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朱生豪与梁实秋 《威尼斯商人》 译本对比
2.2异化: 我们所熟悉的 “ 外国文化”
• 例 Jes: For if they could, Cupid himself would blush To see me thus transformed to a boy. • (朱 译)杰西卡: 要是他们瞧得见的话, 那么丘必特瞧见我变成了一个男孩子, 也会 红起脸来哩。 • (梁译)杰: 因为假如情人能看得见, 鸩比 得见了我这样女扮男装也要脸红吧。
(此部分不必出现在PPT上,讲解用)
• 丘比特一直扮演者庆祝爱与爱人的角色, 这 个文化形象已经被中国人广为接受了。 鉴于中国 读者对此的熟知, 理解上亦无困难, 也无需花 费额外的认知努力, 所以归化是不合适的, 而 异化策略恰恰保存了原文风味并产生了最大的上 下文效果, 达到了最佳关联, 实为最佳翻译策 略。 综上看来, 两个译本都采用了异化翻译的 策略, 因而两个译本的翻译都很好。
• (朱译):巴萨尼奥: 她的光亮的长发就象传说中的金羊毛, 把 她居住的贝尔蒙变成了神话中的王国, 引诱着无数的伊埃宋前来 向她追求。 • (梁译):巴: 黄色的头发披在她的额角上就像是金羊毛; 使得 她的贝尔蒙住宅变成了考尔考斯的海滨, 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 • 【注: 考尔考斯 (Colchos), 国名, 在黑海东端, 哲孙 ( Jason) 曾至此寻求金羊毛, 事见希腊神话。】
(此部分不必出现在PPT上,讲解用)
• 在该例中, 梁译本严谨而平实, 几乎是逐字逐句 地翻译, 朱生豪则按照口语习惯流畅地翻译成了中文 口语中对等的句子。 例如在第二句的处理当中, 梁实 秋按照句式对等原则, 首先转换成 “The Lord Bassanio live an upright life, . it is very meet” 然后翻译成 “ 巴珊尼欧若是生活规矩, 那是很应该 的。” 而朱生豪在全句的处理当中, 直接按照原意和 中文习惯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并且没有丢失 “ 循规 蹈矩”、 “ 娶了一位好夫人”、 “享尽天堂的欢乐” 这三层意思, 同时又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打乱原文 句序, 理顺原文三个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重新组织 语言, 反而译出了原文固有的简练风格。 由此看来, 此处朱译本所体现出的 “ 中国思维” 式归化法更易 于中国读者接受。
洋与土——梁实秋和朱生豪《李尔王》译本用词之比较
“洋”与“土”——梁实秋和朱生豪《李尔王》译本用词之比较龚桂芳(株洲市职工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8)摘 要:本文主要就梁实秋和朱生豪对《李尔王》译本用此进行了比较,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译;区别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3-0011-03收稿日期:2010-04-07作者简介:龚桂芳(1974-),女,湖南株洲人。
“一篇文章、一本书,或数千言或数十万言,都是一句句写成的;而一句句的话,又是以词造句的言语产品。
故译书译文译句子,都离不开译词。
”[1]“我们翻译词语,因为没有什么别的让我们翻译;每一页上只有词语,没有什么别的。
我们翻译的不是独立的单词,或多或少,这些词汇都和句法、搭配、语境、文化和个人的语言上下文有关联。
”[2]所以词汇是文本的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对词汇的翻译就体现了译者的风格。
梁译用词的“洋”和朱译的“土”倒是相映成趣,可以看出二者在考虑读者接受方面的不同。
一、宗教名词和神话名词的翻译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西方的宗教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而我国的是佛道儒三家为主。
不同的宗教基础就蕴含着不同的宗教含义。
在翻译中如何处理便是译者的选择了。
梁译是完全按照西方的宗教采用直译,而朱译则为了适应中国的读者用中国的宗教里的名词来替换。
西方的文化源自两希文化,西方的神话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为主。
在《李尔王》中有很多西方神话的名词,梁译一般都是采用的异化的直译法,让读者领略西方的异域文化。
而朱译则是为了中国读者理解的需要用中国古典神话里的神来替换。
梁译是很好的保留了西方文化本来的面貌。
而朱译则是更多的具有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便于不熟知西方文化的人更好的理解莎剧。
在ActⅡScene Ⅳ中,就有一处关于Jove的翻译的明显的不同:LEAR:I do not bid the thunder-bearer shoot, Nor tell tales of thee to high-judging Jove.梁译:我不教掌雷的神来击你,我也不向最高的裁判者朱匹特控告你。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Enter HAMLET, ROSENCRANTZ, GUILDENSTERN, and others. HAMLET Good sir, whose powers are these?Captain They are of Norway, sir.HAMLET How purpos'd, sir, I pray you?Captain Against some part of Poland.HAMLET Who commands them, sir?Captain The nephews to old Norway, Fortinbras.HAMLET Goes it against the main of Poland, sir,Or for some frontier?Captain Truly to speak, and with no addition,We go to gain a little patch of groundThat hath in it no profit but the name.To pay five ducats, five, I would not farm it;Nor will it yield to Norway or the PoleA ranker rate, should it be sold in fee.HAMLET Why, then the Polack never will defend it.Captain Yes, it is already garrison'd.HAMLET Two thousand souls and twenty thousand ducatswill not debate the question of this straw:this is th' imposthume of much wealth and peace,that inward breaks, and shows no cause withoutwhy the man dies. I humbly thank you, sir.41。
