一个贝壳里都藏着一点智慧的珍珠,拿在手里把玩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而且我还经常会想,要是把这些哲学家们都聚在一起开个派对,他们肯定会吵得不可开交,那场面一定超级有趣。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如果已知)- 作者。
- 出版年份、出版社(如果已知)二、整体印象与主题理解。
- 初读感受。
- 对哲学导论这一主题的宏观把握,例如如何引导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是从历史脉络、问题导向还是其他角度出发。
三、核心内容梳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存在与意识。
- 书中对存在和意识关系的阐述,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观点介绍。
- 举例说明存在与意识关系在实际哲学思考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 真理与价值。
- 关于真理的定义、检验标准等内容的读书笔记。
- 价值判断在哲学中的位置,不同哲学流派对价值的理解差异。
2. 哲学的主要流派。
- 古代哲学流派(如古希腊哲学)- 介绍书中提到的主要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核心思想。
- 该流派的思想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哲学发展的影响。
- 近代哲学流派(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以洛克、休谟为例)的主要观点,如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论证过程。
- 理性主义(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例)的核心思想,如天赋观念等概念的解读。
- 两者之间的争论焦点及其对现代哲学发展的意义。
- 现代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 实用主义的“有用即真理”观点的理解与批判。
- 存在主义对人的存在、自由、责任等概念的独特见解。
四、重要哲学概念剖析。
- 选取书中一些关键且较难理解的哲学概念,如“形而上学”“辩证法”等。
- 概念的定义、内涵。
- 该概念在哲学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哲学家对其的运用和发展。
五、哲学思考方法。
- 书中提到的哲学思考方式,如逻辑分析、反思、追问前提等。
-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哲学思考,可结合书中的具体案例或自己的思考实践。
六、个人感悟与思考。
- 对书中内容的共鸣点,哪些观点给自己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或者启发。
- 对哲学学习的新认识,例如哲学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 对书中某些观点的质疑或者不同看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反驳或者补充的观点。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篇一: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二、哲学的诞生8.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起源:古希腊的神话、神谱学、创世说和宗教所隐含的理论倾向为哲学作了准备——对世界作出解释,追问万物的起源。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8年)——“水是万物的始基。
”不仅放弃向神求助动因,而是求助自然本身的解释,这就提出了思想对感性之超越,同时也确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西方传统中的知识本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思维之能力即为理性,思维之本性即在于它对实在之真相的把握。
由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是由自然是在知识的追寻到人自身真相的追寻。
9.“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不同的知识观念,通往真理的门路也自不相同,中国思想的重点在于人的生命实践,而不重理智的思辨,不重逻辑上的严密推演,更无对观念或概念下定义的兴趣。
“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周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中庸》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西方表现为由知识论出发的形而上反思,中国则表现为以“生命”为中心的形而上反思。
各有短长。
“六经”是中国哲学的发祥地。
10.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对于数学真理的世界性,哲学真理是否也应如此呢?哲学思考所揭示的真理和人的文化生命不能脱离,要通过人的个体生命来体现。
在观念、概念上被了解、被表达的同一个哲学真理,由不同的生命个体通过奋斗去体现,就有不同,普遍性会受其限制。
民族生命实践的特殊性,在于其精神传统。
源自不同的生命实践产生不同的思想哲学,在各自生命实践的历史展开中彼此启发,是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哲学”非但不值得期待,还应该尽力保持发扬思想的多样性,以避免偏蔽和枯竭。
没有比较、对话就没有深入的理解,何为比较、对话?就是要在分清异同的前提下共生共荣。
王德峰教授最后对于现状的无奈让人叹息,也让人清醒,但我确信这绝不是借口,勇力的前行必从清醒开始,还要负重。
张世英:哲学应把人生境界提升到“万有相通”
2018年第6期编者按:2018年8月13日到20日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WCP)于北京召开前后,文汇报文汇讲堂工作室联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大哲学系共同向公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聆听世界哲人,亲近当代哲学———庆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