《仲夏夜之梦》修辞格的汉译研究——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本为例
原文:
Theseus: A tedious brief scene of young Pyramus
And his love Thisbe; very tragical mirth.
收稿日期:2016-06-29 修回日期:2016-07-20 作者简介:周莉(1992—),女,安徽六安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故事发生在五月节的一个仲夏夜四个爱恨纠缠的青年离开了制度森严的雅典城来到了不受拘束象征自由的城外森林此时的森林里还有一对任性不和的欢喜冤家仙王仙后以及侍奉他们的小仙们同时还有一群为公爵婚礼排戏的手艺人
OISvSeNrs1e0a0s9E-n5g0l3is9h 海 外 英 语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
2.2 双关
原文: Dem. …Thou toldest me they were stol’n unto this wood,
And here am I, and wood within this wood, Because I cannot meet my Hermia.(Ⅱ.ⅰ) [3]52 朱生豪译文: 狄米特律斯:你对我说他们私奔到这林子里,因此我赶到 这儿来;可是因为遇不见我的赫米娅,我简直要在这林子里发 疯啦。[3]53 梁实秋译文: 地 你告诉我他们逃到这林子里来了;所以我来了,在树林 里面急得发狂,因为我遇不见我的荷米亚。[4]59 双关是用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 式。[5]91 言在此,意在彼,这就是双关语的特点。由于语言和文 化的差异,原文的双关语在翻译到译文中往往会失去双关语的 效果,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上的困难。在这个例句中,第二 句中的两个“wood”是显而易见的一对双关语,但是由于很难 从目的语中找出对应的双关语来代替原文中的双关,而且不译 也不会对原文的理解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两位译者都采用忽 略不译的方法。
浅析梁实秋中庸翻译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译本为例
(二)梁实秋与中庸翻译观 “梁实秋一生推崇中庸之道,他的世界观与古希 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中国的孔子的思想有许多 共通点,认为精神与物质应该达到一种和谐、适度的 中庸境界。”(严晓江,2008:10) 求真和适中原则是梁 实秋对中庸翻译观通晓的根本。适度和中和原则是其 认知中庸翻译观的核心。
梁实秋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儒家思想的 精髓也与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中 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这要求人们要遵 循万物间的和谐、至善状态。这也成为了他人生哲学 的根基。儒家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中占有主流地位,这 也是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的根本来源。
1923 年,梁实秋为了一扩眼界赴美留学,在此期 间,他深受恩师白璧德的影响,认同新人文主义思想, 并赋予其时代意义。白璧德教授精通儒学,在很大程 度上,其学说与儒家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梁实 秋中庸翻译观的另一来源。
总之,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不仅形成了自身理 性、求真务实的观念,并且还将这种理性付诸于实践, 促使主流文化与当代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 进行彼此对话,使得不同文化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10 期 总第 411 期
100
三、梁实秋中庸翻译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 具体应用
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的同时,梁实秋也机敏地 发现了莎翁的“中庸”。他认为,莎士比亚“主张中庸之 道”,“莎氏的思想走的是一个中间路线,一个实际可 行的路线,很稳当”(梁实秋,2002:665)。因此,在翻译 莎剧过程中,梁实秋就将这种中庸观念转变为理性的 节制,在翻译中尽量使用不含褒贬的词汇,力避读者 因为读了译文中绝对的语言,而误会原作者及译者的 本意,以为文章对某人、某事的性质做出了定性。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本之对比浅析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本之对比浅析作者:彭锦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4期梁实秋,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念”深受“中庸”的人生哲学的影响,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态度以诚信文本,努力追求和谐之境。
梁的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莎士比亚形成了某种内在的精神契合。
因此选择译莎不仅是他价值取向的表白,也是其审美格调理想的张扬。
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力求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不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遮。
”虽然两位先生莎译都是散文体,但概括梁实秋与朱生豪的汉译莎剧特点,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这三个方面。
梁实秋的译文在音律上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适合文学研究方向,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总粗俗的语言,达到了“存真”的效果。
朱生豪的译文音律感强,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但是对原文粗俗的语言进行了处理净化,没有传达17世纪莎翁的语言特色,朱的译文达到了“神似”的效果。
“音美”效果比较。
选取《威尼斯商人》台词。
GRATIANO Let it be so:the first inner’ gatory// That my Nerissa shall be sworn on is,// Whe’r till the next night she had rather stay,// Or go to bed now, being two hours to day:// But were the day come,I should wish it dark.// That I were couching with the doctor ‘s clerk. // Well,while I live I’ll fear no other thing// So sore as keeping safe Nerissa’s ring.梁实秋译文:格就这样办:第一个问题要我的拿萨莉回答的就是-----// 还有两个钟头就要到天亮// 等到明晚,还是立刻入洞房// 如果天亮,我愿天快点黑// 我好同博士的书记去睡。
《仲夏夜之梦》的翻译对比分析
《仲夏夜之梦》的翻译对比分析作者:李亚娟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5期摘要:对《仲夏夜之梦》的译本对比分析,探究梁实秋与朱生豪先生在处理不同文化异质,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梁侧重戏剧的文学性,多采用直译的方式,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朱侧重戏剧的舞台性,多采用意译,以求译出原文的神韵。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梁实秋;朱生豪一、引言《仲夏夜之梦》是莎翁的浪漫喜剧,谭霈生认为戏剧作为文学作品,要有深刻的主题,只有演出才是完整的作品,需要舞台表现力。
梁实秋认为戏剧是脱离剧场而独立存在的,不重视戏剧的舞台性,只注重其文学性与艺术性,注重达其原意,戏剧的节奏和声美大打折扣。
梁实秋特别忠实莎剧原文,翻译旨在存真,而朱更注重莎剧的舞台效果,旨在神似,翻译出原文的神韵。
二、存真与神韵梁最注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字句翻译力求接近原文,运用大量的直译加注释。
梁译本中,全篇总共有101处注释;朱生豪则是把原作的神韵放在翻译的第一位,他曾说:“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朱译本则通常是直接释义陌生文化,有部分翻译则是运用脚注,全篇总共有13处脚注。
由此可见,不同于梁的存真,朱在翻译中追求的是莎翁的“神韵”和“意趣”。
LYSANDERFrom Athens is her house remote seven leagues; And she respects me asher only son.梁译:她住家雅典有七里④; 她把我当作她的独子。
注释:④莎士比亚用league一字显然与mile无别。
因下一景所提到之树林为“离城一mile”,此处则谓“离城一league”也。
朱译:……她看待我就像亲生的独子一样。
她的家离开雅典二十里路。
对league的翻译,梁和朱不约而同地用“里”与之对应,而具体多少里,二者的选择不同,梁认为 league 与 mile 是相同的长度单位,seven league 也就是七里;而朱则把它翻译为“二十里路”,言下之意是league与mile是不同的度量单位,二者不可等同。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比较
什么是爱情?它不在明天; 欢笑嬉游莫放过了眼前, 将来的事有谁能猜料? 不要蹉跎了大好的年华; 来吻着我吧,你双十娇娃, 转眼青春早化成衰老。
梁译 :
什么是爱情?它不在将来; 现在作乐就是现在开怀; 将来怎样现在不能确断: 迁延不能有好的结局; 来吻我吧,二十倍的亲蜜, 青春是不能长久的不变。
1936年春着手莎剧翻译。打破了英国牛津 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 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 ,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 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辗转流离, 平困交加,但仍坚持翻译,后因过度疲劳 患肺病早逝。
• 哈姆雷特:听我说,老兄: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我一向 是爱你的,可是这些都不用说了,有本领的,随他干什么 事吧;猫总是要叫,狗总是要闹的。
• 梁实秋译:
• 哈:听我说,先生;你这样对我是什么道理?我一向是爱 你的一旦这也不必提了;不管赫鸠里斯-自己怎样干。猫总 要叫,狗总有得意的一天。
朱生豪的意译与梁实秋的直译
• 朱生豪翻译莎剧的目的是使莎士比亚这个“大诗人之作 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所以朱生豪在翻译时不 追求字面对等,而是从思想内容、感情色彩以及风格韵 味上忠实于莎翁原作。 • 朱生豪在翻译中充分利用了汉语表达的优势,不拘于原 文的语言细节,将原文的词、句子结构、句型等加以融 化、分解、重新组合,再创造出自然流畅的译文。
• 梁译:请听吧,大爷:有的要比露