《船山学刊》本期隆重推出联合采访组对张世英教授、杜维明教授、杨国荣教授三位大家的采访稿,以飨学林。
张世英:哲学应把人生境界提升到“万有相通”① 2011年1月10日,首届未名论坛“中西马高端对话”在北京大学召开,从西哲角度发言的学者是张世英先生,主持人介绍说已经90高龄。
我暗暗吃惊他思维的清晰。
2018年3月3日,我在邮件中向张世英先生提及此事。
8日上午,走在北京近郊回龙观某小区的路上,张世英先生随笔里描绘的西南联大的“镜头”一一浮现,不免兴奋:我是去聆听一个世纪啊。
年届97周岁的张世英先生已在家中整装等待,随后分两个半天,近5小时的采访展开。
上午的阳光从窗外慢慢挪进客厅采访的沙发,从西南联大求学到黑格尔研究、新世纪后创建“万有相通”哲学,直到即将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张世英先生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谈到兴头上还会露出幽默和顽皮劲“跑调”一会儿,引得我和一旁旁听的古稀年的女儿哈哈大笑。
我不禁遐想,如果不是当年家境贫苦,休学两年失去了直升清华研究生的机会,以其超强的逻辑性,跟着金岳霖先生,世上是否会多一位分析哲学大家呢?访谈的尾声,他突然叹息一声,说:我最近愈发感到紧迫,夜里也会因为哲学思考而醒。
追问之,便答:“朝闻道,夕可死矣。
”中国哲学何为?哲学何为?还有一些思考来不及写了。
临走前他送我一本2016年底出版的《九十思问》,说是提前三天为我网络购买。
回来读完此书,这许是他95岁时给自己的留念,但更是给世人的礼物,张老客厅里那幅遒劲秀丽的书法再次浮现:“思如泉涌,笔随云飞,九十五岁张世英(书),二 一六年四月。
”一、哲学之缘与轨迹文汇:您谈到自己最喜爱老庄哲学和陶渊明的境界,这和您父亲张石渠先生自小教您读《论语》《孟子》《庄子》《古文观止》等,并每周要写一篇文言作文不无关系,而他在1938年武汉沦陷后,辞去市区小学教职在家务农的风骨,更有直接的垂范作用。
时代哲思高远境界——我心目中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
人们常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浮躁、浅薄、忙乱的时代。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置身其中的是一个伟大而充满创造力的社会转型时代。
伟大的时代呼唤先进的思想理论,同时也催生先进的思想理论。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从根基上深深触动着自轴心时代以来形成的人类思维基本框架和基本价值体系;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能够把那么多异彩纷呈的学说、观念、思潮汇聚在一起,融合激荡,沉浮积淀,澄之不清,扰之不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如此宏阔、如此复杂、如此深刻的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对人类未来命运所提出的挑战如此尖锐、如此根本、如此紧迫。
具体到当代中国这个社会历史时空,这些时代特性又显得更加鲜明、更加特殊、更加复杂。
环顾世界,放眼未来,我们也可以大胆而自信地预言,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将会像中华民族一样对人类未来文明格局重建和新的价值体系生成产生特殊重要的影响。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顶层建构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伟大时代需要哲学,也为新的哲学产生创设了必备的条件和土壤。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个时代是哲学家、思想家最好的时代。
倘能运用中国人自己的头脑,融合古今中外,把握时代脉搏,将时代问题、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加以哲学性的提炼和升华,我们这块古雅清新的土地一定会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民族的哲学理论。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有一批埋头苦干的学者一直在坚定地、无畏地、沉静地进行着这种探索,在价值学说、人的学说、主体学说、个性学说和美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每每想到这些,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张世英先生的形象,总把张先生的哲学追求和哲学体系的建构当做最令人仰慕的学术典范和时代标杆。
我以为,张先生的人生首先是哲学人生。
在他那里,哲学生命化,生命哲学化,哲学的探索贯穿于先生整个生命历程,也渗透在先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人说,称别的什么什么“家”时代哲思,高远境界—我心目中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庞井君DOI:10.19324/ki.zgwypl.2016.06.010容易,称哲学家很难,中国学术界近现代以来没有产生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研究哲学的专家和哲学史家。
《张世英文集 第6卷:哲学导论》读书笔记模板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张世英(1921年5月-2020年9月10日),生于湖北武汉,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哲学教育家、 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黑格尔 全集》中文版主编,其他主要著作有《中西文化与自我》《天人之际》《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 2020年9月10 日上午逝世,享年100岁。
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作者介绍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导论
英文
作者
书
导论 历史
世界
哲学 哲学
认识论
境界
结构张世Leabharlann 审美人生意识
含义
道德
语言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第六卷收《哲学导论》一书。此前出版的《天人之际》一书,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讲了作者从主客关系式 的传统形而上学(又称"在场形而上学")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转向。其后,作者花了几年 时间,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西方现当代建立在人与世界融合为一基础上的"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生活哲学。 至此,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大体上已形成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的哲学观,所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 伦理学和历史哲学。2001年上半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两位负责人要作者为本科新生讲授"哲学导论"课程,内容 就以作者近些年出版的东西为主,并要求作者在次年(2002年)初结束本课程的讲授时以教材形式出版《哲学导 论》一书,后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般地说,以"哲学导论(或概论)"命名的书,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 介绍、讲解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的教科书;一类是论述作者个人哲学观点的创作。《哲学导论》这本书属于 后者。不过,为了适应学员的需要,作者在各章节的起始还是对相关的基本知识作了一点很简单的介绍。这本书 算得是作者晚年的一本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体系之作。
张世英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张世英哲学导论读书报告《张世英哲学导论》之审美观读书报告财务132 周云瑶 209130630张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提高人生境界之学,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或关系。
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与世界万物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通相融的、血肉相连的内在关系。
没有世界万物,人不可能存在;而没有了人,世界也就没有意义了。
这种关系如果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用语,就是“天人合一”,或“万物一体”、“万有相通”。
另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而所谓认识则是由此及彼的“桥梁”。
主体通过认识事物 (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主客二分”的关系。
张世英先生主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与诗意境界的哲学。
他在《哲学导论》第二篇“审美观”讲述了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
正如作者认为的:哲学乃是教人超越(不是抛弃)主客关系,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复到不分主客、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整体,亦即从宇宙整体的内部体验到一种物我(包括人和己)两忘的境界,这就是最高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其中很自然地也包含了一种“民胞物与”的伦理道德的感情和意志。
这样,科学与哲学、事实与价值意义之分就不是彼此外在的两个领域之分,而是对惟一的现实世界采取主客关系的把握方式和超越主客关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或把握方式)之分。
真、善、美的统一问题,应该可以从这里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和端倪。
我们需要在不同之中把握其相通、相融,就需要比思维更高的把握方式,即想象。
我对想象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外在的对象看成是原本,而意识中对原本的摹仿或影像就是想象的东西。
这种按“原本——影像”的公式来理解想象,乃是旧形而上学的观点。
康德提出了另一种理解,他说“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
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
哲学研究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张世英内容提要“自我”是什么,这是西方几千来思想家一直探讨的大问题。
本文考察了笛卡尔、休谟、康德、塞尔、柏格森等关于“自我”的思想发展,认为柏格森关于“深层自我”与“表层自我”的论述,较好解释了自我、尤其是审美实践中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特点。
关键词自我深层自我自由创造性艺术张世英。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00871显然有违中华传统文化所偏重的集体主义,有违中同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人口处的著名铭文:“认“自我”一词大多成了“私己”的代名词,私已乃封识你自己”,说明认识自我的问题早在古希腊就建道德所不容。
已经作为一个神圣的问题提出来了。
苏格拉底因西方哲学史上明确提出主客二分式和主体认识到“白知其无知”,被神谕为“最有智慧的性哲学的是笛卡尔。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表人”。