出来的多。你知道的别尽量的说, 出借不可多余你所有,能骑马时莫 要徒步走,多听而不可太信,赌注 不可过于野心,莫纵酒,莫宿娼, 足迹不可出户堂,你再数你的那二 十,就将不只是各二十。 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 借贷;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 信一语;多掷骰子少下注;莫饮酒 ,莫嫖妓;呆在家中把门闭;会打 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的叹口气。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以《仲夏夜之梦》朱生豪和梁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效果的再现——以《仲夏夜之梦》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汉译本为例韩晓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平行语料库对比的研究方法,以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仲夏夜之梦》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美、意境美和文化美等多个维度再现艺术之美,旨在研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展示原文之美。
经过研究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个译本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体现原作全方位的美感。
关键词:朱生豪;梁实秋;《仲夏夜之梦》;翻译美学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女,汉,河南省焦作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165-01一、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美学概念是刘宓庆教授在1994年提出的。
起初,是将美学和翻译结合起来审视古诗词翻译的美感。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具体阐释翻译审美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策略。
刘宓庆认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和命题基本上来源于我国古典哲学美学,特别是古典文艺学”。
此外,他也强调“中国译论的理论命题和方法论都能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中得以追根溯源”,美学作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使得翻译不仅止于语言层面,更注重翻译过程中译本的神韵要和原文本的神韵契合,要尽可能的展示原文本的美。
二、《仲夏夜之梦》汉译审美再现2.1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思想和风格对比《仲夏夜之梦》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之一,主要描述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梁实秋的翻译思想一直注重以“存真”为第一要旨,追求“忠实”。
在翻译实践上,“我翻译中首先要注意只是 忠于原文,岁不能逐字翻译,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同时还金科能保留沙氏的标点。
”(梁实秋,1989:84)。
他追求的翻译美学风格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美学风格。
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时曾言,“第一在于求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比较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旳归化风格与梁实秋旳异化风格
• 梁译更多旳保存了西方语言特征,非常接近源语
,明显旳是异化风格。
• 朱译则是用中国曲艺里“数来宝” 来体现,接近
目旳语,明显旳是归化风格。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旳意译与梁实秋旳直译
《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目录
朱生豪简介梁实秋简介朱旳归化风格 Nhomakorabea梁旳异化风格
朱旳意译与梁旳直译 朱译与梁译在传递“音美”方面旳差 别 朱译和梁译旳语体风格差别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
•朱生豪(1923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
日),浙江嘉兴人,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 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著名翻译家,诗人 。
•1993年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上海世界书 局《英汉四用词典旳编辑》。
•1936年春着手莎剧翻译。打破了英国牛 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旳顺序,而分为喜剧 、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旳人之 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 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十二夜》中旳台词
原文: song
What is love? 'Tis not hereafter. Present mirth hath present laughter. What's to come is still unsure.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Then come kiss me, sweet and twenty. Youth's a stuff will not endure.