这都说明认识自我(“自知”)之不易。
明“自我”是具有思维本质的独立实体。
笛卡尔的“自我”究竟是什么?甚至于是否可以提出自心物二元论所包含的矛盾引起了后来许多哲学我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几千年来哲学家、思想家的批评。
休谟是其中的一个。
休谟说:“有些哲家们一直探讨的大问题。
学家认为我们每一时刻都亲切地意识到所谓我中国古典文献中,“我”(“吾”、“余”等)字当们的‘自我’;认为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它存在然随处可见,但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不讨论“自的连续性;并且超出论证的证据以外而确认其完我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全的同一性和单纯性。
”休漠从心理学的观点拒度来看,在中国传统哲学(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 绝“自我”的“实体”概念。
他认为,像“自我”那样那里,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作为主体的自我被“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全过程中继续保持同一不湮没在此“一体”之中,没有从中分化m来,所以变”的“印象”,是“没有的”,“因此,也没有[自我]自我不能作为“是什么”的问题而成为被认识的这种观念。
西方现代绘画的哲学思考 张世英 北京大学哲学系 1
西方现代绘画的哲学思考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 1 从文艺复兴起,到上个世纪60年代,这叫做现代。
那么,上个世纪60年代到当前,这个50年叫做后现代。
那么一个民族的绘画的形态,绘画的风格,都和这个民族的哲学的思想,都和这个民族的思维的方式,有紧密的联系。
文艺复兴之后,自我解放了,自我弘扬这个主体。
所以这个时候的绘画都是走的这个路子,我们叫做理想主义。
这个理想主义,画的都是一些比较不重客体,总是强调我的理想,所以这种绘画往往你看到效果了,就是非常美,美到了极点。
但是,不太切(合)实际,不太符合客体。
譬如有一个法国的这个画家叫热拉尔。
热拉尔就是,他的生卒年月是1770年到1837(年)。
那么他画了一幅画,他画的一幅画,这个标题叫做《普赛克第一次接受爱神之吻》这是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一对非常,心灵上、精神上非常纯洁,肉体上,你看这两个裸体,现在特别,他描写得特别细、嫩、白,就是非常美。
两个人接吻,他当然是以希腊神话为,这好像是一个神了,你看后面,还有翅膀吧,你看这个多美呀,所以这就把这个人的这个灵魂,和这个肉体相结合的这种美,把它理想化到了极点。
所以,这一个画是理想主义的一个典型。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这个西方大约是在这个时期,就到了19世纪。
这个科学特别发达,反过来,要注重客体,要忠实地描写现实。
米勒画的一个,叫做《拾穗者》,你看这个它就是忠实地描写现实,描写一些贫民的生活。
不是那么讲那些空洞的那些幻想的理想了,而是描写现实,这是很有名的一幅现实派的一个画。
那么现实派的这个画,它特别注重这个形状,这个形体要和现实相符合。
用中国话来讲,这是注重现实。
后来就发展到,我这个绘画,我不仅仅是注意那个形状。
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线条和外面的东西相符合。
而是注意光线、色彩。
你脑子里面这个印象,这一派画叫做印象派。
举一幅画为例子。
也是一个法国的画家,叫做莫奈,这一幅画叫做《日出》,他画的是一个早晨,雾气朦胧的时候的那个景象。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摘录自张世英先生版《哲学导论》)1.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最高最大的普遍性问题。
(2)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早期思想家认为哲学是爱智,“爱”是指事物之间和谐一致、相互适应的意思,“智慧”是指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中于存在之中(存在又译作“是”,“是”在希腊文中是及物动词“聚集”“集合”之意)把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集合为一。
“爱智慧”在赫拉克里特那里,就是指人与万物(一切存在者)合而为一的一种和谐一致的意识。
(3)哲学思考来源于惊异,惊异是从无知到知的“中间状态”。
(4)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时期哲学是把存在当作独立于人之外的概念加以追问的学问。
(5)在黑格尔死后至现当代哲学家认为哲学是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和学问。
(6)张世英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之学,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和关系。
2.哲学的特点?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
3哲学的分类?西方主要哲学家分类法:(1)亚里士多德:一、针对理论和认识活动的理论学科,其中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针对实践活动(包括政治方面和伦理方面的活动)的实践学科,其中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针对创造活动的创造性学科,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逻辑学放在三类之外,称为工具学科)(2)古希腊晚期斯多亚派: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
(3)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物理学,数学,神学(形而上学)。
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形而上学(树根),物理学(树干),伦理学在内的各门具体学科(树枝)。