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本风格个案研究——基于梁实秋与朱生豪译本
译者的风格既表现了译者的学识与素养, 也揭示了译者艺术创造的风采。
正如文学创作作家要有独特的风格一样,文学翻译译者也必须具有自己的译风,具备独特译者风格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朱生豪与梁实秋在莎剧翻译界都是泰斗级别的人物,笔者借《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举世闻名的剧本,从多维度来探究两位大家在翻译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1 词句翻译的技巧对比(表1)1.1 选词(表1)选取了剧本序言部分三句出来做比较,朱生豪用词简练,增删有度,梁实秋的译本中的长句相对不够通畅,且用词平淡,异化明显。
例如“古往今来”“悲欢离合”这样的四字格,也符合原剧本的韵律感。
笔者同时选取了三句比较典型的朱梁译本,从句子的角度对二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
例1原文:“O brawling love! O loving hate! O anything,of nothing first create! O heavy lightness! Serious vanity! Misshapen chaos of well-seeming forms!Feather of lead, bright smoke, cold fire, sick health! Still-waking sleep, that is not what it is!”朱生豪在译文里运用了“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对比之下梁实秋的“吵闹的爱呀!亲爱的仇啊”倒没有那么爱,那么仇,如此一般,译文在塑造原著中人物形象时,罗密欧的矛盾与痛苦并存的心理就没有突出表现,原文的排比修辞所凸显的力度也不能保留。
例2原文:An I were so apt to quarrel as thou art, any man should buy the fee-simple of my life for an hour and a quarter.班:要是我像你一样爱吵架,不消一时半刻,我的性命早就卖给人家了。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朱生豪的归化风格与梁实秋的异化风格
请先看《李尔王》中的一段台词:
原文 FOOL: Mark it, uncle— Have more than thou showest, Speak less than thou knowest, Lend less than thou owest, Ride more than thou goest, Learn more than thou throwest, Set less than thou throwest, Leave thy drink and thy whore, And keep in-a-adoor And thou shalt have more, Than two tens to a score,.....
从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了朱生豪澎湃的爱国 热情,要花“百年功”来“端正”“瓯缺” 了的“河山!”。
朱生豪在上海孤岛时期为《中美日报》 写的一批时政短论,即“小言”。这些文章 都很短小,但思维敏锐,形式多样,笔锋犀 利,揭露并抨击了法西斯及其走狗帮凶的滔 天罪行和虚弱本质,鼓励全国和全世界人民 团结战斗来夺取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作为一位莎学家 ,梁实秋有条件来搜集大量图书资料,以便于逐字逐句精 研莎氏原文。他译莎的宗旨在于“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 ” 因此,他需要“存真”,力将文化的再现达到最大值。
梁实秋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译,力求忠实于原文,而且他 全部译出原文,绝不删减任何原文。因此,梁实秋的译文能 引导具有英文基础的读者去钻研莎士比亚原著,帮助他们 去准确了解莎剧原文,这对莎学研究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 “使我能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 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对于《哈姆雷特》To be,or not to be这段独白的翻译,现已有不少版本,这篇文章将挑选其中经典的四个译本进行分析,在评析各个译本的得失后,将给出笔者认为比较恰当的译本,以供大家品评和分析。
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独白的前后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我们翻好这段节选,《哈姆雷特》这部剧作讲述的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蒂斯毒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死去的原因,哈姆雷特一开始还在怀疑鬼魂的话是不是真的,他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让戏团上演杀兄娶嫂的剧目,克劳蒂斯在看了此剧目之后,以为自己的阴谋败露,独自去忏悔,哈姆雷特看到此景象,证实了父亲鬼魂所说的话,于是决定为父亲报仇。
同时,国王也开始怀疑哈姆雷特,在大臣博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亚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雷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哈姆雷特识破。
哈姆雷特说服了母亲疏远国王,并把偷听他与他母亲说话的博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
国王派哈姆雷特和两个同学赍诏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发现是阴谋,中途折回丹麦。
这时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爱人杀死,疯癫投水自尽。
国王乘机挑拨博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雷特。
在最后一场比剑中,哈姆雷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这段独白,是哈姆雷特在听到父亲鬼魂的话后,犹豫自己到底要不要替父亲报仇,如果复仇吧,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有可能杀不了叔父,反而被其所杀。
自己是要逃避,选择自杀呢,还是奋起反抗,为父亲报仇,种种思想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反复地较量,使其内心特别痛苦,对自己到底是生还是死,哈姆雷特反复地权衡着,反复地思考着,因而有了这段独白。
本文将采取一个句群一个句群的分析方法,对这篇文分成七个小句群,然后将这些句群逐一列表呈现,以便读者阅读和比较。
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几种译文比较