(4)17世纪到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沃尔夫:理论哲学(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神学,又统称为形而上学),实践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是一切学科的导论)。
(5)黑格尔:与形而上学合流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继承斯多亚三分法)。
(6)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理论哲学(美学和逻辑学),实践哲学(经济学和伦理学)。
张世英哲学导论读后感
张世英哲学导论读后感《张世英哲学导论》是一本关于哲学基本概念和思想发展的入门读物。
通过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张世英教授为读者提供了一条通往哲学世界的大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张世英教授在书中对哲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哲学是一种对世界、人生、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学科,是一种理性的追问和思考。
这种定义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将哲学简单地视为一种学科,而是将其看作一种追问和思考的态度和方法。
这种态度和方法可以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张世英教授在书中对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他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现代哲学的发展,对各个哲学流派和思想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对哲学发展历程的了解,我对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对世界、人生、价值等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让我对世界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谦卑地面对自己的认知。
最后,张世英教授在书中对哲学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指出,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法。
通过哲学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和人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这种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通过阅读《张世英哲学导论》,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法。
通过哲学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和人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这种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哲学的意义和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哲学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张世英哲学导论读后感
张世英哲学导论读后感《张世英哲学导论》是一本研究哲学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的导论性著作,作者张世英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的起源、发展、方法和基本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意义和真理等根本问题。
通过阅读《张世英哲学导论》,我深深感到哲学的重要性和思考的必要性。
在书中,张世英先生把哲学定义为“人类对宇宙以及人类本身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求解”,并通过引用众多哲学家的观点,展示了哲学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初衷是探索人类和世界的本质,提出关于宇宙、生命、意义等问题的理论,从而指导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思想,使自己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思考的素质。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指出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最早是由于对宇宙万物的探索而产生的。
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为后来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书中列举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作品和思想,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他们对人类和宇宙的理解。
作者还介绍了中世纪的哲学,包括基督教哲学和伊斯兰哲学。
我被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他们不停地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真理的本质。
这使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作者提出了哲学的五大基本问题:存在、认识、价值、解释和方法。
这些问题围绕着人类和世界的本质,引导我们思考人的存在意义、知识的可靠性、价值和道德的起源等重要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哲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如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直觉思考等。