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方平、蒋坚霞译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比较蒋坚霞译文载(《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5年04期1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活着,还是不活,那才是问题 112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哪一种更高贵:是内心忍受 113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暴虐命运矢石的攻击,还是114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拿起武器反抗无尽的烦恼115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并将它们了结?死: 就是去睡; 116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仅此而已,若睡眠能结束107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心灵创痛,和疾病对肉体的118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千百次侵袭,那样一种死法119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真求之不得。
死: 就是去睡;1110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去睡: 也许会做梦:哎,真难!1111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一旦摆脱了尘世的牵缠1012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死睡中做的什么梦,必定1013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让我们犹豫,这顾虑814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使漫长的人生成为灾难;1015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谁愿受岁月的鞭笞、奚落,1016 The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压迫者的凌辱,骄者的侮慢,1117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失恋的痛苦,正义的延宕, 1018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官吏的专横,德高望重者1019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遭小人的辱骂,倘若有可能1120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用出鞘的短剑了此一生?1021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谁愿忍辱负重,在劳顿的1022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生活重压下呻吟和流汗,1023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若不是惧怕死后某些事,1024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那隐匿的国度,游人去而1025 No trave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不归的地方,迷惑了意志,1026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使人宁愿受现世的苦难1027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 也不愿飞向未知的别处? 1028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因此理智使人成为懦夫;1029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也因此决断的本色蒙上1030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那苍白的思想露出病容,1031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oment 而至关重要的宏图大业1032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因这种顾虑偏离其航道1033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并丧失行动之名。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文特点之比较
莎剧可 以感 受到平仄 、押韵 、节奏等 和谐悦 耳 的效 请 专家 校 订 了原 译 文 ,并 补 译 了余 下 的几 种 , 于 果 。朱 生 豪 钟 情 于英 国诗 歌 , 江 大 学 的 四年 学 习经 之 17 9 8年 出 版 了 1 卷 的汉 译 《 士 比亚 全 集 》 两 位 翻 历 以 及 随 后 的编 辑 生 涯 ,为 他 打 下 了扎 实 的英 文 功 1 莎 。
公 司 出版 发 行 , 中英 对 照 版 本 于 2 0 年 在 中 国 大 陆 至于原文节奏声调 之美 , 01 则译 者力有未 逮 , 未能传达
出版 朱生豪从 13 9 5年开始准 备译莎 到 14 94年逝 其 万 一 , 读 者 谅 之 。 ”l 言 ) 比之 下 , 唯 I例 l ( 相 阅读 朱 译
集 》 汉 译 工 作 , 译 本 于 16 的 梁 9 7年 由 台 湾 远 东 图 书
由 , 已接 近 散 文 , 过 节 奏 较 散 文 稍 为 齐 整 ; 士 实 不 莎 比亚 戏 剧 在 舞 台上 , 员 并 不 咿 呀 吟 诵 , 韵 诗 亦 读 演 无 若 散 文 一 般 。所 以译 文 以散 文 为 主 , 其 能 达 原 意 。 求
一
、
梁译 与朱译 在传 递 “ 美” 果方 面的差 异 音 效
原文:
GRAT ANO L t i e S :t e frt n e ’ g tr I e t O h is in r ao y b
莎剧 尽管是 素体诗剧 ,但是 在多数场合都 有一
定 的韵 脚 , 扬 顿 挫 , 于 节 奏 感 和 音 乐 感 。梁 实 秋 抑 富 的译 文在 “ 美 ” 面 的效果 欠佳 , 曾经 解 释说 : 音 方 他 “ 原 文为无 韵诗体 , 亦译 为散文 , 为无韵 诗 中 凡 则 因
《威尼斯商人》梁实秋和朱生豪译本之对比分析
《威尼斯商人》梁实秋和朱生豪译本之对比分析戏剧是文学上一个独特的种类,各国戏剧是世界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戏剧作品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其莎译的影响力和流传度更是无人能及。
本文旨在通过对《威尼斯商人》的梁译本和朱译本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从词、句、翻译风格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文本研读,探究各自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文特点,并从中汲取戏剧翻译的恰当方法。