通过学习哲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学会运用逻辑和理性进行分析和论证。
在读完《张世英哲学导论》后,我被哲学所启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找到人生的方向。
同时,它还让我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哲学,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
《哲学导论》张世英读后感3000字
《哲学导论》张世英读后感3000字摘要:一、引言1.介绍《哲学导论》作者张世英2.表达对哲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二、书籍概述1.书籍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书中讨论的哲学流派和观点三、重点篇章解读1.篇章1:哲学的定义和作用a.哲学的起源b.哲学的价值和意义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篇章2:中西哲学的比较a.中西哲学的共同点b.中西哲学的差异c.对我国哲学发展的启示四、对我影响深刻的观点1.篇章3:人生哲学a.人生价值和意义b.人生观的塑造c.如何面对人生困境2.篇章4:道德哲学a.道德观念的来源b.道德规范的建立c.道德行为的实践五、对生活和学习的启示1.培养哲学思维a.批判性思维b.系统性思考c.独立思考2.运用哲学智慧解决问题a.实例1:人际关系b.实例2:事业发展c.实例3:心理健康六、总结1.回顾书籍的主要观点2.表达对作者的敬意和感激3.强调哲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正文:作为一名热爱哲学的学子,我有幸阅读了张世英先生的《哲学导论》,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些见解和感悟。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张世英先生。
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长期致力于哲学研究和发展。
他的这部《哲学导论》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哲学的绝佳途径。
书籍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张世英先生从哲学的起源、定义、作用等方面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的基本概念。
此外,他还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对我国哲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书中还包括了人生哲学、道德哲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我们运用哲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一些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首先,在人生哲学方面,张世英先生强调了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塑造自己的人生观。
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张世英:“普遍规律”的哲学时代应该终结了
张世英:“普遍规律”的哲学时代应该终结了1 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综合中西哲学史上种种对哲学的界定,也通过对这些界定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的审视,我以为哲学应是以进入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高远境界为目标之学。
我对于哲学目标的这一界定,意在把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和西方现当代关于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思想同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思想结合起来。
所以,这种境界不是抛弃主客关系,而是需要和包括主客关系却又超越之;这种境界不是不需要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不是“弃智”,而是需要广泛的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而又超越知识,超越规律性、必然性;不是不要功利追求,而是既讲功利追求又超越功利追求。
总之,这种境界不是单纯精神上的安宁或精神享受,而是对人世间一切现实活动的高远态度。
人生在世,总想投身社会,实现自我,创造一个辉煌的世界,但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我所主张的哲学是一种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提高人的素质。
其实,素质也就是境界,就是人生态度。
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 哲学超越知识和科学半个世纪以来习惯于认哲学为关于最普遍的规律之学的人,也许会觉得我的这种哲学观太空洞了。
如果把哲学看成是一种知识,那么,哲学的发展史也许可以说是内容越来越贫乏空洞的历史。
前面说过,在古希腊,哲学囊括了所有的科学,内容可谓是最充实了,但是随着人类思想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以寻找不同现象范围内普遍规律为己任的各门具体科学都纷纷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去了,哲学便不得不退而把自己界定为关于“最”普遍的规律的学问。
从某种角度来看,也许这一历史现象就可以叫作哲学内容的贫乏化、空洞化。
但是我们都知道,最普遍的规律不是离开具体现象范围内的普遍规律而得来的,关于最普遍的规律的哲学不是离开各具体范围内普遍规律的具体科学而独立存在的。
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分化独立出来以后,其所涉及的本范围内的普遍规律会得到更深入的研究,而以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为己任的哲学,其内容也会愈益深化丰富,而决非愈益空泛。
《哲学导论》读书汇报
《哲学导论》读书汇报2.精神与自然意识“教化”一词,在德语中是Bildung,该词还有“文化”、“修养”等含义,故在英语中就用“culture”来译这个词,culture的动词原义是“耕作”、“培养”,由此引申为“文化修养”。
教化如何实现?学会为遵循普遍原则而放弃自然欲求的直接性。
他第一次赢得了主体性,第一次在某一方面使自己从个别的自然存在上升为普遍的精神存在。
这一步就是教化的实现。
2.精神与自然意识区分精神与自然意识的关键点。
精神相比自然意识,后者无论发展到怎样高级、怎样复杂的程度,在其中仍不可能有任何主体性。
所以,人并非只是更聪明一些的动物,人之为人,乃在于人的主体性。
而惟独精神才能赋予人的主体性。
精神受益于劳动的教化作用。
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而充分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在劳动中自我诞生的原理。
3.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穷识见智,是哲学的根本任务。
“识”,关乎实际中的事物;“智”,关乎真际中的道理。
穷识见智,就是要由实际进入真际。
实际与真际是什么关系?3.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冯友兰《新理学》“绪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对实际的事物形成经验,就是“识知”。
识知是对于外部事物的经验的判断。
那什么是真际呢?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固然是因为成熟的苹果总是坠地而不是升空的启发,但哪怕世界上地球与苹果都消失了,或者一切能体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物体都消失了,这万有引力定律并不会消失,因为这定律本身是不朽的,它不经历时间中的变易,它在真际中。
由此可见实际与真际的关系:有实际,必有真际,如冯友兰所说,“实者必是无妄”;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如冯友兰所说,“真者未必不虚”。
3.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对实际的评价尺度来自何处?来自对真际的了解。
如果我们总是被困在实际中,又如何可能去了解真际呢?不了解真际,又如何对实际事物进行评价,并提出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呢?哲学之大用,正是在它的无用之中。
我的哲学阅读经验之:哲学导论
我的哲学阅读经验之:哲学导论快放寒假了,有些同学和我一样对哲学感兴趣,就让我给他推荐一些哲学类阅读书单。
一般情况下,我的回答是“学什么习,回家认认真真玩几天不好吗,玩耍都分心,注意力太不集中了!”玩笑归玩笑,今天我聊一聊关于哲学阅读的一些经验。
哲学著作有很多种,大致梳理一下,包括:导论类、哲学史类(这一类由包括通史类、国别史类、断代史类、学派史类)、经典原著类、专门研究类和一些论文集。
每一类都有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都让人获益匪浅。
其实,我个人最喜欢阅读的是哲学导论类的书,而且喜欢把读到的这类好书推荐给别人,但是这类书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特别是被那些哲学专业的同学或资深的哲学爱好者所忽略。
究其原因,可能“罪”在书名。
一些哲学专业的朋友听到书名中有“导论”一词,总是不屑一顾——他们觉得导论类的书太幼稚、太低级,认为自己已经登堂入室了,不需要在门口继续徘徊了,阅读这种书对他们来说是浪费时间,甚至会降低自己的学术品味。
我当初也没有重视这类书籍,而把它们当做一种智力上的消遣和调剂来看待的,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哲学导论有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它们对我的启发往往不亚于学术专著。
哲学导论有很多种线索和叙述套路。
最常见的是按照不同的问题来分配各章节的内容,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困扰了哲学家们很长时间的基本问题。
优秀的导论作者一般都能从大众所熟知的事例入手,以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些事例或者是热门新闻、或者是经典故事、或者是日常经历。
有些读者事先已经有过一些思考,但作者却能不知不觉地让你质疑自己之前的成见,然后像一个哲学家那样去反思,并重新展开更严谨的推理。
到最后作者告诉你: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基本的哲学问题,而且已经有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还有一种导论是按照哲学的分支来展开的。
比如政治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认知哲学、宗教哲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等等。
还有一种体例比较少见,它们是以一个哲学理论从提出到最后被推翻的整个流程为线索来书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世英哲学导论》之审美观读书报告
财务132 周云瑶 209130630
张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提高人生境界之学,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或关系。
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与世界万物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通相融的、血肉相连的内在关系。
没有世界万物,人不可能存在;而没有了人,世界也就没有意义了。
这种关系如果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用语,就是“天人合一”,或“万物一体”、“万有相通”。
另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而所谓认识则是由此及彼的“桥梁”。
主体通过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主客二分”的关系。
张世英先生主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与诗意境界的哲学。
他在《哲学导论》第二篇“审美观”讲述了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
正如作者认为的:哲学乃是教人超越(不是抛弃)主客关系,在更高的基础上回复到不分主客、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整体,亦即从宇宙整体的内部体验到一种物我(包括人和己)两忘的境界,这就是最高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其中很自然地也包含了一种“民胞物与”的伦理道德的感情和意志。
这样,科学与哲学、事实与价值意义之分就不是彼此外在的两个领域之分,而是对惟一的现实世界采取主客关系的把握方式和超越主客关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或把握方式)之分。
真、善、美的统一问题,应该可以从这里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和端倪。
我们需要在不同之中把握其相通、相融,就需要比思维更高的把握方式,即想象。
我对想象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外在的对象看成是原本,而意识中对原本的摹仿或影像就是想象的东西。
这种按“原本——影像”的公式来理解想象,乃是旧形而上学的观点。
康德提出了另一种理解,他说“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
例如昨天的事物已经过去了,如何把它同今天的事情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呢?那就要把昨天的、已经不在场的事物“再现”出来,它是一种非现实的、潜在的出现,一种想象中的出现。
惟有通过这种出现,才能与今天当前的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个“共时性”的整体,正是这个整体构成我们想象的空间。
它使不同的东西——在场的与不在场的、显现的与隐蔽的、过去的与今天的……——互相沟通、互相融合。
终于想象赋予“物”以意义,是“物”成为天、地、神、人四重实在性的集合。
例如作为壶的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容纳物体的场所。
壶的容纳在于它吸收了并保存了被倾注进去的东西。
吸收和储存由泻出的利用、赠与所规定。
壶给予水,赐予酒。
而在水中则滞留着泉,在泉中保留着石以及地的沉睡和天空的雨露。
在酒中,居留着地的滋养元素和太阳。
酒可以解人之渴,可以激励友情。
酒还可以倾于地上以祭神,可以在对崇高者的节日庆典上助兴。
于是壶集合了地与天、神与人。
审美意识由此而生。
审美意识不是认识,而是人与世界的交融。
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作者谈到思与诗或审美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属于认识。
原始的直觉是直接性的东西,思是间接性的东西,思是对原始直觉的超越,而审美意识是更高一级的直接性,是对思的超越。
审美意识包含着思,渗透着思,而又超越之。
而超越主客关系的境界正是美的本质。
作者认为旧形而上学的美学叫做典型说,它要求说出事物是“审美”。
而现当代哲学的美学观则是“显隐说”,在于说明事物怎样从隐蔽处显现其自身。
它不是要抽掉同类事物中的不同性,而是从哲学存在论的意义上显示出当前在场事物之背后的各种关联。
比如从梵高画的农鞋显示出隐蔽在它背后的各种场景和画面即各种关联:如农夫艰辛的步履,对面包的渴望,在死亡面前的战栗等等。
正是这些在画面上并未出场的东西构成在场的画中的农鞋,否则在场的画中的农鞋就没有意义。
作者指出,“按主客关系式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
主客关系,而是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或者说是天人合一。
”婴儿处于原始的天人合一境界中,尚无主客之,可称为“无我”;有了主客二分,有了自我意识,称为“有我”;超越主客二分,达到高级的天人合,即达到了“忘我”。
《老子》中教人复归于婴儿,就这个意思。
审美意识是超越主客的产物,属于忘我之境,或物我两忘之境。
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字。
所谓审美意识的直觉性、创造性、不较利害和愉悦性等等特点,都可以用超越性来说。
哲学家们都认为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而要真获得自由,则必须超越传统的主客关系模式。
所以光讲德育,不讲或不重视美育,则很难教人达到胸怀天地,海纳百川那种洒脱浩然的自由境界。
哲学本身就是美学。
笔者在这里提出问题:“审美”二字,从字义上理解,应该是主体去“审”客体的“美”。
如果没有主体去“审”,怎样产生客体的“美”呢?
建立真善美统一,有诗意境界的哲学。
张世英先生所推崇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在审美观这里也不例外。
张先生指出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诗意境界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
哲学家们现在都推崇真、善、美三者的统一,那么三者该如何统一呢?张先生通过阐释“显隐说”,来说明“万物一体”是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就某一事物之真实面貌只有在无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万物一体”之中才能认识到而言,它是真;就“万物一体”使人有“民胞”、“物与”的同类感和责任感而言,它是善;就“万物一体能通过在场的东西,从而达到不在场的东西,从而使鉴赏者在想象的空间中纵横驰骋、玩味无穷而言,它是美。
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向世人展示了诗意的哲学境界,同时又反映出哲学中美学思维、真谛。
这一观点是对中西方哲学的总结,同时又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